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文学
近代文学概说
一、西学东渐
(一)近代中国对西方文明的学习与吸收,如梁启超所言,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器物上的吸收,学习外国的船坚炮利;2、制度上的吸收,“变法维新”运动;3、文化上的吸收,要求人格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取得的成就:
1、教育体制发生变革,新式学堂大量用下,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制,兴办学校;
2、迈出国门的留学生增多,他们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洗礼,回国后有力促进了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
3、翻译一批西方科技、文化、政治等书籍。
4、报刊传媒的飞速发展。辛亥革命后,报刊杂志“当时统计全国达五百家”(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二、作家的分化
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可分为三代:
1、第一代以龚自珍和魏源为代表:主张“通经致用”,追求个性自由,发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吁。但由于引进西方文化的时机尚不成熟,因此学习力度不大。总体上,这批人未脱传统文化。
2、第二代以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等为代表:主张以中学为本,西学为用,在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充分运用西方文化的新知。
3、第三代以柳亚子、秋瑾等为代表:由于不少人出身洋务或者留学国外,因此知识结构现代化,而报刊业的发达,也促使一批翻译家、小说家成为半专业的作家。
三、文学观念和文学形态的变化
(一)文学观念的变化:
1、重视小说的社会价值和功用,提出改良小说和小说界革命:“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梁启超《论小说与新治之关系》)
2、悲剧观念:王国维吸收西方剧观念,以此解读《红楼梦》、《窦娥冤》、《赵氏孤儿》。
(二)文学作品形态的变化:
1、文学类型:小说有侦探小说、政治小说、科幻小说等,戏剧有话剧等,这些都是新的文学类别。
2、文学艺术手法:小说叙事出现第一人称叙事、倒叙结构等新手法,艺术描写则出现环境、心理、人物肖像等细致刻画。
教学大纲
第一章龚自珍与近代前期的诗文词(4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近代前期诗文词的创作情况
教学重点:龚自珍诗文创作的革新意义
教学难点:宋诗派
重点作品:《咏史》、《已亥杂诗》、《三元里行》、《卜算子》、《江边老叟诗》、《病梅馆记》、《观巴黎油画记》
第一节、龚自珍(见前)
第二节、反帝爱国诗潮
一、反帝爱国诗潮的涌现
二、林则徐、魏源与张维屏
第三节、宋诗派、桐城派与词的创作
一、郑珍与宋诗派
二、桐城派
三、报章体
四、周济与常州词派(见前)
五、蒋春霖
重点作品:《咏史》、《已亥杂诗》、《三元里行》、《卜算子》、《江边老叟诗》、《病梅馆记》、《观巴黎油画记》
教学内容
第一节龚自珍(见清代文学第一章)
第二节反帝爱国诗潮
一、反帝爱国诗潮的涌现
鸦片战争之后,一批爱国诗人纷纷在诗歌中表达对帝国入侵的愤怒,对清政府腐败的无情抨击,对人民抗击入侵者的赞扬,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重焦虑。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张维屏、贝青乔、金和等。
二、林则徐、魏源与张维屏
1、林则徐
福建侯官人,有《林文忠公遗集》。开明政治家,著名民族英雄。鸦片战争前,其诗作多应酬和个人抒怀之作,鸦片战争后,忧时伤民的诗作增多,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句,投注了满腔爱国情怀。其诗“气体高壮,风格清华”,格律对仗也颇为工整。
2、魏源:(见上)
3、张维屏:广东番禺人,有《张南山全集》。早期诗歌多抒写个人生活感受,晚年归家,目睹英军侵略和三元里抗英事件,诗歌倾注了爱国激情,如《三元里行》、《三将军歌》等,激切悲愤,格调昂扬,歌颂人民反侵略斗争的英勇精神。学生阅读《三元里行》
本节推荐书目:
《魏源诗文系年》李瑚中华书局1979年版
《魏源诗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林则徐传》(增订本)杨国祯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清诗三百首》钱仲联选、钱学增注岳麓书社1985年版
第三节宋诗派、桐城派与词的创作
一、郑珍与宋诗派
1、宋诗派:此派由程恩泽和祁寯藻提倡在前,由曾国藩推波于后,使得崇宋诗风在当时风行。施山称“今曾相国酷嗜黄诗,诗亦类黄,风尚一变”(《望云诗话》),代表诗人还有何绍基、郑珍、莫友芝等。宋诗派宗苏轼、黄庭坚,“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陈衍《石遗室诗话》),既戏希望在诗中表现矫然脱俗的自我,又重视道德品德的修养,总的来看,仍不脱传统道德思想的樊篱。
2、郑珍:宋诗派艺术成就的代表诗人。一生穷愁潦倒,诗歌内容广泛,陈衍赞道“历前人所未历之境,状人所难状之景”。其中,写贫士生活细致真切,如《屋漏诗》等,反映民间疾苦之作,笔触尖锐,如《经死哀》等。郑诗“以苏韩为骨,元白为面目”(胡先骕《评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虽自然平易,实有顿挫之调,刻炼之功。
学生阅读郑珍《江边老叟诗》
二、桐城派
近代桐城派的发展主要倚靠门第传承,姚门子弟以梅曾亮、方东树为代表。其后则为曾国藩及其子弟的活动。曾氏从理论到实践对桐城派进行改造,他强调文章“经济”,扩大古文传统,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时势的需要。曾门子弟以黎庶昌、吴汝纶、薛福成等为最著名,他们有的文章如海外游记等,虽包含了一些新思想、新事物,但总体拘守桐城派家法,不可能有开拓性成就。
学生阅读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三、报章体
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他们认为“文章所贵在乎纪事述情,自抒胸臆,俾人人知其命意之所在而一如我怀之所欲吐,斯即佳文。”(《韬园文录外编自序》)故其文针砭时事,畅所欲言,自由抒发,无所拘牵。由于最初文章多发表于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