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认知能力发展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认知能力发展的关系
学前教育专业 xx
指导教师 xx
摘要: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认知能力的发展却是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要经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所以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好坏与儿童时期息息相关。由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在社会性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要研究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必须研究儿童在认知领域的发展。
关键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认知能力关系
引言:
儿童的心理发展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智力(主要包括五个因素: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另一个是社会行为的发展,也就是儿童和周围的人们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即儿童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了,通过社会性发展的过程,儿童学会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接受别人,怎样去适应社会。①儿童认知的发展是儿童发展的中心任务,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分析并掌握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给予指导,不仅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意义,而且对儿童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等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界定
(一)什么是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发展即社会化,是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研究的课题。不同学科根据学科自身的性质和任务,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人的社会化。
社会学偏重于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互动,关注社会规范、价值的内化及社会角色的形成过程。社会化是指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过程就是在社会成员中形成“足够的同质性”,在儿童的内心初步确立为集体生活所必须的相似性,即形成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共同的价值观和信念。②
发展心理学偏重于社会化过程的个人成长,关注个人的人格与自我形成及一般的社会学习过程。《心理学百科全书》认为儿童的社会化是儿童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形成的适应于该社会和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③
文化人类学偏重于社会化过程中文化的传承,关注某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模式对其成员的共有人格及社会行为的影响。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人的发展》作出的解释是:社会化是一个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人“吸取”周围文化和亚文化群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看法。社会化是个人和社会之间互相起作用的沟通过程。④
综上,我们认为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特定文化和社会环境中,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习得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行为规范以及掌握相应的社会行为技能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化是个体和社会文化之间相互起作用的沟通过程,也是文化认同的过程。
①王海梅.人人享有听力语言康复[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8年,01卷(019期)
②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③心理百科全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④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人的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
(二)什么是认知?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是儿童发展的中心任务。认知就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所以也叫做认识。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认知的发展就是人的信息加工系统不断改进的过程。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占主导地位,逻辑抽象性和随意性初步发展。幼儿大脑结构和内抑制机能的发展、言语和实践活动的发展在幼儿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儿童认知是经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的。认知发展的基本趋向如下:第一,认知发展由近及远。第二,儿童认知客观事物是由某一局部到整体,由片面到比较全面。第三,儿童最初只是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以后才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第四,儿童认识一个事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从最初的认识到比较完全的认识,是要经历多种水平或者阶段、由浅入深的。
二、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的作用
(一)认知发展的阶段在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我们可以看出3-6岁儿童的认知水平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学习并渐渐能够熟练地运用符号表征事物,并用符号从事简单的思考活动。他们倾向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事物进行思考,皮亚杰称之为“我向思维”、“自我中心”的思考,即儿童认为别人的思考和运作方式应该与自己的思考完全一致,也就是说他们还没有认识到别人可以有与自己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但自我中心主义并不是指自私,它仅仅表示儿童经常假定其他人都在分享他们的情感、反应和看法。
自我中心主义在儿童的语言中也存在,即使没有一个人听,年龄小的儿童也高兴的谈论他们在做什么,甚至更频繁的发生在儿童群体中,皮亚杰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集体的独白”。
同时,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用表征形式认知客体的能力发展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单一思维方向的限制,即“不可逆性”。儿童在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时往往忽略其他的方面,即思维具有刻板性。
然而,研究(Gelman,1979;Gelman & Ebeling,1989)表明,低龄儿童不是在任何情景下都是自我中心主义的。四岁儿童能够运用相对简单的句子与两岁儿童讲话,两岁儿童甚至更早,在展示他们的玩具时也能将玩具的正面调整给成人看。至少在特定的情境中,低龄儿童有能力去满足自身需要和考虑他人的不同观点。
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学前阶段的儿童认知能力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存在“自我中心化”的特点(例如一名处于此阶段的小女孩害怕毛毛虫,她可能假定所有的儿童都会分享这种恐惧),思维方式属于“不可逆性”,这种情况显然多多少少地影响着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不利于与其他幼儿的交流、沟通,但在特殊情境下也能表现出“去中心化”,显然去中心化更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每个班的儿童认知水平及已有经验都存在着一定差异,因此教师要通过观察确定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以确保所实施的教学与幼儿的认知水平相匹配,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认知发展的机制在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婴儿通过抓取、摆弄等动作获得对物体的认知,从而认识物体,认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