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二化学上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教案、教学设计

高二化学上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教案、教学设计
1.提问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我们已经学过元素周期表,那么元素周期表中是否存在某种规律?”引发学生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的思考。
2.生活实例:引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为什么钠和氯能形成离子化合物?”引导学生认识到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重要性。
3.历史背景:简要介绍科学家们发现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的历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分步骤教学,循序渐进:
a.通过回顾已学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重要性。
b.讲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规律,以图形、表格等形式展示,便于学生理解。
c.举例说明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的电子排布特点,分析其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d.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书写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巩固所学知识。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规律。
2.注重知识衔接:结合已学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规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合适的难度和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拓展延伸:推荐拓展阅读资料,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规律的理解与应用,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a.请学生完成课本后的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以检验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的书写及其与元素性质关系的掌握。
b.设计一道综合性的应用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预测某一元素的化合价、分析某一化合物的稳定性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化学教案设计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化学教案设计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化学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了解电子在原子结构中的重要性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概念1.2 教学内容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电子的性质和功能核外电子排布的意义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通过实物模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电子的性质和功能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重要性和应用第二章:电子的基本性质2.1 教学目标掌握电子的基本性质,如电荷、质量和波动性理解电子的量子化特性,如能级和轨道2.2 教学内容电子的电荷和质量电子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电子的量子化特性,包括能级和轨道的概念2.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室演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观察和理解电子的电荷和质量利用数学模型和物理定律,引导学生理解电子的波动性和粒子性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了解电子的量子化特性和能级概念第三章: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则3.1 教学目标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则,如泡利不相容原理、奥克塔规则和洪特规则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能级分布和轨道填充顺序3.2 教学内容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上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它们的自旋量子数相反奥克塔规则:电子优先填充能量最低的轨道洪特规则:在相同能量的轨道上,电子优先填充不同的轨道,且自旋量子数相同3.3 教学方法通过图示和示例,让学生理解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含义和应用利用数学模型和计算,引导学生掌握奥克塔规则和洪特规则的推导和运用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能级分布和轨道填充顺序第四章:核外电子排布的实践应用4.1 教学目标能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解释化学性质和反应规律能够利用核外电子排布的原理分析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4.2 教学内容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核外电子排布与化学键的形成和性质核外电子排布与化合物的电子结构和反应性4.3 教学方法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分析,让学生了解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性的关系通过化学实验和分子模型,引导学生掌握核外电子排布与化学键的形成和性质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讨论,帮助学生应用核外电子排布的原理分析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第五章:总结与展望5.1 教学目标总结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展望核外电子排布在化学科学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5.2 教学内容回顾和总结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概念、规则和应用探讨核外电子排布在化学科学中的作用和意义展望核外电子排布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5.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让学生总结和分享对核外电子排布的理解和感悟利用多媒体资源和文献,引导学生了解核外电子排布在化学科学中的应用和贡献通过问题启发和思考,帮助学生思考核外电子排布在其他领域的潜在应用和发展趋势第六章:元素周期表与核外电子排布6.1 教学目标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掌握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学会利用元素周期表预测元素的化学性质6.2 教学内容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史和基本结构主族元素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的排列关系过渡元素核外电子排布的特殊性和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6.3 教学方法通过历史介绍和图解,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和结构利用电子排布图和周期表,引导学生分析主族元素的电子排布规律通过实例解析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过渡元素电子排布的特殊性和应用第七章:原子光谱与核外电子排布7.1 教学目标理解原子光谱的产生原理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掌握原子光谱的主要特征和应用学会利用原子光谱信息推断核外电子排布7.2 教学内容原子光谱的产生原理和基本特征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的区别与联系原子光谱在化学分析和物理研究中的应用7.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演示和原理讲解,让学生了解原子光谱的产生和特征利用光谱仪器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原子光谱的分析方法通过案例研究和讨论,帮助学生了解原子光谱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第八章:化学键与核外电子排布8.1 教学目标理解化学键的形成原理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掌握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形成条件与特点学会利用核外电子排布解释化学键的性质和变化8.2 教学内容化学键的定义和分类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形成原理和特点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8.3 教学方法通过模型演示和原理讲解,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的定义和分类利用实验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类型化学键的形成和特点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应用核外电子排布解释化学键的性质和变化第九章:分子轨道理论与核外电子排布9.1 教学目标理解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原理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掌握分子轨道的构建方法和能量计算学会利用分子轨道理论解释分子的性质和反应9.2 教学内容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构建方法分子轨道的能量计算和填充规律分子轨道理论在分子性质和反应解释中的应用9.3 教学方法通过图解和数学模型,让学生了解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构建方法利用计算机模拟和实验数据,引导学生掌握分子轨道的能量计算和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应用分子轨道理论解释分子的性质和反应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目标总结核外电子排布在化学科学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展望核外电子排布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10.2 教学内容回顾和总结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概念、规则和应用探讨核外电子排布在化学科学中的作用和意义展望核外电子排布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10.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让学生总结和分享对核外电子排布的理解和感悟利用多媒体资源和文献,引导学生了解核外电子排布在化学科学中的应用和贡献通过问题启发和思考,帮助学生思考核外电子排布在其他领域的潜在应用和发展趋势重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包括电子的基本性质、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则、实践应用、元素周期表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原子光谱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化学键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分子轨道理论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等内容。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第一章:引言1.1 学习目标: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掌握电子的基本性质和电子云的概念。

1.2 教学内容:介绍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解释电子的基本性质,如负电荷、量子化等。

引入电子云的概念,解释其表示电子分布的方式。

1.3 教学活动:通过图片和示例介绍原子的基本结构。

利用动画演示电子的基本性质。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电子不能随意分布在原子核周围。

1.4 作业与评估:设计一些简答题,让学生回答关于电子基本性质的问题。

让学生绘制简单的电子云示意图。

第二章:电子分层排布2.1 学习目标:掌握电子在原子核外的分层排布规律。

了解不同层上的电子数量限制。

2.2 教学内容:介绍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包括K层、L层、M层等。

解释每个层上的电子数量限制,如K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

2.3 教学活动:通过示例和图解展示电子的分层排布。

引导学生理解电子在不同层上的排布规律。

2.4 作业与评估:设计一些填空题,让学生填写不同层上的电子数量限制。

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原子核,绘制其电子的分层排布图。

第三章:电子亚层排布3.1 学习目标:掌握电子在同一层内的亚层排布规律。

了解不同亚层的名称和特点。

3.2 教学内容:介绍电子在同一层内的亚层排布规律,包括s亚层、p亚层、d亚层等。

解释不同亚层的名称和特点,如s亚层具有较低的能量。

3.3 教学活动:通过示例和图解展示电子在同一层内的亚层排布。

引导学生理解不同亚层的排布规律和特点。

3.4 作业与评估:设计一些选择题,让学生区分不同亚层的名称和特点。

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原子核,绘制其电子的亚层排布图。

第四章:电子自旋排布4.1 学习目标:掌握电子自旋排布的规则。

了解电子自旋量子数和自旋状态。

4.2 教学内容:介绍电子自旋排布的规则,如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等。

解释电子自旋量子数和自旋状态的概念。

4.3 教学活动:通过示例和图解展示电子自旋排布的规则。

高中化学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高中化学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内容与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遵循的规律: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2.学会书写1-36号元素的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和外围电子排布式或轨道表示式。

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景引入和独立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提高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能力,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学习,使学生深层次地理解必修二所学的核外电子排布知识,树立了证据推理意识,有利于原子结构模型的构建。

3.通过对典型元素核外电子排布的分析,类推其它元素,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学、讨论、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化学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属于物质结构理论的范畴,原子结构不仅是本书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

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并且在原子的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

三、学情分析:本节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原子结构,虽然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这部分也比较枯燥,内容很抽象难以理解。

比如主族与副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区别,外围电子排布式的区别,价电子的区别、化合价的区别,能级交错现象,轨道全空半满全满的理解。

四、设计思路:针对学生的认知难点,在设计新课时,既要注意与学生已有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知识相联系,也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

通过课件形象直观的展现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驱动教学,展示化学史,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的养成。

五、教学重点、难点:1.核外电子排布遵循的规律和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的书写2. 书写1-36号元素的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示式、外围电子排布式六、教学过程【引入】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我们知道,原于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那移外电子的注为规律有哪些呢?【展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电子总是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排布2n²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电子)次外层最多不超过18个电子。

3.2原子结构第2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2原子结构第2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四、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2024-2025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的教材,以便于学生跟随教学进度进行学习和复习。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例如,原子结构模型图、电子云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图等,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二)存在主要问题
1. 学生理解困难:我发现部分学生对电子云的概念理解较为困难,难以想象和理解电子在原子核外的分布情况。
2. 实践操作不足:由于实验器材和时间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操作的机会较少,导致他们对于原子结构模型的实践操作能力有所欠缺。
3. 个性化教学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我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未能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满足。
(1)电子云的概念:学生对电子云的理解需要从微观角度去想象,这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图片、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2)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这涉及到原子结构、电子排布等多方面的知识,需要教师通过实例、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
(3)激发态电子排布式的表示方法:激发态电子排布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的部分,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激发态电子排布式的表示方法和意义。
2. 氢(H):1;氧(O):6;铁(Fe):2;钠(Na):1;碳(C):4。
3. 氢(H):1;氧(O):2;铁(Fe):[Ar]3d^6 4s^2;钠(Na):1;碳(C):[Ne]3s^2 3p^2。
4. 氢(H)和氧(O)都是非金属元素,铁(Fe)、钠(Na)和碳(C)都是金属元素。
5. 钠(Na)和氯(Cl)能够形成化合物,因为钠(N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而氯(Cl)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7,它们之间存在电子的转移,形成稳定的离子化合物。而钠(N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氢(H)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它们之间没有电子的转移,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概念及其在原子结构中的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和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原子核外电子的基本概念。

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3.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原理。

4.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和原理。

2.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基本概念、排布规律和原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和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位置和作用。

2. 讲解:详细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基本概念、排布规律和原理。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化学反应、物质性质等方面的应用。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和应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问答、练习题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1)学生对原子核外电子的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和原理的掌握情况。

(3)学生运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教材。

2. 教学辅助材料:原子结构模型、电子排布图、实际案例资料。

3. 信息技术支持: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资源。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基本概念。

2. 第2周: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子的基本概念,知道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

2. 让学生掌握能量最低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能运用这些原理分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子的基本概念2. 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3. 能量最低原理4. 保里不相容原理5. 洪特规则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能量最低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2. 教学难点:能量最低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电子的基本概念、电子排布规律及能量最低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这些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介绍电子的发现和发展,引出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问题。

2. 讲解:讲解电子的基本概念,阐述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

3. 讲解能量最低原理,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能量最低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讲解保里不相容原理,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保里不相容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讲解洪特规则,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洪特规则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能量最低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中的重要性。

7. 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拓展:介绍一些关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拓展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观察学生对电子基本概念、电子排布规律以及能量最低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评估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表现,检验他们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

3. 学生提问与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了解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应用能力。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2. 使学生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能运用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解释核外电子的排布。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关图片和动画。

2. 教学素材:有关核外电子排布的案例和练习题。

3.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如何排布的?”2. 讲解:讲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包括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解释原子光谱、化学性质等现象。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核外电子排布的重要性。

6.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核外电子排布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材料科学、生物化学等。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1. 教学内容:第六章:核外电子的能级和轨道第七章:能量最低原理第八章:泡利不相容原理第九章:洪特规则第十章:核外电子排布的应用2. 课时安排:每章内容安排2课时,共10课时。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练习题的正确率:分析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与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合作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八年级《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电子层、电子亚层概念:讲解电子层、电子亚层(s、p、d、f)的定义,阐述各电子亚层的轨道形状及容纳电子数。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则:介绍泡利不相容原理、能级原则和洪特规则,解释这些原则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的书写:讲解如何根据原子序数和电子层、电子亚层的概念,正确书写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对元素的化学性质有何影响?
3.交流分享:各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分享经验,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掌握。
2.答疑解难: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克服难点。
八年级《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原则,如泡利不相容原理、能级原则和洪特规则。
2.掌握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方式,能够正确书写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
3.理解电子层、电子亚层(s、p、d、f)的定义,掌握各电子亚层的轨道形状及容纳电子数。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环境污染、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为本章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对电子层、电子亚层的概念理解不深,难以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对泡利不相容原理、能级原则等抽象概念难以把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方面:

初中化学《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初中化学《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初中化学《核外电子排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结构,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

2. 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3. 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 教学难点: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原子结构与电子排布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原子结构与电子排布。

3.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物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组成。

2. 新课导入:介绍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元素的电子排布,探讨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核外电子排布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原子结构及核外电子排布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有关核外电子排布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化学反应、材料科学等。

2. 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原子结构模型、电子排布图等,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

2. 教材:提供相关章节,供学生自主学习。

3. 网络资源:查找有关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科普文章、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

九、教学建议1. 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扎实掌握原子结构及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概念。

2. 强化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化学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初中化学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初中化学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目标:了解原子结构及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1. 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
2. 建立原子模型
3.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教学重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应用
活动一:引入
通过展示不同的元素周期表,让学生了解元素的基本构成和排布规律,引出原子结构的概念。

活动二:建立原子模型
1. 让学生观察原子模型的图示,了解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2. 引导学生根据原子序数确定核外电子数,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活动三: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1. 教师讲解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即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填充不同的能级壳层。

2. 让学生进行练习,填充不同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

活动四:应用练习
1.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根据给定的元素原子序数,填充核外电子排布。

2. 教师进行讲解和总结,强化学生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理解。

活动五:拓展延伸
让学生自行查找不同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进行比较和总结,拓展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作业:完成课堂练习,并查找核外电子排布相关知识,写一份50字的总结。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和应用练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能力。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原子的核外电子要有规律地排布。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2. 解释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因,即电子需要稳定的能量状态。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因。

2.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原子的核外电子要有规律地排布。

章节二:电子层的概念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子层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电子层的排布规律。

教学内容:1. 介绍电子层的概念,即核外电子按能量不同分层排布。

2. 讲解电子层的排布规律,包括顺序和能量。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电子层的概念和排布规律。

2. 示例法,给出具体的电子层排布示例。

章节三:s轨道电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s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

2. 让学生掌握s轨道电子的排布规律。

教学内容:1. 介绍s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即s轨道电子优先填充能量最低的轨道。

2. 讲解s轨道电子的排布规律,即按照能量顺序填充。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s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和规律。

2. 示例法,给出具体的s轨道电子排布示例。

章节四:p轨道电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p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

2. 让学生掌握p轨道电子的排布规律。

教学内容:1. 介绍p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即p轨道电子优先填充能量次低的轨道。

2. 讲解p轨道电子的排布规律,即按照能量顺序填充。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p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和规律。

2. 示例法,给出具体的p轨道电子排布示例。

章节五:电子排布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子排布的应用。

2. 让学生掌握电子排布在化学键形成和物质性质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介绍电子排布在化学键形成中的应用,如共价键的形成。

2. 讲解电子排布在物质性质中的应用,如原子的氧化态。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电子排布在化学键形成和物质性质中的应用。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概念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和能级分布。

3. 培养学生运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分析化学性质和反应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能级分布及化学性质。

2.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数学表达式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模型和图示讲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化学反应实例分析原子核外电子的作用。

3. 开展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四、教学准备1. 准备PPT课件,展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图示和案例。

2. 准备相关化学实验器材,进行演示实验。

3. 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1. 原子核外电子的概念及其化学作用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定义讲解原子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如共价键的形成、化学键的类型等。

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介绍泡利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和洪特规则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和排布顺序3.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数学表达式讲解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和激发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介绍电子排布式的书写方法和应用4.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化学性质的关系分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联讲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对元素反应性的影响5. 案例分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实例,分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对反应路径和产物的影响。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引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2. 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结合PPT课件,讲解泡利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和洪特规则,并通过图示展示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和排布顺序。

3. 数学表达式的讲解:通过示例,讲解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和激发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的书写方法,并分析其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探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

2. 引导学生理解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

教学内容:1. 原子的基本结构2. 电子的排布规律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的基本结构,即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2. 讲解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如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章节二:s轨道电子排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s轨道电子的排布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电子排布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s轨道电子的排布规律2. 实例分析教学步骤:1. 讲解s轨道电子的排布规律,如2s轨道上的电子排布。

2. 分析实例,如氢原子、氦原子的电子排布。

章节三:p轨道电子排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p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电子排布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p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2. 实例分析教学步骤:1. 讲解p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如3p轨道上的电子排布。

2. 分析实例,如锂原子、硼原子的电子排布。

章节四:d轨道电子排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d轨道电子的排布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电子排布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d轨道电子的排布规律2. 实例分析教学步骤:1. 讲解d轨道电子的排布规律,如3d轨道上的电子排布。

2. 分析实例,如铁原子、钴原子的电子排布。

章节五:f轨道电子排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f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电子排布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f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2. 实例分析教学步骤:1. 讲解f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如4f轨道上的电子排布。

2. 分析实例,如钆原子、铽原子的电子排布。

章节六: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电子排布知识分析元素性质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2. 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教学步骤:1.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如周期和族的划分。

核外电子排布初中教案

核外电子排布初中教案

核外电子排布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 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3. 掌握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

教学重点:1.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 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

教学难点:1.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 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

教学准备:1. 投影仪或白板。

2. 原子结构的示意图和电子排布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的结构,特别是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概念。

2. 提问: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如何排布的?二、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15分钟)1. 讲解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包括电子层的概念和电子层的排布顺序。

2. 用示意图展示不同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让学生观察和理解电子层的排布规律。

三、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15分钟)1. 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包括原子核、电子层和电子的表示方法。

2.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绘制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互相解释和理解。

四、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15分钟)1. 讲解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包括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概念。

2. 用实例解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五、总结和练习(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布置练习题目,让学生练习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和分析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了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同时,也让学生理解了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力。

初中化学《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初中化学《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初中化学《核外电子排布》教案第一章: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概念1.1 学习目标(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2) 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3) 能够书写简单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难点:电子排布式的书写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例法、讨论法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回顾原子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思考核外电子的排布方式;(2) 讲解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介绍能量最低原理、洪特规则和泡利不相容原理;(3) 示例讲解:以氢、氦、锂、铍等元素为例,讲解电子排布式的书写方法;(4) 练习与讨论: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5)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第二章:元素周期表与核外电子排布2.1 学习目标(1)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2) 掌握元素周期表中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3) 能够根据核外电子排布预测元素性质。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及核外电子排布特点难点:根据核外电子排布预测元素性质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例法、讨论法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周期表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2)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介绍元素周期表的横行(周期)和纵列(族)的排列规律;(3) 分析核外电子排布特点:以周期表中的典型元素为例,分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的关系;(4) 练习与讨论: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5)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第三章: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3.1 学习目标(1) 了解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的关系;(2) 掌握核外电子排布对元素性质的影响;(3) 能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解释实际问题。

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优秀教学案例
2. 问题导向教学,培养科学思维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团队协作能力
本案例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中,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共同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原理,掌握电子层、电子亚层和轨道的概念。
2. 使学生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包括泡利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和洪特规则。
3. 培养学生运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释化学性质、预测化合物形成的能力。
4.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并能正确书写元素周期表中的电子排布式。
4. 注重知识整合,形成系统化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强调重点内容,并进行归纳总结。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有了系统化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和概括能力。
5. 作业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本案例在作业布置上,既注重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又强调与生活实际的联系。通过设计书面作业、实践作业和预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实践作业: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发现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关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3. 预习任务: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案例亮点
1. 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本案例通过展示原子结构的模型、动态演示电子排布过程以及联系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能感受到化学的趣味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

2. 理解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关系。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子的定义和基本组成。

2. 解释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概念。

3. 强调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的结构。

2. 通过举例说明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关系。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原子?原子由哪些粒子组成?2. 教师演示原子的结构模型,解释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位置和作用。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评估方式: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原子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核外电子作用的认识。

第二章:电子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1. 掌握电子的基本性质。

2. 理解电子的量子化现象。

教学内容:1. 介绍电子的基本性质,如电荷、质量和速度。

2. 解释电子的量子化现象,如能级和轨道。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电子的性质。

2. 通过图示和模型展示电子的量子化现象。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电子有哪些基本性质?2. 教师讲解电子的电荷、质量和速度等性质。

3.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电子的量子化现象。

评估方式: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电子基本性质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电子量子化现象的认识。

第三章:电子的排布规律教学目标:1. 掌握电子的排布规律。

2. 理解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教学内容:1. 介绍电子的排布规律,如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2. 解释这些规律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和实例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电子的排布规律。

2. 通过图示和模型展示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的应用。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电子是如何排布的?有哪些规律可循?2. 教师讲解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案、教学设计
-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思维过程,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6.教学策略:
-对于重难点的处理,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先从简单概念入手,逐步过渡到复杂原理的学习。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确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这些情况,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方面:1.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如动画、模型等,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2.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受到电子排布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3.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4.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在此基础上,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适当提高要求,拓展知识面;对于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给予更多关心与鼓励,帮助他们逐步提高。通过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分享: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本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可对其进行补充或提问。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包括电子排布式的书写、轨道表示法的应用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选取部分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和讲评,分析学生掌握程度,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书写方法和应用。
2.强调电子排布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以及与原子性质的关系。
3.鼓励学生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4.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五、作业布置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电子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概念。

2. 讲解电子的基本性质,如负电荷、量子化、运动轨迹等。

教学活动: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概念。

章节二:电子层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子层的概念及其分类。

2. 让学生掌握电子层的分布规律。

教学内容:1. 介绍电子层的概念及其分类,如K层、L层、M层等。

2. 讲解电子层的分布规律,如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等。

教学活动: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电子层的分类。

2. 利用多媒体展示电子层分布图,引导学生理解电子层的分布规律。

章节三:电子亚层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子亚层的概念及其分类。

2. 让学生掌握电子亚层的分布规律。

教学内容:1. 介绍电子亚层的概念及其分类,如s亚层、p亚层、d亚层、f亚层等。

2. 讲解电子亚层的分布规律,如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等。

教学活动: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电子亚层的分类。

2. 利用多媒体展示电子亚层分布图,引导学生理解电子亚层的分布规律。

章节四:电子云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子云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让学生掌握电子云的分布特点。

教学内容:1. 介绍电子云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如波函数、概率密度等。

2. 讲解电子云的分布特点,如球形、哑铃形等。

教学活动: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电子云的表示方法。

2. 利用多媒体展示电子云模型,引导学生理解电子云的分布特点。

章节五:电子排布规则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子排布的规则及其应用。

2. 让学生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教学内容:1. 介绍电子排布的规则,如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等。

2. 讲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如填充顺序、电子配置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教学过程
【引言】
首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
——这是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就是通过这个实验,提出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

视频中还介绍了原子核的体积很小,核外有着非常广阔的相对空间,电子就是在这非常“广阔”的空间里作高速的绕核运动。

那么电子的绕核运动还有着哪些特征?这些运动的电子在核外又是怎样排布的?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研究的内容。

【板书】二、核外电子排布
【讲述】同学们请看,屏幕上展示的是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我们共同看一下。

(1)质量很小(9.109×10-31kg)。

(2)运动速度快(接近光速)。

(3)运动空间范围小(直径约10-10m)。

【过渡】根据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电子在核外的运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
【设想猜测】电子在核外的运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
【学生活动】略。

【质疑一】电子的绕核运动有没有固定的轨迹?
【质疑二】电子的绕核运动没有固定的轨迹,是不是说电子绕核运动就没有规律?
【讲述并投影】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这个极小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时而出现在离核远处,时而出现在离核近处,我们不能同时测定出电子在某一时刻的位置和速度,但是能从理论上统计出它在原子核外某一范围内出现的机会的多少——这就是我们将要在《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教材中加以学习的电子云。

【过渡】同学们太伟大了!我们研究分析原子结构中电子的运动情况,用了不到10
分钟的时间,而科学家们却用去了一个多世纪!让我们踏着科学的足迹,重温这段曲折、坎坷、震撼世人的科学探索过程!
【投影】历史回眸
1.最早提出“原子”一词的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他认为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微粒。

但是很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一伟大的学说没有为人们所重视,被忽视了20多个世纪——这是科学界的一大憾事!
2.直到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通过对当时化学实验的现象分析,创立了近代原子学说,第一次将原子学说从推测转变为科学概念。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认为原子就像道尔顿说得那样,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实心球,里面再也没有什么花样了。

3.然而科学并没有因此而止步,人类对真理的无限追求,迫使原子结构的真相不断地显露出来。

在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的近百年后,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居然从氢原子中跑出了一个比它质量小1700倍的带负电的粒子来,这说明原子内部还有结构。

电子的发现,使得汤姆生于1897年提出了“葡萄干布丁”原子结构模型。

电子的发现,给当时的科学界注入了一支兴奋剂,一大堆新问题摆在了科学家们的面前。

【投影】
原子中除电子外还有什么东西?
电子到底是怎么待在原子里的?
原子中什么东西带正电荷?
正电荷又是如何分布的?
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东西是怎样相互作用的?
根据科学实践和当时的实验观测结果,物理学家发挥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各种不同的原子模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4.1901年法国物理学家佩兰提出“行星结构原子模型”。

5.1902年德国物理学家勒纳德提出“中性原子模型”。

6.1902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发明家开尔文提出“实心带电球原子模型”。

7.1904年日本物理学家长冈半太郎提出“土星模型”。

以上这些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当时的一些实验事实,但对于以后出现的很多新的实验事实却无能为力。

所以这些模型犹如昙花一现,都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8.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创造性地提出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核式原子结构模型”。

这一模型堪称经典,其本人因此被誉为原子物理学之父!同学们知道卢瑟福和汤姆生的关系吗?(这正验证了中国的一句古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9.巧合的是,卢瑟福的学生玻尔在原子结构的问题上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卢瑟福模型的基础上,1913年玻尔提出了玻尔原子模型,阐述了电子在核外的运动情况——这就是同学们在初中就已经知道的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即分层排布。

10.玻尔的原子理论加速了量子论的发展。

1915年,德国物理学家索末菲把玻尔的原子理论推广到包括椭圆轨道;1916年,爱因斯坦从玻尔的原子理论出发,导出了普朗克辐射定律,将量子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时期。

11.现代原子结构学说,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的。

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在爱因斯坦的量子理论和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说的启发下,提出了著名的薛定谔方程──来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电子云)。

【启发】走完了这段历史,同学们有何感受?难道我们仅仅是记住了几位科学家的名字?看到了不同的原子结构模型?
【学生活动】略。

【过渡】虽然电子云更趋近于核外电子的真实运动情况,但因其复杂,所以必修阶段我们所学习的核外电子运动情况,是玻尔提出的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理论。

【讲述】玻尔提出:电子是在核外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到高的不同电子层上分层排布(运动)的。

所谓电子层,就是核外能量不同的电子运动区域称为电子层。

【板书】1.电子层
【过渡】对于电子的分层排布,我们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简明地表示。

【投影】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重点分析各种符号的含义)。

【提问】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有哪些规律呢?
【交流研讨一】表1-1、1-5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思考并猜想】教师可引导分析,铍比锂多1个电子,为什么不向第三层排?又为什么不向第一层排?
【交流研讨二】表1-2 稀有气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交流与研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投影】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1.电子总是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在填充下一层;
2.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n代表电子层序数);
3.最外层电子数则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

4.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

【提问】M层最多排多少个电子?作为最外层呢?这说明这几条规律在使用时不能完全孤立而应该多条规律同时兼顾。

【投影】迁移应用一:画出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媒体显示】核电荷数从1到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投影】迁移与应用二:
1.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表示的各是什么微粒?
2.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是否正确?如有错误,指出错误的原因。

【交流研讨三】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规律?
【过渡】同学们,再请看:我们知道,钠可以在氯气中燃烧。

从微观角度看……
【交流研讨四】从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升华】学习了原子结构中核外电子的排布知识,对我们研究元素的性质有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略。

【归纳总结】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中的核外电子排布,尤其是最外层电子数,有着密切的关系。

【过渡】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不仅可以预测元素的性质,还可以解释许多实验事实。

同学们请看:
【投影】
3.请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下列事实:
(1)在氧化镁中镁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

(2)钠原子和铝原子电子层数相同,但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要比金属铝与氯气的反应容易而且剧烈。

【概括整合】
构成原子的各种微粒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知识如下图所示:
【结束】
课后思考题。

教案评析:(点评:胡玉娇)
本教案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适中,内容详实,操作性强。

教师注重了衔接环节的设置,关注细节,过渡自然流畅。

同时教师详细阐述了本节课的知识脉络及其呈现方式,包括何时讲述(讲述哪些内容),何时板书,何时用ppt,何时用学案等等。

教师还精心书写了本节课重要的课堂提问及学生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以及习题的设计。

可见,教师备课很认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改进建议:由于一线教师工作任务很重,建议教案写得更加精炼概括一些。

当然,由于这是全国学术会议的课例,可能是为了让大家了解得更细致一些才写得这么详实。

平时的教学,建议在写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后,书写一个教学流程图。

使读者对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主要内容一目了然。

还可以书写一个表格,列出本节课的内容线索、情境素材线索、问题线索、学生学习的活动线索。

教师除了注意教学的预设性以外,还需要关注教学的生成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