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观念的更新与方式的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教学观念的更新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广汉市连山中学杨功玉
1986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其规定受教育是适龄儿童、少年的权利又是义务,这为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和依据。但据查,当前适龄少年的辍学率居高不下,有的达到年流失率30%,义务教育完成率低迷徘徊。为此,我们调查分析发现:无论是占85%的自己不愿读的学生,还是15%的家长不让读和其他原因辍学者,经济都不是主要原因,成绩差失去学习上进心才是其内在的关键因素。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许多学生成绩差的呢?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在党和国家把握时机适时提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修正自己教育观念,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转变自己的教学角色,坚定自己的育才信心,是我们最现实的选择和最迫切的需要。
我们有哪些观念需要修正的呢?哪些行为应该转变呢?
一、教学是课程的传递和接受的过程
我们过去总是强调“以本(课本)为本,以纲(大纲)为纲”,上每节课完成早已明确的教学任务(内容)是天经地义的事。现在,我们必须以人为本,教学过程必须要成为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课程内容中引入生活案例即情景导入,用形象直观的手段实施教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的基本步骤可归纳为生活导入,教学分析,生活回归这样系统的循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可以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视野开阔。例如,在讲到人生难免有挫折时,我创设这样的情景:在本次月考中你的考试成绩很糟糕,你的心情会怎样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要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因,因此,思想品德教学实践过程应注意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方面,要明确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要重视教材。另一方面,又必须认识到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必须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包括教材、影像、图片、新闻、实物等素材,借助多媒体的形式使课堂丰富起来,也可以整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成为连接种种课程形式和课程要素的桥梁。
二、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
这还能错吗?难道教师走进教室的目的不是想方设法把一些设计好的知识内容通过一预想程序送给学生?
新的观念说:是的,这样想是错误的。
北大的哈佛毕业的教授说:“当我们在这里聆听了老师淋漓尽致地发挥其主导性的时候,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荡然无存了。”
传统观念认为: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来进行。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了再学。
而新的观念却强调:教学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往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了教学的内容,求得了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进步。
要真正实现师生交往的互动共进以下三点是必须要做到的:
(1)建立一种民主化的师生关系,淡化长幼尊卑的观念,更不搞“一言堂”的家长制作风。
(2)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意见,沟通学生情感,尊重学生人格,要学会向学生学习。(3)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应该是学生锤炼演示才华的舞台,教师只能当导演,去组织帮助、鼓励、引导各演员施展各自才艺。
三、教的目的是“学会了”
教学的目的不就是让学生学会?重知识或技能吗?时髦的说法是“抓着老鼠了就是好猫”,在很多人眼里演化成“考了高分”就是“好学生”,“教了高分就是好老师”。其实也这是错误的流俗观点,它是传统的重结论、轻过程,重学会、轻会学教学观念的表现,在形式上必然会导致走捷径教学。
有个著名的美、日、中三国美术老师教画苹果的例子:
美国老师提一大筐苹果进教室,每人发一个,然后要求吃完前画好。
日本老师拿了一个苹果摆在讲桌上,让大家画。
中国老师直接在黑板上简笔画了一个苹果,让学生模仿。
结果不言而喻,中国孩子们画出的苹果是最像的。但那苹果没有颜色,没有香味,更没有孩子们真切的触感、眷眷的依恋和创造的快乐,它是仅凭记忆模仿出的一个机械的图形,无须智慧的努力。其实,让学生自己面对挫折和失败,是他们学习生存、发展、生长、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他虽然会冒着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的风险,但是,我们却更应该看到这种风险背后的不可量化的长远效益,看到那些难以言状的丰厚回报。
因此,教的目的不是“学会了”,而应该是“会学了”,会解决实际问题了。我们的教学到了多让学生吃吃“眼前苦”,解决实际难题的时候了,而且我们要有“一无所获”的“失败”的心理准备。没挨过“饿”的狮子永远都不会自己捕猎。这“饿”就是失败的结果,是前面所说的“学会捕猎”的必须进程和内在要求。
四、为了学生的需要
先说两故事吧:
(1)某女生外婆病故,于是上课无精打采埋头抽泣,教师问明原委后,直言:“死了就死了嘛,别哭了,认真听讲。”
(2)某生上课尿急,涨红着脸示意老师。老师讲完例题后才说:“快去,下次不行。”
这两故事我们每个人都会觉得似曾相识,甚至每天还是在不断发生着。某种理智的声音在我们心里说:“我不是不关心他(她)的生活,我更关心他(她)的学习(成长),我是为了他(她)好。”其实,这是典型的学科知识本位的教育观的表现,他关心学科的知识技能是否为学生所掌握却不在意学生是否愿意。他们只在乎学生的“需要”而不是学生的“意愿”或“情感”,有的人甚至认为:了解关心学生的生活情绪那是班主任的事,说什么关爱学生尊重人格那是无法考量的东西,分数高才是实际的需要。
现在新的观念提出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口号,关注知识的地位,不是凭大人们的想象制定出孩子们的“需要”而去满足他们,而是凭学生们“愿意”,老师竭力去适应配合、引导他们。老师应关心每个学生道德教养和人格养成。知识的学习过程应该成为道德提升和人格养成的过程。“学生外婆死了”时需要的是真诚的安慰和祝福,在这时如果这位教师花两分钟安慰女孩,花三分钟让全班默哀,我想不仅对这位女孩,对全班其他学生也是一次最好的人文关怀的教育。
再回到前面那个成绩差引起的高辍学率或厌学的问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