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知识总结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篇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约翰 ·洛克提出了 “白板 说”,他认为:人的心灵原就好像一块白板,上 面没有任何记号、任何观念,外界事物把它们的 标记、形象和名称刻在人脑这块白板上,就形成 了我们的各种感觉和经验。“白板说”把人的认 识看成是完全被动的过程。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思想特征(66-6)
(1)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 反映。
(一)从实践到认识
1、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68-4)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 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 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是客观事物 作用于人的感官而 引起的一种最简单 的反映形式。
硬! 红!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是源, 间接经验 是流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从书本上得到的间接经 验是否也是通过实践得 到的
间接经验在别人那里, 是直接经验。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65-3)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正确认识得以确证; 使错误认识得以修正。
大地是球形吗? 哥伦布与伊莎贝尔女王24 麦哲伦 实践
航海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65-4)
• 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
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 (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
指导作用愈益明显。
• 科学理论在社会历史运动中对实践的指导
作用。(如马克思主义理论)
• 正确的理论和错误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
用具有不同的性质。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客体的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 神客体。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感觉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相互依赖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相互渗透 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
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 唯理论 经验论 教条主义 经验主义
割裂两者关系
注意:经验论和唯理论及其片面性 经验论 夸大感性 认识而轻 视理性认 识
再认识是主体对已知的认识客体、已 有的认识成果的继续认识和重新认识。
2、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揭示了 人类认识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客 观规律。这个规律告诉我们,人的 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只 有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认识和再认识, 才能对一个复杂的事物或现象形成 完整、正确的认识。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复杂性
关于地球的形状,古代有人认为天是圆的 ,地球是方的(即所谓“天圆地方”说) 。16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人们才普 遍地认识到地球是圆形的。
麦哲伦
2、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这种形式,循 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 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 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王 琦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 论的基本观点 , 了解认识的本质 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 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 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第二章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第二章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第二章及参考答案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第二章及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原则真理原则二、单项选择题(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A反映论 B实践论C先验论 D可知论(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D好奇心(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①)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C 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D改造客观规律(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④)观点A客观唯心论B 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 D辩证唯物主义(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D客观存在(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②)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④)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 D正确认识(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②)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 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 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②)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②)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②)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④)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 C社会实践 D人类的认识能力(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④)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②)A反映论 B可知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20)假象是(③)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④)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③)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3)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③)A认识与实践 B真理与谬误 C真理与价值 D抽象与具体(24)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③)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25)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④)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26)“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③)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27)从本质上看,认识是(④)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②)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③)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0)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二章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二章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二章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1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强调观察事物时必须从全面性、历史性和发展性的角度进行思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无限的发展变化的,任何事物都是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

认识事物要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要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和矛盾运动。

1.2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它强调观察和理解具体现象时要站在全局的角度,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基本原因和动力,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通过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1.3 实践第一哲学原理实践第一哲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归宿。

实践是人们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界和社会,也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自己的过程。

实践是主客体关系的中介,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桥梁。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内容和基本原则2.1 物质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本实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根本的东西,是世界的基础。

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强调物质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2.2 意识的本质和功能意识是人的主观活动的产物,是思维、意念、观念等的总称。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一种能动的、社会的产物,不是超自然的东西,而是与物质紧密相关的。

意识具有反映客观世界的作用,是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重要力量。

2.3 人的本质和价值人是有思想、有意识的动物,是社会的和历史的存在。

人的本质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价值是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强调人的价值是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实现的。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3.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人们实际生活的基础,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认识的产生(单选)哲学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的根基,它制约着哲学的认识论。

(单选)认识论的对象是人类认识,它的任务是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二、(多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单选)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多选)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具体表现在: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社会实践为认识不为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社会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单选)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多选)认识主体的结构分为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诸层次。

(单选)人类整体是最高层次的认识主体,它包括地球上的人类总体,既包括现在的人,也包括历史的人,还包括未来的人。

(单选)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多选)认识客体的性质: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简答)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二者的同一关系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第一,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

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作用于客体,就是对客体的改造,也就是实践。

(单选)实践关系是一切其他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首要的基本关系。

第二,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

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主体对客体具有改造和认识作用,这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

(单选)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单选)第一,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在哲学上有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理学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一条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大纲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大纲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P55)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1、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2、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3、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利益关系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1. 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2. 实践主体作用于实践客体3. 反馈和调节(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A 物——感觉和思想(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反映论B 思想和感觉——物(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先验论A 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反映论:坚持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论原则,亦即思想反映存在的理论。

所有的唯物主义都是反映论费尔巴哈马克思荀子先验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无论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都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否认认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王守仁贝克莱(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旧唯物主义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能动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1、旧唯物主义脱离实践考察认识2、旧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1、把实践引入认识论2、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3、同不可知论、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能动反映论被动反映论可知论不可知论反映论先验论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第一次飞跃第二次飞跃认识的两个阶段1.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认识的起点)感性认识:是指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特点直接具体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感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和特征的直接反映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知觉——对客观事物外部现象和外部联系的整体反映各种感觉的综合表象——主体对过去感觉与知觉到的客体的回忆和再现感性认识的最高形式感觉、知觉、表象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表象是主体对过去感觉与知觉到的客体的回忆和再现2.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特点间接抽象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概念——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本质的反映判断——运用概念揭示事物之间以及事物与属性之间的联系推理——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二)从认识到实践1. 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才能达到目的2. 实现从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用来指导实践的理论应当是正确的理论要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要有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3.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认识发展的总规律)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深化和提高。

《马克思主义基本地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地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 章
contents
目录
•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 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 •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01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 意识,并能为人的意 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具有可知性,即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0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类的认识来源于实践,通过实践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
0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发展不断推动人类认识的进步和发展,促使人类不断探索和发现
新的知识和真理。
03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具有真理
性。
04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真理的客观性及其在实践中的检验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真理的客观性决 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即在同一条件下真 理只有一个,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异而改
变。
真理的客观性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 才能将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 以比较和对照,从而检验认识的正确与
实践的形式
01
02
03
生产实践
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 实践活动,是满足人类生 存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人类在生产实 践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的实践活动,包括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是人们运用科学 方法进行探索、验证的实 践活动,是人们认识世界 的重要手段。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 观实在性。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精华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精华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精华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认识的产生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与认识在实践中发生是一致的。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书本上的知识,仍然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人们在实践中,不仅改造客观世界,而且也改造着自身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认识主体第一,认识主体的含义。

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第二,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

首先,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人的自然的物质存在和人脑的存在,都是认识主体的自然物质基础。

其次,认识主体不仅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

再次,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

第三,认识主体的结构。

人是唯一能担当起认识主体的存在物,这个存在物具有自身的结构,它分为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诸层次。

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整体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这种性质同客观世界的无限性正好一致。

认识客体第一,认识客体的含义和构成。

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构成认识客体的内容主要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精神客体是指成为人们认识对象的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第二,认识客体的性质。

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对立是指二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规定性,彼此是相互区别的,上面我们已分别做了说明。

然而二者又是同一的,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7
表象是知觉在人脑中的再现
知觉 表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8
表象是知觉的再 现。
事物
知觉是对事物表 面现象和外部联 系的综合反映。 感觉是客观事 物作用于人的 感官而引起的 一种最简单的 反映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鸭子是鸟类动物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6
C、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在感性认识基础上, 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 反映。
二是抽象性,以概念、判断、推理 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7
• 唯物主义可知论
事物的属性 可以为人所 知,就如同空 气通过口、 鼻和毛孔钻 入人体一样 凡以知 ,人之 性也; 可以知 ,物之 理也。 荀子
费尔巴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8
不可知论则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康 德 代 表 人 物 : 休 谟 和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水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3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 定的思维形式。
苹果是水果
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4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 有判断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二章
意义:对我国社会主义 事业的健康发展,对当 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 有重要意义。
(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 统一。
1、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 系,主要表现在: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 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 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 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的。
旧唯物主义
世界是物质的
辩证唯物主义
(2)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通常又 称作相对真理,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 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它也有两方面的含义:一真理所反映的对
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
上的有限性。二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
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这是真理在
深度上的有限性。
4、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第一,要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 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将丰富 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
反对割裂两者的错误倾向:教条主义 和经验主义。
5、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理性因素与非 理性因素: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过程的 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首 先,主体的意志、情感等 因素影响主体能动性的发 挥,从而影响主体认识的 过程和结果。
第二章 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
本章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 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 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使认识 论成为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第二章 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马克斯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笔记

马克斯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笔记

马克斯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笔记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一篇符合您需求的作文,但是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的内容是非常严谨和系统的学术知识,用轻松幽默且通俗的方式来完整准确地呈现存在一定难度,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的过程中,那可真是一场奇妙的知识之旅。

这一章的内容就像是一座蕴藏着无尽宝藏的大山,我这个小小的探险家,努力在其中挖掘着珍贵的宝石。

先来说说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嘿,你能想象吗?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看似纷繁复杂、五花八门,但归根结底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就像我前几天去菜市场买菜,各种各样的蔬菜水果、鸡鸭鱼肉,琳琅满目。

那红彤彤的苹果,表皮光滑,散发着甜丝丝的香气;绿油油的青菜,叶片上还挂着晶莹的水珠,仿佛在诉说着自己的新鲜。

还有那活蹦乱跳的虾,在水里游来游去,张牙舞爪的。

这些东西,不管是看起来多么的不同,但从本质上来说,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这可不是一句空洞的话哟!就拿我家里的那张旧木桌来说吧。

它已经陪伴了我们家好多年,表面都有了一些磨损和划痕。

但不管它怎么变旧,怎么损坏,它的存在都是实实在在的,不会因为我觉得它不好看了,或者我希望它变成别的样子,它就改变了自己的本质。

它就是那张木桌,由实实在在的木材制成,有着自己的形状、大小和重量。

再说运动。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又是运动的。

这就好比我们每天的生活,从早上起床睁开眼睛,到晚上闭上眼睛睡觉,一刻也不停歇。

我早上出门跑步,我的身体在运动,呼吸在运动,血液在循环,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路上的汽车在飞驰,路边的树叶在微风中摇曳,天上的云彩在飘动,整个世界都充满了动态的美。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这让我想起了我那次坐火车的经历。

我从家乡出发,一路看着窗外的风景不断变化。

经过山川、河流、田野、村庄,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离家乡越来越远,离目的地越来越近。

火车在铁轨上奔驰,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不同的空间位置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笔记

马原第二章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一、教材节构图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1、认识主体、认识的客体。

2、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这一特点,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不可知论,从根本上区分开来,而且也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①感性认识:感觉、知觉和表象。

②理性认识:概念、判断和推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①、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必须合于实际而不是错觉,人们是无法根据零碎不全与不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的。

②、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4、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二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重大意义: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二、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1、完整的认识过程:实践 - 认识 - 实践的循环往复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2、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有限性: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的具体认识有限;无限性:整个全人类的认识无限;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和谬误1、真理: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2、谬误: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3、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二、真理的属性: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客观性(客观真理)A.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真理的客观性还在于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知识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知识总结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2、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源和流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论和唯心论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批判唯心主义先验论(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旧唯物主义是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二者的区别在于:第一,旧唯物主义脱离实践,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并作为其基础。

第二,旧唯物主义不懂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

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2、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3、非理性因素的作用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①感性认识是人的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片面的认识。

②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感觉、知觉、表象③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和形象性(2)理性认识①理性认识是人脑借助抽象思维达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全体的认识。

②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③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唯理论与经验论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2、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第一,材料要真实可靠。

第二,思维方法要科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笔记(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笔记(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认识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1、认识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个人的认识史也再现着整个人类的认识史。

意识的起源和认识的起源是一致的。

认识和意识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在一般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意识和认识同等看待,意识的起源就是认识的起源。

个人思维的发展过程再现着整个人类思维的发展史。

皮亚杰通过对儿童心理和思维过程的考察,研究了认识的发生。

2、认识论和本体论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关于本体论,也就是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精神还是物质的问题;第二方面研究的是思维能不能认识、能不能完全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一般将它称为认识论问题。

本体论和认识论是不可分的。

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有什么样的认识论。

唯心主义必然把人的认识仅仅限制在精神的范围内,唯物主义把人的认识看作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

总之,哲学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的根基,它制约着哲学的认识论,本体论它需要通过具体的认识论观点表现出来。

3、认识和认识论认识是指人的认识器官——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而认识论的对象是人类认识,它的任务是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是先有认识及其发展,然后才有认识论;认识论既然以认识为研究对象,它就离不开认识。

认识论所要回答的问题归结为人的思维能不能反映、能不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的回答,在哲学史上形成了不同的认识论派别,主要有唯物论的反映论、唯心论的先验论以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第一次彻底地、科学地、辩证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问题。

实践性是这种认识论的最显著的特点。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与认识在实践中发生是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论述题重点1试述认识的本质及掌握其本质的理论意义。

2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

普通点1试述认识和认识论的关系。

2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

3试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理论意义。

4试述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和统一关系。

5试述真理的价值的具体表现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意义。

简答题重点1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简述认识主体的特点。

3说明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

4简述真理与谬误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5简述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统一的表现。

普通点1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简述认识客体的含义,构成和性质。

3简述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4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5简述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6简要说明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7简要说明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8简述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

9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10简述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

11简述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

12简要说明逻辑证明与实践检验的关系。

13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及坚持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重要意义。

多选重点1说明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

三点。

2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实践。

3党的思想路线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普通点1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的体现有:a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b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有利条件c从现实条件出发,尊重客观规律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表现。

四点。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表现。

三点。

4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

三点。

属性:自然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5认识的主体包括:个体,群体,人类整体诸层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会性。 • ③认识主体具有历史性,认识主体的社会性和历史
性是分不开的。 • ④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3、认识主体的结构:人是唯一能担当起认识主体的存在 物,这个存在物具有自身的结构,它分为个体、群体和人 类整体诸层次。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一)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2.客体
(四)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指导(正确)
实践 决定 认识
阻碍(错误)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线的辩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 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 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 亲口尝一尝。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问题 例如:狼桃的故事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毛泽东
王 安 石
视 苏频 轼: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确定季节、了解 气候的需要
天文学
丈量土地、衡量容积 和其他计算上的需要
数学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 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 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 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 己思维的彼岸性。……”
• (2)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唯物主义哲学认为思维能够认 识,并且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也就是说,现实世界是可知的。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实践的观点彻底 批驳了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总结2023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总结2023版

马克思根本原理概论知识总结2023版2023版马克思根本原理概论知识总结导论第一节:马克思的创立与开展三大组成局部:马克思哲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内在统一整体。

产生的时间:19世纪40年代中期。

客观历史条件:资本得到迅速开展及其内在矛盾的锋利化,以及马克思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直接理论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学说。

自然科学根底: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广义理解:包括创始人在内及其继承者——列宁、中国的毛____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

科学内涵:①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②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还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____、____等人的理论。

③在根本观点、根本立场、根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④各个组成局部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络的科学体系。

理论特征:以理论为根底的科学性和____性的统一。

根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历史唯物世界观、方法论根底上。

中国近期的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关系:马克思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实现共产,实现共产是长期的远大的理想;建立中国特色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相对于最高理想来说,共同理想是近期的详细理想。

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络,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根底。

其次,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第二节:马克思的鲜明特征1.科学性:马克思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根底,即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

2.____性:马克思的____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3.理论性:马克思是从理论中来,到理论中去,在理论中承受检验,并随理论而不断开展的学说。

4.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的政治立场。

5.开展性:马克思是不断开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开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哲学的根本问题:是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即:1.存在和思维终究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2、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源和流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论和唯心论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批判唯心主义先验论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旧唯物主义是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二者的区别在于:
第一,旧唯物主义脱离实践,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并作为其基础。

第二,旧唯物主义不懂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

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2、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3、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
①感性认识是人的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片面的认识。

②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③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和形象性
(2)理性认识
①理性认识是人脑借助抽象思维达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全体的认识。

②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③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
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唯理论与经验论
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
2、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第一,材料要真实可靠。

第二,思维方法要科学。

3、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是主体的意志、情感、直觉、想象、本能等精神和心理因素。

其认识作用具有双重性。

(二)从认识到实践
1、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
2、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
1、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
⑴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⑵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2、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第二,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工作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2、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3、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①事物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②主体的能力有其历史局限性
2、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因此认识永无止境。

3、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一元性
实用主义真理观
有用即真理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3、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渗透、包含。

①相对真理包含绝对真理的成分、颗粒、因素。

②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2)真理是一个从相对真理不断接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如果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关系,只承认绝对真理而否认相对真理,或者只承认相对真理,将会导致绝对主义或相对主义的错误。

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因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3、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
思维的至上性或思维的无限性:
----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和可能来说,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思维的非至上性或思维的有限性:
----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因受具体历史条件的限制,其思维又总是有限的或相对的.
(三)真理与谬误
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谬误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二者在一定范围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

2、真理和谬误的统一
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有没有检验真理的统一标准?若有,是什么?(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根据
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
(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
只有实践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这种唯一性本身就是一种绝对性。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有其历史局限性,不足以完全地证实或者驳倒某种认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
(一)价值及其特性
1、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2、价值的特性
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

价值关系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人的主体性。

首先,主体性表现为在价值关系中不是人趋近物,而是物趋近人。

其次,价值的主体性还通过价值关系中主体的创造性得到鲜明的体现。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而言,有的有价值,有的无价值,有的价值大,有的价值小。

因此,主体必须对客体可能具有的价值进行科学的评价,只有这样,认识向实践的转化才可靠和有成效。

1、价值评价的含义
所谓评价,就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所进行的评判。

2、价值评价的特点
第一,评价以价值关系为对象。

第二,评价结果依主体的特点为转移。

第三,评价正确与否依赖于原有知识。

3、价值评价的矛盾和客观标准
价值评价由于主体的多元或需要的差异,往往导致评价结果的差异或冲突,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价值评价的客观标准: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利益。

(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1、价值评价的作用
2、价值观及其作用
3、社会主义价值观
1、价值评价的作用
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2、价值观及其作用
价值观是人们对人和事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体系。

价值观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

3、社会主义价值观
追求真理的科学观
集体主义的道德观
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观
(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1、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2、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
3、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1、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真理尺度:就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

又称真理原则或客体尺度。

价值尺度:就是人类还要按照自身需要和目的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

又称价值原则或主体尺度。

2、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

最后,真理和价值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3、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

人文精神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

法轮功
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2、从实际出发,关键是从事实(整体)出发。

3、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在现实生活中,要不断地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认识的任务不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