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对宋词的贡献及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在内容上,苏轼把人们的视野从传统的“花间”、“樽前”引向了人间社会,以至赢得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评价。在众多的题材中,尤以下列三方面成就最高。
1
《沁园春·赴密州早行》中,他抒发了自己“致君尧舜”的远大抱负和失意后“袖手何妨闲处看”的旷达态度。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以汉之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不计小过,给他到西北前线建功立业的机会,强烈表达了自己抗敌御侮的爱国赤诚和豪迈精神。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中又抒发了自己深沉的怀古之情。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等词中,又广泛地抒发了朋友、兄弟、师生之间的人伦之情。特别是《江城子》所抒发的夫妻之情,不但历代词人绝无此类作品,即使历代诗人也少有如此感人的真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下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咏物词。苏轼的咏物词不但数量达三十余首,而且水平
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艺术地再现了在乌台诗案之后“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的心情。又如《水龙吟·咏杨花》,通过精神上的相通之处,把杨花、思妇、我,这三种原不相干的形象,融合成一个有神无迹的艺术整体,深得神似之美。
3
《浣溪沙》五首,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作。它写到了农民形象,劳动生活,农村风俗,农村风光,以及自己对农村生活的真心向往。
(二)在风格上,苏轼也对词进行了全面的开拓,打破了以前“婉约”的一统天下。
1、开创了豪放词。用“豪放”这一概念评词之风格,自明清以后,主要指那些恢宏刚健、豪迈磅礴的作品。这样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全词将无限的时、空任意驱使笔下,将赞美古之英雄与抒发自己之怀才不遇结合起来,感情豪迈而又沉郁,景色画面,豪放雄伟。
2
苏词的旷达,有时是通过置自我于度外,使自我与自然得到精神上的沟通来实现的。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人生现象与自然现象,人生哲理与自然规律等量齐观。上
阕才以不能“乘风归去”为憾,马上又以“何似在人间”自解;下阕才以“人有悲欢离合”为憾,马上又以“月有阴晴圆缺”自解,从而从大自然中得到慰藉,摆脱了人生苦恼,实现了旷达。
苏词的旷达,有时又是通过充实自我,从而抵御外界的一切困忧实现的。如《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既不以风雨为忧,也不以晚晴为慰,一切变化对他说来都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无差别境界。有了这种心灵的感悟与充实,他就可以超脱得“一蓑烟雨任平生”了。
苏词的旷达,有时还通过归隐、纵欢等各种手段加以表现。也有一定的消极因素。
在艺术手法上,苏词的旷达常通过清空的境界加以表现。所谓清空即不染凡俗,不着色相,遗貌取神,虚实结合。这和苏轼“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的艺术原则,及“行云流水”,“天马行空”的散文与诗歌风格都是相通的。
侪天放”(《鹊桥仙》)的旷达人物形象;也常以清空之笔描写一些溪流风月、薄云疏雨,以及清辉万里的月夜、雨后初晴的湖山等清幽之景;还常以清空之笔咏叹一些具有高远寓意的物象,如象征着高旷的鸿,象征着雅洁的梅。这些都加强了苏词清空旷达的特征。
修等人词中清丽的一面,使婉约之中更多一些清新疏朗。如《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感情之缠绵决不下以后周、秦诸子,但笔调却十分清丽明快。
所限,正像陆游所评:“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老学庵笔记》)
结合作品谈谈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宋词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沿袭期、变革期、过渡期、中兴期、衰落期。北宋初中期,虽不乏各大名家的优秀作品,但词主要还是以描写男女恋情、离愁别恨、深闺怨景等为主题的应歌宥酒的娱乐作品。而苏轼成功地转变了这种风气,提高了词的品质,扩大了词的意境、改变了词的风格同时推进了词的格律。
(一)提高词品。
“东波词似是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入也。”(《艺概•词概》)后人常用“以诗为词”来概括苏轼的特点。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上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三句,说得是自己有少年郎的豪情,左手牵着黄狗,右臂举着苍鹰去打猎。“锦帽貂裘”两句,写的是打猎的装束。“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以孙权自比,说全城人都跟着去看他射虎。
下片“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说自己虽然双鬓已经微白但丝毫挡不住他的雄心壮志。“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以魏尚自比,寄望着朝廷何时才能将边事
托付于他。最后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说为了抵抗西北的敌人,要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这首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
(二)扩大词境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