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F—I工程菌的高密度发酵与工艺优化

合集下载

植物乳杆菌发酵培养基的优化及其高密度培养技术

植物乳杆菌发酵培养基的优化及其高密度培养技术
1.1.3 仪器与设备 DHG-9246A 型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ZHWY-2102C
恒温培养振荡器、雷磁 PHS-25 型数显 pH 计 上海智城 分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SPX-250B-Z 型生化培养箱 上 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FUS-15L 发酵罐 上海国强 生物设备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菌浓度的测定 采用菌落平板计数法[14]测定菌落数,计算发酵液中
的菌浓度。
1.2.2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采用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含量[15]。
1.2.3 种子液的制备 转接斜面菌种于液体种子培养基中,置于 36℃恒温
培养箱中培养 12h。
1.2.4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1.2.4.1 不同碳源对植物乳杆菌高密度培养的影响 在 MRS 液体培养基基础上,选择蔗糖、麦芽糖、
1.2.6.2 流加法高密度培养的研究 利用 15L 发酵罐,比较恒速流加和指数流加对植物
乳杆菌高密度培养的影响,以确定一种更优的流加方 式。流加葡萄糖质量浓度为 300g/L,每隔 4h 测定菌落 数和还原糖的含量。
恒速流加:以恒定的流加速度 200g/h 流加到发酵 罐内。
指数流加:以 1.2.5.4 节最终确定的生长曲线做参
NaAc、KH2PO4 作为缓冲盐,质量分数都为 0.5%,以 不加任何缓冲盐作为空白对照。按 2% 接种量接种种子 液于发酵培养基中,初始 pH 6.0,培养温度 36℃,置 于恒温箱内静置培养 18h,测定培养液的菌落数。
1.2.4.4 不同生长因子对植物乳杆菌高密度培养的影响
选择玉米浆、番茄汁、VC 3 种作为生长因子,质 量分数都为 0.5%,以不添加任何生长因子作为空白对 照。按 2% 接种量接种种子液于发酵培养基中,初始 pH 6.0,培养温度 36℃,置于恒温箱内静置培养 18h,测 定培养液的菌落数。

重组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工程菌高密度发酵工艺研究

重组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工程菌高密度发酵工艺研究

重组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工程菌高密度发酵工艺研究胡志明;马骊;周明乾;孟民杰;杨介钻;王小宁【期刊名称】《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05(025)003【摘要】目的建立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BL21/pET-24a/hVEGF121)工程菌的高密度发酵工艺.方法采用发酵罐发酵,对影响工程菌生长及目的蛋白表达的因素如培养基、诱导时间及补料进行优化.结果采用M9复合培养基、活化至对数生长期时诱导4 h以及以甘油为碳源连续流加补料的条件发酵,可使菌体量提高至68g/L,rhVEGF121的表达量达菌体蛋白总量的23%.结论该发酵工艺提高了工程菌的产量和rhVEGF121的表达水平.【总页数】3页(P267-269)【作者】胡志明;马骊;周明乾;孟民杰;杨介钻;王小宁【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分子免疫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分子免疫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分子免疫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分子免疫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分子免疫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分子免疫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5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517【相关文献】1.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工程菌高密度发酵工艺优化 [J], 陈蔚青;陈虹;胡文浪;张建芬2.重组人肝细胞生长因子β链工程菌的高密度发酵 [J], 韩兵社;张俊芳;解军;常冰梅;程牛亮;牛勃3.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工程菌的高密度发酵 [J], 陈蔚青;张建芬;陈虹;胡文浪4.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工程菌的发酵工艺研究 [J], 白福英;赵冰;李亚军;高勇;刘琼5.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工程菌高密度发酵及表达产物的纯化 [J], 张淑子;杨美华;郭桥;张红缨;张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实验一胰岛学样生长因子菌种的制备(1)

实验一胰岛学样生长因子菌种的制备(1)

实验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菌种的制备(IGF-1)一、实验目的了解发酵工业菌种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并为发酵实验准备菌种。

二、实验原理菌种制备的主要手段是扩培,其出发点就是尽可能培养出高活性能满足大规模需要的纯种。

由于现代生产菌种的生产性能已非常高,因此,其自发突变往往以负向突变为主,加上平时操作中有可能污染,菌种很容易退化,所以菌种的管理非常重要,管理方式主要有两点:一是分纯,二是扩培。

分纯是为了保证菌种的性能稳定,一般每2个月左右就应分纯一次。

菌种分享纯化一般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是平板稀释分离,目的是分离出单细胞菌落。

具体方法是把待分离的菌株用无菌生理盐水做成菌悬液,并在装有玻璃珠的三角瓶中充分振荡(可以放在摇床上振荡20-30min),利用玻璃的滚动,使菌体细胞分散,然后将菌悬液稀释成一定的浓度,分别作平板培养,使被分离的单细胞长成单菌落。

第二步是挑若干单菌落移接于平板上,然后把这些菌株分别用三角瓶进行摇瓶发酵试验。

菌种扩培的顺序是:平板培养基菌种、一级种子、二级种子。

1.平板培养基菌种一般于37℃培养12h。

每批菌种培养完成后,要仔细观察菌落生长情况,菌落的颜色各边缘等特征是否正常,有无感染杂菌的征象。

对质量有怀疑的应坚决不用。

平板菌种应保存于冰箱中。

生产中使用的平板菌种不宜多次移接,一般只移接3次(3代),以免由于菌种的自然变异而引起菌种退化。

因此,有必要经常进行菌种的分离纯化,不断提供新的平板培养菌株供生产使用。

2.一级种子通常用试管进行液体振荡培养。

一级种子的培养条件:每支试管中装入5ml液体培养基,瓶口用6-8层纱布包扎,0.1MPa的蒸汽压力下灭菌30min,平板挑单菌落接种到试管培养基中。

3.二级种子使用三角瓶培养。

一般二级种子的数量是按发酵培养液体体积的1%来确定。

近来由于发酵工艺的改进,接种量有不断加大的趋势,甚至有达到10%的工艺。

二级种子培养时间一般为3-4h种子培养成熟后,需要检验其质量。

重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T程菌的发酵研究

重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T程菌的发酵研究

重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T程菌的发酵研究夏乐先;王建纲;刘晓辉【期刊名称】《中国生化药物杂志》【年(卷),期】2002(023)002【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基因工程菌的摇瓶及发酵罐培养的一些发酵参数、诱导阶段的补料基质及诱导剂浓度对IGF-Ⅰ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摇瓶培养和分批及补料分批发酵培养进行研究.结果在摇床转速为150、200、250 r/min条件下测得以葡萄糖为基准的Y△x/△ s分别为0.203、0.27、0.33干细胞产量分别为0.54、0.765、1.0g/L.平均生长速率分别为0.034、0.048、0.066 g/(L.h).细胞对数生长期分别为6、7 5、10h发酵罐上生物量由分批发酵的18(A600nm)提高到补料分批发酵的35(A600nm),表达量占细胞可溶性总蛋白质的10%.结论后期供纯氧与补料能延长对数生长期,提高乳糖浓度和诱导前用甘油作碳源有利于IGF-Ⅰ表达【总页数】4页(P58-61)【作者】夏乐先;王建纲;刘晓辉【作者单位】山西大学生命科学系生物工程实验室,山西太原,030006;山西大学生命科学系生物工程实验室,山西太原,030006;山西大学生命科学系生物工程实验室,山西太原,0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7.15;TQ92【相关文献】1.重组G蛋白基因工程菌高密度发酵研究 [J], 张虎成;杨国伟;王晓杰;郭东月;李小瑞;王亚萍2.分泌型重组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基因工程菌的发酵研究 [J], 胡晓梅;黄建军;饶贤才;胡金川;胡福泉3.重组昆虫病原细菌Cip蛋白基因工程菌发酵条件的初步研究 [J], 游娟;黄建林;曹莉;韩日畴4.分泌型重组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基因工程菌的发酵研究 [J], 胡晓梅;黄建军;饶贤才;胡金川;胡福泉5.重组抗栓人胰岛素基因工程菌高密度发酵研究 [J], 井健;唐建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研究

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研究

福建 医科 大学 学报
2 0 1 3 年 2 月 第4 7 卷第 i 期
重 组 人 胰 岛素样 生 长 因子 . 1大 肠杆 菌高 密 度发 酵研 究
陈 理 ,杨 渐 ,俞 昌 喜
摘要 : 目的 建 立重 组 人 胰 岛 素样 生长 因子 一 l ( h l G F - 1 ) 在大肠杆菌 高密度发酵 中表达的工艺 。 方 法 以
Mg S O 0 . 4 8 , p H 7 . 0 ; ( 3 ) 甘油 补料 培养 基 ( g / I ) : 甘 油 3 0 0 , 酵母 汁 1 5 0 , Mg S O 1 0 , p H 7 . 0 。 所 有 培 养
种 因素导 致 的神 经 细 胞 凋 亡 及 降低 血 糖 等 多 种 生
工 程 菌 DH5 a / p E T 3 2 a ( I GF q) 为对象 , 通 过 分 批 发 酵 培 养优 化 溶 解 氧 浓 度 、 p H及 温度 等发酵条件 , 在 此 基 础 上 以 甘油 为 限 制性 基 质 进 行 分 批 补 料 发 酵 , 考察不同补料 方式对发 酵的影 响。 结 果 适 合 重 组 h I G F 1在 工 程 菌 高
1 材 料 与 方 法
氨水 及稀 盐 酸 控 制 p H, 通 过 调 节 搅 拌 转 速 及 通 气
量 控制 溶解 氧浓 度 , 分 批 培养 6 h后 加 入终 浓 度 为 3 的乳糖 诱 导 表达 , 分 别 考 察溶 鳃 氧 ( 1 0 A, o 2 O
物学 活性 l _ 】 ] , 对 L a r o n侏儒 综合 征 、 糖尿病 、 胰 岛素 抵抗 及周 围神 经损 伤等 有潜 在 的治 疗作 用 J , 具有 巨大 的 应 用 潜 力 。利 用 基 因 工 程 技 术 生 产 重 组 h I GF 一 1 是 目前 国内外研究 的热点 之一 , 国际上 已有 重组 h 1 G F 一 1产 品 进 入 市 场 , 但 国 内 关 于 基 因 工 程 表 达重组 h I GF 一 1的研 究 大 多 还 处 于 实 验 室 阶段 。 要 实 现重组 h l G F 一 1的产 业 化 大 量 生 产 , 建 立 稳 定 高效 的高 密 度 发 酵 表 达 工 艺 是 关 键 。笔 者 先 期 构

基因工程菌高密度发酵工艺研究进展

基因工程菌高密度发酵工艺研究进展

基因工程菌高密度发酵工艺研究进展
涂桂云;李敏
【期刊名称】《工业微生物》
【年(卷),期】2004(34)3
【摘要】阐述了基因工程菌高密度发酵工艺的几个主要影响因素,包括重组菌构建、培养条件、生长抑制因子以及它们的控制技术.通过高密度发酵可以提高细胞生长
密度、目的蛋白的表达含量.在高密度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害抑制代谢副产物,但通过分批补料可以降低影响.
【总页数】4页(P49-52)
【作者】涂桂云;李敏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福州,350007;福建师范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福州,35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920.1
【相关文献】
1.分泌型人胸腺素α1基因工程菌高密度发酵工艺的研究 [J], 林陈水;黎小军;付水星;许明;梅建凤
2.高产中性纤维素酶的巨大芽胞杆菌基因工程菌发酵工艺条件优化 [J], 李春梅;何江波;陈惠;王红宁;韩学易;吴琦
3.基因工程菌 K88-K99融合蛋白高密度发酵工艺的初步研究 [J], 谢金文;李书光;
肖跃强;王文秀;唐娜;董林;李峰;沈志强
4.基因工程菌高密度培养补料调控策略的研究进展 [J], 吴子岳;张艳乐;许哲;欧杰
5.重组Echistatin融合基因工程菌高密度发酵工艺优化 [J], 杨利军;杨涛;解军;张娟;赵志强;罗佳;牛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因工程菌的高密度发酵研究

基因工程菌的高密度发酵研究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收稿日期
山西农业大学青年创新基金项目( 200507) 。 尹淑琴( 1979- ) , 女, 山西兴县 人, 硕 士, 助 教, 从事 生物 化学 与 分 子 生 物 学 研 究 。* 通 讯 作 者 , 教 授 , 硕 士 生 导 师 。Tel: 0354- 6286908, E- mail: changhong523@yahoo.com。 2007! 01! 11
普通培养基中一般是以葡萄糖为碳源, 葡萄糖浓度过 高抑制细胞的生长。李寅等在高密度生产谷胱甘肽中考察 了 WSH KE1 对葡萄糖 浓度 的 耐 受 性 及 其 对 葡 萄糖 的 消 耗 能力, 发现初糖浓度超过 20 g/L 即对 WSK KE1 细胞生长和 GSH 合成起抑制作用[4]。洒荣波等在重组菌 Pichia pastoris的 培养中发现当葡萄糖浓度大于 4 %时, 菌体密度随其浓度 的 升 高 而 降 低 [5]。同 时 已 有 人 用 甘 油 代 替 葡 萄 糖 作 为 细 菌 生 长的碳源, 以减少代谢抑制物质— ——乙酸的积累, 更易达到 重组菌的高密度和外源蛋白的高表达。用甘油作为培养基 的碳源可缩短工程菌的利用时间, 增加分裂繁殖的速度。 NO3- 、胰蛋 白 胨( Tr) 、酵 母 提 取 物( Ye) 作 为 氮源 有 利 于 细 胞 的生长。比如, 在硅藻类( Nitzschia laevis) 高密度培养过程中 提 高 十 二 碳 五 烯 酸 EPA 的 产 量 时 , NO3-∶Tr∶Ye 的 最 佳 比 例 为 1∶2.6∶1.3, Glu∶NO3- 的最佳比例为 32∶1[1]。有些营养物质在 高密度培养过程中可以控制细胞的死亡率, 曾有报道在非 洲绿猴肾成纤维细胞系培养过程中, 加入半乳糖和谷胱甘 肽 可 以 阻 止 细 胞 程 序 性 死 亡 [6]。

发酵工艺:工程菌高密度发酵工艺开发策略8项(以大肠杆菌为例)

发酵工艺:工程菌高密度发酵工艺开发策略8项(以大肠杆菌为例)

发酵工艺:工程菌高密度发酵工艺开发策略8项(以大肠杆菌为例)利用重组DNA技术获取的生物药物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许多价值高产量低的功能蛋白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集落刺激因子、生长激素、胰岛素、人血白蛋白、蛋白酶等都在工程菌中获得了高效率表达。

由于工程菌高密度培养能够提高单位体积的产量,在工业生产上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所以,高密度培养一直都是发酵工程师们所追捧的热点。

本文就工程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工艺开发中涉及的关键控制点加以探讨。

1工程菌种稳定可靠的菌种是工业化大生产的有力保障,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和成本高低。

不同于传统诱变育种模式,在对待工程菌菌种问题上,有人认为基因工程菌种构建完成后无需经过严格单克隆筛选,既节约时间成本又大大减少了工作量,这其实是一个认识误区。

这样做出来的菌种很难连续稳定传代50次以上,给中试放大以及后续的长期稳定生产留下了隐患。

业内一般以能否稳定遗传50代作为判断工程菌种优劣的一个标准。

发酵所需的接种量不是越大越好,要适当。

接种量过小导致适应期过长,菌种易提前老化,也增加了杂菌污染的风险。

接种量过大会过早引起溶氧不足,导致发酵失控。

且营养物质消耗过快也会影响后期正常生长。

一般大肠杆菌接种量遵循逐级增大的原则,并将最后一级的放大倍数控制在10倍左右。

种子培养一定要在最佳条件下进行,培养时间不宜过长,当种子生长至最佳状态时果断移种。

如果种子做的不好,其负面影响往往在发酵中后期会有所体现。

工程菌种培养会加入抗生素,不仅是为了抑制杂菌生长,更重要的是为了给菌种形成正向的抗性筛选压力,及时淘汰质粒丢失的菌株或者衰老的菌体,保证质粒携带菌群的正常生长与表达。

2高密度发酵培养基除了必须的碳源以外,有机复合氮源在蛋白表达阶段不可或缺。

有机复合氮源可提供丰富的氨基酸、小肽、嘌呤、嘧啶、维生素、生物素以及一些生物活性物质,能减轻细胞代谢负担,促进外源蛋白表达。

如果酵母膏和蛋白胨是以流加的方式添加时,存在一种非常有趣的代谢机制:当流加培养基中只有酵母膏时,重组蛋白不稳定;而当流加培养基中只有蛋白胨时,大肠杆菌难以再利用其所产生的乙酸。

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工程菌高密度发酵工艺优化

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工程菌高密度发酵工艺优化

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工程菌高密度发酵工艺优化陈蔚青;陈虹;胡文浪;张建芬【期刊名称】《中国生化药物杂志》【年(卷),期】2008(29)2【摘要】目的优化表达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工程茵的高密度发酵条件.方法考察培养基以及诱导时机、诱导剂量和诱导时间对蛋白表达的影响;用自控发酵罐进行分批补料培养实验,确定优化工艺条件.结果以2×YT+0.5%葡萄糖为发酵培养基,经0.8 mmol/L IPTG(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诱导5 h,通过pH-stat反馈补料方式实现工程菌高密度发酵与目的蛋白高效表达,每1 L发酵液收获干菌体50.1 g,IGF-Ⅰ含量达5.25g/L.结论建立了IGF-Ⅰ工程菌优化的高密度发酵工艺,为IGF-Ⅰ的下游纯化和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总页数】4页(P121-124)【作者】陈蔚青;陈虹;胡文浪;张建芬【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15;浙江树人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15;浙江树人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15;浙江树人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920.6【相关文献】1.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研究 [J], 陈理;杨渐;俞昌喜2.IGF-Ⅰ工程菌的高密度发酵与工艺优化 [J], 陈蔚青;陈虹;汤铭玉3.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工程菌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J], 杨渐;陈理;俞昌喜4.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工程菌的高密度发酵 [J], 陈蔚青;张建芬;陈虹;胡文浪5.重组Echistatin融合基因工程菌高密度发酵工艺优化 [J], 杨利军;杨涛;解军;张娟;赵志强;罗佳;牛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发酵乳杆菌的生长限制性因素分析及高密度培养工艺优化

发酵乳杆菌的生长限制性因素分析及高密度培养工艺优化

DOI:10.13995/ki.11-1802/ts.025348引用格式:孙媛媛,崔树茂,唐鑫,等.发酵乳杆菌的生长限制性因素分析及高密度培养工艺优化[J].食品与发酵工业,2021,47(6):1-10.SUN Yuanyuan,CUI Shumao,TANG Xin,et al.Growth limiting factors of Lactobacillus fermentum and optimization of its high-density cultivation[J].Food and Fermentation Industries,2021,47(6):1-10.发酵乳杆菌的生长限制性因素分析及高密度培养工艺优化孙媛媛,崔树茂∗,唐鑫,毛丙永,赵建新,陈卫(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摘㊀要㊀为提高发酵乳杆菌的增殖浓度,对其高密度发酵培养基成分及培养工艺进行优化以提高其活菌数㊂结果表明,酵母粉复合大分子肽的蛋白胨是发酵乳杆菌的最适氮源,缓冲盐在恒pH 培养时对菌株生长无促进作用,Mn 2+和Mg 2+均是发酵乳杆菌的限制性微量元素㊂另外,中性条件下酸根的积累不会对发酵乳杆菌有特异性毒害作用,其生长主要是受到渗透压的抑制㊂以菌株生长速率被抑制时的碳氮消耗比作为培养基中的碳氮源比例,基于菌株生长速率被抑制时的渗透压确定碳氮源的添加量㊂进一步优化恒pH 分批培养和恒pH 自动反馈补糖培养工艺,得到各菌株的最优培养策略:发酵乳杆菌FXJCJ6-1㊁发酵乳杆菌FGDLZR161㊁发酵乳杆菌CCFM422分别在恒pH 6.0㊁5.5㊁5.5分批培养时,活菌数分别达到(1.3ʃ0.1)ˑ1010㊁(1.1ʃ0.1)ˑ1010㊁(9.5ʃ0.5)ˑ109CFU /mL ,较在MRS 培养基静置培养时的活菌数提高了3.1㊁3.8和4.6倍㊂该研究结果的应用将显著提高发酵乳杆菌的工业化生产效率㊂关键词㊀发酵乳杆菌;生长限制性因素;高密度培养;渗透压;活菌数第一作者:硕士研究生(崔树茂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E-mail:cuishumao@)㊀㊀基金项目: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1801530);国家食品科学与工程一流学科建设项目(JUFSTR20180102)收稿日期:2020-08-12,改回日期:2020-09-28㊀㊀发酵乳杆菌不仅是传统发酵食品中的优势微生物,且广泛地存在于人体肠道㊂2009年,它被列入了欧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EF-SA)的合格安全性推定(Qualified Presumption of Safe-ty,QPS)清单,并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U.S.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列为 公认的安全 (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GRAS )生物㊂在2011年被中国卫计委列入‘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1]㊂近年来,发酵乳杆菌的功能特性不断被挖掘出来,如耐酸耐胆盐[2]㊁降解胆固醇[3]㊁抗氧化[2]㊁抑菌[4-5]等,并且有多株功能性发酵乳杆菌被开发上市[6]㊂发酵乳杆菌是专性异型发酵乳杆菌,在生长过程中消耗糖产生乳酸㊁乙酸和CO 2,底物的利用效率及产物抑制可能均不同于同型发酵乳杆菌和双歧杆菌㊂乳酸菌在生长过程中首先受到底物抑制,碳源㊁氮源㊁无机盐㊁微量元素都是组成菌体增殖底物的关键内容,其中,碳源和氮源能够为菌株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无机盐除了提供矿质元素外,还作为缓冲体系防止发酵液pH 下降过快,微量元素作为多种酶的辅助因子参与菌株的代谢[7]㊂丰富的底物是菌株生长的必要条件,但是底物浓度过高会使培养基的初始渗透压过高,反而会抑制菌株的生长,因此乳酸菌培养前底物浓度过高㊁底物成分比例不合适及培养后期限制性底物的不足与消耗均是菌株生长的抑制因素[8]㊂众所周知,有机酸积累引起的酸抑制是乳酸菌分批培养时抑制菌体生长的主要因素,但是通过补碱的恒pH 培养可以轻松解除酸抑制[9]㊂已有研究表明,中性条件下酸根积累引起的渗透压升高成为大部分同型发酵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在恒pH 培养时的主要抑制因素[8]㊂发酵乳杆菌代谢产生的乳酸和乙酸对菌体的抑制是否亦是渗透压抑制还是有酸根毒害作用需进一步研究,且在菌株培养时需均衡底物和代谢产物浓度,既确保底物浓度不会对菌株产生抑制,又需保证底物能够为菌体高浓度增殖提供充足营养㊂本文在分析底物抑制和代谢产物抑制的基础上,基于底物浓度㊁渗透压及最适pH 优化发酵乳杆菌的恒pH 培养工艺,达到高密度培养的目的,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㊂1㊀材料与方法1.1㊀材料与试剂1.1.1㊀菌株发酵乳杆菌FXJCJ6-1分离自新疆昌吉的一位回民的粪便样品,发酵乳杆菌FGDLZR161分离自广东连州的一位儿童的粪便样品,发酵乳杆菌CCFM422分离自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的酸豆角样品,均由江南大学食品生物技术中心保藏㊂1.1.2㊀试剂葡萄糖㊁胰蛋白胨㊁酵母粉㊁牛肉膏㊁无水乙酸钠㊁柠檬酸氢二铵㊁K2HPO4㊁MgSO4㊃7H2O㊁MnSO4㊃H2O㊁Tween80㊁NaCl㊁乳酸钠水溶液,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酵母蛋白FM103㊁酵母浸粉FM803㊁酵母浸粉FM528㊁大豆蛋白胨FP410㊁牛骨蛋白胨FP326㊁鱼骨蛋白胨FP351,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葡萄糖试剂盒,上海荣盛生物药业有限公司㊂1.2㊀仪器与设备ZHJH-C1115B型超净工作台,上海智诚分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GRP-9080型隔水式恒温培养箱,上海森信实验仪器有限公司;FE20型pH计㊁EL3002型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MS3basic型涡旋振荡器,德国IKA公司; MLS-3750型高温高压灭菌锅,日本SANYO公司; T&J-Minipod1Lˑ8型迷你平行发酵罐,迪必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löser-om806m型冰点渗透压测定仪,德国löser公司;UV-2450紫外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公司㊂1.3㊀实验方法1.3.1㊀培养基的配制MRS液体培养基(g/L):葡萄糖20㊁蛋白胨10㊁牛肉膏10㊁酵母粉5㊁乙酸钠2㊁K2HPO42㊁柠檬酸氢二铵2㊁MgSO4㊃7H2O0.1㊁MnSO4㊃H2O0.05㊁Tween 801mL,调节pH6.2~6.4㊂MRS固体培养基:与MRS液体培养基配方相同,另加20g/L的琼脂粉㊂氮源偏好分析培养基[10](g/L):氮源1㊁葡萄糖6㊁K2HPO410㊁Na2HPO410㊁MgSO4㊃7H2O0.25㊁MnSO4㊃H2O0.05㊁Tween801mL,调节pH6.0㊂MRS氮源偏好分析培养基(g/L):氮源1(0.4胰蛋白胨㊁0.4牛肉膏㊁0.2酵母粉),其他成分同氮源偏好分析培养基㊂MRS氮源(MRS无机盐)培养基(g/L):氮源1 (0.4胰蛋白胨㊁0.4牛肉膏㊁0.2酵母粉)㊁葡萄糖6㊁乙酸钠2㊁K2HPO42㊁柠檬酸氢二铵2㊁MgSO4㊃7H2O 0.25㊁MnSO4㊃H2O0.05㊁Tween801mL,调节pH 6.0㊂上述培养基均在115ħ灭菌20min㊂1.3.2㊀菌株活化与培养用接种环从保菌管中蘸取少量菌液,在MRS固体培养基上划线,平板置于37ħ培养24~36h㊂挑取单菌落,接入5mL MRS液体培养基中,37ħ培养12h㊂以体积分数为4%的接种量将培养液接种到新鲜的MRS液体培养基中,培养12h后得到活化的种子液㊂以下实验方法中的接种量均为4%㊂1.3.3㊀菌株对不同氮源利用的偏好性分析按照1.3.1的方法配制不同的氮源培养基,接入菌株后37ħ培养至稳定期,测定OD600㊂1.3.4㊀生长限制性无机盐分析用NaCl代替MRS培养基中的无机盐,保持2种培养基的渗透压相同,在发酵罐中接入菌株,37ħ恒pH6.0培养至稳定期,每2h取样,绘制菌株的生长曲线,同时在稳定期取样,测定活菌数㊂1.3.5㊀生长限制性微量元素分析培养基配方(g/L):氮源1㊁葡萄糖6㊁K2HPO4 10㊁Na2HPO410㊁Tween801mL㊂培养基中只添加单一的微量元素(0.05MnSO4㊁0.05MgSO4),质量比1ʒ1添加MnSO4和MgSO4,空白组(两者都不加), 37ħ培养至稳定期,测定OD600㊂1.3.6㊀中性条件下酸根的最低抑菌浓度测定参照崔树茂[8]的方法,在MRS液体培养基中添加乳酸钠㊁乙酸钠和NaCl,配成0.1㊁0.2㊁ ㊁1.5 mol/L的盐溶液,在无菌环境中用NaOH或HCl将溶液pH值调节至7.0㊂接入菌株后测定初始OD600,然后在37ħ培养24h,测定OD600,若OD600未发生变化,说明菌株被完全抑制,此样品的盐浓度为该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㊂1.3.7㊀最适生长渗透压及完全抑制渗透压的测定添加3g/L的NaCl会使培养基的渗透压平均增加100mOsm/kg,而MRS液体培养基的渗透压一般在350mOsm/kg左右,计算NaCl的添加量,配制350㊁400㊁500㊁ ㊁3300mOsm/kg的培养基,接入菌株后37ħ培养,每2h取样测定OD600,绘制菌株的耐渗透压曲线,计算菌株的代时㊂1.3.8㊀碳氮消耗比测定按照1.3.1氮源偏好分析培养基的配方,其中的氮源为各菌株的最适氮源㊂在菌株发酵过程中不断监测OD600和发酵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计算生长速率被抑制时的碳氮消耗比㊂1.3.9㊀生长限制性微量元素最适浓度的测定利用恒pH自动反馈补糖培养分析微量元素的质量浓度及比例对活菌数的影响㊂培养基中分别称取0.05㊁0.15㊁ ㊁0.55g/L的MnSO4和MgSO4,m (MnSO4)ʒm(MgSO4)=1ʒ1,以相同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置于平行发酵罐,接入菌株后37ħ恒pH6.0补糖培养至稳定期,测定OD600和活菌数,优选出最佳质量浓度㊂然后在最佳质量浓度的基础上,改变两者的比例,重复上述操作,优选出微量元素之间的最佳比例㊂1.3.10㊀最适生长pH的测定设置不同的pH梯度:5.0㊁5.5㊁6.0㊁6.5,接入菌株后37ħ培养至稳定期,测定OD600及活菌数㊂1.3.11㊀恒pH分批培养根据培养基的底物分析,确定最优的底物质量浓度,根据耐渗透压曲线和碳氮消耗比,计算培养基中的碳源㊁氮源的添加量,培养基的初始渗透压应低于菌株生长速率被抑制时的渗透压㊂在发酵罐中恒最适pH发酵,37ħ培养至稳定期,测定OD600及活菌数㊂1.3.12㊀恒pH自动反馈补糖培养推算恒pH培养时菌体被完全抑制时消耗的最适氮源添加量,根据底物分析,配制渗透压为350 mOsm/kg左右的培养基,在发酵罐中以最适pH进行37ħ恒pH补糖培养,补料液为400g/L的葡萄糖溶液,稳定期测定OD600及活菌数㊂具体操作如下:配制400g/L(c碱)的NaOH溶液和400g/L(c糖)的葡萄糖溶液,开启发酵罐的补糖和补碱系统,关联比例(k)根据公式(1)[8]设置:c碱40ˑW=c糖ˑk(1)式中:40,NaOH的摩尔分子量,g/mol;W,菌株代谢单位质量的葡萄糖产生的酸摩尔数,mol/g㊂1.3.13㊀测定方法菌体密度的测定: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波长600nm 下测定发酵液的吸光度值,若吸光度值超过0.8,需要将菌液稀释,使稀释后菌液的吸光度值在0.2~ 0.8;活菌数的测定:平板菌落计数法;葡萄糖浓度的测定:葡萄糖试剂盒测定;渗透压的测定:渗透压仪测定㊂1.4㊀数据统计分析所有实验均重复3次,实验结果表示为平均值ʃ标准偏差㊂实验数据采用Origin9.1绘图,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ANOVA判断(邓肯检验),P<0.05表示具有显著性差异㊂2㊀结果与分析2.1㊀限制性底物的分析和优化2.1.1㊀氮源利用的偏好性乳酸菌利用葡萄糖发酵的效率高,可以直接利用葡萄糖进行生长代谢所需的一系列生化反应[11]㊂另外葡萄糖价格低廉,综合考虑后,选择葡萄糖作为发酵乳杆菌的最佳碳源㊂氮源作为生长底物的一种,对乳酸菌的生长起着重要的作用㊂由于乳酸菌中存在着不同的蛋白水解酶系,因此不同的乳酸菌利用的最适氮源不同[12]㊂按照1.3.3的方法,系统研究单位质量(1g)不同氮源对发酵乳杆菌的增殖效果,以此归纳出发酵乳杆菌对氮源利用的偏好性㊂从表1可以看出,3株发酵乳杆菌在复合氮源(酵母浸粉528+牛骨蛋白胨+牛骨蛋白胨)培养基中的OD600与在其他单一氮源培养基中的OD600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发酵乳杆菌对复合氮源的利用程度较高㊂这与SAFARI等[13]的研究结果一致,他们发现复合氮源更有利于嗜酸乳杆菌㊁干酪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等乳酸菌的生长㊂表1㊀不同氮源分批培养发酵乳杆菌的最高生物量(OD600) Table1㊀Maximum biomass of Lactoacillus fermentum in batch culture with different nitrogen sources(OD600)氮源种类氮源名称发酵乳杆菌FXJCJ6-1发酵乳杆菌FGDLZR161发酵乳杆菌CCFM422微生物类酵母提取物0.426ʃ0.09b0.253ʃ0.02d0.322ʃ0.01f酵母蛋白1030.407ʃ0.02c0.281ʃ0.01c0.323ʃ0.03f酵母浸粉8030.424ʃ0.05b0.273ʃ0.01c0.409ʃ0.01d酵母浸粉5280.429ʃ0.01b0.253ʃ0d0.374ʃ0.01e 乳基类胰蛋白胨0.260ʃ0.14f0.244ʃ0d0.30ʃ0.01h 植物类大豆蛋白胨0.393ʃ0.01c0.243ʃ0d0.432ʃ0.05c 动物类鱼骨蛋白胨0.297ʃ0.01e0.245ʃ0d0.292ʃ0h牛肉浸粉0.271ʃ0.04f0.244ʃ0d0.289ʃ0.01h牛骨蛋白胨0.306ʃ0.03e0.248ʃ0d0.314ʃ0.01fg 复合氮源528+牛骨蛋白胨+鱼骨蛋白胨0.764ʃ0.01a0.382ʃ0.02b0.474ʃ0bMRS氮源对照组0.324ʃ0.04d0.245ʃ0d0.43ʃ0.03cMRS氮源(MRS无机盐)对照组0.777ʃ0.06a0.831ʃ0.01a0.935ʃ0a 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下同)除此之外,比较MRS氮源组和MRS氮源(MRS 无机盐)组,可以发现MRS氮源(MRS无机盐)组的OD600明显高于MRS氮源组,说明培养体系中无机盐对发酵乳杆菌的增殖效果有影响,即无机盐有可能是发酵乳杆菌的生长限制性因素㊂另外,朱丹凤等[14]研究发现,上述氮源中的氨基酸种类和含量丰富,所以排除了由于氮源中缺少必需氨基酸而影响菌株增殖的可能㊂从单一氮源来看,发酵乳杆菌对微生物类氮源的利用程度较高,这是因为这类氮源的肽相对分子质量90%都集中在500Da 以下(表2),说明发酵乳杆菌对小分子肽具有偏好性㊂但是将不同种类㊁不同分子质量的氮源复配后,发酵乳杆菌的利用程度更高,说明单一氮源中缺乏生长因子,而复配后的氮源中富含生长因子,从而促进了菌株的生长㊂综上,酵母粉复合大分子肽的蛋白胨是发酵乳杆菌的最适氮源,这个结论可以为发酵乳杆菌工业化生产提供一定的指导㊂2.1.2㊀生长限制性无机盐无机盐一般是作为缓冲盐被加入到培养基中,其能够在菌体增殖时减缓发酵液pH 值下降的速率,同时维持发酵环境的渗透压㊂姚国强等[15]研究发现,Lactobacillus reuteri IMAU10240在缺乏无机盐的培养基中生长时,其生长速率明显受到抑制㊂但是大部分乳酸菌在恒pH 条件下生长时,其增殖情况并不受无机盐存在与否的影响㊂本实验通过对比发酵乳杆菌在2种培养基(添加无机盐㊁未添加无机盐)中的生长情况,探究在恒pH 培养时,无机盐对发酵乳杆菌的生长是否有促进作用㊂表2㊀不同氮源的肽分布单位:%Table 2㊀Peptide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nitrogen sources氮源种类氮源名称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肽/Daɤ180180~500500~10001000~20002000~30003000~5000微生物类酵母提取物63.225.69.61.6酵母蛋白10330.042.220.3 6.30.90.3酵母浸粉80367.024.37.6 1.00.1酵母浸粉52870.217.78.9 3.10.1乳基类胰蛋白胨25.135.122.611.9 3.5 1.8植物类大豆蛋白胨30.535.920.39.6 2.5 1.2动物类鱼骨蛋白胨28.938.019.89.3 2.5 1.5牛肉浸粉34.930.518.410.8 3.4 2.0牛骨蛋白胨25.239.920.99.5 2.7 1.8复合氮源MRS 氮源(对照)43.531.614.37.5 1.9 1.2528+牛骨蛋白胨+鱼骨蛋白胨35.834.717.98.22.11.3㊀㊀由2.1.1的结果可知,分批培养时,添加的无机盐种类对发酵乳杆菌的增殖有一定的影响㊂但是,由图1可知,在恒pH 培养时,3株发酵乳杆菌在2种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大致相同,且稳定期的活菌数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㊂由此可以得知,在恒pH 培养时,缓冲盐的作用是维持发酵液pH 的相对稳定,无机盐的添加并不会对发酵乳杆菌的增殖起到促进作用㊂a -发酵乳杆菌FXJCJ6-1;b -发酵乳杆菌FGDLZR161;c -发酵乳杆菌CCFM422图1㊀发酵乳杆菌未添加和添加无机盐恒pH 培养的生长曲线及活菌数Fig.1㊀Growth curve and viable counts of L.fermentum cultured at constant pH with inorganic salts and or no inorganic salts注:不同小写字母代表差异显著(P <0.05),相同代表差异不显著(下同)2.1.3㊀生长限制性微量元素分析微量元素是一类对微生物的生长有促进作用,但需要量极少的元素,通常是作为某些活性物质的组成成分或者酶的激活剂发挥作用[16]㊂在异型乳酸发酵中,Mn 2+㊁Mg 2+是多个关键酶的辅酶因子㊂Mg 2+参与核蛋白体的聚合[17],适量的Mg 2+能促进ATP 的合成[18]㊂另外,李兴峰[19]研究发现,Mn 2+㊁Mg 2+对乳酸脱氢酶的酶活有促进作用㊂CHENG 等[20]研究发现,Mn 2+在植物乳杆菌中充当了 代谢转换 的作用,它调节了丙酮酸到乳酸等代谢途径的代谢通量㊂因此,一般在发酵培养基中都会添加MnSO 4和MgSO 4来促进乳酸菌的生长㊂由图2可知,Mn 2+和Mg 2+对3株发酵乳杆菌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发酵乳杆菌在Mn 2+和Mg 2+均添加的情况下生长效果明显优于只添加单一微量元素的组别和空白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㊂因此,可以判定Mn 2+和Mg 2+是发酵乳杆菌的生长限制性微量元素㊂a-发酵乳杆菌FXJCJ6-1;b-发酵乳杆菌FGDLZR161;c-发酵乳杆菌CCFM422图2㊀发酵乳杆菌限制性微量元素分析结果Fig.2㊀Analysis results of limiting trace elements of L.fermentum 2.2㊀代谢产物的抑制2.2.1㊀酸根积累对菌株的抑制作用按照1.3.6的方法,研究pH7.0条件下未解离的酸根对发酵乳杆菌的抑制,判断酸根是否是发酵乳杆菌生长的主要限制性因素㊂测定了pH7.0条件下NaCl㊁乙酸钠和乳酸钠对发酵乳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㊂NaCl对菌株的抑制主要是渗透压抑制,因此将NaCl的最低抑菌浓度作为研究酸根抑制的对照㊂若乙酸钠和乳酸钠的最低抑菌浓度低于NaCl的最低抑菌浓度,则表明酸根对发酵乳杆菌具有特异性毒害作用㊂由表3可知,NaCl㊁乙酸钠和乳酸钠在pH7.0条件下对发酵乳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均相同,说明pH7.0时,乙酸根和乳酸根对这3株发酵乳杆菌的抑制是由于酸根积累引起的渗透压升高,即,未解离的酸根并不会对发酵乳杆菌有特异性毒害作用,发酵乳杆菌的生长主要是受到渗透压的抑制㊂表3㊀NaCl㊁乙酸钠和乳酸钠在pH7.0时对发酵乳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单位:mmol/LTable3㊀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ofNaCl,CH3COONa and C3H5O3Na againstL.fermentum at pH7.0菌株NaCl乙酸钠乳酸钠发酵乳杆菌FXJCJ6-1 1.0 1.0 1.0发酵乳杆菌FGDLZR161 1.0 1.0 1.0发酵乳杆菌CCFM422 1.2 1.2 1.2 2.2.2㊀最适生长渗透压与完全抑制渗透压由2.2.1的结果可知,发酵乳杆菌生长的主要抑制因素是酸根积累引起的渗透压升高,因此,需要重点研究每株菌对环境渗透压的耐受程度,以此更好地优化菌株的培养工艺㊂㊀㊀由图3可知,发酵乳杆菌FXJCJ6-1和FG-DLZR161在渗透压为1000mOsm/kg时生长速率被抑制,发酵乳杆菌CCFM422在渗透压为1200 mOsm/kg时生长速率被抑制㊂2.3㊀培养工艺的优化2.3.1㊀底物浓度的优化2.3.1.1㊀碳氮比基于2.1.1最适氮源的结果,按照1.3.8的方法,测定发酵乳杆菌利用最佳氮源生长速率被抑制和完全被抑制时的葡萄糖浓度,结果如表4所示㊂表4㊀发酵乳杆菌生长速率被抑制和完全被抑制时的碳氮消耗比Table4㊀Ratio of carbon and nitrogen consumption when the growth rate of L.fermentum wassuppressed and completely suppressed抑制点发酵乳杆菌FXJCJ6-1发酵乳杆菌FGDLZR161发酵乳杆菌CCFM422生长速率被抑制时的消耗比㊀㊀(2.7ʃ0.1)ʒ1(2.8ʃ0.2)ʒ1(2.7ʃ0.1)ʒ1生长速率完全被抑制时的消耗比(4.3ʃ0.1)ʒ1(4.3ʃ0.4)ʒ1(3.8ʃ0.3)ʒ1 DISHISHA等[21]研究发现,培养基中碳源和氮源比例过低时,菌体代谢旺盛产生大量的代谢废物,从而抑制菌体增殖;碳源和氮源比例过高时,菌体主要利用营养物质来合成积累代谢产物㊂王玉林等[22]研究发现,培养基的最适碳氮比为生长速率被抑制时的消耗比时,菌株的增殖效率最高㊂由表4可知,发酵乳杆菌FXJCJ6-1和CCFM422的最佳碳氮比为2.7,发酵乳杆菌FGDLZR161的最佳碳氮比为2.8㊂基于菌株生长速率被抑制时的碳氮比结果及渗透压值,最大程度地提高培养基中的碳㊁氮含量,以此提高菌株的发酵密度㊂2.3.1.2㊀限制性微量元素浓度及比例的优化由2.1.3的结果可知,Mn2+和Mg2+均是发酵乳杆菌的生长限制性微量元素,因此,探究Mn2+㊁Mg2+质量浓度及比例与活菌数之间的关系㊂a㊁c㊁e -发酵乳杆菌FXJCJ6-1㊁FGDLZR161㊁CCFM422的耐渗透压曲线;b㊁d㊁f -发酵乳杆菌FXJCJ6-1㊁FGDLZR161㊁CCFM422不同渗透压下的代时图3㊀发酵乳杆菌的耐渗透压曲线及不同渗透压下的代时Fig.3㊀The osmotic pressure curve of L.fermentum and the generation time under different osmotic pressure conditions㊀㊀由图4-a㊁4-c㊁4-e 可知,确定m (Mg 2+)ʒm (Mn 2+)=1ʒ1时,Mg 2+和Mn 2+的总质量浓度越高,活菌数越高,但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活菌数的变化差异不大,说明一定范围内提高Mg 2+和Mn 2+的质量浓度,可以提高菌体的增殖效果㊂这与PHAM 等[23]的研究结果一致,他们发现Mn 2+质量浓度过高时会抑制α-葡萄糖苷酶等水解酶,对菌体增殖造成负面影响㊂在Mg2+㊁Mn2+的最适质量浓度的基础上改变Mg 2+和Mn 2+的比例,由图4-b㊁4-f 可知,m (Mg 2+)ʒm (Mn 2+)=1ʒ1时,发酵乳杆菌FXJCJ6-1和CCFM422的活菌数与其他组有显著性差异(P <0.05);而图4-d 表明Mg 2+和Mn 2+的质量比对发酵乳杆菌FGDLZR161的影响不是很大㊂综上,培养发酵乳杆菌FXJCJ6-1的微量元素为m (Mg 2+)ʒm (Mn 2+)=1ʒ1,总质量浓度为0.35g /L;培养发酵乳杆菌FGDLZR161的微量元素为m (Mg 2+)ʒm (Mn 2+)=3ʒ1,总质量浓度为0.35g /L;培养发酵乳杆菌CCFM422的微量元素为m (Mg 2+)ʒm (Mn 2+)=1ʒ1,总质量浓度为0.45g /L㊂2.3.2㊀最适生长pH乳酸菌的最适生长pH 值一般在5.0~7.0,不同乳酸菌的最适生长pH 不同㊂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有机酸,从而使发酵液pH 低于正常生长pH 范围,导致菌株的细胞膜渗透性和细胞内酶活性受到干扰[24]㊂在确定了最优培养基的基础上,设置不同的pH 梯度,探究3株发酵乳杆菌的最适生长pH㊂㊀㊀从图5可以看出,发酵乳杆菌FXJCJ6-1的最适pH 值为6.0,发酵乳杆菌FGDLZR161和CCFM422的最适pH 值为5.5㊂a㊁b -发酵乳杆菌FXJCJ6-1Mg 2+㊁Mn 2+的浓度和比例优化结果;c㊁d -发酵乳杆菌FGDLZR161Mg 2+㊁Mn 2+的浓度和比例优化结果;e㊁f -发酵乳杆菌CCFM422Mg 2+㊁Mn 2+的浓度和比例优化结果图4㊀发酵乳杆菌限制性微量元素质量浓度及比例优化Fig.4㊀Optimization results of the mass concentration and proportion of limiting trace elements in L.fermentum图5㊀发酵乳杆菌的生长pH 优化结果Fig.5㊀Optimization results of growth pH of L.fermentum2.3.3㊀恒pH 分批培养恒pH 分批培养,是将底物一次性加到发酵罐中恒pH 培养㊂根据上述的限制性底物分析结果以及耐渗透压曲线和碳氮消耗比,确定培养基中的碳源㊁氮源㊁微量元素的添加量,需要注意的是培养基的初始渗透压应低于菌株生长速率被抑制时的渗透压㊂(1)发酵乳杆菌FXJCJ6-1恒pH 分批培养㊀㊀由表5可知,培养基初始渗透压接近于生长速率被抑制的渗透压时,发酵液中的活菌数最大㊂因此,发酵乳杆菌FXJCJ6-1恒pH 分批培养的最佳培养基配方(g /L):氮源40(酵母浸粉5288㊁牛骨蛋白胨16㊁鱼骨蛋白胨16),葡萄糖108,MgSO 40.175,MnSO 40.175,Tween 801mL,恒pH 6.0培养,活菌数为(1.3ʃ0.1)ˑ1010CFU /mL,较在MRS 静置培养时的活菌数(3.2ʃ0.07)ˑ109CFU /mL,提高了3.1倍㊂(2)发酵乳杆菌FGDLZR161恒pH 分批培养由表6可知,培养基初始渗透压接近于生长速率被抑制的渗透压时,发酵液中的活菌数最大㊂因此,发酵乳杆菌FGDLZR161恒pH 分批培养的最佳培养基配方(g /L):氮源40(酵母浸粉5288㊁牛骨蛋白胨16㊁鱼骨蛋白胨16),葡萄糖112,MgSO 40.26,MnSO 40.09,Tween 801mL,恒pH 5.5培养,活菌数为(1.1ʃ0.1)ˑ1010CFU /mL,较在MRS 静置培养时的活菌数(2.3ʃ0.03)ˑ109CFU /mL,提高了3.8倍㊂表5㊀发酵乳杆菌FXJCJ6-1的恒pH 分批培养的培养基及培养结果Table 5㊀Constant pH batch culture medium and culture results of L.fermentum FXJCJ6-1培养基配方恒pH 分批培养结果氮源/(g㊃L -1)碳源/(g㊃L -1)微量元素/(g㊃L -1)初始渗透压/(mOsm㊃kg -1)活菌数ˑ10-9/(CFU㊃mL -1)剩余糖浓度/(g㊃L -1)发酵液渗透压/(mOsm㊃kg -1)3081MgSO 4=0.175700ʃ69.4ʃ0.8 6.61404ʃ73594.5MnSO 4=0.175810ʃ211ʃ1.3 6.21628ʃ340108930ʃ513ʃ0.15.51895ʃ2表6㊀发酵乳杆菌FGDLZR161的恒pH 分批培养的培养基及培养结果Table 6㊀Constant pH batch culture medium and culture results of L.fermentum FGDLZR161培养基配方恒pH 分批培养结果氮源/(g㊃L-1)碳源/(g㊃L -1)微量元素/(g㊃L-1)初始渗透压/(mOsm㊃kg-1)活菌数ˑ10-9/(CFU㊃mL-1)剩余糖浓度/(g㊃L-1)发酵液渗透压/(mOsm㊃kg -1)3084MgSO 4=0.26710ʃ78.2ʃ0.16.91476ʃ43598MnSO 4=0.26830ʃ810.5ʃ0.6 6.3㊀1651ʃ1040112950ʃ511.3ʃ0.16.01890ʃ7㊀㊀(3)发酵乳杆菌CCFM422恒pH 分批培养由表7可知,氮源40和45g /L 条件下活菌数差异不大,考虑成本问题,选择40g /L 的氮源进行培养㊂因此,确定发酵乳杆菌CCFM422恒pH 分批培养的最佳培养基配方(g /L ):氮源40(酵母浸粉5288㊁牛骨蛋白胨16㊁鱼骨蛋白胨16),葡萄糖108,MgSO 40.225,MnSO 40.225,Tween 801mL,恒pH 5.5培养,活菌数为(9.5ʃ0.5)ˑ109CFU /mL,较在MRS 静置培养时的活菌数(1.7ʃ0.07)ˑ109CFU /mL,提高了4.6倍㊂表7㊀发酵乳杆菌CCFM422的恒pH 分批培养的培养基及培养结果Table 7㊀Constant pH batch culture medium and culture results of L.fermentum CCFM422培养基配方恒pH 分批培养结果氮源/(g㊃L-1)碳源/(g㊃L-1)微量元素/(g㊃L-1)初始渗透压/(mOsm㊃kg-1)活菌数ˑ10-9/(CFU㊃mL-1)剩余糖浓度/(g㊃L-1)发酵液渗透压/(mOsm㊃kg -1)3594.5MgSO 4=0.225855ʃ58.5ʃ0.78.91390ʃ140108MnSO 4=0.225920ʃ59.5ʃ0.5 6.11510ʃ345121.51040ʃ2㊀9.9ʃ0.26.31680ʃ32.3.4㊀恒pH 自动反馈补糖培养恒pH 自动反馈补糖培养是基于较低的渗透压条件,后期根据底物消耗自动补料,这种培养模式避免了高浓度底物引起的限制,可以最大程度地减缓发酵液渗透压的升高,对耐渗透压能力较弱菌株的增殖效果较好㊂结果如图6所示㊂a -发酵乳杆菌FXJCJ6-1;b -发酵乳杆菌FGDLZR161;c -发酵乳杆菌CCFM422图6㊀发酵乳杆菌恒pH 分批培养和自动反馈补糖培养结果Fig.6㊀Constant pH automatic feedback sugar supplement results of L.fermentum㊀㊀恒pH 自动反馈补糖培养时,发酵乳杆菌FXJCJ6-1㊁FGDLZR161㊁CCFM422稳定期活菌数分别为(6.8ʃ0.1)ˑ109㊁(7.9ʃ0.9)ˑ109和(7.1ʃ0.2)ˑ109CFU /mL㊂由于发酵乳杆菌能够耐受较高的渗透压,所以恒pH自动反馈补糖培养的低渗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㊂因此选择恒pH分批培养来增殖发酵乳杆菌㊂3㊀结论(1)发酵乳杆菌对不同种类的氮源利用偏好性不同,酵母粉复合大分子肽的蛋白胨是发酵乳杆菌的最适氮源㊂(2)无机盐只是起到减缓发酵液pH降低速率的作用,在恒pH培养发酵乳杆菌时,添加无机盐并不能提高菌株的增殖效果㊂(3)Mn2+和Mg2+均是发酵乳杆菌的生长限制性微量元素,菌体的高效增殖需要两者同时存在㊂(4)中性条件下,酸根积累并不会对发酵乳杆菌有特异性毒害作用,发酵乳杆菌的生长主要是受到渗透压的抑制,且发酵乳杆菌能够耐受较高的渗透压环境㊂(5)恒pH分批培养是发酵乳杆菌的最优培养工艺㊂恒pH分批培养发酵乳杆菌时,初始底物浓度应基于菌株的耐渗透压曲线进行设定,培养基的初始渗透压应接近于菌株生长速率被抑制时的渗透压,而培养基中的碳氮源添加比例应按照菌株生长速率被抑制时的碳氮消耗比进行设定㊂参考文献[1]㊀ZHAO Y,HONG K,ZHAO J,et ctobacillus fermentum andits potential immunomodulatory properties[J].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2019,56:21-32.[2]㊀MIKELSAAR M,ZILMER ctobacillus fermentum ME-3-an an-timicrobial and antioxidative probiotic[J].Microbial Ecology in Health&Disease,2009,21(1):1-27.[3]㊀LYE H S,KATO T,LOW W Y,et ctobacillus fermentum FT-DC8312combats hypercholesterolemia via alteration of gut microbio-ta[J].Journal of Biotechnology,2017,262:75-83. [4]㊀OWUSU-KWARTENG J,TANO-DEBRAH K,AKABANDA F,etal.Technological properties and probiotic potential of Lactobacillus fermentum strains isolated from West African fermented millet dough [J].BMC Microbiology,2015,15(1):261.[5]㊀SHAH N,PATERL A,AMBALAM P,et al.Determination of an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Weissella confuse,Lactobacillus fermentum, and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against clinical pathogenic strains of Escherichia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in co-culture[J].Annals of Microbiology,2016,66(3):1137-1143.[6]㊀LIN Q,LI D,QIN H.Molecular cloning,expression and immobi-lization of glutamate decarboxylase from Lactobacillus fermentum YS2 [J].Electronic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2017,27:8-13. [7]㊀吴军林,柏建玲,莫树平,等.高浓度培养乳酸菌发酵培养基的优化[J].食品工业科技,2018,39(9):96-101.WU J L,BAI J L,MO S P,et al.Optimization of fermentation me-dium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cultured in high concentration[J].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Food Industry,2018,39(9):96-101.[8]㊀崔树茂.乳酸菌的生长抑制和冻干存活的影响因素及规律[D].无锡:江南大学,2017.CUI S M.The impact factors and rules of growth inhibition and freeze-drying survival for lactic acid bacteria[D].Wuxi:Jiangnan U-niversity,2017.[9]㊀DING S,TAN T.L-lactic acid production by Lactobacillus casei fer-mentation using different fed-batch feeding strategies[J].Process Biochemistry,2006,41(6):1451-1454.[10]㊀陈卫,崔树茂,朱丹凤,等.一种筛选适宜双歧杆菌增殖的氮源的培养基:中国,CN201910299559.1[P].2020-09-04.CHEN W,CUI S M,ZHU D F,et al.A medium for screening ni-trogen sources suitable for bifidobacteria proliferation:China,CN201910299559.1[P].2020-09-04.[11]㊀AMOROSO M J,NADRA M C M D,Oliver G.The growth andsugar utilization by 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sp.bulgaricus andStreptococcus salivarius ssp.thermophilus isolated from market yogurt[J].Lait,1989,69(6):519-528.[12]㊀张爽,张兰威,韩雪.乳酸菌蛋白酶与发酵乳制品质量相关性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报,2015,55(12):1530-1536.ZHANG S,ZHANG L W,HAN ctic acid bacteria proteinaseand quality of fermented dairy products-A review[J].Acta Microbi-ologica Sinica,2015,55(12):1530-1536.[13]㊀SAFARI R,MOTAMEDZADEGAN A,OVISSIPOUR M,et al.Use of hydrolysates from Yellowfin Tuna(Thunnus albacares)heads as a complex nitrogen source for lactic acid bacteria[J].Food&Bioprocess Technology,2012,5(1):73-79. [14]㊀朱丹凤,王园园,崔树茂,等.罗伊氏乳杆菌氮源利用的选择性与特征分析[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8,44(11):35-41.ZHU D F,WANG Y Y,CUI S M,et al.Selectivity and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nitrogen source utilized by Lactobacillus reuteri[J].Food and Fermentation Industries,2018,44(11):35-41. [15]㊀姚国强,张雪梅,高志敏,等.Lactobacillus reuteri IMAU10240增殖培养基及高密度培养工艺优化[J].食品科学,2017,38(14):97-105.YAO G Q,ZHANG X M,GAO Z M,et al.Optimization of enrich-ment medium and high cell density cultivation of Lactobacillus reu-teri IMAU10240[J].Food Science,2017,38(14):97-105. [16]㊀杨瑞冬,李伯海,王元弛,等.Lactobacillus buchneri IMAU80233高密度发酵工艺优化[J].食品科学,2019,40(22):147-154.YANG R D,LI B H,WANG Y C,et al.Study on high cell densityculture of Lactobacillus buchneri IMAU80233[J].Food Science,2019,40(22):147-154.[17]㊀赵春海,赵士豪.镁钙对酿酒酵母发酵的影响[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10):46-48.ZHAO C H,ZHAO S H.Influence of calciumion and magnesiumi-on on fermentation of yeast[J].Foo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7(10):46-48.[18]㊀WU P,LI J Z,WANG Y L,et al.Promoting the growth of Rubriv-ivax gelatinosus in sewage purification by the addition of magnesiumions[J].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14,91:66–71.[19]㊀李兴峰.乳杆菌生物合成苯乳酸的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8.。

大肠杆菌生产人胰岛素

大肠杆菌生产人胰岛素

大肠杆菌生产人胰岛素基因工程自诞生以来发展很快。

197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化学系主任贝格尔把两种病毒的DNA人工组合到一起,形成了第一个人工重组DNA分子,这是基因工程的开创性工作。

1973年,科恩发表一篇报告,说他们把大肠杆菌的两种质粒的DNA连接到了一起,并且又送回到大肠杆菌细胞中去,重组质粒的DNA得到了复制和表达。

这是第一次完成了一个基因工程。

1976年,美国用大肠杆菌生产出了本来由人脑产生的生长抑制素,完成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基因工程。

已知生长抑制素是含有14个氨基酸的多肽链,在清楚其结构以后,根据遗传密码可以倒推出它的基因结构——一条由42个核苷酸组成的DNA片断。

人工合成这个DNA片断,再把它送入大肠杆菌。

由这项研究开始,科学家又掌握了一条获得基因的新途径——人工合成。

使用类似方法,美国人在1978年又用大肠杆菌生产出了胰岛素,使胰岛素可以工业化生产,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原先胰岛素的来源是从牛胰脏提取,产量有限。

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胰岛素仅有科学意义而无实用价值,因为成本太高了。

现在世界医药市场上的胰岛素,已经大半是基因工程的产品了。

鼠生长激素、人生长激素、鸡卵清蛋白、人白细胞干扰素等许多种物质,也都已经可以用大肠杆菌生产。

生物制法:首先剪切胰岛素基因,再将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的大肠杆菌内,再创造大肠杆菌裂殖的有利环境,对大肠杆菌进行大规模培养,使之产生大量的治疗糖尿病的药物——胰岛素。

基因制法: 在基因工程人胰岛素的生产过程中,一般是先表达胰岛素原,然后对胰岛素原复性,复性后的胰岛素原通过酶切得到有活性的胰岛素.其中胰岛素原的复性效率是决定最终收率的关键因素,正确折叠与错误折益胰岛素原的分子量完全相同,结构非常相似,采用RT-HPLC可对其进行分离检定.Sergeev等利用反相色谱建立了复性液中胰岛素原的检测方法.如果要对正确折叠与错误折盛胰岛素原的结构进一步说明,可将其用蛋白酶V8酶解,然后用RP-HPLC-MS作肤图谱.Damn等用S.aureus protease V8酶解胰岛素原,然后用R'FHPLC做肚谱图,并结合质谱法对重组胰岛素原的折受过程进行了监测.新胰岛素工艺提升市场超15% 行业格局将变(2009-05-22 10:57:54)糖尿病在过去十年里在全球各地发展势头十分迅猛,现在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新兴工业国也已迈入糖尿病高发国行列。

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工程菌的高密度发酵_英文_陈蔚青

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工程菌的高密度发酵_英文_陈蔚青

INTRODUCTION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IGF-1) is a single-chain alkaline polypeptide of 70 amino acid residues. As an important cell factor, IGF-1 plays a special role in fetal development, cellular proliferation and dims and internal secretion system [1-2]. At present, IGF-1 was used as a good medicine to treat diabetes, neurosis, dwarfism and insulin resistance syndrome [3-4]. It was reported that many labs produced recombinant IGF-1 with yeast system, mammalian cells and prokaryotic organism expressing system [5-8]. Producing IGF-1 with potent biological function by recombinant techniques is great to basic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Xia et a l[9] have constructed E. coli strain BL21(DE3)PEx.SecI/des (123) IGF-1 and glycerol was used as carbon source instead of glucose. Induced for 16 hours in 5 L-fermenter, IGF-1 could be obtained, consisting of 10% of the total protein. Wangsa-Wirawan et al [10] introduced 3-stage feeding procedure of recombinant E. coli in 20 L-fermenter and 3.6 g/L IGF-1 was achieved. Liu et a l[11] fused a shortened galactosidase (about 8 kDa) in E. coli BL21 pluSs and the expression rate of IGF-1 reached over 30% of the total protein.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achieve industrialization, to use E. coli BL21 (DE3)/pET-22a-IGF-1 strain of IGF-1

植物乳杆菌发酵培养基的优化及其高密度培养技术

植物乳杆菌发酵培养基的优化及其高密度培养技术

植物乳杆菌发酵培养基的优化及其高密度培养技术熊涛;黄锦卿;宋苏华;关倩倩;谢明勇【期刊名称】《食品科学》【年(卷),期】2011(000)007【摘要】应用响应面法优化植物乳杆菌培养基配方以及利用中和法与指数流加法优化植物乳杆菌高密度培养的发酵条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一步采用SAS软件进行中心组合设计和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培养基.优化后的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质量分数5.43%、蛋白胨质量分数0.98%、K2HPO4质量分数0.59%.利用15L全自动发酵罐,在接种量3%、pH6.5、培养温度35℃的最佳条件下,采用氨水中和发酵培养基和指数流加碳、氮源,最终发酵液中植物乳杆菌菌体浓度达到9.3×10(9)CFU/mL.【总页数】7页(P262-268)【作者】熊涛;黄锦卿;宋苏华;关倩倩;谢明勇【作者单位】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47;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47;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47;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47;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4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01.3【相关文献】1.益生性植物乳杆菌C88的高密度培养条件优化研究 [J], 赵玉鉴;李盛钰;赵玉娟;张雪;杨贞耐2.植物乳杆菌发酵培养基优化及工艺开发 [J], 范佳硕; 杨鑫; 陈博; 卢宗梅; 陈影; 乔龙江; 杨硕; 李义; 佟毅3.植物乳杆菌BLPC002产苯乳酸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J], 黄国昌;金丹凤;邱小忠;熊大维4.植物乳杆菌LV02抑菌特性及发酵培养基优化研究 [J], 杨悦;滑婉月;陈志迪;张瑶;易欣欣;高秀芝5.植物乳杆菌ZJ316培养基优化和高密度培养的研究 [J], 陈百莹;郑苗;邓泽元;李红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分泌型人胸腺素α1基因工程菌高密度发酵工艺的研究

分泌型人胸腺素α1基因工程菌高密度发酵工艺的研究

分 泌 型人 胸 腺 素 1 因工 程 菌 高 密 度 基 发 酵 工 艺 的研 究
林 陈 水 黎 小 军 付 水 星 许 明 梅 建 凤 , , , ,
( . 江 工 业 大学 药 学 院 , 江 杭 州 3 0 3 ;. 西 新 余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 西 新 余 3 8 3 ) 1浙 浙 1022江 江 3 0 1
2 Xi y l g in x r ic ,Xi y 3 0 ,Chn ) , n u Col eJa g iP ovn eta t sr c :T o r s a c he hi e ld n iy a gh e pr s i n f r e t ton o e r t r e o — e e r h t gh c l e s t nd hi — x e s o e m n a i fs c e o y r c m
I TG 于 2 P 8℃ 诱 导 1 . 终 茵 体 密 度 0D6。 达 4 0h 最 。可 0以 上 ,目的 产 物 占 菌体 总 蛋 白 2 以 上 . 泌 5 分
型人 胸 腺素 口 基 因 工 程 茵 高 密 度 发 酵 工 艺 的 建 立 为 工 业 化 生 产 重 组 人 胸 腺 素 口 提 供 基 础 .
h m a hy o i l h u n t m sn a p a 1
LI Ch n s u ,LIXioj n ,FU h i ig ,XU n ,M E in fn N e -h i a —u S u— n x Mi g IJa —e g
( . o lg f h r c u ia S i c ,Z e a g Unv ri f c n lg Ha g h u 3 0 3 , ia 1 C l eo a ma e t l ce e h i n ie s yo h o o y, n z o 1 0 2 Chn ; e P c, n i t Te

洛伐他汀最新研究进展

洛伐他汀最新研究进展

factor-1…J.Chin
Med
J(E嘲),
2008,121(10):910-915.
洛伐他汀最新研究进展

卓,李东栋
(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海南海口570228)
摘要:此文综述了洛伐他汀最新研究概况,并对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洛伐他汀产率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 势进行了论述,为进一步研究洛伐他汀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洛伐他汀;聚酮化合物;他汀类药物;聚酮合成酶 中图分类号:R9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678(2010)02-0144-04
Dis。2005,8(3):247-2.68. [13]Obenmyr
R P,Mayerhofer of
doerinol,2006,189(3):617.627.
L,Knechtolsdorfer
M,et a1.The
age-related
[18]Sharma
s,PrasanthiR P
J,SchommerE。eI
汀属于I型。
②增加肝细胞LDL受体表达,提高受体介导的血浆LDL的清 除率;③抑制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殖;④降低肝脏脂蛋白 的装配与分泌。 3.3洛伐他汀的非调脂作用 洛伐他汀除了具有显著的降血脂效果外,还能明显地改 善内皮细胞的功能,促进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的产生,从 而增加NO的合成和释放,这对维持人的正常肺血管紧张度 和逆转低氧诱导的肺血管收缩和血管重构具有关键性的作 用【副。 此外,洛伐他汀具有抗炎和抗增殖的作用,能抑制肾系 膜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的分泌,从而达到减轻肾小球硬 化的目的【9J。 目前,国内外对他汀类药物的临床研究正掀起一股研究 开发热潮,其主要研究领域有:骨质疏松症治疗、阿尔茨海默 病治疗、心绞痛治疗、器官移植、中风治疗、糖尿病治疗等。 这些新应用领域的研究一旦取得突破,必会为他汀类药物的 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4洛伐他汀生物合成机理

L-苯丙氨酸工程菌株高密度发酵的研究

L-苯丙氨酸工程菌株高密度发酵的研究
第4 1卷 第 2期
21 年4 02 月
发 酵 科 技 通 讯
L _苯丙氨酸工程菌株高密度发酵的研究
翁 雪 清
( 建麦 丹 生物集 团有 限公 司福 州研 究 中心 福 福 州 3 0 0 ) 5 0 8
摘 要: 高密度 发 酵是现 代发 酵工程 的一项 新技 术 , 显著提 高 大肠杆 菌 工程 菌体 和基 因工程产 品 能 的产 量 。对 于 重组 大肠 杆 菌的发 酵 来讲 , 实现 高密度 发 酵, 可相 应 地 缩小 生物反 应 器 的体 积和 降低 生物 量 的分 离费用, 而 降低 生产 成本, 到提 高 生产效 率 的 目的。 文通过 均 匀优化 实验 设计 对 L 苯 丙氨 从 达 本 一
体 生长和 发酵产 酸所 需主要 的有 机氮 源 ,对 细胞 的生长繁 殖及代 谢有 着重要 作用 ,同时也是 细胞 所需 的各 种蛋 白物质 的重要 的 N来 源 。硫 酸铵 中 N 4 H+ 可作 为细菌 发酵 的无 机氮 源 ,同样 对细 胞 的
113 主要仪器 .-
2 结果 与 分 析
21 均匀设 计 法提高 高密度 培养 .
211 均匀设 计试 验结果 ..
WF V一 8 2 C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计 : ZU 20P 尤
尼柯
培 养 基 的成分 主要 有 : 萄糖 、 母 抽 提物 、 葡 酵
硫酸铵 、 酸镁 、 酸氢 二钾 、 硫 磷 磷酸二 氢钾 、 酸亚 硫 铁 等 。其 中葡萄 糖作 为碳源 是构成 细胞 物质 和供 给 菌体生 长发育 所需 要 的能 量 。酵母抽 提物 是菌
性 , 数据 分 析一般 需 要采 用 回归分 析方 法 。 而 其 进
可 。若 加 2 %的琼 脂 粉 在灭 菌 即可 得 L 固体 培 B

内皮细胞抑制素酵母工程菌的高密度发酵及产物纯化和活性分析

内皮细胞抑制素酵母工程菌的高密度发酵及产物纯化和活性分析

内皮细胞抑制素酵母工程菌的高密度发酵及产物纯化和活性分析吴江雪;符武钊;张添元;罗进贤;吴群悦【期刊名称】《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年(卷),期】2004(20)2【摘要】用 30升发酵罐研究了内皮细胞抑制素 (EDN)酵母工程菌P .pastorisGS115 (pPIC9K EDN)的高密度发酵工艺 ,摸索出发酵培养基 ,pH ,诱导时间等对菌体生长和基因表达的影响 .根据所确定的最适条件进行发酵 ,通过补料和甲醇诱导 4 8h后 ,工程菌GS115 (pPIC9K EDN)生物量的A60 0 值达到 2 5 0 ,分泌量为 15 0mg L .发酵液经StreamlineSP ,SepharoseSPFF离子交换柱和Sepharose HeparinHiTrap亲和柱纯化 ,产物纯度达 97%以上 ,回收率为 60 % .Western印迹结果表明 ,酵母工程菌GS115 (pPIC9K EDN)表达的重组人内皮细胞抑制素具有天然EDN的免疫原性 .MTT法和抑癌实验结果显示 :纯化产物能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并能抑制移植于小鼠的黑色素瘤的生长 ,其平均抑瘤率是 94 2 % .【总页数】5页(P224-228)【关键词】内皮细胞抑制素;酵母工程菌;发酵;产物;纯化;毕赤酵母;生物活性【作者】吴江雪;符武钊;张添元;罗进贤;吴群悦【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基因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9.19;TQ925.9【相关文献】1.枯草杆菌工程菌高密度发酵抗真菌肽的纯化与活性分析 [J], 李瑞芳;罗进贤;张添元;顾取良;官文俊;甘菁菁2.重组毕赤酵母胸腺肽α1-人血清白蛋白基因工程菌高密度发酵及分离纯化 [J], 马娇颖;章成昌;仇黎鹏;姜玉涛;闫璐颖;陈菁;陈建华3.rhHSP110毕赤酵母工程菌的大规模发酵及产物纯化 [J], 韩冬;徐煌;张新民;姜爽;张婷;关铭;颜炜群4.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工程菌高密度发酵及表达产物的纯化 [J], 张淑子;杨美华;郭桥;张红缨;张今5.毕赤酵母高密度发酵生产重组人内皮细胞抑制素 [J], 刘先俊;周慧云;黎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 酵 科 技 通 讯
第3 9
I — 工程茵的高密度发酵与工艺优化 GF I
陈蔚 青 陈 虹 汤铭 玉
( 浙江树 人大 学生物 与环境 工程 学 院 浙 江杭州 3 0 1 ) 10 5

要: 为研 究表 达重 组 I F I G —( 人胰 岛素样 生 长 因子一 )- 菌的优 化发 酵工 艺条件 , IY程 . 考察 了 3种
不 同培养 基 以及 诱 导 时机 、 导剂量 和诱 导 时间对 蛋 白表 达 的影 响 , 5 自控 发 酵罐 进 行分批 补 料 培 诱 用 L
养 实验 , 定 高密度发 酵工 艺条件 。结 果表 明 , 2 YT 0 %葡萄糖 为发 酵培养基 , 08 mo LP G 确 以 x +. 5 经 .m l IT /
L 2 Y + .%葡 萄糖 、 B、 x T 0 5 M9等 培养 基 配 方参
缩小反 应器 的体积 。细胞 高 密度培 养可通 过补 料
分批 培养 法 实现 , 方 法 既可 满 足菌 体生 长 与产 该 物积 累所 需 营养 , 能 使各 种 培养 基 成分 低 于 抑 又 制浓 度 , 尤其 是 可控 制 葡 萄糖 浓度 从 而 降低 代谢 抑制 物质 乙酸 的积 累 。大 肠杆 菌 ( . l 表达 系 Ec i o) 统是 基 因工 程菌 产 业化 的理想 系统 , 具有 培养 方 便、 发酵 周期 短 、 本低 廉 等优 点 , 重组 蛋 白在 成 但 大肠杆 菌表 达系 统 中能 否获 得高产 受诸 多因 素的
诱导 5 , h 通过控 制溶 解氧 以及 p 反馈 补料 方 式 , 酵液 最终 菌体 密度 达到 OD 1 ( H 发 2 . 菌体 5 . / ) 目 7 01 L , g 的蛋 白表 达量约 占茵体 总蛋 白的 3 %。 立 了该 工程 菌优化 的 高密度发 酵工 艺 , I — 的 下游纯化 和 0 建 为 GF I 工 业化生 产奠定 了基础 。 关键词 : — 工程 菌 高密度发 酵 I GF I
I F I nui—iego t c r I胰 岛 素样 G — ( sl l rwhf t — , I n k ao
生 长因子 一) I 是人 体 内重 要 的细 胞调 控 因子 , 对胚
影 响 , 菌 种与 载体 、 如 培养 基 成分 、 导 剂 加量 与 诱
诱导 时间 、 种发 酵参 数控 制等等 。 各
见 文献 【 种 子 培 养基 为 L 8 l , B培 养 基 , 密度 发 酵 高
补料 培 养 基 为 : 萄糖 3 0 / , 白胨 4 L 酵 葡 0gL 蛋 O ,
母 粉 1 g L N 2 P 42 0 m lL N H20 ・H2 / , a O 8 m o/ , a P 4 2 O O H
菌体 生长 和表达 量 的影 响 ;对 该 工程 菌高密 度发
酵进行 了研 究 , 立 了稳 定 的发酵 工艺 , 建 为规模 化
生产 打下 了基础 。
临床应 用具 有深远 的意 义 。现在 国 内外 已有多 家 实验 室用 酵母 、 哺乳 动 物细 胞 和原 核 表达 系统 制
备 重组 I F IIl G — . 4 ,但 对工 程 菌产 业 化 发 酵 生产
生物 学活性 的 I F I 品 ,对其 基础 理论 研究 和 G—制
本 文 以工业 应 用为 目标 , 以先 期构 建 的 I F G— I 重组 表 达体 系 Ecl L 1D 3/ E 一 2 —G - . i 2 (E )p T 2 a I F I oB 菌株 为研究 对象 , 研究 了不 同培养 基 、 导条件 对 诱
1 0 mo L Mg O mm lL 氨苄青 霉 素 10 2 m l , S 4 0 o/ , / 1 0 m ̄ L 培养液 的 p 。 H值全 部调 为 72 1 1 灭 菌 2 mi .。 2 o C 0 n
后, 冷却 至室温 。
1 仪器 与设 备 . 3 K 一 L发酵 罐 , 在 线检 测 温度 、 拌速 度 、 F5 可 搅
物 的浓度 , 于提 取与 纯化 , 同样 的生 产量下 可 利 在
I F I 肠 杆 菌表 达 菌 株 Eel B 2 ( E ) G —大 . i L 1D 3/ o
p T 2-G — E 2 a I F I由浙江 大 学 生 化 研 究 所构 建 并 提 供。 1 培养 基 . 2
—豳
第 3 9卷 第 1 期
21 年1 0 0 月
发 酵 科 技 通 讯
加; 补料 总 量为 发酵 液 总体积 的 2 %。在 对数 生 0
长 中后 期 开始诱 导 , 加入 IT P G至 设计 终浓 度 , 培 养 4~ h h 6 。放罐 ,D — A E检测 表达情况 。 S 殖 与 分化 、 神经 肌 肉 系统 、 内分 泌 系统等 起 着重 要 的 生物 学作 用 l1 目前 , J。 一 IF I G — 已在 临床 上用 于 治疗 糖 尿病 、神 经 系统疾 病 、 儒症及 胰 岛素抵抗 综合 症等 多种顽疾 , 得 侏 取 了 良好 的效果 『 3 】 用 基 因工 程 方法 获得 大 量 有 。利
1 材 料
1 菌株 . 1
I F I 艺 研究 鲜有 报 道 。实现 工 程菌 高 密度 培 G —工 养 是近几 年来 发 酵 工业 的重要 目标 与方 向 之一 , 是工程 菌能 否 以尽可能 低 的成本实 现规模 生产 的 关键 性 因素[ 6 1 。细胞 高 密 度培 养 可 以提 高 目标 产
25 分析方 法 .
溶 解氧浓 度和 p H值 ,韩 国发 酵机株 式会 社 ; . Mi
n 一Ⅱ 型 蛋 白 质 电 泳 仪 , i— a 公 司 ; V一 i Bo R d 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