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系统管理
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现状及其建议分析
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现状及其建议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湿地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经济发展的加快,湿地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导致湿地生态系统面临严重威胁。
在全球范围内,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湿地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受到严重破坏。
这不仅影响了湿地本身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也影响了周边地区的气候、水资源、土壤质量等。
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旨在通过对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现状的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研究湿地保护管理与利用的平衡,探讨如何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利用,进一步推动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发展。
1.2 研究意义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对生态系统稳定和全球气候具有重要作用。
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是当今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课题,对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湿地保护管理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非常重要。
湿地可以净化水体、调节气候、防止洪灾等,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可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维护地球环境的健康。
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湿地资源丰富,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食物、材料等生产要素,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湿地也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当地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财富。
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意义。
通过对湿地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可以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深入研究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字数:236】1.3 研究目的湿地是生态系统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人类活动的持续影响下,全球湿地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破坏。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湿地资源,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本文旨在探讨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及整治管理措施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及整治管理措施简介洞庭湖湿地是中国五大湿地之一,是全球著名的淡水湿地生态系统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和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位于湖南省东部,涉及四个市县,总面积约为63,800公顷。
洞庭湖湿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湿地,是多个河流入湖的交汇处,湖区不仅有四季分明的湿地自然景观,而且有着众多特色生态资源,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现状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严峻,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污染、采矿等问题。
大量的农民开垦湿地用来耕作,导致湿地土地的生态功能遭到了严重破坏。
湖区的良好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破坏,水质污染、沿岸沙滩严重退化,湖区底泥也受到了污染,导致湖区水质严重超标,不能生产鱼类等水产品。
除此之外,截流系统的设置等因素也影响着湖区生态系统的平衡,而湿地保护和修复一直是当地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方向。
整治管理措施针对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政府和社会各界实施了多项整治措施。
常规治理措施包括:1.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中设置雨水花园、人工湿地、地面涂料等多种设施,以减少洪水的冲击,增加城市水资源的回收和利用。
2.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湿地蕨类植物、湿地鸟类、湿地动物等重要生物多样性资源,促进湿地自然的恢复和稳定。
3.湖泊生态治理:对湖泊如洞庭湖进行定期排污、定期扫底清泥、定期杀藻等措施,以稳定湖泊营养的循环。
4.科学研究和监测:加强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支持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
此外,还有以下具体措施:1.建立湿地保护区:对洞庭湖湿地建立湿地保护区,建立湿地公园,通过文化旅游带动居民生活和经济增长。
2.限制开发权利,加大执法力度:建立专业湿地保护机构,有意见和举报的居民或组织可向机构提交申诉。
3.茶园综合治理:对洞庭湖湿地边缘茶园进行治理,通过工程技术控制地下水位、引入人工降雨等来改善土地环境,减少水土流失。
结论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体系,其保护修复工作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
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湿地是连接陆地和水体的重要环境过渡带,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和水文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退化。
为了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湿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了解湿地生态系统在制定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策略之前,首先需要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全面的了解。
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沼泽、河口、湖泊、河流和洪水平原等不同类型的湿地。
每个湿地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生物多样性。
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包括鸟类、鱼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昆虫和植物等。
湿地还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生态服务,如水资源调节、水质净化、海岸防护和碳储存等。
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功能,有助于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和恢复措施。
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是确保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以下是一些保护湿地的关键措施:1. 制定湿地保护政策:政府部门应该采取措施制定湿地保护政策,并确保其得到有效实施。
政策应包括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指导和经济激励措施等。
2. 建立保护区网络:建立湿地保护区网络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
保护区网络应覆盖各种湿地类型,并涵盖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3. 加强监测和管理:加强湿地的监测和管理是确保其保护的关键。
监测应涵盖湿地的水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等方面。
管理工作应包括湿地的规划、巡逻和执法等。
4. 提高公众意识:提高公众对湿地的认识和关注是保护湿地的重要环节。
通过开展湿地教育和宣传活动,可以增强公众对湿地保护的支持和参与。
三、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对于已经遭受破坏和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工作尤为重要。
以下是一些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方法:1. 水文恢复:恢复湿地的水文状况是重要的一步。
通过调整水位、修复河道和改善排水系统等手段,可以恢复湿地的水文环境,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
2. 植被恢复:植被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如何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们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湿地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如何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方法和策略。
首先,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是保护其的第一步。
湿地不仅仅是一片水域,它们还是许多动植物的栖息地,并扮演着水循环、碳收集和濒危物种保护等重要生态功能。
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我们可以提高公众对湿地生态系统的认识,以便更好地保护它们。
其次,建立湿地保护区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
湿地保护区是为了保护湿地环境而设立的特殊区域,禁止破坏性的人类活动。
该保护区需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没有非法的开发和污染行为。
同时,还需加强对保护区的边界保护工作,以防止非法捕捞和非法采伐等违法行为。
第三,控制污染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关键。
湿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其容易受到污染的威胁,包括工业排放、农药使用和生活污水等。
为了减少污染对湿地的消极影响,政府和企业应制定严格的环保标准和监管机制,实施污染治理措施,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此外,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也是保护湿地的重要手段。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许多湿地生态系统已经遭到破坏。
我们可以通过植树造林、湿地修复和生态工程等措施来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
同时,还可以建立湿地保护基金和志愿者组织,推动湿地生态系统的重建工作。
最后,国际合作和跨境保护也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方向。
湿地的生态效益常常超越一个国家的范围,因此需要国际合作来解决湿地保护的问题。
通过加强国际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制定共同的保护政策和行动计划,可以更好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维护全球生态安全。
综上所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只有通过加强公众意识,建立湿地保护区,控制污染,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加强国际合作等一系列措施的综合作用,我们才能有效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标。
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及治理(ppt 17页)
4.3 保护区建设
❖ 截止2005年12月,我国已建立自然湿地保护区473 处,保护区面积43.46万平方公里,保护了17.15万 平方公里自然湿地,即40%的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其中,国际重要湿地的数量达到30个,总面积增加 到3.43万平方公里,即5%的自然湿地得到非常有效 地保护。我国政府已确定的11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 水禽和2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水禽贼这些保护区也 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其次,湿地的可持续利用研究也是湿地保护研究不可或缺 的一个方面。湿地的可持续利用即在不损害下一代人的利益 的前提下充分的发挥湿地资源打给当代人的利益。
❖ 提高湿地管护的工作水平
(1)建立湿地保护与利用的管理制度,促进 湿地合理利用。
(2)发挥多种管理手段的作用,引导湿地合 理利用,租金湿地保护。
(3)建立个部门间的协调机制,服务于湿地 保护。
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治理
制作:魏乐德 学号:200875000531
1.何为湿地?
湿地,是指不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 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 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 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都可以称为湿地 (湿地公约)。
2.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意义
❖ 湿地是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 过度区域,其生境复杂、物种丰富,是世界 上最富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中蕴含 着巨大的能量,淡水沼泽的初级生产力可达 800~4000g/(m2•a),沼泽地平均生物生产力 与热带雨林2000g /(m2•a)的生产力大体相当。 据联合国环境署2002年的权研究数据表明, 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0万美元 /(km2•a),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 统的160倍。
❖ 湿地生态系统的一些功能和效益是全球性 的。其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 样性等功能不仅惠及湿地周边的居民、湿 地所在国家,而且受益者是全球人类。
2023修正版湿地保护管理规定
湿地保护管理规定湿地保护管理规定1. 引言湿地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干扰,湿地面临不断的威胁。
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各国普遍制定了湿地保护管理规定。
本文将从湿地的定义、保护的必要性和目的以及具体的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2. 湿地的定义根据《湿地公约》的定义,湿地是指面积不大于海平面低于6米的陆地、水域或者人工湿地,包括河流、湖泊、沼泽、沼泽地、泥炭地、泥炭地、潟湖、滩涂以及近岸海域等。
湿地通常具有持续或周期性的水源,土壤有水分饱和,以及特有的湿地植物和动物群落。
3. 湿地保护的必要性和目的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对人类和其他生物具有诸多好处。
首先,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许多珍稀濒危物种依赖湿地生存。
其次,湿地还起到了调节水源、净化水质、防洪抗旱、保持水资源平衡等重要生态功能。
由于湿地所具有的这些独特功能,保护湿地已成为当今全球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
湿地保护的目的在于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确保湿地生态功能的良好发挥,并促进可持续发展。
4. 湿地保护管理措施为了达到湿地保护的目标,各国普遍制定了湿地保护管理措施。
下面几个常见的湿地保护措施:- 建立湿地保护区:根据湿地面积和重要性等因素,设立湿地保护区,加强湿地管理和监测。
- 限制开发利用:对于湿地的开发利用,必须进行严格的评估和管控,确保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小化,并遵守相关保护规定。
- 加强生态修复:针对已经受到破坏的湿地,采取相应的生态修复措施,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
-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意识,推动湿地保护的有效实施。
5. 湿地保护管理的挑战与前景湿地保护管理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湿地受到各种人类活动的威胁,如城市化、农业、工业污染等,需要加强对这些活动的监管和管理。
其次,湿地国际保护合作尚不完善,需要加强国际间的沟通和合作。
湿地保护管理规定
湿地保护管理规定
是指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完整性,规范湿地管理和利用行为,制定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和规定。
具体的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可能会根据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而略有差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湿地保护管理规定:
1. 法律保护:设立湿地保护区或湿地自然保护区,并通过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保护和管理。
2. 严格限制开发:严格限制在湿地保护区内的开发建设活动,特别是对于破坏性较大的活动,如填埋、挖掘、垦殖等。
3. 管理规划:制定湿地保护管理规划,明确湿地的功能分区、保护目标和管理措施,确保湿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4. 生态修复:对破坏的湿地进行生态修复,恢复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功能。
5. 控制污染排放:加强对湿地周边水体和大气的污染排放的管理和监测,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质量。
6. 加强监督管理:加强湿地保护区内的管理和监督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和整改。
7. 提倡科学研究:鼓励科学研究机构和学者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总之,湿地保护管理规定是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完整性,通过法律法规和管理措施对湿地进行保护、修复和管理,确保湿地具有可持续的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
第 1 页共 1 页。
湿地保护管理规定
湿地保护管理规定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引言湿地是一种生态系统,由水体、土壤和植物等组成,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和经济价值。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许多湿地正面临严重的破坏和退化。
为了保护湿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各国纷纷制定了湿地保护管理规定。
本文将介绍湿地保护管理规定的背景、目的和主要内容。
背景湿地是世界上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地,对保护水源、减少洪水、净化水质等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水资源的过度开发、污染物的排放和土地利用变化等因素,全球湿地资源正面临严重的威胁。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过去100年里,全球湿地的面积已经减少了50%以上。
为了保护湿地资源,各国制定了相应的湿地保护管理规定。
目的湿地保护管理规定的目的是保护湿地资源,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目标:1. 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湿地中的物种和栖息地,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2. 维持水资源平衡: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持湿地的水量和水质,保障湿地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3. 防止土地利用变化:限制湿地的开发和利用,避免湿地退化和破坏。
4. 加强监测和管理:建立湿地保护监测体系,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能力建设,提高湿地保护管理的效果。
主要内容湿地保护管理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法律框架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必须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确保湿地保护工作符合法律的要求。
规定中应包括对湿地的定义、分类和管理机构的责任和权限等内容。
湿地保护区划将湿地划分为不同的保护区域,设立特别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开发保护区等,根据湿地的状况和功能,采取差别化的保护措施。
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保护湿地中的濒危物种和珍稀植物,加强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工作,建立完善的物种保护管理机制。
湿地生态功能的维护保持湿地的水量和水质,避免水资源过度开发和污染,维护湿地的水循环和生态平衡。
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加强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宣传湿地保护的重要性,提高社会对湿地保护的关注度。
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入侵与管理
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入侵与管理湿地生态系统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护区,然而,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全球贸易的发展,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物入侵问题。
生物入侵是指新物种进入原生生态系统,并对其生态结构、功能或服务产生负面影响的过程。
这些入侵物种可能是植物、动物或微生物,它们破坏当地物种的平衡,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严重威胁。
一、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入侵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且脆弱的生物群落,其生态系统服务包括水质净化、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等。
然而,生物入侵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植物入侵是最为常见和严重的问题之一。
例如,某些外来水生植物如紫茎泽兰、水蓼等,通过快速繁殖、扩散和抑制当地植物的生长,占据了湿地的栖息地并改变了湿地的物种组成。
此外,入侵的动物种类如火鸡、鲤鱼等也对湿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
二、生物入侵的影响1. 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生物入侵改变了湿地的物种组成和生态结构,破坏了湿地的生态平衡。
入侵物种通常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适应性,在湿地生境中迅速扩散,抑制和排挤当地物种的生长,导致当地物种消失或减少。
同时,一些入侵物种具有高度适应湿度变化和水质改变的能力,进一步破坏了湿地的水质和生态系统功能。
2. 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生物入侵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首先,入侵物种对农业、渔业和水资源管理等经济活动造成了威胁,降低了湿地的经济效益。
其次,入侵物种还可能传播疾病、损坏基础设施、破坏生态旅游资源等,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影响。
三、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入侵的管理为了有效管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入侵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
以下是一些建议:1. 监测和早期预警建立湿地生态系统入侵物种监测和早期预警机制,通过定期调查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和识别入侵物种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 生物控制发展和实施生物控制策略,通过引入特定的天敌或寄生物,有效抑制入侵物种的生长和扩散。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及整治管理措施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及整治管理措施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及整治管理措施
一.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
1. 公共服务功能
洞庭湖湿地的公共服务功能包括重要的水质改善和水量控制服务,地源航空复合热带雨林作为本地气候保护屏障,关键性渔港湿地及湿地控制、维护潮汐差及回收等工程。
2. 共享生态资源
洞庭湖湿地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资源,其中以水生为主,包括湖泊、河流、湿地和海湾;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也很高,已有多种重要的珍贵陆生动物和水面动物;土地资源主要有林地、草场、田地和承载洞庭湖生态系统中直接和间接的社会经济活动;空气资源包括重要的空气净化及湿地环境调节功能;遗产资源有众多的文化景观和历史体验民族特色。
二.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整治管理措施
1. 科学决策
根据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科学合理制定整治管理方案,结合管理的实际情况,对持续可持续的基础设施系统进行调整。
2. 完善监测管理
加强水土样本抽查,增加水土重要污染指标管理,建立现场水土监测分中心、水质监测网络,实现洞庭湖湿地的有效监测管理。
3. 开展系统治理
完善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治理结构及护理技术,建立综合管理坐标系、发展农牧养殖技术,开展综合调控、渔政经济调控、湿地及排涝治理及扼流湖湿地保护等工程。
4. 加强社会参与
鼓励社会参与财政投入、政策设想、水域保护、湿地恢复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
参与,建立规范的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系统。
5. 加强研究
建立完善的湿地生态修复研究技术体系,运用有机技术、天然法、生物技术、蔬菜技术等现代技术,进行杰出的基础科学研究,不断完善和优化湿地整治管理技术,为了保护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印发《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印发《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日期】2022.12.30•【文号】林湿规〔2022〕3号•【施行日期】2023.01.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印发《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的通知林湿规〔2022〕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各司局、各派出机构、各直属单位、大兴安岭集团:为加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确保在自然公园管理办法等文件出台前相关管理工作有效衔接,我局根据《湿地保护法》和工作实际,修订了《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执行中有何意见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局。
特此通知附件: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2年12月30日附件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第一条为加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促进国家湿地公园健康发展,有效保护湿地资源,根据《湿地保护法》及国家有关政策,制定本办法。
国家湿地公园的设立、建设、管理和撤销应遵守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湿地公园是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开展湿地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目的,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设立,按照有关规定予以保护和管理的特定区域。
国家湿地公园是自然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属社会公益事业。
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资或者志愿参与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和建设工作。
第三条县级以上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负责国家湿地公园的指导、监督和管理。
第四条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应当遵循“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
第五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可申请设立国家湿地公园:(一)湿地生态系统在全国或者区域范围内具有典型性;或者湿地区域生态地位重要;或者湿地主体生态功能具有典型示范性;或者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或者集中分布有珍贵、濒危的野生生物物种。
(二)具有重要或者特殊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和文化价值。
湿地生态区的保护措施
湿地生态区的保护措施湿地生态区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水文地质特征和生物多样性,对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原因,湿地生态区正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为了保护湿地生态区,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制定保护政策和法规:政府应制定专门的湿地保护政策和法规,明确湿地的管理和保护责任,加强管理控制,防止滥用湿地资源和开发建设。
2. 增加湿地保护区的建设:湿地保护区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
应当加强湿地保护区的建设,确保湿地的完整性和生态功能。
在湿地保护区内,应限制开发建设活动,加强监管和巡逻。
3. 加强湿地生态修复:对已经受到破坏的湿地生态区,应采取适当的生态修复措施,如湿地植被恢复、水质净化等,以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功能。
4. 促进公众参与:湿地保护工作需要社会各方的参与和支持。
应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意识和认识,促使公众行动起来,共同保护湿地。
5. 加强科学研究和监测:湿地生态系统是复杂而敏感的生态系统,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我们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监测工作,了解湿地的生态特征和环境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6. 加强国际合作:湿地生态区跨越国界,需要跨国合作来加强保护工作。
各国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展湿地生态区的保护和管理,分享经验和技术,建立跨国的保护合作机制。
7. 控制污染和非法捕捞:污染和非法捕捞是湿地生态区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
应加强对污染物的监管和管理,控制污染源的排放。
同时,加强对非法捕捞的打击力度,减少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8. 合理规划开发活动:在湿地生态区进行规划和开发活动时,应充分考虑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脆弱性,合理规划并减少对湿地的影响。
可通过集中控制开发区域、限制建设规模、实施低碳环保技术等方式来保护湿地。
9. 加强执法力度:对于违反湿地保护法规和政策的行为,应加强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的执法机制和处罚体系,确保湿地的法律保护力度。
湿地生态系统模拟与管理
湿地生态系统模拟与管理湿地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中具有独特地位的一种生境类型,平衡着陆地和水体间的生态过程。
湿地生态系统的较高级生物具有极高的可塑性,使得在自然与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它们的生态系统容易发生变化,并引起连锁反应。
机理分析和模拟湿地生态系统对研究湿地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在此基础上,开展湿地生态系统模拟研究,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一、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几个显著特征,其中最特殊最重要的是水。
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作用主要是维系清水、净土、美景的水资源。
湿地的自净作用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过程。
物理和化学过程是重要的净化机制,主要包括悬浮物沉淀、化学吸附、氧化还原和微生物分解等净化作用。
湿地内沉积有大量的泥土、砂石和碳酸钙,这些物质可以过滤和吸附废水中的废物,具有高效的净化作用。
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丰富性和稳定性也很强,生境多样,适宜生长的植物和动物数量众多,种类繁多,具有很高的生态和景观价值。
二、湿地生态系统模拟的研究现状湿地生态系统模拟一词(wetland ecosystem simulation)尚未成为一个具有明确定义的标准术语,但其研究范围旨在通过对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数量预测,为湿地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湿地生态系统模拟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还比较广泛而多样化,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研究方法。
(1)基于物质平衡的湿地生态系统模拟基于物质平衡的方法是湿地生态系统模拟的基本方法,直接以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过程对湿地自净能力进行量化分析。
根据湿地生态系统侵入物质、排放物质和贮存物质的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可以建立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平衡模型,对水质、物质、生态过程的影响作出预测。
(2)基于效应函数和容量模型的湿地生态系统模拟基于效应函数和容量模型的方法是建立湿地生态系统容量模型,分析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人为干预后的响应规律。
湿地管护管理制度
湿地管护管理制度一、湿地管护管理制度的重要性1.生态保护: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为许多濒危物种提供了栖息地。
保护湿地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2.水资源管理:湿地对水资源的调节和净化起着重要作用。
保护湿地可以维持地下水位和水质,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至关重要。
3.气候调节:湿地具有重要的气候调节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
4.经济利益:湿地对渔业、农业和旅游业都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保护湿地有利于维持这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湿地管护管理制度的实施方法1.立法和政策:许多国家都制定了湿地保护法律和政策,明确了湿地的管理责任和权限,并规定了湿地的开发和利用条件。
2.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制定湿地管理制度的基础,只有充分了解湿地的生态特征和生物多样性,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管护管理制度。
3.监测和评估:定期监测和评估湿地的生态状况是保护湿地的重要途径,只有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才能保护湿地的稳定性。
4.社会参与:让社会各界参与湿地管理工作是制定湿地管理制度的关键。
政府、NGO、企业和公众都应该有责任参与湿地的保护和管理。
5.国际合作:湿地是跨国性的生态系统,许多国家都受益于湿地。
因此,国际合作是保护湿地的一种必要手段。
三、管理湿地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1.人类活动: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化都会对湿地造成严重影响。
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限制开发湿地、恢复湿地和改善湿地的管理。
2.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湿地的影响是深远的,降水和温度的变化会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灾害。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加强湿地的保护和管理。
3.污染:工业和城市生活都会对湿地造成污染。
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加强污染控制和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4.非法捕捞:非法捕捞是湿地保护的一大难题,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加强法律制裁和加强监管。
5.资源利用:湿地的合理利用是保护湿地的基础。
需要在湿地管护管理制度中平衡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关系。
总结: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保护湿地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湿地公园 管理制度
湿地公园管理制度一、湿地公园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1、生态优先。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复杂的生物多样性和丰富的生态功能,管理制度应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为首要任务,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2、可持续发展。
在湿地公园的管理制度中,应当注重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促进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依法管理。
湿地公园管理应当依法行政,遵循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的管理原则,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强化对游客的宣传教育,加强对违法行为的监督和处罚。
4、公众参与。
湿地公园的管理应当鼓励公众的广泛参与,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合作,积极开展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湿地资源保护的认知和重视。
二、湿地公园管理的法律法规1、《湿地公园管理条例》。
该法规是对湿地公园管理制度的基本法律依据,其中详细规定了湿地公园的管理权限、保护措施、开发利用、监督检查等内容,为湿地公园的管理提供了具体的法律依据。
2、《湿地资源保护法》。
该法规是针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制定的法律,其中对湿地资源的分类保护、管理和利用提出了详细的要求,为湿地公园的保护提供了具体的法律依据。
3、《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该法规是国家对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的主要依据,其中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权限、管理范围、保护对象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为湿地公园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
三、湿地公园的资源利用与保护1、合理开发。
湿地公园应遵循科学、合理、可持续的原则,进行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既能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又不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2、生态修复。
对于受到污染和破坏的湿地,需要进行生态修复工作,恢复其原有的生态系统功能,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3、定期监测。
对于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状况,需要进行定期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和保护。
四、湿地公园的安全管理1、安全隐患排查。
对湿地公园内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认真排查,及时做好安全预防工作,确保游客的安全。
生态湿地管理制度
生态湿地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促进湿地可持续发展,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类湿地的管理、保护和利用活动,并适用于与湿地依存的相关领域的管理。
第三条湿地管理应坚持保护优先原则,科学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保障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第四条湿地管理应遵循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综合治理、分类管理和重点保护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湿地生态修复、保护和管理。
第五条湿地管理应注重社会参与,加强公众意识和环境教育,促进湿地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章湿地保护管理第六条湿地保护应立足于湿地功能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障湿地的自然状态和生态过程不受严重破坏。
第七条对于国家重点保护湿地,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明确湿地区域范围,划定湿地保护红线,严格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
第八条对于重要湿地生态功能区,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控制湿地的开发利用,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第九条对于其他湿地,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促进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十条鼓励科学技术的应用,发挥湿地保护的创新机制,促进湿地保护管理的改革和创新。
第三章湿地生态修复第十一条对于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应开展湿地生态修复工作,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
第十二条对于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应采取科学的修复措施,修复湿地的自然生态过程。
第十三条对于部分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应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湿地生态功能的稳定性。
第十四条鼓励利用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成果,推广湿地生态修复技术和经验,提升湿地生态修复水平。
第四章湿地资源利用第十五条对于湿地资源的科学利用,应根据湿地的生态特征,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促进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十六条对于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采取环保措施,有效控制开发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十七条对于湿地资源的经济开发,应加强环境监测,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
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_安全管理工作总结
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_安全管理工作总结湿地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改善水质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也是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加强湿地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
湿地保护对于人们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但是很多人对湿地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我通过各种途径,如举办宣传推广活动、开展湿地保护知识培训等,向公众普及湿地保护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关注度和认知度。
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
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包含了许多生态环境要素。
我通过制定并实施湿地保护规划,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全面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对湿地进行适度的管护和维护,清理湿地中的垃圾,维护湿地的生态平衡。
加大对非法开垦湿地行为的打击力度。
湿地的开垦是湿地生态系统破坏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难点之一。
在工作中,我与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加强对非法开垦湿地行为的巡查和打击力度,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加强湿地保护研究工作。
湿地保护管理实践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技术。
我积极参与湿地保护研究项目,深入研究湿地的生态环境特征、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等,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加强与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湿地保护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未来,我将继续在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中努力实践和探索。
进一步加大湿地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湿地生态环境问题。
进一步加大对非法开垦湿地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湿地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加强湿地保护研究工作,促进湿地保护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积极探索湿地保护管理的新思路,为湿地保护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湿地生态系统管理与保护
湿地生态系统管理与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们在生物多样性维护、水资源管理、气候调节和碳储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环境变化的加剧,湿地生态系统正受到严重威胁。
因此,湿地生态系统管理与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湿地生态系统管理与保护必须从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开始。
政府在保护湿地方面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并制定严格的法律来防止湿地的破坏。
这些法规应包括对湿地的保护和恢复的细则,以及对违法行为的惩罚措施。
此外,政府还应建立起科学、高效的湿地管理机构和监测体系,为湿地的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
其次,湿地生态系统管理与保护需要与当地社区密切合作。
湿地往往与人类社会紧密相连,人们依赖湿地提供的水资源和食物供应。
因此,社区居民应积极参与湿地保护的过程中。
他们可以参与监测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采取行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控制非法捕捞等活动,提高社区对湿地的保护意识。
另外,湿地生态系统管理与保护需要重视科学研究和创新技术的应用。
科学家们应加强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深入了解湿地的生态特点和生物多样性。
同时,他们还应通过开发新技术和工具,如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来监测和管理湿地生态系统。
这些创新技术将有助于实时了解湿地的变化,并帮助决策者制定更科学的保护措施。
此外,湿地生态系统管理与保护需要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可通过制定教育计划和推动公众参与湿地保护的活动,来提高大众对湿地价值和重要性的认识。
人们应被教育认识到湿地不仅对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还对环境质量和人类福祉有着重要影响。
只有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获得更多支持和关注,进一步推动湿地生态系统的持续保护。
最后,国际合作与联合行动也是湿地生态系统管理与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湿地问题是全球性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独自解决。
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制定保护湿地的政策和行动计划。
同时,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应加强协调,通过项目合作和资金援助等方式,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湿地保护工作。
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方案
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方案湿地是地球上最具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水资源调节、防洪排涝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湿地面积急剧减少,湿地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和退化。
为了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以下是一个可行的方案:1.加强湿地调查和监测体系:建立完善的湿地调查和监测体系,对各类湿地进行全面调查和监测,包括湿地类型、面积、植被分布、水质等情况,以便更好地制定保护措施。
2.加强湿地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完善湿地保护法律法规,明确湿地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加大对湿地的监管力度,坚决打击非法活动,如湿地填海、采砂等行为。
3.提高湿地保护意识: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和意识,倡导人们尊重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减少对湿地的破坏行为。
4.加强湿地保护区的规划和管理:制定湿地保护区规划,明确湿地保护区的边界和管理范围,加强对保护区内的湿地资源的管理和监管,禁止对湿地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和利用。
5.加强湿地生态恢复和重建工作:开展湿地生态恢复和重建工作,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恢复植被、改善水质、提高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6.加强湿地生物保护和物种管理:制定湿地生物保护和物种管理计划,加强对湿地内的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严禁非法捕捞、猎杀和贸易。
7.建立湿地保护基金:设立湿地保护基金,用于湿地保护项目的实施、调查和监测工作,支持湿地保护相关组织和研究机构的科研和人才培养,提高湿地保护的资金保障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8.加强国际湿地保护合作:加强与国际组织和他国的湿地保护合作,分享保护经验和技术,共同开展湿地保护科研和项目实施,推动湿地保护工作在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发展。
以上是一个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方案,通过综合运用法律法规、宣传教育、规划管理、生态恢复等手段,全面提升湿地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地生态系统管理:人与湿地和谐共处湿地管理经历了以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湿地管理和维护生态系统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管理阶段。
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中叶之前,除部分湿地被加以保护,用于狩猎、捕鱼和水禽保护外,湿地管理主要是以农业生产为目的,排水、疏干湿地,还有对泥炭资源、生物资源的利用等。
以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湿地管理,以追求系统的最大产出为目标。
由于对湿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维持湿地生态系统至关重要的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普遍受到严重干扰,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服务功能下降,对可持续发展造成危害。
湿地生态系统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强调以生态系统健康为目标,推动社会发展与生态相互协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湿地生态系统管理:保障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和功能的可持续性生态系统管理主要是通过调整生态系统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保障生态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和功能的可持续性。
生态系统管理一方面针对生态系统本身功能和过程,另一方面,也包括引起生态系统过程变化的自然、人为因素。
由于调整人类活动要比调节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自然因素更加实际,因此,对人类活动的管理是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内容。
人类的活动可能在程度或格局上改变那些过程。
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框架应包括生态系统功能、人类利用及二者之间的互相作用,系统地、科学地研究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以及对其造成的影响,使二者达到均衡。
湿地中的水文、生物、化学和物理等自然发生过程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功能,如洪水调控、营养物质迁移转化、生产力和生境的发育或维持。
这些过程的相互作用使生态系统各组分得以维持,如动植物种群、营养库、土壤及沉积物特性等。
湿地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提供利益。
现有的科学基础仍不足以解释不同湿地生态系统如何运转,不同的环境因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又是如何调节其功能的。
同时,经济学家也仅仅是刚开始考虑赋予湿地功能、产品和属性以价值的可能性及其含义。
湿地功能评价在生态学和湿地管理实践之间发挥着桥梁作用。
由于湿地生态系统极其复杂多样,其功能和作用程度不完全相同,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方法,预测某个湿地发挥某项功能的可能性;评价其发挥某项功能的范围;评估该项功能受一系列人类与环境影响的程度。
由于湿地对人类和野生生物的广泛意义,以及在维持和提高环境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人类越来越认识到必须对高度敏感和迅速消失的湿地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过程、价值之间的关系社会——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社会和生态系统应该协调发展,即二者的发展应该彼此平衡、协调,社会和生态系统之间所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不仅应该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应该适应生态系统的发展需要。
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将会直接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由于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涉及多学科、多部门及多个利益主体,同时社会-生态系统是一个易变而不确定的复杂系统,为了加强处理这种易变和不确定性的能力和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价值的正常发挥,必须形成一个能够协调各方面并效率较高的管理系统。
为了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建立了一些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国际重要湿地,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因此需要进行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制度的转变,主要通过社会-生态转换实现。
社会-生态转换指对生态系统由非持续管理转换成全新的具有较强管理能力并能实现其价值的管理,这种转换包括三个阶段:(1)为转换而进行的准备阶段。
主要包括加强生态知识、发展社会网络和为复杂的框架提供明确目标和远景。
所提出的建议要使政府决策者认识到对湿地生态系统管理方式革新的必要性,建议是基于系统方法、各时空尺度上的社会-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提出的,同时建议是政府部门改变决策的基础;(2)抓住最佳时机。
在适合阶段寻找一个最佳时机,将现有管理系统转化为生态管理的轨迹。
转换包括建立一个全新的地方性机构,这种灵活性的机构可以为地方参与者与政府机构搭建桥梁,更好地管理湿地生态系统,它还可以协调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使其与新的社会-生态系统相适应;(3)建立社会-生态系统可恢复的新阶段。
社会-生态系统可恢复性指社会-生态系统具有减小干扰和经历变化后能重新组织以维持其本来的功能、结构、特征和反馈的能力。
关键人员的知识积累、创造功能反馈环、社会网络建设、共同学习、共同决定了社会-生态系统的恢复力。
总之,社会转换可以将非联系的管理机制转变成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管理系统,可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在已存在的法律和制度框架内,建立一个各层次通力合作的、灵活性较强的管理体制,同时建立一个相互协作和相互支持的社会网络,社会网络将政府官员、组织者、参加者和专家结合起来,寻找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的缺陷并寻找最佳解决的途径。
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强调以生态系统健康为目标,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湿地可持续管理策略湿地可持续管理策略就是以湿地可持续发展和利用为目的而进行湿地管理的行动方针和采取的活动方式。
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湿地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应据其特殊性而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
我国湿地已经遭受大规模、高强度的破坏,对于湿地的可持续管理主要应该聚焦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那些湿地已受到人类干预而严重改变的地区,可持续利用是湿地的主要考虑因素,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实施湿地的恢复与重建计划;另一方面是对于那些仍有大面积的相对而言未受改变的湿地的地区应首先考虑保护,而且无论是在什么地区都应优先保护具有区域性和国际性的重要湿地。
无论是已开发的湿地还是未开发的湿地,可持续性的管理是其共性,可持续发展是所有湿地管理的共同目标。
湿地观测对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分析是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的基础。
在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许多不同等级的组织,它们相互间联接在一起(物质循环、营养级、水流等)。
要想利用现有的科学数据来确保所采取的管理决策最优,必须在物理、生物和化学方面,利用各种指标参数去监测功能过程的变化,这可能包括监测物种、种群、营养循环、分解者和(或)净初级生产力。
由于存在不同的组织水平,许多参数必须时时监测。
生态系统管理认为识别阈值是必需的。
阈值是指当生态系统退化到这个水平以下时,某些主要的性质或功能就必然会丧失。
生态系统科学家及管理者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开发用以识别阈值的工具,为生态系统确定出不同的阈值水平,并将所获得的数据提供给决策者。
当生态系统退化到阈值水平以下时,一些属性和功能就会丧失,甚至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一些组分崩溃。
在许多情况下,阈值代表了在生态系统功能与人类利用之间的一种权衡。
社区共管所谓社区共管,是指让社区居民参与保护方案的决策、实施和评估,并与保护区共同管理自然资源的管理模式。
社区管理具有开放性、参与性、互利性等特征。
一方面,它摒弃了过去的封闭式强制性管理方式,主动吸引社区居民参与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全面考虑保护区和社区的经济利益,明确规定保护区和社区的责、权、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双方之间已有的矛盾;另一方面,使社区在经济发展中能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保护区资源的破坏,同时也减小了因自然保护而给社区发展所带来的约束,最终实现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湿地保护与管理的目的是保护湿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和湿地的功能,这是基于长远利益和宏观利益考虑。
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为了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在短期内保护的成本却是当地社区牺牲了一些发展的机会,如何协调社区经济发展和湿地保护是一个矛盾,这个矛盾在地处偏远的湿地地区尤为突出,在这里,生物多样性往往非常集中,同时贫穷的趋势还在不断扩大。
如果当地居民从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不能得到一定的收益,他们在土地使用决策时对生物多样性就不会表现出多大的兴趣。
因此,在设计湿地生物多样性项目时,就要考虑用经济激励的方法使当地的居民在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持续利用中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
这就是说要寻找一种途径,既能从湿地生物多样性资源上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又不使生物多样性资源退化。
必须把当地社区的合作当作项目选择的重要标准。
这样也就必须把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改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相结合。
在两者不可协调的情况下,也应两害相权取其轻,确定区域的主导发展方向,如采取对当地居民给予补偿或迁出等。
根据共管的内容划分的主要共管类型有:自然资源共管,基础设施共管,生产项目共管,文化教育事业共管等。
关键要使社区在共管的过程中获益,使社区以主人翁的姿态出现。
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必须与改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相结合。
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立法和宣传教育完善的政策和法制体系是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实现对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建立行之有效的湿地管理的经济政策体系对保护我国湿地,促进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通过建立对威胁湿地生态系统活动的限制性的政策和有利于湿地资源保护活动的鼓励性政策,协调湿地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并通过建立和完善法制体系,依法对湿地及其资源进行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才能发挥湿地的综合效益。
湿地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的复杂的生态系统,片面强调某些方面的保护与管理必然使其它方面的功能降低,同样是达不到湿地保护与管理的目的。
但是,仅依靠法律、法规的强制手段来达到湿地保护与管理的目的是非常困难的。
这必然要求对民众的法制宣传和教育。
通过法规宣传和教育,可使人民特别是当地居民了解湿地管理的法律法规,也可使人们了解湿地对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的重要性,自觉地加入到湿地保护与管理的行列,这对于湿地保护与管理目标的实现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退化湿地恢复湿地丧失、功能下降和对湿地价值的认识促进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湿地恢复与重建,是指对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人工修复,再现湿地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
湿地恢复与重建的主要目的是恢复丧失的生物多样性以及服务功能,如调节洪峰和改善水质,预测某一恢复措施的可能结果。
湿地恢复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应将湿地恢复设计为最基本的自我维持系统,利用自然能量维持系统的运行。
(2)将湿地作为自然景观的一部分。
考虑湿地与分水岭、水源、流域内其它湿地和临近的陆地和深水生境的关系。
(3)确定合适的恢复目标。
湿地恢复要确定一套现实的和动态的未来目标,而不是简单的对过去的生态系统的复制。
恢复的系统要实现多重目标,但至少要确定一个主要的目标和几个次要的目标。
(4)确定参照系统。
为了评价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一般将自然湿地的生境类型作为参照系统,即在同一湿地区域内寻找同一类型相对未受干扰的湿地作为参照系统,在区域内难于找到未受人类活动干扰的湿地的情况下,相似的、近邻的一块湿地的特征往往也用作参照的标准。
自然湿地是生物与环境长期协调发展而形成的具有自我调节、相对稳定的自然综合体,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预测系统演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