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陈寅恪的读书方法

合集下载

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阅读答案

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阅读答案

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阅读答案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默秋一1909年,陈寅恪复旦公学毕业。

他带着复旦公学的文凭,也是他平生唯一的一张文凭,登上了去西洋的轮船。

陈寅恪辗转游学13年,从德国到瑞士,后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

他学物理、数学,也读《资本论》。

13年里,他总共学习了梵文、印第文、希伯来文等22种语言。

陈寅恪一心向西学,但没想到的是,他从西方带回来的竟是东方学。

陈寅恪发现,在世界学术中,中国文化的地位很高,跟当时中国地位低下的现实完全相反,跟国内批判传统文化、打倒孔家店也完全不一样。

他后来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应“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陈寅恪有着深厚的国学根底,也接受了严格的西学训练。

在清华校方包括他的同事梁启超、王国维的鼎力支持下,陈寅恪为中国学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对不同民族语文与历史的比较研究。

二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即将不保。

陈寅恪携妻将雏,踏上了流亡之路。

在离开北平之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是当书到长沙,竟悉数被焚毁在战争的大火中。

陈寅恪做学问的方式是在书上随读随记,也就是古人说的“眉批”,眉批上写满了他的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

书烧毁了,而他随身带着的常用的、备用的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部分竟也被盗走了。

“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

”就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这是两本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著作。

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在提到陈寅恪时,给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作出的。

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

”就是这样一位“最优秀的中国学者”,“一个天生的导师”,此时却身处战火之中,他的工作条件惊人地恶劣,但他在大灾难面前,恪守着一个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

宁折不弯的国学大师陈寅恪

宁折不弯的国学大师陈寅恪

宁折不弯的国学大师陈寅恪1938年,西南联大历史系一堂课上,一位教授提出了自己的上课原则:“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也不讲。

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这“四不讲”显示出的是何等的自负,而说出这段话的就是国学大师陈寅恪。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所长的条件是“不宗奉马列主义”陈寅恪一向推崇学术独立,尝语后学:“古今中外,哪里有作学问能完全脱离政治之事?但两者之间,自然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如果作学问是为了去迎合政治,那不是真正在作学问。

”1953年,中央历史研究委员会决定在中国科学院设立三个历史研究所,准备请陈寅恪出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长,为此还特意安排陈寅恪当年的得意门生、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汪篯,带着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和副院长李四光的亲笔信,南下广州,劝陈寅恪北上。

年岁已高、双目失明、数十年备受漂泊之苦的陈寅恪,早已把南国当成自己最后的归宿,所以提出了北上的两个条件:一是“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不学习政治”;二是“请毛公(毛泽东)或刘公(刘少奇)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

在给中国科学院的正式答复中,陈寅恪明确表示:“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我认为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说:‘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正如词文所示:‘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陈寅恪坚决拒绝了所长一职。

这是一个令所有人都很难堪的话题,以陈寅恪对历史、对现实的“通识”,他当然明白这样做是极大的不合时宜,但这就是他的倔强秉性所在。

1954年1月郭沫若再次写信邀请陈寅恪,可是在陈寅恪看来失去了自由意志和独立思想的学术根本就不成其为学术,毅然予以拒绝。

祖父右铭公于1895年秋被清廷任命为湖南巡抚,此时全家已由武昌迁回长沙,在湖南长沙巡抚署后花园“又一村”拍摄的6岁的陈寅恪(右一)和兄弟姐妹们合影拒改一词书竟没能出版晚年,陈寅恪的学问已不为主流推崇,但他仍然沉浸在自己所构筑的纯粹的学术世界中。

国学大师陈寅恪简介

国学大师陈寅恪简介

国学大师陈寅恪简介陈寅恪,是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接下来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国学大师陈寅恪,欢迎阅读,希望大家喜欢!国学大师陈寅恪简介陈寅恪(1890—1969),义宁(今修水县)人。

清朝著名诗人陈三立的第三个儿子。

夫人唐筲,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也是一位女教师,在清华园相识,两人志同道合,1928年在上海结婚。

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

光绪二十八年(1902),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

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吴淞复旦公学。

1910年考取官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回国。

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渡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

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几种语文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

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1925年,陈寅恪回国。

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国学研究院,其”基本观念,是想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

聘任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人为导师。

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很器重他,认为他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梁启超也很尊重他,虚心地向人介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

”他们都曾极力向校方举荐他。

1926年6月,他只有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

他当时在国学院指导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同时对佛教典籍和边疆史进行研究、著述。

大师陈寅恪和他的读书方法

大师陈寅恪和他的读书方法

大师陈寅恪和他的读书方法“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这是陈寅恪的治学、做人的理念。

陈寅恪(1890~1969年),江西人,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合称清华国学四大导师。

梁启超评价陈寅恪:“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傅斯年评价陈寅恪:“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陈寅恪学通中西,是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也是哲学、宗教的著名学者。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陈寅恪如此大家却无文凭无学历。

他从12岁起先后在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等多个国家的高等学府求学18年。

让人深思的是,陈寅恪虽然游学多年却没有一个学位。

他从不以修学分、文凭为目的,纯粹的学习研究、做学问。

清华四大导师中最晚到校的陈寅恪,在当时并不出名,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相比,陈寅恪既没有显赫的声望,又没有令人服气的学历。

无著作、无文凭的陈寅恪受梁启超举荐为导师时,一度为当时的清华校长曹云祥所拒绝。

但事实是,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接到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仅36岁。

1925年,陈寅恪的身影出现在清华园里。

令师生们惊叹的是陈寅恪的博学,他在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连清华的教授们也常来听。

有人称他为“活字典”,也有人称他是“教授的教授”。

陈寅恪治学面广,宗教、历史、语言、校勘学等均有独到的研究和著述。

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

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因此,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宓、北大的德国汉学家钢和泰等都来听他的课。

展开剩余46%陈寅恪将书分为三类:最低限度的读物、进一步学习的读物、深入研究的读物。

三类书中他尤其强调第一类。

陈寅恪认为第一类是必读书,从中可以得到最低限度的知识。

譬如,他认为,无论一个人的爱憎好恶如何,《诗经》《尚书》乃人人必读之书,因为它们是我们先民智慧的结晶。

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阅读答案

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阅读答案

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阅读答案《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阅读材料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先生。

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恪(qu)”这样的读音,有人曾请教他为何不予纠正呢。

陈先生笑着反问:“有这个必要吗?”他似乎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

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坎坷中,他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在中国学术逐渐向国际学界转轨时,在清华校方包括他的同事梁启超、王国维的鼎力支持下,陈寅恪为中国学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对不同民族语文与历史的比较研究。

他的讲课旁征博引,只要是从国学院毕业的学生,都成了大家。

其中有语言学家王力、敦煌学家姜亮夫、历史学家谢国桢等。

1937年,陈寅恪把目光投向了魏晋南北朝和隋唐,这个转向与抗战有关。

北平即将不保,父亲亡故、右眼失明的他携妻将雏,踏上流亡之路。

藏书悉数毁于战火,随身携带的书籍大部分被盗。

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他以论带史,跟早年做的那种,从语文学到历史学精细的对照,完全不一样。

在中古研究里面,他注意到的若干解释中古中国的架构和因素,至今仍是很多研究者绕不过去的课题。

说陈寅恪是了不起的学者,是因为他开创了一个研究的范式。

为写这两部书,他曾躺在床上呻吟,对前来探视的邓广铭先生说:我身体快不行了,我坚持不住了。

但是他又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给予陈寅恪异乎寻常的褒奖。

牛津大学1939年正式聘请他担任该校汉学教授,并于此后数年虚席以待。

他们认为,陈先生是当时“最优秀的中国学者”。

由于长期用高度近视的左眼工作,陈寅恪的双目失明了。

抗战胜利了,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新回到清华园,这时他57岁。

陈寅恪是以古代书院的精神授课的。

陈寅恪的助手、后任中山大学教授的胡守为,清晰地记得这样一堂课:那天他是唯一的学生。

他来后,先生放下手头的工作,挪步到楼上,下楼时,竟郑重地换了一身长袍。

浅谈陈寅恪的唐诗研究方法

浅谈陈寅恪的唐诗研究方法

浅谈陈寅恪的唐诗研究方法——读《元白诗笺证稿》有感[摘要]现代学术大师陈寅恪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他所倡立的历史文化法、诗史互证法、比较联系法等研究方法,在学术界有深远的影响.这些研究方法在其代表作品《元白诗笺证稿》是最常用的,对我们的启发也最大,对我们的读书治学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关键词]陈寅恪;唐诗研究方法;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学者之一,在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被誉为“全中国最博学的人"、“教授的教授”,在文史哲研究领域树立了一座后人难以企及的丰碑。

最近读了先生的代表作品《元白诗笺证稿》[1],深感先生所著博大精深,不仅为其独特魅力所折服,对其治学方法也略有所悟。

下面仅就感触最深的几种研究方法谈一下粗浅体会。

一、历史文化法历史文化法,是陈寅恪先生在研究唐诗时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其基本内涵是,研究诗歌要将它置于一定的历史文化条件下予以综合考察,才能找出作品生成及其特质形成的原因。

他在《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序》说自己“喜谈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

正是基于他对历史文化的高度重视,才使他自觉地运用历史文化法去研究包括唐诗在内的古典文学作品。

举例来说,寅恪先生在评价元稹于婚仕二途中所表现出的“无节操之守”时,一再阐明,中唐贞元、元和间的士大夫社会,可分为二部分:一部分(主要是词科进士)尚放荡风流之新习,另一部分(主要是山东旧族)则仍沿袭南北朝以来重门第婚姻之旧习。

两种道德标准、新旧社会风尚并存杂用,各是其是,而互非其非,常呈现出纷纭错综之情势。

至于元稹,则善于利用之,而乐于去旧就新,名实兼得,“乘此社会不同之道德标准与习俗并存杂用之时,自私自利”。

因其能“忍情",故一方面放荡风流,图欲望之满足;另一方面则以“悠悠若云”之意对待男女关系,去就自由,不为情感所束缚;因其甚有心计,故能深思熟虑,甚至于以情牟利,“以巧婚而致通显”,以“巧宦”而“位至将相”,“以富贵终其身”。

陈寅恪的治学方法及学术智慧

陈寅恪的治学方法及学术智慧

突 :佛 教在 中国的传播必须顺 应
中华 文 化 的 道 德 伦 理 观 念 ,它 其
首先是否定 “ 写之讹恶” 传 。 文章从两个方 面展开论证 ,一是 从文 书文本看 ,有三个地方提到
“ ” 种 恶 报 ,不 可 能 会 把 “ ” 七 六
实 已变成 了一种具有 中国特 色的 佛教 。陈先生再引 申到佛家 与中 国世俗社 会的关系 ,比如 “ 沙门
的结 论 。 “ 意 删 削 ” 的 “ 意 ” 当 然 有 删 削 之 人 故 故 ,
研 宄者
认为 “ 削”成立的理 由 ,这 就指 向了删削之人 的思 删

想 意 识 ,指 向 了 文 本 与 删 削 之 人
的价值就不 能同 日而语 了。我认 为 ,一般来说 ,小 问题的价值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这就 给了我们两点极 大的启
示 。 一 是 面 对 文 本 ,我 们 是 否 有
第二层 ,用材 料否定 “ 传写
之 讹 恶 ,或无 心 之 脱 漏 ” 的可 能。
忽 略小 问题的倾 向。问题 的大小 区别 当然是有 的,但实 际上 ,大 问题 和小 问题都是 问题 ,只有在 不放过任 何问题的基础上才 能选 准从什 么问题人手去抓住所 议论 的核心 主题 。我们读书常常 习惯
陈先生在读北平 图书馆藏敦煌 写本诸经 杂缘喻 因 由记 第一 篇 ,即关 于 “ 莲花 色 尼 出家 因缘 ”的 文书
时 ,发 现 “ 谓 七 种 咒 誓 恶 报 仅 载 六 种 ” 所 ,于 是 提 出 了 为 什 么 会 少 一 种 咒 誓恶 报 的 问题 。 有 两 种 可 能 会 造
陈 寅 恪 的 治 学 方 法 及 学 术 智 慧

【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介绍及人物评价】陈寅恪国学大师

【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介绍及人物评价】陈寅恪国学大师

【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介绍及人物评价】陈寅恪国学大师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介绍及人物评价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介绍及人物评价国学大师陈寅恪简介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

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其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

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

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

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国学大师陈寅恪人物评价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国学大师吴宓: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寅恪虽系吾友而实吾师。

著名史学家严耕望: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中国古代文学专家,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蒋天枢:天桑下三宿,佛徒所戒,此固人人知之,而宓读襄楷传乃知楷之言天象实指人事,盖当时滥刑多杀,士气郁湮,故致天变,襄楷等非方士,乃直谏之忠臣耳。

要须久久诵读方可尽寅恪诗中之意。

寅恪细述其对柳如是研究之大纲。

柳之爱陈子龙及其嫁牧翁,始终不离其民族气节之立场、光复故物之活动。

不仅其才高学博,足以压倒时辈也。

总之,寅恪之研究“红妆”之身世与著作,盖藉以察出当时政治(夷夏)道德(气节)之真实情况,盖有深意存焉。

绝非消闲风趣之行动也。

四大国学导师的读书方法

四大国学导师的读书方法
◎ 熊 建
面。
3 0
( D
这 些段 子 的供给 方—— 始 作俑 者 ,抱 着什
么样 的心 理 ,不得 而知 ,但是 从 需求 方 来看 , 其 能屡屡 蒙骗世 人 却是 有 着天 然的土壤 —— 不
少 人 缺 乏 历 史理 性 。 正 是 这 种 错 位 给 大 量 似 是 而 非 的 历 史段 子 提 供

“ 民 国时期 京 沪铁路 全程仅 需 8小时” , “ 淞

丁-

×
沪会 战 国军 炸沉 日舰 ‘ 出云号 ’” , “ 张学 良 晚年 后悔 发 动 ‘ 西安 事 变 ’” …… 网上 经 常能 看 到这 类新 颖独特 的 “ 历 史新知 ” ,虽 然大 多 经 不起 考证 ,可每 次 出现都会 吸 引 大量 关注 、 转发 、评 论 ,而辨伪 的声音往往 湮没 无 闻。
导 师 可 谓 灿 若 星 辰 。2 0世 纪 不细 则毫 无 所得 ,等于 白读 ; 二 三 十年 代 ,清 华大 学设 立了
演故 事也 ),即是从 大
眼不快 则时候 不够 用 ,不能 博 中提 出 ,并界 为一种 标 7
新审视 中国 戏曲 。 国学 研究 院 。冯友兰 在 《 三松 搜 资料 。”梁启超注 重记笔 记 ,
短 的抄 全文 ,长 的 有批 语 。蒋 天枢 有文 字{ 当时只 有 四位 :梁启超 、王国 即刻 抄下 ( 维 、陈 寅恪 、赵 元任 。” 四位 摘要 ,记书 名卷数 页数 )。”
恪读 《 高 僧传 》的 批语
生于 此书 ,时 用密 可 借鉴之 处亦多 。
王国 维 :有批 判地 读 书。
他 主张 学生 要广 泛 阅读不 同专 其 要 。就 字迹 墨色 观之

陈寅恪的读书之道

陈寅恪的读书之道
豆 瓣豆瓣
■ ■■ ■■■ ■■● ■■■ ●_-
_ ■ _ ■ _ - ■ ■ — 、 . , 5 、 - ,
讲 ;近人讲过 的 ,我不讲 ;外
国人讲过 的,我 不讲 ;我 自己 过 去讲 过 的,也 不讲 。现在 只
讲 未曾有人讲过 的。”足可 见
陈 寅 恪 的读 书
张 光 茫
“ 活 辞书”之誉 。早在柏林 大 书 ・ 地理 志 》等 等 。即使 德 文 ;最有识 见 、最能用材料 的人 ,
学读 书期 间 ,陈寅恪就被人 们 原版 的天文学也是他经 常诵 读 ;但他 的文章实在写得不 高明。 ”
称为是 “ 读 书的种子 ”。
的史 书之一。他诵读 了 《 十 三 j
他 怕 言 及 此 事 ,会 被 国人 误 踩布履 ,冬春 则棉 布马褂 。数 l 他 到底懂得 多少种 语言文字 , 认 为 自己是鲁迅所 说 的无聊之 九寒冬 ,就在脖 问缠一条五尺 I 直 到他去世都 未能有定论 ,世
徒。
同 巾,头戴厚绒 帽 ,裤 脚扎一 l间没有一个人 能说得清楚 ,即
已是凌晨 时分 ,想 回城里 ,公 驶来 ,并在路边停 了下 来。两 夜那辆救急 的洒水 车 ,后来他 交车 已经没 了。大家 只好站在 个学 生连忙跑过去 ,没想 到车 把伊万诺夫调 到身边 ,并推选
“ 当 路 边 ,盼 着有 车路过 。但 由于 上下 来的竟是他们 的同学伊 万 为国家副 总理 。普 京说 : 位 置太偏 ,等 了许 久都没见一 诺夫 。看 着二人满脸疑惑 ,伊 别人遇到 困难 时 ,只会抱怨 ,
I> - j 梵文。季羡林 曾用 “ 泛 滥无
陈寅恪 留学 回来后 ,与 当 】 涯 ”来形容陈寅恪懂得 的语言

【doc】陈寅恪的治学方法及学术智慧

【doc】陈寅恪的治学方法及学术智慧

陈寅恪的治学方法及学术智慧陈寅恪的治学方法及学术智慧囤阵怀利研宄者陈寅恪先生是公认的国学大师,他在古典文学,中国历史,佛教文化研究等方面造诣精深,成就斐然.其严谨的治学方法和学术论着中闪烁的学术智慧,早已为他的同辈学人推崇和肯定.本文试以(链花色尼出家因缘跋》…为例,围绕该文在提出问题,建构层次,引用材料和导出结论等方面彰显的论文撰写的方法,进行粗浅分析,在领略前辈大师学术风采的同时,以期对我辈学人有所启发和帮助.一.小问题中的大主旨陈寅恪先生是最早提出"敦煌学"概念,并在此领域用力最勤,成果颇丰的大学者.他撰写过几十篇关于敦煌学的论文,其中多能从小问题人手,抽丝剥茧,旁引博证,层层推进,进而引出小问题中的大主旨,《莲花色尼出家因缘跋》即是一个显例.陈先生在读北平图书馆藏敦煌写本诸经杂缘喻因由记第一篇,即关于"莲花色尼出家因缘"的文书时,发现"所谓七种咒誓恶报仅载六种",于是提出了为什么会少一种咒誓恶报的问题.有两种可能会造成这种缺失,一是本来就只有六种,抄书的人把六写成七了,"疑'七'字为'六'字之讹",这就造成了缺失的假象;二是"或写本有脱文",抄写的人无意中遗漏了七种之中的一种,造成了真正的缺失.这似乎只是一个校勘的问题,其实不然,陈先生通过《杂譬喻经》等举证和仔细分析文本后,排除了以上两种可能,最后得出了是有人"故意删削一种恶报" 的结论."故意删削"的"故意",当然有删削之人认为"删削"成立的理由,这就指向了删削之人的思一想意识,指向了文本与删削之人所拥有的文化的冲突.最后的结论是什么?是因为这一种恶报是指乱伦,"述母女共嫁一夫,其夫即其所生之子事",而这种乱伦的恶报所反映的内容与中华民族"传统之伦理观念绝不相容",于是删削掉这一种恶报,"橘迁地而变为桔",使文本在缺失中变了面貌.这就给了我们两点极大的启示.一是面对文本,我们是否有忽略小问题的倾向.问题的大小区别当然是有的,但实际上,大问题和小问题都是问题,只有在不放过任何问题的基础上才能选准从什么问题人手去抓住所议论的核心主题.我们读书常常习惯从宏大(其实很难宏大)的角度——比如主题,结构等等,去思考问题,在习惯中常常忽略甚至根本看不到小问题,更不知道从小的问题人手很多时候是可以达到直奔宏大主题的效果的.比如,我们看关于"莲花色尼出家因缘"的文书,就很可能不去注意,更不会去抓住"七"和"六"的差别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读书时要细读文本,不放过任何问题,不歧视任何问题.事实上无论大小,只要它是问题,并能够白圆其说地破解它,就应该是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了.不过,问题依然有价值的大小区别,这就是我要讲到的第二点.二是所提问题的价值.小问题常常是极具价值的大问题的入口.我们假设,如果陈先生考证"七"和"六"的差别,最后发现那种恶报的缺失其实只是"传写之讹恶,或无心之脱漏",那文章所提的问题就只有校勘上的意义,其价值与现在文章的结论的价值就不能同日而语了.我认为,一般来说,小问题的价值是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的:第一,小问题能够把问题讲透,许多小问题都讲透了,大问题就自然而然地清晰起来.这也是许多初涉学术领域的人在撰写论文时尽量从小处立论的原因;第二,不少小问题后面隐藏着宏大的主题. 比如陈先生提出的"七"和"六"的差别的简单问题,最后得出的结论却是两种文化的冲突: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必须顺应中华文化的道德伦理观念,它其实已变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陈先生再引申到佛家与中国世俗社会的关系,比如"沙门不敬王者",最终仍然得回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传统轨道上来.这样的结论推广开看,它表明了一切文化的传播都要受到被传播地的文化的过滤, 在文化的碰撞中生发出新的东西来.这样的问题是在文化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当然就是值得倾力关注的大问题.既然小问题常是大问题的入口,我们在阅读文本时就需要在发现的诸多问题中进行鉴别和筛选.首先当然是鉴别所提问题是否是一个伪问题,是否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问题;其次是鉴别所提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最后是筛选,尽量筛选出隐藏着宏大主题的问题来——无论问题看起来有多小. 当然,还得注意小问题之间是否有关联,它们是否同时指向一个更大的问题.做好上述工作,需要深厚的知识积累和敏锐的观察力,这就需要我们多读书,并在平常的阅读中养成找出问题和比较问题的习惯.二.曲折缜密的推论过程《莲花色尼出家因缘可分四个层次,按行文来看,陈先生是这样展开层次的.第一层,提出问题,"所谓七种咒誓恶报"为什么"仅载六种"?接着假设了两个很容易让人想到的可能解决为什么少一种恶报问题的原因,即是否是"传写之讹恶,或无心之脱漏"?第二层,用材料否定"传写之讹恶,或无心之脱漏"的可能.首先是否定"传写之讹恶".文章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证,一是从文书文本看,有三个地方提到"七"种恶报,不可能会把"六"误写为"七".二是用"与此篇佛答阿难问所述莲花色尼前生宿业适相符合"的"鸠摩罗什译众经撰杂譬喻经卷下第叁柒节"来举证,用材料说明"七之为数,乃规定不移之公式".所以,"谓'七'字固非'六'字之误",不可能把"六"误写成"七".然后是否定"或无心之脱漏".文章是从文书文本出发进行否定的.文书记载六种恶报时,每一种恶报之后都有关于恶报的说明,"必累百言,或数十言",如果是无意中的遗漏, "何能全部遗去,不载一字"?所以"或无心之脱漏"也不能成立.第三层,用材料补充缺失的一种恶报.即"兹从印度原文资料中,补其所阙之一种恶报".如果"传写之讹恶,或无心之脱漏"都不能成立,那么遭删削的是哪一种恶报呢,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恶报的缺失?陈先生引用印度的材料来说明,而材料团"所载此尼出家因缘,与敦煌写本大抵相同,惟其中有一事绝异而为敦煌写本所无者,即莲花色尼屡嫁.而所生之子女皆离夫, 不复相识,复与其所生之女共嫁於其所生之子."并且,"但莲花色尼与其女共嫁其子之事,……且为全篇最要之一事,即莲花色尼出家关键之所在.凡叙其出家始末者,断不容略去此节." 原来删削的是"断不容略去此节"的"莲花色尼与其女共嫁其子之事".在印度佛经中,这种恶报有许多记载,因为"考佛藏中往往以男女受身之由,推本於原始聚唐之念,用是激发羞恶之心,且可藉之阐明不得不断欲出家之理".陈先生罗列了印度佛经中的一些例子对此作了说明. 结论是"故意删削一种恶报".第四层,指出故意删削的原因并对整篇文章作了总结.为什么要故意删削这种恶报呢?因为这种乱伦的记载"惟与支那民族传统之伦理观念绝不相容".不仅如此,佛法与中华社会组织和传统观念相冲突的地方很多,陈先生为此还举出了"沙门不敬王者"与君臣父子之观念的冲突例子.陈先生在这里把问题上升到了民族文化差异和冲突的层面, "橘迁地而变为桔",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接受都有一个碰撞和被过滤的过程.只要文化观念不同——以佛教为例,"纵渭笃信之教徒,以经神州传统道德所薰习之故,亦复不能接受".最终得出结论,"莲花色尼出家因缘中聚扈恶报不载於敦煌写本者", 就是因为传统文化观念不同的原因.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莲花色尼出家因缘简单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即提出问题,并在论证中排出"传写之讹恶,或无心之脱漏"的可能;第二层讨论缺失的恶报,并提出之所以缺失的原因,最后得出文化碰撞的结论.我们仍按第一种分法来进行讨论.文章结构中的层次安排,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即论证严谨,由浅入深,最后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先说论证严谨.作为作者,陈先生在未动笔之前当然已知道少一种恶报的最后原因,而且也已有了充分的材料来说明这个结论,那他为什么不从少一种恶报的疑问中,直接引用材料来说明结论,还要先排除"传写之讹恶,或无心之脱漏"这两种可能呢?因为这两种可能既然是"可能",那就有得出两种与"可能"相关的结论的可能,但是,文章的最后结论只有一个,所以讨论两种"可能"不成立,就成了必须要做的工作.陈先生在三千字的文章中不惜用六百三十多字"有大妇因妒以针刺杀小妇儿" 的例子来否定"传写之讹恶",足见其论证之严谨.陈先生类似的缜密推论的风格曾让人觉得不高明,1937年胡适在日记中写到:"读陈寅恪论文若干篇.……但他的文章实在写得不高明,标点尤嫩(懒?),不足为法."f钱钟书也有类似言论.着名学者程千帆在《闲堂书简》中说:"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为什么呢?因为陈寅恪钻研的虽为国学,但其方法已和西方近代学术接轨,"在资料的引用方面,宁可使文章拖沓,而不愿有所遗漏,即风格不纯,亦所不顾,宁可失其美,必须求其真"131.这涉及到了另一个问题, 这里不再累述.再说由浅入深.在讨论"传写之讹恶,或无心之脱漏"的可能性不成立时,陈先生没有透露出除此之外的第三种即惟一正确的,造成缺失一种恶报的真正原因,到把两种可能排除之后,"故意删削一种恶报"才被提来.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在于它拉开了文章的层次感. "传写之讹恶,或无心之脱漏",无论是哪一种原因,它都是在人的无意识或不自觉中造成的,它只有校勘上的意义,而不涉及宏大的主题;但是"故意删削一种恶报"就不一样,它涉及"故意"背后的文化背景.相同的道理,文章在最后部分才引出不同文化之间都有一个碰撞和过滤的过程的结论,又使叙述更上了一个层次.这样的层次安排,让人体验了从低到高的阅读过程,产生出了阅读的快意感.如上分析,陈寅恪先生在一篇3000余字的短文中,从小问题入手,用确凿材料说话,严密论证,推导出寓含文化意义的结论,其敏锐的学术眼光,严谨的治学风范和行文灵动的学术智慧,由此可证.细品陈先生此类学术文章,足以让我们后学之辈受益终生.参考文献:[1]陈寅恪.寒柳堂集[H].北京.三联书店,20o1.169—175.[2]胡适.胡适日记[H].1932年l0月. 539.[3]转gl:黄波.阵寅恪的文章"实在不高明"?[N]文汇读书周报.2008.09.12 陈怀利,男,贵州凯里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陈寅恪:三百年才出一个的大师

陈寅恪:三百年才出一个的大师

陈寅恪:三百年才出一个的大师
拾逮
【期刊名称】《启迪与智慧:成人版(上)》
【年(卷),期】2017(000)012
【摘要】他,没有一张文凭。

郑天挺却称他为:“教授的教授。

”吴宓却赞其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梁启超也由衷佩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

”傅斯年更是惊叹:“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总页数】3页(P84-86)
【作者】拾逮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66.1
【相关文献】
1.传统与现代二元教育对现代史学大师成长的影响--以陈寅恪与傅斯年为例
2.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
3.领略大师学术风采学习大师治学之道中国近现代学术大师系列——陈寅恪
4.江苏省丝绸协会圆满评审出“江苏省丝绸技艺大师”、“江
苏省丝绸新产品”和“江苏丝绸青年双创人才”三项奖项5.教学艺术大师:被遮蔽
的陈寅恪“肖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陈寅恪先生怎样治学

陈寅恪先生怎样治学

陈寅恪先生怎样治学陈寅恪是著名的国学大师,被称为“大师的大师”、“教授的教授”,几乎同时代的文人和学者都对这位大师极其尊崇。

他在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他在课余分析各国文字的演变,能把葡萄酒原产何地,流传何处的脉络给学生讲述得一清二楚。

他上课时,连清华的教授们也常来听。

陈寅恪在欧洲游学期间,对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特别注重各史中的志书,如《史记·天官书》、《史记·货殖列传》、《汉书·艺文志》、《晋书·天文志》、《隋书·天文志》、《新唐书·地理志》等等。

即使德文原版的天文学也是他经常诵读的史书之一。

他诵读了《十三经》,而且每字必求甚解,这也就奠定了他一生精考细推的治学方法。

他认为,中国历史是中国文化的体现,他选择历史学作为终生奋斗的领域,其意也正在于此。

陈寅恪留学回来后,与当时大多数归国留学生的西装革履不同,他总是一袭长衫,脚踩布履,冬春则棉布马褂。

数九寒冬,就在脖间缠一条五尺围巾,头戴厚绒帽,裤脚扎一根布带。

每次上课前,他对学生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

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足可见其知识的渊博。

陈寅恪读书时,习惯将自己的考证、注释、心得写在书籍的书眉上。

他的文章有独特的风格,他总是习惯于先引上若干条史料,然后再加上一段按语的做法。

给人的感觉,他的文章更像是没有经过加工的读书札记。

胡适在日记里曾经这样评价说:“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

陈寅恪曾谈到他学习多种外语的经验,只强调一个“诚”字。

在清华执教时,他已名满天下,但他仍然坚持自学西夏文和蒙古文,并且每个星期进城两天,向德国教授钢和泰学习梵文。

季羡林曾用“泛滥无涯”来形容陈寅恪懂得的语言数量。

只是陈寅恪极为谦虚谨慎,从未将所学炫耀于他人,他到底懂得了多少种语言文字,直到他去世都未能有定论,世间没有一个人能说得清楚,即使是他的师友、家人、弟子。

陈寅恪的治学方法及学术智慧

陈寅恪的治学方法及学术智慧

陈寅恪的治学方法及学术智慧作者:陈怀利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0年第08期陈寅恪先生是公认的国学大师,他在古典文学、中国历史、佛教文化研究等方面造诣精深,成就斐然。

其严谨的治学方法和学术论著中闪烁的学术智慧,早已为他的同辈学人推崇和肯定。

本文试以《莲花色尼出家因缘跋》[1]为例,围绕该文在提出问题、建构层次、引用材料和导出结论等方面彰显的论文撰写的方法,进行粗浅分析,在领略前辈大师学术风采的同时,以期对我辈学人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小问题中的大主旨陈寅恪先生是最早提出“敦煌学”概念,并在此领域用力最勤,成果颇丰的大学者。

他撰写过几十篇关于敦煌学的论文,其中多能从小问题入手,抽丝剥茧,旁引博证,层层推进,进而引出小问题中的大主旨,《莲花色尼出家因缘跋》即是一个显例。

陈先生在读北平图书馆藏敦煌写本诸经杂缘喻因由记第一篇,即关于“莲花色尼出家因缘”的文书时,发现“所谓七种咒誓恶报仅载六种”,于是提出了为什么会少一种咒誓恶报的问题。

有两种可能会造成这种缺失,一是本来就只有六种,抄书的人把六写成七了,“疑‘七’字为‘六’字之讹”,这就造成了缺失的假象;二是“或写本有脱文”,抄写的人无意中遗漏了七种之中的一种,造成了真正的缺失。

这似乎只是一个校勘的问题,其实不然,陈先生通过《杂譬喻经》等举证和仔细分析文本后,排除了以上两种可能,最后得出了是有人“故意删削一种恶报”的结论。

“故意删削”的“故意”,当然有删削之人认为“删削”成立的理由,这就指向了删削之人的思想意识,指向了文本与删削之人所拥有的文化的冲突。

最后的结论是什么?是因为这一种恶报是指乱伦,“述母女共嫁一夫,其夫即其所生之子事”,而这种乱伦的恶报所反映的内容与中华民族“传统之伦理观念绝不相容”,于是删削掉这一种恶报,“橘迁地而变为桔”,使文本在缺失中变了面貌。

这就给了我们两点极大的启示。

一是面对文本,我们是否有忽略小问题的倾向。

问题的大小区别当然是有的,但实际上,大问题和小问题都是问题,只有在不放过任何问题的基础上才能选准从什么问题入手去抓住所议论的核心主题。

论陈寅恪的治学之道

论陈寅恪的治学之道

【论文关键词】陈寅恪诗史互证独立精神【论文摘要】文史大师陈寅恪治学树立了修辞立诚的典范。

其治学态度重真知轻浮名,博学强记,贯通文史;其治学方法融汇中西,坚持从史实中求史识,并在比较研究和诗史互证上形成了自己的标签性方法;其治学领域避易就难,不甘逐队随人,树立起东方学研究的中国旗帜;其治学根本在不曲学阿世,坚守学术的独立性。

陈寅恪以自己的学术人生诠释了“独立精神、自由意志”的学者品质。

2009年10月7日,是我国著名文史大师陈寅恪逝世40周年的纪念日。

大师虽去,然精神长存。

1995年出版的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从陈寅恪的处世观和治学态度等方面刻画了一代宗师的风骨和传奇,也引发人们对制度、对人性、对文化和对学者品质等话题。

我读此书,受益颇多,下面结合余英时、岳南、刘斌等人的相关论著和传记,仅从陈寅恪的治学之道与友朋分享我的读书心得,以此纪念陈寅恪。

1 治学态度重真知轻浮名,贯通文史,博闻强记因为家学渊源和个人秉赋,陈寅恪几乎无书不读,人誉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早年游学日本、欧美多所著名大学,却没有任何硕士、博士头衔加身,所选择的学校、院系、课程,都避易就难,与当时的大多数留学生反道而行,不由人同兴萧公权当年之叹:“有学问的人绝不需要硕士、博士头衔去装点门面。

不幸是有些留学生过于重视学位而意图巧取”。

1957年陈寅恪曾帮他的学生高守真选冷僻的太平公主做学年论文,他对高守真说:“历史上太平公主的史料不多,搞现成的东西没有意思,人云亦云最讨厌,正因为资料少,可以逼着你去看更多的书,努力作些新发现。

……写文章不是为了一举成名,你就当是一场学习吧。

”寥寥数语,其治学态度坦呈无遗。

综观陈寅恪的一生,研究领域涉及文史哲三大领域,在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元史、明清史、敦煌学、突厥学、藏学、宗教学、佛教典籍、佛经翻译文学、中古文学、语言、音韵、本草等广有涉猎和斩获;通晓十数种语言文字,其中包括一些死亡文字。

陈寅恪先生的教学生涯及启示··

陈寅恪先生的教学生涯及启示··

陈寅恪先生的教学生涯及启示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极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者,作为一名即将成为语文教师的师范生,陈寅恪教授执着于钻研学术和传道育人事业的一生带给了我无尽的感动和启示。

一、学海沉浮陈寅恪出身于世家,祖父官拜巡抚,父亲也是诗文名家。

他从小受诗文熏陶,熟读经书典籍。

而后,他又积极前往海外,漂泊留学十六余载。

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几种语文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

这些,都为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他在佛经翻译、校勘、解释,以及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课题的重要发大都源于此。

令人惊讶的是,陈寅恪学识渊博,国外留学十六年却是半个学位也未拿。

傅斯年欧洲7年求学,回国时也只留下几本笔记。

为读书而读书,不用学位装点门面欺世盗名,至今仍是美谈。

1926年8月,陈寅恪告别长达16年的海外游学生涯,抵达清华园,时年37岁的陈寅恪已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

但仅一年后,王国维投昆明湖自尽。

陈寅恪教授作为他的同事与好友撰写了碑铭,是为学术史上不朽的《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碑文抒发思想自由之真谛,“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自此成为学人道德文章的至高追求。

王国维自尽后,梁启超也随后病逝,赵元任准备出国讲学,清华国学研究院唯剩陈寅恪苦苦支撑。

1929年7月,盛极一时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宣布解散,仅存4年,徒留后人惋惜追忆。

“四大导师”纷纷离散,盛极一时的国学研究院也随之解散,此后,陈寅恪转而为清华大学历史、中文两系合聘教授。

他讲课时不仅本校学生和外校学生来旁听,就是清华本校教授朱自清、吴宓与刘文典等也常来旁听,“教授的教授”自此流传。

吴宓在其文集中写道:“宓于民国八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得识陈寅恪。

2019年语文作文素材-国学大师陈寅恪

2019年语文作文素材-国学大师陈寅恪
牛津大学20xx年曾正式聘请陈寅恪担任该校汉学教授,并于此后数年一直虚席以待。因为他们认为,陈先生是当时“秀的中国学者”。
“国可以亡,史不可断”
就是这样一位“秀的中国学者”,“一个天生的导师”,此时却身处战火之中,他的工作条件惊人地恶劣。陈寅恪之女陈美延回忆说:“父亲工作的时候汗流浃背,在一个茅草房里,风雨一来,把房子都能刮塌的那种房子里头,也没有桌子,就是一个箱子,搬一个小凳写文章。”“他写完,需要休息,就带我出去散步,我那时候很小,就穿个木板鞋,在山上跑,满山的映山红啊……父亲只能在休息的间隙,感受到一种远离战乱的欢愉。”
语文作文素材国学大师陈寅恪
用“对对子”这样的文字游戏,来作为堂堂清华大学的招生试题,当时很多人还是难以理解,也有人误以为这是以旧学的看家本领向新文化挑战。其实,陈寅恪自有他的一番深意。当时很多学者都并不清楚真正的中国语文的特色在什么地方,陈寅恪觉得用对对子这个方法,其实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中国传统语文的真正特色,尤其是跟印欧语系的区别在哪里。陈寅恪关注的是汉语的文化特征和世界地位,对民族传统语文充满自信。
这是两本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著作。陈寅恪写书的种种细节,至今仍被后世记忆着。在四川李庄的时候,邓广铭先生住在陈寅恪的楼底下,傅斯年对他说,陈先生如果有什么事一跺地板,你就马上跑上去。有一次邓广铭跑上去,看见陈先生躺在床上呻吟,说我要快死了,我这个身体快不行了,我坚持不住了。但是他又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在抗战如此严酷的境遇里,陈寅恪顽强地为后世留下了他对中国唐代历史的系统研究。他在大灾难面前,恪守着一个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
永不熄灭的学术之光
岭南大学校园很美,一年四季树木常青,但是陈寅恪看不见,他在黑暗中已经生活了5年。很多人回忆,陈寅恪以前上课是很有特点的,讲到深处,他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眼睛瞎了之后,再也没有人看见他闭着眼睛讲课。他永远睁大着眼睛,一如我们今天见到的他晚年的照片,目光如炬。

国学教育专题——四位国学大师如何读书

国学教育专题——四位国学大师如何读书

四位国学大师如何读书
梁启超:读课外书为必修课
“学生做课外学问是最必要的,若只求讲堂上功课及格,便算完事,那么,你进学校,只是求文凭,并不是求学问,你的人格,先已不可问了。

”做学问的人不去“自发”地阅读课外书,文不识理,理不通文,最终将制约学术的创新。

在梁启超看来,读书有精读泛读之分。

“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


王国维:有批判地读书
为了解决日夜困扰自己的人生问题,王国维决定研究哲学,并首先从包尔生的《哲学概论》和文德尔班的《哲学史》入门。

读书时不可缺少批判性思维,王国维深谙此道,他说:“如果缺少观点,缺少见识,读书再多,也不会对自己的学问有补,而只会使自己迷失在浩瀚的史料中而不能自拔。


陈寅恪:有校勘、有批语
陈寅恪有一个读书习惯——在书上圈圈点点,其中有校勘、有批语。

不唯书,敢怀疑。

陈寅恪大量读书,却不尽信书。

陈寅恪在诗中说道“天赋迂儒‘自圣狂’,读书不肯为人忙”。

这个“不肯为人忙”,指的是读书求学需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不受已成观念的约束,要有创见。

赵元任:熟读成诵
在《赵元任生活自传》中,赵元任这样记述小时的读书经历:读诸子诸经时,“不懂就老念老念,念熟了过一会儿,过一阵,过几年,他就不知不觉的懂起来。

有名成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我给它改几个字儿可以说:‘熟读经书十三部,不通文章也会通’。

我好些书都是先背熟了,后来才慢慢儿懂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大师陈寅恪的读书方法
陈寅恪先生博览群书,被誉为是“盖世奇才”、“教授的教授”、“太老师”、“全中国最博学之人”,素有“活字典”、“活辞书”之誉。

早在柏林大学读书期间,陈寅恪就被人们称为是“读书的种子”。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类书
陈寅恪将书分为三类:最低限度的读物、进一步学习的读物、深入研究的读物。

三类书中他尤其强调第一类。

陈寅恪认为第一类是必读书,从中可以得到最低限度的知识。

譬如,他认为,无论一个人的爱憎好恶如何,《诗经》、《尚书》乃人人必读之书。

因为它们是我们先民智慧的结晶。

此外,他还认为《礼记》是儒家杂凑之书,但其中包含的却是儒家最精辟的理论。

《礼记》中除了解释仪礼及杂论部分以外,其他所谓通论者,如大学、中庸、礼运、经解、乐记等,都是相当精彩的作品,不但要看,还应该背诵。

读“老书”、读“原典”
陈寅恪读书,注重原典和最基础的书,这可以说是他读书的一个诀窍。

为什么要读“老书”?因为“老书”有“原
创性”和“基础性”,而且“老书”往往是一门学科的入门书。

读“老书”,推而论之,就是读原典。

1912年,陈寅恪从瑞
士回国,去拜访著名史学家夏曾佑先生。

夏对陈讲:“你是故人之子,能从国外学了那么好的学问回来,很值得庆贺。

我自己则只能读中国书,外国书看不懂。

不过,近来已觉得没有书可读了。

”——“书都读完了”、“无书可读”,夏曾佑的话令陈寅恪当时很是不解。

几十年后,陈寅恪自己也到了无书可
读的境界。

对此,陈寅恪说:“中国真正的原籍经典(原典)也只不过一百多部,其余的书都是在这些书的基础上互为引述参照而已。

”读“老书”、读“原典”,这对于任何一个学科来说,都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读书策略。

圈圈点点——不动笔墨不读书
陈寅恪有一个读书习惯,那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随手记录——在书上圈圈点点。

这些圈点有校勘、有批语。

梁慧皎的《高僧传》是陈寅恪30年代批校最多的书。

北京大学王
邦维先生在《陈寅恪读高僧传批语辑录》中说:批语俱写于原书上下空白处及行间,字极细密,且无标点。

批语多时竟至原书几无空白之处,复又写于前后页。

从字迹大小及墨色看,同一相关内容的批语,往往不是一时写成,前后时有补充或更正。

蒋天枢也有文字记陈寅恪读《高僧传》的批语:先生于此书,时用密点、圈以识其要。

书眉、行间,批注几满,细字密行,字细小处,几难辨识。

就字迹墨色观之,先后校读非只一二次,具见用力之勤勉。

而行间、书眉所注者,间杂以马利文、梵文、藏文等,以参证古代译语……陈寅恪随手记下的这些圈点和随想往往成为他日后论文的基本观点和著述的蓝本。

不惟书,敢怀疑
陈寅恪大量读书,却不尽信书。

对于书上说的,前人说的,大人物说的,陈寅恪总是一定要经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才加以确认。

陈寅恪10岁时,在南昌曾听祖父闲话旧事:略
言“昔年自京师返义宁乡居,先曾母告之曰,前患咳嗽,适门外有以人参求售者,购服即痊。

先祖诧曰,吾家素贫,人参价贵,售者肯以贱价出卖,此非真人参,乃荠尼也。

盖荠尼似人参,而能治咳嗽之病。

《本草》所载甚明。

特世人未尝注意及之耳。

”陈寅恪侍侧听罢,对《本草》一书和这段故事暗记在
心。

后来陈寅恪找到《本草》翻阅,“即检荠尼一药,果于先祖之言符”。

“果于……言符”,充分表现了陈寅恪的求真与求知。

正是不惟书,不迷信的怀疑精神,奠定了陈寅恪学术大师的地位。

只求学问,不受学位
陈寅恪从12岁起先后在日本、德国、瑞士、法国、
美国等多个国家的高等学府求学18年。

让人深思的是,陈寅
恪虽然游学多年却没有一个学位。

陈寅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

哪里有好大学,哪里藏书丰富,他便去哪里拜师、听课、研究。

对大多数人趋之若鹜的学位,他却淡然视之,不以为然。

1925年,清华学校创办国学研究院,时在清华任教的吴宓向梁启超介绍陈寅恪,梁便推荐陈任国学研究院导师。

当时清华的校长曹云祥问梁:“陈寅恪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

”曹又问:“那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
有著作。

”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
梁启超闻之大为生气,遂答曰:“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好吧,你不请,就让他在国外吧!”接着,梁启超介绍了柏林大学、
巴黎大学几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曹云祥听后立即决定聘请陈寅恪。

一代学界泰斗,却没有学位文凭,这便是陈寅恪的特立独行之处。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

”——只求学问,不受学位。

陈寅恪读书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国学大师陈寅恪的读书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