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doc
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监控量测技术规程

一、背景介绍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和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和运营对于其现代化城市化进程至关重要。
为了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安全可靠,监控量测技术在工程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北京市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监控量测技术进行规范和规程的制定,旨在确保工程建设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二、监控量测技术的重要性1. 提高工程建设的安全性:通过监控量测技术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筑结构、地基变形、隧道开挖等方面进行监测,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提高工程建设的安全性,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2. 保障工程质量:监控量测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工程建筑结构的变化和变形情况,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保障工程建设质量。
3. 提高工程建设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监控量测技术可以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指导工程施工和监理,确保工程建设过程的规范和科学性。
三、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监控量测技术规程的制定1.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监控量测技术规程的制定需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确保规程的合法合规。
2. 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借鉴国外先进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监控量测技术规程的制定经验,结合北京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地情况的规程。
3. 充分论证和研究:规程的制定需充分论证和研究相关技术和标准,确保规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 多方参与和意见征询:规程的制定应该充分考虑各方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各方的合作和共识,确保规程的严谨性和全面性。
四、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监控量测技术规程的内容1. 规范监控量测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对象:明确规定监控量测技术适用的工程建设范围和对象,如桥梁、隧道、车站等。
2. 规定监控量测技术的监测指标和标准:明确规定监控量测技术所要监测的指标和标准,如工程结构变形、地基沉降、地表位移等。
3. 确定监控量测技术的监测方法和装置:规定监控量测技术的具体监测方法和装置,如倾斜仪、位移传感器、测量仪器等。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杭州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作为一座发展中大城市,城市轨道交
通的建设重要地推动了杭州的发展。
为了确保轨道交通的安全,加强
轨道交通工程的监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应运而生,规定轨道交通在履行职责时应遵守的原则和要求。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是指轨道交通安全管理有关法规
及其他一般规范后期交通安全监测要求、技术指标、管理及验收标准。
规范包括对轨道交通运行安全的监测要求与措施、设施、设备、车辆
及安全防护的监测要求与措施,以及各种监测设备的技术要求及操作
程序。
首先,《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规定,在轨道交通设施工
程完工和竣工验收之前,应进行有关设施及设备功能试验及质量安全
验收,确保设施及设备按规定的技术标准拼装安装。
同时,《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还规定,应防止地下轨道
交通管道隧道施工及使用中发生的地质灾害等隐患,采取有效的防护
措施和监测措施,不断提高轨道交通工程的安全性能,确保人员和车
辆安全通行。
此外,《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还规定,为了确保安全运行,应定期对轨道交通设施安全,环境污染及灾害等因素进行监测,
确保设施及设备状态和质量良好。
总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的出台对杭州的轨道交通
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要求轨道交通项目的安全取决于各方的严格把关,并要求参与此类项目的技术人员熟悉相关的规定,以便确保在设计、
施工和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安全要求的满足。
只有立足于安全,确保设施及设备质量,才能最终实现杭州轨道交通建设的理想。
(整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

地铁测量主要工作1 总则1.0.1为适应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的需要,统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技术要求,遵循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质量可靠和安全适用的原则,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新建和旧线改造及运营期间的工程测量。
1.0.3在同一城市内的轨道交通工程控制测量应满足下列要求:1平面和高程系统应与所在城市平面和高程系统一致;2工程建设前应在城市一、二等平面和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建立专用平面、高程施工控制网,其与现有城市控制网重合点的坐标及高程较差,应分别不大于50mm和20mm;3 施工前应对已建成的平面、高程控制网进行复测,建设中应对其进行检测。
1.0.4城市间的轨道交通工程控制测量除应满足本规范1.0.3条中的2、3款外,还应采用统一的坐标、高程系统,当城市间坐标、高程系统不一致时应进行相应的换算。
1.0.5线路工程控制测量应采用附合导线(网)和附合高程路线的形式。
特殊情况下采用支导线、支水准路线时,必须制定检核措施。
1.0.6 在隧道贯通前,联系测量、地下平面控制测量和地下高程控制测量,随工程进度应至少独立进行三次,满足限差后应以各次测量的平均值指导隧道贯通。
1.0.7暗、明挖隧道和高架结构横向贯通测量中误差应为±50mm,高程贯通测量中误差应为±25mm。
1.0.8施工期间内和运营期一定时间内,应对线路结构和临近主要建筑、管线等进行变形监测,并应制定应急变形监测方案。
1.0.9竣工测量应按工程竣工验收要求进行,其工作内容和测量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测量规范、工程验收规范以及工程资料管理相关要求。
1.0.10应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定期对测量仪器和工具进行检定。
作业时应避免作业环境对仪器的影响。
1.0.1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3 地面平面控制测量3.1 一般规定3.1.1地面平面控制网应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规划网中各条线路建设的先后次序,沿线路独立布设。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监测仪器及建议监测频率表
备注:1、现场监测将采用定时监测与跟踪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2、监测频率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进行适当调整。
3、监测数据有突变时,监测频率应加密直至跟踪监测。
4、各监测项目的开展、监测范围的扩展,随施工进度不
断推进。
平面控制网技术要求表
精密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表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
4L或n
监测点沉降技术指标及精度要求表
基坑工程影响分区表
注:1 H—基坑设计深度(m),φ—岩土体内摩擦角(°);
2 基坑开挖范围内存在基岩时,H可为覆盖土层和基岩强风化层厚度之和;
3 工程影响分区的划分界线取表中或H·tan(45°-φ/2)的较大值。
(2)工程监测等级和范围确定:考虑本项目基坑施工特点,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911-2013)第条规定,工程监测等级划分标准,结合本项目基坑设计深度、周边环境发生变形或破坏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及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等因素,确定本工程自身风险等级为一级,周边环境风险等级为二级。
综合场地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本项目工程监测等级定为一级。
监测范围为基坑周边2H(坑深H=范围内,即坑外。
(图纸设计值与建议值)对比列表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2013)一级监测控制值: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一级监测报警值:。
地铁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地铁工程监测技术规范篇一:地铁工程监控量测技术规程地铁工程监控量测技术规程第一章定义、术语1.1 定义1.1 监控量测地铁工程施工中对围岩、地表、支护结构及周边环境的动态进行的经常性观察和量测工作。
1.2 施工监控量测土建承包商按施工合同有关要求在满足监测技术规程的要求下,自行组织对地铁工程实施的监控量测工作。
1.3 第三方监控量测由业主通过招标或委托形式引入的有关资质的单位对其签订的承包合同范围实施的监控量测工作。
1.2 术语2.1 地铁在城市中修建的快速、大运量、用电力牵引并位于隧道内或地铁转到地面和高架桥上的轨道交通。
2.2 应测项目保证地铁周边环境和围岩的稳定以及施工安全应进行的日常监测项目。
2.3 选测项目相对于应测项目而言,为了设计和施工的特殊需要,由设计文件规定的在局部地段进行的检测项目。
2.4 浅埋暗挖法在浅埋软质地层的隧道中,基于喷锚技术而发展的一种矿山工法。
2.5 盾构法使用盾构机械进行开挖并采用管片作为衬砌而修建隧道的施工方法。
2.6 明挖法由地面开挖的基坑中修筑地铁构筑物的方法。
2.7 隧道周边收敛位移隧道周边任意两点间距离的变化。
2.8 水平位移监测测定变形体沿水平方向的位移值,并提供变形趋势及稳定预报而进行的量测工作。
2.9 垂直位移监测测试那个变形体沿垂直方向的位移值,并提供变形趋势及稳定预报而进行的量测工作。
2.10 拱顶沉降隧道拱顶内壁的绝对沉降(量)。
2.11 地表沉降地铁工程施工中地层的(应力)扰动区延伸至地表而引起的沉降。
2.12 隧道围岩隧道周围一定范围内对洞身产生影响的岩土体。
2.13 围岩压力开挖隧道时围岩变形或松散等原因而作用而支护、衬砌上的压力。
2.14 初期支护隧道开挖后即行施作的支护结构。
2.15 二次衬砌初期支护完成后施作的衬砌。
2.16 衬砌沿着隧道洞身周边修建的永久性支护结构。
2.17 管片是一种在工厂制作的圆弧形板肋状并由钢筋混凝土、钢、铸铁或其它材料制作的预制构件。
地铁施工监测规范

地铁施工监测规范篇一:地铁工程监控量测技术规程地铁工程监控量测技术规程第一章定义、术语1.1 定义1.1 监控量测地铁工程施工中对围岩、地表、支护结构及周边环境的动态进行的经常性观察和量测工作。
1.2 施工监控量测土建承包商按施工合同有关要求在满足监测技术规程的要求下,自行组织对地铁工程实施的监控量测工作。
1.3 第三方监控量测由业主通过招标或委托形式引入的有关资质的单位对其签订的承包合同范围实施的监控量测工作。
1.2 术语2.1 地铁在城市中修建的快速、大运量、用电力牵引并位于隧道内或地铁转到地面和高架桥上的轨道交通。
2.2 应测项目保证地铁周边环境和围岩的稳定以及施工安全应进行的日常监测项目。
2.3 选测项目相对于应测项目而言,为了设计和施工的特殊需要,由设计文件规定的在局部地段进行的检测项目。
2.4 浅埋暗挖法在浅埋软质地层的隧道中,基于喷锚技术而发展的一种矿山工法。
2.5 盾构法使用盾构机械进行开挖并采用管片作为衬砌而修建隧道的施工方法。
2.6 明挖法由地面开挖的基坑中修筑地铁构筑物的方法。
2.7 隧道周边收敛位移隧道周边任意两点间距离的变化。
2.8 水平位移监测测定变形体沿水平方向的位移值,并提供变形趋势及稳定预报而进行的量测工作。
2.9 垂直位移监测测试那个变形体沿垂直方向的位移值,并提供变形趋势及稳定预报而进行的量测工作。
2.10 拱顶沉降隧道拱顶内壁的绝对沉降(量)。
2.11 地表沉降地铁工程施工中地层的(应力)扰动区延伸至地表而引起的沉降。
2.12 隧道围岩隧道周围一定范围内对洞身产生影响的岩土体。
2.13 围岩压力开挖隧道时围岩变形或松散等原因而作用而支护、衬砌上的压力。
2.14 初期支护隧道开挖后即行施作的支护结构。
2.15 二次衬砌初期支护完成后施作的衬砌。
2.16 衬砌沿着隧道洞身周边修建的永久性支护结构。
2.17 管片是一种在工厂制作的圆弧形板肋状并由钢筋混凝土、钢、铸铁或其它材料制作的预制构件。
{技术规范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1

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基本情况(1)任务来源2009年11月20日向住建部标准定额司提交编制《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申请;◆2010年3月2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达了建标[2010]43号文件—“关于印发《2010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同意了主编单位的编制计划;纳入2010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计划,并鉴定了合同 协议。
期限是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
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基本情况(2)审查与报批2012年6月7日~8日,在北京召开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送审稿)专家审查会。
2012年9月完成报批稿,报批。
本规范为新编制规范,共有11章和4个附录,内容包括:☐1. 总则☐2. 术语和符号☐3. 基本规定☐4. 监测项目及要求☐5. 支护结构和周围岩土体监测点布设☐6. 周边环境监测点布设☐7. 监测方法及技术要求☐8. 监测频率9. 监测控制值与警情报送☐10. 运营阶段监测☐11. 监测成果及信息反馈☐附录A 监测项目代号及图例☐附录B 基准点、监测点的埋设☐附录C 现场巡查报表☐附录D 监测日报表☐本规范用词说明☐引用标准名录☐附:条文说明(1)从内容来看本规范主要特点和创新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基坑、隧道工程施工影响程度,将影响范围划分为主要影响分区、次要影响分区和可能影响分区,并根据影响区来确定监测范围,监测范围应包括主要影响区和次要影响区。
2)根据基坑、隧道工程自身风险等级、周边环境风险等级和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将工程监测等级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
3)针对明(盖)挖法、盾构法和矿ft法三大工法及周边环境分别确定了监测对象和项目、监测点布设要求以及监测频率,使轨道交通的监测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
4)支护结构和周围岩土体监测项目类型的选择及监测点布设原则是依据监测等级划分的,而周边环境监测项目类型的选择及监测点布设原则是按照影响分区确定的。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1. 引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旨在规范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监测活动,确保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效益。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的各个环节,包括施工监测、运营监测和维修监测。
2. 监测目标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的目标是全面了解工程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问题,确保工程安全稳定地运营。
监测目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工程结构和设备的安全性•线路和车辆的运行状态•效率和质量的保障3. 监测内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涵盖了整个工程的各个环节。
监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施工监测施工监测是在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的监测活动。
监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工程质量监测:包括土壤和地质条件、基础和结构的稳定性等方面的监测。
•施工进度监测:包括各个施工阶段的进度监测,确保施工按计划进行。
•安全监测:包括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和风险评估。
3.2 运营监测运营监测是在轨道交通工程投入运营后进行的监测活动。
监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轨道和设备监测:包括轨道和设备的磨损程度、运行状态等。
•车辆运行监测:包括车辆的运行速度、稳定性、乘客负荷等方面的监测。
•安全监测:包括运营过程中的事故和风险评估。
3.3 维修监测维修监测是在轨道交通工程运营过程中进行的监测活动。
监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设备维修监测:包括设备的损坏情况、维修周期和维修质量。
•工程维护监测:包括工程的维护保养情况和维修人员的操作。
•安全监测:包括维修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评估和事故预防。
4. 监测方法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
根据不同的监测内容和要求,可以选择适当的监测方法。
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传感器监测:使用传感器和测量仪器进行实时监测,如加速度计、温度传感器等。
•数据处理和分析:通过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相关指标和结论。
•图像监测:使用摄像机等图像采集设备对工程进行实时图像监测。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
技术规范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
监测仪器及建议监测频率表7. 1
2、监测频率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进行适当调整。
3、监测数据有突变时,监测频率应加密直至跟踪监测。
4、各监测项目的开展、监测范围的扩展,随施工进度不断推进。
平面控制网技术要求表6.1
监测点沉降技术指标及精度要求表6.3
基坑工程影响分区表3.1
注:1H—基坑设计深度(m),φ—岩土体内摩擦角(°);
2基坑开挖范围内存在基岩时,H可为覆盖土层和基岩强风化层厚度之和;
3工程影响分区的划分界线取表中0.7H或H·tan(45°-φ/2)的较大值。
(2)工程监测等级和范围确定:考虑本项目基坑施工特点,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2013)第3.3
条规定,工程监测等级划分标准,结合本项目基坑设计深度、周边环境发生变形或破坏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及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等因素,确定本工程自身风险等级为一级,周边环境风险等级为二级。
综合场地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本项目工程监测等级定为一级。
监测范围为基坑周边2H(坑深H=24.8m)范围内,即坑外49.6m。
(图纸设计值与建议值)对比列表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2013)一级监测控制值: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一级监测报警值:。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地面平面控制测量1.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2.精密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3.水平角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4.水平角观测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应符合下列相关规定:3.1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泡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1〃级仪器不应超过2格,2〃级仪器不应大于1格,6〃级仪器不应超过1.5格。
3.2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大于1〃,2〃级仪器不应大于2〃。
3.3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超过10〃,2〃级仪器不应超过15〃,6〃级仪器不应超过20〃。
3.4仪器的基座在照准部旋转时的位移指标:1〃级仪器不应超过0.3〃,2〃级仪器不应超过1〃,6〃级仪器不超过1.5〃。
3.5光学对中器的视轴与竖直的重合度不应大于1mm。
4.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二、地面高程控制测量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水准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水准测量测站的视线长度、视距差、视线高度的要求(m)水准测量的测站观测限差(mm)各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mm)光电测距三角高程导线技术要求三、联系测量1.隧道贯通前的联系测量工作不少于3次,宜在隧道掘进到100m、300m以及距贯通面100〜200m时分别进行一次。
当地下起始方位角较差小于12〃时,可取各次测量成果的平均值作为后续测量的起算数据指导隧道贯通。
2.隧道内定向边边长应大于60m,视线距隧道边墙的距离应大于0.5m。
3.隧道内控制点间平均边长宜为150m。
曲线隧道控制点间距不应小于60m。
4.水准线路往返较差、附和或闭合差为土8V Lmm o5.水准测量应在隧道贯通前进行三次,并应与传递高程测量同步进行。
重复测量的高程点间的高程较差应小于5mm,满足要求时,应取逐步平均值作为控制点的最终成果指导隧道掘进。
四、暗挖隧道、车站施工测量1.地下施工高程测量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水准点宜每50m设置一个。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ppt课件

2012年9月完成报批稿,报批。
3
2、规范编制内容简介
ppt课件
本规范为新编制规范,共有11章和4个附录,内容包括: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3. 基本规定
4. 监测项目及要求 5. 支护结构和周围岩土体监测点布设 6. 周边环境监测点布设 7. 监测方法及技术要求 8. 监测频率
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规范编制内容简介
9. 监测控制值与警情报送 10. 运营阶段监测 11. 监测成果及信息反馈 附录A 监测项目代号及图例 附录B 基准点、监测点的埋设 附录C 现场巡查报表 附录D 监测日报表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ppt课件
5
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特点
ppt课件
修加固方案及运营安全管理制度等提供资料。
(2)从规范结构来看 无论明(盖)挖法、矿山法施工,还是盾构法施工,被监
ppt课件
测对象都可归结为三大类,即:支护结构、围岩地质体和周
边环境。 由于围岩地质体与支护结构的监测项目确定及布点位置选 择密不可分,因此,本规范编写时将支护结构和围岩地质体 放在一章,周边环境单独成章。
9
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环境宜采用远程自动化实时监测。
14
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3.1.11 监测信息应及时进行处理、分析和反馈,发现影响工
程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时,必须立即报告。 3.1.14 城市轨道交通应在运营期间对线路中的隧道、高架桥 梁和路基结构及重要附属结构等的变形进行监测,为分 析线路结构安全及对运营安全的影响、制定线路结构维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本规范用于规定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改造、运营阶段的工程监测技术要求,旨在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在运行中的安全性。
一、基本原则(一)建立健全科学的工程监测体系,依托规范、技术及基本数据经加核、备案、审查,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及安全性,并为调整优化整体运营方案提供技术参考。
(二)实施多集成的智能化监测,适时安排监测点,搭建实时采集数据的监测网络,及时汇总分析跟踪控制,多指标实时全面、逐层连续评估,确保安全性及质量合格性。
(三)正确处理工程监测结果,将监测结果保存起来,归档备案,以便后期检查查阅。
二、监测范围及要求(一)施工阶段1. 轨道交通路堤排水沟及路堤基础施工前、中、后期的地质导线形状及测量水准变化的监测;2. 地铁路基路堰施工比例及压力位置的监测;3. 天桥、桥梁等结构施工灌次的形变量及施工工艺的分析监测;4. 站厅、洞口及设备室的湿度、温度、振动、杂质浓度及噪声等与安全性相关的指标的监测;(二)运行阶段1. 交通密集区块电磁场辐射监测;2. 山体滑坡和地壳变形及新补植地质类型的监测;4. 电缆气象温度、湿度、绝缘电阻、阻抗噪声及结冰等监测;5. 客车安全监控和视频监控系统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三、实施细则(一)工程监测技术负责人应按照《城市轨道交通施工安全管理条例》及《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现场监督检验工作规程》,将安全监测数据及时报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部门备案;(二)交通密集区块电磁场辐射监测,应当使用监测仪器进行检测,并经质量安全监督检验部门确认合格并备案;(三)接触网施工及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温度、湿度、阻抗噪声及结冰等监测,应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仪器实施,并实时上传监测数据;(四)对与安全相关的结构地质类型以及运营段路面积水、湿度、温度、杂质浓度和噪声等监测,应统一采用智能系统,实现实时反馈;(五)客车安全监控及视频监控系统数据的实时采集,需安装安全报警仪器,以实现事故实时反馈及自动预警处理;(六)正确存档备案,避免数据丢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监测仪器及建议监测频率表
序号监测内容监测仪器仪器监测精度量测频率
1 桩顶水平位移全站仪±1mm
2 桩顶竖向位移水准仪( 1)基坑开挖期间
3 桩体水平位移测斜管、测斜仪±1mm H≤ 5m,1 次/ 天;
4 地表沉降水准仪5m< H≤ 10m, 1 次 / 天;10m < H≤ 15m,1 次 / 天;
5 支撑轴力轴力计≤1/100 H> 15m ,1 次/ 天。
6 坑底隆起(回弹)水准仪( 2)结构回筑期间
7 周边建筑水平位移全站仪±1mm 1~7 天, 1 次/ 天;
8 周边建筑倾斜全站仪±1mm 7~14 天, 1 次/天;
14~28 天, 1 次 /2 天;
9 周边建筑及地表裂
裂缝仪±1mm 28 天后, 1 次/3 天;
缝
( 3)有支撑段基坑各道支10 周边建筑物竖向位
水准仪撑开始拆除到拆除完成后移
3 天内监测频率应为 1 次 / 11 地下管线沉降、位移水准仪
天
12 ±1mm
土体侧向变形测斜管、测斜仪
13 地下水位水位管、水位仪±10mm
14 临时立柱竖向位移水准仪
备注: 1、现场监测将采用定时监测与跟踪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2、监测频率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进行适当调整。
3、监测数据有突变时,监测频率应加密直至跟踪监测。
4、各监测项目的开展、监测范围的扩展,随施工进度不断推进。
平面控制网技术要求表
级别平均边长 (m)角度中误差(")边长中误差(mm)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一级2001:200000
精密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表
每千米高差中误差(mm) 水准仪等级水准尺观测次数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 (mm)
偶然中误差全中误差
铟瓦尺往返测各
4 L 或
n
1
DS1
一次
注: L 为往返测段、环线的路线长度(以 km 计 ),n 为测站数
序号监测项目监测项目报警值测点布置监测频率
1 桩顶水平 / 竖向位移累计 24mm 或变化速率大
沿车站纵向 10~15m 一个
于 10mm/ 天 1.施工监
2 土体变形测斜累计 30mm 或变化速率大沿车站纵向每侧布置2~4 测应贯穿于 10mm/ 天个同一孔竖向间距车站施工
3 桩体变形累计 24mm 或变化速率大沿车站纵向 15~20m 一个全过程。
于 10mm/ 天同一孔竖向间距 2.基坑开
4 围护结构侧土压力
长边 50~ 80m,短边中点挖阶段
同一孔竖向间距2~3m 1-2 次/ 70%的轴力设计值或者变
15m
天,内衬
5 支撑轴力(含支撑变形)长,短边中点间距
化速率大于 500KN/天施工阶段
6 支撑立柱沉降 / 水平位移累计 10mm 或变化速率大
每根都需监测
2-3 次/ 于 3mm/ 天天。
7 地表沉降累计 24mm 或变化速率大每隔 15m 一组测点,每组 3.当变形于 10mm/ 天测点在基坑同一横断面内超过有关
8 地下水位累计下降 2000mm 或变化
孔间距 15~25m
标准或场速率大于 100mm/ 天
地条件变
长边 50~ 80m,短边中点
化较大
9 水压力
同一孔竖向间距2~3m
时,应加10 对采取临时悬吊的管线根据管线部门的要求确定根据管线部门的要求设定
大监测频11 车站围护结构边管线根据管线部门的要求确定根据管线部门的要求设定
率。
监测点沉降技术指标及精度要求表
序号技术指标精度要求
1 变形监测点的高程中误差
2 每站高差中误差
3 闭合差或往返较差± n (n为测站数)
4 视线长度30m
5 基辅分划读数较差
6 基辅分划所测高差较差
7 水准仪 i 角15"
基坑工程影响分区表
基坑工程影响区范围
主要影响区(Ⅰ)基坑周边或H·tan( 45°-φ/2)范围内
次要影响区(Ⅱ)基坑周边~(~)H或H·tan(45°-φ/2)~(~)H范围内
可能影响区(Ⅲ)基坑周边(~)H范围外
注: 1 H—基坑设计深度(m),φ—岩土体内摩擦角(°);
2 基坑开挖范围内存在基岩时,H 可为覆盖土层和基岩强风化层厚度之和;
3工程影响分区的划分界线取表中或H·tan ( 45°-φ /2)的较大值。
(2)工程监测等级和范围确定:考虑本项目基坑施工特点,参考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 50911-2013)第条规定,工程监测等级划分标准,结合本项目基坑设计深度、周边环境发生变形或破坏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及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等因素,确定本工程自身风险等级为一级,周边环境风险等级为二级。
综合场地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本项目工程监测等级定为一级。
监测范围为基坑周边 2H(坑深 H=范围内,即坑外。
(图纸设计值与建议值)对比列表
判定内容(参控制值(图纸设计值)控制值(建议值)
序号类别监测项目数绝对变化
累计绝对值变化速率累计绝对值变化速率预警值
量)
1 周边地表地表沉降标高24mm 10mm/d 40mm ≤3mm/d
根据管线根据管线部
20mm ,砼管
2 地下管线地下管线沉降标高部门的要门的要求设≤ 2mm/d
30mm ,钢管
求确定定
控制值
25mm 3mm/d 25mm ≤ 3mm/d
3 周边建(构)建(构)筑物沉降标高的 70%
筑物
4 建(构)筑物倾斜倾斜度 i
5
周边土体
地下水位标高2000mm 100mm/d 2000mm ≤500mm/d
6 土体变形变形30mm 10 mm /d 40mm ≤ 4mm/d
7 桩顶水平位移位移24mm 10mm/d 25mm ≤ 3mm/d
8 桩体沉降标高24mm 10mm/d 25mm ≤ 3mm/d
9
主体基坑
桩体变形变形24mm 10mm/d 40mm ≤ 3mm/d 控制值10 立柱沉降、水平位移沉降位移10mm 3mm/d 15mm ≤ 3mm/d 的 70%
11 支撑轴力支撑轴力测值
70%的轴力设计值或者构件承载能力设计值的变化速率大于 500KN/ 天60%~70%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2013)一级监测控制值:
监测项目控制值
监测内容
累计值 /mm 变化速率 / ( mm/d )桩顶水平位移%~ %H,且小于 15~ 25mm 2~ 3
桩顶竖向位移%~ %H,且小于 10~ 25mm 2~ 3
桩体水平位移%~ %H,且小于 30~ 50mm 2~ 4
地表沉降%~ %H,且小于 20~ 40mm 2~ 4
临时立柱竖向位移10~ 20mm 2~ 3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一级监测报警值:
监测项目报警值
监测内容
累计值 /mm 变化速率 / ( mm/d )桩顶水平位移% ~%H,且小于 25~30mm 2~3
桩顶竖向位移%~%H,且小于 10~20mm 2~3
桩体水平位移%~%H,且小于 45~50mm 2~3
地表沉降25-35mm 2~3
支撑轴力支撑设计轴力的60%~70%
坑底隆起(回弹)25-35mm 2~3
周边建筑竖向位移10~60mm 1~3
周边建筑及地表建筑~3mm 持续发展裂缝地表10~15mm 持续发展
压力10~30mm 1~3
地下管线沉降、位刚性管道
10~40mm 3~5
非压力
移
柔性管道10~40mm 3~5 地下水位1000mm 500 临时立柱竖向位移25-35mm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