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信息技术的策略
信息技术的策略(一)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一般原则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们强调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设计要遵循一些原则。
我国学者提出了相关的要点:1、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
2、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交流信息等多方面的能力。
3、重点对信息资源进行设计,使学生可以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活动。
4、注意应用“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的思想和方法,注重设计有具体意义的情景,让学生在其中进行学习。
5、强调“合作学习”的方式。
合作学习可以满足信息技术学科所面临的学生基础水平差异过大的实际困难,满足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多向的学习交流。
6、重点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设计进行评价。
7、设计内容不一定局限于某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就,可以以教学单元或模块进行设计。
当然,所谓一般原则、是适合大多数情况的原则就,一些特殊的教学内容及实际场合还需要教师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进行教学设计。
(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1、分析教学内容首先,要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或教学纲要,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并且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设计开发。
所以我们主要考虑这几个问题:课时教学目标是什么?进行学习任务分析,要完成学习任务需要的必要、辅助的知识技能,要教哪些内容?2、学习者分析(学生)新的教育理念倡导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学习者进行分析,而且这样的分析应该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具体的教学方法、策略等都是建立在对学习者分析的基础上。
所以我们要了解学生学习心理、认知水平、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起点水平与学习特点。
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在分析了学习者之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知识基础、基础技能等多方面的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分析制定明确、详细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并且在随后的教学策略设计中重点对这些重点、难点的教学进行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开始将信息化教学应用到课堂中,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本文将讨论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的相关内容。
设计原则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应遵循以下原则:1.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2.教学内容应符合国家课程标准,具有教育价值和实践意义;3.教学过程应具有可操作性,教师和学生可以轻松地掌握和应用教学工具;4.教学评估应客观、全面、可靠,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
设计步骤第一步: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是构建教学设计的基础,它需要根据教育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定。
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学目标应尽可能体现信息化的特点,如能够使用电子教具展示教案内容,能够使用电子白板进行互动讨论等。
第二步:教学内容准备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教材内容、电子教具、多媒体资源等。
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应得到合理的选择和安排。
例如,在讲述历史时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第三步:教学方法设计信息化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针对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教学、项目制学习等等。
同时,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特点也应该被充分考虑,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和科学工具进行实践操作。
第四步:教学评估方式设计信息化教学评估方式应该与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相匹配。
例如,在使用科学工具进行实践操作时,可以利用电子表格、评分软件等工具进行评估。
此外,还应该提供多方面的评估方式,包括学生自评、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估等。
设计结果通过以上四个步骤的设计,最终形成的设计结果如下:1.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电脑操作和网络技能;–让学生能够使用电子教具展示和制作课件;–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和科学工具进行实践操作。
2.教学内容–每节课安排一个小时的电脑实战操作,让学生进行基础的电脑操作和网络技能训练;–选取合适的教材和多媒体资源,设计各种类型的课件,如演示PPT、课件视频等;–为学生准备相关的网络平台和科学工具,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5.1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原则(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第2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 教师素养:教师应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关注行业发展动态,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 学科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应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形成有机整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②简洁明了:
在反馈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反馈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点。同时,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提问,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 教学原则: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提高信息素养,增强信息处理能力,培养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
- 教学方法:项目驱动、任务导向、案例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 教学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习效果,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应用能力。
- 教学组织:合理分配时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如何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
- 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案例,思考如何将这些案例融入到信息技术教学中。
- 研究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方法,如何更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 讨论信息技术课程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教师如何适应这些变化。
七、板书设计
①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4.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如何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
答案:示例:
教学方法:虚拟现实教学
应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创建一个三维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操作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5.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个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方案。
答案:示例:
融入教学:介绍条形码扫描系统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商业领域的应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使用条形码扫描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1、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对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学为中心是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的首要原则。
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对于教学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不同的设计结果。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优化的学习情境信息化教学设计对传统教学设计中有关“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这一部分,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在传统教学设计中,对媒体的呈现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年龄特征做精心的设计,控制权完全在教师的手里。
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
而学生的参与需要一定情境的支持,通过信息技术的作用,可以为学生创设多种学习情境。
教师要选择和组合各种信息技术,创设一个学习者可以互相合作和支持的地方,在那里他们使用许多工具和信息资源参与问题解决的活动,实现学习目标。
3、强调“合作学习”与团队合作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
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即和自身争辩到底哪一种观点正确),然后再相互协商(即对当前问题摆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
4、强调针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有着全新的评价观。
教学评价的目的,一方面是要检验教学活动的结果;另一方面,它更主要的是应该具有激励功能。
以往的教学评价更多的是体现前者。
因为教学评价的标准掌握在教师和教育机构手里,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这种评判。
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完全有权对自己的作品作出合理的评价,教师这时并不是作为一个标准的掌握者出现,而是作为一个引路人出现,他更多的是鼓励学生的创造,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
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引言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的普及,教育领域也在逐渐借助信息技术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一种通过结合信息技术和教学活动来实现优质教学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概念、原则和实施步骤,并探讨其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和优势。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概念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
它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以及评估与反馈等方面的工作。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基于现代技术的教学环境,使教师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1.学生为中心:信息化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活动设计。
2.任务导向:信息化教学设计应以任务为导向,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多元化教学:信息化教学设计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如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丰富教学内容,提供多种学习方式。
4.合作与交流:信息化教学设计应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互动与合作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施步骤1.需求分析:首先需要对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进行分析,确定教学的重点和目标。
2.资源准备:根据教学目标和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包括软件、硬件、网络等。
3.教学设计:根据教学目标和资源准备情况,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确定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特点,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
4.实施与评估:根据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效果。
四、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和优势信息化教学设计在教育中具有以下重要性和优势:1.提高教学效果: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四章 信息技术教学原则和教学设计
4.1 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目标: 在信息素养的培养过程中,信息处理是基础, 在信息素养的培养过程中,信息处理是基础,信息问题 解决是关键,信息交流是根本,信息文化是导向, 解决是关键,信息交流是根本,信息文化是导向,四 者相互依存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者相互依存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重视信息素养的全 面培养。 面培养。 教学对象: 二、教学对象:作为学习的主体而存在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日新月异,工具软件不断涌现,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日新月异,工具软件不断涌现,学 科知识量猛增;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科知识量猛增;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必须 领会、理解与之相关的方法,掌握其本质规律; 领会、理解与之相关的方法,掌握其本质规律;在意 义接受学习的基础上,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义接受学习的基础上,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 会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 会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对学习的知识能够主动进行 意义建构。 意义建构。
4.1 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
3)互动性的教学:教学过程注重师生之 )互动性的教学: 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和多边交流, 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和多边交流,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创 造性;根据学科特点, 造性;根据学科特点,有效使用各种电 子化互动方式如: 子化互动方式如:BBS、E-mail等;使 、 等 课内课外学习结合起来, 课内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是信息技术课 程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程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4.2.2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 展相统一原则
现代教育注重全面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基础上, 现代教育注重全面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基础上,鼓励 学生个性充分发展。 学生个性充分发展。 1)在教学目标上,在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 )在教学目标上, 设立多级目标。 设立多级目标。 2)在教学内容上,在实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 )在教学内容上, 设计多种学习任务、使用不同软件工具解决问题。 设计多种学习任务、使用不同软件工具解决问题。 3)在教学策略上,在实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 )在教学策略上, 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给予不同的教学指导。 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给予不同的教学指导。 4)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在实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 础上将集体教学、小组合作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 础上将集体教学、小组合作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
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了现代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信息化教学设计便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和实施的方法。
本文将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意义、原则和步骤三个方面展开探讨,以期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参考。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意义信息化教学设计在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首先,信息化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更加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信息化教学设计可以拓宽教学资源。
通过互联网等渠道,教师和学生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且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灵活选择和使用。
最后,信息化教学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有一些原则需要遵循。
首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信息化教学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贴近实际情境。
信息化教学设计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情境为基础,通过情景模拟、案例研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最后,追求教学效果与教学内容的统一。
信息化教学设计应该考虑到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遵循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步骤信息化教学设计需要经过明确的步骤和流程。
首先,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明确表达学生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以及对应的评价标准。
其次,收集教学资源。
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和筛选适合教学目标的教学资源,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资源。
然后,设计教学策略。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资源,教师应该设计合适的教学策略,包括引入活动、知识传授、讨论互动、实践操作等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最后,评价教学效果。
如何实施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教学设计
如何实施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教学设计一、整合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对象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
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另外,要在课堂上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
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
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学生,增强每个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确定教学内容,设计学习任务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知识载体,教学目标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内容才能体现出来。
教学内容必须体现教学目标,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并结合当地教学设施硬件和软件的条件等。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亲历一个完整的信息获取、加工和表达的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制定学习策略,选择教学方法学习策略是指为了支持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而安排学习环境中各个元素的程式和方法。
其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从整体上来讲,学习策略分为三类:1.主动性策略;2.协作式策略;3.情景性策略。
学习策略要在充分考虑学习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及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制定。
在教师的激励下,通过情境创设,以及学生的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达到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的目标。
教学方法是影响学习方式的形成、完善及改变的重要因素。
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发扬学生学习方式的长处与优势,弥补其劣势和不足。
四、构建互动课堂,开展教学评价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2022版新课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基本要求
2022新课标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旨在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伦理,提升自主可控意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
一、课堂教学准备(一)理解课标要求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理解课标所体现的新理念,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及广度。
用课程标准来指导教学,把握教学方向,明确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方法。
通过研究教材来理解课程标准,同时用课程标准来驾驭教材。
认真分析、研读教材,领会教材知识体系,设计意图,明确教材单元及课时教学目标,理清教学重点,理解每节课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教材所蕴涵的教育因素,有效、合理地使用教材。
(二)分析教学实际注重学情分析,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家庭数字化环境,研判学习可能遇到的困难。
信息技术教育与学校教学设施设备情况息息相关,不同的教学设备,就会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分析学生情况的同时,也需要对学校的设施设备情况进行分析,然后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熟悉教学所必需的硬件和软件环境,检查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教学辅助设备、教学用具等教学硬件设施,关注网络环境、教学软件是否与教学设计一致,安装并调试好相关的教学课件和学习素材等教学资源。
(三)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是指对一个学期教学内容作一个总体安排,教学计划包括整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分阶段教学目标与要求、学期评价方案、教学进度安排等。
二、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应进行“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注重学习单元设计。
在单元设计框架下,进行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撰写单元教学设计确定单元教学目标。
主要突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教学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都要考虑到。
通过对单元内容的分析,确定具体、可操作、可观察、可量化的教学目标。
分析单元教学内容。
分析单元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理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图,分析单元内容要求和重要的思想方法,突出重点与难点。
智慧课堂教学设计
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一、引言智慧课堂教学设计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教育教学与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更加智能、高效的教学环境。
本文旨在探讨智慧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原则和步骤,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详细阐述。
二、重要性1. 提高教学效果:智慧课堂教学设计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智慧课堂教学设计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教学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 增强教学资源共享:智慧课堂教学设计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交流,让教师之间能够互相借鉴和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三、原则1. 学生为中心:智慧课堂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
2. 教学内容多样化:智慧课堂教学设计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互动与合作:智慧课堂教学设计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反馈与评估:智慧课堂教学设计要及时提供学生学习的反馈和评估,匡助学生发现问题并改进学习方法。
四、步骤1. 教学目标确定: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教学内容选择: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和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资料等。
3. 教学活动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设计适合的教学活动,包括讲解、讨论、实验等。
4. 教学资源准备:准备好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设备、教材、实验器材等。
5. 教学实施:根据设计好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实施。
6. 学习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估。
7. 教学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发现问题并改进教学方法。
五、案例分析以高中数学课堂为例,教师可以利用智慧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资源,呈现生动有趣的数学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智慧课堂教学设计
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一、引言智慧课堂教学设计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教育教学与科技有机结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体验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智慧课堂教学设计的背景、目标、原则、步骤以及实施效果评估等内容。
二、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智慧课堂教学设计应运而生,通过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将课堂变成一个互动、多媒体、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目标智慧课堂教学设计的目标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动力;2.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4. 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教学效果。
四、原则智慧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 学生为中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设计符合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2. 多媒体融合: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图文、音视频等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 互动性与合作性:通过教学设计,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交流。
4. 实践与应用:将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步骤智慧课堂教学设计的步骤如下:1. 教学需求分析: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明确教学需求和教学内容。
2. 教学资源准备:采集和整理相关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资料、互联网资源等。
3. 教学设计:根据教学需求和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案,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4. 教学实施:按照教学设计的方案,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利用智慧课堂技术工具进行教学。
5. 效果评估: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过程的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等。
6. 教学反思与改进: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不断改进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任务设计的整体性原则-精选教育文档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任务设计的整体性原则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新改革以来,信息技术教师通常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来实现三维目标。
在任务设计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只注重任务设计的针对性,而忽略了任务设计的整体性原则,造成任务之间相对零散,浪费学生思考时间,也造成学生产生大量思维碎片,还需要花费时间与精力进一步融合贯通。
任务设计的整体性原则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一堂课、一个单元甚至一个模块的任务设计中要使多个任务相互联系,层层推进,有机统一。
1 现象与问题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已经习惯在教学设计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就是二次开发教材。
课程标准定位的教学目标不是完成教材中给出的某些任务,而是让学生体验、掌握完成相同或相似任务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所以新课程赋予教师自主整合、开发教材的权利。
但是有些信息技术教师在创造性地开发教材时不能综合考虑学生实际、学习条件、认知规律等因素,只是针对教学目标孤立的“精心”设计教学任务进行教学。
在进行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第六章“信息集成与信息交流”教学时,教师会发现整个单元是以“制作网站宣传我国传统智力玩具九连环”为主任务逐步展开的。
有些信息技术教师认为这个任务不太适合自己的学生,也无法激起学生太多的兴趣,只是在开始理论部分引用九连环示例,而在6.1.4节“开发制作阶段”以后设计了新的任务,例如要求学生制作和地方特色有关的主题网站进行网站开发制作方面的教学。
还有些教师直接针对网站制作的能力要求,选取了内容相对分散的考试题目作为目标任务,也有的教师在每一个具体的课时中,仅针对本次课甚至某个环节的教学目标,设计孤立的情景任务。
例如,针对超链接教学设计一个任务,针对表单制作设计另外一个任务。
这样处理也是教师的“精心”设计,学生也易于接受,但教师难免有滥用开发教材权利之嫌。
因为这样做无疑使完整的教学内容变得零散,学生要想灵活的掌握、应用所学知识,还需要额外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进一步的消化、重组所学内容。
智慧课堂教学设计
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一、引言智慧课堂教学设计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数字化、网络化的教育资源相结合,提供更加个性化、灵活、互动性强的教学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提升。
本文将详细介绍智慧课堂教学设计的目标、原则、步骤和评估方法。
二、目标智慧课堂教学设计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1. 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满足学生的学习差异。
2. 提供互动性教学环境:通过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技术,创造互动性强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3. 提供实践性学习机会:利用虚拟实验室、模拟实训等技术手段,提供实践性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原则智慧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包括:1. 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2. 多元化教学策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讲授、讨论、实践、合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教学资源共享:利用网络平台和开放教育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交流,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4. 评估反馈及时性:通过智能评估系统和学习分析工具,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信息,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辅助教学建议。
四、步骤智慧课堂教学设计的步骤包括:1. 教学需求分析: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2. 教学资源筛选:选择适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如教学视频、电子书籍、在线练习等。
3. 教学活动设计: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的教学活动,如讲解、讨论、实践、合作等。
4. 教学环境搭建:利用智慧课堂平台和多媒体技术,搭建互动性强的教学环境,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
5. 教学实施和评估:根据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实施,并及时进行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估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与策略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与策略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融合了现代的教学理念、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和信息化的评价手段,体现了信息化教学的基本原则,代表了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方向,其实践模式具有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中复制迁移的可能。
在本节,我们将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设计过程予以讨论。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信息化教学是一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基于资源、基于合作、基于研究、基于问题的教学与学习,因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使学习者在意义丰富的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
通过对多种信息化教学实践模式的研究,可以总结出以下几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优化的学习情境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活动的参与需要一定情境的支持,通过信息技术的作用,可以为学生创设多种学习情境。
教师要选择和组合各种信息技术创设“一个学习者可以互相合作和支持的地方,在那里他们使用许多工具和信息资源参与问题解决的活动,实现学习目标”(Wilson,1995),而不是创设一个学习只能单独孤立进行,不重视知识的实际运用的场所”。
例如,可以将信息技术整合到物理的学习环境,作为学习环境综合体系中的一部分,以支持新理念下的教学。
让学生的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况下学习,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二)基于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开放的学习资源,也为有效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和主动探究学习等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信息化学习资源是信息化教学中的重要要素之一,因而有关信息化学习资源的提供与设计,也是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学习。
(三)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进行学习时,学习者的自主性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包括对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等。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应注重“七性”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应注重“七性”信息技术是一门集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
它既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又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
要达成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双层教学目标的实现,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应系统科学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是教学活动的科学性行动纲领。
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教师不能不在教学之前进行精心设计。
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为了实现教学活动的整体优化,提高教学效果,本人总是精心地设计每一个课堂教学活动过程。
计算机是一门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于一体的学科,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把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操作技能的培训有机的结合起来。
如:在教学拼制图案这一内容时,我是这样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过程的:首先是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达到激趣的目的,接下来引导学生打开图像文件,教师教给学生如何将一个图案变为多个图案、如何将规则图像变为不规则图像(翻转/旋转)的操作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最后展示学生有创意的作品。
这一设计,通过教学,效果明显。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设计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如何搞好课堂教学设计呢?经过本人长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搞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设计时要注重“七性”。
指导性:信息技术课堂设计是教师为组织、指导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精心设计的施教方案。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案一旦形成与实施,它就成为教师指导教学的基本依据。
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实际需要、教学起点及学生的个性特征,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运用现代化教学新理念认真思考,进行系统、科学、全面的谋划,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只有这样,才能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课堂教学的指导性功能,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系统性:教学是多种教学要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
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对课堂设计的诸多要素构成的教学活动进行综合的、整体的规划与安排,无论课堂教学设计指向何教学目标,教师均应全面、周密地考虑分析每一个教学要素,使所有的教学要素在达成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实现有机的配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本文主要探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方法、原则和具体步骤,针对信息技术素养、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以达到教学目标的效果。
一、方法1. 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包括学生的年级、性别、学习水平、兴趣爱好、学科特长等方面进行考虑,以此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
2. 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指以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为出发点进行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打造沉浸式的学习场景。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进行互动教学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项目式教学是基于学生完成一项具体的任务,通过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来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编程、设计网页、开发App等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二、原则1. 以学生为中心信息技术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兴趣和能力,设计合适的课程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互动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信息技术教学应不断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如体验式教学、项目式教学、互动教学等方式。
3. 重视实践能力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深入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实际操作,并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步骤1. 确定教学目标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阶段,首先需要确定教学目标,明确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此为基础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 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后,需要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教学内容应涵盖信息技术基础理论、应用技巧、实践案例等方面,教学方式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体验式、项目式、互动式等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课堂是教学活动存在的场所,它仅仅是一个知识单一传输的场所,还是更应当成为促进学生的智慧、情感、人格、教养等生命品质全面发展的舞台?它关注的仅仅是学生的跟前利益(如各种考试分数),还是更应当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
课堂是一个生命发展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它应当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使生命得到不断的成长。
在我们的课堂里,要使学生的生命潜能真正从沉睡中被唤醒,真正迸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必须努力改变过去那种沉闷、呆滞的局面,要让学生这个主体真正“动”起来,必需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设计符合他们的活动。
教学设计上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设计出多样化、弹性化的教学方案,教学内容上要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方案
教学设计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接受刺激,积极思维,心理结构和业绩行为发生持久变化的过程和结果;“学情分析”应当成为教学设计的依据。
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以学生为依据,分析学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学生之所缺,练学生之所需。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力求使有效学习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
在本节课的开头,我设计了一个学生在家中使用电脑情况的调查,结果发现90%的家庭不让学生自由地使用电脑,通过反问学生为什么,为下面的计算机硬件学习打下伏笔。
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不是很专业,学生还缺乏计算机硬件方面的知识,学生自我感觉还要加强计算机硬件知识的学习,因此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有了。
教学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想方设法启动学生的内驱力,将外在的教学目标系统转换为学生的心理需要,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形成了内在的需要和动机,他才能具有达成目标的主动性,教学目标的实现才有保证。
二、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设计教学
教学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学习,因此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
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只是一个构想,而不是一份现成的施工图。
课前,教师要依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习惯、学习方式等的了解,对课堂教学进行具体的、充分的设计与构想。
凭借自己的经验,充分考虑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在构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
在选购计算机配件这个活动环节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知道了组成计算机的各种硬件,但对各种硬件的接口还不是很了解,因此选购的计算机硬件是不是能兼容,这对学生来说是个新问题,提出这一问题后,我再引导学生学习硬件接口的有关知识。
学生感觉自己对计算机硬件的了解还真的十分缺乏,自主学习的欲望更加强烈。
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是要把握学生既有的认知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
设计教学活动的基础是要了解学生,是要真正激发学生对未知问题的求知欲望。
但在日常教学中,或公开课、观摩课中,假问题、假启发屡见不鲜。
有的教师精心设计展示了许多与新课相关的图片或实物,然后满怀激情地启发学生,问他们知道不知道或愿不愿意了解其中的奥秘,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愿意”,事实上许多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新课”的问题和内容,所有的“发现”与“兴奋”,都不过是在做秀。
三、设计多种适合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要关心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要用多种学习方法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些已成为我们广大教师的共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主要是听教师讲解,看教师提供的教具,图片或图像,在毫无兴趣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思考与记忆,结果花费了不少工夫,但教学效果并不好。
新课程提倡“做中学”,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在操作实践的具体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从自己或他人的直接经验出发,通过再发现来进行学习。
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还要努力在同一学习任务中体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差异,尽量使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尝试的机会。
在统一活动的设计上,也要给学生留一点选择的余地。
给学生们一个自主活动的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机会迸发出更多的创新思维的火花。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在传统的模式上有所突破,要创设研究性、协作性和自主性学习方式的环境,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具体我们可以使用以下的方法。
1、任务驱动学习法
以"任务"为驱动,改变原有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构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教学。
以浅显易学的实例(操作)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
每项内容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任务”是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是师生活动内容的核心,是教学环节的连接点,是教学过程的转折点,是全体师生的共同兴奋点,应该融入师生的共同智慧。
“任务”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形式(文字说明),图表呈现,或观察得出任务,讨论得出任务,也可以边学习边得也任务。
2、课题解决学习法
学生需要自己去寻求答案,学生的已知条件比“任务”学习少,学生需要更大的自主性,创造性工作的成分更多,更能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发展学生的信息能力。
3、协作学习法
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支持学生之间进行交互活动,学生利用计算机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进行互教互学,小组讨论和小组解决问题等合作性学习活动。
由多个各有所长的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竞争,协同,帮助,分工等形式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
四、用弹性化设计教学方案
在进行教学方案设计时,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教学过程的设计重在由何开始,如何推进,如何转折等过程策划。
在实施过程中,弹性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究的空间。
新课程理念强调。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学中我们需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提出问题的欲望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加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动态地调整教学过程。
多做弹性的教学设计,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有个性地、持续地、和谐地发展。
在活动任务一中,我要求学生到中关村在线硬件行情网站,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计算机主要部件。
有的学生根据自己家中电脑配置的方案找,有的根据学校机房电脑配置的方案找。
总之都能主动地找好自己喜爱的配件。
学生能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好配件,说明学生在学习了硬件基本知识后,能主动探究完成教学设计中提出的任务。
2.给学生留有合作交流的空间。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学生学习交流合作的过程,还是教师学生交流合作的过程。
课堂是师生学习的主阵地,应该是愉悦的、丰富多彩的。
弹性化教学方案的设计是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位置,为师生教学过程创造
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保证,展现的是真实的课堂。
在完成活动任务一后,我提出了第二个任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到中关村在线的模拟攒机网注册一个用户,完成一台台式机的计算机配件选购。
这个任务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小组要尽快完成任务,又要统一思想,对所选配件都要认可。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组内个体之间相互协作,讨论交流,每个小组成员都使出浑身解数为同伴设计、指点,相互帮助,树立自信心。
我看得出学生的情绪高涨,也特别用心。
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升华,能力得到培养,交流合作意识也得到强化。
3.给学生个性差异留有空间。
学生的学习是高度个性化的行为,对同一学习内容,每个学生都可能因为各自的经验、实践能力、理解水平和个性差异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思维。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顺应其发展。
在本节课中,学生对电脑配件的选购因各自的经验不同,选择的电脑配件的方式也不相同,有的根据价格选择,有的根据性能选择,有的根据排行榜选择。
我没有要求所有学生按同一标准选择,而是尊重个体差异,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自由选择、自主判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要体现差异教学原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既体现着发展的共同性特征,又表现出巨大的个体差异。
由于各种因素影响,信息技术课堂上所表现出的差异性尤为明显。
因此,如何开展差异教学,如何将差异变为优势,缩短学生间的差距,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就成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努力探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