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师生关系

现代师生关系
现代师生关系

第二讲现代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意义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普通、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两方面在理性和情绪上的动态的人际关系过程。教育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由于教师和学生都是能动的主体,因而教育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活动。

在学校环境中,影响学习适应与进步的因素中,恐怕没有比师生关系这一因素更重要的了。学生与教师所建立的关系,是决定学生的学校经验是否有助于他的全面发展,或者会增加他的困难与挫折的关键。教育学家或心理学家都同意,一切有效学习活动的进行,都是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之中。由于师生关系的普通存在性,由于学生认知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过程的社会性,师生关系不仅构成为教育教学的一种背景和环境,而且其本身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要素。教育者必须高度重视师生关系这种教育要素。

1.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

2.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个性心理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3.师生关系不仅对学生产生影响,同样也影响教师。

二、师生关系的行为模式

社会心理学家把人际行为模式划分为八类,这也完全适用于师生关系的人际行为模式。教师的正确行为会引起学生的积极反应;教师的错误行为,会引起学生的消极反应。

1.师生关系中八种人际行为模式是:

(1)由教师的管理、指导、劝告、教育等行为,导致学生尊敬、服从等反应。

(2)由教师热情帮助、支持、同情等行为,导致学生信任、接受教诲等反应。

(3)由教师赞同、合作、温和等行为,导致学生协调、友好等反应。

(4)由教师尊敬、信任、爱护、赞扬等行为,导致学生帮助、信赖、自信、乐观等反应。(5)由教师工作不大胆、谨小慎微、胆怯等行为,导致学生骄横、控制、蔑视等反应。(6)由教师的厌倦、怀疑、敏感等行为,导致学生拒绝、不合作等反应。

(7)由教师的压制、挑剔、惩罚、责备等行为,导致学生敌对、反抗等反应。

(8)由教师不公正、夸大、偏向、激烈、炫耀等行为导致学生不信任、怨恨、自卑、自暴自弃等反应。

从上面可以归为两类性质不同的人际行为模式:良好的人际行为模式,如一、二、三、四类即是,不良的人际行为模式,如五、六、七、八类即是。

2.良好师生人际行为模式中其师生人际关系密切程度,还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或四个阶段:(1)接近水平。

(2)合作水平。

(3)理解水平。

(4)乐生水平。

3.不良的师生人际行为模式导致师生关系的恶化,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不协调。

(2)紧张。

(3)决裂。

三、师生关系的新认识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的一对基本关系。教师如何认识和处理这对关系,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观和教育思想,又制约着教育活动的具体展开。

(一)师生关系和地位问题成为各国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并且着重于研究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发挥。

学生主体性是师生关系地位问题的核心所在,并成为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通过对历史的反省,人们认识到,以前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片面地强调学生对社会的顺应,而恰恰忘记了教育的最高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改造社会的主体。此外,许多教学改革,将如何改善师生关系,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列为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民主、师生心理相容、师生在教学过程的角色互动等问题成为新的研究课题。人们愈益感到:师生关系是影响到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积极性发挥的重要条件。

(二)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教师中心”或“学生中心”,而是从更深入和更全面的角度考察师生关系。

在回顾历史时,完全不顾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的“教师中心”和完全以学生的兴趣为教学主轴的“儿童中心”将遭到时代的淘汰。现代教学论对师生关系的考察已经从单一走向复合,从肤浅走向深入,更多地是将教与学作为一种统一的认识活动,而教师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具相对独立性又是密切联系的。

(三)对师生关系问题的深入认识和研究,导致了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更。

对师生关系地位问题的不同认识,必然产生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在“教师中心”说占上风的时期,讲授法和班组授课制占绝对统治地位,一旦以“学生中心”取而代之,没有系统和准备的即兴讨论和散乱的小组或个别教学制占了重要地位。而在现代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教学思想之下,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是与之相吻合的,既采用“教师中心”的方法,也不排斥“学生中心”的方法,更多的则是运用两者的结合,利用师生及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四、师生冲突

(一)师生冲突的实质、影响和原因

1.师生冲突的实质

师生冲突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绪对立或公开的对抗。

世界上没有无原因的结果,也没有无结果的原因,所以,任何冲突都不会无缘无故地发生,也不会无痕无迹地消失。要弄清造成人际冲突的原因。就必须涉及一个复杂的心理学概念:“需要”。需要也叫欲望。任何行为背后都隐藏着特定的欲望、目的。冲突就意味着交际双方不合的欲望的相互撞击。人们都存在着非常普遍的欲望。那些微不足道,一闪即逝的欲望不知还有多少。这些欲望总是这样或那样地推动着我们的行为。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人际关系的不协调。但不是所有的人际关系不协调都会导致冲突。只有那些重要的、隐秘的欲望和利益的互不相容,才会引起冲突。冲突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消极情感。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就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前面在谈到学生对好教师评价标准时,我们发现学生对民主、平等、尊重有着强烈的呼唤。学生的呼唤、实际上反映了师生关系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冲突。学生呼唤的东西,正是他们缺少的,学生基本需要的缺乏,必须会导致师生关系发展的失衡,师生关系不协调,就一定要引起冲突。

2.师生冲突的影响

一旦形成师生冲突,对师生都有不利的影响。首先,对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冲突直接破坏课堂教学,甚至使课堂教学中断,必定影响教学效果。冲突后有的学生直接接受教师施加的压力,遭受惩罚,严重影响学生的自尊心。有的学生在冲突后,对老师怀有戒心,情绪对立,使学生长期处于消极反应状态,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其次,师生冲突对教师本人也有极为不利的影响。我们知道,促进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工作中积极有效的反馈,而师生冲突会使教师感到失败、痛苦、沮丧,使教师丧失教学工作的热情,因此,师生冲突是形成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由于教学本身就会使教师处于紧张状态,再加师生关系的紧张,很容易形成不良的应激状态,这样就加剧了教师身心反应,从而影响身心健康。

3.师生冲突的原因

首先,大学教育或是师范教育与工作实际有较在差距。有许多年轻教师开始走上工作岗位都是

雄心勃勃。可现实是无情的,一旦他们在工作中遭到许多挫折后,他们觉得在大学期间有点没有让他们知道“那个世界的真相”的感觉。因此,他们情绪开始波动,状态开始动摇。这就为他们以后出现师生冲突创造思想条件。

其次,与期望不一致,也会引起师生冲突。由于教师对学生不合乎期望的行为而导致的不满意,就会对学生进行批评指责,从而引起学生的压抑、不满或怨恨情绪。这种情况下的师生冲突往往产生于教师对学生有正确的要求,但帮助的方式不正确。学生对教师不合乎期的行为的不满也是造成师生冲突的原因之一。由于教师的个人特征或行为方式引起学生不满,学生就可能有意无意制造冲突,表示他们的不满情绪。

再次,角色自认的误区。教师要有角色意识,要符合角色要求。但是如果这个角色意识与行为“过分”的话,就可能造成教师的“强权”意识,即所谓的“师道尊严”,因此,教师在与学生交往时,就容易造成冲突。最后,师生的“代沟”问题。师生之间在年龄上存在着差距,这是客观的事实。由于不同时代的人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对同一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也不一样。有些教师报怨,今天的孩子实在难教,与过去所谓“自己时代”的孩子不一样。教师在观念与行为与学生存在着“沟”,因而造成师生冲突就在所难免了。某些教育制度或体制的不合理,如班级人较多,升学压力,竞争,考核等。此外,教学条件差,待遇低,重视不够等也是造成师生冲突的外部因素。

(二)师生对抗

师生对抗,实质就是发生在师生双方之间的一种非人道行为。师生对抗,一般说来是由教师对学生的非人道行为引起的。进入对抗状态,学生对教师也可能采取非人道行为。有人把教师的非人道行为分为三类,与此相应,学生对教师非人道行为的反抗也分为三类。具体如下:

1.教师的体罚型----学生的报复型

教师对学生的体罚是一种常见的非人道现象。年纪越小的学生越严重。体罚的形式五花八门。而学生受到教师的体罚,在心理和行为上是一定要作出反应的,这种反应多半以报复性的行为。比如,以恶作剧的形式还击教师,以欺凌小同学渲泄怨气,以反社会的行为作为报复,等等。学生的报复行为与教师的体罚一样,表现得直接而明显。化解这类师生对抗并不困难,关键是教师勇于认错。

2.老师的惩罚型----学生的逃避型

惩罚不同于体罚,它并不对学生诉诸拳脚,伤害学生身体,而是以某种借口并以某种形式间接地对学生进行处罚,如,用作业压迫学生。此外还有变相的惩罚,如,提醒家长,暗示家长,甚至直接要求家长“管教管教”孩子。而学生面对课业惩罚或变相惩罚的结果,多半是学生厌学、逃学、旷课、流失等;他们以此种形式来与教育、教师相对抗。化解这类师生对抗,相对而言要困难得多,它涉及教育领域中多方面内容,而教师所做的就是转变观念,树立民主意识,提高自身修养,人道地处理好师生关系。3.教师的心罚型--学生的沉沦型

所谓心罚型,就是刺伤学生自尊心,侮辱他们的人格,损伤他们的尊严,破坏他们的情感,歧视他们,轻慢他们。常见的表现有:谩骂、训斥、讥讽、嘲弄、取绰号、排队子、隔离等。教师的各种心罚对学生心理和情感的伤害所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教师对学生心罚的结果,往往是使学生心灰意冷,萎蘼不振,沮丧沉沦,自尊心受到打击,失去自信心。心罚给孩子留下的是一种内在的创伤,是一种由无助感到无望感的转变,由此引起的师生对抗,一般表现为心理和情感及人格的冲突,这种冲突隐秘而不外显,多半是依靠直觉和情感的微妙变化来体察。化解这类对抗更为艰难,最主要的是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确立民主、平等意识,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学生。

上面三种对抗形式,其程度心罚重于惩罚,惩罚重于体罚。体罚固然不能容忍,但相对来说,心罚对人造成的后果更严重。

(三)师生冲突的解决

师生对抗现象在目前教育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解决它,要靠各方面努力。但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保证。

师生冲突发生时,如果处理不当或过于草率,是不昨于问题解决的。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常见的不当处理方式有两种。一是高压政策,即教师使用强制手段将矛盾平息下去。二是草草了事,当冲突发生后,教师不愿意正面解决冲突,而是掩盖冲突,就事论事草草处理,只求能将冲突暂平息下来。

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对冲突进行分析并着手解决:第一,冲突解决要抓住主要矛盾。面对冲突,教师要抛开表面现象,切忌就事论事,不要和学生纠缠具体细节的是与非,而要找出冲突发生的根本原因及产生背景。

第二,要加强师生间的思想沟通,增加相互理解。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其思想和行为的真正动机,同时让学生说出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如果教师认为自己的做法有什么不妥,可以率先检讨,这种真诚往往会感动学生,也会赢得他们的谅解,学生也会反过来检计自己的错误。如果学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教师应在讲明道理作出适当批评的同时,对学生过激的行为表现出宽容大度。第三,师生要共同分析产生冲突的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教师要全面地、耐心地听取学生的意见,共同分析原因找出解决冲突的一致看法。但是,教师切忌迫于学生的压力而放弃原则,放弃立场,因为解决冲突并不一定要屈从于另一方的意愿。师生双方通过共同讨论,达成共识,才能使冲突顺利解决。

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师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要处理得当。教师要用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热情、耐心地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学生的理解,加强与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沟通,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健康向上的师生关系。

五、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师生关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要素,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在师生交往中实现的,从知识教育到品格培育莫不如此。师生关系不仅是教育实施的背景条件,而且其本身就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应从这样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首先,师生民主平等意味着教师对学生作为“人”的价值的承认因此,教师承认学生“人”的价值,是平等师生关系建立的理念基础,更是教育的根本精神所在。

其次,师生民主平等意味着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也就是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一种文化存在,其核心自然是学生人格的尊重。

再次,师生民主平等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公平对待和一视同仁。教师不可因自己的好恶倾向而有所区别,尤其是对“差生”更应尊重、关怀、鼓励和帮助。

最后,师生平等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教师应当想信学生的作用和力量,更应相信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参与和合作能力。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会呈现为两个人平等的“会晤”与“对话”,也才会产生“面对面”、“心与心”的沟通。

六、教师与学生交往的艺术

1.要知道学生的心里想什么

教师与学生交往,首先应知道学生心里想什么,怎么想。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天真的、单纯的,他们对老师十分尊敬,也有各种各样的要求和期望。

具体方法:让学生一起议论老师,让每个学生说出对老师想要说的心里话。

2.期待

“皮格马利翁效应”证明:只要教师真正“爱”学生,对孩子寄予期望,这些孩子(包括差生)都会取得较大的进步。教师与学生交往,就是要通过自己的特定行为方式,将各种期待有意识地传达给学生。比如将一个任务交给一个能力较弱的学生,相信他能完成这个任务,这实际上就包含

了一种期待和信任。又如,教师主动和差生接触,同样蕴含了一种期待,学生便会在这种期待中,努力超越自己,把教师的期待内化,最终达到与教师期待的一致。

3.记忆

希望别人记住自己,是人的尊重需要的表现。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记住学生和与其有关的一切信息,并在交往中表现出来。如学生的名字、年龄、家庭、兴趣、爱好、特长、心理状态、个性特征等,可以使其自尊的需要得到满足,从而对教师产生好感,有利于密切双方的关系。 4.公平

教师与学生交往,尤其要注意公平对待。有的教师对不同学生的相同行为表现,往往不能一视同仁。例如,没有按照教师的思路去解数学题,没有按照书本上的要求去进行实验等,一个“调皮鬼”这样做,教师认为是“故意捣乱”;而一个“好学生”这样做,教师认为是“有创造性”。对前者教师给予批评,对后者教师给予表扬。对于学生行为的反应,是由教师对这一行为的知觉和解释来决定的。由于以往的经验,使教师形成了知觉定势,这种偏见会使学生感到,教师亲的亲,疏的疏,对人不公平。

5.幽默

幽默,是学生对教师普遍要求和赞赏的一种素质,也是教师与学生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一种催化剂。

6.暗示

暗示是教师对学生产生心理影响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方式。暗示的过程主要是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

由于学生的年龄、思想、智力、经历等特点,决定了学生受暗示的程度较高。所以,如何对学生暗示以及利用暗示达到良好的人际关系效果,便是教师要济重的问题。

7.谈话

谈话是教师的基本功,是师生沟通的常见方式。

教师与学生的谈话有几种不同的性质。一是接触性谈话,即“随便聊聊”,意在寻求心理接近,这也可说是一种感情投资;二是调整性谈话,针对某人或某事,了解过程,弄清前因后果,以便正确判断;三是教育性谈话,如鼓励、表扬、防范、匡正等。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内容和目的来设计谈话的方法,尤其要做到以下几点:

8.角色淡化

教师是社会一员,他不仅仅充当“教师”这一社会角色,而且还充当多种角色,如“长辈”、“学者”、“朋友”等等。教师与学生交往,既是角色交往,又是个性交往,是以双重身份出现的。即既是非个性的“社会角色”执行者,又是独特的人的个性;既是群体的一分子,又是独立的个人。在现代社会中,青年学生交往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于体现非个性的“角色交往”的现状愈来愈感到厌倦,而更多地去寻找既充满友谊,又增加生活情趣的“个性交往”活动,来达到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平衡。因此,“老师也是朋友”便呼之欲出。实际上,就希望老师淡化角色,以“人”的原来面目、以个性特点参与交往。

新型师生关系论文

新时代新型师生关系与课堂教育教学 柘城县桥镇第一初级中学念全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命令和服从的关系,老师总是高高在上,总是具有一定的权威,学生必须言听计从,唯师是从。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几千年的封建家长制的影响使学生的主动性、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不到充分发挥,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 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信息化进程迅速发展,网络、计算机、资源库等信息化系统中的组成要素迅速浸透到学校教育中,使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容和形式以及学习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和相关的信息,这样就打破了以老师为主导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育模式,也打破了在这种体制下教师凭借知识资源而获得的教育权力和威严,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 目前师生关系中存在不少误区,极削弱了教育的活力,妨碍了素质教育,因此很有必要对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剖析,并探索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理念与课堂教育教学 新型师生关系,它表现在平等(人格平等,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教师理解学生,一视的与学生交往,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同时也要求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尊师爱生(学生尊敬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和人格尊严,对教师有礼貌,愿意协助配合教师工作,虚

心接受教师的指导;教师热爱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了解关心爱护。),教学相长(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学生可以超过教师),心理相容(教师和学生在心理上是协调一致的,在教学过程中是师生关系亲密,情感融洽、平等合作。) 二、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与课堂教育教学 (一)尊师爱生 现代教育中的“尊师爱生”不是封建等级关系、政治连带关系、伦理依附关系,而是师生交往与沟通的情感基础、道德基础,其目的主要是相互配合与合作,顺利开展教育活动。尊师就是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和教师的人格与尊严,对教师要有礼貌,了解和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理解教师的意愿和心情,主动支持和协助教师工作,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爱生就是爱护学生,它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重要体现,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是教师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培养学生热爱他人、热爱集体的道德情感基础。尊师与爱生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换取学生发自心的尊敬和信赖,而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又可激发教师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和学习条件。 (二)平等 平等不仅是现代社会化趋势的需要,也是教学生活的人文性的直接要求和现代人格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教师理解学生,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并一视地与所有学生交往,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同时也要求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学会合作和共同学习。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改善师生关系问题已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成为课程改革的焦点之一。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我校于2007年6月申报立项了《高中政治课堂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为省级课题。2007年9月1日正式开始实验研究。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本学年来课题组成员按课题研究计划,积极开展探索、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课题活动与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我新光学校前身是南平造纸厂职工子弟学校,现为省级、国家级体育传统示范校,也是南平唯一的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在内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由于我校与南平市少体校联合办学,承办少体校学生文化课教学任务,同时,也是延平区定点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的生源差异较大,家庭背景与素质的差异明显,尤其是高中生源素质差异更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目前我校师生关系的现状还不能令人满意。学生讨厌老师,老师看不惯学生的现象广泛存在;老师体罚学生,伤害学生自尊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结合我校实际,在我校进行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教学研究是我校新一轮课改的关键环节点,是提升我校办学水平再上新台阶的着力点,也是我校“外求发展,内抓管理”的核心点和突破口;同时,也是打造一支师德高、技艺精,具有教研能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的有效载体,该课题的研究存在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需要;该项工作的有效展开,必将对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带来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为此,我们提出要想从根本上改善目前师生之间紧张对立的现状,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先从教师着手。 二、对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的认识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的核心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必然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传统的师生关系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当前,无论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转变,还是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最终都要依靠师生互动与交往来达到教育目的。因此,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的现状、特点、变化和发展,力图寻找

浅谈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新型师生关系

浅谈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新型师生关系 发表时间:2011-01-19T11:40:45.09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1年第3期供稿作者:刘秀玲朱中寿[导读] 良好、恰当的教育手段既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又是师生关系得以和谐融洽的一根彩带。 ◆刘秀玲朱中寿山东省昌邑市北孟第一中学261318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也是学校教育活动过程中一对最基本的矛盾,师生间这种在教育教学的互动关系上存在的疏远、分歧、冷漠、对抗和冲突就是师生关系问题所在。那么,新时期师生关系问题的成因何在呢?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思考,本人认为有如下主要几个方面: 一、传统师生关系的不良观念 传统的师生关系理念虽然有教师应尊重、爱护、理解学生的观念和要求,但它更强调教师在教育关系和社会关系中占绝对的支配地位,学生只能惟命是从,不能随意评价老师。在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某些教师心理上有较强的优越感,往往放不下架子,不愿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交流,不能主动与学生交心,即使某学生有偏常问题,也要求学生必须主动找老师检讨方是“常理”,因而致使师生相互欠沟通、欠理解,学生“口服心不服”,导致师生关系问题出现。 二、教师不良的教育手段 教育手段是为教育目的服务的。良好、恰当的教育手段既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又是师生关系得以和谐融洽的一根彩带。然而,现实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常看到一些教师"恨铁不成钢",急于求成,意气用事,简单粗暴,教育手段出现偏差,致使事不达意、事与愿违,非但未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反而造成了严重的教育不良影响。例如,有时出现个别教师的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就是其中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素质教育的实施、师德教育的加强,许多教师已从理论上认识到体罚学生的危害性,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却仍有些教师认为“在特定条件下适当体罚有其积极意义”或“轻度的体罚是无妨的”等,而没有深层认识到受体罚学生心灵上留下的阴影,甚至抱有抗拒或抵触的情绪,致使师生关系问题出现。 三、片面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书教好,使学生掌握应有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育人,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健康的体魄。但现实中,却仍有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仍以升学成绩的优劣作为考核教师的标准,导致一些教师认为学生成绩才是可见可摸的有形的东西,而学生的思想品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做了工作也难让人知晓的无形的东西。于是,一些教师只一味给学生搞题海战术,强化学习成绩,注重成绩的升降,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平时忽视了对学生的年龄特征、时代特点等共性和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知识、品德等个性作深入分析,没有根据学生的身心变化来揭示学生的心理动向并加以指导帮助的意识和行为。同时,某些学校在管理体制中,仍未能把教书和育人真正作为衡量教师教育行为的统一标准,这样,学生身心既得不到健康和全面的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又得不到客观和公正的评价。学生只能学到一些书本知识,离开书本知识,他们就会淡忘使他们得到“高分数”、“好成绩”的老师,出现学习成绩优异而对老师不那么好感甚至反感的现象,致使师生关系问题出现。 四、个别教师师德的滑坡 教师是一种神圣的职业。言传身教,身正为范,为人师表是教师的职责要求,又是教师师德内涵的体现。但在现实中,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社会不正之风的充斥,致使个别教师人生观、价值观受到震荡而歪斜,认为教师工资远未能体现其劳动价值,因而思想上不求上进、无事业心,工作上应付了事、无责任心,甚至利欲熏心,出现从学生身上“按劳取酬”的恶劣现象,导致师生关系问题出现。 五、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反差 在现实中,一些独生子女往往是家长的掌上明珠,被两代甚至三代人像众星捧月一样呵护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力尽所能满足“明珠”的要求,对其教育亦只以多找其“闪光点”为主,而少触及其“阴暗面”,致使学生大多“养尊处优”,很少受到委屈、遭受挫折,从而形成了执拗的性格。在学校,一般来说,教师对学生“阴暗面”的指正和教育比起家庭严格得多,这样,一些学生往往受不了,哭鼻子的有之,与教师对着干的有之,甚至私自出走有之等,致使师生关系问题出现。其中,新时期师生关系问题又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减弱上。当师生关系问题出现后,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造成学生不信任或不服从教师的教育。当师生关系问题与日俱增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暗地里或公开地释放出来,轻则无故迟到、早退、旷课、缺交作业、背后辱骂老师、为老师取绰号,重则对老师进行恐吓、当面“干仗”或私自出走。这些都与我们的教育目的严重相悖。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教育思想的转变,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最终都要依靠师生互动与交往来达到教育目标。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维持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和必要环境,而且还是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和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部动力。因此,怎样对待和处理师生关系问题呢?我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握和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辩证关系是重要环节。存在师生关系问题的有关教师应转变和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努力营造新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社会和家庭应切实优化教育环境,积极配合学校加强内部机制的改革,促进师生关系的良性循环。当然,应如何具体、系统、有效地预防师生关系问题的出现,妥善处理和解决已出现的师生关系问题,以保证师生关系良性循环,切实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上新台阶,有待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作进一步的探索和努力。

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国内外关于师生关系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当代美国人本主义教育,针对60年代科技至上教育的精神弊端,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侧重情意的发展、创造力的培养、经验的学习及感受性的训练,提倡创建了一种积极的充满人性味的师生关系和校园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展露个性、发展个性。他们提出了“四个R的教育”,采用背对法、沟通、拟情等教学策略。注重人际关系和谐和知情意整合发展;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最著名的代表罗杰斯则认为;构成道德教育的条件是感情和态度,是教师的真诚、坦率与学生的和谐一致,提出用真诚、接受和移情性理论来构建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除此以外,国外专家Pianta、Steinberg、Moos和Ladd等人也对师生关系进行了广泛研究。 同时,国内教育界也纷纷展开研究。2007年,宋德如、刘万伦从学生角度去探讨中小学师生关系在亲密性、主动性和合作性等方面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师生关系亲密性、主动性、合作性总体随年级升高呈下降的趋势,女生在师生关系亲密性上得分比男生高;师生关系的亲密性、合作性和主动性三方面并非平均发展,合作性表现最高,主动性表现最低,亲密性居中;2005年,刘万伦、沃建中以学校喜欢、环境适应和学校适

应为指标,考察了师生关系与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关系,发现师生关系与以上三个指标有显著相关。但是也有研究发现,学校中的环境变量(如班级环境)与学生的态度、情感有很高的相关,但对学生的行为的解释率很低(10%以下)

;2010 年,张野、李其维考察了初中生师生关系、归因方式、成就目标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学绩组学生的师生关系显著优于低学绩组的学生,并且和教师的情感联系密切,这可能与高学绩组的学生有更高的成绩目标定向水平,能够更多地得到教师的接纳和认可有关。 这些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主要涉及师生关系结构类型、发展特征以及师生关系与学校适应、心理健康的关系等诸多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师生关系作为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化研究。 (二)在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重新建构势在必行 1、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研究是改变教育现状的需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贯彻和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现行的师生关系越来越束缚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教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被深深烙上了师道尊严的烙印。主要体现在:重教师的主导性不重学生的主观性,重教师传授不重学生的能力发展,重知识记忆不重学生的探究学习,这种传统的师生严重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只能培养出具有依赖性、缺乏创造性的学生,根本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对当今研究生师生关系异化的再思考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对当今研究生师生关系异化的再思考 作者:范志慧, 马洁 作者单位:范志慧(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马洁(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刊名: 教育与职业 英文刊名:EDUCATION AND VOCATION 年,卷(期):2010,""(21) 被引用次数:0次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李毅弘.LI Yihong互动与对话:研究生德育中的师生关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2) 认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特殊联系,决定了导师在研究生德育过程中必然要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种重要作用的发挥必须寄寓于良好的师生关系.以研究生德育中理想师生关系为研究切入点,提出互动与对话是研究生德育工作中理想的师生关系,并就该模式的特征及其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的实现路径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2.期刊论文许慧琳.庄建林.田芳.罗嵇宁.邵波.宁勇.包江波.黄葭燕医科研究生师生关系调研与浅析-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6) 导师与研究生关系是研究生培养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该研究通过专题问卷调研,从研究生基本情况、师生交流状况、师生在科研中的状况、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状况、研究生培养模式等6个方面了解目前医科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揭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3.学位论文王晓辉师生关系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2010 建立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提出,使人们愈来愈关注作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主渠道的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创新能力作为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要指标正成为关注的焦点。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整体水平不高。师生关系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无论是导师因素影响还是个人因素影响的充分发挥,都需要通过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来实现。
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分析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并对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是师生关系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的理论研究,论述了师生关系影响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当前研究生师生关系的类型,以及民主和谐型师生关系如何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第三部分从问卷调查入手,分析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研究生师生关系的现状。第四部分从师生关系视角对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的原因展开探讨,重点分析了导师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学习动机、师生交往质量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五部分针对原因提出了对策建议,即更新导师教育理念、端正学生学习动机、提升师生交往质量。
本文认为,师生关系不和谐,既有导师和研究生自身的因素,还与师生交往质量有关。师生关系不和谐,将极大的影响研究生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进而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产生不利影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需要从导师、研究生和师生交往三个方面做出努力,良好的师生交往,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生成和提升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4.期刊论文匡维.杨杰文化反哺中的研究生师生关系-文教资料2009,""(23) 文化反哺现象的出现预示着后喻时代将要到来,在这场社会文化变迁当中,作为社会子系统的高等教育必然会受到影响.本文立足于文化反哺基础之上,探讨了高等教育中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变化. 5.期刊论文李凤兰.张俊如何构建研究生培养中的新型师生关系-咸宁学院学报2008,28(5) 师生关系的研究是教育研究领域里一个久远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已逐步由传统的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这一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的定位问题.而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是研究生的各种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正确的师生关系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对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作出分析与研究,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6.学位论文王青导师与研究生之师生关系的伦理学分析2008 我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主要实施以导师制为主的教育培养模式,因此,研究生导师在整个研究生教育体系中有着十分独特的重要地位。本文试图在教育学和伦理学理论的指导下,针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实际,主要从导师的角度,探讨导师与研究生之师生关系的伦理基础,以及研究生导师的应具备的职业伦理素养。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的方法,通过对已有理论成果的梳理和综述,分析了研究生导师的工作性质、特征和作用,论证了导师将“研究者”与“教育者”身份统一于一身的角色特征,阐述了导师与研究生之师生关系的特点,即身份上的师生关系、科研上的合作关系、教学上的相长关系和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以苏南某高校作为个案研究对象,采用问卷和访谈等调查方法,围绕当前导师与研究生的交流频率、对导师的满意度、喜欢/反感的导师类型和指导类型等问题,对部分在学的研究生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统计,分析了当前导师与研究生师生关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论文探讨了研究生导师在科研伦理和教育伦理两方面应具备的职业伦理素养,揭示了这两种伦理素养在导师作为一个整体角色中的内在的-致性,并从“生产”与“再生产”的关系方面论述了这种一致性的基础。根据以上理论分析,针对当前我国导师与研究生师生关系中存在问题的实际,论文最后提出了提高研究生导师职业伦理素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政策性建议:(一)加强研究生导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二)完善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三)废止数量化科研评价办法,建立正确的研究生导师评价标准和机制;(四)制订研究生导师的工作规范,转变导师的研究生指导方式;(五)严格控制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招生规模。 7.期刊论文朱成康.董华青.范青明浅谈研究生培养中的师生关系-中国成人教育2007,""(23) 由于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多种因素中,导师和研究生这两个主体因素的基本素质及其相互关系直接制约着研究生教育的进程.随着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日常生活中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关系(为表述简洁,本文称为师生关系)的不和谐也偶有出现,笔者通过调研所在学校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有利于丰富和深化我们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8.期刊论文张静.Zhang Jing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和谐关系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7,""(9) 良好的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是提高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研究其间的和谐关系有很重要的意义.影响其间关系的主要因素有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导师的指导风格与素质、研究生培养目标等.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有权威型、松散型、功利型、和谐型等几种类型,但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最基本的关系仍然是师生关系,其本质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和谐"导学"是这种关系的集中体现. 9.期刊论文侯维建立理想的导师与研究生关系促德育发展-大众商务(投资版)2009,""(6) 导师与研究生关系是影响新时期研究生德育的关键因素.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研究生培养的传统单一导师制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挑战,在分析导生与研究生关系现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建立新时期研究生教育中理想的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对策,以促研究生德育取得实效.

从几个教育案例分析新型的师生关系

平等、尊重、交流 ——从几个教育案例分析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它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有感于传统的教育关系对学生的约束,我在教育实际工作中开展了一些尝试与转变。下面以自己的教学实例谈谈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 一、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朋友。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更具体地说,是人的心灵。如果老师不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那他对学生的教育就会使他和学生之间筑起一堵墙。李镇西老师在他的论著《爱心与教育》中提出:建立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能让学生具备舒展、愉悦的心灵;教师对学生具有了真诚的信任和尊重,学生会感到人格的尊严,又会对老师产生朋友般的信赖。创造这种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真心付出。。 案例一: “林妹妹” 我教的一(1)班上有一个小女孩,眉清目秀,表演能力比较强,是个很惹人喜爱的孩子,若皱起那眉头呀,颇有几分《红楼梦》里头那令人怜惜的林黛玉。听说有这么一个人,办公室里像炸开了锅,天天有人缠着班主任找她来看看,让她表演一下。可是每次来到办公室里她都不作声,低下头,抿着嘴,像一只受到惊吓的小鹿似的,很无助。她的心灵受到伤害。 几次我无意中找她帮我到办公室去拿东西,她一动不动地坐在座位上,只是看着我,我在叫了她几次后失去了耐心,对她严厉的批评了几句,看到她眼里滴溜溜转的眼泪,我发现自己失态了。课后我把她叫去办公室想了解原因,可是她不愿意进办公室,于是我硬把她拖了进去。来到办公室后我发现她的眼睛在到处瞟,知道没老师在意她,才舒了一口气。我问她:“今天老师态度很凶,对不起。刚才你怎么不愿意帮老师的忙呢?”她没说话,紧紧咬着下唇,我知道,无论我怎么说她今天肯定不会给我一个说法。于是我转话题,“瞧瞧我们的一年级小学生头发长长的但是又没扎好辫子,全乱作一团了。今天我教你扎辫子,明天开始我可要检查你扎的辫子呢。”末了我还吓唬她“要是学不会扎辫子,我可要你妈妈把你的头发剪短了。”她笑了,但又摇了摇头。第二天,我看到她扎着两条小辫子回学校了,我及时地表扬了她。接着连续几天她都整整齐齐地回来上学,不再头发乱糟糟的。偶而有一次两次午睡醒后没弄好头发,我都帮她扎好。 有一次我问她:“老师缺少一个数学科代表,你能帮我把作业拿到办公室来吗?”她摇了摇头,我回想起她每次进办公室的情景就知道是什么原因了。我问她“你很怕进办公室吗?”,她点了点头,眼睛又向其她老师扫视了一下,发现没人看着她,又说了一句“我不会收作业。”她明明是数学小组长,怎么不会收作业呢?我没再勉强她。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经常找机会表扬她,坐得好表扬一下;回答问题了又表扬一下;需要临时拿点什么东西,就找其他同学跟她一起去拿。 一段时间过去了,这天我正好上统计知识,为了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我给他们举了一个例子,例如选班长,最好是用民主选举然后统计结果。在候选名单中我特意写上她的名字,随着她名字下的人数的增多,她的眼睛越来越亮。虽然最后的结果不是最多票数,但她仍然很高兴。很容易理解,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别人的认同。下课后,我笑她,“很多同学都想你来当班长呀,下一学期你还愿意当数学科代表吗?”“好呀!”想不到她会那么爽快地答应了我。 从上面的案例中可以看得出来,学生对教师是充满着戒备之心,要取得这个学生对你的信任和尊重,首先你要“目中有人”和“心中有人”。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有的权利、尊严,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理解,从而达到彼此尊重、信任。 二、教育是美的,美在机智。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教师对学生要严加管束,而学生必须对教师绝对服从,这种学生只能被动地服从教师的权威的关系,就是一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正是因为受“师道尊严”的影响,现在的部分教师把维护自己的威信,体现教师的权威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从而把自己摆在至高无上,不容侵犯的地位。在教育过程中采取压制的手段,迫使学生承认错误,致使学生口服心不服。这样的教育已经越来越不适应

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

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是我们每天都要扮演的一个角色,师生关系也成为我们不可逃避的一种关系,我们必须面对一群知识与与道德修养都还不曾完善,个性上有着不同差异,或者在个性上有看不同程度缺陷的人,耐心地教之,而有些人偏偏屡教不改,屡启不发,因而会令我们有刹那的灰心、启之,愤怒与忿闷,可以说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日常情绪,继而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效果与教学威信。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但令我们身心愉快,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情感、意志、道德诸方面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可以说师生关系的融洽是教学成功的前提,那么如何才能处理好师生关系呢?下面试谈谈本人几点肤浅的认识: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意味着要真正把学生当人看,踏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刚刚摆脱了初中阶段的严格管制生活,他们仿佛一夜之间成长了,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观照世界与自己,他们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思维方式和个性,已经具备了独立的人格,这个时候,他们的心理特别迷茫、脆弱,他们对老师的眼光,老师的评价尤其敏感,如果老师无视这一切,依然高高在上,视他们为初中生,甚至小学生,辄呼斥喝,那么学生肯定不会再象初中那时屈服于你虚弱的威严,他们在偿试抗争,势必先顶了你再说,赢了,他便暗自得意,输了呢?也从此埋下抗拒的种子,于日后侍机再爆发,所以,我们要掌握学生的这种心理,学生犯错,尽量私下处理,下了课找个机会象好朋友一样找他谈心教导,让他有发言的机会,讲出他犯错的原因,冷静下来审视自己,这样才直达他的内心,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许多学生都会感激老师给他的这点面子,这点尊重,也是知道自己做错了的,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进,我从初中调到这里教高中,最大的感觉就是学生真的变了,即使是我从前教过的,刚好分别个把月的学生,他们都仿佛一夜之间变了似的,他们的心理个性,独立多了,反抗性强多了,也许他们真的跨过了生命中的一个台阶了吧。学期开始我曾碰过几次钉,两个中专班都有一两个男同学表现极之懒散,上课更是公然在座位上搞小动作,无视我的讲课,便忍不住当堂严辞提醒他们,而他们竞当堂我的嘴,还无赖地说:"我考试就是不用合格的,我回来也是阿妈逼的",我当时简直气昏了,后果在级长的协助下,是处理了这个学生了,但事后我却反省,那些学生怎么就敢这样放肆顶我?是不是我也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若长此以往,今天不是为甲生气,明天就是为乙生气,自己不被气病才怪呢,后来我终于悟到了高中生的心理,他们正脆弱、正敏感时期,老师的不留情面的批评只会令他们自暴自弃,进而不顾一切。为学生的这些错误而生气是不值的,不知谁说过一句话:"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这是愚蠢的",老师必须比学生站得高、看得远,不要与学生一般见识,心里想着他们是受教育者,是一群有待提高,有待改造的青年,这样你就心平气和他们对待学生的错误,就会有耐心地一次又一次去启导他们的了,动辄与学生撞火是没有好结果的,若是学生们得到应有的尊重,班里最坏的那几个人都自觉地去学,在这种和谐的气氛下,彼此都相处愉快,教学效果又何怕不好呢?其次,是巩固自己的实力,老师自身的综合素质的优劣亦是影响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的,重要因素,这就是大家常说的个人魅力问题,教师的知识广博与否,本专业基本功扎实与否,谈吐、风度优秀与否等等都形成你独特的风格,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高中生正是需要偶像崇拜,需要良师益友的时候,如果你行,他们会服你、敬你,进而听你的,这也是影响师生关系的一个元素。最后,我还想谈谈与学生的距离问题。虽说历来人们都提议教师要与学生打成一片,但是我认为与学生相处时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是有必要的。因为只有距离才能产生,适当的距离使学生对你保持敬畏感,以后才便于开展工作。因为师生之间毕竟是不同层次的两种人,如果老师与学生太亲近、太随便,学生就会太放肆,不便于进行教育,老师还是要保持自己的身份,坚守自己的原则为好。纵而观之,老师只是一个清贫而艰辛的撑渡人,学生只是我们喧闹的过客,我们守在这清寂的校园,把学生一届又一届地送走,把他们从生命的一个渡口送到另一个渡口,但愿我们能在每一程途中都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寻找到职业的乐趣,

研究生导师和师生关系

研究生导师和师生关系 伴随着高校扩招浪潮,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其中研究生教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其更注重培养学生理性的思辨能力和研究治学的方法,实现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而研究生阶段又是“精神成人”的重要时期,德育同样不容忽视。因此,研究生教育本应该是教(教学)、管(管理)、导(德育)三方面的结合,但由于很多高校教、管、导分工过于细致,且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联系机制,最终导致学生在学校难以得到全面的关怀。 首先,需要明晰教育工作者在学校运作过程中,承担着何种职责,其中研究生导师尤为重要。导师一词,源自佛教语tutor,导引众生入于佛道者的通称。这和现在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老师导引学生进入研究领域的意义有相通之处。研究生教育,导师之“导”体现在教导、引导、劝导三方面。教导重在对学生的知识传播和积累;引导立足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劝导强调导师对学生治学态度的影响以及高尚人格的塑造。这三方面的指导应是渗透在日常的教学科研中,潜移默化,融为一体。 其次,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这里强调“受教育”而非“被教育”,就是希望实现本科学习被动接受的地位向研究生学习主动探知的地位的转变。本科教学是工厂化的流水线批量生产,毕业贴上合格的标签便向社会输送了一个标准化产品。而研究生阶段则是导师制下的手工作坊式生产,旨在突出个性的精雕细琢。但随着扩招人数的逐渐增多,导师面对产品规模的不断扩大,在生产周期不变的要求下,只能缩减工时,几乎很少给学生单独予以指导。于是,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只能束之高阁,终成为理想蓝图。基于此,研究生更应该自发主动的争取资源,而不是消极抵抗,置之不理。 再次,建立以导师为主导,以研究生教学秘书、辅导员为辅助,以研究生群体为服务对象的全方位、互动式培养模式。老师的职责功能不同,却都抱着教书育人的同样目的。如果说研究生是一只开往成功彼岸的船,那么导师则是舵手,教学秘书和辅导员充当了水手的角色。船只有不断的优化结构,提高安全性和功能性才能较好地避风避险,前行万里。舵手要掌握前行的方向,是徘徊于湍流蜿

《新课程改革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新课程改革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容摘要】师生关系是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石,在师生关系中蕴含着教学价值观。当今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教学价值观在发生着变化,时代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和谐是新型师生关系的主要特征。“以人为本”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以人为本”的首要前提就是大力调整师生关系,没有师生关系的根本性变化,新课程改革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因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容和任务。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师生关系。本文从分析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特点入手,论述如何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师生关系。 【关键词】新课程师生关系平等和谐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加强课程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健康的师生关系是发展教育的基础。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学生能否全面、主动地发展,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使其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提高学习成绩,而且更易于教师开展教育工作,轻松愉快的实现教育目的。落实新课程改革的首要前提就是大力调整师生关系,没有师生关系的根本性变化,新课程理念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顺利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有意识地对师生关系进行调整,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师生关系。

一、新课程改革下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出发,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1.新课程改革下师生应当是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 在新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教师必须树立平等的思想,要积极营造教育的氛围。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师生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教导学生,而是以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来帮助、点拨学生。教师要成为学生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个性扬的促进者。老师可以批评学生的种种错误,而学生也可以对老师的失误给予指正。在这种平等的氛围里,师生互相尊重,学生自主自信、独立思考的素质才能得到培养,个性才能得到充分扬。 2.新课程改革下师生应当是和谐融洽、充满浓郁感情色彩的关系。 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当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当人的心情处于愉快轻松状态时,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关怀是学生对学科形成积极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会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心。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充满自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智慧潜能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育教学工作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可以减少学生心理疾患、减轻学生各种心灵负担。由此可见,情感不但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助推剂,更是学生心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研究调查报告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研究”的调查报告 06春教育管理(本):李国营 一、调查研究意义 作为新世纪的教师,要适应未来社会教育的需要,就必须突破传统师生关系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状况,构建科学、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观念到行为都要发生重大转变。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另一方面,增强教师的法律意识,依法保护自己和学生的合法权利和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提高依法执教的水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相处。尽可能为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的发展创设有利条件,鼓励学生发问质疑,给全体学生以展示自己个性与特长的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问卷调查 我在工作期间,在自己任教的班级中开展了师生关系大调查,调查方式主要是问卷调查,题目为我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 由此可见,学生最需要的即是朋友般的师生关系。教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不解决师生关系问题,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空话。反之,抓住师生关系问题,就是找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最佳切入点。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活动不再是依据固有模式“灌输”现成知识,而要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需要师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 三、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新教材为师生发展提供了平台,以此为媒介必须搭建一种新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品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师生人际关系还存在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的诸多因素,这无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忌。革新师生关系是每一位教师不可回避的课题,也是实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必须运用新课程理念构建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1、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的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科教育的本位不在学科而在教育。 教师的活动不再是依据固有模式“灌输”现成知识,而要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不断推出有创意、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师生之间互相沟通、交流,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学生。而且,课程标准重视对某一学段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标准,同时对实施过程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而对实现目标的手段与过程,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这就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体现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创造了比较好的环境,更体现了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的新理念。 2、新教材使用中的师生关系 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备大纲和教材,教师不敢也不能超越教材,教教材上的知识就变成了目的。以往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作出明确规定,但没有规定

如何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浅谈当代社会如何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就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 此所处的地位、作用与相互对待的态度等。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就是顺利完成好教与学任务的必要手段,而且就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 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就是引燃我们智慧火花的导航者,就是应当被长久尊敬的人。人们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表现老师的无私奉献,默默无闻,而大多数老师都能做到这点, 但就是现在的学生就不尽然了。叛逆的学生公然违抗老师命令,与老师背道而驰,不尊重老师,更有甚者,竟然殴打辱骂老师,真就是荒谬至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便就是尊敬师长,老师不乞望桃李满天下,但也不至于遭人唾骂吧!下面就是我对如何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有几点见解: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了解与研究学生 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学生的不成熟性具有成长价值,学生具有主体性,就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教师应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兴趣、需要、知识水平、学习态度与学生个性特点、身体状况等有一定的了解,根据信息来调整教育计划以及措施,促进自我的提高。 二、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师生交往的过程就就是了解学生,对各种事物感受的过程,也就是相互满足需要的过程,师生之间的良性交往,能逐步形成亲密无间的感情关系。师生初次接触难免有生疏之感,学生难免有敬畏心理,要经过多次良好的接触,学 生因教师平易近人而产生愿意同老师亲近的感情。师生一般要经历“接触、

亲近、共鸣、信赖”四个步骤,才能建立起较为亲密无间的关系。在此期间教师要懂得倾听,倾听就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础与前提,在倾听时,不插话,不打叉,她有什么就说什么,而且始终瞧着她们眼睛,关注她们事情。 三、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教师的素质就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教师的道德修养、知识能力、教育态度、个性心理品质无不对学生发生深刻的影响。师生关系的与谐,要求教师必须通过自己崇高的理想、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活波开朗的性格与多方面的爱好与兴趣等来吸引学生。所以,教师要加强学习与研究,努力提高自我。 四、要懂得欣赏与赞美学生。欣赏就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就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会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赞美就是欣赏的结果,就是对倾听与欣赏的巩固。它与表扬不同,它不就是当着学生的面的表扬,而就是在学生背后的赞美。她就是融洽人际关系的法宝。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就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就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我认为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应当亲密无间,甚至可以亲如父子母女,亲如兄弟姐妹,亲如亲朋好友,师生之间只有秉承克己 复礼,才能教学相长,才能知其心,最终实现长善救而其失。 已经历的我们不能更改,唯有努力做好当下。尽己所能善待今天、善待与自己相遇的学生、老师。让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生命相遇变得更加值得回味。老师也要学会感激那些生命中相遇的孩子。就是她们,催发了老师们对教育的思考,促进了老师对不同人性的把握。今天如果您成了一名优秀的教师该感谢

对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认识

对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认识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学业与研究指导,提供学术及其他方面的资源支持,研究生则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双方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对研究生而言,师生关系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对其研究生学习乃至今后学术道路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1]。 一、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 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学习和课题研究,因此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应该是师生、师徒、导学关系。近年来,有不少学者指出研究生与导师在科学研究工作中不仅仅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更多的时候是共同研究的关系,二者处于平等的地位,导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应该是科研伙伴关系[2]。 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研究生师生关系的类型,可将其分为四种类型:(1)纯粹师生型,即职业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以专业指导为主;(2) 亦师亦友型,兼有师生与朋友关系,除学习上的联系外,还有思想、生活等其他方面;(3)老板雇员型,接近于公司雇用的金钱交换关系;(4) 松散疏离型,导师与学生联系不紧密,关系松散。 纯粹师生型,此种类型的师生关系通常发生在学术至上或具有高度权威的导师和他的学生之间。导师专注于自己的学术或行政工作,或是主观上认为没有必要关注学生学业以外的事务,因此师生关系主要围绕学生的课业、论文和导师的科研工作,基于学术任务而开展。导师也会定期举办读书会,根据学生的兴趣、背景和能力,帮助他们制定合适的研究计划,但是在互动中导师定位为课题的指导者、知识的传授者,而研究生是接受者。导师拥有绝对的知识权威,始终居于支配地位,而研究生则处于被动地位,查资料、做实验,处在受教育、被管理的服从地位。这种师生关系较为传统,学生与导师的交流往往只局限在学术上,因此处于这种师生关系的研究生应该更加注重与导师的交流学习。 亦师亦友型,此类师生关系中,导师与学生的互动是全方位的。导师一般精力旺盛,非常活跃,不仅注重学术交流,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注重情感交流,关注学生的生活及思想道德情况。通过师生间的良好互动,不仅学生可以取

第二讲 现代师生关系

---------------------------------------------------------------最新资料推荐------------------------------------------------------ 第二讲现代师生关系 第二讲现代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的意义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普通、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两方面在理性和情绪上的动态的人际关系过程。 教育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由于教师和学生都是能动的主体,因而教育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活动。 在学校环境中,影响学习适应与进步的因素中,恐怕没有比师生关系这一因素更重要的了。 学生与教师所建立的关系,是决定学生的学校经验是否有助于他的全面发展,或者会增加他的困难与挫折的关键。 教育学家或心理学家都同意,一切有效学习活动的进行,都是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之中。 由于师生关系的普通存在性,由于学生认知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过程的社会性,师生关系不仅构成为教育教学的一种背景和环境,而且其本身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要素。 教育者必须高度重视师生关系这种教育要素。 1.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 2.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个性心理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3.师生关系不仅对学生产生影响,同样也影响教师。 二、师生关系的行为模式社会心理学家把人际行为模 1/ 16

式划分为八类,这也完全适用于师生关系的人际行为模式。 教师的正确行为会引起学生的积极反应;教师的错误行为,会引起学生的消极反应。 1.师生关系中八种人际行为模式是: (1)由教师的管理、指导、劝告、教育等行为,导致学生尊敬、服从等反应。 (2)由教师热情帮助、支持、同情等行为,导致学生信任、接受教诲等反应。 (3)由教师赞同、合作、温和等行为,导致学生协调、友好等反应。 (4)由教师尊敬、信任、爱护、赞扬等行为,导致学生帮助、信赖、自信、乐观等反应。 (5)由教师工作不大胆、谨小慎微、胆怯等行为,导致学生骄横、控制、蔑视等反应。 (6)由教师的厌倦、怀疑、敏感等行为,导致学生拒绝、不合作等反应。 (7)由教师的压制、挑剔、惩罚、责备等行为,导致学生敌对、反抗等反应。 (8)由教师不公正、夸大、偏向、激烈、炫耀等行为导致学生不信任、怨恨、自卑、自暴自弃等反应。 从上面可以归为两类性质不同的人际行为模式:良好的人际行为模式,如一、二、三、四类即是,不良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