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人物风俗画

合集下载

货郎图

货郎图

作品赏析
• 画面中人物的塑造主要依靠线描勾勒, 细秀的笔划辅以淡雅的设色,使画面古 朴沉着。人物动态鲜明,无一雷同,显 示出画家的写实功底。繁而不乱的货物 描绘得一丝不苟,更显示了李嵩“尤长 界画”的技巧。
作者简介
• 李嵩[宋](1166―1243)钱塘(今杭州) 人。人少木工,颇远绳墨。被宫廷画家 李从训收为养子。光、宁理三朝 (1190―1264)画院待诏。工画人物道 释,得从训遗意,尤长于界画。李嵩画 过许多表现下层社会生活的风俗画,把 劳动人民的生活作为审美对象来描绘, 这在中国古代美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 意义。
民间说唱艺人
• • 一、货郎 的“ 说” 最初,货郎为吸引顾客,增加日销量,每每兜售货物时手中摇动货郎鼓,鼓声响 亮、且富节奏,同时用韵语叫卖。从两点可以看出,这种“说”的方式富有浓厚 的趣味。 其一,货郎的“说”词是将所售货物名称按韵角排序,若前后两句句末的物品名 称韵角相异时,于两句中间添一或数个短句,短句的句末词韵角与下一句末词韵 角必相同,以便自然过渡中转换韵角。虽然韵角讲究无诗歌词曲的严格,但是口 语化的押韵式叫卖,对货郎行当却是大有裨益:首先是顺口,货郎在短时之内报 出所有货物名,听者也于瞬间获悉售卖何种商品,省时、高效;其次是耐听,无 论听者抑或说者皆不厌其烦;再者是易记,听者不忘,当其在亲朋之间言传或自 身需货时,自然忆得商品名称,如此,无疑扩大购买范围,货郎本人也不需要费 力的机械记忆。 其二,货郎的“说”略带腔调、抑扬顿挫,使得叫卖极具欣赏性,在当时近乎封 闭的社会中,货郎给人们生活带来一股清新的活力。清代华广生编著的《白雪遗 音》中有一首“货郎儿”曲,词即是所卖货物的名称:“货郎儿,背着柜子遥街 串,鼓儿摇得欢,生意虽小,件件都全,听我一生喊,杂色带子花红线,博山琉 璃簪。还有那,桃花宫粉胭脂片,软翠花冠。红绿梭布,杭州绒纂,玛瑙小耳 圈。”脍炙人口的词,极富节奏和韵律,加上鼓声扮以夸张的身手表情,可以想 见宋代货郎叫卖情景。这种快人心的行商习俗为人们所喜爱是理所当然的。

论宋代风俗画艺术特征

论宋代风俗画艺术特征

论宋代风俗画艺术特征摘要:风俗画在宋代的社会背景下以独特的绘画形式得到了统治阶级和市民阶级的热爱,在我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在宋代绘画史乃至整个中国绘画史中,都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潮流。

它在画面的表现上包含了宋代的民族风情、经济状况以及文化底蕴,是宋代文化背景的一个缩影,对社会历史以及艺术发展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北宋风俗画艺术风俗画作为我国传统绘画品种之一,是中国多元性绘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绘画方式充实着人物画的发展,在我国的绘画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风俗画是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一次次与文化交融碰撞所产生的结晶,它贯穿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

它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记录着社会的变革。

时代成就艺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成就不同的艺术形式,宋代风俗画正是这一时期的文化产物。

宋代风俗画之所以在宋代广受流传,是因为它具备宋代世俗生活和城市文明共同的审美与需求,同时具有真实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容易被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们所接受,所以它成为宋代最受欢迎的绘画种类之一。

一、风俗画的概念“风俗画”这个词本身没有特定的概念,它不像其他自然学科那样有固定的公式和公认的标准,而是在每个时代都有它所代表的风俗文化。

由于各个时期人们的审美方式和文化背景都有所不同,其中的差异和艺术的发展角度也有所区别。

在我国对“风俗画”的解释也有很多个种类,由于研究的范围与视角不同,所以解释也有所差异,都没能有一个统一的概念。

但在宋代风俗绘画方面,解释的再不相同,其中也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笔者认为,风俗画属于宋代人物画中的一种,它的选题来自贴近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以世俗文化为描绘对象,其画面内容具有真实性和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宋代风俗画兴盛的原因风俗画作为宋代社会文化与时代背景相交融的产物,其发展受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因素的影响。

2.1政治原因在宋代时期,科举考试的形式日渐完善,很多出身卑微的寒门子弟通过科举考试的形式可以进入上层社会。

浅析宋代风俗画意趣之美

浅析宋代风俗画意趣之美

浅析宋代风俗画意趣之美作者:陈君燕来源:《世界家苑》2017年第10期一、宋代风俗画产生渊源1.风俗画的概念风俗画是我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独特的绘画种类,属于人物画的一种,是以人们日常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

始于汉代的墓室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等,兴于北宋。

风俗画“通俗化,表现日常生活,朴实无华,色彩细腻”且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我国绘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2.宋代风俗画的出现众所周知,中国绘画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在汉代墓室的壁画和画像砖中都隐约可见风俗画的影子,这些画面中记录了当时人们狩猎、农耕、出游、宴饮等生活场景,但大部分描绘的仍然是貴族阶层的生活。

直到北宋时期,风俗画才真正成为一个重要的类别和题材,散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这与当时的政治与经济息息相关。

随着城市集镇的迅速发展和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迎合底层人民审美趣味的通俗文艺的出现,人们的对于艺术的追求也发生了转变,画家开始不再一昧的为贵族服务,转而描绘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宋代风俗画的题材十分广泛,总的来说,既有表现战争的历史题材;也有表现市井生活的日常题材。

画家们采用一些民间传说结合历史来表现战争类的历史风俗画,以此来达到以古喻今的作用,人们可以从画面中发现当朝的一些政治问题。

除此之外,画家们也会运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中下层阶级的日常生活状态,表达了当时普通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从这些画中我们就能感受到画家力求表现当时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趣。

二、风俗画的意趣之美1.以《清明上河图》为例对于城市生活的描绘,就不得不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此画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是当时汴京繁荣的见证,也是当时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

纵观全卷,可以看出画家是以当时北宋都城汴京为背景,记录了清明时节的汴京。

央美考研--2016年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中国美术史专业考研参考书笔记

央美考研--2016年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中国美术史专业考研参考书笔记
孟沛欣 陈淑霞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面试(提交 1、美术理论
或 202 俄语或 203 日语或 241 德语 专业研究 2、中外美术史 或 242 法语③629 美术理论④807 计划并答
中国美术史、世界美术史
辩)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面试(提交 1、美术理论
或 202 俄语或 203 日语或 241 德语 专业研究 2、中外美术史 或 242 法语③629 美术理论④807 计划并答
_ 20 文化遗产学与美术考古 李军
研究 _ 21 文化遗产学与美术考古 贺西林
才思教育网址: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或 面试(提交 1、美术理论
202 俄语或 203 日语或 241 德语或 专业研究 2、中外美术史 242 法语③629 美术理论④807 中国 计划并答
中国美术史、世界美术史
辩)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面试(提交 1、美术理论
或 202 俄语或 203 日语或 241 德语 专业研究 2、中外美术史
或 242 法语③629 美术理论④807 计划并答
美术史、世界美术史
辩)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或 面试(提交 1、美术理论
202 俄语或 203 日语或 241 德语或 专业研究 2、中外美术史 242 法语③629 美术理论④807 中国 计划并答
美术史、世界美术史
辩)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或 面试(提交 1、美术理论
202 俄语或 203 日语或 241 德语或 专业研究 2、中外美术史 242 法语③629 美术理论④807 中国 计划并答
美术史、世界美术史

宋代人物画

宋代人物画
宋 刘 宗《 古瑶 台 步 月 图 》 075
110 《 文 姬 归 汉 图 》
术宋 博佚 物名 馆 藏绢 本 设 色 纵
24.4 22.2 厘 米 美 国 波 士 顿 艺 厘 米 横
• 画中刻画人物颇见灵动,线条气脉贯通, 有笔不到而意到之妙。历来表现汉末蔡文 姬被匈奴人掳去,后由曹派人接回中原的 故事时,画面总被一种离愁别绪所笼罩, 此图却从文姬与丈夫的相互顾盼和微笑中, 体现出一种相濡以沫的亲情,虽然被掳的 悲愤和屈辱使文姬莫名难忘,但舔犊之情 胜过了一切。
宋 王 居 正 绢 本 设 色 纵 厘 米 横 厘 米 北 京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085 《 纺 车 图 》
26.1 69.2
• 王居正,生卒年不详,北宋画家。乳名 “憨哥”,河东(今山西永济)人。王拙 子,丹青有父风。工仕女,师法周昉,得 闲冶之态。此图绘怀抱婴儿哺乳的村妇, 身旁置放一架纺车,左手正摇纺轮。前面 一老媪,面向村妇,慈祥安宁。村妇身后 有一儿童,席地而坐,手中拿着杆,牵着 一只蟾蜍,活泼可爱。线条多用类似于周 文矩的“战笔”,生动和谐。
末段画市区繁荣街景这里酒楼店铺杂陈车马行人众多仕农工商僧道十医三教九流男女老少等神情姿态各异088十八学士图宋佚名绢本设色纵1741厘米横1103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十八学士指唐代李世民为秦王时于宫城西开文学馆罗致四方文士以杜如晦房玄龄陆德明等十八人分为三番每日六人值宿讨论文献商略古今号为十八学士
076
• 此图原载《烟云集绘册》(见《石渠宝笈 续编》)。签题钟师绍作。按《宣和画谱》 (卷六):钟师绍,蜀人也。妙丹青,画 道释人物犬马颇工。但他是唐代的人。此 画作风类北宋画院中人,当非他所作。故 以无名氏流传。
宋 佚 名《 柳 溪 闲 憩 图 》 077

宋代风俗画的兴盛与影响

宋代风俗画的兴盛与影响

宋代风俗画的兴盛与影响风俗画在宋代之前其实就已经出现了具有风俗画某些特征的绘画。

在远古时期已经出现了描绘人们生产生活的图案,例如新石器时代《彩陶舞蹈纹盆》,石器时代的《阴山岩画逐鹿图》,新时期至青铜时代的《舞蹈牧放战争图》,在靠前一点如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等,这些关于祭祀、记录生活场景、写实而又极具寓意的图像,都属于风俗性质绘画的范畴,它是早期风俗画的雏形,为风俗画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这时期的绘画我们大可总结为风俗性质的绘画。

再往后,某些绘画已经有了世俗化倾向,如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中的《梳妆图》、唐代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昉《执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五代孙位《高逸图》等。

这些画作也具有一定客观性、真实性和准确性等特点,描绘的也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们与宋代风俗画具有相似的形式与结构。

这些作品表现大多是各个时代贵族阶层的风俗,且真实性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典型性,没有更多的社会阶层内容。

魏晋玄学时期,思想活跃,许多哲学问题也都是这一时期提出的,当时自由开放的文化思想和自由解放的精神世界,促使绘画对象由神转向了人,有了一定客观性、真实性风俗画的特点。

而真正意义上的风俗画,始于晋兴于宋。

二、风俗画兴盛的政治原因隋炀帝时期科举制度的初步建立,到唐代体制初步完备,进入宋代以后,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健全。

这使得科举规模逐步扩大,录取名额和途径也不断扩大,让社会阶层的有学寒士们有了步入上层社会的机会。

宋代是我国科举制度的黄金时期,对于士大夫的待遇更是优渥。

所以宋代士大夫们在有充足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的支持下,便有了充足的时间、条件、精力来发展自己,自然很多的士大夫开始作画和书法创作,致使风俗画就有了更高的权威性和发展空间。

在“崇文抑武”的国策下,翰林院建立,加之宋代历代皇帝都不同程度的喜欢绘画,这使得整个宋代都笼罩在浓浓的书画风之下,风俗画想发展不起来都难。

北宋开初,太祖便开始筹备画院事宜,开始招募画匠和学院,使得宋代风俗画在专业程度上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比起通过科举来获取官职更加轻松容易,并且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可,可以说是没有受到大风大浪的影响,它的发展实在是空前快速。

李嵩《货郎图》南宋杰出的人物风俗画

李嵩《货郎图》南宋杰出的人物风俗画

李嵩《货郎图》南宋杰出的人物风俗画《货郎图》,南宋,李嵩,绢本设色,纵25.5cm,横70.4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名画鉴赏李嵩的《货郎图》是南宋人物风俗画的杰出作品。

作品尺寸不大,25.5厘米高、70.4厘米长的一幅淡色横卷画。

画面描绘了一位朴实和气的货郎,担上挂满各种玩具、日用杂货,头上也插挂着各种物件,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妇女、儿童,充满着喧闹欢快的气氛和民间的生活情趣。

画中孩童围绕或趋向于一副货郎担。

儿童形象生动活泼,神态可掬,把那种遇见货郎的惊喜和渴求的神情表现得非常淋漓尽致,连同狗儿也一起欢腾吠叫,抬起前爪,摇着尾巴。

儿童的天真、母亲的慈爱,均表现得亲切自然,货郎的担上不仅各色玩意儿淋漓尽致,而且担上还停了一只鹊儿,另添了一番生动和趣味。

而货郎师傅的担子还没等放下,已经围上来好多人,看他腿边三个难缠的小男孩,一个侧着脸,不知是在看着赶来的妈妈,还是看着谁,可手已经是抓住担子上的什么玩意儿不撒手了;背着观画者的小家伙还没穿裤子光着屁股呢,藕节样儿的小胖腿让人看了真想捏上一把,他可顾不了这么多,着急地一手伸向担子,一手只冲着货郎师傅摆啊摆,可能小嘴还在叫唤着只想引起他的注意吧,他又看中了什么呢?还有一个居然躲在了师傅的身后,小心翼翼地向这边张望,他倒没在看着琳琅满目的玩具,像是在躲着谁?其实即使货郎师傅来了,也不是每个人都买东西呀,只是货郎师傅来了村里就像要过节,孩子们象开了锅的水似的沸腾起来,买的不买的都会跑过来,在一起玩耍打闹,典型的“人来疯”呵。

李嵩《货郎图》货郎师傅被这三个小孩吵昏了头,不知道该先拿哪个,先答应这一个还是先招呼那一个,一手抽出担子上的拨浪鼓,一手伸出手臂回应着光屁股的小男孩,虽然一定很累,但他脸上的笑意却怎么也藏不住,和孩子在一起总会被他们的天真喜乐所感染。

担子一边是母子两人,孩子挣脱母亲的怀抱直冲担子扑过去,步履还有些蹒跚,母亲觉得好笑又有些担心,用手护着怕他摔倒。

清明上河图美术鉴赏

清明上河图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之《清明上河图》摘要:《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是我国人物画的杰出代表。

它的杰出不仅在于画面人物的众多、景象的恢宏以及表现技巧的生动完美等所构成的独特艺术效果,还在于画面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北宋末年京都汴梁(开封)城市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的生活。

以叙事的手法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以长卷的方式呈现给观者。

其内容之复杂,技巧之精湛,同时,由于它所具有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丰富的社会意义、深切的爱国主义思想,使得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

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社会价值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幅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古画(今藏故宫博物院),至今仍是举世瞩目的“国宝”。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包括《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文献价值,以及图中的情节艺术进行赏析。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一.《清明上河图》与作者简介《清明上河图》是我国最大的古代风俗画。

北宋张择端作。

该图纵24、8厘米,横幅528、7厘米,长卷,绢本,淡设色。

描绘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风光,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

所绘景物都具有典型代表性,时代气息浓厚,是了解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极重要的形象资料,全图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来摄取景物,大到原野、河流、城廓,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的组成统一整体,段落分明,结构严谨。

画中人物多达500余人,但衣着、神情、活动都各有所异,极富情趣。

画面远近结合,疏密相济,陆水辉映,错综复杂,引人入胜。

在南宋有很多摹本,市面上以一两金价发售。

宋、金、元、明、清内府和许多私人都珍藏过。

现藏故宫博物院。

张择端,字正道,又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末年画家。

他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

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

宋代风俗画

宋代风俗画

浅议宋朝风俗画众所周知,中国绘画历史源远流长,自成一派,成为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到了宋完备,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鼎盛时期。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华、文化最繁荣的王朝。

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产生于北宋,指南针和火药也在北宋得以完善并开始实际运用。

北宋在农业和工业方面也是最发达的,北宋初期几十年,全国耕地扩大了将近一倍,经济总量远超盛唐。

在文学艺术方面,北宋更是成就斐然,唐宋八大家中的6位都是北宋时期的,宋词更是与唐诗并称为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两大瑰宝。

特别是在城市发展上,北宋彻底打破了“坊”(住宅区)、“市”(商业区)的界线,商铺可以临街开设,不再采取集中封闭的方式,人身更加自由,因此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实际上是从开封开始的,这是城市建设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从北宋开始,外地画家常在京城的街上卖画,到南宋末,还有放弃在画院任职的机会而宁愿在御街画像的。

显然后者不但收入丰厚,而且更为独立。

北宋开国伊始,翰林图画院接收了来自五代西蜀、南唐的皇室图画院的画家,宋代的各朝君王对图画院这个制度很重视,沿用了前代画院制度,让有名的画家在朝廷的褒奖下,发挥优异水平。

当时画家的官阶已经位居可穿紫服、佩鱼的三品高官,这也是画家地位全面提高的标志,其沿革体现了皇室对艺术的赞助,促进了宋朝绘画的发展。

翰林图画院背后,是民间绘画行会。

宋代都市文化在推进经济繁荣方面更甚前代,因为其受众,不再是世族,而是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普通百姓。

举办庙会时,大殿后摆满买卖图画的摊位,后廊则经营画像的生意。

行会组织在市场的竞争中充满活力。

为了出奇制胜,就要有新花样问世,也使绘画题材专门化。

因此有长于画儿童的“杜孩儿”,长于画宫殿建筑的“赵楼台”,都根据市场的需求,批量制作图画。

同时,翰林图画院也选拔与培养了大量的绘画人才。

宋徽宗赵佶创办翰林图画院之后,十分重视对绘画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工作。

首先,选拔人才。

宋徽宗认为,绘画不仅是一门伎术,而是一种高雅的艺术行为,必须像科举一样通过考试方可进入画院学习,这既起到了提升画家地位的目的,也提高了进入画院学生的门槛,更为画院、国家选拔出更为优秀的绘画人才。

风俗画

风俗画

浅析宋代风俗画兴盛的原因真正意义上的风俗画,始于魏晋而兴于宋。

特别是北宋后期以及南宋,风俗画发展到一个鼎盛时期。

宋代最具代表性的风俗画当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不仅是古代绘画艺术的杰作,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的重要依据,如燕文贵《七夕夜市图》、李嵩《货郎图》、李唐《灸艾图》、苏汉臣《秋庭戏婴图》、王居正《纺车图》等千古流传的风俗画杰作。

风俗画发展到两宋时才呈繁荣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风俗画的兴盛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宽松的政治氛围、繁荣的经济和文化成就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历史背景对于风俗画这一概念,我国古代虽然没有做出科学的定义和系统的论述,但是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风俗”一词用于绘画,在我国始见于魏晋时期,那时已经出现了以“风俗”为题材和命名的绘画作品,有文字记载的如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有:“晋明帝司马绍有‘人物风土图传于代’。

”顾宝光的《越中风土图》就是直接以风俗画命名的作品,这是目前画史文献资料上最早明确的关于风俗画这一绘画门类的作品.风俗画是反映城市、乡村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风俗的人物画。

早在远古时期的岩画中,就已经出现了描绘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画面。

如将军崖的岩画、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舞蹈纹盆》等。

虽然这些描绘事物的线条在今天看来十分简单笨拙,但是在文字尚未产生的年代,这些线条却令现代人为之折服、赞叹.早期风俗画存在于汉代的辽阳、望都的墓室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及帛画等类中,内容有舞蹈射猎、车马出行、百戏、农耕、宅院、历史故事等,它们可以说是风俗画的早期雏形,为风俗画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二、宽松的政治氛围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统一了中国。

宋朝改革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因而使许多出身贫寒的饱学之士能通过考试进入上流社会,同时,对那些上层贵族有所抑制,下层人民只要有才华,都有可能进入上流社会。

有一例便能说明,有一次,宋太祖到西京视察,张其贤献十策,他回来后就对宋太宗说“:我至西京,惟得一张其贤,汝异时可用自辅。

浅析宋代风俗画

浅析宋代风俗画

浅析宋代风俗画作者:刘琪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6期摘要:王伯敏先生在《中国绘画通史》中提出,“宋代的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标志着我国中古时期绘画高峰的出现。

”宋代人物画由于不同表现题材与表现技法的并存,表现主题和题材范围有了明显的变化和拓展,田家、村牧、行旅、婴戏等均进入描写范围,出现了反映市井生活的“风俗画”,给宋代以广泛的影响。

由于社会稳定、经济发达以及人们观念转变等原因,宋代风俗画创作走向高潮,出现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

通过作品,我们可以窥见风俗画的艺术特点并分析它在艺术领域的贡献与成就。

关键词:宋代;风俗画;兴盛[中图分类号]: J2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6-0108-01引言所谓风俗,《汉书·地理志》云:“凡民禀五常之性,而有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

”风俗画作为人物画的重要题材,以描绘人们的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

宋代是我国人物画发展的全盛期,绘画题材和技法都有极大的创新,尤其是风俗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为宋代绘画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宋代风俗画兴盛的背景(一)历史渊源在我国,风俗画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在壁画、铜器、汉代画像砖石中,出现大量狩猎、农耕、纺织、出游、宴饮等题材的创作。

在宋代风俗画风靡之前,一些绘画已出现世俗化的倾向,如唐代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

隋唐人物画成就最高,但不管是道释人物画还是仕女画,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世俗化倾向,在世俗世界寻找新的表现题材和创作蓝本。

(二)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宋代风俗画的兴盛,与其“崇文抑武”的国策有关。

社会逐步走向稳定,农业经济得到发展,带动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繁荣的经济,使市民的意识高涨,提出了新的生活与审美理想。

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反映当时身处下层人们的社会生活状态的“风俗画”,这一时期的作品,除了延续辅助皇权“成教化、助人伦”的借鉴作用外,更体现了平民百姓的生活愿望。

宋朝、荷兰、日本风俗画赏析

宋朝、荷兰、日本风俗画赏析

张择端(大帅哥)先告一段落,
这是约翰内斯· 维米尔
维米尔 1632年出生于德尔夫特( Delft ) 一个小业主家庭, 1675年卒于同地。 维米尔的作品大多是风俗题材的绘画, 他的画往往只有一两位人物,一般是 从事着家务劳动的妇女。他的画整个 画面温馨、舒适、宁静。
他笔法细腻,光影效果处理得精妙。他的作品 流传下来的不是很多,主要有《倒牛奶的女人》、 《画室里的画家》、《代尔夫特风景》、《持秤女 人》等。
4.全景式的构图 当我们欣赏《清明上河图》时,应当清楚的感觉到, 中国画与西方画有一个很大的区别。打一个比方,画家像一个 导游,而看画的人,像一个游客。西方的导游,可以原地不动, 看到什么,就给游客介绍什么。这是在西方艺术作品中常见的 “焦点透视”。中国的画家与西方的画家不同,采取全景式构 图,象是在飞机上俯瞰大地,边走边看,走到哪里,就讲到那 里,空间跨度可以无限延展。中国画的这种表现方式叫做“散 点透视”。《清明上河图》在构图上巧妙灵活地运用了这种传 统的透视原理,表现了繁多而连续的场景内容,或是远望,或 是近观,画家的视角似乎总在流动变化,自由自在,随心所欲, 无论视角如何变换,整个画面却有一种气韵贯穿其中,浑然一 体,丝毫不显得呆板和突兀。 《清明上河图》气势宏大,包罗万象,观为者展现了一 个真实而鲜活的北宋京城的全貌,无论从社会价值,历史价值 还是艺术价值,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它的出现为中国 古代美术史抹上了最辉煌的。
好了 让我们进入关键部分
清明上河图讲解开始!!!
好烂
名作!清明上河图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不过我们并不会放完因为太长了
《清明上河图》描述的应该是北宋都城开封(当时 称东京)城外东南七里的一段汴河风光。 开封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先后有七个朝代在这 里建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这座古都增添了浓厚 的文化色彩。特别是开封作为历史上北宋时期最辉煌的都 城,更有“汴梁富丽天下无”的美誉,北宋时开封有150 万人口,堪称世界最大的都市(当时15万人就算大都市)。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表现了公 元12世纪初北宋京城开封的繁华景象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 情。 开封有四条主要河流:金水河、五丈何、菜河和汴河。 流入汴河的是含沙量极高的黄河水,宋代曾经规定每年动 用30万民工,从十月到次年二月封河清理河床。为此,汴 河每年通航约200天左右,但它每年为京城输送粮食等物 质30万吨,远远超过其他几条河流。 每年复航在清明前后。画卷内的船只大都市逆流而上, 描绘的很可能是第一批运货船只抵达开封时的情景。

南宋货郎风俗画之艺术魅力

南宋货郎风俗画之艺术魅力

南就郎风俗画之艺术魅力南宋是风俗画创作的高峰期,也是理学形成的重要社会时期,该时期的风俗绘画作品深受理学的影响,画面内容亲切真实,生动形象,表现出了一种平淡质朴的美。

南宋货郎风俗画家们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他们主观感受到的社会生活,以及1•艺术来源『生活”的绘画创作理念.通过对南宋货郎风俗画的题材和技法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夯实当代风俗Iffli的民族根基.南宋;货郎图;以形写神;写实风俗画是一种独特的中国绘画艺术形式,所描绘的是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南宋时期的货郎画就像一温明灯,为南宋的绘画史增添了几分亮色,它在绘画题材和技法上都有了很大的创新.南宋货郎风俗画画面中日常生活气息浓郁,画风淳朴亲切,因此,分析南宋货郎风俗画对于我们在绘画技法研究、艺术创作以及研究绘画史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背景以及兴盛原因南宋持续和继承了北宋的发展,不仅在经济、社会等方面取得了进一步发展,在文化领域也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

中国美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繁荣发展阶段,对后世美术产生了枳极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南宋的货郎风俗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原因:1 .科举制度改革。

南宋统治者不仅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措施重塑中央集权体系与君主的权威,实施强干弱枝的国策,更枳极推崇文治,重文轻武。

宋代实旅科举改革制度,使得许多出身贫寒的文人才士通过科考而进入了上流社会,大众开始逐渐接受生活化、世俗化的审美标准。

2 .经济的高度繁荣。

经济的繁荣使画家们的作品开始流入市场,以供人们满足精神上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文化生活开始变得丰富起来,许多平民阶层也开始欣赏并且购买绘画作品,欣赏绘画艺术不再只是上流社会的专利。

许多画家为了生计,开始描绘符合当时人们审美特点的社会风俗画,反映民间平凡与生动的社会生活风俗画便逐渐开始流行起来。

3 .宋代成立了画院、画学,壮大发展了画家队伍,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风俗画画家。

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风俗画)

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风俗画)

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风俗画)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状况,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

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

全图大致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

郊外轻轻打开此图,见小溪旁边的大路上一溜骆驼队,远远的从东北方向汴京城走来、五匹毛驴[5]负重累累,前面的马夫把领头的牲畜赶向拐弯处的桥上,后面的驮夫用马鞭把驮队驱赶向前,目的地快要到了,从驮工熟练的驾驿着驮队的神情就知道他们是行走多年的老马帮了。

钞券版清明上河图小桥旁一只小舢板栓在树蔸上,几户农家小院错落有序地分布在树丛中,几棵高树枝上有四个鸦雀窝,看起来与鸦雀筑窝方式与高度别无二致。

打麦场上有几个石碾子,是用于秋收时脱粒用的,此时还闲置在那里。

羊圈里有几只羊,羊圈旁边似乎是鸡鸭圈,仿佛圈里饲养了很大一群鸡鸭,好一幅恬静的乡村图景,不尤得惊叹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如上此发达的农业和养殖业。

再看过来的画面已是农业与商贸的接合部,右上面是一队接亲娶妻的队伍,徐徐的从北边拐过来,后面的新郎官骑着一匹枣红马,马后面是一位挑着新娘嫁妆的脚夫、马前一人抱着新娘的梳妆物品盒,前面一乘轿子应是新娘坐的,因为轿子的处面都用各种草木花卉装饰着,此可谓”花轿“;花轿一词既新娘出嫁时乘坐的交通工具就来源此民风民俗吧。

轿子后面一挑夫挑着一担鱼肉、表示女方娘家祝福夫婿富贵有鱼(余)。

从朱元璋时期开始,清明扫墓开始盛行。

因此单凭清明二字,就说这只队伍是扫墓归来是不妥的,应是接亲娶妻活动的队伍。

茶馆边的一家农舍饲养着两头牛,虽然就在附近发生了一件如此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两头牛却无动于衷,它们还是悠哉游哉的反刍着,远处田里的禾苗正在茁壮成长,农夫正在为禾苗浇水施肥。

南边一家两口出行,雇佣了两头牲口及驮夫,还有一个脚夫挑着他俩出行所需物品徐徐向东南方向走去。

宋代美术人物风俗画

宋代美术人物风俗画

宋代人物风俗画
宋代人物风俗画兴盛原因; 2、《清明上河图》与《货郎图》 3、 宋代人物风俗画特点 4、怎样看待人物风俗画的“俗”
1、
怎样看待人物风俗画的“俗”
人物风俗画,在过去因错误观点的流 行,长时期受到鄙视。 它的现实性内容被称为“俗”,它的 精确的表现形式被称为“匠气”。美 术史著作中也有意的和无意的忽视。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晨曦中有男女老少 依稀在乡间小路上渐向城里汇集的情景。
中段,繁忙的码头:人烟稠密,粮船云集, 形形色色 的人反映出汴河码头水陆运输及商贸活动的场景。
中段,闹市中心:画面中百人百态,各施 其事,或忙碌或悠闲,尽显市民百态。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 边的屋宇鳞次栉比,街市行人,摩肩接踵,男女老 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 。
宋代画院与宋徽宗赵佶
宋代画院的兴盛同宋徽宗赵佶(1082—1135) 有密切关系。赵佶不仅是画院的倡导者和支 持者,同时还是一个颇有成就的画家和水平 很高的鉴赏者。他要求画家要师法自然,把 握对象的“情态形色”,符合物理,不倚傍 前人。有一次,赵佶要画院画家画孔雀升墩 的屏障,画了几次他都不满意,问他为什么, 他说,孔雀开放一定先要举左脚,而画家却 都画成抬右脚了。

3)、经济的繁荣发达 ,都市的发展
坐商是在固定场所从事商业活动的。我 国自秦汉以来就有了固定的交易场所,主要 由官方划定交易区域,筑有围墙,定时击鼓 开闭,这是市坊分离型的坐商。因为我国历 代都有“宵禁”制度,严禁在市场关闭后从 事商业活动,加之市坊分离,所以我国的夜 市就迟迟未能出现。

3)、经济的繁荣发达 ,都市的发展
赵 佶 《 芙 蓉 锦 鸡 图 》

永恒的经典,无法被超越——宋代人物画集锦

永恒的经典,无法被超越——宋代人物画集锦

永恒的经典,无法被超越——宋代人物画集锦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高峰。

宋代的人物画题材多样,如佛教画、肖像画、工笔重着色人物画、经史题材画、风俗画、减笔人物画等等。

它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内容之广泛,在古代绘画史上是极为突出的.它运用多彩优美的艺术形式,创造了很多的艺术表现手法。

宋代人物画的成熟和完备,进一步说明了宋代绘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鼎盛时期。

▲《槐荫消夏图》25cm×28.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原载《历代名笔集胜册》第一册(见《虚斋名画录》)。

签题王齐翰作。

按《宣和画谱》(卷四),齐翰,金陵人,事江南主李煜为翰林待诏。

“画道释人物多思致;好作山林丘壑隐岩幽卜,无一点朝市风埃气。

”▲《听琴图》赵佶147.2cm×51.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听琴图》构图简洁,用笔稍劲健刻露。

可以说这是宋徽宗赵佶的自画像,两位听琴的官员中,穿红袍的是宰相蔡京。

画卷的顶端有蔡京的题诗。

嶙峋怪石上点缀的名贵花卉,与几案上徐徐升起的袅袅烟影相应成趣,既风流萧逸又意境优美,加上严谨工丽的笔墨和妍丽清雅的赋色,使此画呈现出一派古雅、高贵的风格。

▲《妆靓仕女图》苏汉臣25.1cm×26.7cm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图中画一正在梳妆打扮的仕女,其面部形象通过镜面表现出来,仕女的神情娴静而略带忧伤。

又以零落的桃花、几竿新竹以及水仙衬托出人物的心境。

画面清丽,用色柔美,体现了作者敷色鲜润的特点。

▲《杂技戏孩图》苏汉臣绢本设色此轴亦无款印,旧题为苏汉臣所作,其画风与其它作品比较相似,颇有大家之气,是典型的宋人作品。

画面以山石、花木为背景,显得生机盎然,人、景、物在画中完美统一,传达着一种天真烂漫的氛围。

▲《博古图》刘松年128.3cm×56.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此画以山水为背景,突出描绘人物,是一幅情景交融的人物画杰作。

松树的主干与枝条具老嫩之别,万攒的松针更有一种茂盛感。

在这种葱郁浓密的松林中,几个文人墨客正在把玩古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以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櫛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 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綾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 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 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 悬掛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 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 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 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 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 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 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风俗人物画产生的原因
宋代由于城市经济发展,市民生活发达,开始 出现表现城市和市民生活的风俗人物画,改变 了以往人物画仅画佛道、帝王、仕女、历史人 物画的现象。宋代风俗画题材的出现,是中国 绘画表现现实生活的一大进步,表现城乡一般 民众的生活与理想,扩大了绘画表现的对象。
题材表现
宋代美术表现题材也非常广泛,宗教艺术仍保 持一定规模,适应市民爱好表现热闹情节和刻 画生活形象。风俗和历史故事题材在绘画中成 为突出部分,市井小民、商人货郎、娃娃成为 绘画中反复描写的形象。山水画、花鸟画及人 物画已形成鼎足之势,而且相互渗透、推进, 还影响到工艺美术的装饰。民间瓷器上带有吉 祥意义的花纹,都使艺术带有浓郁的世俗口味。
百 子 戏 春 图 秋 庭 戏 婴 图
婴 戏 图
戏曲在宋代有较大的发展,反映歌舞杂剧 的宋人《五瑞图》、《大傩图》等流露了 对这方面的浓厚兴趣。商业的发展,商品 的丰富吸引人们的注意,《货郎图》一类 画幅不厌其繁地对货郎担上的商品进行详 尽具体的描绘,苏汉臣的货郎图带有富丽 的贵族气息,李嵩的《货郎图》更生动地 画出农村妇孺为货郎到来所引起的兴奋和 欢快心情。
村 医 图 图 织
耕 村 田 乐
富, 出现了适合年节装饰的绘画。节令画除掉 具有驱邪赐福的神象(门神、钟馗外,更 多的是带吉祥意义的风俗画。)
门 神
钟馗
婴儿画的天真健康活泼,为观赏者喜爱。 汴梁有专画婴儿的“杜孩儿”,另一画家 刘宗道擅画“照盆婴儿”,他的学生苏汉 臣更以此驰名。苏汉臣《婴戏图》、《秋 庭戏婴图》、《百子嬉春图》描绘孩童的 天真游戏,图式优美生动。 宋人《村童闹学》是一幅带有喜剧效果的 小品。
反映农村劳动和贫困的风俗画亦有不少。杨威、李东 以画《村田乐》著名;高宗时楼璹曾画《耕织图》四 十五幅进上,配合“劝农”;传为北宋王居正《纺车 图》,画两个衣服褴楼的农村妇女纺线的劳动情景。 南北宋之际的重要画家李唐所画的《村医图》描绘 “江湖郎中”给农民动手术,病人的痛苦、家属的忧 虑、小孩的畏惧等,都通过面部表情作了细致的刻划,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生活的贫困与苦难。 宋人《柳荫群盲图》,对比尼德兰画家勃鲁盖尔的 《盲人领盲人》大异其趣。相近的是都有着象征与讽 喻的意味。
大 傩 图
五瑞图 图
《牧牛图》也是风俗画中流行的题材,牛 在古代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画家们反复 创作了许多反映牧童生活的富有情趣的画 面,南宋阎次平《牧牛图》画牧童在一年 四季的生活状态,特别是冬季一幅,寒风 凛冽、枯叶飘零,牧童卷缩在牛背上的情 态,表现得颇为动人。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 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5匹驮炭的毛驴, 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 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 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 花,轿后跟隨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 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 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代表作
其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代表了宋代风俗 画发展的最高水平。此画纵25厘米,横527.8 厘米,全景式构图,分段表现,用严谨精细的 笔法展现北宋都城汴河沿岸及市区清明节的风 貌。当然还有李唐《村医图》,李嵩的《货郎 图》,苏汉臣的《戏婴图》都是不可多得的上 乘之作。
作品介绍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作 者通过对清明节日北宁都城汴梁(今开封) 和以虹桥 为中心的汴河两 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的描绘,集中 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翰林张择 端(公元十二世纪),山东诸城人,是北宋末期职业 画家,曾在画院任职,擅长画人物、楼阁、舟车等。 图中所绘城廓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马牛驴驼之 大小出没,以及居者行者,舟车之往还先后,皆曲尽 其意态而莫可数记,全幅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 画家用高度概括和集中的手法,广泛而细致地描写了 各种复杂的社会形象和民俗风貌。《清明上河图》这 一不朽杰作,无论从绘画艺术价值或从历史价值而言, 皆堪称国之瑰宝。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 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 “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裡船隻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 或船夫摇櫓,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 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 故名虹桥。有一隻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鉤住桥梁 的;有用麻绳輓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桿,以便船隻通过。邻船的人 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裡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 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裡是名闻遐邇 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 点。
代表人物
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 武(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 时为宫廷画家。少年时到 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游学, 后习绘画,尤喜画舟车、 市桥、郭径,自成一家。 《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 的代表作,曾经为北宋宣 和内府所收藏。绢本、淡 设色,高24.8厘米,长 528.7厘米,原作现藏北 京故宫博物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