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等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等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31094512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5a.png)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等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19.06.14•【文号】国科发资〔2019〕205号•【施行日期】2019.06.1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正文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等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国科发资〔2019〕20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司局,各有关单位: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的总体部署,按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的相关要求,现将“智能机器人”等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公布。
请根据指南要求组织项目申报工作。
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组织申报工作流程1.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的研究内容以项目形式组织申报,项目可下设课题。
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
项目申报单位推荐1名科研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每个课题设1名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可担任其中1个课题的负责人。
2. 项目的组织实施应整合集成全国相关领域的优势创新团队,聚焦研发问题,强化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典型应用示范各项任务间的统筹衔接,集中力量,联合攻关。
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评审采取填写预申报书、正式申报书两步进行,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项目申报单位根据指南相关申报要求,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填写并提交3000字左右的项目预申报书,详细说明申报项目的目标和指标,简要说明创新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基础。
从指南发布日到预申报书受理截止日不少于50天。
——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应与所有参与单位签署联合申报协议,并明确协议签署时间;项目牵头申报单位、课题申报单位、项目负责人及课题负责人须签署诚信承诺书,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及所有参与单位要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对申报材料审核把关,杜绝夸大不实,甚至弄虚作假。
科技部发布2019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申报指南
![科技部发布2019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申报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3bda9885a8114431b80dd870.png)
ISSN1672-9064CN35-1272/TK2018年甘肃省内售电量达879.3亿kWh ,同比增长11.44%,跨区跨省外送电量324.98亿kWh ,同比增长60%;新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24%,弃风弃光率分别下降13.8%和10.47%。
2019年,甘肃电力将采取多项措施,力争弃风、弃光率分别降至10%和8%以内。
甘肃风电装机容量居全国第4(上接第40页)bution systems with wind and photovoltaic generation systems [J ].Renewable Energy ,Volume 76,2015,Pages 283-295,ISSN 0960-1481.17L.Gan ,N.Li ,U.Topcu ,and S.H.Low.Exact convex relaxation of opti ⁃malpower flow in tree networks.arXiv preprint arXiv :1208.4076,2012.18Solar radiation reserch laboratory of NREL [Online ].Available :https :///srrl_rsp2/道内电缆的燃烧升温时间不超过2400s ,且升温也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故而直接采用电力火灾升温曲线也有所不妥。
在试验时应寻找一个能够反应电力电缆隧道环境范围内和特定可燃物条件下的升温模型。
隧道火灾RABT-ZTV 升温曲线在试验中用来评价建筑构件或隧道结构耐火性能时,该升温曲线与前述4种升温曲线都有所不同,如图1所示。
该曲线包含了三个折线段:①快速升温段,即在5min 之内,隧道温度从环境温度直线提升至1200℃;②维持该升温温度在1200℃直至90min 或120min ;③环境温度在110min 内从最高温度1200℃降至环境温度,这三个过程都是线性变化的过程。
2019年XX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模板】
![2019年XX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5f1afaec51e79b89680226e4.png)
2019年XX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2019年度XX市科技计划项目,重点围绕XX市“1+2”国家战略实施,聚焦“工业振兴”“乡村振兴”两个振兴,全面落实《XX市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19—2021 年)》(市政办〔2019〕6号)文件要求,强化科技创新这一关键,推动技术、人才、资金、项目等创新要素向产业汇聚,破解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瓶颈,为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注入强劲动力。
总体目标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瓶颈问题,坚持前端聚焦,推进中间协同,注重后端转化,以科技计划项目为牵引,扶持重大技术攻关,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引进、创新主体培育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紧密衔接,加快补齐产业科技创新短板,努力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一、产业重大技术攻关聚焦信息技术、医药及生物制品、先进制造、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重大技术需求,对方向明确、影响全局的领域,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重大技术难题,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
项目1:信息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内容:围绕信息技术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智慧旅游、现代农业、智能制造、生态环保、文化创意等诸多领域对信息技术支撑的迫切需求,重点支持:大数据、云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新一代光通信技术及器件等技术及应用研究,全面支撑XX数字经济发展。
实施年限:2019-2021年拟立项数:不超过3项资助金额:100-150万元资助方式:分年拨付管理科室:发展规划与科技监督科申报要求:1.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2.获得新技术、新产品并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3.申报单位配套经费不低于1:2。
项目2:医药及生物制品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内容:围绕我市医药及生物制品产业的持续发展的科技需要,重点支持:创新药物及生物医药新产品研发;重大专利到期药物抢仿;医疗器械、医用敷料及诊疗设备新产品研发;中成药优势品种“二次开发”等技术与应用研究,支撑医药及生物制品、医疗设备等产业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
智慧城市创业项目申请书
![智慧城市创业项目申请书](https://img.taocdn.com/s3/m/2b826412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cf.png)
智慧城市创业项目申请书一、项目背景和意义智慧城市是21世纪的城市发展方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技手段为支撑,实现城市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的智能化、高效化和可持续发展。
本项目旨在通过创新思维和技术手段,构建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智慧城市平台,提升城市管理效率、改善居民生活品质。
二、项目概况1. 项目名称:智慧城市创新平台2. 项目主要内容:基于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建立智慧交通、智能安防、智慧环保等系统,实现城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智能化管理。
3. 项目预期目标: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改善城市居民的出行、居住和工作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需求和创新点1. 需求分析:a. 智慧交通系统:优化道路交通流量,提升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事故发生率。
b. 智能安防系统:建立全面覆盖的安防监控网络,实现对安全隐患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c. 智慧环保系统:构建城市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对空气质量、噪音、水质等环境指标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2. 创新点:a. 引入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提高系统的决策能力和自动化水平。
b. 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各个子系统之间的信息互通和协同作业,提高整体效能。
四、项目计划和实施步骤1. 项目计划:a. 编制详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分析市场需求和潜在风险。
b. 确定项目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时间表。
c. 筹集项目所需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d. 进行系统的设计、开发和测试。
e. 在合适的区域进行试点,并根据试点结果进行系统的完善和优化。
f. 推广应用至更多城市,并建立可持续的运营和维护机制。
2. 实施步骤:a. 系统需求分析和设计:明确各个子系统的功能和技术要求。
b. 系统开发和测试: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系统编码、测试和优化。
c. 试点和推广:选择合适的城市进行试点,并根据试点结果进行系统的优化和改进。
d. 运营和维护:建立运营和维护团队,确保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2019年度定向
![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2019年度定向](https://img.taocdn.com/s3/m/10f5b14667ec102de3bd8918.png)
附件1“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2019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节选)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发布2019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围绕网络强国战略与社会经济转型需求,重点突破智慧城市“感—联—知—用—融”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基于自主研发技术和产品构建物联网与智慧城市一体化服务系统,在京津冀、珠三角、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典型城市(群)开展集成创新与融合服务的示范应用,支撑具有中国城市特色的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分级分类示范建设,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我国成为智慧城市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的全球引领者。
推动物联网与智慧城市规模化发展和“三融五跨”共享,形成完善产业生态链,使我国物联网与智慧城市技术研究、标准规范与产业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申报项目由相关地方部门推荐,每个推荐渠道针对单个研究任务限推荐1个项目,配套经费与专项经费比例不低于3:1。
各研究任务要求以项目为单元整体组织申报,项目须覆盖所申报指南方向二级标题(例如:1.1)下的所有研究内容并实现对应的研究目标。
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10个。
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项目中每个课题设1名课题负责人。
1.面向不同类型城市的重大场景应用示范1.1城市地面基础设施智能监测与运行保障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研究城市路桥隧、交通枢纽、公众活动区域、社区与养老机构等地面关键公共基础设施运行体征监测与辨识技术和失效性脆弱性理论;研究关键公共基础设施大规模运行全面智能感知技术和多维度、多元感知数据耦合技术,建立基础设施信息库;开展城市关键公共基础设施状态规律的态势监测、风险预测、认知反演的深度建模和解析,研究设施运行预警预报模型及多目标智能决策技术;研究城市运行健康状态评测评价、环境监测预警与评测评价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技术和综合评估评价体系;构建城市关键公共基础设施运行态势预测、智能调度、快速响应、迅速恢复的综合监测和安全管控技术体系与平台,并开展应用示范,辅助设施智慧运维与应急防控。
2019年度市本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2019年度市本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495e8bff89eb172ded63b7a8.png)
2019年度市本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工业领域一、自动化装备制造专项(一)基础结构件制造技术提升重点支持:直线导轨、滚珠丝杠副新产品的研制;超精密(SP)级直线滚动导轨制造关键技术产业化应用的研究;高可靠性、高密封性阀门的研制及产业化。
主动设计申报方向:1。
新型直线导轨制造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通过优化产品结构,研制低噪声、微型等新型直线导轨,使其具备低噪声、微型化、轻量化等优点,以满足低噪、小型、高速等自动化运行设备的需求。
2。
超精密(SP)级直线滚动导轨制造关键技术产业化应用研究。
通过合理优化材料处理等加工工艺,设计可靠的加工工艺装备及检测设备,实现直线滚动导轨的超高精密加工,使其精密程度达到超精密(SP)级并能稳定量产,满足高档自动化装备对导轨精度的要求。
3。
高可靠性、高密封性阀门的研制及产业化。
研究阀门的密封结构以及密封面的材料及焊接、喷涂、研磨等技术,开发制造在各种苛刻工况下长期可靠密封、达到零泄漏的阀门,并实现产业化。
(二)自动化装备制造与智能系统开发重点支持:高精密直线导轨加工装备研制;智能化专用装备研发及应用;数控专用机床的研究与开发;特种制造专用装备研发;高效节能装备开发。
主动设计申报方向:1。
高精密直线导轨制造装备研制。
开展改善直线导轨机械性能的方法以及优化加工工艺方面的研究,以提高导轨精度及机械性能为目标,研制专用的高精密导轨加工装备,使其满足高端数控机床等领域对直线高度精度的要求。
2。
机器换人智能化专用装备研发及应用。
针对丽水地方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开展机器换人技术或智能化自动化装备的研发与应用,以实现智能化自动生产线替代高强度、高危险人工工种,解决企业用工荒。
3。
基于人工智能的金属管件精确成形技术及应用。
研究面向金属管件精确塑性成形的各类样本数据采集方法,探索工业现场环境下缺失数据填充方法与样本数据处理方法,建立金属管件精确塑性成形数据库,构建基于人工智能的金属管件精确塑性成形规律学习方法,形成面向大数据的金属管件精确变形行为系统原型,实现金属管件智能制造与精确成形。
2019-2020年度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平台创新类、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类示范项目名单
![2019-2020年度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平台创新类、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类示范项目名单](https://img.taocdn.com/s3/m/977eb78acfc789eb162dc81b.png)
77
路曼远程运维服务项目
天津路曼科技有限公司
78
中服云端智能物联网平台
西安中服软件有限公司
79
光纤预制棒数字化与智能化制造技术研究
青海中利光纤技术有限公司
80
盾构远程在线监测云平台
中铁工程服务有限公司
81
基于富士康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刀具专业云
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
82
安捷综合能源智慧管理集成创新融合应用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10
基于NB-IoT物联网技术的智慧照明大数据云平台
河南继元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11
晨泰科技智慧用电安全动态监管平台
浙江晨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12
电动自行车安全管控系统
福州聪电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113
基于视频分析挖掘的智慧城市管理平台的开发与示范
天地伟业技术有限公司
36
物联网近场空口检测认证服务创新平台
福州物联网开放实验室有限公司
37
物联网系统抗复杂电磁环境研究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38
基于物联网电子证据链的远程检测平台及应用示范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39
车联网信息安全检测认证平台建设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40
基于5G-V2X的智能网联基础设施集成和云控平台研发
67
集装箱智能监测管理系统
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
68
基于物联网的起重机安全与健康监控系统集成创新
江西飞达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69
基于德恩云智造新模式的工业物联网建设
四川德恩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9年度市科技计划项目入库申报指南
![2019年度市科技计划项目入库申报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21657f6933687e21af45a95c.png)
附件:年度市科技计划项目入库申报指南一、重大科技专项专题一:重大科技专项项目(一)申报内容根据市委、市政府加快培育超千亿产值产业集群的战略计划部署,本专项主要围绕我市五金刀剪产业升级、高端不锈钢以及机械制造、装备制造等产业的发展需求和未来趋势,以产业关键技术攻关为突破口,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重点开展高端金属粉未材料、高性能合金材料及应用、高功率激光应用、机械制造等方面关键技术研发,通过前沿技术研究、共性关键技术及装备攻关,解决我市产业生产的核心技术问题,提升行业的产品品质量。
推动我市产业向高端化和新型化发展,不断增强我市支柱产业的综合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申报要求、申报项目技术水平须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申报单位必须具有与项目内容相对应的工作基础、行业背景和科研团队,具有较高的产业技术研究水平与协同能力。
项目负责人原则上须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负责人应具有完成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
该项目所需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科学研究或产业化经历以及组织协调能力。
、项目实施周期年,项目申报书上的技术经济指标必须明确客观,并将作为项目验收时的考核指标。
、每个项目实施期必须申请发明专利项以上。
(三)联系方式市科技局产学研科:梁国强、陈成鹏业务咨询电话:二、产业技术创新专项专题二: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一)申报内容本专题旨在引导和支持我市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吸引高校、科研院所的成熟高新技术及创新成果在我市转化及应用,促进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申报要求、企业必须与省内外高校或科研院所等联合开展项目,并签有责权利明确的项目合作协议,分工和进度明确,经费预算合理,知识产权归属清晰。
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荭。
、项目实施周期年,各方任务分工明确、研发或产业化进度科学,经费预算合理,知识产权归属清晰,具有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特点。
项目申报书上的技术经济指标必须明确客观,并将作为项目验收时的考核指标。
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
![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https://img.taocdn.com/s3/m/6626181248d7c1c708a145b3.png)
“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形式审查条件要求申报项目须符合以下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1.推荐程序和填写要求(1)由指南规定的推荐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出具推荐函。
(2)申报单位同一项目须通过单个推荐单位申报,不得多头申报和重复申报。
(3)项目申报书(包括预申报书和正式申报书,下同)内容与申报的指南方向相符。
(4)项目申报书及附件按格式要求填写完整。
2.申报人应具备的资格条件(1)项目及下设课题负责人应为1959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
(2)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可作为重点专项的项目(课题)负责人,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受聘单位提供全职受聘的有效材料,非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受聘单位和境外单位同时提供受聘的有效材料,并随纸质项目申报书一并报送。
—1—(3)项目(课题)负责人限申报1个项目(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以下简称改革前计划)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牵头申报项目(课题)。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的在研项目负责人(不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也不得参与申报项目(课题)。
(4)特邀咨评委委员不能申报项目(课题);参与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或本年度项目指南编制的专家,不能申报该重点专项项目(课题)。
(5)诚信状况良好,无在惩戒执行期内的科研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信用“黑名单”记录。
(6)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的公务人员(包括行使科技计划管理职能的其他人员)不得申报项目(课题)。
3.申报单位应具备的资格条件(1)在中国大陆境内登记注册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等法人单位。
国家机关不得作为申报单位进行申报。
(2)注册时间在2018年5月31日前。
物联网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主题专项项目申报指引
![物联网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主题专项项目申报指引](https://img.taocdn.com/s3/m/f9aeb7f5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c8.png)
物联网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主题专项项目申报指引1. 背景介绍物联网产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产业,涉及到许多不同领域的技术及产品,包括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等。
由于物联网产业涵盖了如此广泛的领域,因此对于许多企业和机构来说,想要在物联网产业中扮演领先地位是异常困难的。
为了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各级政府和企业都积极推动物联网相关技术的创新。
物联网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主题专项项目的正式启动,旨在通过资金及政策等多方面支持,提升物联网产业整体的技术水平,推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 项目申报指引2.1 项目立项背景在项目立项背景部分,需要写明本项目的意义、目标、内容和工作要点。
具体内容包括:•项目意义:重点论述本项目对于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是何等重要,并且列举出此项目解决了行业问题的具体案例或证明。
•项目目标:明确提出本项目的具体目标和成果,让政府和企业了解本项目的方式和目的。
•项目内容:阐明本项目将要解决的问题、创新的技术方向,列举出相应的开发及实现计划,并且需要和政府的相关政策和行业标准挂钩。
•工作要点: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本项目的主要工作内容,并且列举出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让政府、企业和项目组成员都可以清晰易懂地了解项目的详细情况。
2.2 项目负责人及负责单位在这部分,需要指明项目负责单位及负责人,以及申报单位的名称、介绍和资质证明。
具体内容包括:•负责单位:需要写明项目负责单位的具体名称,介绍及其资质证明。
•项目负责人:明确表述项目负责人的姓名、职称、联系方式等具体信息,并且需要对其资历有一定的介绍和解释。
•申报单位:详细介绍申报单位的历史、资质、实力等,让政府和企业了解该申报单位是一个可信赖的合作伙伴。
2.3 项目预算与计划在这部分,需要列出项目的预算与计划,让政府和企业对项目的实现路径和投资做出评估。
具体内容包括:•项目预算:列出整个项目的预算,明确资金投入的主要方向和分配比例,并且需要注明政府或其他单位提供的资金分别是多少。
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7082472c6c85ec3a87c2c5d0.png)
附件5“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征求意见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的总体目标是:围绕网络强国战略与社会经济转型需求,重点突破智慧城市“感-联-知-用-融”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基于自主可控技术和产品构建物联网与智慧城市一体化服务系统,在京津冀、珠三角、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典型城市(群)开展集成创新与融合服务的示范应用,支撑具有中国城市特色的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分级分类示范建设,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我国成为智慧城市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的全球引领者。
推动物联网与智慧城市规模化发展和“三融五跨”共享,形成完善产业生态链,使我国物联网与智慧城市技术研究、标准规范与产业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19年,专项将以推动智慧城市集成应用示范创新、形成核心共性关键技术解决方案为主要目标,按照“特大城市”、“城市群”、“中小城市”、“国家新区”等四类不同智慧城市重大需求,启动若干应用示范任务,开展具有示范效应和辐射作用的集成创新应用示范;另按照智慧城市“感-联-知-用-融”的共性关键技术体系,启动若干共性关键技术与平台任务,支撑应用示范城市的集成创新。
各研究任务要求以项目为单元整体组织申报,项目须覆盖所申报指南方向二级标题(例如:1.1)下的所有研究内容并实现对应的研究目标。
1.面向不同类型城市的重大场景应用示范特大城市创新应用示范1.1智慧城市物联泛在接入网关及平台应用示范(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面向智慧城市精细化综合管理中众多设施物联化接入需求,研究可支持长距离、短距离,有线、无线等多种通信制式的极低功耗深度覆盖海量接入技术,包括支持超大容量、超远距离、超低深度、超高网络互联能力的控制算法、上下文感知、网络协同、移动性管理机制、业务适配与合成、高效资源调度等关键技术;研制具有多元、多维、多参自感知、自适应、自加载的高灵敏度接入模组和极低功耗动态全网通接入网关;研究城市恶劣环境设备能量供给技术、设备成本降低方法、制定统一的数据接入与汇集标准,开发可支持批量生产的工艺装置;建立物联网前置、边缘分级计算决策体系,搭建可支持智慧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物联网接入平台并建立示范应用。
2019年广安市科技创新项目申报指南
![2019年广安市科技创新项目申报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1cd7d651fd0a79563c1e72fb.png)
附件]2019年广安市科技创新项目申报指南—、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支持重点支持我市重点发展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能源化工3个支柱产业,生物医药、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轻工服装4个优势产业和数字经济产业,支持重大孵化器平台研究及建设。
(二)支持范围1.围绕构建〃341〃现代工业体系,支持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各区市县(园区)布局的重大产业化项目,为工业强市提供科技支撑,推动广安高质量发展。
装备制造产业。
以汽摩整车及核心零部件、〃云轨〃交通装备、航空零部件以及智能制造装备、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农机装备的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与应用为重点。
电子信息产业。
以电子元器件、智能终端、新型显示、物联网、集成电路等门类的电子信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与应用为重点。
能源化工产业。
以精细化工、新型电池、清洁能源、日用化学品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与应用为重点。
生物医药产业。
以发展成品药、原料药、中成药、康养保健产品、医疗器械、药用辅料、包材及智能化生产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与应用为重点。
食品饮料产业。
以发展酿酒制造、食品加工、调味品制造、饮料制造等绿色有机精深加工食品的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与应用为重点。
先进材料产业。
以发展玄武岩连续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聚酰亚胺和聚苯硫瞇等高分子材料、节能环保新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与应用为重点。
轻工服装产业。
以发展丝绸、月艮装、鞋帽、轻工产品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与应用为重点。
数字经济。
以发展智慧城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关键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与应用为重点。
2•围绕广安龙安柚、邻水脐橙、广安蜜梨〃三大拳头〃产业和中国川菜地道食材产业”优质粮油、优质柑桔、优质蔬菜、优质生猪、优质花卉药材五大主导产业和优质花椒、梨、葡萄、蚕桑、畜禽、水产、林竹七大特色产业为支撑的广安市〃357〃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开展农作物及畜禽品种、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研究、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作物及畜禽高效安全生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绿色安全投入品开发。
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3c5a2bb8b9d528ea81c7794b.png)
附件2“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等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发布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针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创新不足、科技创新支撑不足、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以新一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以“创新、开放、分享、协同、融合”为发展理念,以提升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与水平为主题,以推进互联网与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为主线,创新现代服务科学,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融合,打造现代服务支撑平台,推进“产学研用”结合的跨学科、综合交叉科研团队和联盟建设,重塑现代服务业技术体系、产业形态和价值链,提高科技在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中的贡献度,创新发展跨界融合的现代服务新生态,服务实体—1—经济转型升级。
本重点专项按照现代服务科学理论、服务关键核心技术、新兴服务业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科技服务业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文化科技服务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等5个方向,共部署35项任务。
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7—2021年)。
2019年,在上述5个方向,按共性关键技术类、应用示范类,拟设置研究方向20个,安排不少于20个项目,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约3亿元。
应用示范类项目须有经费配套,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1:1。
鼓励充分发挥地方、企业与市场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项目申报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1.1)的研究方向进行,每个研究方向拟支持项目数为1~2项。
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必须涵盖二级标题下所列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
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2020年度项目
![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2020年度项目](https://img.taocdn.com/s3/m/e720d203561252d381eb6e37.png)
附件2“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征求意见稿)1.面向不同类型城市的重大场景应用示范特大城市创新应用示范1.1城市重大市政设施智能化运维与管控平台构建及应用示范(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围绕城市重大市政设施与工程综合智能化运维要求,研究市政设施多状态混杂环境的智能化泛在接入关键技术,从前端保障海量多源异构数据的可信感知与可协同预测处理,可支持复杂环境下的网络协同自校正和虚拟重构技术;研制具有多元多维多参的智能感知低功耗设备,构建统一的数据采集与数据汇集机制;建立特大城市市政设施智慧化运维管控平台,支持海量多源异构数据的智能接入、不同网络规模下多模态感知数据分析以及不同时空尺度下数据融合运算;对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标准,构建以人为本的城市精细化管理市政设施编码编目体系。
考核指标:市政设施智能化泛在低功耗接入设备,需支持至少1种自主开发极低功耗接入模块或安全可信处理模块,静态电流不大于2uA,自动识别和处理5种以上多元多维多参敏感单元的状况;基于自主可控技术和产品建立城市市政设施智能化运维与管控平台,在不少于2个2000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进行示范应用,实现区域覆盖率达到100%的监测点位,且不少于100万节点,无线接入率大于60%,大数据量感知信息的接入交互<1s;支持跨主体部门PB级数据共享与管理;制定不少于5种重大市政设施系统的编码编目标准,满足智慧城市行业用户需求。
1.2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应用支撑平台与示范(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面向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研究城市运行监测指标体系,以及基于物联网和视频识别的城市运行信息智能感知和标识、基于社交网络和舆情监测的城市社情民意采集和民情事件标识等技术;研究城市市政、园林、环卫、执法等专业在线服务功能,以及面向现场巡查和执法人员的智能化、模块化、成套化装备;研究市容环境和社区治理等方面“一网统管”的城市综合管理模式,以及多渠道城市运行管理事件关联分析、预警预报和综合决策技术;研究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城市管理和服务评价技术方法,支撑上级部门和第三方开展城市管理服务监测评价;研发全面感知、数据汇集、功能集成、联勤联动、共享开放的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并开展应用示范。
物联网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主题专项项目申报指引
![物联网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主题专项项目申报指引](https://img.taocdn.com/s3/m/49d2aeff524de518964b7d23.png)
附件1物联网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主题专项项目申报指南项目一:微小型化、低成本、智能感知处理SoC芯片1. 目标任务研制国内首款满足IEEE802.15.4g标准的SoC芯片,提升重庆在物联网核心芯片领域的竞争力。
采用片上系统技术(SoC)设计集成32位低功耗处理器、网络协议引擎、基带处理、射频前端、信号纠错模块、I/O接口等电路的核心芯片,支持我国自主制定的通信规范要求,配以轻量级的通信协议软件和开放实时操作系统,形成一套低功耗、低成本、小型化物联网核心芯片的软硬件研发平台。
2. 考核指标考核指标:核心芯片满足IEEE802.15.4g标准并通过第三方协议一致性测试;支持多种休眠模式和外部通用接口,支持纯硬件模式、硬件辅助模式和纯软件模式等多种时间同步模式,支持硬件TDMA时隙收发机制、超帧调度引擎和可编程跳信道机制。
芯片集成32位低功耗处理器,静态功耗达到微瓦级,工作时功耗小于90毫瓦,接收灵敏度达到-100dBm以上,实现小规模流片和规模化示范应用。
申请发明专利5项、制定国际/国内标准规范1项。
3. 经费设置市级财政科技经费资助不超过250万元。
项目二:物联网智能硬件模组1. 目标任务研制国内首款支持多种物联网网络协议、满足不同应用需求的智能硬件模组,填补市场空白。
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实时以太网技术,硬件控制技术(包含处理器、射频模块、I/O接口、A/D等硬件技术)和局域网控制技术,结合我国自主制定的通信规范要求,配以相应协议软件,使传统设备拥有智能化功能并更加便捷地连接到物联网,实现不同环境中对物联网终端设备的智能控制,解决设备间的信息化孤岛问题,并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能够应用于不同应用场合的物联网智能硬件模组研发平台。
2. 考核指标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支持即插即用,支持多种外部通用数字信号接口(UART/GPIO/I2C/SPI)或模拟信号输入/输出接口(0V~5V/0V~10V)等,以及多种参数配置接口(包括串口配置/web配置/网络配置);支持用户通过外部指令集进行二次开发,便于用户集成到最终产品中;支持不同的有线或无线网络协议(支持以太网、WIFI、IEEE802.15.4、6LoWPAN等协议);提供安全机制;硬件具有低功耗特性,采用低功耗处理器,具备不同的休眠模式,满足不同应用场景要求;须具有高可靠性,具备恶劣环境下的工作能力、抗干扰能力,并能够保持8000小时(工业级)以上的长时间稳定运行;支持北斗定位功能;支持在线固件更新功能;支持在线调试和自检功能,支持用户对硬件运行状态进行监控,支持运行故障自诊断;支持对智能硬件模组进行优化以满足不同场合的成本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6“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发布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围绕网络强国战略与社会经济转型需求,重点突破智慧城市“感—联—知—用—融”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基于自主研发技术和产品构建物联网与智慧城市一体化服务系统,在京津冀、珠三角、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典型城市(群)开展集成创新与融合服务的示范应用,支撑具有中国城市特色的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分级分类示范建设,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我国成为智慧城市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的全球引领者。
推动物联网与智慧城市规模化发展和“三融五跨”共享,形成完善产业生态链,使我国物联网与智慧城市技术研究、标准规范与产业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19年,专项将以推动智慧城市集成应用示范创新、形成核心共性关键技术解决方案为主要目标,按照“特大城市”“城市群”“中小城市”“国家新区”等四类不同智慧城市重大需求,启动若—1—干应用示范任务,开展具有示范效应和辐射作用的集成创新应用示范;另按照智慧城市“感—联—知—用—融”的共性关键技术体系,启动若干共性关键技术与平台任务,支撑应用示范城市的集成创新。
启动11个研究任务,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为2.6亿元。
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须自筹配套经费,配套经费总额与国拨经费总额比例不低于1:1;应用示范类项目须自筹配套经费,配套经费总额与国拨经费总额比例不低于2:1。
项目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1.1)的研究方向组织申报。
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须涵盖该二级标题下指南所列的全部考核指标。
除特殊说明外,拟支持项目数均为1~2项。
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10个。
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项目中每个课题设1名课题负责人。
指南中“拟支持项目数为1~2项”是指:在同一研究方向下,申报项目评审结果前两位评价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的情况时,可考虑支持前两个项目,两个项目将采取分两个阶段支持的方式,第一阶段完成后将对两个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后续支持方式。
1.面向不同类型城市的重大场景应用示范特大城市创新应用示范1.1智慧城市物联泛在接入网关及平台应用示范(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面向智慧城市精细化综合管理中众多设施物联化—2—接入需求,研究可支持长距离、短距离,有线、无线等多种通信制式的极低功耗深度覆盖海量接入技术,包括支持超大容量、超远距离、超低深度、超高网络互联能力的控制算法、上下文感知、网络协同、移动性管理机制、业务适配与合成、高效资源调度等关键技术;研制具有多元、多维、多参自感知、自适应、自加载的高灵敏度接入模组和极低功耗动态全网通接入网关;研究城市恶劣环境设备能量供给技术、设备成本降低方法、制定统一的数据接入与汇集标准,开发可支持批量生产的工艺装置;建立物联网前置、边缘分级计算决策体系,可与开放式中间件对接,支持跨组织、跨部门的数据与服务共享,搭建可支持智慧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物联网接入平台并建立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研制一套具备自主获能的可灵活部署、可支撑深度覆盖、具有边缘计算能力的安全综合接入网关,接入能力5公里半径内接入数量>1万,支持≥4种网络通讯制式,其中至少1种集感知、传输、处理于一体的自主SoC广域通信协议芯片,静态功耗不大于1μW,发射功耗不大于100mW,建立基于开放式技术平台物联网前置、边缘分级计算决策体系平台,可对接开放式中间件,网关协议转换处理性能大于10000TPS。
依托国家政务网络基础设施,选择1个特大型城市,在城市精细化管理中的市政设施、城管设施、交通设施、寄递安全、智慧社区等不少于5场景示范应用,构建不少于20个应用案例,对接新型智慧城市技术标准体系。
—3—1.2智慧城市网络信息安全综合免疫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聚焦智慧城市万物互联复杂环境中的现有物联网应用系统和未来物联网应用系统的网络安全保障两个层面,开展多传感器的城市公共安全监测、多源异构数据的安全交换与共享及综合防控等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突破以威胁感知、异常检测、风险评估和态势分析为特征的物联网运行环境安全防御,并通过建设城市网络安全综合防控平台,建设智慧城市网络信息安全免疫系统与智慧城市网络信息安全运营中心的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的整体网络安全,实现智慧城市建设从不安全向高安全的平稳过渡,并推动智慧城市网络安全标准化工作以及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智慧城市安全保障总体技术框架;建立物联网安全感知关键技术仿真验证平台、基于物联网智能感知的城市典型风险源综合监测系统等,搭建智慧城市网络安全综合防控平台,实现对不少于10个单位、50个重要信息系统的威胁预警、事件通报和应急处置服务;建立多维、立体协同、一体化城市运行管理内容安全监控体系,提供区块链结合PKI的密钥基础设施解决方案,可支持城市基础设施网络系统威胁感知、异常检测、风险评估和态势分析等能力,可实现对重要信息系统的威胁预警、事件通报和应急处置服务等综合防控,城市系统人群身份连接能力1000万,未知攻击威胁检测能力95%,城市数据处理能力40PB,网络安全风险预警能力30秒,在特大城市范围开展跨行—4—业、跨领域、跨系统的大规模应用示范。
城市群创新应用示范1.3国家中心城市数据管控与知识萃取技术和系统应用(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面向国家中心城市运行管理的高动态、多模式大场景等典型应用,研究智慧城市核心概念建模与模型演化、智慧城市知识库构建、知识可信度评估和多粒度模式涌现等技术,建立随城市发展而动态演化的智慧城市知识模型与知识分析推理系统;研究国家中心城市多源异构数据语义协同与数据深度挖掘的智慧城市知识库构建技术,构建模型扩展与跨领域知识协同的本体建模与演化、知识聚集系统;研究国家中心城市跨域资源系统协同与动态多视图认知技术和系统;研究面向社会感知大数据的中心城市知识迁移学习、城市知识萃取与要素建模技术和系统;构建面向国家中心城市的数据管控和知识萃取平台,开展中心城市重大应用领域的人群行为动态分析技术研究与城市群知识萃取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形成一套面向国家中心城市立体空间的知识多维萃取技术体系,研制一套涵盖城市多粒度知识萃取系统;构建10PB级城市国土规划管理、生态环境监测和灾害应急响应等领域智慧城市知识体系;实现至少4种国家中心城市社会感知数据知识萃取方法,知识来源追溯90%以上,知识萃取可用性不低于99.99%;在至少2个国家中心城市及城市群(涵盖15个以上百—5—万常住人口的城市)进行典型应用验证与推广。
中小城市创新应用示范1.4基于边缘智能协同的物联终端系统与应用(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针对城市市政管理、安全监控、设备设施监控、突发事件处理等智慧城市高实时、高性能应用要求,突破物联系统实时响应,端到端以及端边云协同高效信息智能处理技术,为高实时智慧城市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重点研究物联系统终端侧边缘智能计算架构,实现计算、存储和通信的边缘融合和AI(人工智能)算法加载;研究异构端设备的多协议无缝接入与管理技术。
研究轻量级、可扩展的物联系统边缘侧应用层协议,支持智能计算负载的自动分割、调度和迁移。
研究设备侧轻量级虚拟化、资源池化和容器技术,形成边缘资源管理策略。
研究异构边缘设备动态任务划分技术,P2P、CDN等边缘计算模型,实现物与物之间的协同计算和边缘自治。
研究端边云弹性计算模型,实现高效端边云的计算任务分配和计算迁移策略满足实时应用要求。
研究端云协同的智能分析技术,实现终端和云端的分级智能分析,实现智能分析的芯片级负载调度,实现海量多维数据的秒级检索和知识挖掘;实现端云协同处理性能提升和突发业务的动态负载均衡,满足应用的智能高效要求。
考核指标:至少支持11类多维数据采集,至少支持目标的12种属性分析,至少解决一类广泛应用的信息采集不精准的问题。
支持不少于100个高度异构设备的互联互通。
基于边缘智能—6—的实时应用场景,整体系统对紧急事件响应延迟低于100毫秒,对用户体验有较大影响的应用响应延迟达到亚秒级。
对系统异常事件预测和检测准确率达到90%,误报率低于5%。
实现终端和云端的分级智能分析,智能分析的芯片级负载调度,万亿级多维数据的秒级检索。
实现端云协同的小文件高效存储与一次性索引定位,支持端云协同的多用户小文件访问的性能提升和突发业务的动态负载均衡功能。
支持大带宽应用场景节省90%以上传输带宽。
利用边缘处理技术的设备和业务敏感信息数据泄露风险降低99%。
选择3个以上城市开展不少于2000个终端的运营级示范。
1.5面向绿色生态城市的一体化综合管理服务系统与应用(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聚焦城市绿色生态发展中面临的管理和服务问题,研究低运维成本、高可靠性的分布式生态环境智能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智慧感知、综合分析,为科学决策提供精准支撑;研究基于卫星遥感—无人机—地基监测网和物联网大数据的“空天地人一体、感联知用融合”的多尺度、高时空分辨率的城市群多源生态环境数据融合技术;研究全耦合多尺度生态环境监测(包括空气、水、重点污染源等)技术,实现对监管区域实现从宏观到微观全方位、立体化监测和全景展示;重点突破绿色生态城市大数据模型,梳理面向绿色生态城市的数据资源目录、制定统一的数据规范和信息交换标准,设计并开发绿色生态城市大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开发绿色生态城市监测与性能评估系统,构建高效—7—率的区域一体化绿色生态综合管理与智能服务平台,为绿色生态城市发展提供一体化智慧管理服务。
考核指标:研发轻量级、低成本、模块化的智能生态环境监测传感器终端,监测污染物成分不少于5种,监测生态指标不少于3个;依托城市现有基础设施资源,构建低运维成本、高时空精度(时间精度≤1小时,空间网格精度≤3km×3km)、可复制的多尺度城市生态环境智能监测网;建立“天、空、地、人”一体化多尺度城市生态环境预测、监测、应急、管理与智能服务平台,监控与服务尺度不低于镇级行政区划;建立城市群多尺度环境检测质量预报平台,预报时效不小于14天;提供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和产品,开展区域一体化绿色生态综合管理与智能服务的可复制整体解决方案,覆盖至少3个地市级城市示范区,跨行业政府服务至少10项,覆盖城市90%以上的绿色生态考核指标。
1.6面向城市公共服务的高效融合与动态认知技术和平台(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针对特定中小城市管理与服务过程中对多源异构感知数据融合的需求,搭建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的计算平台以满足城市级数据的实时分析、检索及EB级别多模态数据的长效存储需求,实现对多源异构感知数据高效融合与分析,从大规模城市数据中准确认知智慧城市演化规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