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比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次,乐器发展的差异也造成影响:中国的音乐多是单音,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中国民族乐器比如说琵琶、扬琴、箫、笙,唢呐多以“丝”“竹”为材,故称丝竹之乐,具有柔,细,清的音乐特征。西方乐器比方说圆号,小号,萨克斯等多以金属为材。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多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多能演奏和声,如钢琴,吉他等。故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比较
音乐,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的审美经验,由于滋生土壤的差异,它显然有别于西方古典音乐。
归根结底,中西方的宇宙观、世界观的不同,是中西音乐风格形成各异的根本原因。
西洋人看世界,是采取科学的、数理性的态度,是“物我对立的”。而中国人则全然相左,如老、庄,认为宇宙是个虚灵的空间,其间只有鼓动“万物”的“气”才是实在的。因此,中国人的宇宙空间意识是人在“虚、空”中,是宇宙的造化:人自在虚空中,“伏仰自得”,尔我不分,浑化为一。
【6】《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7】《西方音乐史》保罗·朗多尔米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出版
在了解并熟知我国本土的民族音乐后,就可以去学习西方先进的和声、曲式技术,以及其完善的乐队编制,融入我国自己的民族特色,来丰富我国的民族音乐,使我国的音乐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进步,也使中西方音乐得到更好的对话,更好的融合。
因而,“本土与西方的对话是传统中国转向现代中国这一社会转型,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也是近现代中国人为改善自身生存状态而做出的比人选择”“就音乐创作而言,本土与西方的对话就在于探索东瞻与西顾的视界融合,这就是继承与借鉴的协调统一。”
西方音乐从浪漫主义晚期起,写作技法日趋繁富。其对传统的叛逆大致从理查.斯特劳斯开始,经过德彪西的“质的飞跃”,勋伯格的“异化”,一直到斯特拉文斯基、梅西安、斯托克豪森,技法愈来愈精细,其装饰性因素之多。而中国人更习惯于音乐的韵味,“情”和“韵”始终贯穿于中国音乐的指导思想之中。因此,一切技法都包绕着“情、韵”二字。
基于以上对中西方音乐的比较及研究,我们可以对学习西方音乐和探讨我国本土音乐的方法上作一些思考。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里,我们既不能全盘照抄西方音乐,也不能一味推崇自己的音乐而否定西方音乐的一些先进艺术成果。西方音乐的确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它进入我国,丰富和发展了我们的音乐,但我们要抱着洋为中用的目的,将学习西方音乐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只是一味地模仿 ,只能枯燥地咀嚼别人吃过的东西,而不能使自己得到长足地进步。我们没有必要用欧洲人的标准来衡量我们自己的音乐。音乐是人类生活的自然流露和表现,不同的人对生活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中国与西方的生活观念、民族文化及感情表达的方式都各不相同,因此学习西方音乐不应该全盘照抄。中国的民族音乐绚丽多彩,是十分宝贵和丰富的资源,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情感力量的追求,有着深沉的音乐美,应该不断地发展传播。但它也需要更好的方法、手段去发展它,需要更多的营养去丰富它。这就需要我们学习西乐、中西融合,以创造出具有中国民族性的新音乐文化。应该认识到,本土音乐传统的主体性就是走向未来的坚实基础,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学习西方音乐是为了增加中国音乐的特色,催化中国音乐的进步,以一种更为积极的全新的角度来研究、传播民族音乐。我们真正应该做的应该是认真研究我国本土的民族音乐,深刻地了解我国民族音乐。比如深入民间采风,寻求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所承载着的审美习性化心理以及内在神韵,如谭盾所说:“当深入到民间的时候,那些直接的、朴素的碰撞会改变作曲家心中最本质的东西,那就是民族的东西、传统的东西。”
其次审美的差异也造成东西文化差异: “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所以多讲求和谐、 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 突出“情”和“景”的交融。如在听《梅花三弄》时,你首先能感受到的是景,然后通过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一样是表现人的不屈精神,《命运交响曲》就显得深沉而铿锵了,首先就是通过强节奏的开奏震撼人心。
追求知识,认识自然,故西方文化天然地具有一种外向性品格,表现出一种对外部世界的强烈的征服欲和占有欲。而注重生命,追求安乐,则自然会使中国文化具有自得、自足的内向性品格,使其具有一种收敛的、封闭性的特征。西方文化侧重知识的获得,而知识是客观的、外在的、条理化的,故而其心灵的结构是开放的,它有待于外部实践的检验、确证,并在这种验证之中才能确证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中国文化则不然。中国文化侧重生命享乐,而生命纯粹是个人一己之所有,享乐也只是个人感官的特权,故而其心灵结构是封闭的,它不需要外部世界的证明,不需要第三者的认可,只要个人自己的真切感受便够了。因为这个差别,所以中国人的心灵不像西方人需要一个外部世界支撑着、证明着,而是自己支撑自己,自己证明自己;它是在自己的世界中自得、自足。中国哲学始终以语录体形式著述就是最典型的例证。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在中国学者看来,他只要把自己所体认到的东西写出来就够了,他不需要说服读者。中国学者对读者当然也有自己的期望,但这期望不是被说服,而是能引发他们作同样的体验和感悟。
参考文献:
【1】杨萌浏著 《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2月出版
【2】刘再生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出版
【3】《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孙继楠,周柱铨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
【4】《中国音乐通史简编》郑祖襄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出版
【5】《琴史出编》许健著,人wenku.baidu.com音乐出版社,1982年出版
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比较
音乐,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的审美经验,由于滋生土壤的差异,它显然有别于西方古典音乐。
归根结底,中西方的宇宙观、世界观的不同,是中西音乐风格形成各异的根本原因。
西洋人看世界,是采取科学的、数理性的态度,是“物我对立的”。而中国人则全然相左,如老、庄,认为宇宙是个虚灵的空间,其间只有鼓动“万物”的“气”才是实在的。因此,中国人的宇宙空间意识是人在“虚、空”中,是宇宙的造化:人自在虚空中,“伏仰自得”,尔我不分,浑化为一。
【6】《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7】《西方音乐史》保罗·朗多尔米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出版
在了解并熟知我国本土的民族音乐后,就可以去学习西方先进的和声、曲式技术,以及其完善的乐队编制,融入我国自己的民族特色,来丰富我国的民族音乐,使我国的音乐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进步,也使中西方音乐得到更好的对话,更好的融合。
因而,“本土与西方的对话是传统中国转向现代中国这一社会转型,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也是近现代中国人为改善自身生存状态而做出的比人选择”“就音乐创作而言,本土与西方的对话就在于探索东瞻与西顾的视界融合,这就是继承与借鉴的协调统一。”
西方音乐从浪漫主义晚期起,写作技法日趋繁富。其对传统的叛逆大致从理查.斯特劳斯开始,经过德彪西的“质的飞跃”,勋伯格的“异化”,一直到斯特拉文斯基、梅西安、斯托克豪森,技法愈来愈精细,其装饰性因素之多。而中国人更习惯于音乐的韵味,“情”和“韵”始终贯穿于中国音乐的指导思想之中。因此,一切技法都包绕着“情、韵”二字。
基于以上对中西方音乐的比较及研究,我们可以对学习西方音乐和探讨我国本土音乐的方法上作一些思考。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里,我们既不能全盘照抄西方音乐,也不能一味推崇自己的音乐而否定西方音乐的一些先进艺术成果。西方音乐的确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它进入我国,丰富和发展了我们的音乐,但我们要抱着洋为中用的目的,将学习西方音乐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只是一味地模仿 ,只能枯燥地咀嚼别人吃过的东西,而不能使自己得到长足地进步。我们没有必要用欧洲人的标准来衡量我们自己的音乐。音乐是人类生活的自然流露和表现,不同的人对生活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中国与西方的生活观念、民族文化及感情表达的方式都各不相同,因此学习西方音乐不应该全盘照抄。中国的民族音乐绚丽多彩,是十分宝贵和丰富的资源,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情感力量的追求,有着深沉的音乐美,应该不断地发展传播。但它也需要更好的方法、手段去发展它,需要更多的营养去丰富它。这就需要我们学习西乐、中西融合,以创造出具有中国民族性的新音乐文化。应该认识到,本土音乐传统的主体性就是走向未来的坚实基础,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学习西方音乐是为了增加中国音乐的特色,催化中国音乐的进步,以一种更为积极的全新的角度来研究、传播民族音乐。我们真正应该做的应该是认真研究我国本土的民族音乐,深刻地了解我国民族音乐。比如深入民间采风,寻求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所承载着的审美习性化心理以及内在神韵,如谭盾所说:“当深入到民间的时候,那些直接的、朴素的碰撞会改变作曲家心中最本质的东西,那就是民族的东西、传统的东西。”
其次审美的差异也造成东西文化差异: “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所以多讲求和谐、 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 突出“情”和“景”的交融。如在听《梅花三弄》时,你首先能感受到的是景,然后通过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一样是表现人的不屈精神,《命运交响曲》就显得深沉而铿锵了,首先就是通过强节奏的开奏震撼人心。
追求知识,认识自然,故西方文化天然地具有一种外向性品格,表现出一种对外部世界的强烈的征服欲和占有欲。而注重生命,追求安乐,则自然会使中国文化具有自得、自足的内向性品格,使其具有一种收敛的、封闭性的特征。西方文化侧重知识的获得,而知识是客观的、外在的、条理化的,故而其心灵的结构是开放的,它有待于外部实践的检验、确证,并在这种验证之中才能确证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中国文化则不然。中国文化侧重生命享乐,而生命纯粹是个人一己之所有,享乐也只是个人感官的特权,故而其心灵结构是封闭的,它不需要外部世界的证明,不需要第三者的认可,只要个人自己的真切感受便够了。因为这个差别,所以中国人的心灵不像西方人需要一个外部世界支撑着、证明着,而是自己支撑自己,自己证明自己;它是在自己的世界中自得、自足。中国哲学始终以语录体形式著述就是最典型的例证。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在中国学者看来,他只要把自己所体认到的东西写出来就够了,他不需要说服读者。中国学者对读者当然也有自己的期望,但这期望不是被说服,而是能引发他们作同样的体验和感悟。
参考文献:
【1】杨萌浏著 《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2月出版
【2】刘再生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出版
【3】《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孙继楠,周柱铨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
【4】《中国音乐通史简编》郑祖襄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出版
【5】《琴史出编》许健著,人wenku.baidu.com音乐出版社,1982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