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及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以及启示
学院:能源研究院专业:先进核电站数字化
姓名:曹培根学号:32420101152089
摘要
农业是苏联战后初期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斯大林时期的全盘集体化是一种缺乏活力的体制,这种体制一直困扰着整个苏联时代。尽管之后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都试图改革,都无法摆脱这一体制的影响。赫鲁晓夫作为斯大林之后的第一位继任者,也是第一个挑战斯大林模式的领导人,因而成为一个苏联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本文试图从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特别是垦荒和玉米种植浅谈对于中国的农业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赫鲁晓夫农业改革
长期以来,苏联只注意重工业的增长,而忽视农业的发展,甚至掩饰农业方面的严重问题。农业的落后已成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最严重的障碍,既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也妨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1】。
1953年赫鲁晓夫正式执政,那时的农业问题已相当严重,农产品已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1953年粮食收购量为3100万吨,而消费量则为8200万吨,结果只好动用国家的一部分储备粮【2】。于是,以赫鲁晓夫为新苏联领导的集体开始新的对于农业的尝试:
第一垦荒运动:赫鲁晓夫深深地知道,此时的苏联已经到了万分紧要的关头,唯一的出路只有是改革,而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垦荒,将苏联土地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于是在赫鲁晓夫的带领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规模垦荒运动拉开了序幕。然而作为一个应急措施,由于缺乏全方位的科学分析和控制措施,使得这一垦荒的规模和速度不但没有给农业带来利益,反而引起了大面积的风蚀、水蚀现象,造成了农业产量的减少,垦荒以失败而告终【3】。
第二种植玉米:自1953年,被任命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赫鲁晓夫就在任何一个可能的条件下鼓吹种植玉米。在他看来,有着广阔土地的战后苏联要走出困境的唯一办法就是充分发挥畜牧业,而提供畜牧业充分发展的唯一保障就是酒有没有足够的粮食,玉米无疑就是解决这一难题的良药。【4】经过了在自己家菜园实验,访美过程中看到的美国的广阔的玉米丰盛景象,更是让这位苏联的领导人冲昏了头脑,他开始大面积的向全国推广种植玉米。1953年全国的玉米种植面积仅有350万公顷,可是短短两年就达到了1800万公顷,并且根据赫鲁晓夫的指示,到1960年的玉米种植面积应该达到2800万公顷。
如此大规模的普及玉米的种植,使得广袤的苏联大地上到处飘荡着玉米植物,然而适合在乌克兰种植的玉米很难在西伯利亚的冰原生长,这些自然环境的因素从来不被赫鲁晓夫予以考虑。结果很多地区都是几乎颗粒无收,同时这也排挤了其他植物的种植,使得苏联上空笼罩起了一层饥荒的阴影。
第三农业计划制度的改革:1955年3月9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方法》的决议废除了原来的过于集中地硬性指标的规定。权利开始下放,由各区执行委员会下达计划任务,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以及畜牧业的产品率和各种牲畜的数量,国家计划委员会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协调平衡工作。使集体农庄有了较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调动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7】。
第四变革和消除义务交售制:义务交售制的废除把市场和商业关系最终引进到苏联的农业发展机制中来,使苏联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从原来的“贡税”关系回到了商品经济关
系上来,并且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明显增加,得到实惠【5】。
这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在当时的一段时间内促进了苏联农业的发展,但是由于种种的原因,赫鲁晓夫没有很好地执行下去,甚至到后期又将改革改回了原先的模样。在这一半途而废的改革后,赫鲁晓夫走下了历史的舞台。究其改革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理论来说,缺乏科学的理论、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路线。赫鲁晓夫上台后,没有充分认识苏联的政治体制和具体国情,更没有创新的科学理论指导,因此他的改革也只能是从某一个侧面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补,没有彻底。同时,他被初期的改革成就冲昏了头脑,忽略了苏联的实际情况。1961年召开的苏共22大上,赫鲁晓夫声称苏联将在1980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要求农业生产在短时期内赶超美国。在垦荒和种玉米的过程当中都出现了很多的忽视现实的情况。带有极大的盲动和急躁,在国内引起了浮夸之风,造成极大混乱。
从政治来说,由于对斯大林的评介的不全面,产生了许多不良的后果。苏共二十大及其后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在国际上,成为帝国主义攻击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工具,不少人“失望”退党。“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反党集团事件”。这些对于苏联的改革是非常不利的。此外,赫鲁晓夫还独断专行,搞个人崇拜。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在他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从体制上说,改革并没有触动原有体制的基本框架。对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赫鲁晓夫虽然采取了精简管理机构,裁减冗员,下放企业的措施。其实只是以一种行政管理取代另一种行政管理,并未触及高度集权的计划管理体制本身【8】。
综上所述,赫鲁晓夫作为第一个向“斯大林模式”提出挑战的苏联领导人,为了解决农业问题,他狠抓农业,改变了旧体制下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些环节,为苏联的农业发展注入了一股活力,改变了过去国家对农业和农民控制得过死、农业效益差的状况,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有了很大提高,农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他的历史功绩是不容抹杀的,但是,他的改革并没有触及农庄内部的机制改革,仍然是劳动日分配制集中劳动的大锅饭,难以充分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赫鲁晓夫的改革从总体上说,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范围内,对斯大林模式明显不适应的部分进行了改革。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斯大林的叛逆者【5】。
那么,对于我们中国,赫鲁晓夫的改革又给予了我们怎样的启示意义呢?
首先,从某种程度来说,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打破了对斯大林的迷信,也冲破教条主义的禁锢,。这是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后,在我们以邓小平同志为第二代领导人集体取得对于历史的科学评价的一次锲机,打破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从新树立起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这为改革开放后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铺平了道路。
其次,在解决粮食问题,具有历史的进步性,特别是废除农业税的等举措。赫鲁晓夫的一系列的关于农业体制的改革和举措对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起了很好的“示范”的作用。特别是作为社会主义大国的我们国家,在经历了长期的靠工农业的剪刀差来帮助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三农问题已经日益严重,成为阻碍奔向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大问题。这也为什么中央和各级政府增加许多好的改革和政策措施,如减免农业税,推行义务教育,扩大农民就业和保障劳动权益,科技下乡等等的原意【6】。
再次,农业计划制度的改革,也是我们1979年开始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的一个源头,因他们前期的经验探索为我们的后期的执行提供了借鉴。
最后,苏联的这一改革,使得国际社会看到了原来社会主义也是可以存在多种发展模式的,在促进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的过程中,也为其在国际舞台上提供了更强有力的保证,使得更多的国家,特别是资本主义更加了解社会主义制度,为消除俩种制度的隔阂和加深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长期受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体制和传统农业文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