66例糖尿病足临床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6例糖尿病足临床特征分析

[摘要] 目的对糖尿病足(DF)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糖尿病足发生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指导临床进行有效的防治,提高其治愈率。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5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DF患者66临床资料的平均血糖(M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白细胞总数(WBC)、白蛋白(ALB)、血脂、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CDU)、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DF患者MBG为(16.9±7.1)mmol/L,HbA1c为(10.7±3.6)%,ALB为(31.7±7.3)g/L,WBC为(10.8±7.2)×109/L,三酰甘油(TG)为(1.39±0.59)mmol/L,总胆固醇(TC)为(4.08±1.3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2.35±0.95)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为(1.06±0.36)mmol/L,双下肢血管CDU异常52例(78.8%),分离培养病原菌共62株,G+菌36株(58.1%),G-菌24株(38.7%),真菌2株(3.2%),G+菌对万古霉素、磺胺类、利奈唑烷等敏感,G-菌对亚胺培南、氨基糖苷类等敏感。结论糖尿病足重在预防、早期治疗,以降低截肢率,减少医疗费用,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糖尿病足;危险因素;截肢率

[中图分类号] R58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8(b)-0072-03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指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局部神经异常和(或)外周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的感染、溃疡、深部组织的破坏[1]。DF是糖尿病患者致残以及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生存质量低,治疗难,周期长,费用高,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及沉重的经济负担。由于DF有发病率高和截肢率高的特点,临床医师应该深入了解DF的临床特点,探讨DF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高危人群,开展针对性的教育,采取针对高危

因素的处理与干预措施,减少DF和截肢的发生,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对D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DF发生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以期指导临床预防和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0年1月~2011年5月住院的DF患者临床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999年),共66例,其中男28例(42.4%),女38例(57.6%);年龄46~84岁,平均(64.9±9.1)岁;糖尿病病程1~30年,平均(8.6±7.5)年,DF病程1 d~6个月。

1.2 糖尿病足Wanger分级

DF按Wanger分级[2],1级及以上DF入选。其中,1级12例(18.2%),2级24例(36.4%),3级26例(39.4%),4级4例(6.1%),5级0例,待截肢4例(6.1%)。

1.3 检查项目

包括白细胞总数(WBC)和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白蛋白(ALB)、平均血糖(M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CDU)、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2 结果

2.1 白细胞总数、平均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

患者入院时MBG为(16.9±7.1)mmol/L,HbA1c为(10.7±3.6)%,ALB为(31.7±7.3)g/L,WBC为(10.8±7.2)×109/L,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为(71.7±14.6)%。

2.2 血脂水平

结果显示DF患者存在血脂异常,三酰甘油(TG)为(1.39±0.59)mmol/L,升高4例(6.1%);

总胆固醇(TC)为(4.08±1.32)mmol/L,升高14例(21.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2.35±0.95)mmol/L,升高10例(15.2%);高密度脂蛋白(HDL-C)为(1.06±0.36)mmol/L,下降12例(18.2%)。

2.3 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

双下肢血管CDU结果显示,正常14例(21.2%),异常52例(78.8%),其中毛糙2例(3.0%),斑块4例(6.1%),硬化12例(18.2%),狭窄18例(27.3%),闭塞16例(24.2%)。

2.4 病原菌培养及药敏结果

2.4.1 病原菌培养结果结果显示,分离培养病原菌阳性46例(69.7%),阴性(细菌和真菌均未见生长)20例(30.3%);单一感染34例(7

3.9%),混合感染12例(26.1%)(病原菌种类≥2种);分离培养病原菌共62株,G+菌36株(58.1%),G-菌24株(38.7%),真菌2株(3.2%),其中G+球菌32株(51.6%)[葡萄球菌16株(25.8%),肠球菌10株(16.1%),链球菌6株(9.7%)],G+杆菌4株(6.5%),G-菌详细分布情况见表1。Ⅰ级4例(大肠埃希菌和葡萄球菌各占2例);Ⅱ和Ⅳ级主要是G+菌感染,葡萄球菌为主(57.1%);Ⅲ级主要是G-菌感染,普通变形杆菌为主(40.0%)。Ⅱ~Ⅳ级均是混合感染,均合并G+菌感染。本研究未进行厌氧菌培养。

2.4.2 病原菌药敏结果G+菌敏感的抗菌药物依次为万古霉素、磺胺类、利奈唑烷等,但对头孢菌素、氯霉素、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耐药;G-菌敏感的抗菌药物依次为亚胺培南、氨基糖苷类、第2、3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但对第1代头孢菌素及青霉素类等耐药;混合感染比单一感染的多重耐药菌株所占比例高。

3 讨论

国内外大量资料已证实,糖尿病患者年龄、病程是DF发病的危险因素[3]。本研究发现70~80岁年龄组的发病率最高,50岁以上占全部DF患者的89%,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发病

率呈上升趋势。本研究还发现DF患者的糖尿病病程平均(8.6±7.5)年,其中绝大多数病程在10年以上。虽然糖尿病患者的年龄和病程与DF发生相关,但这些危险因素在预防DF 发生中是很难改变的。

绝大部分DF患者血糖水平控制不佳。长期的高血糖可通过激活多元醇通路而促进山梨醇的生成,增加神经细胞骨架蛋白的糖化,下调Na+/K+-ATP酶的活性,抑制细胞的生长,而促进细胞的凋亡。长期的高血糖可引起糖化血红蛋白的升高,一方面影响血红蛋白与2,3-DPG的结合,通过上调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抑制其携氧能力而造成组织局部缺氧,最终可导致细胞凋亡[4];另一方面也可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而促进血管的收缩,同时还可促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障碍,造成毛细血管基底膜增生而使管腔变窄,最终可导致下肢局部营养供给发生严重障碍。长期的高血糖通过上述机制导致神经病变和(或)血管病变的发生,可积极促进DF的发生,因此,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控制不好是DF的危险因素[5-6]。有报道,HbAlc 每增加2%,其DF的发生率就增加1.4~1.5倍[7]。本研究显示DF患者HbAlc平均为(10.7±3.6)%,比正常值(3%~6%)增高,与大多研究结果一致[8]。故积极控制好血糖水平是预防DF的重要措施。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PAD)是DF和截肢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研究表明截肢的DF患者中大约有50%存在PAD[9],PAD的严重程度是决定DF患者是否进行截肢、决定截肢平面以及伤口可否愈合的主要因素。而众多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表明血脂代谢紊乱又是PAD 的独立危险因素[10],本研究也发现DF患者(60.6%)存在血脂异常,TG和TC升高、HDL-C 降低(18.2%)。血脂代谢紊乱可促进中、小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增加血液粘度导致微循环障碍,造成下肢局部缺血、溃烂、感染及坏疽,最终导致DF的发生。故积极纠正糖尿病患者的血脂代谢是预防DF比较重要的措施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