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发展趋势
西南岩溶区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的变化关系研究 ——以重庆南川岩溶区为例

积较 小 , 势 由东南 向西北 倾 斜 , 地 最高 海拔 22 1m, 5 最 低海拔 3 01 。南川 区农业 人 口5 4 I T 5万人 , 人均 年收
入在 渝西 经济 走廊农 民收 入 中最作项 目( O 8 2 OGR1 5 ) 国家科 技支撑计划课题 (O 6 ACO A1 )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0 0 0 7 、重庆 市科委项 目 26、 2OB l 6、 4817)
第 2卷 9
第1 期
中 国 岩 溶
CARS 0L0GI CA S NI I CA
Vo . 9 No 1 12 .
Ma. 0 0 r2 1
2 1 年 3月 00
文 章 编 号 :0 1 4 1 (0 00 一O 2 —O 1 0 — 8 02 1) 1 O O 7
西 南 岩 溶 区水 土流 失 与石 漠 化 的变化 关 系研 究 ①
制 约岩 溶 区水土 流失 和石 漠化 ; 生等 _研 究 了广西 李 4 ]
年 平均 降雨 量11 5mm, 8 幅员 面积 26 2 m。含 碳酸 0 , k
盐 岩 的 土 地 面 积 11 8 7 m。 占 南 川土 地 面 积 的 0 . 4k ,
石漠 化地 区不 同植被 类型 地表 水土 流失特 征 。 忠诚 蒋 等[研 究 了西 南岩 溶 石漠 化 水 土 流失 现 状 与 综合 防 5
— —
以重 庆 南 川岩 溶 区为例
魏 兴萍 , 。袁道 先 谢世 友 ,
( . 南大 学 地理 科 学学 院 , 庆 4 0 1 ;2 重庆 师 范大 学 地理 科 学学 院 , 庆 4 0 4 ) 1西 重 075 . 重 0 0 7
摘
要: 以重 庆 南 川 区为 例 , 用 TM 遥 感 影 像 、 rgs E d s软件 , 用 地 图代 利 A ci 和 ra 运
西南岩溶区石漠化发展进程及治理成效

西南岩溶区石漠化发展进程及治理成效张楠;吕文龙;韦旻【摘要】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karst areas of southwest China was analyzed , the control effectiveness and prob-lems of implemented comprehensive projects were studied .%浅析我国西南岩溶区石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系统分析了所实施的综合治理工程及其所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6(044)032【总页数】4页(P63-66)【关键词】石漠化;生态失衡;岩溶区;综合治理【作者】张楠;吕文龙;韦旻【作者单位】广西水利科学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23;广西水利科学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23;广西水利科学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1石漠化是岩溶(喀斯特)区水土流失过程的伴随产物,是生态环境恶化的极端表现形式[1]。
它是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加之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所造成的植被破坏、土壤严重侵蚀,并以地表基岩大面积裸露为标志的土地荒漠化过程[2-3],20世纪80年代末由我国科技工作者在砂页岩、红色岩和石灰岩丘陵山地陡坡开垦所引起的水土流失研究中提出[2]。
我国石漠化主要发生在贵州[4]、云南[5]、广西[6]、湖南[7]、四川[8]、重庆[9]、广东[10]、湖北[11]西南8个岩溶省份。
同时,这一区域也是珠江、长江和流向东南亚诸多国际河流的源头区或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其水土保持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12]。
截至2005年,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8.29万km2增加至12.96万km2,占区域总面积的12.10%和区域喀斯特面积的28.70%;尤其以滇、黔、桂三地较为严重,三者石漠化面积达8.58万km2,占石漠化总面积的66.13%[13]。
中国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的现状成因及治理的优化模式

第16卷第2期2002年6月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of Soil and W ater Conservati on V ol .16N o .2Jun .,2002中国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的现状成因及治理的优化模式Ξ苏 维 词(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贵阳550001)摘要:阐述了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的发展现状,从碳酸盐岩的抗风蚀能力、成土过程、地貌结构、土体剖面、人口压力及耕作方式与产业结构等方面详细分析了西南岩溶石漠化的成因机理,探讨了石漠化治理应坚持的六条原则;在结合西南岩溶山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从生产(技术)、生态、生活与发展等3个层面提出了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优化模式与对策建议。
关键词:石漠化; 生态经济治理模式; 岩溶山区; 中国西南中图分类号:S 157.1;X 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242(2002)022*******Con troll i n g M odel for Rocky D eserti f i ca ti on of KarstM oun t a i n ous Regi on andIts Preven ti n g Stra tegy i n Southwest ,Ch i n aSU W ei 2ci(Institute of M ountain R esources ,Guizhou A cad e m y of S ciences ,Guiy ang 550001)Abstract :T he types and the curren t distributed characteristics of rocky desertificati on w ere analyzed ,s pecifically exp l ored the causes and for m ing m echan is m of karst eco 2environm en tal fragility from the foll ow ing as pects such as w eathering 2resistance of carbonate rock ,the s oil 2fo r m ing p rocess of carbonate rock ,surface structures of karst landfor m s ,two different k inds of boundary face in karst s oil p rofile ,overl oaded p ressure of populati on and back 2w ard far m ing m ethods ,etc .Based on the analysis ,eco 2econom ic model of contro lling rocky desertificati on from th ree levels of p roducti on (techno l ogy ),ecol ogical (vegetati on rehabilitati on ),lives and rural industrial devel op 2m en t and five p ropo sals to harness rocky desertificati on w ere suggested according to the concrete conditi ons ofGuizhou karst moun tainous regi ons.Key words :rocky desertificati on ;con tro lling model of eco 2econom ics ;karst mountain regi on ;s outhw est of Ch ina西南岩溶山区的石漠化和西北地区的沙漠化是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生态建设所面临的两大根本性的地域环境问题,石漠化已成为我国西南岩溶山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并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浅谈西南地区石漠化现状及其成因与防治

浅谈西南地区石漠化现状及其成因与防治摘要:石漠化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顶级形态。
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总面积已达12.96万平方公里,潜在石漠化面积123.34万平方公里。
石漠化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如强烈的岩溶化过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因素;植被生长环境,又有人为原因,过度樵采;不和理的耕作方式;过度开垦;乱砍滥伐;乱放牧等。
主要防治措施有:(1)提高认识,加强调研。
(2)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3)科学论证,深入分析。
(4)制定规划,开展专项治理。
(5)强化科技,提高治理成效。
(6)石漠化治理和群众利益相结合,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7)完善监测体系,实施动态监测。
关键词:岩溶区;石漠化;岩溶化;综合治理0引言我国西南岩溶区的石漠化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与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一起,被称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三大环境灾害,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脆弱环境已经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朱镕基总理在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提出“推进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推进黔桂滇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
“把石漠化治理提到了国家目标的高度”。
在新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更是将石漠化地区的“保护优先,适度开发”作为西南地区的工作方针,推进石漠化地区的综合整治工程。
然而,对石漠化的确切含义、特点和成因都还缺乏比较深入的研究,石漠化形成究竟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石漠化究竟有那些危害?至今人们认识还不十分清楚,这对于石漠化的综合治理非常不利,本文拟以对石漠化的定义、分布及其成因、危害、治理措施入手进行初步的探讨,已加大人们对石漠化的认识,指导石漠化的综合治理。
1石漠化的概念石漠化[1](Rockydesertification)即石质荒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或称“石化”、“石山化”、“岩漠化”。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研究进展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的 原因和危害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自然因 素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人类活动主要包括过度开发、过 度放牧、过度垦殖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加剧了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问 题。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导致土 壤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力严重受损;二是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增加,河床抬高,加 剧洪涝灾害;三是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诱发地质灾害;四是导致生物 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失衡。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与水土流失 研究进展
目录
01 引言
03 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02 综述 04 结论
引言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典型的岩溶地貌分布区,也是生态环境脆 弱区之一。该地区面临着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的严重挑战,不仅影响到 当地生态环境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对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 造成一定影响。因此,针对西南喀斯特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结论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之 处。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加强跨学科合作和政策法规 建设,提高治理效果和生态修复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要注意到,这是 一个涉及多因素、多过程的复杂系统问题,需要长期持续的研究和管理投入,以 保障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在研究方法上,除了传统的野外调查、遥感解译、GIS分析等方法外,还引 入了同位素水文学、生物地球化学等新兴技术,为研究提供了更加准确、全面的 数据支持。此外,研究者还积极开展跨学科合作,运用地理学、地质学、生态学、 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深入探讨西南喀斯特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的根本原 因和治理途径。
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防治现状及对策

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防治现状及对策
李彬
【期刊名称】《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年(卷),期】2002(019)004
【摘要】论述以贵州为中心的西南岩溶石漠区地质环境的基本问题,以典型为例介绍了防治现状及其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文末对石漠化的研究与治理提出三项对策和建议.
【总页数】4页(P1-4)
【作者】李彬
【作者单位】广西国土资源厅,广西,南宁,53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2.25(27)
【相关文献】
1.西南岩溶区石漠化发展进程及治理成效 [J], 张楠;吕文龙;韦旻
2.生态功能优先背景下的西南岩溶区石漠化治理问题 [J], 张军以;戴明宏;王腊春;苏维词
3.西南岩溶区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的变化关系研究——以重庆南川岩溶区为例 [J], 魏兴萍;袁道先;谢世友
4.基于TM数据的西南岩溶区石漠化调查研究 [J], 陈华宣;王君华
5.西南岩溶区水土流失与石漠化动态评价研究 [J], 尹辉;蒋忠诚;罗为群;喻崎雯;覃小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一、概述喀斯特石漠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喀斯特地区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
其发生发展不仅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更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表现为地表植被破坏、土壤侵蚀加剧、岩石裸露率上升等特征。
在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尤为严重,给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压力。
当前喀斯特石漠化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喀斯特地区地形复杂,地物破碎化程度高,给遥感监测和数据分析带来很大困难。
喀斯特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使得石漠化过程具有高度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加大了研究难度。
石漠化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缺乏也制约了研究的深入进行。
尽管存在这些困难,但喀斯特石漠化研究也呈现出积极的发展趋势。
随着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石漠化监测和评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多学科交叉融合也为喀斯特石漠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随着对喀斯特石漠化成因机制的深入理解和治理技术的不断创新,相信我们能够有效应对这一生态挑战,推动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详细探讨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包括数据获取与处理的难度、评估指标体系的不足等,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可能的研究方向。
1. 喀斯特石漠化定义及成因简述喀斯特石漠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土地退化现象,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所导致的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以及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
这一现象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尤其在我国的西南部地区,如贵州、广西、云南等地表现尤为突出。
喀斯特石漠化的成因复杂多样,其中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相互交织。
在自然因素方面,喀斯特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石漠化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这些地区岩石裂隙发育,溶洞和地下河广布,地表水沿裂隙流入地下,导致地表水缺乏,从而易引起旱涝灾害。
喀斯特峰丛山地地处亚热带,雨量充沛但地表径流少,且受地形限制难以形成流畅的排水系统,使得水土流失现象频发。
中国西南及陕西秦巴地区岩溶石漠化研究进展

中国西南及陕西秦巴地区岩溶石漠化研究进展贺凯凯;陈清敏;成星;杨治国;韩静;曹江涛;艾昊;张文硕【期刊名称】《中国岩溶》【年(卷),期】2024(43)1【摘要】石漠化危害着生态环境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经过20多年的综合治理,中国西南地区石漠化面积呈减少的趋势,国家也将西南八省、区、直辖市设定为石漠化监测区域;而在陕西秦巴地区岩溶地质遗迹的研究中已发现石漠化发育的迹象,这对秦巴地区的生态安全造成威胁。
文章总结西南地区岩溶石漠化的内涵、现状、危害、成因和治理经验,为开展非监测区--陕西秦巴地区岩溶石漠化的调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遥感解译、无人机遥感调查和碳酸盐岩溶蚀速率分析,首次查明了陕西秦巴地区石漠化的发育情况,填补了该区域石漠化研究的空白。
【总页数】16页(P147-162)【作者】贺凯凯;陈清敏;成星;杨治国;韩静;曹江涛;艾昊;张文硕【作者单位】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自然资源部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控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秦巴研究分会;自然资源陕西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931.5;X171.1【相关文献】1.基于RS和GIS的岩溶石漠化与大气降雨关系——以贵州省典型岩溶石漠化地区为例2.基于RS和GIS的岩溶石漠化恶化趋势定量预测——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典型岩溶石漠化地区为例3.林业建设在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中的作用——以南宁市石漠化治理为例4.关于岩溶地区湖南省石漠化土地综合治理的思考与建议——以新邵县历年石漠化土地综合治理为例5.中国岩溶地区石漠化贫困问题研究进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南地区石漠化分布、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西南地区石漠化分布、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安国英;周璇;温静;童立强【期刊名称】《现代地质》【年(卷),期】2016(030)005【摘要】根据中国西南岩溶区1999-2008年石漠化遥感调查结果,研究了该区石漠化发生现状和近十年间石漠化在区域、岩性、地貌及区域经济等方面的演变特征,并对发生石漠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石漠化集中分布在滇、黔、桂三省区;石漠化的发生与岩性和地貌密切相关,其中纯碳酸盐岩中石漠化发生率高于杂碳酸盐岩,并随灰岩或碳酸盐岩含量减少而降低,而地形高差相对大的峰丛洼地、峰林洼地石漠化发生率最高,并随地貌相对高差变小而降低.石漠化发生程度与岩性、地貌关系表现多样,纯碳酸盐岩中轻度石漠化比例高于中度和重度石漠化之和的比例,杂碳酸盐岩中中度和重度石漠化之和的比例高于轻度石漠化比例;在峰林洼地、峰林/缓丘平原中轻度石漠化比例高于中度和重度石漠化之和的比例,缓丘台地和丘陵谷地中中度和重度石漠化之和的比例高于轻度石漠化,是岩溶构造演化与人类活动共同制约的结果.从1999年到2008年间,该区石漠化已经呈现转轻趋势,主要表现在总面积减少,石漠化程度减轻;石漠化演变过程中发生在不同岩性和地貌中改善或恶化发生率的变化趋势与上述石漠化的发生规律相似.石漠化还不同程度地影响居民的生活水平,调查显示,严重石漠化县域内石漠化面积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生产总值等呈负相关,县域内石漠化面积是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乃至人均生产总值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石漠化调查结果显示,研究区石漠化呈向好趋势,但是治理难点依然存在.【总页数】10页(P1150-1159)【作者】安国英;周璇;温静;童立强【作者单位】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北京100083;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51;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北京100083;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相关文献】1.贵州岩溶石漠化20年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J], 李建存;涂杰楠;童立强;郭兆成2.贵州省黔西南地区石漠化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J], 刘云慧;龙俐;谷晓平;于飞3.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加快再敲警钟每年吞噬土地1650平方公里,近70%石漠化面积在滇黔桂 [J], 刘利4.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加快再敲警钟每年吞噬土地1650平方公里,近70%石漠化面积在滇黔桂 [J],5.云南红河州石漠化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J], 赵磊磊;陈俊松;程燕芳;朱仕荣;周建洪;唐芳林;蓝芙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与原因分析

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与原因分析摘要:石漠化对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建设拥有十分关键的影响,也是比较严重阻碍区域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观的主要要素,对我们的制造日常生活影响极大。
因而,整治和改进石漠化一直是生态环保建设规划的关键内容。
文中融合实践活动,深入分析了石漠化的形成原因,并在这个基础上简略阐述了石漠化的处理对策,期待能为有关工作中提供有利的参照。
关键词:石漠化;产生要素;伤害;整治对策1.引言喀斯特地形地貌又被称为岩溶地貌,就是指玄武岩被水溶解后,并随着日积月累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地形和地貌,可归纳为地质作用以及所造成状况的总体。
我国专家学者把这种情况称之为土地石漠化。
石漠化是一种土地衰退状况,四川的生态环境保护不稳定、抗震救灾工作能力弱、易受毁坏且无法修复,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恶变,给本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和我们的存活产生极大挑战。
四川第三次石漠化检测数据显示,我省122个县(市、区)中有83个县(市、区)有喀斯特土地遍布,在其中82个县(市、区)有石漠化;喀斯特总面积占我省领土面积的25.95%,石漠化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91%,说明石漠化是四川省关键生态问题之一。
据四川第三次石漠化检测,我省喀斯特地区占地面积549.64万hm2,占我省土地占地面积的25.95%。
在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积125.14万hm2,占喀斯特总面积的22.77%,占我省土地面积的5.91%。
潜在性石漠化土地面积163.37万hm2,占喀斯特总面积的29.72%,占我省土地面积的7.71%。
非石漠化土地面积261.13万hm2,占喀斯特地区的47.51%,占全省的12.33%。
1.石漠化的概述石漠化是以亚热带、亚热带气候潮湿、半湿润气候标准和岩浆岩,为生长发育的自然背景,经过人为要素不断影响,地表植被毁坏,产生很多土壤层外流、砂岩外露或很多砂砾沉积而产生的。
特别是在四川省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问题十分突显,早已变成该地区土地衰退的恶劣方式。
21世纪西南岩溶石漠化演变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 3 5卷
第 5期
中 国 岩 溶
CARSOI ( ) GI CA SI NI CA
V( ) l _ 3 5 NO . 5
( ) c t . 2 Ol 6
2 Ol 6年 1 0月
蒋 忠诚 , 罗 为群 , 童 立 强 ,等 . 2 l世 纪 西 南 岩 溶 石 漠化 演变 特点 及 影 响 素 l I 『 ] . 中 同岩 溶 , 2 O l 6 , 3 5 ( 5 ) : 4 6 l - 4 6 8
府 的 生态修 复 和环境 治理 项 目和 资金 , 如 国土资源 部 门的 土地整 理项 目、 岩 溶 地 下水 凋 查 与 开 发项 目, 国 家林业 部 门 的天然林 资 源保护 ] 二 程、 生态 公益 林保 护 工程, 水利部 门的坡 耕 地 整 治 工程 、 / j 、 流域 综 合 治 理 丁程 , 农 业部 门 的农 业 综 合 开 发 I : 程等, 对 石 漠化 综 合 治理进 行 联 合 攻 关 , 使 石 漠 化 综 合 治 理 步 人 快 车 道 】 。本 文拟结 合 国家 石 漠 化 综 合 治 理 T 程 实 施 情况 , 以石 漠 化 遥 感 解 译 结 果 和 有 关 统 计 数 据 为 依 据, 探索 2 1 世 纪 以来 西 南 石漠 化 面 积 的时 空变 化 规
了 国 家 发 改 委 组 织 编 制 的《 岩 溶 地 区 石 漠 化 综 合 治 理 规 划大 纲 ( 2 0 0 6 —2 0 l 5 ) 》 , 2 0 0 8年 圄 家 发 改 委 组 织 实
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治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的 喀 斯 特 地 区 退 化 成 了 石 漠 化 地 区 。 在 喀
斯 特 较 为 集 中 的 省 份 ,如 云 南 、贵 州 和 广 西 ,喀 斯 特 石 漠 化 ( 潜 在 )的 面 积 甚 至 含
i eK a s o n a n Re i n o o t we t nt r t h M u t i g o f u h s i a S Ch n
我 国 西 南 喀 斯 特 山区 是 世 界 上 3大 喀
虽 然该 区域 年均 降 水一 般达 1 0 mm, O0
及 降 水较 少 的 时期 ,耕 地 常 由于 地 表 径 流
极 其 脆 弱 的 喀 斯 特 地 质环 境 , 过 度 的 在 云南 、贵 州和 广 西 等 喀 斯 特 较 为 集 中 的 严重 ,也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人 口数 量 和 落 后 的 社 会 经 济 ,使 当 地 人 民 市 县 ,人 均耕 地仅 为 00 h .6 m ,且坡 耕地 占 在 人 口持 续 增 长 的 压 力 之 下 , 当地 人 不 得 不过 度 开 发 土地 资 源 ,导 致 土 地 的 退 耕 地总 量 的 7 % ,其 中坡 度 大于 2 度 的耕 民 不 得 不 在 山地 周 围 毁 林 开 荒 维 持 生 计 , 0 5 化 以 石 漠 化 形 式 出现 。西 南 地 区 喀 斯 特 石 地 约 占耕地 总 量 的 2 % 。这 些 耕 地 大都 为 而 一 些坡 度 较 大 的 耕 地 ,极 易导 致土 地石 0 25 / kh 漠 化 本 质是 由于 人地 关 系 矛盾 突 出 ,导 致 中、低产 量 ,平 均年 产量为 2 6 g m ,远 漠 化 。 在 这 种 情 况 下 ,当地 陷入 了所 谓 的
我国西南地区岩溶石漠化呈加重趋势

作者: NULL
出版物刊名: 城市问题
页码: 102-102页
主题词: 石漠化治理;岩溶山区;西南地区;中国地质调查局;生态脆弱区;地下水资源;西南岩溶地区;面积比;不合理;环境地质
摘要:我国西南地区岩溶石漠化呈加重趋势目前我国岩溶石漠化仍呈加剧趋势,石漠化治理形势严峻。
这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主任殷跃平日前在出席在贵阳召开的全国农业地学研讨会上提出的。
据了解,我国石漠化主要发生在滇、黔、桂三省区,石漠化面积总和达8.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石漠化总面积的83.85%。
这些岩溶山区脆弱的生态系统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
陷入“缺水一贫困一石漠化”的恶性循环中,成为严重的生态脆弱区。
近10年来,我国有效治理石漠化面积达5000平方公里,但是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和人为不合理的活动,石漠化加剧的面积增加了2.5万平方公里,石漠化加剧和改善面积比为5比1。
殷跃平说,目前西南地区迫切需要解决如何利用岩溶地下水资源的问题。
西南岩溶地区降雨量大,但由于岩溶区落水洞和岩溶管道发育,大气降水迅速转入地下,水土资源配置不合理,形成“水在楼下、土在楼上”“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的奇特现象,导致地表水匮缺,居民饮用水困难。
贵州岩溶地区石漠化时空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研究的开题报告

贵州岩溶地区石漠化时空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岩溶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特有地形地貌之一,也是中国面积最大、发育最好的喀斯特地貌地区。
然而,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导致了岩溶地区土地的石漠化现象严重,严重危害了该地区生态环境的稳定和人类居住的安全。
因此,本研究选取贵州岩溶地区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石漠化时空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对制定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一)研究目的1.掌握贵州岩溶地区石漠化发展的历程和现状,了解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
2.分析贵州岩溶地区石漠化的成因和影响因素,探究石漠化过程的时空变化规律。
3.预测贵州岩溶地区石漠化的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控制和治理对策。
(二)研究内容1.对贵州岩溶地区进行地形地貌分析,建立DEM高程模型,确定山体高程、坡度和坡向等地形参数。
2.对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的RS遥感影像进行遥感解译,获取贵州岩溶地区的植被覆盖度、水土流失、土地利用类型等数据。
3.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分析贵州岩溶地区石漠化的时空变化规律,包括石漠化程度、空间分布、演变趋势等。
4.结合产生石漠化的主要原因,预测贵州岩溶地区石漠化的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控制和治理对策。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一)研究方法1.遥感技术:获取贵州岩溶地区的地表覆盖信息,监测石漠化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
2.GIS技术:建立贵州岩溶地区的空间数据库,进行分析和预测,辅助制定石漠化防治策略。
3.地统计学方法:分析贵州岩溶地区石漠化的时空变化规律。
4.文献综述法: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深入了解该领域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二)技术路线1.数据搜集搜集贵州岩溶地区的遥感数据、地形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统计数据等。
2.数据预处理对搜集的数据进行筛选、筛除重复、完善缺失等处理工作。
3.基础数据构建对处理后的数据,建立贵州岩溶地区的空间数据库,包括DEM高程模型、RS遥感影像、矢量地图等。
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防治现状及对策

岩溶 地 质 作 用 过 程 和 岩 溶 环 境 特 征 , 成 了 我 国 仅 构
次 于 沙漠 边 缘 地 区 的生 态 脆 弱 环境 系统 。更 由于 人
占全 区土 地 总 面积 的 4 % ; 1 四川 省 和 重 庆 市 岩溶 分
布面积 1 7万 平 方 公 里 , 占土 地 总 面积 的 3 .6 03 %。
国土资源科技 管理
第l 9卷
岩 溶 石 山地 区 的 土壤 流 失 量 达 27 x 0ta .3 1 。长江 中 / 上 游 岩 溶 区 面积 约 4 x 0k 0 1 m ,占流 域 面 积 的 5 % 0 左 右 , 向长 江 供 应 的淡 水 和泥 沙 量 要 占到 6 %以 但 0
溶 区 ,云南 省 6 O个 岩 溶 县 市 中 有 3 个 为 贫 困县 。 1
因 此 , 须 加 强 该 地 区地 质 环 境 的 管 理 , 善 岩 溶 必 改
石 山 区 的 生 态 环 境 , 索 不 同 的 经 济 发 展 模 式 。 只 探
上 。以岩溶 大省 贵 州 为 例 , 省石 漠 、 石 漠 化 面 积 有 这 样 , 能 从 根 本 上 改 变 西 南 贫 困地 区 的 经 济 社 全 半 才 大约以 2 5年 翻一 番 的速 度 扩 展 ,9 5 1 9 1 7 — 9 8年 间 平 会 的落 后 状 态 , 进 本 地 区 社 会 、 济 的 可 持 续 发 促 经 均 每 年 扩 大 l 0 k 目前 石 漠 化 面 积 已 达 5 80 m , ×
对 策
、
地 质 环 境 的基 本 问 题
中 图 分 类 号 : 6 22 ( 7 P 4 ,5 2 )
文献标 识码 : A
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

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公报石漠化①已经成为岩溶地区最大的生态问题,为查清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为科学防治提供基础数据,2004年~2005年,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了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监测工作。
针对岩溶地区地形复杂,地块破碎,单纯依靠遥感技术对于植被覆盖下的地类判别的局限性,本次监测采用地面调查与遥感技术相结合,以地面调查为主的技术方法。
监测范围涉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重庆、四川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60个县(市、区),监测区总面积107.14万平方公里,监测区内岩溶面积为45.10万平方公里。
参与监测的技术人员达3600人,共区划和调查图斑61.2万个,获取各类信息记录5000多万条。
主要监测结果如下:一、石漠化土地现状1、石漠化土地面积。
我国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上述八省区的451个县(市)中,截至2005年底,石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2.96万平方公里,占监测区总面积的12.1%,占监测区岩溶面积的28.7%。
按省分布状况。
在这八省区中,贵州省石漠化面积达331.6①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
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万公顷,占石漠化总面积的25.6%,其后依次为云南288.1万公顷、广西237.9万公顷、湖南147.9万公顷、湖北112.5万公顷、重庆92.6万公顷、四川77.5万公顷和广东8.1万公顷,分别占石漠化总面积的22.2%、18.4%、11.4%、8.7%、7.1%、6.0%和0.6%。
按流域分布状况。
石漠化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其中长江流域面积最大,为732.1万公顷,占石漠化总面积的56.5%;珠江流域次之,为486.5万公顷,占37.5%;其它依次为红河流域52.3万公顷,占4.0%;怒江流域17.7万公顷,占1.4%;澜沧江流域7.6万公顷,占0.6%。
我国西南岩溶石漠化及其地质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西南岩溶石漠化及其地质影响因素分析
单洋天
【期刊名称】《中国岩溶》
【年(卷),期】2006(25)2
【摘要】我国西南地区有大面积碳酸盐岩出露,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逐渐形成了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岩溶石漠化.本文在前人岩溶石漠化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了岩溶石漠化的概念;提出应统一使用"岩溶石漠化"术语的建议;指出以往岩溶石漠化影响因素研究存在有对地质因素重视不够的问题.与此同时,本文还以野外对岩溶石漠化的观察为基础,从碳酸盐岩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碳酸盐岩的结构、构造,碳酸盐岩岩层的组合关系,以及碳酸盐岩出露地区的地质构造等角度,分析了地质因素对岩溶石漠化形成、演变的重要影响,结果认为在诸多岩溶石漠化影响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自然因素;在诸多的自然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则是地质因素.【总页数】5页(P163-167)
【作者】单洋天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广西,桂林,5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7.1
【相关文献】
1.我国西南地区岩溶石漠化趋势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J], 单洋天;于炳松;李朝晖;夏日元;唐健生;梁彬
2.我国西南岩溶石漠化土地生态建设分区治理思路与途径探讨 [J], 吴协保;孙继霖;林琼;吴照柏
3.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动态变化及防治对策研究 [J], 屠志方;李梦先;但新球
4.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生态脆弱区水文地质工作方法——以贵州为例 [J], 杨光照
5.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南岩溶石漠化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介 [J], 李文莉;蒋忠诚;张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石漠化空间格局研究主要在我 国贵州和两广等地展开,贵州普定县境内喀斯特石漠化 如图 1 所示,利用 Landsat TM 影像等来提取石漠化相关 信息,在此基础上利用统计分析原理对喀斯特石漠化的 驱动机制进行研究。
2.3 动态变化和成因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成因和动态变化研究方面,主要
借助 2 到 3 期的 Landsat TM 影像数据,从中提取出不同 时期的石漠化类型信息,对不同时期下的动态变化情况 进行分析与对比。
研究表明,一方面,南方岩溶区存在土地石漠化的自 然过程;另一方面,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加速了石漠化 发展进程。 石漠化过程主要由多种生态过程组合而成, 具体包含:植被退化演化过程、土壤侵蚀过程、地表水流 失过程、碳酸盐岩溶蚀侵蚀过程、土地生产能力的退化过 程等。 2.4 监测技术和方法
在喀斯特地貌研究方面,相关学者认为,由于受到地 质构造等因素的影响,喀斯特地貌大多为多旋回演化,进 而产生多时期同时存在的现象。 此外,还对这种地貌具 体形成原因与进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深层地貌发 育机制,开展了喀斯特地貌对应溶蚀速度的相关分析工 作。 在喀斯特地貌的生态系统中,对该地区的岩溶系统、 地质环境以及岩溶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 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发展趋势
通过以上分析得知,将中高分辨率的遥感资料作为 基础,对石漠化格局、演化过程和成因定量分析相结合, 是未来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
( 1) 将具有 中 高 分 辨 率 的 遥 感 影 像 资 料 为 基 础, 构 建高时空分辨率探测系统,以此开展时序轨迹研究,能对 不同空间位置的演化轨迹进行定位和定量追踪,不但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6-06-24作者简介:李梦先(1968-),女,湖南岳阳人,工程师,主要从事荒漠化监测、石漠化调查规划和治理研究。
!第25卷第3期2006年8月中南林业调查规划CENTRALSOUTHFORESTINVENTORYANDPLANNINGVol.25No.3Aug.2006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发展趋势李梦先(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北京100714)摘要:分析了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的基本特征和石漠化状况;并对影响石漠化发展趋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形势分析中国分类号:P588.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6075(2006)03-0019-04StoneDesertificationStatusQuoandItsDevelopingTrendinSouthwestChinaKarstAreaLIMeng-xian(CombatingDesertificationManagementCenterofStateForestryAdministration,Bejing100714,China)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thebasicfeaturesandstonedesertificationconditionsaswellasthefactorstoinfluencestonedesertificationdevelopingtrendinSouthwestChinaKarstArea.Keywords:southwestChinakarstarea;stonedesertification;situationanolysis石漠化是目前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生态问题之一,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的重要制约因素。
石漠化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导致可利用土地资源的减少、生存空间缩小、贫困加剧,影响了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石漠化概念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过科技工作者对石漠化形成机理、成因等的研究,目前较为普遍接受的定义[1]是: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
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许多学者认为石漠化是荒漠化[2]的一种,但它与“荒漠化”的根本区别在于发生的地域不同,荒漠化是干旱的产物,发生区域在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而石漠化则主要发生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1西南岩溶区的基本特征岩溶在世界上有广泛的分布。
我国岩溶地貌处于世界三大岩溶地貌集中分布区之一的东亚片区的中心地带,中国西南地区的岩溶由于分布面积大、发育类型最齐全、生态环境脆弱性大而备受社会的关注。
西南岩溶的地域范围是指以云贵高原为中心的岩溶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北起秦岭山脉南麓,南至广西盆地,西至横断山脉,东抵罗霄山脉西侧,地理坐标98°36′-116°05′E,22°01′-33°16′N。
跨中国大地貌单元的三级阶梯,主要位于第二级阶梯的云贵高原,区域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地貌、岩性、气候条件极其复杂多变,受大地构造运动的影响,地表高程逐步抬升,岩体皱褶、断裂和变形,河流的切割作用不断加大,从而构成了陡峭而破碎的地形特征,山岭河谷交错,相对高差大,丘陵山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91.4%,2006年第3期中南林业调查规划第25卷岩溶面积达45.1万km2,占土地总面积42.1%。
植被种类多,但群落等级低下,大部分坡地接近零覆盖。
这里有人口1.1亿,少数民族人口约0.2亿,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均纯收入低,有国家级贫困县152个,是中国最主要的贫困地区。
2石漠化状况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的形成是在特定的脆弱的喀斯特地质背景下,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开垦、放牧、樵采、火烧等),在较大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诱发下,导致土壤不断流失,形成大面积基岩裸露的地貌景观。
石漠化的现状是:1)石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
根据国家林业局最新发布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公报显示,截至2005年底,石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2.96万km2,占该区域岩溶土地面积的28.7%。
石漠化广泛分布在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重庆、四川8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51个县(市、区),区域总面积107.14万km2。
其中贵州省石漠化面积达331.6万hm2、云南288.1万hm2、广西237.9万hm2、湖南147.9万hm2、湖北112.5万hm2、重庆92.6万hm2、四川77.5万hm2、广东8.1万hm2。
见表1。
表1石漠化土地发生状况2)程度以轻、中度为主。
轻度石漠化356.4万hm2,占石漠化总面积的27.5%;中度石漠化591.8万hm2,占45.7%;重度石漠化293.5万hm2,占22.6%;极重度石漠化54.5万hm2,占4.2%。
中、轻度石漠化占石漠化总面积的73.2%。
3)潜在威胁大。
除上述石漠化土地外,在该区域还有潜在石漠化土地12.37万km2,其岩性为碳酸盐岩类,基岩裸露度(或砾石含量)在30%以上,目前尚有较好的植被覆盖或已经修为梯田,但如遇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干扰,极可能变为新的石漠化土地。
4)扩展迅速。
关于石漠化的发展速度,学者们做了大量区域性的研究,相关政府部门也组织进行了专项调查。
中国科学院袁道先院士认为:西南各省的石漠化总体上呈加剧趋势,每年以1800多km2的速度扩展着,并预测,西南地区的石漠化如不及时治理,依现在的速度计算,在25a内石漠化面积还要翻一番。
2004年,国土资源部根据石漠化遥感调查和演变资料分析显示,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石漠化面积以年均1650km2的速度增长,年增长率为2%。
国家林业局2005年的石漠化状况公报显示目前我国石漠化面积达12.96万km2。
通过对云南、贵州、广西、湖南4个重点省(区)的部分区域进行监测,1990-2002年的10多年间,石漠化土地面积均呈扩展趋势,其年均扩展速率在0.8%~3.2%。
无论从专家研究预测还是政府部门组织的专项调查都证明,目前石漠化土地呈扩展的趋势是个不争的事实。
3影响石漠化发展的因素由于当前石漠化面积大,扩展迅速,说明石漠化趋势依然非常严重,特别是人口增长和贫困问题如得不到有效解决,石漠化扩展的态势将得不到明显的改进。
目前石漠化面临的严峻形势主要体现在:1)岩溶地质环境背景将变得更为脆弱,灾害加重。
西南地区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地质条件、陡峻而破碎的地形地貌、丰富而集中的降雨为石漠化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
岩溶广泛分布,特别是纯碳酸盐岩的大面积出露,碳酸盐岩成土速率非常缓慢,喀斯特地区岩石风化形成1cm厚土层需2500~8500a[3]。
碳酸盐类岩石在长期风化作用和流水侵蚀冲刷下,土层瘠薄,单位面积生产力减小,有的地区甚至到了“无土可流”的地步。
石漠化发生后,其生态环境更加严酷,灾害频发。
据调查,贵州、云南、广西3省(区)石漠化地区至少有300多万人存在饮水困难,许多石漠化地区的群众每年缺水4~5个月,有的要到10余km外的地方取生活用水,生产用水更是紧缺。
旱涝灾害由过去八九年一遇变成现在二三年一遇。
据统计,1999年仅贵州、云南、广西3省(区)所遭受的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造成430万hm2农作物受灾,损坏耕地600万hm2,粮食减产约300万t,损坏房屋37万余间,损坏公路、铁路300多km,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1亿元。
旱涝灾害频频发生说明了环境变得越来越不堪重负,脆弱性和敏感性加强。
2)治理效果不容乐观,防治形势严峻。
近年来,石2006年第3期李梦先: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发展趋势第25卷漠化问题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该区域实施了长江防护林、珠江防护林、坡改梯、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积累了石漠化治理的成功经验,为开展石漠化治理进行了积极有效探索,研究、积累了一批适用技术,总结了许多成功治理模式,取得了一系列的治理成绩。
但由于工程实施的面积小,以及政策机制、防治的技术等基础性研究不够,使得石漠化的治理缺乏系统性、综合性、针对性,导致治理成效不明显,石漠化扩展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
①防治意识淡薄。
石漠化地区大多地处边远山区,长期贫困,思想守旧,观念落后,环境保护意识没有建立,老式的生产生活方式根深蒂固,加上地方政府及基层干部对石漠化治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群众对石漠化防治缺乏信心,“等、要、看、靠”思想严重,必然导致继续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路子。
②治理面积大,治理难度加大。
目前石漠化面积已达到12.96万km2,按目前的治理速度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另外,还有12.37万km2的潜在石漠化土地,需要尽快实施抢救性保护,一旦土壤流失,地表缺水、缺土,植被就将难以恢复,治理难度将加大。
③恢复时间长。
石漠化地区破坏容易,恢复难,石漠化治理是一个持续、漫长的过程。
据研究,石漠化地区的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生态恢复至少需要20a左右的时间才能恢复到比较稳定的生物群落;当岩溶地区森林破坏后,至少需要30~35a[4];如果土地石漠化,则植被恢复时间会大大延长,甚至无法恢复。
④“点上治理,面上破坏”的现象普遍存在。
近年随着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部分石漠化土地已纳入到生态治理范畴,但治理范围小,治理强度不大,使得石漠化土地治理面积落后于石漠化形成速度。
⑤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失衡。
目前在强调生态建设的同时,没有与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业结构相结合,“生态要保护,农民要致富”不能统一协调,使得石漠化治理效果收效甚微。
3)岩溶区社会经济状况恶化,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①人口密度与日俱增,土地负荷严重超载的局面短期内难以缓解。
岩溶区现今居住约1.1亿人口,人口密度达208.0人/km2,是全国人口密度的153.3%,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9.36%,比全国农业人口比重高20.24个百分点,人均耕地仅为0.08hm2。
在岩溶区耕地中,中低产田比重超过70%,坡耕地比重达40.0%,其中坡度超过25°的坡耕地(石旮旯地)面积超过60.0万hm2,占坡耕地面积的1/4。
贵州省[5]81.02%的耕地分布在大于6°的坡地上,其中坡度大于25°的耕地69.18万hm2,占总耕地的19.8%,而坡度在35°以上的坡耕地竟有18万hm2,占总耕地的5.74%。
新开垦的坡地由于土壤养分流失大,大多在三五年内丧失耕种价值,甚至变为裸岩荒坡,土地承载能力大大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