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细菌的感染与免疫概要
微生物免疫学:第五节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三位科学家因在免疫学 方面的发现获奖。 ➢其中一半奖金归美国Scripps研究所的Bruce Beutler和法国 斯特拉斯堡大学(University of Stra sbourg)的 Jules Hoffmann, 以表彰他们共同发现了识别微生物激活先天免疫的关键受体 蛋白Toll样受体,获奖理由是“先天免疫激活方面的发现” ➢另一半奖金授予Rockefeller University加拿大细胞生物学家 Ralph Steinman,以表彰他发现DCs及其对获得性免疫独特的 调控能力。获奖理由是“发现树枝状细胞及其在获得性免疫 中的作用”。
2.分离培养
1.直接涂片
3.生化检查
4.血清学鉴定
5.动物实验 6.药物敏感实验
7.PCR技术 8.核酸杂交 9.生物芯片技术
第七节 放线菌
放线菌(Actinomycetes)是一类具有丝状分枝 细胞和无性孢子的G+单细胞原核微生物,由于菌落 呈放射状而得名,是特殊类型的细菌。
➢ 放线菌分布: ➢ 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主要存在于含有机质丰富的
中性或偏碱性的土壤中,在空气、淡水和海水等 处也有一定的分布。 ➢ 放线菌的生活类型:腐生(多数)
寄生(少数)
放线菌的应用: ➢ 1、能产生大量的、种类繁多的抗生素,到目前为
止。至今已报道的近10000种抗生素中约70%是 放线菌生产的。如:链霉素、土霉素、卡那霉素 等。 ➢ 2、生产维生素和酶 ➢ 3、进行甾体转化、烃类发酵和污水处理
超级细菌
➢ 多重耐药菌 ➢ “超级细菌”泛指临床上出现的多种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
色葡萄球菌(MRSA)、抗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多药肺炎 链球菌(MDRSP)、多重抗药性结核杆菌(MDR-TB), ➢ “产NDM-1耐药细菌”与传统“超级细菌”相比,其耐药性已经 不再是仅仅针对数种抗生素具有“多重耐药性”,而是对绝大多 数抗生素均不敏感,这被称为 “泛耐药性”(pan- drug resistance,PDR)。 ➢ NDM-1编码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对绝大多数抗生素 (替加环素、多粘菌素除外)不再敏感的细菌。临床上多为使用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无效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革兰 氏阴性菌造成的感染。
6细菌的感染与免疫-PPT资料35页
第一节 细菌的感染
感染的概念:细菌等微生物在宿主体内 与宿主防御机制相互作用并引起不同程 度的病理生理变化的过程。
细菌的致病性(pathogenicity)
概念:细菌引起机体产生疾病的性质。 致病的特性——细菌种的特征
细菌的毒力(virulence)
概念:病原菌致病能力强弱的程度。 指标: ID5能0 (引m起ed试ian验in动fe物ctiv5e0%do感es染)半所数需感要染的量最小剂量。 LD50 (median lethal does)半数致死量
拮抗机制:
A.竞争受体:形成生物膜(biomembrane) B.产生有害代谢产物:酸类、H2O2 C.竞争营养物质 D.细菌素的作用
条件致病菌
概念: 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仅在特定条件
下致病的正常微生物群。 致病条件:
①宿主免疫功能低下 ②正常菌群寄居部位改变 ③菌群失调
菌群失调(flora disequilibrium)
A亚单位 A亚单位 A片段 A片段 轻链/α链 轻链/α链
外毒素 (exotoxin)
特点:毒性极强 选择性亲组织性 抗原性强:抗毒素抗体
种类:肠毒素 细胞毒素 神经毒素
外毒素种类
神经毒素 破伤风痉挛毒素、肉毒毒素 细胞毒素 白喉毒素、葡萄球菌表皮剥脱毒
素、葡萄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A群链 球菌致热外毒素 肠毒素 霍乱肠毒素、ETEC肠毒素、产气荚 膜梭菌肠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
1)外毒素 (exotoxin)
来 源:多数G+菌,少数G-菌 产生方式: 分泌到菌体外(多)—霍乱、绿脓、鼠疫等
溶菌后释放(少)—肉毒、痢疾 化学性质:蛋白质
不耐热(60-80℃30’),不稳定 例外: 金葡肠毒素可耐受100℃30′,抵抗消化酶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共53张PPT)
是指机体某些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
是量的概念,常用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表示。
分局部及全身性二种 主要表现为广泛出血、坏死,与凝血系统、纤溶系统激活有关。
2022/10/13
20
1.外毒素(exotoxin):
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多由细菌合成并 分泌至菌体外;
2022/10/13
5
致病条件:
如大肠埃希菌从肠道进入泌尿道引起尿道炎和膀 胱炎等。
3.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菌群失调
是
指机体某些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
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
2022/10/13
6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作用
一、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性是指细菌能引起宿主感染致 病的性能。
细菌生物膜:多个微菌落连接成的有序的 “社区” 结构,不同的微菌落之间依靠伸出胞外的多糖结合 ,一种膜状结构。
2022/10/13
14
细胞表面大肠杆菌
2022/10/13
牙表面链球菌
15
菌毛与宿主细胞黏附
2022/10/13
黏附素与宿主细胞黏附
16
无菌毛细菌-不能 与宿主细胞黏附
2022/10/13
屏障结构
吞噬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
体液因素
二、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2022/10/13
40
非特异性免疫
(一) 屏障结构
完整的皮肤粘膜
血脑屏障
机械阻挡
分泌杀菌物质
正常菌群桔抗
保护中枢神经系统胎Fra bibliotek屏障2022/10/13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五、微生物逃避机体防御功能的机制
(一)逃避免疫细胞的 识别 1.细胞内寄生 2.抗原变异 3.伪装 (二)对抗机体的免疫功能 吞噬细胞、补体、细胞因子、抗体、 MHC分子、损伤免疫细胞
细菌学诊断
避免杂菌污染
不同期不同标本
标本的采集和送检六原则
用抗生素以前
采集病变明显部位
标本必须新鲜
运送注意保存
致病菌的检验程序
胞外菌感染的免疫
致病机制:产生毒性物质、引起炎症反应 免疫 中性粒细胞吞噬、杀灭 产生抗体 – IgG抗体调理细菌促进吞噬(调理素) – 抗体中和细菌外毒素(抗毒素) – 激活补体经典途径 – SIgA阻挡致病菌定植
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致病机制:慢性病理性免疫损伤 胞内菌感染的免疫:T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 – CD4Th1细胞 产生细胞因子,活化巨噬细胞、CTL、引起迟发型 超敏反应 – CD8CTL 穿孔素、粒酶破坏感染细胞
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 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鼠疫耶氏 菌、炭疽芽胞杆菌等。
脓毒血症: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 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的其他组织或器 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的脓毒血症,常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和 肾脓肿等。
毒血症:
第五节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一、基本概念
细菌的感染(bacterial infection)或传染 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侵入机体,在一 定部位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不同程度 的病理过程 致病菌或病原菌(pathogen):能使宿主致病 的细菌 非致病菌或非病原菌 (nonpathogenic bacterium, nonpathogen)
3.胎盘屏障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反应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反应细菌感染是指人体受到细菌侵入并引起相应疾病的过程。
在人类历史上,细菌感染一直是严重的健康威胁,导致了许多严重的疾病和流行病。
了解细菌的感染过程以及人体对其的免疫反应对预防和控制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一、细菌感染的过程细菌感染通常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侵入、定植、繁殖和传播。
1. 侵入:细菌通过不同的途径侵入人体,如通过皮肤破损、眼鼻喉黏膜、消化道或生殖道等。
这些途径可以包括直接接触、飞沫传播、食物或水源污染等。
2. 定植:一旦细菌侵入,它们会寻找适合其生存和繁殖的组织或器官。
在这些地方,细菌可以附着并定植下来,形成感染灶。
3. 繁殖:细菌在感染灶中开始繁殖。
它们通过分裂来增加数量,并释放毒素和其他代谢产物,对周围组织产生损害。
4. 传播:细菌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血液或淋巴系统传播到其他部位或其他人体。
这导致了感染的扩散和传播。
二、人体的免疫反应当细菌侵入人体时,我们的免疫系统会启动一系列的防御机制。
免疫反应可分为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个方面。
1. 先天免疫:这是人体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机制,它对抗各种细菌、病毒和其他病原体。
它包括机械屏障(如皮肤和黏膜)、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天然杀伤细胞等。
机械屏障可以阻止细菌侵入,而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天然杀伤细胞则可以摧毁入侵的细菌。
2. 获得性免疫:获得性免疫是指在细菌感染过程中形成的针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反应。
这种免疫反应需要时间来形成,但一旦形成,它能提供持久的保护。
获得性免疫通过产生抗体和激活细胞免疫来抵御感染。
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产生的,它们可以与特定的细菌结合并中和它们的活性。
而细胞免疫则是由T淋巴细胞引导和执行的,它们可以识别并杀死感染细胞。
三、处理细菌感染的方法1. 预防措施:为了防止细菌感染,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
这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正确遮嘴咳嗽等),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保持清洁的环境,接种疫苗等。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免疫病理
在某些情况下,免疫应答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引 起机体病理变化和功能障碍。
03
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的分类与机制
耐药性分类
细菌的耐药性可分为天然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天然耐药性是指某些细菌天生对 某些抗生素具有抗性,而获得耐药性则是细菌在抗生素压力下通过基因突变或水 平基因转移而获得的抗性。
3
毒素的产生
细菌产生的毒素可直接导致宿主细胞损伤或死 亡,从而引发感染。
感染的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
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细菌污染的物 品或环境而感染。
空气传播
通过吸入细菌污染的空气而感染, 如肺结核等。
食物和水传播
通过摄入被细菌污染的食物和水而 感染,如沙门氏菌等。
生物媒介传播
通过昆虫或其他动物媒介传播细菌 ,如莱姆病等。
接种方法有注射、鼻喷等。
疫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安全性
疫苗的安全性是评估疫苗风险的重要指标。在疫苗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安全性评估,包括动 物试验、临床试验等。同时,在疫苗使用过程中,也需要密切关注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障安 全。
有效性
疫苗的有效性是评估疫苗效果的重要指标。评估疫苗有效性通常需要进行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以确定疫苗对目 标人群的保护效果和持续时间。同时,在疫苗使用过程中,也需要定期进行抗体检测,及时了解疫苗的保护效 果。
疫苗在控制感染中的作用
预防感染
通过接种疫苗,使人体产生针对细菌的免疫力,从而预 防感染的发生。这对于易感人群和高危人群尤为重要。
控制传播
通过接种疫苗,降低人群中细菌的携带率,从而控制疾 病的传播。这对于流行病和传染病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基础医学概要细菌感染和免疫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
15
1. 外毒素(exotoxin) G+ 菌:白、金、破、链、产、毒 G- 菌: 大、绿、鼠、乱、志 (1)特点:蛋白质,不稳定,好抗原 , 毒性强,种类多,超抗原。
精选PPT课件
16
外毒素种类
神经毒素 破伤风痉挛毒素、
细胞毒素 白喉毒素、葡萄球菌表皮剥脱 毒素、葡萄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
第五节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Infection and Immunity of Bacteria
精选PPT课件
1
基本概念
细菌的感染(bacterial infection)或传染 细菌侵入宿主机体后,进行生长繁殖、释 放毒性物质等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致病菌或病原菌(pathogen):能使宿主 致病的细菌
用
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引起休克,发热,DIC等
抗原性
强,能刺激机体形成抗毒素, 弱,能刺激机体形成抗体,
经甲醛脱毒后能形成类毒素 但无中和作用, 甲醛处理后不能形成类毒素
精选PPT课件
21
三. 机体的抗菌免疫
(一)、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人类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
建立的一系列防御致病菌等抗原的功能。
精选PPT课件
13
2. 荚膜或微荚膜 多糖,抗吞噬和阻挠杀菌;
3. 侵袭性物质 胞外酶,使细菌在细胞间扩 散。
精选PPT课件
14
毒素 (toxin)
外毒素(exotoxin)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
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
内毒素(endotoxin)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
多糖,菌体死亡崩解时游离出来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共96张PPT)
(4)抗衰老作用: 与产生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有关。
(二)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1、微生态平衡(microeubiosis) 是指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正常微生物群(种类
、数量、位置)与其宿主(免疫、营养、代谢)或外界 环境(理化、生物)的生理性动态平衡。
②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如免疫抑制剂、激素 、射线照射等。
③菌群失调:正常菌群在组成上和数量上的
异常变化。如抗生素治疗
菌群失调表现: 消化道感染(伪膜性肠炎、鹅口疮)
处理:a、停用抗生素;
b、分离培养优势菌并进行药敏;
c、用微生态制剂以恢复正常菌群的
平衡。
2. 微生态失调的诱发因素
(1)不规范使用抗生素---治疗原有感染
2. 调理吞噬作用
3、中和细菌毒素
4、抗体和补体的联合溶菌作用
5、ADCC作用
ADCC(NK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NK细胞
NK细胞杀 伤靶细胞
(二)细胞免疫
效应细胞----CTL和CD4+Th1
尤其在抗胞内寄生菌、病毒、真菌方面
起主要作用。
(三)粘膜免疫
粘膜组织不仅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等 生理功能,也是接触微生物最多的部位,是入侵的 主要门户。
性疾病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新感染。
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 。
是一种菌群失调症。
(2)手术、插管等诊疗操作,有利于 正常菌群转移。
(3)免疫抑制剂、肿瘤化疗药物等。
菌群失调按轻重程度可分:
①一度失调:无症状、可自然恢复; ②二度失调:多有慢性病的表现; ③三度失调:引起急性感染,如伪膜性肠 炎 。亦称菌群交替症、 (pseudomembranous colitis) 二重感染、重叠感染。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课件
食物传播
通过食用被细菌污染的食 物或水源,如未煮熟的肉 类、蔬菜、水等,将细菌 传播给其他人。
细菌的致病性
毒性
某些细菌具有强烈的毒性 ,可引起严重的疾病甚至 死亡。
侵袭性
某些细菌具有侵袭性,能 够侵入人体细胞并在细胞 内繁殖,引起感染和疾病 。
耐药性
某些细菌对抗生素具有耐 药性,使得治疗细菌感染 变得困难。
稳定功能
清除损伤或衰老的细胞,以及体内产 生的异常细胞,维持内环境稳定。
免疫系统的类型
固有免疫
个体与生俱来,对多种病原体都 有一定的抵抗力。
适应性免疫
在接触特定病原体后才会发展,具 有高度的特异性。
天然免疫
个体出生就具备,而适应性免疫则 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才能形成 。
03
细菌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细菌的感染 • 人体免疫系统 • 细菌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 预防和治疗策略 • 未来研究方向和挑战
01
细菌的感染
细菌的传播方式
01
02
03
空气传播
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 将细菌传播到空气中,其 他人吸入后可能感染。
接触传播
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 被细菌污染的物品,如手 、毛巾、餐具等,将细菌 传播给其他人。
THANKS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预防疾病
通过接种疫苗,可以预防许多 由细菌引起的疾病,如肺炎、
破伤风和脑膜炎等。
降低传播风险
疫苗接种可以降低个体感染和 传播细菌的风险,从而减少疾 病的传播。
群体免疫
当足够多的人接种疫苗后,可 以形成群体免疫,保护那些无 法接种疫苗的人。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PPT课件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与人类健康和疾病密 切相关,研究细菌的感染和免疫有助于 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减少疾病的发生和
传播。
02 细菌的感染机制
细菌的种类和特性
01
02
03
革兰氏阳性菌
具有较厚的细胞壁,对青 霉素等抗生素敏感。常见 的革兰氏阳性菌有葡萄球 菌、链球菌等。
革兰氏阴性菌
具有较薄的细胞壁,对氨 苄西林等抗生素敏感。常 见的革兰氏阴性菌有沙门 氏菌、大肠杆菌等。
降低细菌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深入研究细菌变异和进化 机制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性不 断增强,需要深入研究细菌变异和进化机制 ,为新药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探索新型抗菌药物的作用机 制
随着抗菌药物的研发,需要进一步探索新型抗菌药 物的作用机制,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感染的症状和后果
咳嗽
肺部感染时会出现咳嗽症状, 痰液可能带有血丝。
呼吸困难
严重感染可能导致呼吸困难, 甚至呼吸衰竭。
发热
感染后通常会出现发热症状, 体温升高。
乏力
感染后可能出现全身乏力、肌 肉酸痛等症状。
免疫系统受损
长期感染细菌可能导致免疫系 统受损,容易感染其他疾病。
03 人体免疫系统概述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免疫应答的过程和效应
固有免疫应答
固有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 胞等快速识别并清除被感染的细胞和 细菌。
适应性免疫应答
B细胞和T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增 殖,产生特异性抗体或细胞因子,发 挥免疫效应。
免疫应答的调节机制
正向调节
Th1、Th2、Th17等辅助性T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和T细胞的增殖 和分化,增强免疫应答。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感染(infection): 是微生物在宿主体内的生活中
与宿主相互作用并导致不同程度的 病理变化的过程。
传染(contagion) :
来自宿主体外的微生物,通过一定 的方式从 一个宿主传播到另一个宿主引起 的感染。
LD50(median lethal dose) ID50 (median infective dose)
大肠杆菌、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假丝 酵母菌、克雷伯菌、沙雷菌、变形杆菌
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 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 变形杆菌、无芽胞厌氧菌
沙门菌、志贺菌、病毒
气管插管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监测与控制
1)重点监测科室 ? 手术室和重症监护病房( ICU) ? 新生儿室 ? 血液透析室:科室周围环境常有血液污染,医
补体
体液因素
乙型溶素
溶菌酶
吞
细胞核
噬 细 胞 的 吞 噬 过 程
正常体液与组织中的抗菌物质
抗菌物质 补体 溶菌酶
主要来源
化学性质 作用对象
血清
正常球蛋白
吞噬细胞榕酶体、唾 碱性多肽 革兰阳性菌 液、泪液、乳汁等
乙型溶素
血清
吞噬细胞杀菌素 中性粒细胞
组蛋白
淋巴系统
白细胞素
中性粒细胞
血小板素
血小板
正铁血红素
? 卫生标准:见上
3)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控制
? 消毒灭菌 (1)手的消毒 (2)室内空气消毒 (3)器械物品消毒 (4)环境消毒 ? 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 (1)传染源隔离 (2)保护性隔离 ? 合理使用抗生素
三、感染类型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细菌是一种微生物,它们普遍存在于人类生活的环境中。
虽然只有少数细菌引起疾病,但它们可以导致一系列疾病,从感冒到更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比如肺炎、脑膜炎和食物中毒等。
人类体内的免疫系统可以对抗细菌感染,这包括自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种防御机制。
细菌感染的原因细菌感染通常通过细菌进入人体开始,它们可以进入人体通过吸入、食入、或者延申到身体周围的组织等多种途径。
某些细菌最初可能并未引起症状,但它们将在人体中繁殖并导致感染,特别是免疫系统处于弱化状态的人。
细菌通常生长得很快,它们会释放出毒素以损伤宿主细胞。
这些毒素可能会导致发热、头痛、呕吐、腹泻等症状。
一些细菌还可以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比如中毒性休克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免疫系统的自然防御当细菌进入人体后,自然免疫功能处于首要地位,它是身体对抗细菌感染最早启动的一种防御机制。
自然免疫是一个对尚未见过的外部威胁或感染做出迅速反应的体系。
自然免疫主要有以下功能:•阻止细菌进入人体:皮肤和黏膜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防止细菌进入体内。
当皮肤和黏膜受损时,自然免疫会释放一些蛋白质,如细胞因子和干扰素等,以防止细菌进入人体。
•消除已经进入人体的细菌:自然免疫还可以直接杀死细菌。
它会释放吞噬细菌的白血球和吞噬细菌的酵素等物质。
适应性免疫系统的防御当细菌成功进入人体后,适应性免疫就会发挥重要作用。
适应性免疫是一种保护人体免受疾病侵害的特殊免疫机制。
它有两种类型的反应:•细胞免疫:细胞免疫的主要作用是杀死几乎任何类型的细胞,包括感染的细胞和癌细胞等。
它能够分泌特定的酶以摧毁细胞。
•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主要参与抗体的产生和分泌,以中和和清除细菌和其他外来物质。
抗生素的使用虽然免疫系统可以治愈许多细菌感染,但某些情况下治疗更需要依赖药物干预。
治疗细菌感染时,抗生素是最常见的药物类型之一。
抗生素是为杀死细菌而设计的,可以通过抑制其生长和复制来治疗感染。
然而,滥用抗生素会造成细菌的抗药性,使某些细菌对特定类别的抗生素变得不敏感或完全免疫。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2.毒素
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和释放的毒性物质。
外毒素 内毒素
外毒素
蛋白质 结合单位
毒性单位
AB
受 体
宿主细胞
1.来源: 主要是G+菌,少数为G-菌 2.成分: 蛋白质 3.稳定性: 不稳定,加热60℃迅速破坏 4.免疫原性: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经甲醛处理成为类毒素 5.毒性作用: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作用
G+ 膜磷壁酸
粘连蛋白
细菌的 致病性
侵袭力
毒力 毒素
入侵、定居、 繁殖、扩散
细菌内、外毒素
侵入数量
侵入门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伤口
二、 机体的抗菌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一)非特异性免疫
1. 特点:
* 作用范围较广,无特异性 * 出生时就具备, 应答迅速
2.非特异免疫组成
组成
固有免疫器官组织 (屏障结构)
破伤风梭菌引起的肌肉痉挛
白
霍
喉
乱
内毒素 endotoxin
G-菌崩解和内毒素释放过程演示
内容
1.来源: Gˉ菌,细菌死亡溶解后释放。 2.成分:脂多糖, LPS ,耐热。 3.稳定性:稳定, 160℃~240℃才破坏。
4.免疫原性:弱,经甲醛处理不能成为类毒素。
5.毒性作用: 弱,无选择性,各种内毒素的效应大致相同,
具有黏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或物质
①菌毛(G-) ②毛发样突出物(G+):
脂磷壁酸(A族链球菌)
特点:具有组织特异性,与相应的受体结合
G-
细菌
菌毛
G+ 膜磷壁酸
受体(糖类) 粘连蛋白
(2)荚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正常菌群生理作用 1.生物拮抗作用 正常菌群有较强的自身稳
定性,原籍菌能阻止外籍菌的定植。
★占位性保护作用 ★竞争营养 ★改变PH ★抗生素与细菌素的作用
2.营养作用 细菌的酶35%可与人共用。大肠
埃希菌合成的维生素B、维生素K可供人体利用。
3.免疫作用
抗原刺激
结果 促进宿主免疫器官发育成熟 持续刺激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 限制了它们本身的危害性 对有共同抗原的致病菌抑制、杀灭 如无菌饲养的小鸡回盲部淋巴结较普通小鸡 小4/5,改为正常饲养,2周后恢复正常;双歧杆 菌诱导分泌型IgA阻断以大肠杆菌为代表的肠内 细菌对肠粘膜上皮的吸附与穿入。
2. 分布:
人体表面、口 腔、鼻咽腔、外耳 道、眼结膜、胃肠 道、尿道、阴道都 有正常菌群。
人体常见的正常菌群
部位 主 要 菌 群
皮 肤 葡萄球菌、类白喉棒状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丙酸杆菌、白假丝酵 母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口 腔 葡萄球菌、甲型和丙型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奈瑟菌、乳杆菌、类 白喉棒状杆菌、放线菌、螺旋体、白假丝酵母菌、梭菌。 鼻咽腔 葡萄球菌、类白喉棒状杆菌、肺炎链球菌、奈瑟菌、类杆菌。 外耳道 葡萄球菌、类白喉棒状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眼结膜 葡萄球菌、干燥棒状杆菌、奈瑟菌。 胃 一般无菌 肠 道 大肠埃希菌、产气肠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 肠球菌、类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破伤风梭菌、双歧杆菌、乳杆 菌、白假丝酵母菌。 尿 道 葡萄球菌、类白喉棒状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阴 道 乳杆菌、大肠埃希菌、类白喉棒状杆菌、白假丝酵母菌。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一、正常菌群(正常微生物群)
1.概念:寄居在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 腔道粘膜中的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对人体无害(有 些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 称为正常微生物群, 其中以细菌为主,通称正常菌群。 一个健康人体内有 1013 个细胞,但栖息的细 菌则达1014个。粪便干重的1/3是细菌,每克粪便 的细菌总数为:1000亿个。
致病的微生物。
致病性:细菌引起感染的能力称为细菌的致病性
或病原性。
毒力:细菌的致病性强弱,即致病性的强度,是
4.抗衰老作用
双歧杆菌通过产生SOD,清除O2-,保护 组织细胞,具有抗衰老的作用。健康乳儿的 肠道双歧杆菌约占肠道菌群的98%。随着年 龄增长,老年肠道产H2S和吲哚的芽胞杆菌 类的增多加速衰老的过程。
5.抑瘤作用
将等量的亚硝基胍(MNNG)滴入无菌大鼠和 普通大鼠结肠内,无菌大鼠癌发生率较正常大鼠 高2倍。
双歧杆菌和乳杆菌一方面可以降解亚硝酸胺 为仲胺和硝酸胺盐,另一方面可活化巨噬细胞, 提高吞噬能力。
三、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生态学: 微生态学: 生物 微生物 环境 宿主(环境)
医学微生态学 :人体正常菌群
微生物 微生物
微生物
微生物 环境
宿主
宿主
(一) 微生态平衡
是指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正常微生物群 与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动态的生理平衡。
皮肤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 丙酸杆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尿道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肠道
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 绿脓杆菌、葡萄球菌、厌氧性细菌 真菌、乳杆菌,双歧杆菌等
非致病性分枝等
2.外籍菌(过路菌):主要来自土壤、水、
空气和动物所接触的环境中的细菌,由非致病菌 或机会致病菌组成,定殖在宿主数小时或数周而 不能永久性定居者。如果宿主免疫功能受损或常 居菌群发生紊乱,过路菌群可在体内定植、繁殖
合理应用抗生素
生态防治 ——应用微生态调节剂
益生菌是定植于人体肠道内,能产生确切健康功 效的活的有益微生物的总称,如双歧杆菌和乳杆菌。
益生元是能够被肠道内有益细菌分解吸收,促进
有益细菌生长繁殖的物质。
保护好宏观生态环境和微生态环境
四、机会性致病菌及其主要特点
1. 某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当在某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作用
细菌侵入机体后,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 等,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的过程,称为细 菌的感染或传染。 细菌进入机体能否引起感染取决于两方面的因 素,一是机体的的免疫力,二是细菌的致病力,其 结局根据病原菌和宿主两方面力量强弱而定。
病原微生物:又称病原体,指能引起感染或宿主
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这样的细菌
称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性致病菌。 2.由正常菌群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寄居部 位改变或菌群失调等特定条件下引起的感染称为 机会性感染。
3.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
(1)免疫功能低下
(2)寄居部位改变
(3)菌群失调
4.机会性感染与易感性宿主
(1)基础疾病与易感性宿主 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病、移植术后、烧伤等。 (2)医源性因素与易感性宿主 ①治疗基础疾病过程中造成免疫抑制 ②外科手术使局部和全身的抗感染能力下降 ③各种临床检查手段增加感染机会 ④老龄化人群也是机会感染的高危人群
和引起疾病。
(二) 微生态失调
1.概念:是指正常微生物群之间,及其与宿主之
间的微生态平衡,在外界环境影响下被破坏,由 生理组合转变为病理组合状态称为微生态失调。
2.诱发因素
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使用抗生素 正常菌群寄生部位转移(外科手术、腔镜 检查等)
环境污染
3.防治
增强机体免疫力
微生物与宿主、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相互 依存、相互制约。
不同动物、不同年龄、不同部位、微生物 平衡各具特征。
正常菌群的分类:原籍菌、外籍菌。
1.原籍菌(常住菌):宿主出生后在体内建
立并持续存在,有规律的定植于特定部位,定殖区
域内的菌类及其数量基本保持稳定,成为宿主不可
缺少的组成成分,失调时可迅速重建。 免 Nhomakorabea原性低,机体并不对其产生免疫应答。——优势菌群
眼结膜
葡萄球菌、干燥杆菌
外耳道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鼻咽腔
人 体 各 部 位 的 正 常 菌 群
阴道
大肠杆菌、乳杆菌 白念珠菌、类白喉杆菌
葡萄球菌、甲,丙型链球菌 肺炎球菌、奈氏菌、类杆菌等
口腔
葡萄球菌;甲,丙型链球菌 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 奈氏菌、乳杆菌、梭杆菌 螺旋体、放线菌、白念珠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