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安全战略和中东、里海油气

合集下载

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因素

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因素

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因素响影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因素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班级:1班姓名:赵显辉学号:2011508164我们国家地处亚洲东方,陆地边界线总长2.2万余公里,海岸线总长1.8万公里。

与15个国家相接壤,与8个国家的大陆架或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相连接,还与美国等许多国家隔海(洋)相望。

我国既是一个陆地型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型大国,陆地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面积300余万平方公里,陆海相连,总面积达1260万平方公里,疆域辽阔,美丽富饶。

走过新生发展的六十年,我国已将“缓和与稳定”列为维持国家周边安全环境的基本特征和主流;然而,总体稳定的局面下局部依然动荡或者存在潜在的威胁。

尤其是21世纪,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

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权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

美国的威胁。

近年来,美国以反恐为名不断加大对亚太地区的关注和投入,调整和加强在我国周边的军事存在。

美在我国周边地区投棋布子明显存在对我国进行战略挤压和遏制的长远考虑,对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主要影响有:1、强化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客观上对我国形成战略“合围”之势,将增大对我国的军事压力,使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更趋复杂。

加紧构筑从中亚、南亚、东南亚到东北亚的基地链,在我国东部加强与日、韩军事同盟,在我国南部加强与澳、菲、新军事合作,在我国西部加大对中亚的军事渗透,在我国北部加强与蒙古军事合作,将使我国处在美四面包围之中,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2、对我国解决台湾问题构成强大牵制和潜在威胁。

美提升亚太驻军的“远程机动作战”能力,将给我国解决诸如钓鱼岛、南海等问题增添新的难度。

特别是美加强在台湾周边地区的军事存在,增强应对台海危机的能力,将对我国解决台湾问题构成强大牵制和潜在威胁。

美扩大在东南亚的“军事准入权”,使一旦发生“台独”重大事变我被迫采取断然措施,美军可以从冲绳、菲律宾、印尼等较近的军事基地迅速投入战斗,并为其后续部队跟进作战提供跳板;美驻军中亚,不但对我国保持长期稳定的地区安全环境、构建西北战略安全屏障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一旦台海地区爆发冲突,美驻中亚空军将对我国西北战略腹地航天、能源等重要目标构成严重威胁,同时也极大地牵制我国在台海地区的行动。

应用文-海湾石油与中国的能源安全

应用文-海湾石油与中国的能源安全

海湾石油与中国的能源安全'\xa0\xa0\xa0自1978年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日益溶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年来,中国的GNP年均增速接近10 %。

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造成能源需求迅速增长。

但中国的现实情况是,能源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长期以来,生产手段落后、运输能力不足、浪费严重等使能源生产不能满足经济建设需求的问题日益突出。

电力、煤炭、石油等能源供应全面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这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能源--其中特别是石油--供应短缺问题更为突出。

1993年起,中国已成为石油纯进口国。

预计未来15年里,中国不得不在努力挖掘和利用本国石油资源的同时,不断开拓国际石油市场,对外石油依赖程度加深已是必然趋势,而海湾石油将是中国必须倚重的主要外来油源。

一、中国能源形势严峻\xa0\xa0\xa0\xa0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决定了能源具有超越一般商品的特性。

能源的供应与国家安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欧美国家都将能源供应的安全问题提高到国家安全的地位加以考虑。

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大量的石油储备,以防不测。

但中国只是近年来才开始从战略高度重视这一问题。

\xa0\xa0\xa0\xa0从历史看,几十年来中国石油工业从无到有其发展不谓不快。

70年代以来,中国石油工业保持着稳定发展的态势,除保证国内供应外,有限的石油贸易则保持了出大于进的格局。

可以说,1993年以前,中国石油生产基本上是自产自销,没有战略储备,从全国规模来说也不存在对外依赖问题。

但此后,随着经济建设的规模加大和速度加快,加之石油资源的拥有量相对不足,石油生产和供应越来越跟不上需要,中国开始进入石油纯进口国行列,且对外依赖程度有逐渐加深趋势。

\xa0\xa0\xa0\xa0根据国务院制定的《国民经济和发展"九五"和2010年远景目标》,未来15年内,中国国民经济仍将持续以较高的速度发展。

中亚油气资源与中国能源安全

中亚油气资源与中国能源安全

2 1 世纪 的竞争是资源的竞争 ,尤其是油气资源的竞争 。当 今世界 ,油气资源是人类赖 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原材料和战略 物资 ,与一个 围家 的政治 、经济 以及 国家的安全与稳定紧密联 系在一起 。中亚油气资源丰富 ,而且与 中国西部地区毗邻 ,是 中国实现油气来源多元化 和能源输送安全性的战略重地 , 因此 , 与 中亚地 区开展能源合作 ,对未来我 国能源安全与经济发展有 着 匿 要 的意 义 . .
大风险 。 由此 可 知 ,我 国 的 能源 安 全 问 题 形 势 十分 严 峻 。因 此 , 积 极拓展能源进 口渠道 ,实现油气来源多元化 、建立我 国陆 上能 源安全大通道已成为保 障我 国能源安全的迫切需求 。
2 中国能源 安全 面临严 峻形 势
能源安 全是 当今 世界的一 个焦 点问题 。所谓 能源安全 ,主 要是指 石油安全 ,是指一国为获取石油 利益而拥有 主权控 制或 从国际市场稳定 可靠 地取 得石 油资源而不受威胁或侵 害 ,由此 保障该国参与国际竞 争和可持续发 展的石油需要 。石 油安全 问 题 对 于 中国来 说 ,一 直 是 有关 国际 民生 的 大 问题 。 2 . 1 中 国 国 内能 源 供 需 矛 盾 日益 严重 2 1 世纪的世界正处 于一个能源竞争的时代 ,能源安全已成 为 围家安全 的基础 ,这个时代也正是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 时期 ,是决定 中国是否能成为一个世界强国的关键时期。随着 中 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 国能源供需矛盾 1 5 1 益突出 ,能源问题 愈来愈成为 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 。特别是近 3 0年 来 ,改革开放极大地推动 了中同工业化 、城市化 、汽车化的进 程 ,从 I 斫 对 各 种 能 源 的需 求 进 … 步 增 加 。同 时 ,我 国 义 是 一个 能源资源匮乏的 周家 ,人均资源也不丰富 ,自身的油气供应已 不能满足本 圈的需求 ,而 且中国可采储量的增长速度不及一些 老油 田产量 的递减速度 ,从地域上看 。东部的一些油 田原油产 量不断下降 ,而西部地区虽然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但 由于埋 藏较深 、勘探程度不高 ,所 以短期 内还不能成为一个大的供应

中国能源安全面临困境分析

中国能源安全面临困境分析

中国能源安全面临困境分析
16 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举办发布会,会上发布了上述蓝皮书。

蓝皮书指出,中国的能源安全目前和未来都面临着严竣的挑战,能源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目前我国能源供应与经济发展模式和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突出矛盾。

报告建议,我国对外应继续积极推动周边外交,借助一路一带战略布局构建中国能源重点。

中国的能源安全目前和未来都面临着严竣的挑战,能源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目前我国能源供应与经济发展模式和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突出矛盾。

从国际方面看:第一,中国石油进口源集中于中东、非洲且多为局势动荡地区,而美国未来的外交与地缘政策或许会增加中东局势动乱的可能性,因此中国需要在这些地区投入更多精力;第二,中国石油海路运输途径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因而受到美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对此多方掣肘的可能性也在增加;第三,美国2014 年初确定将于2017 年起对日本出口天然气,虽然数量有限,但将对亚太地区的天然气市场产生很大的影响;第四,中国未来在世界温室气体排放谈判中可能面临更加严峻的局面。

从国内来看:我国单位GDP 的能耗过高,能源结构中化石燃料比重过高,高碳几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标签;高碳式的能源消费方式直接造成高污染、高浪费、低效率。

2013 年严重的雾霾污染涉及范围达160 万平方公里,多个省市空气质量达到六级严重污染中的最高级。

蓝皮书认为,中国应该重新审视能源安全的实质,彻底摆脱安全=加大供应,即粗放供给以满足过快增长的需求的习惯思维,转变为安全=效率,即以科学供给满足合理的需求的观念。

蓝皮书建议,要大力倡导节能型经济发展模式,将全面推广节能技术、清。

直面能源安全的中国石油

直面能源安全的中国石油

中国石油
薛 荣 生
所谓 石 油 安全 就 是 保 障 数量 和价 格 上能 满 足 经济 社
会持 续发展需要 的石油供 应 。
石 油 安全 .就是 能 够 以 可接 受 的价格 持 续获 得 石 油 。石
石 油 是创 造 社会 财 富的 关键 因素 ,也 是影 响全 球 政 治格 局 、经 济秩 序 和军 事 活
数 字将 增 加 到 8% .中 国 的 4
石油进 口将相当于国家规划 目 标 的两倍 。这将使得能源安全 问题复杂化 。 从 长 远看 , 国内能 源 供
中 国 正 在 成 为 主 要 的 能
油 价提 高 了近 两倍 ,全球 原
油价格 已达到 19 9 0年 以来 的 最高记 录 。进入 2 o 年 以来 05 全 球 石 油 价 格 节 节 上 升 .7 月 曾直逼 7 0美元 .当时望着 肆 意狂涨 的油价 .世 界感 到 恐慌 ,纷 纷 惊 呼高 油 价 的时 代 已经 到来 。美 国著 名评 论 家小查 尔斯. 尔夫 预言全球 沃 石油供应 在 2 0 - 2 1 0 5 0 5年 内 将萎 缩 2 % ,全 球石 油价 格 5 会上涨 3倍 ……
欧 美一 些 报 道高 油价 的
机制等1 。 随着 中国经济高速 发展 ,
石 油 需求 量 也越 来 越 大 ,而 与这 生 产大 国和销 费 大 国地 位相 符 的最 基 本 的价 格 主导
有4 8万亿立 方米 。约 占全球
的 3. 3 %。中东石油 产量占全 4 球的三分之一 ,出口量 占全球
东” ,石油储 量约 2 0 0 0亿桶 , 占世界总储量 的 8 %:天然 气
储量 1 万亿立方米 。 4

全面分析影响中国能源安全的因素

全面分析影响中国能源安全的因素

全面分析影响中国能源安全的因素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能源安全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话题和全球关注的焦点。

确保我国能源安全的对策建议:一是加快完善能源市场体系,成品油定价市场化;二是用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三是开展多边能源合作;四是加强能源外交战略与合作。

关键词:能源安全;中国;石油;战略一、能源安全的内涵及意义能源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能源安全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进步的支柱。

确保能源稳定持续供给是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能源安全”内涵的表述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

目前,全球还没有统一的概念。

本文结合国际能源安全署对能源安全内涵的描述,认为“能源安全”是指在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提高能源的自我供给程度和对外安全进口,保障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需的能源需求。

本文立足于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从能源生产、结构、消费、进口来源、运输、环保等方面来探讨影响我国能源安全的因素。

二、影响我国能源安全的因素1.我国能源可探明储量分布不均衡,能源剩余经济可开采量和人均少我国煤炭探明储量的64%集中在华北地区,石油的51%分布在东北地区,天然气可采储量的68%位于西南地区。

煤炭和石油资源集中在北方,天然气资源集中在西南,华东、中南为能源资源缺乏地区。

除此之外,我国已探明煤炭储量占世界煤炭量的33.8%,剩余储量可供开采100年,人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5.4%;石油可供开采14年,人均是世界平均值的11.1%,天然气可供开采32年,人均是世界平均值的4.3%[1]。

2.我国能源结构、能源消费不平衡,能源使用率低,污染严重我国能源多煤、少气、贫油。

2008年,煤炭占我国已探明的化石能源总资源的94.3%,占一次能源生产量的76%。

2010年煤炭在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中占到了70.5%,原油占17.6%,而天然气只占到了4%[2]。

煤炭是化石能源,化石能源向自然界排放大量的CO2和SO2,由于发展中无节制的污染,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酸雨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环境污染严重。

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能源合作中面临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能源合作中面临的影响因素分析
需求 , 而且可以使中国实现稳定西部战略环境 的政治需求。 目前,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 发展趋 势不平衡 。中国与 中亚
国 家在 石 油 开 采 , 输 方面 的合 作 还 存 在 一 些 困 难 , 中 亚 国 家 的 石 油 运 与
和格鲁吉亚建构 “ 民主选择共同体 构建 从波兰 一乌克兰 一 鲁吉亚 , 格 阿塞拜疆的欧亚能源走廊。
家摆 脱 俄 罗 斯 控 制 , 现 能源 供 应 来 源 和 运 输 通 道 的 独 立 , 实 并从 根 本 上 动摇 俄 罗 斯 在 里 海 一外 高加 索地 区 的 地 位 。】 _
中国经济的I 陕速发展 , 带动 了能 源需求 的迅速增长 。中国为 了能 源的安全 , 实行能源多元化的战略。在与中亚地区的合作 中 , 一是为 其


出现的各种问题 , 特别是能源竞争还都是 以主权 国家为主角。 夺里 海 石 油 的 过 境运 输 利 益 也 展 开 了 竞 争 。 土 耳 其 作 为 巴 库 一杰伊 汉 中亚的地缘政治地位比较特殊 , 介于俄 罗斯 、 中国、 朗和 巴基斯 输油管的地中海海 上终 端国 , 伊 已经成 为实施里海石 油外运 的主要推动 坦之间 , 中亚的里海又是潜力巨大的能源生产基 地 , 对大国的欧亚 战略 和能源战略都有一定的作用 。随着中国 、 印度的发 展、 俄罗斯 的复苏 、 力量 。 在这种国家间的政 治互动 中 , 国的 地位与 影8 仍 然举 足轻 重。 大 { 司
中亚地 区各 国 内政 治 、 济的 影 响 。 面 对 这 些 影响 , 国要 最 大 限 度 的 用 各 种 途 径 和 方 法 来 解 决 问 题 , 动 中 国与 中 亚 国 家能 源合 作 的 发 展 经 中 推

中国在中亚的战略

中国在中亚的战略

中国在中亚的战略摘要:中亚由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而成为国际政治格局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地区。

作为中国的合作伙伴,从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等角度考虑,与中国有着十分重要的利益关系,并且是中国实现“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地缘战略依托。

当今,在中国飞跃式地发展过程中,如何与中亚缩小差距并带动其共同发展也是不可小觑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中亚;共同发展;利益一、中亚的战略价值中亚自古以来就是历代的政治、贸易、经济、军事、宗教等各种势力聚集的地带,对连接欧洲和亚洲的重要作用,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是东西方文明的碰撞地。

正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富足的资源、能源,使得中亚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成为许多国家角逐的目标。

(一)地缘政治价值中亚是大国势力南下北上、东进西出的必经之地,是联结欧亚大陆和中东的枢纽。

欧亚大陆桥开通后,中亚发挥着衔接非洲大陆和西亚的的作用”①。

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既可成为大国的“缓冲带”或“后院”,也可成为某些大国全球战略中用以削弱或威胁对手的“棋子”。

在新时期建设丝绸之路方面,中亚各国在历史、地域方面都扮演着不同的重要角色,像塔吉克斯坦是古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位于其北部的第二大城市苦盏曾是在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哈萨克斯坦处于欧洲与亚洲的十字路口甚至欧亚大陆的中心位置,在复兴古代的洲际贸易通道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等等,这样的地缘优势对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地缘经济价值中亚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具有世界级和区域级的矿产主要有: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

其中主要有色金属矿种有:铜、铅锌、铝土矿、汞、锰、、钨、钛、黄金等,在世界市场上占有很重要位置。

另外,它的石油主要分布在里海地区,天然气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南部较丰富,20世纪90年代以来里海油气的储量不断扩大,已成为世界能源的远景区。

在当今时代,石油和天然气是不可或缺也是众多国家争抢的重要战略资源,因此作为新生代能源开发之地-中亚在国际舞台上的出现具有特殊而重大的意义。

中国石油战略通道建设图

中国石油战略通道建设图

中国石油战略通道建设■庆•中【中缅石油管道】资料显示,缅甸天然气储量位居世界第10位,已确定的天然气储量为25400亿立方米,已确知的原油储量为32亿桶。

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包括,天然气和原油两条管道以及30万吨级原油码头一座。

其中,天然气管道起点位于缅甸西海岸兰里岛;原油管道起点位于马德岛,经若开邦、马圭省、曼德勒省和掸邦,从云南瑞丽进入中国。

缅甸境内天然气管道长795公里,中国境内天然气管道长1922公里,管径1016毫米。

天然气管线输送的是缅甸西海天然气,经保山、大理、楚雄、昆明、曲靖进入贵州,最终到达广西南宁,年输气120亿立方米,管道全长2806公里。

缅甸境内原油管道长773公里,中国境内原油管道长1624公里,与天然气管道并行或同沟敷设,管径813毫米。

2009年11月21日,中缅原油管道的主体管线铺设已开始前期施工准备,管线在缅甸境内的起点一一马德岛的码头工程于近期正式开工建设,中缅原油管道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依照规划,中缅原油管道全长771公里,管道将从缅甸马德岛出发,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进入中国,然后经过大理白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等地,最后抵达昆明。

明年10月前,中缅原油管道将步入全面施工阶段。

工程一期设计年输送能力达1200万吨。

中缅双方同意由中石油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中缅原油管道项目,原油管道的设计能力为2200万吨/年。

相当于每日运输 40万桶左右,油源主要来自中东和非洲。

据了解,中石油计划在中缅原油管道的终点昆明,建设一座年加 工能力千万吨级的炼化厂,最终将形成一个年产值上千亿元的石化基 地。

目前该炼化厂的项目论证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

2010年6月3日,中缅油气管道项目正式开工。

已建管线 计划建设營线 拟建餐线 rt 炼油厂 Plhf 2阿塔苏一弭拉山口Pmg KWlUV«M<MilRkor 二期告斯C 土库曼斯坦【中哈石油管道】2009年7月11日,中哈双方在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州肯基亚克举行了中哈原油管道二期工程投产典礼,每年 2000万吨的中亚原油将源 源不断地输入中国。

中国油气管道在中亚地区面临的风险与应对

中国油气管道在中亚地区面临的风险与应对

中国油气管道在中亚地区面临的风险与应对作者:肖洋来源:《当代世界》2011年第09期随着中国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开发中亚(里海)地区能源为打破中国的能源困境,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开启了一扇窗。

然而,近年来中亚地区的安全局势发生了变化,作为中国能源进口的主要形式——管道运输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目前学界对跨国油气管道安全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缺乏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和总结。

维护中亚油气管道安全的战略意义由于中国与中亚地区的油气管道跨境合作已经实践多年,中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国内的油气供应,本文选择以中国与中亚的跨国油气管道安全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是因为深感中国依靠海陆运输能源面临越来越多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是忧心过度依赖中东油气资源将不利于国家能源安全的维护。

因此,有必要从战略的高度关注中国在该地区的油气管道安全。

一、调整中国能源进口格局的必然之举从国际市场进口能源是维护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中国的海上能源交通线缺乏有效的管理与保护,因此极易遭受攻击。

此外,海盗猖獗的亚丁湾及马六甲海峡威胁中国的海路运输安全。

相比之下,通过陆路油气管道运输原油和天然气则显得较为安全与便捷。

加之扩大与中东之外的产油区的能源合作也有助于减少中国对中东原油的依赖。

因此,油气资源丰富且地缘上与中国较为接近的中亚地区是中国目前为数不多的不需远洋海运就可获得稳定油气源的地区之一。

二、弥补国内能源缺口的迫切需要随着中国油气进口量的不断攀升,对大型能源产地的进口需求也日益迫切。

2010年中国原油进口2.39亿吨,对外依存度53.8%。

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以陆路运输原油量为2529万吨,仅占10.58%。

[1]预计到2020年,中国年进口原油消耗总量将达到4.5亿吨,对外原油依存度达60%。

[2]中国天然气需求将超过1500亿立方米,超过一半依靠国外进口。

[3]国外一些专家认为,即使中东原油因动乱而供应中断,中亚也可以保证世界对油气资源的需求。

中亚—里海石油的大国博弈——中亚石油外交的政治经济学解读

中亚—里海石油的大国博弈——中亚石油外交的政治经济学解读

和政治、 军事等因素 , 运用政治经济学的解释非常必要 。 中国参与 中亚石油博弈是保证石油安全和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
改 变 了中亚 力量 的对 比。
关键词: 中亚; 里海; 石油; 大国博弈; 政治经济学
中亚 东 临 中 国 , 濒北 海 , 接俄 罗 斯 , 面 与伊 朗 、 西 北 南 阿 富汗等 国家 相连 , 它在 世界 历史 中 一直 处 于“ 中心 性 ” 地 位 , 蕴藏着 丰 富的油 气资 源。 能 源专 家估 计 , 并 据 即使 不把 里海 石油计 算 在 内 , 中亚 也是 况 里海 石 油 本 身 “ 更 富可 敌 国 ” 。 亿桶 ,可 能 的储 量还 有 23 0亿桶 ,天 然 气储 量约 有 1 0 3 7 兆 立 方英 尺 , 它可 能 成 为 “ ; 个波 斯 湾 ” 将 对 世 界石 油 第 , 价 格和世 界经 济 产生 重要 影 响。苏 联 解体 后 , 加盟 共 和 各 政策 , 推行多 元 务实 外交 , 融入 国 际市 场 , 引进 资金 和技 以 术进行 石油 资源开 发 和运输 。 此 同时冷 战时两 极格 局终 与
战略 资源 。因此 , 中亚 的石 油外 交 中交织 着 经济 和政 治 因 亚 的影 响不 可小视 。俄 罗斯在 中亚 有着重 要 的安 全利 益 ,
素。

稳定 的 中亚可 以成 为 俄 罗斯南 部边 界 的安 全屏 障 , 各种 而

美国 、 罗斯的 中亚 政策 俄
外部 势力 的 深入 使它 的地缘 战略 空 间 日益缩 小 。因此 , 抵 御 外部 势 力 在该 地 区 的影 响成 为 俄 罗斯 安 全利 益 的 主要 内容。经 过 “ 听之 任之 ” , 罗斯 的中亚政 策于 1 9 后 俄 9 6年得 到 调整 . 始重 视 中亚 的战略 地位 , 积极 推行 大 国 战略 , 开 并 的 多边 和双 边合作 。 例如 , 建 欧亚经济 共 同体 , 组 举行 联 合

联系实际谈谈我国石油能源安全面临的风险和对策 (1)

联系实际谈谈我国石油能源安全面临的风险和对策 (1)

联系实际谈谈我国石油能源安全面临的风险和对策----------形势与政策论文能源是国民经济的血液和动力,关系到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和发展,关系到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关系到生态环境,也涉及到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

能源安全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稳定。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能源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在全球化条件下,一国的能源安全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它也是一个政治和军事问题。

2003年,中国能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中国能源产业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为此中国要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能源安全政策。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一、2003年国内能源安全形势分析 2003年,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带动下,中国能源需求旺盛,全社会能源消费高速增长,能源安全形势严峻,能源供需矛盾日显突出,煤炭出现局部供应紧张,全国大部分地方发生不同程度的拉闸限电,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继续加大。

煤炭形势呈现出“四高两低一平”,即煤炭产量、销售量、铁路运量、价格创历史新高,煤炭库存、拖欠煤款有所下降,煤炭进出口总量保持上年水平。

全国煤炭产需基本平衡,国有重点煤矿和地方国有煤矿生产能力已经接近饱和,部分企业超能力生产。

全国电力供应形势紧张,21个省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拉闸限电的情况,电力需求旺盛和气候的异常变化是导致电力供不应求的重要因素,另外宏观调控的失误也是一个主要因素。

全年石油消费先缓后紧,一些地方出现供应特别是柴油短缺现象,供应十分紧张,价格居高不下。

石油净进口量进一步增加,对外依存度继续加大,2003年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35%,中国己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

二、中国能源安全基本形势我国人均能源资源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且我国能源资源分布不均,大多远离人口集中、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

能源供需矛盾持续扩大,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能源需求对外依存度迅速增大,中国能源安全形势已亮起红灯;能源消费结构矛盾突出,石油短缺矛盾将是我国未来能源安全的主要矛,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特点,造成了环境污染严重、能源利用效率低等多方面的问题,如果我国不能走出一条有别于世界其他先进国家的独特能源发展道路(即 WP=25 以煤炭为主要能源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未来石油、天然气需求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在常规能源中,产需矛盾突出的集中在石油生产的增长不能满足迅速扩大的国内需求。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3册 2.2 中国的能源安全(学生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3册 2.2 中国的能源安全(学生版)

地理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2.2 中国的能源安全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以某种战略性资源为例,分析其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1.我国能源供需特点。

2.我国未来能源需求与能源安全。

3.石油供需和煤炭开发利用与我国能源安全1.我国的能源供需特点。

2.我国石油资源的供需特点。

3.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4.煤炭生产和消费过程中造成的环境问题。

5.保障我国未来能源安全的措施。

知识点01 中国能源供需特点1.能源安全问题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1)化石能源是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提供了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85%以上的能量。

(2)化石能源是非可再生资源,其供应的紧张程度日趋增加。

知识精讲目标导航(3)化石能源消费带来了环境污染与全球气候变化等严重环境问题2.我国能源供需特点我国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能源资源具有“富煤、少油、缺气、丰水、多风”的禀赋,这两方面共同决定了我国能源供需具有以下特点。

(1)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大、增长快。

21世纪以来,我国能源生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消费量的增长大于消费量的增长。

(2)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

(3)油气资源相对短缺。

(4)能源供给与消费空间配置错位。

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读下图,回答问题。

(18分)(1)据图判断我国能源消费的变化趋势。

(6分)限时思考(2)为了调整能源消费构成,我国把水能开发作为能源开发的重中之重,说明其原因。

(4分)(3)我国能源生产的增长不能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使我国对世界能源市场,特别是世界油气资源市场的依赖不断增强,能源安全问题日益严重。

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主要措施有哪些?(8分)知识点02 石油供需与我国能源安全1.我国能源安全战略(1)能源安全战略:“以煤为主自给,以引进油、气为重心”。

(2)能源安全的晴雨表:石油是我国能源安全的晴雨表,其供需关系变化是我国能源安全变化的缩影。

中亚地区的能源争夺与中国能源安全

中亚地区的能源争夺与中国能源安全

性并借助地缘优 势寻求我 国中亚能源安全途径 , 值得认真研究与应对。
收 稿 日期 :0 6 1 1 20 0. 0
萨克斯坦将成为世界第一石油生产大国, 其产量 将超过沙特阿拉伯。乌兹别克斯坦 、 土库曼斯坦
也 拥有 相对 丰富 的石油 和天 然气储 藏 。尽管 就整 个里 海地 区 的油 气 蕴 藏量 , 至今 各 种 统计 差 距 不
域 能 源合 作机 制 , 在确保 能 源供应 安 全与稳 定 同 时, 筑起 西部 周边 的安全 屏 障。 构
[ 关键词] 中亚地 区 能源争夺 能源安全 能源战略 中图分类号 :133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0 — 392o ) — 03 0 F 1・ A 1 7 16 (o66 07 — 6 0 冷战结束以来 , 全球面临着社会发展与能源 紧缺 的双重压力 。随着人 口的增长 、 经济的迅速 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 的提高 , 能源短缺成为世界 性问题 , 随之而来的能源安全问题 日 益突出, 能源 安全在许多国家已成为包括经济安全在 内的国家 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源争夺也成为冷战 1 中亚丰富的能源蕴藏吸引各国 目光 . 随着苏联解体 , 以里海为 中心的中亚能源全 球战略地位开始浮出水面, 这里丰富的石油和天 然气蕴藏, 吸引了全球 的 目 , 亚太主要石油 消费国 的石油供应 , 主要依赖于 中东地区。然而 白海湾 战争 以来 , 中东的地缘政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 特 别是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后地 区安全形势不 容乐观 , 石油进 口的安全系数存在许多的不确定 性。为此 , 能源进 口多元化成 为亚太主要 国家解
士 . 10 9 203 。
小, 但至少有些是共识 : 第一 , 里海虽然不能成为 另一个 中东 , 但其 资源基础预计将与北海石油储 量一样大 , 因此 , 里海能够成为国际能源供应的另

世界主要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以及对我国经验借鉴

世界主要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以及对我国经验借鉴

本文着重考量能源经济安全风险,探索国际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如何降低本国能源经济安全风险,有哪些政策和措施,对我国有何借鉴。

降低我国能源经济安全风险对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改善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主要国家能源安全战略1.美国。

(1)美国能源安全战略要点。

21世纪以来美国一直奉行的能源战略主要包括提高能源利用率,为实现本国能源独立而鼓励和支持能源多元化发展,改变能源结构实现能源转型,减少能源来源的不稳定性等内容。

美国页岩油气的大力开发,提高了能源供给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同时也增加其在国际能源领域的话语权,而这充分体现出美国多元化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

能源战略有效实施的前提是能源立法,美国能源立法主要围绕能源危机、支持能源多元化发展以及新能源发展等问题,通过综合性、专门性等途径全面反映能源发展战略,旨在维护国家能源发展安全,从而保障经济安全。

美国能源战略其中重要的一面就是能源运输通道安全方面。

美国在确保自身能源供应来源安全的同时,仍希望通过自己军事力量的强大而加大在能源运输方面的控制力(尤其是海上运输)。

美国为了维护海上运输通道安全,想要控制全部的海上要道,确保战时可以堵塞他国运输要道,达到全球战略的目的。

“美国能源优先计划”提出之后,油气产量在2018年刷新纪录达1000万桶/日,因为“美国能源优先计划”内容就是大力开发丰富的传统化石能源,扩大油气出口,意在实现能源独立,提高国际上的能源影响力和谋求能源主导权。

(2)美国能源安全战略调整。

首先,“美国能源优先计划”要求传统化石能源增产,并扩大其出口量,这将加速提升美国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通过强化全球能源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改变能源格局,增加国际能源价格动荡的可能性。

其次,美国能源安全战略也从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领域进行调整。

美国新能源战略也是清洁能源复苏战略,将新能源产业放于新兴战略核心产业的位置,重视新能源的发展。

但美国传统化石能源“家底丰厚”,在巩固石油等化石能源发展的基础上重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这在世界大多国家是可望不可及的。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导师介绍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导师介绍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导师介绍1.杨静宽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985年7月毕业于原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获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之后继续留校深造,于1988年获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

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1996年获中英友好奖学金,作为访问学者赴英国利物浦大学研修一年,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研究。

2006年至2007年作为交换师资赴美国南卡温斯洛普大学任教。

研究方向为商务英语教学和跨文化商务沟通等。

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先后讲授过的课程有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商务英语沟通技能、国际商务谈判和英语国家概况等。

撰写发表论文有《试论年报英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论商标汉英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广告英语的文体特点及其英译问题》和《研究生商务英语教学初探》;出版的译著有《女人、火与危险事物——范畴所揭示之心智的奥秘》和《如何在大学里深造》;出版的编著有《商务谈判英语》和《学生英语成语词典》等。

2.龚龙生男,1953年1月生于上海,教授、硕士生导师,校二级学术骨干,曾先后担任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基础教研室副组长,国际经济贸易管理学院英语教学部主任、副院长之职,现任全国商务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上海紧缺人才培训工程会议和商务口译考试专家组成员。

1977年7月毕业于上外英语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1984年赴美国密苏里东南大学进修,1986年获得该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

1992年9月作为英中文化交流基金访问学者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研修一年。

1999年至2000年在美国南卡温斯洛帕大学英语系主讲“大学英语写作”、“中国近代文学”和“现代汉语”三门课程。

现主要从事二语习得、商务沟通和口译研究,主讲本科生、研究生课程“商务英语选读”;“高级写作理论与实践”;“商务口译理论与实践”等。

指导硕士生10多名。

2000年评定为教授。

曾两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演讲比赛优秀指导教师奖;获得温斯洛帕大学授予的中国近代文学、现代汉语优秀教学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6卷第2期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Vol.46No.22006年3月JiLin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onMar.,2006中国能源安全战略和中东、里海油气钱学文(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上海200083)[摘要]:中国的经济腾飞带动了石油需求的迅速增长,在国内资源与产能明显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石油的供需缺口日益增大,安全隐患凸现。

解决石油安全的关键是,以充分利用国际油气资源为目标,彻底解放思想,肃清冷战思维残余影响,积极开展能源外交,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有关各方应遵守游戏规则,直面国际博弈,认真参与国际竞争,以合理的价格、安全稳定地获取国际油气资源,确保中国的能源安全,维护中国的经济腾飞与和平崛起。

[关键词]:中国;石油;能源;中东;里海[中图分类号]F1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34(2006)02-0039-0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2BGJ005);教育部重大研究项目(2001ZDXMGJW003)[收稿日期]2005-10-13[作者简介]钱学文(1952-),男,上海人,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研究员。

世界大国的石油战略大都从属于各自的能源战略,石油既是各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国赖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是因为,在一些世界大国的能源结构中,石油都占主要地位,而中国的情况不同,直到目前为止,煤炭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仍占主要地位。

中国既是能源消费大国,又是能源生产大国。

在中国的能源生产结构中,煤炭占76%,每年出口8000~9000万吨;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约占68%,[1]石油约占24%,从比例看,石油大大低于煤炭,但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看,石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再从储量看,2004年中国煤炭探明剩余可采储量约900亿吨,以目前产量可供开采近百年;石油探明剩余可采储量为25亿吨,以2004年石油产量1.747亿吨计算,约可开采14年(以上两项均忽略每年可能新增的探明可采储量)。

由此不难看出,煤炭资源及其生产较有保证,确保能源安全的关键在于石油供应的安全。

换言之,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是石油供应安全,即必须在国内石油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确保国家的经济安全。

一、中国的石油供求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石油安全最重要的标志是能源的供给须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但国内的石油产量和供应目前正面临着两大安全隐患。

一是石油资源入不敷出,产量供不应求,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二是经济腾飞拉动石油需求迅速增长,导致石油供需缺口越来越大,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

·39·当前中国的石油资源存在3个现实问题,一是潜力大,①但探明率较低,石油为24%,天然气为7%;二是开采难度大、质量不高的资源占较大比例;三是储采比低,每年探明的新增可采储量抵不上当年产油消耗的储量,可谓入不敷出。

美国《油气杂志》公布的资料显示,2002年~2004年中国的剩余探明石油可采储量均为25亿吨,但这一数字与中国石油储量的实际情况明显不符,存有一定差距。

现在,新增储量不足与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形成强烈反差,剩余探明石油储量不断减少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石油供求方面,中国原油产量自1996年突破1.5亿吨以后,产量保持稳定,连续多年超过1.6亿吨。

2002年突破1.7亿吨[2],2003年达1.7075亿吨[2],2004年为1.747亿吨[3],连续超额完成十五计划制定的发展目标。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对石油需求的增加,国内石油产量早已不能满足需要,供求缺口越来越大。

国土资源部的资料显示,近10年中国原油消费量一直以年均5.77%的速度增长。

2003年国内石油消费(546桶/日)一举超过日本(543桶/日),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石油消费大国。

同期国内原油供应增长速度仅为1.67%[4],明显滞后于需求增长。

国际能源学中有一个推算比例,一个国家的GDP要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其石油消费就会以6%以上的速度增长。

2003年中国消费石油2.67亿吨,进口石油9700万吨;2004年中国消费石油2.9亿吨,进口原油约1.23亿吨,对外依存度从2003年的36%增至42.4%。

如果算上成品油进口,那总进口量约为1.5亿吨,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

中国的石油需求若以上述5.77%的增速计算,到2010年为4.06亿吨,2015年为5.375亿吨,2020年为7.115亿吨。

国内的原油产量若保持1.67%的增速,那到2010年为1.93亿吨,2015年为2.24亿吨,2020年为2.28亿吨。

石油供求缺口分别为2.13亿吨、3.135亿吨、4.835亿吨。

从国内的石油资源和产能看,显然不能满足这一日益扩大的供需缺口,由此产生的一个必然结果是,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

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带来了诸如进口石油来源、石油运输安全、油价高企风险、国际市场竞争等一系列石油安全供应隐患。

为了确保中国的经济安全,必须正视并认真应对中国面临的石油安全问题。

二、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思考中国石油安全的核心思想应是:保内争外。

提出这一看法,主要基于以下思考:(1)中国的石油需求增长难以遏制。

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大都在人均GDP3000~10000美元之间经历了人均能源消费量快速增长和能源结构快速变化、石油需求比例上升的过程。

当前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开始加快,城市化进程开始提速,城市新型消费热潮开始兴起,汽车工业时代已近在咫尺,由此不难做出判断,中国的能源消费进一步快速增长已不可避免。

现代工业技术以及交通运输业等,大都以利用石油为主,在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过程中,能源需求出现快速增长是经济规律使然,其发展势头难以逆转,强行予以遏制或改变恐怕不妥,很有可能导致产生不可预测的负面影响,因此应顺应发展需要,努力保障石油供给,不可因噎废食,以致影响中国的经济安全。

总之,中国的石油安全策略必须有利于中国的经济腾飞与和平崛起。

(2)国内的油气资源应予以保护。

中国的石油资源条件不理想,探明的可采石油储量有限,产能也有限,根本不能满足石油的———————————①据《中国石油工业十五发展规划》所列数据,中国石油地质资源量为940亿吨,最终石油可采资源量为140亿吨左右。

现共有含油气盆地500多个,进行资源评价的盆地有150个。

·40·增长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无计划、无节制地挖潜开采,只能加快石油资源耗尽的步伐。

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石油安全考虑,国内的油气资源应予以保护。

目前中国陆上大多数主力油田如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油田等都已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处于高含水、高采出阶段,含水率高达85%以上,平均采出程度超过67%。

[5](第28页)东部产区产量逐年递减,西部产区的后备资源明显不足,未能形成产区的战略接替。

海上石油产量及其所占比重虽然逐年增加,但所占份额仍比较低。

总之,中国新增的原油生产能力难以弥补老油田的产量递减,老油田挖潜已成为原油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油稳产难度较大。

有鉴于此,对于国内油气资源,应在不断加强勘探的同时,进行有计划的开采。

加强勘探是为了不断增加新储量,计划开采则是为了有效保护本国资源。

对于中国石油安全来说,这才是长远之计。

(3)短期内石油在中国能源安全乃至中国经济安全中的地位和影响难觅替代。

国内剩余探明石油储量加上今后可能增加的新发现储量,即使按2004年的产量水平开采,可供开采的年限也很有限。

从目前资源情况看,逐年提高石油产量的思路并不足取,因为每年进行的勘探并不一定能获得预期结果,而提高产量肯定会缩短国内石油资源的开采年限。

在有限的时期内,要为石油迅速找到理想的替代能源,其难度可想而知。

目前中国的能源利用仍属粗放型,由于中国经济增长带动的石油需求增长过快,造成石油供需缺口过大,因此即使实现了节约型的能效利用,仍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按目前国内的石油资源和产能,要满足中国的石油需求,继续扩大石油进口几乎是不二的选择。

(4)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以合理的价格,稳定、合法地获取世界石油资源。

从长考虑,应充分利用国际石油资源。

从国外大量获取石油资源势必增大中国石油供应的不安全系数,但并不意味着必然导致石油安全危机,其中挑战与机遇并存,关键是要以正确的态度和决策融入国际社会,遵守游戏规则,直面国际博弈;要彻底解放思想,肃清冷战思维残余影响,弃对立,求统一,以科学发展观,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维护世界和平,与世界各国共求发展。

对于从国外进口石油的安全性,目前说得最多的是那条穿越马六岬海峡的海上石油运输线,对此忧心忡忡者甚多,其实大可不必,关键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而实现这一点,既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从自身做起。

当今世界,能源已成为一个开放的、具有全球市场的系统,能源挑战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中国的能源发展应从依赖国内资源的自我平衡转变到构建国际化战略的框架下,走资源和市场全球化的道路。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解决石油供应的关键应是国际合作,而不是对抗。

时代变了,思考中国石油安全的思维方式也应跟着变。

不能一提海上石油运输,就滑入受攻击、受威胁的窠臼中,而应在如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积极推动国际合作,求取双赢佳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进口石油方面,日本经验似可借鉴。

上世纪50年代初,日本开始调整能源结构,在当时的日本能源结构中,煤炭占75.2%,石油占16.5%,到了1973年,这一比例被完全颠倒,石油占76.7%,煤炭占18.9%。

为了解决进口能源和出口商品的运输问题,日本大力发展造船业,使船舶运输实现大型化。

有了强大的海上运输力量,日本就能可靠、稳定地从中东地区得到廉价石油,从而大大刺激了日本的经济发展。

海上运输因此被认为是日本经济的生命线。

从日本大量进口中东石油至今,已过去了近50年,日本的海上自卫队并无能力保卫它的经济生命线,但它的海上油气运输并无安全之虞,而是上世纪70年代爆发的两次石油危机使日本经济遭受了猛烈冲击。

时过境迁,日本现已建成169日(近半年)的战略石油储备,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

除日本外,美国近几年的能源动向值得关注。

2002~2004年,美国的石油产量分别是2.873·41·亿吨、2.8625亿吨和2.7吨,呈下降趋势,石油消费分别为8.88亿吨(合1776万桶/日)、10亿吨(合2000万桶/日)、10.26亿吨(合2052万桶/日),呈上升趋势。

[6]这两个一正一反的趋势说明,美国既无缩小石油供求缺口之愿望,也不担心对外依存度的扩大。

它的能源安全重心进一步移到了对国际共享石油资源的获取上。

这当然是以实力作后盾的。

美、日是当今世界前两位的能源进口大国,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以稳定、大量获取国际共享油气资源为目标,只是具体做法与措施有所不同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