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
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结构转换层概述,然后分析了高层建筑常见结构转换层类型,接着分析了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原则,最后对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及注意要点进行了探讨。
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带结构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引言:带结构转换层在建筑工程中应用广泛,主要用于高层建筑,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在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对剪力荷载状态进行科学分配,能有效地避免结构安全隐患。
对设计和概念的四个传递层、剪力墙和楼板等重要施工部位进行了设计分析研究,发现带结构转换层在设计和应用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应加强研究,确保高层建筑的整体安全。
1结构转换层概述一般来说,高层建筑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如果上下两部分功能建设需求存在差异,往往会采用不同的结构设计模式,以满足建设标准,在此种情况下,工程设计人员往往需要对该楼层实施结构转换,以确保建筑工程整体稳定性。
而实施结构转换的楼层就被称之为结构转换层。
高层建筑的结构转换层的转换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为结构转换模式。
此种转换模式主要应用在建筑工程的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将其上下两部分结构实施转换,能够更好的扩充建筑内部空间。
第二种是柱网、轴线转换模式。
此种转换模式无需改变建筑的上下层结构,而是通过增加下层结构柱距的方式,形成相应的网状结构,以便扩张下层建筑的入口空间。
第三种是结构和轴线规划同时转换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转换上层剪力墙结构的同时,也要调整下层结构的柱距,形成相应的建筑结构差异,满足多种结构建设需求。
2高层建筑常见结构转换层类型2.1梁式结构转换层此种结构转换层是高层建筑建设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结构转换层类型,其应用范围相对来说比较比较广泛。
在进行梁式转换层施工的时候,要在建筑原有楼板结构上,布设相应的梁柱结构,以便用于承载上部分建筑楼层的剪力墙结构和承重柱结构,进而充分保障高层建筑的结构稳定性,提升其建设安全等级。
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的结构设计
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的结构设计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为了满足建筑功能多样化的需求,结构转换层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结构转换层是指在建筑物的某一层,通过结构形式的改变,实现上部和下部不同结构体系的转换。
它不仅关系到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对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经济性有着重要影响。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的结构设计。
一、结构转换层的类型及特点1、梁式转换层梁式转换层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形式。
它通过大梁将上部剪力墙或柱的荷载传递到下部的柱或剪力墙。
梁式转换层的优点是传力直接、明确,结构分析相对简单。
但其缺点是梁的截面尺寸较大,会影响建筑的使用空间。
2、板式转换层板式转换层的厚度较大,通常在 20m 以上。
它能够提供较大的刚度和承载能力,适用于上下部结构差异较大的情况。
但板式转换层的自重较大,材料用量较多,施工难度也相对较大。
3、箱式转换层箱式转换层是由上、下层较厚的楼板与纵横双向的大梁共同组成的一个箱型结构。
它具有较大的整体刚度和承载能力,能够有效地抵抗水平荷载。
然而,箱式转换层的施工复杂,造价较高。
二、结构转换层的位置选择结构转换层的位置选择对建筑的整体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转换层位置越低,对结构的抗震性能越不利。
因为下部结构需要承担更大的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容易导致结构的变形和破坏。
但转换层位置过高,又会影响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经济性。
因此,在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的功能要求、抗震设防烈度、结构高度等因素,选择一个合理的转换层位置。
在抗震设计中,对于 7 度及 7 度以下抗震设防地区,转换层位置不宜超过 5 层;对于 8 度抗震设防地区,转换层位置不宜超过 3 层。
同时,转换层上下等效侧向刚度比应符合规范要求,以保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协调。
三、结构转换层的设计要点1、竖向荷载的传递在设计结构转换层时,需要确保竖向荷载能够有效地从上部结构传递到下部结构。
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探讨
引言
因此设 计 时 应从 结 构体 系 、 构件布置 、 结 构 计算 及 构 造 等 方 面采 取 相 应 的 抗震 措施 才 能保 证 这种 结构 形 式 的抗震 性 能 。
1 、 结 构体 系方面 : 转 换层 是 指在 整个 建筑 结 构体 系 当中 , 合 理 解决 结构 竖 向构 件 的突 变性 应根 据 建筑 功 能 和抗 震设 防 要 求选 择 经 济合 理 ,抗 震性 能 较 好 的结 构 转化的结构单元体系。多功能的高层建筑 , 往往需要沿建筑物的竖向划分为 当底 部柱 距 不大 时 , 可 采用 梁 式转 换 ; 当底部 柱 距较 大 时可 采用 箱 式转 不 同 用途 的 区段 。 如 底 部 为商业 , 餐厅 , 上部 为住 宅 、 办 公 的建 筑 , 因建筑 功能 体 系 。 抗 震不 利 , 不 经 济不 合 理 的 厚 板转 需要, 下 部 为大 空 间 , 上部 部分 竖 向构 件不 能直 接 连续 贯 通落 地 , 而通 过 水 平 换 或 桁 架式 转 换 。应 尽 量避 免传 力复 杂 , 在转换部位设计上 , 尽量避免高位转换, 转换层位于地面以上的层数 , 8 度 转 换 结构 与下部 部分 竖 向构件 连接 , 所构 成 的高 层 建筑 结 构 即为 带 转换 层 的 换 。 高层 建筑 结 构 。它 主要 满足 结构 的安 全 功能 要求 , 也 多用 来 解决 特 殊 的技 术 时不 宜 超过 3 层, 7 度 时 不宜 超 过 5 层 。确 实需 高 位转 换 时 , 应 采 取更 加 严格 上海 、 深圳等地 比较早积累了高位转换 的设计经验, 不同的转 性建 筑 功能 的 问题 。 转换 层究 竟 有哪 几种 类 别 , 又包 括 哪些 结构 形 式 ? 应用 转 的措施。北京 、 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 , 设计时可以参考借鉴。 换层 结构 的复杂 小 高层 在结 构设 计 和配 置上 该 如何 处理 ? 以下 就针 对 这几 个 换部位 ,
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结构设计
浅论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结构设计摘要:本文主要是结合笔者工作中的经验,阐述了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结构设计,以供参考。
关键词:概念;梁式转换层;结构形式;设计构造一、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的主要结构设计概念在现代工程建设中,为了扩大底部的空间,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成为了必然的结果。
此种类型的结构由于竖向抗侧力构件的中断,而导致转换层以下的结构抗侧刚度与楼层屈服强度的骤然减小,引起变形集中和能量集聚而极易发生严重破坏。
因此,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的主要结构设计概念为:1)加强转换层及其下部结构刚度,要求转换层及其上下楼层层刚度基本均匀。
即必须设置一定比例的落地剪力墙,并加大落地剪力墙的厚度或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必要时可增设部分剪力墙。
转换层上下结构的刚度比计算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附录e规定抗震设计时,当转换层位于1层时可采用剪切刚度比:γ=(其中,g1,g2 为底层和转换层上层的混凝土剪变模量;a1、h1,a2、h2 为底层和转换层上层的抗剪截面面积、层高);当转换层位于2 层及以上时可采用等效侧向刚度比:γe=转换层位于3 层及以上时其楼层与上层侧向刚度之比:2)应尽量强化和提高转换层以及下部结构抗震承载能力,避免罕遇地震作用下下部主体结构(框支柱、转换梁等)破坏,同时应注意保证转换层上部1层~2 层不落地剪力墙的承载能力和延性,避免重力荷载和罕遇地震作用下不落地剪力墙根部的破坏;注意和加强下部框架梁、上部连梁的延性,适应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塑性较发育发展耗能的需要。
二、转换层的结构形式及设计原则1转换层的主要结构形式底部带转换层结构,转换层上部的部分竖向构件不能直接连续贯通落地,因此,必须设置安全可靠的转换构件。
按现有的工程经验和研究结果,转换构件可采用转换大梁、斜撑、箱形结构以及厚板等形式。
由于转换厚板在地震区使用经验较少,可在非地震区和6度抗震设计时采用,对于大空间地下室,因周围有约束作用,地震反应小于地面以上的框支结构,故7、8度抗震设计时的地下室可采用厚板转换层。
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建议
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建议高层建筑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包括结构设计。
要保证高层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结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设计高层建筑的结构时,带转换层是一个重要的设计要素。
本文将就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提出一些建议和建议。
要充分考虑地震和风荷载。
高层建筑作为城市的地标建筑,需要能够抵御自然灾害的袭击。
在地震和台风频发的地区,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需要在结构设计上特别注意,以确保建筑的安全性。
带转换层能够有效地减小建筑对地震和风荷载的敏感度,从而提高建筑的抗震和抗风能力。
要合理设计带转换层的结构形式。
带转换层的结构形式应该根据具体的建筑要求和地理环境来确定。
在设计上应该充分考虑建筑的功能需求、结构性能和材料特性,选择最适合的结构形式。
在高层建筑中,常用的带转换层的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等,这些结构形式各有特点,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结构形式。
要注意带转换层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方式。
带转换层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处是整个建筑结构的关键节点,应该保证连接的牢固性和稳定性。
在设计时应该选择合适的连接方式,并采取适当的加固措施,以确保连接处的结构能够满足建筑的使用要求。
要考虑带转换层对建筑整体性能的影响。
带转换层的结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增加建筑的抗震和抗风能力,还应该考虑其对建筑整体性能的影响。
带转换层的结构设计应该尽量减小对建筑其他部分的影响,保证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舒适性。
要进行全面的结构计算和模拟分析。
在设计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的结构时,需要进行全面的结构计算和模拟分析,以验证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通过计算和分析可以有效地评估建筑的结构性能,发现潜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还可以通过计算和分析来优化结构设计,提高建筑的整体性能。
高层建筑内部结构采用的转换层结构
高层建筑内部结构采用的转换层结构
1、梁式转换
由于它受力明确,设计与施工简单,一般用于上层为剪力墙结构,下层为框架结构的转换。
当纵、横向同时需要转换时,可采用双向梁布置的转换方式。
前述的北京南洋饭店,广东肇庆星湖大酒店都是采用梁式转换层。
2、板式转换层
当上、下柱网、轴线有较大错位,不便用梁式转换层时,可以采用板式转换方式。
板的厚度一般很大,以形成厚板式承台转换层。
它的下层柱网可以灵活布置,不必严格与上层结构对齐,但板很厚,自重很大,材料用量很多。
3、箱式转换层
当需要从上层向更大跨度的下层进行转换时,若采用梁式或板式转换层已不能解决问题,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箱式转换层。
它很像箱形基础,也可看成是由上、下层较厚的楼板与单向托梁、双向托梁共同组成,具有很大的整体空间刚度,能够胜任较大跨度、较大空间、较大荷载的转换。
4、桁架式转换层
这种形式的转换层受力合理明确,构造简单,自重较轻,材料节省,能适应较大跨度的转换,虽比箱式转换层的整体空间刚度相对较
小,但比箱式转换层少占空间。
5、空腹桁架式转换层
这种形式的转换层与桁架式转换层的优点相似,但空腹桁架式转换层的杆系都是水平、垂直的,而桁架式转换层则具有斜撑竿。
空腹桁架式转换层在室内空间上比桁架式转换层好,比箱式转换层更好。
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
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高层建筑是现代城市建设中常见的建筑形式,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许多高层建筑采用了结构转换层的设计。
结构转换层,也称为过渡层或变形层,是一个位于高层建筑顶部的区域,一般是从建筑主体结构中分隔出来的。
结构转换层的作用结构转换层在高层建筑中起到了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1. 功能分区结构转换层可以用于实现高层建筑内部的功能分区。
高层建筑通常需要容纳办公、商业、住宅等多种功能。
通过在结构转换层上设置不同的功能区域,可以有效地将不同功能分开,提高空间利用率,提供更加灵活的使用方式。
2. 节约结构材料高层建筑需要承受巨大的重量和风压,因此其结构必须具备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结构转换层的引入可以有效减轻主体结构所承受的荷载,并节约结构材料的使用。
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建筑成本,还有利于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 应对地震、风灾等自然灾害结构转换层在高层建筑中起到了增强抗震和防风作用。
地震和风灾是城市中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对高层建筑的影响尤为明显。
通过合理设置结构转换层,可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和抗风能力,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4. 提供观景平台结构转换层通常位于高层建筑的顶部,视野较为开阔。
因此,结构转换层也常被设计为观景平台,为建筑的用户提供俯瞰城市美景的机会。
观景平台不仅可以增加建筑的吸引力,还提供了一个供人放松、休闲的场所。
结构转换层的设计考虑在设计高层建筑的结构转换层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 结构形式选择结构转换层的设计要根据具体建筑的需求和条件选择适合的结构形式。
常见的结构形式包括钢结构、钢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筒体结构等。
每种结构形式都有其优缺点,需要根据项目的要求进行合理选择。
2. 荷载分析结构转换层需要承受来自上部楼层、自身重量以及外部荷载(如风荷载、雪荷载等)施加的力。
因此,需要进行详细的荷载分析,确保结构能够承受各种力的作用。
3. 抗震设计高层建筑通常位于地震活跃区域,因此结构转换层的抗震性能尤为重要。
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摘要】在高层建筑转换层设计中,须根据工程本身特点和验算中受力状态的不明确等因素,选择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确保方案设计的全面性、科学性,减少施工的风险和难度。
本文介绍了转换层型式的类型及特点,分析研究了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
【关键词】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由于高层建筑结构下部楼层受力很大,上部楼层受力较小,正常的结构布置应是下部刚度大,墙体多、柱网密,到上部渐渐减少墙、柱的数量,以扩大柱网。
这样,结构的正常布置与建筑功能对空间的要求正好相反。
因此,为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结构必须进行“反常规设计”,即将上部布置小空间,下部布置大空间;上部布置刚度大的剪力墙,下部布置刚度小的框架柱。
为了实现这种结构布置,就必须在结构转换的楼层设计水平转换构件,即转换层结构。
一、转换层型式的类型及特点转换层根据建筑功能的需要, 可作为正常使用的楼层,但此时应有较大的层高作保证; 在层高受限制或设备专业需要时, 也可专门作为设备层。
在结构型式上, 转换层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梁式转换层一般运用于底部大空间的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
它是将上部剪力墙落在框支梁上, 再由框支柱支撑框支梁的结构体系。
当需要纵横向同时转换时, 则采用双向梁布置。
梁式转换层的设计和施工均较为简单, 传力较为明确, 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转换型式。
它的缺点在于, 当上下轴线错位布置时, 需增设较多的转换次梁, 空间受力较为复杂, 此时应对框支主梁进行应力分析。
2、箱式转换层当转换梁截面过大时, 设一层楼板已不能满足平面内楼板刚度无限大的假定。
为了使理论假定与实际相符, 可在转换梁梁顶与梁底同时设一层楼板, 形成一个箱形梁。
箱形梁转换结构, 一般宜遍布全层设置, 且宜沿建筑周边环通构成“箱子”, 即箱式转换层。
箱式转换层的优点在于, 转换梁的约束强, 刚度大, 整体工作效果好, 上下部传力较为均匀, 并且建筑功能上还可将其作为“设备层”;缺点是转换梁梁中开设备洞较多, 施工复杂, 且造价较高。
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研究
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研究摘要: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性。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建筑物所受的水平和垂直荷载以及地震荷载等。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将探讨在高层建筑中引入转换层的设计方案,以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能。
本文将介绍转换层的工作原理、结构设计和检验方法等,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地震荷载1.引言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确保建筑物能够承受水平和垂直荷载,以及地震荷载等多种外部力的作用下保持稳定。
此外,在高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其他因素,例如建筑物的重量、高度等。
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新的结构设计方案被引入到建筑设计中,以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能。
其中之一是引入转换层, 转换层的结构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外部力的分布,从而保持建筑物的稳定性,还可以通过降低高层建筑的重心来降低地震对建筑的破坏。
转换层是一种在高层建筑中引入的层次结构,可将建筑内部分为更小的区域。
此外,转换层还可以起到分配荷载的作用,这有助于保持建筑物的稳定性。
转换层的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例如对荷载的响应能力、材料使用等。
确切的结构设计将有助于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能。
在选择材料时,设计师需要考虑材料的强度和可靠性,以确保建筑物不会崩塌或发生其他损坏。
3. 转换层的工作原理在使用转换层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是确保转换层的大小和位置与建筑物的高度、形状和其他因素相匹配。
这将有助于确保转换层的效率和在建筑物受到荷载时表现出良好的响应性能。
4. 检验方法在设计高层建筑时,需要进行系列的力学性能分析以测试其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这些测试需要注意建筑物所受的荷载并安装传感器来跟踪建筑物的变化。
利用仿真软件可以帮助工程师更好地预测建筑物的响应,并使设计更加理性。
此外,模拟还可以测试建筑物的不同工况,以便设计的更加全面。
5. 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转换层的结构设计,我们需要进行一些案例分析以了解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建议 吴鑫健
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建议吴鑫健摘要: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加入转换层设计,能在高层建筑中实现多种不同功能的转换,为使用着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因而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由于其结构的应用,改变了传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模式,切断了其竖向结构的联系,因而使设计过程更加复杂,本文拟就设计过程所要考虑的因素,结合国内外相关技术的发展状况,对其结构设计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于居住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对于施工技术的不断提升,高层住宅所带来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
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能够适应不同居住环境的要求,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满足不同群体对于居住细节的要求。
1、转换层的含义和发展趋势1.1 转换层的基本概念高层建筑中的转换层,是将原本单纯的住宅加公共配套设施的建筑模式,通过采用一定的技术模式,变更为下部为商业形式,上部为住宅部分的建筑模式。
下部区域中,跨度和高度设计更高,能够进行灵活调整,上部区域分区更加明显,在各套住宅之间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
1.2 常用的转换层类型在目前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常用的转换层设计类型有梁氏转换、箱式转换、厚板式转换和桁架式转换四种模式。
其中梁氏转换是通过把剪力墙设置在框支梁上,然后由框支柱来支撑框支梁,这种类型大多是使用在底部空间比较大的建筑结构中。
箱式转换层是在转换梁的梁顶和底部增加一层楼板,把整个结构变成一个箱式形状。
厚板式转换层适用于在上下柱网之间存在严重错位的情形下进行设计使用。
桁架式转换层则应用于比较复杂的转换层设计中,如果下层区域是大型商场,上层区域对于分割要求比较高,中间还需要加入管道设备层时,就可以采用这种设计模式。
1.3 转换层结构的发展趋势在传统的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受制与材料和成本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在实际应用中,并没有得到广泛推广。
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预应力混凝土的性能现在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价格也开始回落到了经济合理的范围之内。
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
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在现代城市的天际线中,高层建筑如林立的巨人,展现着人类建筑技术的伟大成就。
而在这些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中,转换层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什么是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呢?简单来说,它是建筑物中不同结构形式相连的楼层。
比如说,在一些高层建筑中,下部可能是较大的空间,用于商业、停车场等,需要采用框架结构;而上部则是住宅或办公区域,更适合剪力墙结构。
这时,就需要在中间的某个楼层设置转换层,来实现两种不同结构形式的过渡和转换。
转换层的存在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和需求。
首先,从功能布局的角度来看,现代建筑往往需要在不同楼层实现不同的使用功能。
下部楼层可能需要开阔的大空间,以满足商业活动、车辆停放或者公共服务的需求;而上部楼层则更多地关注居住或办公的独立性和私密性。
这种功能上的差异就要求在结构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转换。
其次,从建筑美学和城市规划的角度考虑,多样化的建筑形态和外观设计也是促使转换层出现的因素之一。
通过巧妙地设置转换层,可以创造出独特的建筑轮廓和视觉效果,使高层建筑在城市景观中更加突出和引人注目。
再者,从结构力学的角度分析,高层建筑在承受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时,不同部位的受力情况是不同的。
转换层能够有效地调整和分配这些荷载,确保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设计和施工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时,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是结构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不同结构形式的连接方式、转换层的位置和高度、构件的尺寸和配筋等。
这要求设计人员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其次,转换层的施工难度较大。
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施工过程中需要采用特殊的施工工艺和技术,并且要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例如,在浇筑混凝土时,要确保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性,避免出现裂缝和蜂窝麻面等质量问题。
再者,转换层的自重较大,对下部结构会产生较大的压力。
因此,在设计和施工时,需要对下部结构进行加强和加固,以保证整个建筑物的安全。
为了更好地实现转换层的功能和效果,目前在工程实践中采用了多种类型的转换层结构形式。
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
转换层上部与下部结构的侧向刚度比
高规的条2款,转换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侧向刚度比的计算和限值,应符合附录E的规定。
结构计算软件,按附录E的计算方法,计算了侧刚比。
高规附录E中是针对转换层位于1层的,采用转换层上、下层结构等效剪切刚度比算法, 宜为1,限制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3,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2。
层高的增加使柱的计算长度增加,此时程序自动考虑柱上端的刚域,亦使结构分析准确。也可以用FEQ进行二次分析。
桁架转换结构可由SATWE、TAT、PMSAP输入计算,其分析的关键是桁架上、下层弦杆的轴力,所以在分析时一定要把上、下弦杆层的楼板定义成弹性楼板6或弹性膜,以便计算出上、下弦杆的轴力。
01
复杂连接的转换结构可以用SPASCAD建模,PMSAP计算。
3
2
1
4
是针对转换层位置大于1层的,采用转换层的上部结构与带转换层的下层结构等效侧向刚度比算法, 宜为1,限制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2,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1.3。
当转换层设置在3层及3层以上时转换层本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一层楼层侧向刚度的60%。
上机操作:
三种计算层侧向刚度的方法
方法1--高规附录的剪切刚度:Ki = Gi Ai / hi,适用于转换层位于1层的刚度突变的控制;
03
1.3 厚板转换结构
在用SATWE、PMSAP进行结构的整体分析时,应使厚板上下结构的轴线在厚板这层同时画出,并在轴线上布置100*100的虚梁,当虚梁所围成的房间较大时还应增加虚梁,人工地细分厚板单元。最后在分析时厚板必须定义为弹性楼板(可以用“弹性板3” 面内无限刚,面外有刚度)。
01
转换层结构相关规定
转换层结构的相关规定1.高规10.1.1:转换层属于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分析应符合高规第5章的有关规定。
2.高规10.1.5:复杂高层建筑结构中的受力复杂部位,宜进行应力分析,并按应力进行配筋设计校核。
3.高规10.2.1:转换结构构件可采用梁、桁架等;非抗震设计和6度抗震设计时转换构件可采用厚板。
4.高规10.2.2:底部大空间部分框支剪力墙高层建筑结构在地面以上的大空间层数,8度时不宜超过3层,7度时不宜超过5层,6度时其层数可适当增加。
5.高规10.2.3:底部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落地剪力墙和筒体底部墙体应加厚;(2)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侧向刚度比应符合本规程附录E规定:当底部大空间为1层时,转换层上、下结构的变形以剪切变形为主,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上、下结构等效剪切刚度比r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r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r不应大于3,抗震设计时r不应大于2;当底部大空间层数大于1层时,其转换层的上部与下部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re,re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re不应大于2,抗震设计时re不应大于1.3,当采用本规程附录E.0.2条的规定时,要强调转换层上、下两个计算模型高度宜相等或接近的要求,且上部计算模型的高度不大于下部计算模型的高度,当底部大空间为1层的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符合上述计算模型的高度要求时,也可以采用本规程附录E.0.2的规定。
转换层结构除应满足等效剪切刚度比或等效侧向刚度比的要求外,还应满足楼层侧向刚度比的要求:当转换层设置在3层及3层以上时,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60%。
(3)框支层周围楼板不应错层布置;(4)落地剪力墙和筒体的洞口宜布置在墙体的中部;(5)框支剪力墙转换梁上一层墙体内不宜设边门洞,不宜在中柱上方设门洞;(6)长矩形平面建筑中落地剪力墙的间距L宜符合以下规定;抗震设计时:底部为1~2层框支层时:L≤2B且L≤24m底部为3层及3层以上框支层时:L≤1.5B且L≤20mB——楼盖宽度(7)落地剪力墙与相邻框支柱的距离,1~2层框支层时不宜大于12m,3层及3层以上框支层时不宜大于10m。
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是现代建筑设计的一种重要方法。
它可以将高层建
筑的重量从上部转移到下部,从而减小建筑的自重和抗风能力要求,提高整体结构的安全
性和经济性。
带结构转换层是位于高层建筑中部的一个水平结构层,它一般分为两种形式:拉带转
换层和框架转换层。
拉带转换层是通过水平的拉带将上部结构的荷载引入下部结构,从而
实现重力荷载和抗风荷载的转换。
框架转换层则是通过设置刚性框架来承担上部结构的荷载,从而实现转换功能。
带结构转换层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要确定转换层的位置和高度。
通常情况下,转换层位于高层建筑的中心位置,且高度约为建筑高度的三分之一。
要选择合适的转
换层形式。
拉带转换层适用于较小的高层建筑,而框架转换层适用于较大的高层建筑。
要
进行转换层的力学计算和结构优化。
通过合理的结构分析和设计,可以确保转换层具备足
够的抗风能力和承载能力。
要进行转换层的施工和监测。
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转换
层的质量和施工工艺,确保其安全可靠。
在使用过程中,要定期进行转换层的监测和维护,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问题。
带结构转换层的设计对于高层建筑的结构性能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降低建
筑自重和抗风能力要求,减小建筑成本。
它还可以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和整体性能,增强抗
震和抗风能力,保障建筑的安全性。
带结构转换层的设计在高层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结构的设计
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结构的设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长,高层建筑在城市中越来越常见,并且成为城市风景线的一部分。
在高层建筑的设计和建造中,结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梁式转换层结构作为高层建筑中常见的结构形式之一,其设计对高层建筑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经济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就高层建筑中梁式转换层结构的设计进行探讨。
一、梁式转换层结构概述梁式转换层结构是指在高层建筑中,通过设置梁、板等构件来进行结构形式的转换,以适应不同楼层的荷载传递和变形控制。
它通常出现在高层建筑的柱式结构与框架结构之间,起到连接、过渡的作用。
梁式转换层结构的特点是:能够有效分散和转移各个楼层传来的水平荷载和垂直荷载;通过横向部分的配筋和混凝土板,可以对整个高层建筑的框架结构进行稳定的控制;能够通过梁的设置实现变形的逐层控制,保证整个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 结构形式选择在梁式转换层结构的设计中,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
一般来说,梁式转换层结构可以分为梁楼板结构和梁柱结构两种形式,具体选择可以根据楼层的布局和荷载情况来确定。
对于主要集中荷载作用的楼层,可以选择梁柱结构,通过设置梁和柱来有效地分散和传递荷载;对于大跨度的楼层,可以选择梁楼板结构,通过设置梁和板来分散荷载和控制变形。
2. 梁的选择和布置在梁式转换层结构中,梁的选择和布置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梁的选择应该考虑到承载力、刚度和变形等因素,以满足楼层的荷载需求和变形控制的要求。
在布置上,应该根据荷载传递和变形控制的需要,合理设置梁的间距和布局,保证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板的设计和施工梁式转换层结构中的板是起到承载和传递荷载的关键构件,其设计和施工应该特别注意。
在设计上,应该根据楼层的荷载情况和变形控制的要求,确定板的厚度、配筋等参数;在施工上,应该注意保证板的质量和工艺,避免出现裂缝和破坏,影响整个结构的正常使用。
4. 节约建材和减少成本在梁式转换层结构的设计中,应该注意节约建材和减少成本的原则。
复杂高层结构包括哪些结构?
复杂高层结构包括哪些结构?(1)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在高层建筑结构的底部,当上部楼层部分竖向构件,如剪力墙、框架柱不能直接连续贯通落地时,应设置结构转换层。
在结构转换层布置转换结构构件。
转换结构构件可采用梁、桁架、空腹桁架、箱形结构、斜撑等;非抗震设计和6度抗震设计时转换构件,以及7、8度抗震设计的地下室的转换构件可采用厚板。
关于转换层的设置位置《高规》规定,底部大空间部分框支剪力墙高层建筑结构在地面以上的大空间层数,8度时不宜超过3层。
7度时不宜超过5层,6度时其层数可适当增加;底部带转换层的框架一核心筒结构和外筒为密排柱的筒中筒结构,其转换层位置可适当提高。
(2)带加强层高层建筑结构当框架-核心筒结构的侧向刚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可沿竖向利用建筑避难层、设备层空间,设置适宜刚度的水平伸臂构件,构成带加强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如图4-1所示。
必要时,也可设置周边水平环带构件。
加强层采用的水平伸臂构件、周边环带构件可采用斜腹杆桁架、实体粱、整层或跨若干层高的箱形梁、空腹桁架等形式。
加强层的位置和数量要合理有效。
当布置1个加强层图4-1带加强层的高层建筑结构时,位置可在0 6H附近;当布置2个加强层时,位置可在顶层和0 5H附近;当布置多个加强层时,加强层宜沿竖向从顶层向下均匀布置。
(3)错层结构由于功能与建筑的需要,有时同一层房屋的楼板不在同一高度,而使楼层产生错层。
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宜避免错层。
当抗震建筑中楼层错层时。
宜采用防震缝划分为独立的结构单元,错层两侧宜采用结构布置和侧向刚度相近的结构体系。
错层结构中,错开的楼层应各自参加结构整体计算,不应归并为一层计算。
(4)多塔楼结构两个或两个以上塔楼用裙房(底盘)相连组成多塔楼结构,以满足多种功能的需要,便如商住楼、商办楼以及宾馆等,由于其体型复杂,不仅增加了计算难度。
尤应重视其平面及竖向布置。
并应加强构造措施。
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般运用 于底 部大空 间的框 支剪力墙结构 体系。它是将上部 剪力 墙 落在框支 梁上 ,再 由框支柱支撑 框支粱 的结构体 系。当需要纵 横向
一
同时转换 时,则采用 双向粱布置 。梁式转换层 的设计 和施 : 均较 为简 单 ,传力较为明确 ,是 目 前应 用最为广泛的转换型 式。它的缺点在于 , 当上下轴线错位布置 时 , 需增设 较多 的转换次梁 ,空间受力较 为复杂 , 此 时应对 框支主梁进行应力分析 3 、桁架式转换层 该结构 形式是 由梁式结 构转换层变 化而来 的,整个转 换层 由多榀 钢筋混凝 土桁架组成 承重结构 ,桁架 的上 下弦杆分 别设在转 换层 的上 下楼面 的结构层 内 ,层间设 有腹杆 。由于桁架高度 较高 ,所 以下弦杆 的截 面尺 寸相对较 小。桁架 分为 空腹 桁架 和实腹桁 架 2 种 ,它可 以是 钢桁架 ,也 可以是 钢筋混凝 土桁架 ,在 钢筋混凝 土高层结 构中常用 钢 筋混凝土桁架 。与梁式转换层相 比,它 的整体性好 ,受力性更加 明确 ,
同工作 ,可以形成 刚度很大 的箱形转换层 。它 的优 点是转换层 本身 的 整体性很 好 ,当转换 层上部 结构布置较 复杂时 ,仍能够保证 上下竖 向 构件 的有 效传力 。但 从建筑 上来看 ,它 直接 占用 了整个楼层 的使用 面 积 ,使得 该楼层通 常只能作 为设备层使 用 。同时,转换层 内部的剪 力 墙 与设备布 置 、管线布置常常发 生冲突。其缺点是 自重大 、 造价 高等。 从结构分 析角度考虑 ,其 内力分析复杂 、 结 构设计及施工难度都 较大 , 因此在实际~ 程中应用较 少。
一
框支柱具 有足够延性 ,对其轴 压 比应 严格 控制 。工程 框支柱抗 震等级 为一 级 ,轴 压 比不得 大 于0 . 6 ,对部 分 因截 面尺寸 较大 而形 成 的 “ 短 柱” ,不得大 于0 . 5 5 . .柱 哉面延性还 与配 箍率有密切关 系 ,因而框支柱 的配 箍率 也 比一 般框 架 柱的大 得多 。箍 筋不 得小 于 ( f ) 1 0 @1 0 0 ,全长 加密 ,且 配箍率不得 小于 1 . 5 %。在工程 中,个别 框支柱还兼 做剪力墙
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
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概述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与施工中,结构转换层(也称转换层、过渡层)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是指连接建筑物不同结构体系的层次,通常位于建筑的中部,既不属于底部的承重结构,也不属于顶部的钢结构或框架结构。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的定义、功能、设计原则和施工要点。
定义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是指处于不同结构体系之间的建筑层,起到连接、过渡的作用。
它通常位于建筑物的中部,进行结构的转换和适应,使建筑具备更好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功能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具有以下主要功能:1. 结构转换结构转换层是承载不同结构体系之间过渡的地方。
例如,在使用钢结构的建筑中,转换层通常是从钢结构向混凝土或框架结构过渡的区域。
通过结构转换层,能够将两种不同的结构体系有机地连接起来,实现结构力的传递和转移。
2. 过渡与适应由于高层建筑在不同部位存在不同的环境和承载要求,结构转换层能够帮助建筑物适应不同的条件。
例如,在底部存在大量承载结构时,结构转换层可以通过增加柱子或加强楼板的方式进行过渡,以适应由底部到顶部承重逐渐减小的情况。
3. 垂直通道与设备设置结构转换层也提供了连接不同部位的垂直通道,如电梯、楼梯等。
这些通道对于建筑物内部的人员和设备的运输至关重要。
另外,结构转换层还为建筑内部的设备设置提供了便利,如电力、给排水等。
设计原则在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时,需要遵循一些重要的原则,以确保转换层的功能和安全性。
1. 结构合理性结构转换层的设计应符合建筑物整体结构的合理布局,确保结构过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同时,转换层的结构设计应满足地震力和荷载的要求,确保建筑物整体的结构安全性。
2. 功能完备性结构转换层应满足建筑物的功能需求,包括垂直通道的设置、设备的布置等。
这些功能设施应满足安全、便捷和高效的要求,以确保建筑物的正常运行。
3. 空间利用效率结构转换层的设计应尽量提高空间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空间浪费。
有效的空间规划和设计能够提高建筑物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性。
浅谈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
近 年 来 , 着 我 国 经 济 的 持 续 快速 发 展 , 们 对 高层 建 筑 的 随 人 功 能 要 求趋 向于 多样 化 、 综合 化 和 全 面 化 。较 为 常 见 的形 式 是 . 上 部 为 小 开 间 的 民用 住 宅 .下 部 为大 开 间 的 商场 或 公共 娱 乐 场
1 桁架 式转换 层 . 4
当 高层 建 筑 下 部 为 大 空 间商 场 ,上 部 为 小 空 间 客 房 采用桁架式转换层。 上部柱墙可
通 过桁 架传 至 下 部柱 墙 . 道 则 可 利用 桁 架 间 的 空 间穿 行 。采 而管 用桁架转换结构时。 一般 宜 跨 满 层 布 置 。 上 弦 节 点 与上 部 密 柱 且
或墙肢形心宜对中[ 桁架式转换层的框支柱柱顶弯矩和剪力比 3 1 。 其他几种转换型式相对较小。但此法施工复杂程度较高. 且对于
轴 线错 位 布 置 时 难度 较 大 。结 合 工 程 实 际建 筑 布局 情 况 . 考 虑 并 经 济 指 标 及 施 工 难 易 程 度 . 过 技 术 经 济 比较 后 . 定 采 用 梁 式 经 决 转 换层 结 构 型 式 地 可称 为框 支 剪 力墙 结 构 。
以满足 住宅 户 型 的需 要 :而 下部 则希 望 有 尽 可 能大 的 自 由灵 活 空 间. 大柱 网 、 少墙 体 . 足 公共 使 用 要 求 。然 而 按 照 这 样 的 建 以满 筑 形 式进 行 结 构 布 置 时 , 部 墙 体 多 而密 。 部 柱 网少 而 稀 。 刚 上 下 即 度 上 大下 小 。 与常 规 的 结 构 竖 向布 置 的 原 则正 好 是 相 反 的 。 这 为
1转换层型式的类型及特点
转 换 层 根 据 建 筑 功 能 的 需 要 . 作 为 正 常 使 用 的楼 层 , 此 可 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整理ppt
20
SATWE厚板的分析与结构整体分析是分开的, 在整体分析中考虑板的变形是为了结构中除厚 板以外构件分析的准确性。
PMSAP则是板与其它构件一起分析、配筋。
支撑厚板的柱均应定义为框支柱。
厚板转换层结构,目前缺乏完善的分析方法, 应尽量避免采用。
整体计算时厚板一定要考虑厚板面外的变形, 这样才能把上部结构、厚板、下部结构的变形、 传力等计算合理,由于厚板上下传力的特殊性, 厚板面外变形的正确考虑,决定了计算结果的 正确性。厚板平面内可以按无限刚考虑。
可整理ppt
19
在用SATWE、PMSAP进行结构的整体 分析时,应使厚板上下结构的轴线较 大时还应增加虚梁,人工地细分厚板单 元。最后在分析时厚板必须定义为弹性 楼板(可以用“弹性板3” 面内无限刚, 面外有刚度)。
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 分析
可整理ppt
1
在高层建筑结构的底部,当上部楼层部分 竖向构件(剪力墙、框架柱)不能直接连续 贯通落地时,应设置结构转换层,在结构转 换层布置转换结构构件。
当高层建筑上部楼层竖向结构体系与下部 楼层差异较大,或者下部楼层竖向结构轴线 距离扩大或上、下部结构轴线错位时,就必 须在结构改变的楼层布置转换层结构。
SATWE
① 进入菜单《1.接PM生成SATWE数据》→ 《1.分析与设计参数补充定义》→《总信息》。
② 在‘结构体系’框中选取‘复杂高层结构’ 即可。
在‘转换层所在层号’项内转换层填入所在
高规10.2.10条,转换层上部的竖向抗侧 力构件(墙、柱)宜直接落在转换层主 结构上。当结构竖向布置复杂,框支主 梁承托剪力墙并承托转换次梁及其上剪 力墙时,应进行应力分析,按应力校核 配筋,并加强配筋构造措施。
B级高度框支剪力墙高层建筑的结构转换 层,不宜采用框支主、次梁方案。
可整理ppt
9
3)第10.1.2条 9度抗震设计,不应采用带转换层结 构;
4)按表4.8.2和表4.8.3,正确填写结构构件的抗震 等级;
5)第10.2.3 条,底部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布置
有关规定。
可整理ppt
25
设定‘底部带转换层高层 建筑结构’
注意:SATWE、TAT和PMSAP 目前将‘底部 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包含在‘复杂高层结 构’中,没有细分。
可整理ppt
23
1.5 桁架转换结构
桁架转换结构可由SATWE、TAT、PMSAP 输入计算,其分析的关键是桁架上、下层弦 杆的轴力,所以在分析时一定要把上、下弦 杆层的楼板定义成弹性楼板6或弹性膜,以便 计算出上、下弦杆的轴力。
当斜腹杆的布置比较简单,只与上、下楼 层节点相连,则用SATWE、TAT计算没有问 题;如果斜腹杆布置复杂,用SATWE、TAT 计算时就需要简化。
如结构中较多轴线采用梁托柱的传力形式, 则该结构也应该定义为“复杂高层”,托 柱梁应按框支梁设计及构造控制,当转换 层在3层及3层以上时,框支柱的抗震等级 应提高1级;在特殊构件定义中应把与托柱 梁相连的柱定义为框支柱,以便内力调整。
可整理ppt
5
可整理ppt
6
可整理ppt
7
可整理ppt
8
1.2 框支剪力墙转换结构
次梁托墙的转换榀则无法进行平面应力
分析。
可整理ppt
10
可整理ppt
11
可整理ppt
12
可整理ppt
13
可整理ppt
14
可整理ppt
15
可整理ppt
16
可整理ppt
17
可整理ppt
18
1.3 厚板转换结构
“高规”10.2.1条,非抗震设计和6度抗震设 计可采用;7、8度抗震设计的地下室转换构件 可采用厚板。
框支剪力墙结构宜采用墙元(壳元)模 型,如SATWE、PMSAP等。
框支托梁的构造应按高规的相应要求控 制,如托梁上的洞口布置、托梁的腰筋 配置等等;框支柱、托梁均应在特殊构 件中单独定义,否则程序不会按框支柱、 托梁进行设计控制。
可以用FEQ对主梁托墙的框支榀进行二 次应力分析,FEQ可以按高规的要求进 行加强部位的应力配筋。
复杂连接的转换结构可以用SPASCAD建模, PMSAP计算。
可整理ppt
24
二、转换结构的设计控制
2.1总体要求的条文规定及软件操作
高规条文:
1)表4.2.2-1和表4.2.2—1关于A、B级最大适用高度 的规定;
2)第10.2.2条 8度不宜超过3层;7度不宜超过5层; 框支层层数规定;
可整理ppt
2
底部大空间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上部 为剪力墙结构,底部数层为落地剪力墙 或筒体和支承上部剪力墙的框架组成的 协同工作结构体系。
这种结构类型由于底部有较大空间,能 适用于许多建筑功能的要求,广泛用于 底部是商店、餐厅、车库、机房等用途, 上部为住宅、公寓、饭店等高层建筑。
可整理ppt
可整理ppt
21
1.4 超大梁转换结构
一般这种超大梁占有一层的高度(剪力 墙),分析模型与构件的配筋模型难以统 一,所以采用两次分析用不同的计算模型 来分别解决。
1) 梁所在的一层仍按一层结构输入,大
梁按剪力墙定义,此时可以正确分析整体
结构及构件内力,除大梁(用剪力墙输入)
的配筋不能用以外,其余构件的配筋均能
3
一、转换结构的计算模型
高规10.1.2条文说明,带转换层结构,抗 震设计时应采用至少两个不同力学模型 的结构分析软件进行整体计算。
高规10.1.5条,复杂高层建筑结构中的受 力复杂部位,宜进行应力分析,并按应 力进行配筋设计校核。
可整理ppt
4
1.1 梁托柱的转换结构
这类转换层的计算模型,可以仍采用 杆模型。
参考采用;
可整理ppt
22
2) 把大梁作为一层输入,即两层合并为 一层,大梁则按梁定义,层高为两层之 和,这种计算模型仅用于考察、计算大 托梁受力、配筋,其余构件及结构整体 分析的结果可以不用。
层高的增加使柱的计算长度增加,此时 程序自动考虑柱上端的刚域,亦使结构 分析准确。也可以用FEQ进行二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