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 郭克莎

合集下载

加入WTO对中国工业的综合性影响分析_郭克莎

加入WTO对中国工业的综合性影响分析_郭克莎

郭克莎:加入WTO对中国工业的综合性影响分析加入WTO对中国工业的综合性影响分析*郭克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100836) 内容提要:本文根据我国加入W TO的有关法律文件,分析了扩大开放的各个方面对工业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对整个工业受到的综合性影响做出基本判断。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在过渡期间,市场开放的各种影响尚未完全形成,对整个工业的综合性影响还不大;而过渡期完成之后,全方位开放带来的各种影响将全面显现并相互作用,产生综合性、全局性和深层次的影响,从而对整个工业发展的冲击会比较突出地表现出来。

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变化和影响,这个较大的冲击将发生在2005—2010年期间。

关键词:加入WTO 全方位开放 中国工业 综合性影响目前,工业增加值在GDP中占有约45%的比重,工业部门以较快的增长速度支撑着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并对其他产业的发展起着带动或促进作用。

如果加入WTO之后工业部门受到较大的冲击,就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看,研究加入W TO对工业的影响程度,具有重要的宏观经济意义。

加入WTO之后的全方位开放对我国工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的影响又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导致某些方面的影响发生变化或产生放大效应。

因此,本文拟根据“加入WTO议定书”及其附件和“工作组报告书”中有关工业方面的明确承诺及相关表述,在系统讨论扩大开放的各个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的基础上,联系我国工业与国际水平的主要差距,对加入W TO之后整个工业所面临的综合性挑战做一个总体判断。

一、开放贸易权的影响在进一步开放贸易权即货物贸易的进出口权利方面,取消申请和保留贸易权的出口要求(包括出口实绩、贸易和外汇平衡等),将使贸易权的获得相对容易;逐步降低内资企业获得贸易权的注册资本要求,将使拥有贸易权的内资企业范围扩大到中小型企业;逐步使外资企业获得完全的贸易权,将使外资企业拥有更充分的进出口权利。

世贸组织对中国的贸易政策审议结束——各国期待中国在WTO中发挥更大作用

世贸组织对中国的贸易政策审议结束——各国期待中国在WTO中发挥更大作用

世贸组织对中国的贸易政策审议结束——各国期待中国在
WTO中发挥更大作用
王秋蓉
【期刊名称】《《WTO经济导刊》》
【年(卷),期】2018(000)008
【摘要】据商务部网站消息,2018年7月11日-13日,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世贸组织)在瑞士日内瓦进行了对中国的第七次贸易政策审议。

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率中国代表团与会。

本次审议分别于7月11日和13日进行。

审议期间,世贸组织成员所提出的问题和发言的数量再创历史新记录,讨论涉及了工业产能过剩、国家产业战略和知识产权措施和执法等诸多方面。

贸易政策审议机制.
【总页数】2页(P53-54)
【作者】王秋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世贸组织贸易政策审议机构主席爱德华多·戈麦斯:中国在国际贸易和世贸组织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J],
2.地位在上升、作用在增强:中国自信走向全球--中国顺利通过世贸组织第六次贸易政策审议 [J], 李蔷薇
3.商务部:世贸组织对中国第六次贸易政策审议顺利结束 [J],
4.世贸组织结束对中国第四次贸易政策审议 [J],
5.世贸组织顺利结束对中国第五次贸易政策审议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厦门大学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厦门大学

结语
• 对竞争优势理论的片面理解,使有些学者 误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已经过时,倡导由政 府来推动竞争优势的提升,以进行经济上 的“赶超”。这种“赶超”创造出一批在 竞争的市场中不具有自生能力的企业,国 家只好抑制市场的作用,给与这些企业直 接、间接的保护补贴,导致寻租、低效率 等问题丛生,和竞争优势理论所希望达到 的结果正好相反。
结语
• 比较优势作为一个经济发展的理论,虽然 指出了企业和国家在选择产业、产品、技 术等生产活动时,在要素相对密集度方面 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但并没有指出国家 应在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中如何进行取舍。
• 竞争优势理论提出的国内市场规模、产业 群聚等原则,则是企业和国家在选择行业 时有用的参考原则。
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
郭克莎 《国际经济评论》
2019年9-10
外贸战略的不同取向
• 比较优势战略 • 林毅夫(2019,2019,2019) • 静态比较优势战略 • 资源禀赋优势资本积累资源禀赋结构
升级主导产业转变 • 日本和NICs
外贸战略的不同取向
• 逆比较优势战略 • 王允贵(2019)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积累 技术创新? 日韩经验赶超战略? • 胡汉昌和郭?保(2019)
P
MC
Pq PW+t
QqQt
MRq
D Dq
Q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 经济发展
林毅夫 李永军 No. C2019002 2019年2月25日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国家 竞争优势》(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 在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之间并不存在相互 对立的替代关系。

外贸政策同外资政策的宏观协调

外贸政策同外资政策的宏观协调

外贸政策同外资政策的宏观协调
谷克鉴
【期刊名称】《国际贸易》
【年(卷),期】1993()12
【摘要】我国对外开放实践中,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扩大进出口边际增量的积极力量。

今年前三季度,三资企业出口总值占全国出口总值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19.8%上升到26.4%。

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外贸领域中的作用日益扩大,从而要求拓宽现行外贸政策的管理跨度,将外贸政策的规划区间延伸至外资领域,特别是同出口创汇和进口替代紧密相连的生产型外资利用,更应成为两者协调机制的着力点。

一、协调外贸政策和外资政策的理论探讨依据外贸政策目标及其组合选择外资利用形式。

【总页数】4页(P29-31)
【关键词】对外贸易;政策;外资;宏观协调
【作者】谷克鉴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大学贸经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752.0
【相关文献】
1.CAFTA框架下宏观金融政策协调可行性分析--CAFTA框架下成员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研究系列论文之三 [J], 范祚军;唐奇展
2.CAFTA框架下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理论分析--CAFTA进程与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研究系列论文之一 [J], 范祚军;唐奇展
3.加强我国外汇政策与外贸外资工作协调配合的思考 [J], 韩继云
4.如何提高宏观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宏观政策与微观政策协调的视角
[J], 钟春平
5.寻求政策合力——协调外资政策与外贸政策 [J], 卢圣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工业发展战略及政策的选择

中国工业发展战略及政策的选择

中国工业发展战略及政策的选择郭克莎本文认为,在加入WT O后的开放环境下,中国工业发展战略的调整应以产业结构战略为中心和依据,对外贸易战略和利用外资战略的取向应适应和服从产业结构战略的取向。

继续加快以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为特征的工业结构升级,是产业结构战略的基本取向;以此为中心,对外贸易战略要以动态比较优势为基础,以比较优势的转换为导向,有选择地利用静态比较优势,有重点地运用逆比较优势战略,在WT O规则下有效地推行有保护的出口促进战略;利用外资战略要在实行国民待遇原则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对外资的限制政策,有重点地实施必要的优惠政策,并与产业结构战略保持一致和协调。

相应地,工业发展政策的调整要形成以产业结构政策为中心,以对外贸易政策和利用外资政策的调整为搭配的新格局,处理好政府适度和有效干预的问题是新时期工业发展政策的关键。

关键词 产业结构战略 对外贸易战略 利用外资战略 工业发展政策作者郭克莎,1955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政策研究室研究员(北京 100732)。

面对加入WT O后全方位扩大开放的格局,以及这种格局所带来的新挑战,中国工业发展战略及政策如何作出相应的调整,以便在新的条件下继续推进工业化进程,特别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工业快速增长并不断提高增长效益,是一个具有中长期意义的重要问题。

一、以哪种战略为中心来调整工业发展战略加入WT O后的全方位开放对工业的对外贸易战略、利用外资战略和产业结构战略都产生明显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特点。

工业发展战略的调整将涉及到这三种战略的调整变化。

但是,以哪种战略作为整个战略调整的中心和依据,关系到工业发展战略调整的不同取向。

确定工业发展战略调整的中心和依据,要考虑三种战略在整个工业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外贸易战略的重要性取决于工业增长对外部市场的依赖程度,利用外资战略的重要性取决于工业增长对外来资本及技术的依赖程度,产业结构战略的重要性取决于工业增长对结构变动的依赖程度。

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从现状和发展看中国对外贸易中的战略方向

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从现状和发展看中国对外贸易中的战略方向

财经纵横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从现状和发展看中国对外贸易中的战略方向□蔡萌(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计划统计系福建厦门361005)摘要国家战略性贸易政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改善自身国际经济状况的重要手段,这种同时周全经济问题解决和对外政治倾向的贸易政策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揭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质和基本作用的原理,分析中国现存的外贸生存环境,探讨中国战略性贸易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战略性贸易比较优势反倾销贸易转型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6)10-117-02一、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作用一个国家如何改善其经济绩效果呢?一个很可能的答案是,政府将寻求已经被人们所熟知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旨在促进特定部门的出口或者限制另外一些部门的进口。

现代国际贸易政策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应该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通过战略性贸易政策干预市场,使本国获取最大限度的贸易利益。

其基本含义就是,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政府通过干预,改变不完全竞争企业的战略性行为,使国际贸易朝着有利于本国企业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方向发展。

不同的经济环境促使政府采用不同力度的战略性贸易政策,鉴于我国GDP增长中的高国际贸易成分拉动,国际贸易政策的得失强烈关系到我们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面临严重问题的世界发动机根据相关报道(以下数据资料源于《中国信息网》):2004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成为继美、德之后的世界第三贸易大国。

中国的外贸增长在极大地促进本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为世界经济的增长作出巨大的贡献。

据商务部统计,从1990年至2004年,中国的累计进口额高达2.8万亿美元,年均增速超过世界进口平均增速10多个百分点。

在2003年,中国对外贸易增长了37%,对全球货物贸易增长的贡献率为11.3%,居世界第1位。

联合国贸发会议公布的《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也认为,中国与美国一起已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两大发动机之一。

对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几点思考

对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几点思考

对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几点思考
王艳
【期刊名称】《南开经济研究》
【年(卷),期】2002(000)003
【摘要】对一国来说,最大化本国由外贸所获得的利益,最小化所需付出的代价,是寻求本国最佳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标准。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不完善使其由外贸所获得的利益未能最大化,而付出的代价却增加了。

中国已经加入WTO,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将进一步增强。

总结及完善对外贸易政策,提高对外贸易效益是十分必要与重要的。

【总页数】2页(P57-58)
【作者】王艳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
【相关文献】
1.欧盟对外贸易政策分析及对中国贸易的影响 [J], 姬青燕;陶蔚莲
2.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 [J], 王丽娜
3.中美对外贸易政策研究及对中国的意义 [J], 王茜
4.乌兹别克斯坦对外贸易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J], 阿不都斯力木.阿不力克木
5.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对外贸易政策选择——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进机理及对我国的启示 [J], 田素华;尹翔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加入WTO后外资走向何方?

加入WTO后外资走向何方?

加入WTO后外资走向何方?
郭克莎
【期刊名称】《改革与理论》
【年(卷),期】2000(000)006
【摘要】加入WTO之后,我国将对外商开放更多的投资领域,其中开放度变化较大的是第三产业领域。

这将导致外商对第三产业的投资较大幅度增加,投资比重上升,相应地,外商对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投资比重会逐步下降。

【总页数】3页(P27-29)
【作者】郭克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2.6
【相关文献】
1.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金融市场的引导策略--加入WTO后对外资银行的策略思考[J], 连嘉;邵洁
2.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推进通化经济跨越式发展—关于加入WTO后利用外资情况的调查报告 [J], 曲向东;张国凯
3.加入WTO后医药产业路在何方 [J], 朱建华;马勇
4.我国加入WTO后利用外资的政策走向 [J], 于立新
5.加入WTO后我国外资政策的变化 [J], 邓利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程与变革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程与变革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程与变革随着中国的迅猛发展,对外贸易对于中国来说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程和变革几乎可以追溯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

通过分析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程与变革,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发展及其影响。

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重点是增加外贸收入,以支持国内经济建设。

在这一阶段,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扩大出口、引进外商投资、扩大对外贸易的政策。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1978年颁布的《对外贸易法》,该法规定了委托贸易、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企业等贸易模式,并放宽了外国投资者的资本进入条件,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

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对外贸易政策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加入WTO后,中国开始实行更多的市场经济原则,并逐步开放了更多的领域,如金融、服务、农业等。

此外,加入WTO还让中国能够更好地参与全球贸易体系,提高了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三、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与对外贸易“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自2013年提出的一个大型经济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项目来加强若干经济走廊的贸易和投资联系,进一步提高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地位。

在“一带一路”倡议支持下,中国可以建立更多贸易伙伴,并在更多的基础设施项目中发挥主导作用。

四、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革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涉及到贸易结构和贸易伙伴。

由于中国经济初步现代化以来对外贸易的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府也开始着眼于加强贸易伙伴关系和提高贸易结构。

中国开始致力于建立更多的自由贸易区,以促进与其他经济体的贸易。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关系,在IT、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开展更紧密的合作,进一步扩大了贸易范围。

总结起来,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程充满了变革和进步。

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已经实现了从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转变到跨境贸易,从依赖传统贸易伙伴到拥有更加多样化的贸易伙伴,这一切得益于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合理调整和完善。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范文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范文
对比较优势理论持肯定态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林毅夫、李永军、张幼文、巴拉萨等。日本经济学家筱愿三代平(1979)在《产业结构论》一文中提出的“动态比较优势论”认为,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发展本国对外贸易必须综合考虑国内外的具体条件,其关键在于选择一个符合比较优势发展的产业主攻方向,并且比较优势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加以创造的。巴拉萨(1988)在《半工业化经济的发展战略》一书中,从动态角度对比较优势的转换进行了研究,认为随着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剩余劳动力不断吸收,工资水平不断提高、比较优势也会从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技术密集型产品,再到物质资本密集型产品,最终转向知识和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林毅夫(2002)在《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中则对于是否会陷人比较优势陷阱的问题提出了自生能力概念,即只要培养了企业的自生能力,开始时按照比较优势生产,随着企业的发展和要素的积累,迟早会发生比较优势的转化,从而解决“陷阱”问题。张幼文(2002)在《论全球规划型发展战略》中提出“动态要素富裕”的观点,指出一个国家应该在开放经济中坚持比较优势的动态性,认为对资源要素的改造、组合、培养和创造有利于本国产业结构升级。
综述正文(续页):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注:此表需打印
宁波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提升我国纺织工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行政班)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背景: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对外贸易起到重要的作用,并成为推动一国经济进人世界经济循环,拉动本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在如何开展对外贸易上,指导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理论主要是传统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即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察赋理论。发展中国家大都是按照这一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强调劳动力和资源上的优势来推行比较优势战略。而发达国家则有资本和技术资源丰富的优势。因而,比较优势的贸易格局一般表现为: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出口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贸易发展来看,尽管发展中国家获得了一定的利益,但是与经济发达国家的贸易始终伴随着“剪刀差”,经济差距并未缩小,反而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

中国对外贸易⾯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中国对外贸易⾯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国际⾦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深刻变化,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明显减缓,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实⼒有所上升,全球经济步⼊调整发展新阶段。

改⾰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市场化改⾰和积极的对外开放战略,国民经济⼀直保持⾼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的成就。

⾯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坚持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努⼒提升外向型经济的质量和⽔平⾄关重要。

总体判断,中国仍处于⼤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应按照中央总体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改⾰开放,全⾯落实国家“⼗⼆五规划纲要”,努⼒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对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形势的判断分析本轮⾦融危机是西⽅国家长期积累的各种⽭盾的⼀次总爆发,属于系统性危机,具有明显长周期特征。

2010年以来,世界经济虽已呈现缓慢复苏态势,但主要靠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刺激,内⽣的经济增长动能不⾜,尤其是发达国家失业率居⾼不下,结构失衡、债务危机、财政⾚字等问题频出。

主要发达国家⾮但没有认真反思其政策失误,反⽽将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归结于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影响。

其结果导致了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合作动⼒不⾜,从⽽使得全球经济复苏基础很不牢固,复苏进程仍⾯临多重⽭盾,致使中国⾯临的国际经贸环境更趋复杂。

(⼀)世界经济格局发⽣重⼤变化⾦融危机使发达国家经济受到重创,发展中国家虽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新兴经济体基本保持了增长的态势,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有所增强。

2010年,美国国内⽣产总值(GDP)占全球经济的份额⽐2009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欧盟下降了2.4个百分点,⽽“⾦砖五国”则上升了2.3个百分点,占全球经济的份额达到18.3%,新兴经济体成为⽀撑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按购买⼒平价计算,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量对⽐趋势发⽣重⼤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推动世界经济格局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贸易战下的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策略

贸易战下的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策略

贸易战下的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策略一、贸易战对中国出口的影响自从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战不断升级,使得中国对外贸易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依赖出口的国家,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较高,因此贸易战给中国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量的比重较高,受到了贸易战的直接影响。

制造业是中国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贸易战的主战场。

贸易战的引发导致美国对国内的制造业和产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打压措施,包括关税的提高、技术禁运等,直接影响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

此外,贸易战还引发了全球的贸易保护主义情绪,使得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进口也减少。

二、应对措施1. 统筹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应对贸易战,中国需要更加注重国内市场的开发和建设,扩大内需,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在此基础上,继续通过多边、双边等多种渠道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合作,牢牢把握全球化发展的大势。

2. 加强产业转型升级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精度,提升国内企业的竞争力。

不能仅仅依靠工人廉价的劳动力,而应该通过技术革新和智能化的发展,开辟新的市场空间。

3. 加强贸易谈判中国应当积极寻找国际贸易合作的机会,同时加强与美国和其他重要贸易伙伴的谈判。

在有关政策、市场准入等方面尽可能纳入更多的中国企业,打破其他国家的贸易壁垒,提高中国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三、对外开放新格局在贸易战爆发后,中国政府先后实行了一系列开放举措,努力构建新的对外开放格局,以应对贸易战的严峻形势。

在此基础上,中国可继续采取以下措施,推动中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1. 扩大自贸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加快各地自贸区的建设,实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

国家级自由贸易试验区可以成为开放的平台,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增加贸易规模和进口。

2. 推进“一带一路”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开放的一个新举措,可以推动中国对外联系与合作的深入发展。

各国沿线的经济发展互补性强,可以根据各国的政策和产业优势建立更广泛的贸易合作伙伴。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贸易战略中的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贸易战略中的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贸易战略中的应用作者:来源:《新闻爱好者》2018年第01期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渊源是“绝对利益学说”,经过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大力宣传后,比较优势理论成为外贸战略以及国际贸易理论的主线。

郭克莎所著的《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发表于《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第5期)一文阐述了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贸易战略中的应用,指出战略性贸易政策合理运用的重要性。

同时,作者还介绍了比较优势理论所蕴含的贸易政策与贸易战略的含义。

从现代经济学角度讲,每个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都是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由此便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理论学说以及各式各样的实践发展模式,这些理论学说以及实践发展模式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换言之,比较优势理论就是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实践中产生的。

郭克莎认为,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是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这有助于发展中国家资本的积累。

因此,发展中国家的所有经济活动必须定位于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并为实现该目标制定相应的配套制度或策略。

如果遵循比较优势理论,会使得资本积累的速度明显提高,并且国内经济产业与技术结构随着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而升级。

有些人会担心如果按照比较优势理论的观点,发展中国家会不会永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一文中指出,比较优势理论应用到中国贸易战略中,中国的发展机会反而会有所上升。

首先,比较优势理论应用到发展中国家,可以为发展中国家创造出最大的经济剩余,并且发展中国家原始资本比较缺乏,相对来讲,其资本的回报率也就更高,因此,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积累率也就更高。

其次,发展中国家可以更快地实现技术创新。

虽然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发展中国家可以依靠发明来获取新技术,也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来获取新技术,这样一来,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成本就会降低。

因成本低、风险小等优势,发展中国家可以更快地实现技术更新。

比较优势、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比较优势、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定时期的逆 比较优势发展 , 我们才能不断进行产业
结构升级 , 改变我 国不利的贸易条件 , 他们认为产业
结构和贸易条件紧密相关 ,而且关系很大。 两种发展观的争论实质上还 是静态 的比较优势
观和动态的 比较优势观的分歧 , 这也是新 自由主义
理论和发展经济学 理论 、自由贸易和保 护贸易、市 场调 节和国家干预理论的基本分 歧。静态的 比较优 势理论主要 由大卫 ・ 李嘉 图的 比较优势理论 ,赫克 歇尔一俄林一萨缪尔森的要素禀 赋论和雷布辛斯基 定律构成 ,特别是后两个理论 。该理论认 为 ,一国 只要依据 自己要素禀赋的 比较优 势确定 自己的产业
王文龙
( 海 大 学商 学院 , 南 京 河 2 0 8 1 9) 0
摘 要 : 随着技术链 的拉 长,传 统的重商主 义或进 口替代加 自由贸易两阶段 技术赶超模 式已过 时,新 的技 术
进 步模式应该根据 一 国资源有效配置原则分为 自由贸 易、有限产业政 策、有限战略性贸 易政 策三 个阶段 ,中
易条件的恶化状态。因此 , 品周 期理论得 出一个结 产 论, 决定一个国家竞争优势的不再是土地 , 自然资源 等这些天赋要素 , 而是后天开 发的技术要素。 一国的 贸易条件与其所处于的技术发展 阶段紧密相 关, 技术
二、 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发展及其 比较优势的影
响 静态 的 比较优势理论和动态 的比较优势理论争 论的焦点在于 自由贸易所形成 的国际分工体系是否 会导致后发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 , 贸易得益的减少 , 如果 贸易条件恶化确实存在 ,贸易得益在减少 ,适 度贸易保护就是必要的, 政府 的产业干预政策也是 必要的 , 如果 贸易条件恶化不存 在 , 贸易得益增加 , 依据 比较优势进行的市 场调节和 自由贸易就是最优 的资源配置 方式。那么 ,后 发国家 的贸易条件是否 在 恶化,贸易得益是否在减少呢?

比较优势、产业变迁与跨越式发展

比较优势、产业变迁与跨越式发展
维普资讯
●理论探讨
《 经济师}07 20 年第 1 期 2
比较 优 势 、 业 变 迁与 跨 越 式 发 展 产
●高志文
摘 要: 比较优 势战略理论 实现 了将 国际分工和 贸 易的比较优 势 理论与一 国经济发展 战略 的成功结合 , 示了一 国的要 素禀赋结构 、 揭 比 较 优 势 、 业 变 迁 与 经 济 增 长 之 问 的 逻 辑 关 系。 发 展 中 国 家 为 实现 经 产 济赶超, 必须走跨 越 式发展 道路 , 产 业结构 变 迁 中遵 循 比较优 势 原 在 则, 以人 力 资 本 存 量 的快 速 提 升 为 先 导 , 实现 要 素 禀 赋 结 构 和 比 较 优 势 的 突变 以及 产 业 结构 的 高级 化 发 展 。 发 展 中 国 家 人 力 资 拳 的 赶 超 是 经

正如 比较优势理 论揭示 了 国际分 .1 1_ 贸易 的一 般原 理和 规律 一 f 】 样, 林毅夫教授的 比较优势 战略理论 揭示 厂一 国资 源禀赋 结构与 产业 发 展关 系 的一 般 原 理 和 规 律 。 ( ) 素 察 赋 差 异 是 落 后 国 与发 达 国 的 1要 差异所在这_- 论断 , 指出了经济演讲 过程 的特点 , 经济 的发展表现 为要 素禀赋结构的不断提升。( ) 示 了要 素禀 赋结构与 产业结 构 的对 应 2揭 性。不 可否认 , 一国要素禀 赋结构状 况对该 国产业结 构的形 成具 有重 要制约作用 , 一个经济 的产业结 构状 况与其要 素禀赋 结构状 况存 在对 应关系。无论采取何种经济 发展战 略, 要素 禀赋结构 都是最 重要 的既 定外生变量。合理的产 业结构 是 以要 素禀赋结 构 为基 础和 支撑 的, 而 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升级 无疑也要 反映 泼罔要 素禀赋结 构 的变 动。

加入WTO前我国工业发展战略的演变

加入WTO前我国工业发展战略的演变

作者: 郭克莎[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政策研究室100732
出版物刊名: 当代中国史研究
页码: 24-34页
主题词: 中国;WTO;工业经济;产业结构;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外贸易
摘要:加入WT0前,我国工业发展战略的演变,基本上是围绕着对外贸易战略、利用外资战略和产业结构战略的转变而展开的。

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具有由改革前的进口替代战略向出口导向战略转变的趋势,总体上仍处于有保护的出口促进战略的阶段;外资战略由限制外资战略向鼓励外资战略转变;而我国产业结构战略的转变,则是与工业化过程的演进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相伴随的,大体上经历了1979~1988年扭转片面重工业化倾向、大力发展以轻工业为主的加工制造业的阶段,1989~1991年调整工业内部结构、控制一般加工工业发展、加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阶段,1992~2001年加快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推动工业结构由高加工度化向技术集约化转变的阶段。

这三种战略的转变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形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构成了我国扩大开放进程中工业发展战略演变的一条主线。

基于当前中美贸易形势变化下中国的挑战与机遇

基于当前中美贸易形势变化下中国的挑战与机遇

基于当前中美贸易形势变化下中国的挑战与机遇当前中美贸易形势的变化给中国带来了许多挑战和机遇。

这些变化包括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战,以及其他国家加入贸易战的可能性。

这些挑战和机遇将直接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讨论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中国面临的挑战是贸易战带来的贸易壁垒和经济下行压力。

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不仅增加了中国出口产品的成本,还影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稳定性。

美国的贸易战措施也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贸易战导致了市场不确定性增加,投资者信心下降,这可能导致中国的经济增长放缓。

中国还面临着来自其他国家的贸易压力。

随着美国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可能会出现一些国家加入贸易战的情况,这将给中国带来更大的贸易压力。

中国需要提前做好准备,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多边贸易摩擦。

中国还需要应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压力。

当前全球经济正在面临增速放缓的挑战,这将直接影响中国的出口市场和国内需求。

中国需要加强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提振经济增长。

中国也面临着许多机遇。

中国有朝一日将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制造业和出口行业将在全球供应链中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中国在推动全球化和自由贸易方面将有更多机会。

中国可以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推动自由贸易的发展。

中国可以积极参与全球贸易规则的制定,并对国际贸易体系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还有机会在技术创新和高端制造业领域取得更大发展。

中国正在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国产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中国可以通过加大在高新技术领域的投入,提升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为了充分利用这些机遇,并应对面临的挑战,中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策略。

中国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寻求多边贸易协议和自由贸易协定。

中国还需要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开拓新的市场,减少对美国和欧洲市场的依赖。

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效果评估

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效果评估

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效果评估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大国之一,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入,我国对外贸易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评估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效果呢?一、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985年出口总额为206.5亿美元,2019年达到了2.57万亿美元,这便是我国对外贸易政策成功的缩影。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我国对外贸易政策也在不断与时俱进。

从最早的“以出口和进口为龙头”的政策,到现在的“双向平衡”的政策。

中间还涉及了一系列的政策,如“抗美援朝”的政策、“扩大开放”的政策、“走出去”的政策等等。

政策的调整和更新,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接下来我们需要对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

用一个简单的标准来衡量政策的成败并不容易,因为政策的实施涉及到很多方面。

在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对外贸易政策进行评估。

1.出口总额出口总额是衡量我国对外贸易政策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如前所述,我国对外贸易在1985年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出口总额迅速增长。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是成功的。

2.进口商品种类和质量的提高我国在不断地推进对外贸易政策的时候,也在推进进口政策。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进口配额管理、风险防控和外贸退税等制度,逐步扩大了进口产品的范围。

同时,进口商品的质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这些政策的推进为我国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和更好的品质保证。

3.企业出口和利润的提高政策的调整和更新,为国内企业的出口和利润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但在这个背景下,我国的企业也受到了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企业的利润空间也受到了挤压。

对此,我国已经推出了多个扶持政策,以促进企业的出口和利润的提高。

4.国际形象的提升国家的形象对于出口企业和整个外交环境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郭克莎原载《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9-10加入WTO 使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方位开放的新时期。

在这个新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战略将发生必要的转变,贸易政策也将进行相应的转变。

在这方面,经济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主张。

本文试图对此做些简要的分析和评论。

一、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不同取向:比较优势战略与逆比较优势战略1.贸易战略的理论分析关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取向,经济理论界存在着不同观点,分歧的焦点主要在于贸易战略的理论基础,即如何对待和运用比较优势理论。

林毅夫(2001)认为,发展战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违背比较优势的战略,一类是遵循比较优势的战略。

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选择了违背比较优势的战略,经济发展的绩效就会很差,将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反,发展中国家如果选择了遵循比较优势的战略,经济就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将有助于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近几年林毅夫连续发展了一系列研究成果(1999、2001、2002),试图从理论推导和经验分析两方面系统论证他的比较优势战略思想。

但是,大多数经济学家不同意林毅夫的观点。

王允贵(2002)对林毅夫的战略思想提出了批评,他认为:第一,比较优势战略的可行性在理论上值得怀疑,这一战略没有将技术创新和边干边学列入分析的视野,依靠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使发展中国家获得长期利益,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资本积累也难以改变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第二,把日本和韩国的经验看作比较优势战略(而不是赶超战略)的成功,不符合日、韩两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三,比较优势战略是一个四平八稳、慢吞吞的战略,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其风险并不比赶超战略小。

胡汉昌和郭熙保(2002)认为,比较优势战略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就现实的对外贸易而言,比较优势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收益不可能长期化;第二,就长期的对外贸易而言,比较优势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也不能够自动、自发地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第三,就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而言,比较优势战略不能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战略,一是大国对外贸易作用的局限性和复杂性,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无力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三是对外贸易的引擎作用是有条件的。

比较优势有静态与动态之分,静态比较优势指的是现时的比较优势,动态比较优势指的是转换中的比较优势。

虽然一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总是动态变化的,但是,当我们以比较优势作为产业和贸易发展战略的基础时,所使用的比较优势只能是现时的,因而是静态的比较优势;如果以动态比较优势为基础,那指的就是未来某一时点的比较优势,而未来的比较优势对现时而言只能是或仍然是比较劣势。

因此,林毅夫所说的遵循比较优势的战略,实质上就是静态比较优势的战略,而动态比较优势战略则属于违背比较优势的战略。

静态比较优势战略的中心思想,是在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发挥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随着经济发展,资本积累,人均资本拥有量提高,资源禀赋结构升级,主导产业就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

林毅夫等人认为静态比较优势的发挥使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资本积累的速度将远远高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增加的速度,资本将由相对稀缺逐渐转变为相对丰裕,资本的价格将由相对昂贵逐渐变成相对便宜;企业为了竞争需要,就要根据相对价格信号的变化,调整产业和技术结构,实现动态的比较优势。

然而,这里存在着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其一,在现代国际贸易格局下,发展中国家实行静态比较优势战略能不能获得较高的经济发展绩效;其二,推行静态比较优势战略能不能实现主导产业的转变,是有利还是不利于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的转换。

从理论上说,实行静态比较优势战略,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将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因为,社会消费结构升级和生产结构升级的趋势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比重不断下降,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比重不断上升;同时,发展中国家如果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加强国际分工格局和产业专业化水平,将影响处于比较劣势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拉大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差距,阻碍动态比较优势的转换。

从国际经验看,发展中国家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发展相应的要素密集型产业(包括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分工和交换中处于不利地位的教训已经很多,而获得经济长期较快增长或取得较高经济绩效的成功经验却相当少见。

2.国际经验林毅夫以日本和“亚洲四小”的经济发展成就,来作为论证比较优势战略成功的例证。

然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成就是推行比较优势战略的结果吗?首先,日本在经济起飞和高速增长时期所推行的恰好不是遵循而是违背比较优势的战略。

1972年日本通产省副相的一段话可以表明这一点。

他说,按照比较优势的理论,日本应当把它的未来寄托在那些劳动密集型工业上。

但是,通产省决定在日本建立要求密集地使用资本和技术的工业,那些从生产比较成本考虑最不适合日本的工业,如钢铁、石油加工、汽车、飞机、多种工业机器和以后的电子工业,包括电子计算机(黄素庵,1990)。

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也说过:日本的产业政策通过与现代经济理论(指比较优势理论)相反的做法而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林德特等,1992)。

其次,韩国和台湾地区所推行的发展战略也不是比较优势战略,而更多地被认为是违背比较优势的战略。

Amsden(1989)和Wade(1990)指出,韩国和中国台湾在20世纪60年代所实行的经济政策远超过让市场和比较优势自由发挥作用的范围。

他们认为,韩国和中国台湾确立了发展工业的优先顺序,并毫不犹豫地采取干预手段(包括补贴、贸易限制、行政指导、国有企业,以及信贷分配等政策),按照预定目标发展不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

至于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发展战略(实际上,在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中所发展的产业,也不完全是遵循比较优势原则的),主要是由于小国(地区)经济和资源条件的原因,如同林毅夫(2001)所说,因为人口规模太小,自然资源极度缺乏,难以实施违背比较优势的战略。

它们经济发展的绩效,更多地是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成功,而不能过分地归结为推行比较优势战略的成功。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1993)也说过,东亚的优势“不应着重归因于采用了更‘合理的’市场导向政策,而是要归因于各种周期性和历史性因素的结合,以及归因于强有力的、有选择性的国家干预。

”3.中国的战略取向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完全按照比较优势配置资源,那么不需要相应的发展战略与政策,不需要政府干预的作用,因为市场机制就能够引导企业这么做。

而推行某种发展战略及政策,实行不同形式和强度的政府干预,是为了改变市场调节的格局,或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以实现长远发展的目标,因此必然形成不符合比较优势的资源配置模式。

处于工业化过程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对于已经基本完成工业化初期阶段任务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对外开放环境下的资源配置资源面临着两种战略选择:一是只遵循比较优势原则,一味大力发展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二是适度突破比较优势原则,注重促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发展和出口。

在世界需求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不断加快,国际贸易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前一种模式的资源配置效果即使在近期内可能达到最优,从长期来看也势必是劣化的;而后一种模式的资源配置效果尽管近期内可能是次优的,但长期趋势将不断走向优化。

日本在经济起飞阶段推行逆比较优势战略而取得重大经济绩效的成功经验,对于现在的发展中国家具有更为突出的启迪意义。

中国作为一个工业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发展中大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工业对外贸易战略推行的基本上是一种违背或逆比较优势的战略,即以大力发展和出口资本、技术密集的机电产品为战略导向,这一战略导向促进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促进了机电产业高速增长和出口迅速扩大,带动了整个工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持续高速增长。

近20年来的实践证明,与遵循比较优势理论的战略相比,突破比较优势理论的战略取得了更好的经济发展绩效。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认为,中国的对外贸易战略虽然要重视发挥比较优势,但不能以比较优势战略作为基本的战略模式,而需要突破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传统国际分工模式的束缚。

如果说动态比较优势是对静态比较优势的突破,又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运用,那么,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理论依据,是以动态比较优势为基础,以比较优势的转换为导向,同时有选择地利用静态比较优势,有重点地推行逆比较优势战略。

在加入WTO 后全方位扩大开放的背景下,对外贸易战略将进一步推进由进口替代战略向出口导向战略的转变,但在WTO 规则下和新的国际竞争环境下,除了要充分发挥国内需求的作用之外,合理而有效地继续实行有保护的出口促进战略,依然是贸易战略的基本取向。

这个战略取向要与产业结构战略的取向保持一致和协调。

总的说来,工业对外贸易战略要适应、支持和促进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要推动高和中高技术密集度产业,特别是技术密集的新兴主导产业的发展和出口。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需要处理好政府干预的问题新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作为产业结构政策的一个重要支撑,要支持、促进新兴主导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根据中国加入WTO 后的国际贸易环境和有保护的出口促进战略的取向,对外贸易政策调整的关键,是处理好政府适度干预和有效干预的问题。

在这方面,我们要重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合理运用。

1.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战略性贸易政策是20世纪80年代由布兰德(J.A.Brander )、斯潘塞(B.J.Spencer )、克鲁格曼(P.R.Krugman )等人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贸易政策理论。

该理论以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理论为前提,以产业组织中的市场结构理论和企业竞争理论为分析框架,突破了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自由贸易学说,强调了政府适度干预贸易对于本国企业和产业发展的作用。

战略性贸易政策从本质上说并不是关于战略性产业的贸易政策,但却是一种有利于促进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政府有效干预的对外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有两大内容:利润转移理论和外部经济理论。

利润转移论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体内容,指的是在寡头竞争的国际市场上,存在着因产品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而形成的租金或超额垄断利润。

一国政府可以通过对出口或进口的贸易干预,影响本国企业及其国外竞争者的行为,改变国际竞争的格局,从而从国外寡头厂商抽取租金或向本国企业转移利润,达到增加本国净福利,并促进本国企业和产业发展的目的。

利润转移论包括战略性出口政策、进口政策和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的政策。

战略性出口政策的核心内容,是以出口补贴支持本国寡头厂商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在与国外寡头厂商进行古诺(Cournot )双头竞争的国际市场上,政府通过对国内厂商提供出口补贴,可使其降低边际成本,提高在国际市场的销售份额和利润,同时减少国外厂商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由此带来的本国厂商的利润增加可以超过政府的补贴支出,从而使本国的国民净福利上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