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6章 一元一次方程 6.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1.掌握如何设未知数.
2.掌握如何找等式来列方程.
3.了解尝试法、代入法寻找方程的解.
重点
1.确定所有的已知量和确定“谁”是未知数x. 2.列方程.
难点
找出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一、创设情境,问题引入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跟数学有关,例如下面的问题:
问题1:某校初一年级有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乘坐了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这个问题用数学中的什么方法来解决呢? 二、探索问题,引入新知
1.在小学里,我们学过方程,你还能记得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吗?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2.讲解导入中的问题:
根据小学所学的列方程,按照问题问“什么”就设这个“什么”为未知数x 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分析:设需租用客车x 辆,则客车可以乘坐44x 人,加上2辆校车上的64人,就是328人.列方程为44x +64=328.
解:设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x 辆,则共可乘坐44x 人.根据题意列方程得:44x +64=328.
设问:你们谁会解这个方程?请大家自己试一试.
问题2: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方法一:我们可以按年龄的增长依次去试.
1年后,老师的年龄是46岁,同学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一; 2年后,老师的年龄是47岁,同学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一; 3年后,老师的年龄是48岁,同学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一.
方法二:也可以用列方程的办法来解.
解:设x 年后同学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一,x 年后同学的年龄是(13+x)岁,老师年龄是(45+x)岁.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得13+x =1
3
(45+x).
这个方程不太好解,大家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它的解,即只要将x =1,2,3,4,…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看哪个数能使左右两边的值相等,这样得到方程的解为 x =3.
结论: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是方程的解.
要检验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只要把这个数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看能否使左右两边的值相等.如果左右两边的值相等,那么这个数就是方程的解.
3.由上面的两个问题,你能总结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吗?
结论:设未知数x ;找出相等关系;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
【例】 某校组织爱心捐书活动,准备将一批捐赠的书打包寄往贫困地区,其中每包书的数目相等.第一次他们领来这批书的2
3,结果打了16个包还多40本;第二次他们把剩下的书全部取来,连同第一次打
包剩下的书一起,刚好又打了9个包,那么这批书共有多少本?(列方程不必求解)
分析:设这批书共有3x 本,根据每包书的数目相等,即可得出关于x 的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
解:设这批书共有3x 本,根据题意列方程得:2x -4016=x +40
9
.
点评:本题考查了方程的应用,根据每包书的数目相等,列出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三、巩固练习
1.下列各式中,是方程的是( ) A .3+5 B .x +1=0
C .4+7=11
D .x +3>0
2.下列方程中,解为x =-3的是( ) A .1
3
x +1=0 B .2x -1=8-x C .-3x =1 D .x +1
3
=0
3.下列四个数中,方程x +2=0的解为( ) A .2 B .-2 C .4 D .-4
4.已知甲数比乙数的2倍大1,如果设甲数为x ,那么乙数可表示为________;如果设乙数为y ,那么甲数可表示为________.
5.一根细铁丝用去2
3后还剩2 m ,若设铁丝的原长为x m ,可列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
6.检验下列各数是不是方程3
x
=x -2的解.
(1)x =2; (2)x =-1.
7.小明今年12岁,他爸爸今年36岁,几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小明年龄的2倍?(列方程并估计问题的解)
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下面两个问题:
1.复习了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应用题; 2.检验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的方法. 作业
1.教材第4页“习题6.1”中第1,3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现代数学教学观念要求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本课从探究到应用都有意识地营造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能积极地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形成方法.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了三个注重: ①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乐趣. ②注重师生间、同学间的互动协作、共同提高.③注重知能统一,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方法,灵活应用.
6.2 解一元一次方程
6.2.1 等式的性质与方程的简单变形
第1课时等式的性质
1.借助天平的操作活动,发现并理解等式的性质.
2.应用等式的性质进行等式的变换.
3.经历观察、比较、抽象、归纳等思维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重点
等式的性质和运用.
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并概括出等式的性质.
一、创设情境,问题引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请同学说说这个故事.
小时候的曹冲是多么地聪明啊!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水平的发达,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重量.
最常见的方法是用天平测量一个物体的质量.
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实验,测一个物体的质量(设它的质量为x).首先把这个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内,然后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并使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此时两边的质量相等,那么砝码的质量就是所要称的物体的质量.
二、探索问题,引入新知
请同学来做这样一个实验:如下图,天平处于平衡状态,它表示左右两个盘内物体的质量a,b是相等的.
得到:a=b.
1.若在平衡天平两边的盘内都添上(或都拿去)质量相等的物体,则天平仍然平衡.
得到:a+c=b+c a-c=b-c
2.若把平衡天平两边盘内物体的质量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则天平仍然平衡.
得到:ac=bc(c≠0)a
c=
b
c(c≠0)
观察上面的实验操作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从这个变形过程,你发现了什么一般规律?
(2)这几个等式两边分别进行了什么变化?等式有何变化?
(3)通过上面的操作活动,你能说一说等式有什么性质吗?
结论:等式的基本性质:
性质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等式仍然成立.如果a=b,那么a+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