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课程新模式的实施与评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交际课程新模式的实施与评价
摘要:笔者已经构建了一个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新模式,该模式主要从理论培养、情感培养及行为培养三个层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并且已在实际教学中实施了该模式,初步取得一些效益;本文将针对该模式的实施及对其评价展开讨论。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课程新模式;实施;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2
一、跨文化交际课程新模式的实施
(一)教学方式
如前所述,该教学新模式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论培养、情感培养和行为培养为主。

在实施过程中,理论培养这一阶段的教学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

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的方法并非传统的知识灌输,而是结合跨文化交际现象导入理论知识,让学生通过现象去理解理论。

新教学模式中,每节课还加入学生轮流进行课堂报告的固定环节。

学生就相关的理论知识点,阅读教材上的内容,到图书馆和网络上寻找相关文献进行扩充阅读;在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后,他们必须进行15分钟的课堂报告。

这份报告必须包含引言、文献综述、结束语以及参考文献等;除了理论框架之外,小组还必须结合相应的现象去解释理论知识。

课堂报告结束之后,其他同学将会针对该报告进行提问,最后授课教师也将提问及点评。

课堂上,仅靠教师讲授,学生对某理论知识的了解是有限的。


过前期准备,针对某个理论,学生在文献搜索及阅读的过程中,是一种积极学习理论知识的状态;而进行课堂报告则是把他们理解的理论知识通过口头演绎的方式呈现给其他同学,是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的巩固;解答同学及教师提出的问题,则是检验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真正的理解程度。

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学生小组课堂报告的教学方式,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一改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以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

在情感培养方面,授课教师主要进行案例教学,大量的案例提供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

主要步骤为:案例呈现—教师提问—阅读案例—分组讨论—分析案例—得出结论—教师总结(杨盈、庄恩平,2008)。

在使用案例时,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案例,如文字案例、图片案例、音像案例等。

务求在使用案例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真正受益。

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根据所学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判断和识别跨文化交际事实或者现象;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学会用非评判性的态度去分析案例,并容忍接受甚至欣赏其他学生的不同观点和看法”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
文化与交际方面,主要通过分析其定义、构成因素等阐明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化差异方面,着重从不同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出发,分析不同文化的异同,同时引导学生在认知层面形成“本文化”和“他文化”意识,摒除过去学生一味注重“他文化”与“本文化”的差异的现象,而忽略“本文化”中也存在异同的现象。


有对“本文化”的充分了解及认识,才有可能加深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中情感培养,从而令他们对“他文化”能产生理解、欣赏或者接受的情感态度。

语言中的文化差异方面,我们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能够通过授课教师呈现的语言例子,用分析、判断的眼光地去挖掘当中的文化差异,从而令他们在学习语言时能够有更深刻的理解及感受。

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时通常比较关注语言因素,而对非语言交际的重视程度较低;但在真正的交际中,非英语交际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否则有可能导致交际失误。

因此,我们在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处理上,采用大量的案例,分析各种文化中非英语交际的差异,如肢体语言及副语言等,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掌握跨文化交际知识。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我们新的教学模式中,除了理论培养和情感培养之外,还有能力培养,而这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

教师在这一阶段着重培养学生跨文化自我监控能力及在跨文化意识下的解决问题的技能。

教师在这一阶段采用提供大量真实情景给学生,让学生解决情景中出现的问题,激励他们培养跨文化实践能力。

除了课堂上通过案例分析、情景表演等教学方式让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实践;授课教师同时也鼓励学生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国际学生进行交流,以锻炼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此外,新教学模式中还有一项关于课程实践的任务,每4名学生为一个小组,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跨文化交际调查项目,并完成一份
书面报告。

首先每个小组必须选择一个与跨文化交际紧密关联的题目,围绕题目进行文献检索,寻找充分的理论支撑,并确定研究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等,设计好相关的问卷或访谈问题后,在研究对象当中进行调查,然后统计数据、分析数据、撰写调查报告。

整个调查是为了让学生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及理解;同时也是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践的一个过程。

整个调查结束及报告形成后,每组学生在课堂对其调查进行一个简短的课堂报告;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可以互相学习,还能够通过他组的调查成果,对自己的成果进行反思评价。

二、新模式实施的评价
由于该教学新模式善处于实验阶段,为了解其效益,我们针对该新模式中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及重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等方面,对实施了教学新模式的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以此进行评价。

首先,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教学方式上,在理论培养方面,32.3%的学生认为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知识比较难懂;而通过课堂上授课教师结合现象讲解,60.6%的学生认为通过这种方式理解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知识则相对容易。

而对于课堂报告这一教学方式,69.7%的学生认为这对他们学习、理解、巩固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有帮助。

此外,在情感培养方面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77%的学生表示喜欢这种教学方式,其中61.3%的学生表示喜欢文字案例分析,93.5%的学生表示喜欢影视片断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上,学生们普遍认为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内容比较充实丰富,文化与交际、文化差异、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非语言交际、时空观、跨文化适应与跨文化素质培养等方面的跨文化交际知识,让他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上,64.5%的学生在学习了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后,能够解释生活中出现的相关现象;74.2%的学生表示自我发觉、自行解释的能力有所增强;61.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跨文化交际适应能力有所增强;58.1%的学生认为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提高他们口语、写作和翻译等方面的语言训练。

75.8%学生认为,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学习对他们将来从事翻译工作会有帮助;73.2%的学生认为改课程的学习有利于他们将来从事英语教学工作;77.1%的学生认为,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学习对他们将来从事国际商务方面的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其次,通过对授课教师的访谈,我们了解到,与之前传统的授课方式相比,授课教师认为首先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学习兴趣较为浓厚,这体现在课堂上,他们不单只认真地学习理论知识、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课后还认真准备课堂报告,而在课堂报告的过程中,除了做报告的学生本身非常投入,听报告的学生提问也十分踊跃。

在进行案例分析法时,教师发现通过训练,学生们能够很快找到某个案例所隐含的理论意义,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不少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在课堂上表达他们的意见,这在一方面是对他们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巩固,另一方面也加强了他们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新模式的实施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益。

但由于是首次实施,还存在不成熟之处,有待进一步修正。

譬如,该课程中出现较为难理解的理论知识,其中45.2%的学生认为时空观方面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较为难理解,对于这样学生普遍认为难理解的理论。

其次,虽然在课堂报告中大部分学生表示有所收获,但这一教学环节,也存在一定的问题,64.5%的学生认为在准备课堂报告的过程中,形成清晰、逻辑性强的框架比较难;47.5%的学生认为根据相关理论进行文献检索比较困难。

进行小组项目调查的过程中,58.7%的学生认为在选题及找理论支持比较难处理。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虽然学生们能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但他们的文献检索能力仍然比较弱,这将对他们在课后自学理论知识造成一定的障碍。

而对于教学中出现的小组合作的方式,73.3%的同学表示不喜欢,他们普遍表示喜欢自己单独完成任务。

以上是教学新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都是今后我们要进行修正的地方,有待在将来的教学中逐步去改进。

参考文献:
[1]胡素芬,陈婷.案例教学法在“跨文化交际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9,(12).
[2]王琴.基于网络环境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模式初探[j].吉
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3]王玉萍,王茜.跨文化交际学教学现状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运城学院学报,200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