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系统
第九章 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

分布范围,而是通过
这些生物界面而限定 的生物面来定义。
以a类消失和b类消 失 定义一个地层间隔
谱系带
含有代表进化谱系中某一特定化石的地层体。 它既可以是某一化石分类单元在一个演化谱系中的延限,也可以是该化石分类 单元后裔分类单元出现前的那段延限。 种系带的界限是通过演化谱系中化石的最低存在生物面来确定的。
组合带
特有的化石组合所占有的地层。该地层中所含的化石或其中一类化石,从整 体上说构成一个自然的组合,并且该组合与相邻地层中的生物化石组合有明 显不同。
间隔带/ Interval Zone
位于两个特定的生 物面之间的地层体。 不一定是某一个或 几个生物分类单元的
以a类最低存在界面 和b类最高存在界面 定义一个地层间隔
分级:群、组、段、层
Group→ Formation →Member →Bed
岩石地层单位-组
定义:组是基本的岩石地层单位,具有相对
一致的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且具有一定 结构类型的地层体。
建组条件:
1)岩性相对一致(均一、夹层、互层或特别复杂); 2)内部结构一致(内部不分段的组为一种结构类型,
延限带Range Zone-选定化石的延限范围所代表的地层 顶峰带Abundance Zone-以某个特有分类单元或一组特定
生物带 Biozone
分类单元的丰度明显高于相邻地层丰度的地层体 组合带Assemblage Zone-以三个或更多化石分类单元构 成的组合或伴生视为一整体,而有别于相邻地层 间隔带Interval Zone-两个特定生物面之间的含化石地层 谱系带Lineage Zone-含有代表进化种系中某一特定片断 化石的地层
很明显,生物地层各单位之间不存在 大小级别关系; 并非所有地层都能用生物地层学方法 进行划分对比; 因而,生物地层单位本身并不构成独 立的地层系统 但是生物地层仍是目前进行远距离、 高精度(古生代以来)地层对比所普 遍采用的、较为可靠的方法
地史学二——地质年代与地层系统

陶瓷真伪鉴定
萨拉乌苏河第四纪地层年代
LiBS etal_AGS_V81_2007_Phases of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indicated by primary chemical elements and paleontological records in the Upper Pleistocene-Holocene Series for the Salawusu River Valley, China
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地层 古生物
绝对年代测定方法
钾-氩(40K-40Ar) 铀-铅(U-Pb) 铷-锶(Rb-Sr) 氩-氩(40Ar-39Ar) 碳十四(14C) 铀系(U) 树轮、石笋、珊瑚 古地磁 冰川&湖泊纹泥 氨基酸外消旋(AAR ) …… 热释光(TL) 光释光(OSL) 光释光测年简介 宇宙射线(TCN) 电子自旋共振 中寒武世Є2 早寒武世Є1 时代: 晚 中 早
地层 寒武系Є 上寒武统Є3 中寒武统Є2 下寒武统Є1 地层: 上 中 下
如: ……
显生宙形成的地层为_________ 显生宇 ; 显生宇为_________ 显生宙 时期形成的地层。 中生代形成的地层为_________ 中生界 ; 中生界为_________ 中生代 时期形成的地层。 侏罗纪形成的地层为_________ 侏罗系 ; 侏罗系为_________ 侏罗纪 时期形成的地层。 早侏罗世形成的地层为_________ 下侏罗统 ; 下侏罗统为_________ 早侏罗世时期形成的地层。 中侏罗世形成的地层为_________ 中侏罗统 ; 中侏罗统为_________ 中侏罗世 时期形成的地层。 晚侏罗世形成的地层为_________ 上侏罗统 ; 上侏罗统为_________ 晚侏罗世时期形成的地层。 全新世形成的地层为_________ 全新统 ; 全新统为_________ 全新世 时期形成的地层。 更新世形成的地层为_________ 更新统 ; 更新统为_________ 更新世 时期形成的地层。
地质年代划分

地层系统dìcãngxìtǒng地壳是由一层一层的岩石构成的。
这种在地壳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包括松散沉积层)及其间的非成层岩石的系统总称,叫做地层系统。
“宇”、“界”、“系”、“统”分指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是“宇”,分为隐生宇(现已该称太古宇和元古宇)和显生宇。
地质年代dìzhìniándài地质,即地壳的成分和结构。
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地层形成的顺序,按地壳的发展历史划分的若干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
“宙”、“代”、“纪”、“世”分指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是宙,分为隐生宙(现已该称太古宙和元古宙)和显生宙。
太古宇tàigǔyǔ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个宇。
太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
旧称太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tàigǔzhîu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个宙。
约开始于40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
在这个时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稳定,地壳变化很剧烈,形成最古的陆地基础,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复杂,沉积岩中没有生物化石。
晚期有菌类和低等藻类存在,但因经过多次地壳变动和岩浆活动,可靠的化石记录不多。
旧称太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宇yuángǔyǔ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二个宇。
元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
旧称元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yuángǔzhîu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二个宙。
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
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继续发生强烈变化,某些部分比较稳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现。
藻类和菌类开始繁盛,晚期无脊椎动物偶有出现。
地层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
旧称元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中国海洋大学 基础地质学II(第05章-1)地层学基础:地层学基本原理和方法

一、岩石地层单位
(Lithostratigraphic Unit)
定义:由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均一的岩
石构成的三度空间岩层体,即以岩性岩相为 主要依据而划分的地层单位
分级:群、组、段、层
岩石地层单位-组
(Formation)
定义:是具有相对一致的岩性和具有一定结构类 型的地层体。组是岩石地层的基本单位。 建组条件:
包括组成地层岩石的颜色、成分、结 构和沉积构造等。
岩性相同或大致相同的连续岩层可以 划分为一个岩石地层单位,岩性不同 的地层体应该划分为不同的岩石地层 单位。
古生物学特征
主要包括地层中所含的生物化石类别、组合、 丰度、分异度、保存状态等。
生物化石在地层中的意义: 年代学的意义 环境学的意义
地层的构筑类型
岩性 “对比”:是论证岩石特征和岩石地层位置的 相当;
两个含化石层的“对比”:是证明化石内容和生物 地层位置相当;
年代“对比”:是论证年龄和年代地层位置的相当
二、地层划分依据和方法
1. 岩石学特征 2. 生物学特征 3. 地层的构筑特征 4. 地层的接触关系 5. 其他标志
岩石学特征
愈新的地层分布范围愈小,这称为退覆,较新的地层未覆盖的地区称为退覆 区。
海退序列:海水→浅,海水面积→小,沉积物→粗,沉积面积→小。
退覆区 粗
细 地层退覆序列
从沉积盆地某一点柱状图来看,其岩性自下而上逐 渐变粗,反映了海水向上变浅的过程。
3、沉积旋回
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的岩性或岩石组合按一定的生成顺序在 剖面上规律叠覆的现象称为沉积旋回(Cycle of Sedimentation)。 剖面中岩石粒度由粗-细-粗-细的变化的现象称为沉积韵律。
地质年代划分

地层系统dìcéngxìtǒng地壳是由一层一层的岩石构成的。
这种在地壳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包括松散沉积层)及其间的非成层岩石的系统总称,叫做地层系统。
“宇”、“界”、“系”、“统”分指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是“宇”,分为(现已该称太古宇和元古宇)和显生宇。
地质年代dìzhìniándài地质,即地壳的成分和结构。
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地层形成的顺序,按地壳的发展历史划分的若干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
“宙”、“代”、“纪”、“世”分指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是宙,分为(现已该称和)和。
太古宇tàigǔyǔ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个宇。
太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
旧称,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tàigǔzhòu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个宙。
约开始于40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
在这个时期里,表面很不稳定,地壳变化很剧烈,形成最古的基础,主要是,成分很复杂,沉积岩中没有生物化石。
晚期有菌类和低等藻类存在,但因经过多次和活动,可靠的化石记录不多。
旧称太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yuángǔyǔ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二个宇。
元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
旧称,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yuángǔzhòu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二个宙。
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亿年前。
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继续发生强烈变化,某些部分比较稳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现。
藻类和菌类开始繁盛,晚期无脊椎动物偶有出现。
地层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
旧称元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xiǎnshēngyǔ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三个宇。
地质年代及地层系统

地质年代和地层系统的重要性
地质年代和地层系统是地质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为人类认 识地球、了解地球演变提供了基础。
它们对于矿产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地震监测和灾害防治 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地质年代和地层系统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 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气候变化等重要问题,为人类社 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持。
地层的分类
根据地层的成因、组成和特征,可以 将地层分为沉积地层、火山岩地层、 变质岩地层等类型。
地层的特征与识别
地层的特征
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不同地层之间存在明显的界面。同时,地层中还可 能含有化石、矿化等特征。
地层的识别
在地貌和地质调查中,通过观察岩石的岩性、颜色、结构、构造等特征,以及 测量地层的厚度和间距,可以识别和划分地层。
02
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的划分
绝对年代与相对年代
绝对年代是指地球上某一地质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相对 年代则是依据地层上下关系和地层特征来确定的地质事件 先后顺序。
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根据地壳发展和生物演化的不同阶段,地质年代被划分为 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每个代又可细分为若干个纪。
前寒武纪和寒武纪
要依据。
总结词
地质年代及地层系统在 考古研究中具有不可或 缺的作用,有助于深入 了解人类历史和文化的
发展脉络。
详细描述
随着考古研究的不断深 入,利用地质年代及地 层系统的研究成果,可 以更准确地揭示人类历 史和文化的发展历程, 为人类文明的保护和研
究提供科学支持。
06
结论
对地质年代及地层系统的总结
1
地质年代是地球历史的时间划分,通过放射性定 年法等技术确定,有助于理解地球演化历史。
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

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一地层层序的建立1 地层的概念地层——即能以某种界面分开的、具某种相同特征的层状地质体。
指一切成层岩层的总称,包括所有的沉积岩、部分变质岩和火成岩岩层——非正规术语地层学——是地质学中研究地壳层状岩石的形成顺序和年代关系的一门基础科学它涉及层状岩石的各种特征和属性,包括岩层的形状、分布、岩性、化石、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而说明其形成环境、形成方式、形成时间和变化的历史地层特征——指客观存在的岩石物质,包括岩性、生物、矿物、磁极性、电性、地震感应等方面的性质和变化。
地层属性——指对于某种或某几种特征的综合、分析所得出的推论解释和认识,如时间、沉积环境等。
2 化石层序律——指不同岩层中所含的化石内容各不相同,可根据相同的化石来进行地层对比并证明属于同一时代3 地层层序律(principle of superposition)——指未经扰动的层状岩体中,下面的岩层是较早时期形成的,上覆岩层是较晚时期形成的。
即“下老上新”相同时代的地层就一定含有相同的化石吗?不一定1. 相同的时代可有不同的沉积环境2. 相同的时代也可有不同的埋藏和保存环境.4原始水平律: 地层沉积时是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面的(水平摆放).5 原始侧向连续律: 地层在大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是连续的,或者延伸到一定的距离逐渐尖灭(侧向连续)。
二地层划分地层划分:根据地层的特征和属性(如岩性、化石和不整合面等)将地层组织成相应的单位。
地层划分的多重性与多重地层单位:岩石有多少种可以用于地层划分的特征,就有多少种地层划分,即地层划分的多重性。
划分的结果为多重地层单位。
地层划分的主要依据——地层的物质属性2.1 岩石学特征包括组成地层的岩石的颜色、矿物组分或结构组分、结构、组构和沉积构造等。
岩性相同或大致相同的连续岩层可以划分为一个岩石地层单位,岩性不同的地层体应该划分为不同的岩石地层单位。
2.2 生物学特征主要包括地层中所含的生物化石组分(类别),以及生物化石的含量、生物化石的保存状态、生物化石之间及生物化石和围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

地层综合柱状图(室内完成)
地层厚度计算:实测参数
导线距(L): 沿导线方向岩层顶、底面之间的导线距(L) 导线方向γ:剖面导线方向与岩层走向的夹角、β导线方向和地面坡度角;α岩 层的倾向和倾角;
厚度计算公式: h=L(sinα.cosβ.sinγ±sinβ.cosα) H=L(tanα.cosβ.sinγ±sinβ)
1︰5万地形图面积: 最小的地质体为 50 m;点间距离:250 m。 路线密度:500-700 m,重要地段加密; 1幅1︰5万图路线总长度600-800 km 1︰5万图大小,15'×10' 面积:300-500 km2
路线地质调查注意事项
——填图基本单位:组 (Formation)
在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等方面具有一致性,成因关系密切的若干 岩层的自然组合。 顶、底界限必须明确和明显,易于野外识别; 组的顶底界限要么是岩性突变面,要么是不 整合面; 岩石组合特征独特;
地质剖面实测和填图
野外地质综合实习
第一阶段-------1)、路线地质教学
1. 兴城海滨公园路线 (岩浆岩、岩体接触关系、海洋地质作用) 2. ~夹山-滑雪场路线 (中元古代地层、沉积环境恢复、角度不整合) 3. ~长茂地区上元古-早古生代地层路线 (地层序列、沉积环境恢复、平行不整合) 4. ~牤牛山古生代地层路线 (地层序列、沉积环境恢复、平行不整合)
路线地质调查
(1)地质填图中观察线、观察点的布置原则和方法 选择一定的路线和控制点进行系统的野外观察是区域
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它的作用是便于对野外观察材料进
行系统的编录。 地质填图中观察线、观察点布置的是否合理,将直 接关系到地质填图的质量及填图的工作效率。 ① 观察线的布置原则和方法 根据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要求,观察线的布置原则, 一般采取穿越法和追索法相结合的方法。
4 第三章 地层单位与地层系统

界:是第二级高级时间单位,是在代的时间间隔内形成的 地层总体,根据生物界发展总貌和地壳演化阶段性划分:
太古宙划分为始太古代、古太古代、中太古代和新太古代
(始太古界、古太古界、中太古界新太古界); 元古宙划分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古元古界、 中元古界和新元古界); 显生宙划分为古生代进一步分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加
6.2 生物组合法: 由于标准化石在地层划分和对比上的局限性 常常使人们在具体使用中遇到较多困难而不能 得出合理的结果。 为此,就要对地层中多门类化石进行系统的 研究和综合分析,以了解它们的共生组合及其 变化情况。 这种利用生物组合或生物群总体面貌进行地 层划分和对比的工作,称为生物共生组合分析。
6.生物地层对比 是指以所含化石为依据,在地理上分离的剖 面或露头之间,建立生物地层特征及位置上的 对应关系。主要方法有: 6.1 标准化石法:
标准化石是指那些分布广泛、数量众多、演 化快和特征显著的生物形成的化石。
利用标准化石进行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简便 易行)。但由于受古生态条件限制和生物迁移、 先驱和孑遗分子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常常使标 准化石的‘标准性’产生问题。
成的地层总体,根据生物的演化阶段划分,整个地球历史只划 分出四个宙。冥古宙(地球形成至38亿年以前,目前还没有发 现地质记录的报道属于前地质演化阶段,不能用地质的方法进 行研究,主要采用天文学方法对比研究);太古宙(38-25亿年,
一般含有原核生物);元古宙(25-5.43亿年,真核生物);显
生宙(5.43亿年-现代,具壳后生动物)。
4. 生物带的性质 生物带无等级之分 生物带的界线并非等时界面
5. 生物地层带的类型 5.1 延限带:任一生物分类单位在整个延续范围内 所代表的地层体。 (1)延限带:一特定分类单位标本的已 知(地层与地理)产出延限所代表的地层体。
地层学-年代地层

(二)年代地层单位
3、年代地层单位
阶(Stage) 指在一个“期”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
阶的划分主要是根据科、属级的生物演化特征, 但可包含几个生物带。 标准阶的延续时限为2-10Ma 一般一个统包含2-6个阶
阳新统 冷坞阶
二叠系
孤峰阶
祥播阶
罗甸阶
船山统 隆林阶
紫松阶
国际二叠系划分
3个统9个阶
Lopingian Changhsingian(长兴阶)
(乐平统) Wuchiapigian(吴家坪阶)
Capitania(卡匹达阶)
Pwemian Guadalupin Wordian(沃尔特阶)
(四)年代地层学应用
年代地层学系统地编制成与地质时间间隔 (地质年代单位)相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 使之作为时间对比的基础及记录地质历史 事件的参照系统
确定地方性时间对比以及单纯地确定地方性 剖面或地区范围内地层的相对年代,对于 地方或区域地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2、特点
①每个年代地层单位都有严格相对应的地质时间, 如石炭系是在石炭纪形成的地层
②年代地层的顶底界线都是以等时面为界,单位的 大小随地层形成所需时间的长短而变化。
③有其自身体系,有级别大小,连续。
④适用于全球。
3、年代地层单位等级
地质年代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
宙(Eon)
宇(Eonothem)
代(Era)
(二)年代地层单位
3、年代地层单位
系(system) 系的名称来源不一:
有的表示时间位置(第四系) 有的出自岩石含义(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 有的源于种族名称(奥陶系、志留系) 有的来自地名(寒武系、二叠系、泥盆系、侏罗系)
地层系统分类单位

地层系统分类单位地层是指地球表面以下的一定深度范围内,具有一定规律性和时代性的岩石层序。
地层系统分类单位是对地层进行划分和组织的基本单位,它根据岩石层序的特征和时代性等因素对地层进行分类,以便于研究和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
下面将按照地质年代从古到今的顺序,分别介绍地层系统分类单位。
一、前寒武纪地层系统分类单位1. 古元古代地层系统:古元古代地层系统是地质年代的最早阶段,包括地球表面以下约4600万年的岩石层序。
其主要地层包括太古宙、和田群、冈底斯地层和江山期地层等。
2. 寒武纪地层系统:寒武纪地层系统是距今约541-485.4万年的地质年代,也是生命多样性迅速发展的时期。
其主要地层有新元古代地层、震旦纪地层、寒武系地层和寒武纪地层等。
1. 奥陶纪地层系统:奥陶纪地层系统是古生代的第三个地质年代,距今约485.4-443.8万年。
奥陶纪地层包括下奥陶统、中奥陶统和上奥陶统三个地层单元。
2. 志留纪地层系统:志留纪地层系统是古生代的第四个地质年代,距今约443.8-419.2万年。
志留纪地层包括下志留统、中志留统和上志留统三个地层单元。
3. 泥盆纪地层系统:泥盆纪地层系统是古生代的第五个地质年代,距今约419.2-358.9万年。
泥盆纪地层包括下泥盆统、中泥盆统和上泥盆统三个地层单元。
4. 石炭纪地层系统:石炭纪地层系统是古生代的第六个地质年代,距今约358.9-298.9万年。
石炭纪地层包括下石炭统、中石炭统和上石炭统三个地层单元。
5. 二叠纪地层系统:二叠纪地层系统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地质年代,距今约298.9-251.9万年。
二叠纪地层包括早二叠世、中二叠世和晚二叠世三个地层单元。
三、中生代地层系统分类单位1. 三叠纪地层系统:三叠纪地层系统是中生代的第一个地质年代,距今约251.9-201.3万年。
三叠纪地层包括早三叠世、中三叠世和晚三叠世三个地层单元。
2. 侏罗纪地层系统:侏罗纪地层系统是中生代的第二个地质年代,距今约201.3-145.0万年。
《岩相古地理学》课程笔记

《岩相古地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岩相古地理学的概念与意义1. 岩相古地理学的定义岩相古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结合了岩石学和古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专注于分析地质历史时期沉积岩的形成环境、分布特征以及古地理格局的演变过程。
2. 岩相古地理学的意义(1)科学意义- 揭示地球表面环境演变的历史,为理解地球系统演化提供重要信息。
- 丰富和完善地质学理论,推动地质学科的发展。
(2)实际意义- 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特别是在油气、煤炭、金属和非金属矿产的寻找中具有重要作用。
- 在水利工程、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地质背景和风险评估。
- 对于理解气候变化和预测未来环境变化具有参考价值。
二、岩相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岩相分析- 沉积岩的成分、结构、构造和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
- 沉积岩的成因类型和形成条件。
(2)沉积环境重建- 古气候、古水流、古生态等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解释。
- 沉积相的识别和沉积序列的分析。
(3)古地理格局重建- 古大陆、古海洋、古河流、古湖泊等地理单元的分布和变迁。
- 古地理事件的识别和解释,如海平面变化、构造运动等。
(4)古地理演变过程- 地质历史时期古地理格局的演变序列。
- 古地理演变与全球地质事件的关系。
2. 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方法- 地质填图:系统地记录地表地质现象和地层分布。
- 露头观测:详细描述沉积岩的岩性、构造和化石特征。
(2)实验室分析方法- 粒度分析:确定沉积物的粒度分布,推断沉积环境。
- 地球化学分析:通过元素和同位素分析,揭示沉积岩的源区和沉积过程。
- 生物化石分析:利用生物化石确定地层年代和沉积环境。
(3)沉积相分析- 根据岩性和生物化石特征,划分沉积相类型。
- 建立沉积相模式,分析沉积环境的时空变化。
(4)古地理图编制- 整合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结果,编制不同地质时期的古地理图。
-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进行古地理数据的可视化和分析。
地球纪年划分

显生宇的第三个界。新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古近系(下第三系)、新近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新生代】xīn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三个代。分为古近纪(老第三纪)、新近纪(新第三纪)和第四纪。约从6 500万年前至今。在这个时期地壳有强烈的造山运动,中生代的爬行动物绝迹,哺乳动物繁盛,生物达到高度发展阶段,和现代接近。后期有人类出现。
【寒武系】hánwǔxì
古生界的第一个系。寒武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寒武纪】hánwǔjì
古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5.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陆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没。生物群以无脊椎动物尤其是三叶虫、低等腕足类为主,植物中红藻、绿藻等开始繁盛。寒武是英国威尔士的拉丁语名称,这个纪的地层首先在那里发现。
【石炭系】shítànxì
古生界的第五个系。石炭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石炭纪】shítànjì
古生代的第五个纪,约开始于3.55亿年前,结束于2.9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气候温暖而湿润,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经炭化和变质而形成煤层,故名。岩石多为石灰岩、页岩、砂岩等。动物中出现了两栖类,植物中出现了羊齿植物和松柏。
【奥陶系】àotáoxì
古生界的第二个系。奥陶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奥陶纪】àotáojì
古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5.1亿年前,结束于4.38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岩石由石灰岩和页岩构成。生物群以三叶虫、笔石、腕足类为主,出现板足鲞类,也有珊瑚。藻类繁盛。奥陶纪由英国威尔士北部古代的奥陶族而得名。
【古生代】gǔ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一个代。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在这个时期里生物界开始繁盛。动物以海生的无脊椎动物为主,脊椎动物有鱼和两栖动物出现。植物有蕨类和石松等,松柏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因此时的动物群显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地质年代与地质系统

生
白垩纪(系)K
宙
中 生 代 ( 界 )
燕 山
侏罗纪(系)J
三叠纪(系)T
印 支 物 繁 盛
二叠纪(系)P
古 生 代 ( 界 )
石炭纪(系)C
植蕨 物类 繁及 盛原 始 裸 子
两 栖 动 物 繁 盛 盛鱼 类 繁
无 脊 椎 动 物 继 续 演 化 发 展
元古宇---------元古宙 古生界---------古生代 石炭系---------石炭纪 上石炭统-----晚石炭世
最常见的是年代地层单位“统”下再分组, 如C2b代表古生界—石炭系—中石炭统本溪组
地质年代(地层系统及代号)
宙
(宇) 第四纪(系)Q 新 生 代 (界) Kz 中 生 代 新第三纪(系)N 全新世(统) 更新世(统) 上新世(统) 中新世(统) 渐新世(统) 老第三纪(系)E 白垩纪(系)K 始新世(统) 古新世(统) 晚白垩世(统)
裸露无脊椎动 物出现
晋宁 吕梁 阜平
)(古古 界代元 太 古 宙 ( 宇 ) (冥 宇古 )宙
Pt1 Ar2
( 新 界代太 ) 古 ( 古 界代太 ) 古 成地 球 形
生原 物 核 生命现象开始
Ar1AR
泥盆纪(系)D 盛物类及藻进植裸 繁植菌类化物蕨
HD
地 球 生 物 史
生物演化中三类生物起关键作用:蓝绿藻,维管植物,人类
代(界)
纪(系)
世(统)
同位素 年龄值 (Ma)
0.01 25 23
二、地质年代表
(括号中为地层单位)
显 生
晚志留世(统) 410 古 生 代 奥陶纪(系)O 志留纪(系)S 中志留世(统) 早志留世(统) 晚奥陶世(统) 中奥陶世(统) 早奥陶世(统) (界) Pz 元古宙 (宇) 新元古代(界)Pt3 Pt 中元古代(界)Pt2 古元古代(界)Pt1 太古宙 新太古代 (界) Ar2 (宇) 古太古代(界)Ar1 Ar 冥古宙 (宇) HD 寒武纪(系)E 晚寒武世(统) 510 中寒武世(统) 早寒武世(统) 震旦纪(系)Z 青白口纪(系) Qb 蓟县纪(系) Jx 长城纪(系) CHc 滹沱纪(系) Ht 未名 1800 2500 3100 3850—46 00 晚震旦世(统) 570 早震旦世(统) 800 1000 439
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11地层的层序1地层的概念地壳发展

第一章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1.1 地层的层序1. 地层的概念地壳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层状岩石总称。
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涵义的层状岩石自然组合。
包括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
2. 地层层序的建立层状岩石的原始形成序列总是新岩层叠覆在老岩层之上,即“下老上新”。
出露地表的岩层常常遭受过构造的变动,发生了倾斜、褶皱、甚至倒转。
判断标志1)地层的接触关系相邻地层之间由于沉积环境的变迁,或经历不同的岩浆构造活动过程而造成它们之间不同的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contormity)没有明显侵蚀间断的两套岩层间的接触关系不整合接触(unconformity) 存在明显侵蚀间断的两套岩层间的接触关系。
由于地壳运动,原来的沉积区抬升成陆,先形成的沉积物遭受剥蚀作用,而后被年轻的沉积岩层所覆盖。
------海侵超覆平行不整合(parallel unconformity)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大体一致角度不整合接触(angular unconformity)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侵入接触断层接触地层的沉积旋回:海平面上升时期,海水向大陆方向侵进过程中所形成的沉积序列--海进(或海侵)序列(transgression success)随着海平面不断上升,A点的沉积由相对近岸型逐渐变为远岸型。
•在垂向上,而呈现沉积物“上细下粗”的特点。
•在横向上,晚期沉积物分布范围大于早期沉积物--超覆(onlap)海平面下降时期,海水从大陆方向后退过程中所形成的沉积序列--海退序列(regression success)对A点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沉积由相对远岸型变为近岸型。
•在垂向上,沉积物“下细上粗”•在横向上,晚期沉积物分布范围小于早期沉积物--退覆(offlap)沉积旋回:当一个海进序列紧接一个海退序列时,就形成了地层中沉积物成分、粒度、化石等特征有规律的镜像对称分布的现象---沉积旋回(cycle of sedimentation)非整合接触(nonconformity)火成岩或变质岩与沉积岩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
二叠系的地层系统

6-3 二叠系的地层系统 ( Permian Stratigraphical System)
乌拉尔世
295—272.2Ma (最新国际地层表)
原采用:二分法(早、晚二叠世)
历经43.9Ma, 更进一步的划分: 乌拉尔世 :阿瑟尔期 萨克马尔期 亚丁斯克期 空谷期(国际
地层表)
瓜德鲁普世: 罗德期 卡匹敦期 乐平世:吴家坪期 长兴期
我国传统上是二分,早、 晚二叠世 早二叠世为,底部未命名 栖霞期 茅口期 晚二叠世为 吴家坪期 长兴期 各地区划分不同的期名,通过生物地层进行对比。
中国二叠系的柱状对比图
中国二叠纪地层对比表
6-3-6贵州的二叠系
贵州早二叠世古地理
贵州晚二叠世古地理
全省分布下统和 中统以灰岩为主,上统则为碎屑岩与灰 岩组成、黔南及黔西地区与上石炭统连续沉积,黔中、 黔北地区则假整合于下古生界的志层上。
下统:龙吟组,分布于龙吟---花贡一带 包磨山组 分布同上。
6-3-8 中国二叠系的矿产
二叠系 是我国重要的成煤地层,华北太原组中、 上部,山西组含重要的煤层。而石盒子组,仅 在豫西、淮南一带有可采煤层,显示了聚煤层 向南穿时抬升的特点。茅口期仅限在闽淅粤一 带;龙潭期是华南主要聚煤期;分布广,富煤 带是黔西、六盘水地区。
长兴期的煤层出现在藏东妥坝和藏北双湖,规模 小。除煤系外有铝土矿和耐火材料的粘土,北 疆准噶尔盆地二叠系是找油的目的层,川中盆 地的天然气,贵州的锑矿和滇黔桂“金”的 “金三角”。
地史地层学课件——第三章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

常见的地层接触关系类型
不整合
有沉积间断
整合
连续
角度不整合 有地层缺失,上下地层产状不一致
平行 不整合
有地层缺失,上下地层产状一致 不一致,假整合
连续/连续性 上下地层之间没有明显的沉积间断
不连续断绝 有沉积间断 (裂缝/diastem),
地层与其 他地质体
非整合
不一致
沉积接触 覆盖的l联系
侵入接触 贯入的联系
新
老
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峡谷国家公园
确定地质年代的方法
一、相对年代的确定方法
2.古生物学方法:生物演化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
高级,生物种属由少到多,而且这种演化和发展是不可逆 的。因而,各地质时期所具有的生物种属、类别是不相同 的。时代越老,所具有的生物类别越少,生物越低级,构 造越简单;时代越新,所具有的生物类别越多,生物越高 级,构造越复杂。因此,在时代较老的岩石中保存的生物 化石相对较低级,构造较简单;而在时代较新的岩石中保 存的生物化石相对较高级,构造较复杂。
N
N
地 质
X X
E
V V VVV V
E
剖 JX
+ + ++
面
X
+ V ++
图
P+XX++++V V++++++ P
现今测得 的地球上 最古老的 岩石年龄 为42亿年。 测得的陨 石年龄为 45.5亿年。 推断原始 地球形成 的年龄为 46亿年。
地球的年龄
地质年代单位
在地质学研究中,把地质历史按不同的级别划分了不 同的时间单位。由大到小分别是:宙、代、纪、世。而在 这些时间单位内形成的地层称为:宇、界、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层系统 氧含量 特征 其他
太古宇tàigǔyǔ
无氧的
太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 称太古界,原属隐生 宇现已不使用,改称 元古宇)
元古宇yuángǔyǔ
约1
元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
显生宇xiǎnshēngyǔ
古生界gǔshēngjiâ 寒武系hánwǔxì 奥陶系àotáoxì 志留系zhìliúxì 泥盆系nípãnxì 石炭系shítànxì 二叠系ârdiãxì 中生界zhōngshē ngjiâ 三叠系sāndiãxì 侏罗系zhūluóxì 白垩系bái’âxì
新生界的第一个系。可分为古 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 新生界的第二个系。可分为中 新统和上新统。 新生界的第三个系。它是新生 代的最后一个系,也是地层系 统的最后一个系。可分为更新 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
古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新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新生界的第一个系。 新统、始新统和渐新
新生界的第二个系。 新统和上新统。
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新生界的第三个系。 代的最后一个系,也 统的最后一个系。可 统(下更新统、中更
其他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个宇。旧 称太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 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 元古宇)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二个宇。旧 称元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 宇现已不 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三个宇。显 生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 显生宇可分为古生界、中生界 和新生界 显生宇的第一个界。分为寒武 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 、石炭系和二叠系。 古生界的第一个系。 古生界的第二个系。 古生界的第一个系 古生界的第四个系。 古生界的第五个系。 古生界的第六个系。 显生宇的第二个界。分为三叠 系、侏罗系和白垩系。 中生界的第一个系。 中生界的第二个系。 中生界的第三个系。 显生宇的第三个界。分为古近 系(下第三系)、新近系(上 第三系)和第四系。 新生界的第一个系。可分为古 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
显生宇的第二个界。 系、侏罗系和白垩系
中生界的第一个系。
中生界的第二个系。
中生界的第三个系。
新生界xīnshēngjiâ
新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显生宇的第三个界。 系(下第三系)、新 第三系)和第四系。
古近系gǔjìnxì
古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新生界的第一个系。 新统、始新统和渐新
古近系gǔjìnxì 新近系xīnjìnxì 第四系dìsìxì
古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寒武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奥陶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志留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泥盆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石炭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二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中生 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三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侏罗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白
垩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二 称元古界,原属隐生 宇现已不 使用,改称太古宇和 。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三 生宙时期所形成的地 显生宇可分为古生界 和新生界 显生宇的第一个界。 系、奥陶系、志留系 、石炭系和二叠系。
古生界的第一个系。
古生界的第二个系。 古生界的第一个系
古生界的第四个系。
古生界的第五个系。
古生பைடு நூலகம்的第六个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