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及机理

合集下载

大型水生植物对污染水体的净化作用和机理

大型水生植物对污染水体的净化作用和机理

大型水生植物对污染水体的净化作用和机理伴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出现了很多的工业污水。

若这些工业废水未通过治理或是处理不达标而排进河流或湖泊之后,将会引起水环境污染,甚至威胁到人民正常用水的安全性,而且将对环境产生污染,威胁到生物的健康生存。

所以,水质问题已变成城市化迅速发展的绊脚石。

近几年,为处理这个问题,诸多专家与学者探究怎样取得高效低能的水污染治理,水生植被慢慢进到他们的视野范围。

他们发现部分水生植被具备类型多、布局广、繁殖迅速等特征,并且可以在满足本身生长要求的基础上改善水污染情况,既可以使水环境取得美观可欣赏的成效,还可以进一步改善水环境。

此外,借助水生植被来处理水污染问题还可以减少能耗,值得深入推广与使用。

一、水生植被的类型水生植被包括水草类植被、苔蘇类、高等藻类等等。

探究表明,在处置水污染问题方面可以起到显著效果的是水草类植被,这类植被具备比其他水生植被相对较为发达的结构,体型方面较为高大。

水草类植被种类多的特征,使之在处置水污染情况上适用在多种状态下的水质环境中,所以要对这类水生植被进行深度探究。

二、水污染处理方面水生植被的净化机理根据水生植被的外表形态特点能分成挺水、浮叶、漂浮以及沉水植被四类。

不同水生植被对污水的净化功能也不一样。

研究表明,在氮成分的吸收方面,芦苇的吸收功能要优于浮叶四角菱与金鱼藻;在磷成分的吸收方面,芦苇的吸收功能也由于金鱼藻与浮叶四角磷,所以芦苇对N、P的吸收能力很好,能用于水质净化。

2.1 物理机理水生植被结合其整体力量可以有效降低水体流速,使得悬浮固体向下游传输速度变慢,进而更好沉降,也可以有效减小风浪对水下世界带来的影响。

2.2 吸收机理水生植被是以吸取氮磷钾物质作为存货的养分,而且可以将其固定于体内。

为防止水生植被由于吸收大量的氮磷钾物质,大面积繁殖,导致水底溶氧量不够,在应用水生植被吸收机理净化水源时,应当保障水生植被以前体内的氮磷钾养分被清除。

2.3 富集机理水生植被的生命力旺盛,可以在严重污染且具备富集金属离子的水体中生存,具有较强的耐污性能。

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综述

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综述

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综述引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农业的发展,大量的废水和农业杀虫剂进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日益严重。

这种问题给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研究水生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的净化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1.生物吸附:水生植物的根系表面有很多细胞和细胞器,这些结构具有吸附和附着物质的能力。

水生植物的根系可以吸附水中的营养盐,如氮、磷等,减少水体中富营养化物质的浓度。

2.生物竞争:水生植物可以通过竞争来降低富营养化水体中其他富营养化生物的数量。

它们生长迅速,占据着大量的生境空间和养分,限制了其他生物的生长。

二、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影响因素:1.水质条件:水质的酸碱度、温度、养分浓度等因素会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和净化效果。

一些水生植物对水体中的酸碱度和温度变化敏感,只有在适宜的水质条件下才能发挥最佳的净化作用。

2.种类选择:不同种类的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适应能力和净化效果不同。

一些种类的水生植物能够更好地适应富营养化水体的环境,具有更强的竞争和吸附能力。

3.生物群落结构:水生植物和其他水生动物构成了复杂的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结构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水生植物的净化效果。

如果生物群落中物种多样性较高,生物之间的竞争和依赖关系也将加强,从而减少营养盐的积累。

结论: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生物吸附、生物竞争和植物摄食者等生态机制,水生植物能够有效降低水体中富营养化物质的浓度。

影响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作用的因素包括水质条件、种类选择和生物群落结构等。

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水生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净化中的机制,优化选用适应性强并有良好生态效益的水生植物种类,以及研究如何恢复和维持水生植物的生物群落结构,提高水体净化效果。

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及机理

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及机理

某湖泊的水生植物净化工程
净化工程概述
某湖泊的水生植物净化工程旨在 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利用其吸收 、过滤和分解污染物的能力,改
善湖泊水质。
净化效果
经过一定时间的水生植物净化工 程,湖泊水质明显改善,水体透 明度提高,污染物含量显著降低

适用条件
该净化工程适用于污染较轻、水 生植物生长条件较好的湖泊。
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及机理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25
目录
• 水生植物的种类与分布 • 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 • 水生植物净化机理 • 水生植物的应用与前景 • 案例分析
01
水生植物的种类与分布
淡水植物
01
02
03
挺水植物
如芦苇、香蒲、水葱等, 生长在浅水或水边,根茎 生长在泥土中。
浮水植物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水生植物的种类和分布也有所不同,例如在温带地区,挺 水植物较为常见;而在热带地区,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则更为丰富。
02
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
氮的去除
氨氮的去除
水生植物通过吸收和同化作用将氨氮 转化为氨基酸和蛋白质,从而降低水 体中的氨氮浓度。
硝化作用的促进
水生植物能够为硝化细菌提供附着和 繁殖的场所,促进硝化作用,从而降 低水体中的硝态氮浓度。
水生植物在污水处理厂的应用
应用方式
水生植物在污水处理厂的应用主要是在活性污泥法中添加水生植 物,提高污水处理效果。
处理效果
通过水生植物的吸收和分解作用,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得到显著 改善,污染物去除率提高。
改进空间
针对不同类型和浓度的污染物,可进一步研究水生植物的优化配置 和生长条件,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微生物的促进

水生植物对水质净化的作用与机制

水生植物对水质净化的作用与机制

水生植物对水质净化的作用与机制水是生命之源,而水的质量则关系着人们的健康与生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焦点。

水质净化是保障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除了传统的水处理方法外,水生植物净化水体的方法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介绍水生植物对水质净化的作用与机制。

一、水生植物对水质的净化作用水生植物在水体中具有吸收养分和吸附污染物的能力,通过其根系、茎叶、花粉等部位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磷、氮、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

同时,水生植物微生物固定在植物表面或根部形成的生物膜也对水体微生物的减少起到了显著作用,使水体的细菌含量降低,水质提高。

此外,水生植物对调节水体温度、增加氧气含量、防止水体生态失衡等方面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水生植物对水质净化的机制1. 吸收养分与吸附污染物水生植物生长速度较快,具有吸收底泥中养分的能力。

它们的根系可以扎在底泥中吸收磷、氮等营养物质,起到了有效控制藻华的作用。

此外,水生植物的叶子、茎、花等部位具有吸附污染物的能力,在水体中吸附大量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逐渐净化水体。

2. 微生物代谢作用水生植物上的微生物主要以硝化菌、硫化菌等为主,可以对水体中的氨、亚硝酸、硫酸盐等进行代谢作用。

硝化菌可以将亚硝酸盐等氧化成硝酸盐,而硫化菌则可以将硫酸盐还原为硫化物。

这两种作用都可以促进水体中营养物质的转化,促进水体环境平衡。

3. 生物膜效应水生植物与周围水体之间会形成一种称为“生物膜”的界面。

生物膜是由群体微生物通过自身分泌物形成的微生态体系,可以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和有机物,维持水体中的微生物种群的平衡,促进水体自净能力的提高。

4. 植物吸氧作用水生植物可以吸收水中的二氧化碳和底泥的有机物,并将其转换为氧气,增加水体中氧气含量,为水体中的生物提供了生存所需的氧气,降低了水体中有机物的浓度。

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的应用在实际应用中,水生植物可以通过植物繁殖、扩大间隔、适当调节水位等措施进一步加强对水体的净化作用。

水生植物光合作用与水质净化

水生植物光合作用与水质净化

水生植物光合作用与水质净化水是人类生命不可或缺的物质,但随着人类工业化速度的加快,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水生植物具有较强的水质净化能力,它们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大幅度降低废水中的污染物质量,促进水池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一、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陆地上的植物类似,均需要太阳光和光合色素的作用。

光合色素常见的有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等,这些色素能够吸收太阳光的能量,将能量转化为化学能,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氧气和葡萄糖。

具体地,水生植物根据水中的光照强度和深度,而选择各自适合的光合色素类型,以达到最优的光合作用效果。

在水的浅层,光照较强,水草会选择叶绿素作为其主要的光合色素;而在水的较深处,光照较弱,水草会选择类胡萝卜素等红色的光合色素,以提高光的吸收率和适应环境。

二、水生植物的水质净化功能水生植物具有较强的水质净化功能,它们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从而净化水质,提升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

1.吸收氨氮等有机物水生植物是一种天然的吸氮机,它们可以吸收水体中的氨氮等有机物质,将其转化为无机形态,促进水的氮循环。

同时,水生植物能够利用吸收的有机物质进行光合作用,逐步提升水质。

2.防止藻类过度繁殖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有机物质等会形成营养盐,加速藻类数量的增加,导致水质变差。

由于水生植物能够吸收有机物,将向水中气体吸收的营养盐转化成固体的有机盐,控制并降低藻类数量,维护水的生态平衡。

3.缓解底泥和有害物质水生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营养,它们会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使水体的底泥表面光滑,底泥中的有害物质也得到缓解。

4.净化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水生植物对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有非常强的吸收能力,通过植物的吸收作用,有害物质会被吸收在植物的植体中,实现水的净化。

三、适合进行水质净化的水生植物水生植物的种类非常多样,但具备水质净化功能的种类相对较少。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应用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应用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应用水生植物是指能在水体中生长并繁殖的植物。

它们是水域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净化水质、维持水体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在水污染治理中,水生植物被广泛应用于水体净化和修复工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应用。

一、水生植物的净化机理1. 吸附作用水生植物的根、茎、叶等表面具有丰富的微生物和菌丝,这些微生物和菌丝可以吸附并寄生在水生植物的表面。

通过这些微生物和菌丝的作用,水生植物能够有效吸附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质和重金属等污染物,净化水质。

2. 生物吸收水生植物的根部长期浸泡在水中,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通过根系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污染物。

对于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和重金属等污染物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将其转化为植物组织中的有机物。

3. 生物转化水生植物在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和污染物后,能够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过程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并释放氧气,提高水体的氧含量,改善水质环境。

4. 生态平衡水生植物通过其独特的生长方式和生态功能,能够促进水体中微生物和藻类等生物的繁衍,构建起一套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系统,从而净化水体中的有机物、营养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

1. 河流湖泊生态修复在河流湖泊的水污染治理中,通过引种适宜的水生植物,例如莲藕、菰、香蒲等,能够有效稳定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净化水体,改善水质环境。

水生植物的根系能够有效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岸坡生态环境,促进河流湖泊的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

2. 污水处理水生植物还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工程中。

通过建设人工湿地、植物滤池等单位工程,利用水生植物的吸收和转化作用,对进入的废水进行净化处理,将水体中的有机物、氮、磷和重金属等污染物去除或转化,达到排放标准,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 水产养殖水生植物在水产养殖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水生植物能够吸收水中的氨氮、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提供优质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应用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应用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应用水生植物是一种可持续使用的治理手段,在水污染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水生植物能够通过吸收、降解和转化等过程,有效净化水体。

水生植物的净化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吸收污染物质水生植物的根系能够吸收大量的污染物质,包括氮、磷、重金属、有机物等,通过这种方式将污染物质直接从水中移除,从而起到净化作用。

2. 降解和转化污染物质水生植物具有生物降解和生物转化能力。

通过水生植物的生长和代谢过程,能够将水中的有机物、氨氮等有害物质降解和转化为无害物质,同时在降解和转化过程中还能释放氧气,提高水体的溶解氧含量。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应用广泛。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水生植物:1. 浮游植物浮游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控制水中营养物质的浓度,从而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2. 水面水生植物水面水生植物可以通过根系吸收水中的有机物、氨氮等污染物质,同时也可以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和繁殖的场所。

空气水生植物可以利用其根系进行有机物的分解和吸收,净化污染水体。

水底水生植物通过根系对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行吸收,同时还能释放出氧气,降低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

在实际应用中,水生植物的种类和植被覆盖率等因素需要根据具体的水污染情况进行选择。

此外,也需注意水生植物的管理和维护,以确保其持续稳定的治理效果。

总之,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它的治理效果不仅削减了水污染物质,还维持了水体的生态平衡。

应积极推广和应用水生植物,提高水环境治理和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研究综述

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研究综述

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研究综述水生植物是生活在水中的植物,它们对水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净化水体、改善水质、维持水生态系统的稳定。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城市化的进程,许多水体受到了各种污染,而水生植物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的机制、影响因素和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

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的机制主要包括物理净化和生物净化两个方面。

1. 物理净化:水生植物具有吸附、沉淀、拦截等功能,在水体中起到一些物理性的净化作用。

水生植物的根系能够吸收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营养盐等污染物质,植物叶片能够吸附悬浮物和颗粒物,从而净化水体。

2. 生物净化:水生植物还能通过生物作用,对水中有机物、营养盐等进行降解和转化,起到生物净化的作用。

植物根系中的微生物群落对有机物分解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过植物的呼吸作用,还能够将水体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植物生长所需的有机物质,从而净化水体。

水生植物对水体的净化作用包括吸收、吸附和降解三个方面,通过这些作用使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得到去除或转化,从而改善水质。

二、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的影响因素1. 水生植物的种类:不同种类的水生植物对水体的净化效果有所不同,一些特定的水生植物具有更强的吸附能力和生物降解能力,能够更好地净化水体。

2. 水体的环境条件:水体的温度、光照、营养盐含量、溶解氧含量等环境条件对水生植物的生长和净化效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适宜的环境条件能够促进水生植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从而增强其对水体的净化效果。

3. 水生植物的数量和密度:适当的水生植物数量和密度能够提高其对水体的净化效果,但是过高的密度则可能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和净化效果。

4. 水体的污染程度:水体的污染程度越高,水生植物对其净化的作用就越重要。

但是在污染程度过高的水体中,水生植物的生长和净化能力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以上因素都对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的水体净化工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制定合理的水生植物利用方案。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应用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应用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应用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通过吸收和降解污染物的方式,净化水质,提高水体的生态环境。

水生植物的净化机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水生植物可以通过吸收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盐来净化水体。

水生植物的根系可以吸收水中的营养元素,如氮、磷等,减少水中营养物的含量,避免水体过度富营养化。

水生植物的叶片表面也能吸附水中的溶解有机物,如重金属离子、农药残留等。

水生植物还能通过生理作用对水质进行净化。

水生植物通过呼吸作用接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增加水中氧气含量,有利于水中生物的呼吸过程。

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大量的光照能量,减少水中的浊度,提高水体透明度。

水生植物的根系对水土保持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减少泥沙的流失,防止水质的变浑。

水生植物的根系还可以形成一个复杂的根网结构,提供给水中微生物生长的庇护所,促进水体中微生物的代谢活动,降解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

水生植物可以被用作人工湿地的植物。

人工湿地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的人工水体净化系统,通过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达到水污染治理的目的。

人工湿地可以用于农田农药残留的降解和处理、城市污水处理等。

水生植物可以用于水培养殖和生态修复。

水生植物可以生长在水中,不需要土壤作为生长介质,可以直接通过水中的养分供养自身的生长。

水生植物可以通过水培的方式大面积种植,加速生长速度,提高水质净化效率。

水生植物还可以用于水体生态修复,通过引入适宜的水生植物来净化受污染的水体,恢复水体的生态系统。

水生植物对水质净化的作用

水生植物对水质净化的作用

水生植物对水质净化的作用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然而,由于人类的活动和环境污染,许多水源已经受到了严重污染。

为了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质,水生植物因其独特的生态功能而被广泛应用于水质净化。

本文将介绍水生植物对水质净化的作用,并探讨其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前景。

1. 植物的生物吸附作用水生植物有较大的生物量和表面积,可以通过根系和叶片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吸附和吸收。

植物根系具有丰富的多孔空间,可以提供生物附着表面,结合特定菌群,对水中的废物和有害物质进行吸附和分解。

此外,植物叶片表面也具有吸附有机和无机物质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水质净化效果。

2. 植物的生物转化作用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为水中的生物提供了氧气供应。

同时,植物还能吸收和转化水中的营养物质,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

水生植物的存在可以促进底栖生物的繁衍和生长,形成生态平衡,净化水质。

3. 植物的土壤保持作用水生植物通过根系和茎叶的固定作用,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河岸冲刷。

植物的根系可以牢固地固定土壤,增加土壤的抗冲刷能力,减少水中的悬浮物,改善水质。

此外,水生植物还能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防止养分流失,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

4. 植物的微生物促进作用水生植物的根系提供了一种理想的生境,可以吸引和聚集大量的微生物,形成生物膜。

这些微生物具有降解有机物质和分解废物的能力,可以有效清除水中的有机和无机污染物,提高水质。

此外,通过水生植物的根系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还可以消除水体中的异味物质,改善水的口感和气味。

总结起来,水生植物在水质净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生物吸附、生物转化、土壤保持和微生物促进等作用,水生植物能够去除水中的有机和无机污染物,提高水的透明度和氧含量,改善水质。

水生植物净化水体的过程具有环保、经济和效益的特点,因此在水生态修复、水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对水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水质净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议题。

水生植物净化原理

水生植物净化原理

水生植物净化原理引言:水是生命之源,对于人类和其他生物而言,拥有清洁的水资源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由于工业污染、农业化肥和生活污水等原因,水体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自然而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利用水生植物进行水体净化。

本文将介绍水生植物净化原理及其应用。

一、水生植物净化原理水生植物净化原理是利用水生植物的生理特性和根系系统,通过吸收、降解和转化污染物质,从而净化水体。

具体而言,水生植物净化水体的主要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吸收营养物质:水生植物具有发达的根系系统,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等。

这些营养物质是水体中的污染源之一,过量的氮和磷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类过度生长等问题。

水生植物通过吸收这些营养物质,降低水体中的浓度,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2. 吸附重金属离子: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是另一个重要的水污染源。

这些重金属离子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都具有较高的毒性。

水生植物的根系和叶片表面具有丰富的吸附位点,能够吸附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将其固定在植物体内,减少其对水体的污染。

3. 降解有机物:水体中的有机物是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机物的存在会降低水体的透明度,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一些水生植物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能够通过吸收有机物,分泌酶类物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从而净化水体。

4. 水生植物与微生物的共生作用:水生植物的根系为微生物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并与之形成共生关系。

这些微生物能够降解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污染物,同时为水生植物提供养分。

水生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共生作用协同作用,能够更有效地净化水体。

二、水生植物净化应用水生植物净化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水体净化和环境修复领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1. 污水处理:水生植物净化技术可以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中。

通过搭建人工湿地系统,利用水生植物的净化能力,可以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达到排放标准,提高水体质量。

水生植物与水质净化的关系研究

水生植物与水质净化的关系研究

水生植物与水质净化的关系研究水生植物是指生长在水中或水边的植物,包括水生草、水蕨、水生花卉等。

这些植物不仅能美化水域环境,还能够对水质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

水生植物与水质净化之间的关系一直受到科学家们的关注,下面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

一、水生植物对水质的净化作用1.1 吸收养分水生植物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等,这些养分本来是水体中的污染源之一。

如果这些营养物质不能及时地被吸收,就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起藻类的大量繁殖,降低水体的透明度,影响水中生物的生存。

1.2 吸附污染物水生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通过根系、叶子等部位吸附水中的污染物质,如重金属、有机物等。

这些污染物质会在植物体内发生化学反应、分解,转化成无害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1.3 缓解酸雨水生植物能够分泌一些碱性的物质,可以中和部分酸雨的酸性。

酸雨对水体的影响很大,它会使水体酸化,改变水中的酸碱平衡,降低水中生物的免疫力,影响生物的繁殖和生长。

二、水生植物的分类和特点2.1 水草类水草一般是指生长在水中或水边的一些草本植物,如茨菇、香蒲、香莲等。

这些植物的根系发达,能够很好地固定水质,吸收水质中的养分。

而且,水草的叶子和茎段具有不同形态和色彩,能够美化水域环境。

2.2 水生花卉类水生花卉具有鲜艳的花朵和独特的花形,能够很好地为水域带来视觉盛宴。

水生花卉种类繁多,有荷花、睡莲、芙蓉等,它们生长在水面上或浅水区,根系发达,能够有效地吸附水中的污染物和养分。

2.3 水蕨类水蕨是生长在水中的蕨类植物,如水蕨、水田蕨等。

它们具有盘根错节的根系和细长的叶子,能够有效地吸收水体中的养分和污染物。

同时,水蕨类植物的叶子和茎段也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三、水生植物的应用价值3.1 美化水域环境水生植物的生长形态、色彩丰富多样,能够很好地为水域带来视觉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水生植物也被广泛地应用在景观绿化中,美化城市环境。

3.2 净化水质水生植物能够吸收水中的污染物和养分,起到净化水质、改善水环境的作用。

水生植物对水质净化的作用

水生植物对水质净化的作用

水生植物对水质净化的作用水是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而水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水污染日益严重,如何有效地净化水质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

幸运的是,大自然中存在着一种神奇的生物力量——水生植物,它们能够通过吸收有害物质和氧化反应来净化水体,促进水体中的微生物降解和氧化还原反应,从而改善水质。

本文将从水生植物对水质净化的机制、常见的水生植物以及其应用案例三个方面,详细介绍水生植物在水质净化中的作用。

水生植物对水质净化的机制水生植物通过吸收有害物质和氧化反应来净化水质。

首先,水生植物的根系能够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有效降低水体中营养物的浓度,避免出现富营养化现象。

其次,水生植物的叶片和茎秆表面有丰富的细菌和真菌,这些微生物能够寄生在植物表面和根系附近形成特殊的微生物膜,对水体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和氧化还原反应。

此外,水生植物能够通过释放氧气来促进水体中的氧化反应,提高水体的溶解氧含量,有助于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

常见的水生植物常见的水生植物有着各自的生长环境偏好和净化效果。

石莲花是一种生长在水中的多年生植物,它具有很强的耐溶氧和耐营养缺乏的能力。

石莲花的根系能够释放出大量的黏液物质,有助于吸附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和有机物,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藻类是另一类常见的水生植物,它们能够充分利用水体中的养分,通过光合作用将有机物转化为氧气和有机物质,对水体的富营养化现象起到抑制作用。

水生植物在水质净化中的应用案例水生植物在水质净化中的应用案例多种多样。

例如,在废水处理中,人们常常采用植物人工湿地的方式来净化废水。

通过植物人工湿地中的水生植物的根系、茎秆和叶片的细菌和真菌,能够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和氮磷等污染物,提高废水的水质。

此外,水生植物还可以应用于生态修复中。

一些受污染的水体可以通过种植适宜的水生植物,引进并培育水生生物,从而恢复水体的生态系统,实现水质的净化和生态的修复。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应用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应用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应用水生植物,是指在水中或者水边生长的植物,是一种生活在水生环境的特殊植物。

水生植物因其具有高效捕集、吸收水中污染物的特性,被广泛运用于水污染治理中。

下面,我们将着重介绍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应用。

一、净化机理水生植物对水污染物的净化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物理吸附水生植物的根系和叶面上有大量的表面微小结构和毛细管,能够通过物理吸附将水中的悬浮物和悬浮微粒吸附在体表上,并通过叶片、茎、根系统等消化分解有害物质。

水生植物根系周围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它们能够利用水中的营养物质生长繁殖,同时亦能将有机污染物降解为无机物,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3.生理作用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等生理作用,在水中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生长繁殖推动着水中有害物质的转化,将污染物降解为无害的物质。

4.根系截留水生植物具有较为发达的根系,它们能够将水中溶解态的有害物质截留在根系周围,形成一层稳定的界面,将大部分污染物从水中截留下来,减少了水质中的污染物的含量,保护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应用水生植物广泛应用于水污染治理中,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1.景观池治理水生植物作为景观池的一种重要装饰植物,不仅能净化水质,提高水质的透明度,而且还能制造出如水底丛林、水面浮岛等极具观赏价值的效果。

2.污水处理水生植物能够通过吸收和根系截留等作用,有效地降解有机污染物,同时还能消除水中异味和色泽,提高水质指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在市政污水处理厂中,通常采用人工湿地的方式,建造一些“植物降解池”来进行污水处理工作。

3.湖泊治理水生植物的应用在湖泊治理工程中较为常见,通常采用人工增加水生植物等方法来进行水质的净化治理。

通过增加水生植物,能够增加湖泊中的氧气含量,促进湖泊中微生物的生长,达到降解有害物质的目的。

综上所述,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应用是具有非常广泛的范围和应用价值的,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对水质的要求将愈加严格,水生植物的应用前景也将越来越广阔。

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研究综述

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研究综述

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研究综述水生植物是指生长在水环境中的植物,包括自然水体和人工水体中的植物。

水生植物以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在水体中起到了重要的生态和环境调节作用。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人类活动的不当,水体污染现象变得日趋严重,严重影响了水生生态系统和公共卫生安全。

然而,水生植物具有良好的吸收、净化、转化水中有害物质的能力,对水体净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对目前研究的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的综述进行简要介绍。

1. 植物和水体循环系统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作用机理复杂,但最根本的原理是循环系统。

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有机物进入水生植物体内,在植物体内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释放和吸收二氧化碳,同时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转化为食物和生长物质。

水生植物主要从水中吸收无机盐和碳源,用作生长的基本元素。

同时,植物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净化了水质并降解了有机废料。

水生植物的过程使水体净化更加直接并且持久,同时也使水生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长繁殖。

2. 水生植物的水体净化作用(1)降解有害物质水中养分过多会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而使水质恶化,水生植物能够通过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并将其转化为生长物质,来抑制藻类和微生物的生长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此外,水生植物还能够降解水中的各种有害物质,比如氨、亚硝酸盐、硝酸盐等。

(2)吸附重金属水体中的重金属污染是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题之一。

水生植物能够通过吸附水中的铅、镉、汞、铜、锌等重金属,从而净化水质。

研究表明,部分水生植物的吸附效果甚至比其他水体净化技术还要高。

(3)氧化还原反应水体中的氧化还原反应通常指的是水中的硫酸盐和硝酸盐还原成硫化物和氮气。

水生植物的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氧气可以在水体中促进这种反应的发生,进而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和腐败现象。

3. 适宜种植的水生植物及其特点(1)睡莲睡莲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淡水和浅水域中。

其具有良好的光合作用能力和生物吸附能力,是淡水水体净化的良好选择。

大型水生植物对污染水体的净化作用和机理

大型水生植物对污染水体的净化作用和机理

大型水生植物对污染水体的净化作用和机理屠晓翠1,蔡妙珍2* ,孙建国1(浙江师范大学初阳学院,金华321004;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金华321004)摘要:大型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有着积极作用,能通过(1)物理的作用,如植物根系会分泌含特殊的功能团的有机物,吸附、过滤和沉淀水中的化合物;(2)化学的作用,直接吸收和利用可利用态N、P,以及从周围环境中交换吸附重金属等;(3)微生物的辅助作用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

因此大型水生植物将成为很有前途的综合处理污水的新生力量。

关键词:水体污染;大型水生植物;水体净化;机理Abstract:Macrophytes have positive roles in water pollution treatment . First, through physical functions, macrophytes can purge the polluted water. For example: The root of macrophytes c an excrete special function groups which can absorb, filter and precipitate chemical compound of water. Second, throug h the function of chemistry, macrophytes absorb and utilize bioavailable N, P and exchange absorbtion heavy metals fr om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directly, etc. Third, through the auxiliary function of the microorganism , macrophytes can get the result of purifying water quality. So macrop hytes will become promising force of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sewage .Key words: water pollution ; macrophytes; water body purifi cation; mechanism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排入江河湖泊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日益增加,而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引起了部分水域环境的严重污染,富营养化的水域日益增多。

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及机理

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及机理

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及机理水生植物是指能够在水中生长的植物,包括浮游植物、浮叶水生植物、水生草本植物和水生木本植物等。

这些植物在水体中具有很强的净化作用,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质,提高水质的净化能力。

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主要包括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

首先,水生植物通过物理净化作用去除水中的悬浮颗粒。

水中的悬浮颗粒包括泥沙、浑浊物质和悬浮微生物等,会造成水体浑浊,降低水的透明度。

水生植物的根系能够稳固土壤,防止土壤的侵蚀和水库、湖泊的泥淤,减少水中悬浊物的含量。

同时,水生植物的根系具有一定的吸附性,能够吸附附着在悬浮颗粒上的污染物质,使之沉降到底泥中,有效减少水体中的污染物质。

其次,水生植物通过化学净化作用去除水中的溶解污染物。

水中的溶解污染物主要包括氮、磷等营养盐和重金属等有毒污染物。

水生植物通过其根系和叶片上的气孔,吸收水中的溶解营养盐,如氨氮、硝态氮和磷酸盐等,降低水中的营养盐浓度,抑制藻类过度繁殖,改善水质。

此外,水生植物的根系还能吸附重金属等有毒污染物,降低水中有毒物质的浓度,减少对水生生物的伤害。

最后,水生植物通过生物净化作用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腐殖质、油类、农药、医药废物等。

水生植物通过吸附、吸附解吸、生物降解等方式,能够有效降解和消化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一些水生植物还能分泌具有抑菌和分解有毒物质能力的酶类物质,促进水中有机物的分解,提高水质的净化能力。

水生植物的净化机理主要包括根系吸附、生理吸附、生物降解、生物酶解等。

水生植物的根系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吸附水中的颗粒物和有机物质。

根系表面的微生物膜对水中的微生物和有机物质有着吸附和分解作用。

水生植物的叶片上的气孔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氧气,并与植物体生物降解物质反应,促进水中有机物质的分解。

水生植物的根系还能分泌具有抑菌和分解有毒物质的酶类物质,从而消除水中的有害物质。

总之,水生植物具有很强的净化作用,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颗粒、溶解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提高水质的净化能力。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应用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应用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应用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被广泛应用,主要是因为它们具有良好的净化机理。

以下是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应用介绍。

一、植物的吸附作用水生植物的根、茎和叶面均能吸附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如铅、汞、铜、锌、镉等重金属离子、氮、磷等营养盐离子、有机物等。

植物的吸附作用是因为植物体内的细胞质、细胞壁、根茎叶表面等具有一定的带电性,在水体中表现为吸附作用。

水生植物的吸附作用在污染物质的常规处理中被广泛应用,如水生植物对重金属的吸附作用已被广泛研究,并被用于铅、汞、铜、锌、镉等重金属离子的处理。

水生植物可以通过吞噬其他生物和死亡的有机物等方式降解污染物质从而氧化和还原发生反应,并将有害物质分解,例如水生植物可以吞噬浮游细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以及一些小型水生动物等,通过消化分解污染物质,如氨、硝酸盐等,从而降低水质中污染物质的浓度。

水生植物可以通过吸收水中的养分,如氮、磷等来避免过度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一些水生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相对较高并可将其固定在植物生物体内,从而使其不再循环在水中而导致水质污染加重。

水生植物的生长作用是指水生植物通过吸收水中营养物质,进行生长时能将水中的污染物质降解。

植物通过进行光合作用,吸收阳光中的能量,产生的氧气、二氧化碳等与水中的污染物质发生反应并降解,从而把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综上所述,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主要有吸附、吞噬、吸收和生长作用。

应用于水污染处理时,需要针对不同的污染物质采取不同的手段,利用水生植物的净化能力来达到最好的净化效果。

此外水生植物的不同种类,其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需提前进行研究并有计划的进行水生植物的种植。

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综述

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综述

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综述水生植物是指生长在水体中或水边的植物。

它们具有很强的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能力,可以通过吸收养分和氮磷物质、阻止水体中的有机物分解、吸附有害物质、调节水体中的溶解氧和水温等方式,减少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现象,维持水体的健康。

1. 养分吸收:水生植物能够通过根系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养分物质,减少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程度。

水生植物通过吸收大量的养分,限制了水体中这些营养物质的含量,减少了浮游植物的生长速度,从而减少了水体的富营养化。

3. 吸附有害物质:水生植物的叶片、茎干等表面具有吸附有害物质的能力。

水生植物可以吸附水体中的重金属、农药等有害物质,从而减少水体中的污染物含量,降低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

4. 调节溶解氧和水温: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增加了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改善了水体的氧化还原环境,减少了水体富营养化的可能性。

水生植物的茎叶可以降低水体的表层温度,防止水体温度过高,减少浮游植物的生长和富营养化的发生。

水生植物对水体的净化作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植物种类和数量:不同的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能力不同,有些水生植物具有较强的养分吸收能力,有些则有较强的吸附和稳定有害物质的能力。

水生植物的数量也会影响其净化效果,较多的水生植物可以增加对富营养化的水体的处理能力。

2. 水质条件:水体中的养分含量、有机负荷、有害物质含量等都会影响水生植物的净化效果。

水质条件越差,水生植物的净化能力就越有限。

3. 温度和光照条件:水生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活动受到温度和光照条件的影响。

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有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和养分吸收,提高其净化能力。

4. 水流动情况:水流的存在可以帮助水生植物更好地吸收养分和氧气,并带走有害物质,促进水体的净化作用。

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具有较强的净化作用,其净化效果受到植物种类和数量、水质条件、温度和光照条件以及水流动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及机理

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及机理

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及机理汇报人:日期:contents •水生植物概述•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水生植物的净化机理•水生植物的生态修复应用•水生植物的未来研究方向•研究展望目录水生植物概述010102水生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形成了适应水生环境的特殊形态和结构,如通气组织、气囊等。

水生植物是指那些长期或周期性在水中生长的植物,包括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根系不发达,叶小而薄,没有明显的茎或茎发育不良,如苦草、金鱼藻等。

沉水植物根系不发达,叶浮在水面,如睡莲、菱等。

浮水植物根系发达,茎和叶挺出水面,如荷花、慈姑等。

挺水植物水生植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平衡水生植物可以吸收和富集水中的营养物质、重金属等污染物,从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净化水质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同时通气组织可以将氧气输送到水中,从而增加水体的氧气含量。

增加水体氧气水生植物可以稳定水体环境,减少水流的冲刷和泥沙的淤积,有助于保持水体的清澈和稳定。

稳定水体环境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02水生植物能够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从而降低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程度。

吸收氮、磷吸收重金属吸收有机物水生植物对重金属也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如铜、锌、铅等,有助于降低水体中的重金属含量。

水生植物能够吸收水中的有机物,如苯、甲苯等,从而减少水体中的有害物质。

030201吸收污染物水生植物与浮游藻类竞争营养物质,从而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

竞争营养物质水生植物能够分泌一些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对浮游藻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分泌化学物质水生植物的茂盛生长可以遮挡阳光,使浮游藻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从而抑制其生长。

遮挡阳光抑制浮游藻类减少水体营养物质水生植物通过吸收和代谢,能够减少水体中的营养物质,从而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

减缓水质变化水生植物能够减缓水体中水质的变化,如pH值、溶解氧等,有助于保持水体的稳定性。

减少水体有害物质水生植物能够吸收和转化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物等,从而降低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危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蒋燕1,廖嵘2(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四川雅安625014)摘要:文章首先阐释了水生植物的概念,回顾了其应用简史,并从生态学角度,简要分析了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及机理,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最后就水生生态系统环境的维护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水生植物;净化作用;应用在园林观赏植物这样一个庞大的植物分支里,水生植物一直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古典园林还是现代园林,也不管是西方园林还是东方园林,水景一直是造园中不可欠缺的景观要素。

而水景的表现,也无一例外地常常和园林的另一景观要素——植物联系在一起。

无论是动态水景,还是静态水景,都离不开花木来创造意境。

充分利用水生植物,可以创造宜人而又舒适的景观,增加景观的多样性,丰富园林空间[2]。

1 水生植物的概述1.1 概念对水生植物的定义有很多,主要列举了下面三种。

余树勋等对水生植物的定义是“生长在淡水深处的土壤中或自然漂浮在水中的植物,有时包括沼泽中出现的植物。

有整个植物在水中,根在水底土中的如水落(Aponogeton);一部分叶片在水中,一部分漂浮在水面的如眼子菜(Potamogeton );全部在水面的,如睡莲(Nympha ea);整个植物体不入土壤而漂浮水中的如凤眼莲(Eichhornia)等”[4]。

但也有人将水生植物分为挺水植物(挺水花卉)、浮叶和漂浮植物(浮叶花卉)、沉水植物(观赏水草)、海生植物(红树林)以及沿岸耐湿的乔灌木等滨水植物[3]。

本文比较赞同下面的观点:凡生长在水中或湿地土壤中的植物,以大型的草本植物为主,包括水生、湿生和沼生植物”[13]。

1.2 应用简史我国水生花卉的栽培有着悠久的历史,莲在我国出土文物中,至少有7000年的历史。

《诗经》云:“彼泽之陕,有蒲有荷”。

这是我国最早有关荷花与蒲草在相同的生态环境下生长的记载。

约在2500年前吴王夫差为宠妃西施欣赏荷花,特在太湖之滨的灵岩山离宫修“玩花池”,是栽荷供观赏的最早实例[4].据《史记?孝武本纪》、《三辅黄图》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修建章宫,凿“太液池”,植莲、菱等水生植物,制备的游船,有仿江南采莲的“越女舟”,这可能是较早在人工水景中荡舟观荷的文字记录。

明末计成撰写的《园冶》中结合水生植物的水景景趣也散见全书。

“白苹红寥,鸥盟同结矶边”(《园冶》):“堤湾宜柳”(《城市地》);“凿水为涤,书堤种柳”(《村庄地》);溪湾柳间栽桃(《郊野地》);“深柳疏芦之际略成小筑,足征大观也”;“遥遥十里荷风,递香幽室”[14]清?陈淏子《花镜》(1688)中对荷花、芡、慈姑、菖蒲、玉替花、雨久花、菱、瓯兰(溪荪)等水生植物己有详细的记载。

在我国石菖蒲属植物栽培和应用的历史颇早,在《左传》和《诗经》中已有记载,早期多为药用,后来观赏栽培逐渐发展起来。

南宋?陆游(1125-1210年)有菖蒲诗,说明已用于盆景栽植。

19 78年以来,随着水生花卉业和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菰(Zizainacaduciflora )、香蒲、石菖蒲、水芹、芡等已逐步成为广泛应用的园林水景绿化观赏植物和湿地景观绿化的重要材料[4]. 在西方国家,观赏水生花卉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习俗。

古埃及人把热带睡莲作为太阳的象征来崇拜,因而睡莲成为各种祭典和礼仪活动的重要饰品[5]。

在尼罗河边上一座埃及第十二王朝时期(公元前3100一公元前2160)的墓葬中的壁上画了一个园丁从水池提着水灌溉一片方形并有分隔的花坛,还有一条在花坛旁的溪流引水到池中,水池中长着热带白睡莲(Nymp haea lotus)。

由此估计距今五千年前的古埃及就已有了人工灌溉的花坛和人造的水池,并种植睡莲[6]。

印度佛教“七宝莲花”中的5种为睡莲,2种为莲花[4]。

在16世纪,意大利人开始用睡莲做公园的水景主题材料。

而在发现王莲后,人们对水生植物的兴趣则更浓了,1 849年成为应用水生植物的第一个繁盛期。

此后,热衷于水景园的富有人家开始狂热地种植热带水生植物,竞相寻找观花的珍贵品种。

如今,水生植物已被广泛应用于专类水景园、野趣园的营造,随着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应用研究的深入,人工湿地景观也应运而生,成为极富自然情趣的景观。

而容器栽培的迷你水景花园的出现更是让都市居民的阳台或平台也成为了轻松有趣、令人赏心悦目的好地方。

在水景设计中应用较多的有浮叶和漂浮植物如睡莲(Nymphaea tetragona),芡实(Eunyale fer ox),萍蓬草(Nuphar pumilum ),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 ),菱(Trapa japonica)等;挺水植物如荷花(Nelumbonucifera),菖蒲(Acorus calamus)、香蒲(Typha minima)、水葱(Scirp us validus),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燕子花(Iris laevigata)等。

1.3应用意义1.3.1丰富景观水生植物不但能观叶、赏花,还能欣赏映照在水中的倒影。

荷叶青翠而洁净,波状叶缘更能增添几分潇洒风姿。

加上叶面有一层蜡质,落在上面的水滴更有动势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样的意境,是对北京北海公园东南部一个湖面景色很好的诠释。

每当游人环湖漫步在柳林下,阵阵清香袭来,非常惬意。

当朵朵莲蓬挺立水面时,是一番水面庄稼丰硕景象。

此外,像水葱修长的茎秆,伞草碧绿的苞片等,都是水生植物中观叶的好材料。

如西方园林中提倡的野趣园,野趣最宜以水生植物配置来体现。

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如芦苇、香蒲、慈姑等,野趣横生。

1.3.2 创造意境中国园林的水景常构成一种独特的、耐人寻味的意境。

如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风荷”,就是立意成功的范例[2]。

不管是从全院布局,还是植物材料的选择上,都追求园林的意境美的表现,与西湖景区的自然特点和历史古迹的紧密结合,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一段对北京大学未名湖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在这里,境由心生,作者用清新朴实的笔调描绘了处于夜晚月光下的未名湖的荷塘景观,将作者的感受和当时的环境融为了一体。

2 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2.1 水质状况水作为园林要素之一,其作用不言而喻,也不可替代。

“山因水而活,水因山而秀”,但是如果水质变差,其效果则会适得其反。

由于城市的扩张,人口的急剧增加,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

如水体的环境容量和生态载力不堪重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公园、居住区等的水体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据统计,我国90%以上公园的水体,其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氮(TN)、总磷(TP)和非离子氨等指标,大多超过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四类标准。

而在上海某些居住小区的水体缺乏循环,成为了一潭死水,富营养化程度非常严重。

水体的结构和功能被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水体的美学价值损害。

人们“诗意的栖居”的梦想就很难达到。

为此,在当今水资源紧张的背景下,许多专家都纷纷开展研究,以求找到合理的治理对策。

2.2 治理方法中国古典园林由于在很小的范围内堆山,叠石,凿池,很少受外界干扰,因而其水体经自身的净化就可保持水体的洁净。

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和密集的人口聚居方式出现,现代的水景园融汇了中西方文化,水面开阔、景观设置强调点睛之笔,更注重亲水理念。

现在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水体中农药、化肥聚积,氮、磷等污染物超标,已严重影响水体业己存在的生态平衡。

很多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水体由清变绿,由绿变黄,由黄变褐,甚至产生异味。

所以现在很多景观水在造池理水前就考虑水质净化方案[2]。

2.2.1 营养盐控制控制水体营养盐浓度是传统的富营养化防治措施,它基于限制因子原理,以实验室藻类生长瓶法测定结果为依据,对于外源性污染采取截污、污水改道、污水除磷,对于内源性污染采取了清淤挖泥、营养盐钝化、底层暴气、稀释冲刷、调节湖水氮磷比、覆盖底部沉积物及絮凝沉降等一系列措施。

不少通过控制氮和磷来防治富营养化的实践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功结果[7][8],但是,这只能说明不能仅仅靠控制营养盐来防治湖泊富营养化,而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控制营养。

2.2.2 直接除藻用化学药品(如硫酸铜和其他除藻剂)控制藻类可能是最古老原始的方法,化学药品可快速杀死藻类,但死亡藻类所产生二次污染及化学药品的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对整个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较大,且剂量难以掌握,风险较大,若长期使用低浓度的化学药物会使藻类产生抗药性,因此,不适宜在景观水体中广泛使用,只能作为应急措施[9]。

2.2.3 生物调控作为营养盐控制的一种替代技术,生物调控(Biomanipulation)是通过重建生物群落以得到一个有利的响应,常用于减少藻类生物量,保持水质清澈并提高生物多样性。

主要是采用鱼类种群的下行调控。

如增加食鱼性(Piscivores)鱼类或减少食浮游动物(Zooplanktivores)或食底栖(Benthivores)鱼类,以保证有充分的浮游动物等来控制藻类;也有直接利用“食藻鱼”控制蓝藻水华。

生物调控较典型的是用于小而浅的、相对封闭的湖泊系统,在浅水湖泊由于生物分布垂直空间差异较小,因而在一定时间内对某些浮游植物控制效果较好。

生物调控在欧洲得到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但是由于研究区域、研究对象以及研究范围的不同,往往难得到一致的结论与结果。

因此,生物调控作为管理工具的有效性仍存在很大的争议。

许多成功的实例往往是短期的[10],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2.2.4 EWT治理模式(Ecological Water Treatment)水质问题是水生态问题,生态问题应该用生态方法来解决。

要获取稳定的健康的自然水环境,只有修复已退化的水生态系统。

生态恢复已成为全球淡水生态系统研究的前瞻性研究领域,恢复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不仅是湖泊富营养化综合治理的目标,而且也是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重要手段。

生态工程被认为是生态恢复的最佳工具,业已证明,用生态工程可以改善富营养化湖泊的局部水质、修复局部生态系统[11]。

近10余年来,中国科学家运用生态工程技术净化富营养化水体,恢复富营养化水体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12]。

其中引种优质速生的水生植物重建和恢复湖泊的良性生态系统对抑制藻类生长、净化水质起着重要的作用[13]. Blindow等指出,生物调控后湖泊能否保持清水状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恢复的水生高等植物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