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朝咏舞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梁朝咏舞诗
摘要梁朝诗歌和舞蹈的发展都比较繁荣,两种艺术的交融绽放了绚烂的奇葩——咏舞诗。梁朝咏舞诗按照内容大致可分两类:一类主要表现舞者优美的动作和姿态,关注的是舞蹈艺术本身;另一类在表现舞蹈的同时更关注女舞者的容颜、服饰、姿态、表情甚至情感。这些咏舞诗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梁朝舞蹈的魅力和特点。
关键词:梁朝咏舞诗舞蹈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在远古时代,诗、乐、舞三位一体,后来由于文学艺术的发展变化,诗歌与音乐、舞蹈分家,各自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但三者之间仍然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有很多文人既谙熟于诗歌,又酷爱舞蹈,将诗歌与舞蹈结合起来,就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诗歌——咏舞诗。这里所说的咏舞诗,是指那些描绘刻画、吟赏品评舞蹈表演、舞蹈艺术的诗歌。梁朝诗人就创作了数量和质量都比较高的咏舞诗。
历代文史学家,对齐梁诗总的评价不高,大都以为其“嘲风月,弄花草”,“风云气少,儿女情多”。的确,梁朝本是一个风流时代,文人缺乏匡世救时的崇高理想,也缺乏严肃认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反映社会现实及言志抒怀之作便不多见,充斥当时文坛的是大量的山水、咏物、艳情之诗。轻歌曼舞是当时统治者和文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点缀,因此在诗人的创作中,涉及舞蹈的诗篇亦不时可见。《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录梁朝诗人以舞为题的诗歌有18首,
另有诗题中未出现舞字,但以舞蹈为描写主题的21首,若加上那些内容与舞蹈有关的诗作,数量还会更多。
梁朝咏舞诗按照内容大致可分两类:一类主要表现舞者优美的动作和姿态,关注的是舞蹈艺术本身;另一类在表现舞蹈的同时更关注女舞者的容颜、服饰、姿态、表情,甚至情感。
一表现舞蹈艺术的咏舞诗
梁朝咏舞诗中以表现舞蹈艺术为主的诗作有:王的《咏舞诗》,吴均的《大垂手》、《小垂手》,周舍的《上云乐》,刘孝仪的《和咏舞诗》、《舞就行诗》,萧纲的《咏舞诗二首》、《咏舞诗》,庾肩吾的《咏舞诗》、《咏舞曲应令诗》,庾信的《看舞诗》。
王《咏舞诗》是梁朝咏舞诗中的佳作:
从风回绮袖。映日转花钿。同情依促柱。共影赴危弦。
此诗着重从动态中传神达意。一二句以极简练的笔墨,烘托出舞者的精湛舞技。古谚云:长袖善舞。诗人只从绮袖入手,着一“回”字,则双臂的舒展自如,躯体的回旋若飞,已宛然可见。“映日转花钿”,花钿之转,在于云鬟之转,云鬟之转又在于头部和全身之转。灿烂的阳光透过玉户绮窗,映照着忽左忽右、忽高忽低的花钿,珠玑生辉,光彩夺目。三、四句通过舞蹈与音乐的协调相应来达情。柱,是瑟筝等弦乐器上赖以支弦的木制码子。柱近则弦紧,故称促柱。危,本高陡之意,此处用以形容音节急促。“同情依促柱”谓舞女之情与乐曲所表达的情感相应相通,“共影赴危弦”谓舞女的舞姿充满了乐曲中的激越感,连她在地上的影子似乎也受了感染,
随着她一起昂扬激奋。至此,一个丰姿绰约、舞技高超而又感情丰富、善解音律的舞女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了。
梁朝是个崇尚创新、喜欢标新立异的时代,这种时代风气也影响了舞蹈艺术,舞蹈家们在创作新舞的同时,对许多原有的舞蹈也加以改编。这一点从许多梁朝咏舞诗中都可看出,如简文帝萧纲的《咏舞诗二首》:
戚里多妖丽,重娉蔑燕余。逐节工新舞,娇态似凌虚。纳花承褶(衤既),垂翠逐舒。扇开衫影乱,巾度履行疏。徒劳交甫忆,自有专城居。
可怜称二八,逐节似飞鸿。悬胜河阳伎,暗与淮南同。入行看履进,转面望鬟空。腕动苕华玉,衫随如意风。上客何须起,啼乌曲未终。
前一首描写了《扇舞》或《巾舞》。据沈约《宋书》记载:“《公莫舞》,今之巾舞也。相传云项庄剑舞,项伯以袖隔之,使不得害汉高祖。且语庄云:‘公莫。’古人相呼曰‘公’,云莫害汉王也。今之用巾,盖像项伯衣袖之遗式。”喜欢推陈出新的梁朝文艺家们将男子武舞性质的《公莫舞》改编为女子的文舞。《扇舞》也是从《舞》改编,以扇而取代象征刀剑的舞,变壮美之舞为柔美之舞。后一首从“履进”、“转面”、“腕动”、“衫随”,描绘一位踏着音乐节奏翩翩起舞的少女舞姿之美。“如意”是舞蹈用具,手执如意翩翩起舞称为“如意舞”。“腕动苕华玉,衫随如意风”,表现出宫女手腕上的玉饰随着舞蹈节奏的跳动,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美人
们宽大的衣衫和着如意一起旋转,形成一阵阵有韵律的轻风,观赏性非常强。
吴均的《大垂手》和《小垂手》两诗,也是根据乐府旧曲创作的新舞辞:
垂手忽迢迢,飞燕掌中娇。罗衫恣风引,轻带任情摇。讵似长沙地,促舞不回腰。
舞女出西秦,蹑影舞阳春。且复小垂手,广袖拂红尘。折腰应两袖,顿足转双巾。蛾眉与曼脸,见此空愁人。
据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之《大垂手》曰:“言舞而垂其手,亦有《小垂手》及《独垂手》也。”所谓“大垂手”,双手下垂仅随身而动,独显窈窕身段舞动之美,以“罗衫”、“轻带”之“引”与“摇”,表现舞者含情脉脉之态。“小垂手”即手小有所动,“广袖拂红尘”,以微动之手拂动长袖而生风。也“折腰”,也“顿足”,但不失温婉娴静之美。
中国古典舞蹈强调舞者的体态轻盈,传说战国时的玄天二女旋波和提谟体态轻盈惊人,舞蹈时如轻烟旋绕,似羽毛飘摇;而汉代的赵飞燕更是以舞姿轻盈得名,相传其能作掌上舞,也能在盘中歌舞。梁朝舞蹈更是崇尚舞者的纤细飘柔、轻盈流动,这点我们从梁朝咏舞诗中大量出现的如“娇态似凌虚”、“逐节似飞鸿”(萧纲的《咏舞诗二首》)、“飞燕掌中娇”(吴均《大垂手》)、“体轻非赵姬”(江洪《咏舞女诗》)、“身轻由回纵”(萧衍《咏舞诗》)、“妙声屡唱轻体飞”(张率《白歌九首》)等诗句中便可体会到。
周舍《上云乐》是梁朝咏舞诗中比较特殊的一首,它描写的不是普通的舞蹈,而是一出歌舞剧,诗歌一上来就直截了当地点出了歌舞剧主角的身份:“西方老胡,厥名文康。”继而又介绍了老胡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遨游六合,傲诞三皇。西观蒙汜,东戏扶桑……”至于老胡文康怪异的外貌,以及他率领众门徒和灵兽前来进献的祝寿表演,诗人的描述也颇为详尽。通过周舍的诗可以大致了解歌舞剧的基本内容:一个生于上古时代的神仙,因倾慕梁朝国威昌盛而前来朝拜,并组织其门徒和珍禽异兽为梁朝天子祝寿的神异虚幻故事。这出歌舞剧是由梁武帝一手创制的,目的当是宣扬和标榜皇权神授的天命观,为天子的统治地位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同时也借以抬高梁王朝,起到炫耀和夸示于异邦的作用。
通过上述咏舞诗,体现了梁朝舞蹈发展的情况,这是一个人物风流且文艺不计功利的时代,艺术家们将原来的武舞改编成文舞,而文舞则演变为表情达意之舞,这与当时的诗(宫体诗风行诗坛)与音乐(所谓“靡靡之音”)发展是同步的。
二关注女舞者的咏舞诗
梁朝咏舞诗的第二类是那些把重点放在舞者的容颜、服饰、姿态、表情甚至情感上的咏舞诗,这类咏舞诗实际上就是以女舞者为表现对象的宫体诗。作品有梁武帝萧衍的《白辞二首》、《咏舞诗》,沈约的《四时白歌五首》,张率的《白歌九首》,何逊的《咏舞妓诗》,王训的《应令咏舞诗》,殷芸的《咏舞诗》,刘遵的《应令咏舞诗》,杨的《咏舞诗》,何敬容的《咏舞诗》,萧纲的《咏独舞诗》,梁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