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核心:“两优择其甚,两劣权其轻”不仅仅是指导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在社会
生活的其他诸多方面,都应该成为进行合理社会分工,以取得最大社会福利与劳动效率的原则。
二、缺陷:
一是虽解释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如何引起国际贸易,但没有进一步解释造成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二是认定各国将以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的见解,与现实不符;现实中,各国大都会生产某些进口商品的替代产品,而避免完全专业化生产。20世纪初,赫克歇尔和俄林两位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而不是生产技术的差别出发,解释了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的不同,以此说明比较优势的产生。这个解释克服了斯密和李嘉图贸易模型中的局限性,认为资本、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要素与劳动力一起都在生产中起重要作用并影响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而各国生产要素的储备比例和资源禀赋不同,正是这种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禀赋上的差别才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1、等优势或等劣势贸易模型:比较优势所以能够成立,全然取决于两国间两种商品生产
成本对比上“度”的差异。但是,如果只是考察经过高度抽象的“2×2贸易模型”,势必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即两国间在两种商品生产成本对比上不存在“度”的差异。
2、例:A国B国
F商品 1 3
C商品 2 6
一旦出现此种等优势或等劣势的情况,即便具有相当的普遍适用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基本原则“两优择其甚,两劣权其轻”就不再灵光了
3、静态: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基于现有和传统遗留下来的优势,在既定的经济情况下,从静态
的角度对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注重由一国现有劳动生产率及资源禀赋所
决定的即期利益和资源在国际间合理配置的短期效应;强调自然赋予的生产要素,而忽视获得性生产要素(人力资本、技术能力等)。在他们的贸易模型中,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流动,不存在技术进步和技术传播,要素禀赋等也不发生变化,因而由此决定的专业化分工形式也就不会改变。显然,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抽象掉了对国际贸易有巨大影响的现实国际经济关系,抽象掉了整个世界经济活动和进步的支柱。
4、忽视了技术进步因素:相反,从动态的角度看,比较优势可以不断地转移和变化,促使其发
生转化的根本原因是技术进步
5、忽视时间因素: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忽略了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以及比较优势形
成所需要的时间变量,因而只能看到体现在每—次交易中的直接贸易利益和以既定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贸易结构,而如果引入时间因素,情况则会有很大的不同。
6、忽视了潜在优势的培育和比较优势的转化:此外,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专业化形
式是由生产技术、生产要素禀赋决定的。在现实经济中,则意味着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仅根据其现有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专业化于初级产品或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的生产,放弃贸易条件好的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忽视潜在比较优势的培育和比较优势的转换。其结果是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对其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即使能够获得贸易的短期效应和既得利益,但从长期看反而可能会扩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甚至陷入“比较利益陷阱”,出现“贫困化增长”的局面。
三、举例:
1、工业化的拉美式道路和日韩式道路:汽车工业界有人提出:世界各后进国家发展汽车工业,有“拉美式”和“日韩式”两条路线。实际上这可以推广到整个工业政策。在全球化条件下,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有两种可选择的道路:拉美道路和日韩道路。拉美道路的特点,就是敞开大门,鼓励各跨国公司进来合资合作、设厂竞争,不追求“民族汽车品牌”。而“日韩式”则强调国家发展自主汽车工业(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不倾向于合资,高度重视引进消化,重视自有品牌。为保护自己的汽车工业不惜搞市场壁垒,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打入国际市场。拉美式道路,是遵循“国际自由竞争”和“比较优势”论的、政府放任自由的产业发展道路。“日韩式”道路是政府强烈干预市场的(国家确定产业发展目标、实行市场保护和倾斜支持)发展道路。拉美式道路证明,出让国内市场,换取国际投资,可以增进居民福利,可以节省技术研发耗费,减少投资风险和市场风险。其代价是阻碍了自己的技术研发和创立品牌的前景,本国的汽车产业和汽车市场被跨国公司所控制,成为依附型产业。日韩式的发展道路,要付出购买、消化技术的金钱和努力,要冒技术引
进失败或消化不力、掉进“引进陷阱”的风险。但这是不受外国资本控制、发展中国家振兴民族产业、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的唯一途径。
亚洲四小龙:
四、应用:(一)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的作用
实行竞争优势战略,不能全面地否定比较优势的发挥。相反,实行竞争优势战略特别要注意发挥比较优势的作用。实际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一定具有比较优势,良好的要素禀赋条件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但我国的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在世界市场已经处于饱和状态,要继续扩大这类产业规模,势必造成出口的“贫困化增长”。所以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要重新进行市场定位,以世界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于新型化、
多层次化、精细化产品开发,提高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质量和技术层次,使出口商品从初加工到精加工转变,提高其附加值。
(二)技术创新是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能将比较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并保持住,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发展中国家容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饼的原因,要么是因为忽略了技术变量,要么是技术创新的路径选择不当。目前,中国的初级制成品出口下降,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产品科技含量低,完全依靠劳动力价格优势。而我国的工业制成品,虽然出口增速较快,但产品的技术含量并不高。而且我国工业制成品的技术多是引进或模仿得来,自主创新较少,造成我国工业制成品,特别是高技术产品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依赖。
(三)调整产业结构,确立新的主导产业
产业结构是形成产品竞争优势的基础,我国的产品缺乏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的产业结构滞后,升级速度缓慢。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业结构层次低,缺乏竞争力。虽然经过了20多年的经济改革和开放,我国的产业结构中出现了一部分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但是依然没有改变我国的产业结构总体格局,表现在对外出口的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主体,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比例很低。我们必须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强“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为此,要将高技术产业确立为主导产业。通过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形成高技术产业群,培养一批高技术出口重点企业,通过培育资本市场以及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政府采购等政策扶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四)重视政府在形成竞争优势中的作用
政府在推行竞争优势战略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它的作用表现在:首先是推进体制创新。我们应尽快建立起市场化、法律化的外经贸管理体制,本着公开、公平、竞争、效益的原则不断改进进出口管理体制,实现企业外经贸自营进出口权依法登记制。其次是引导作用。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产业结构调整都涉及到了引进国外先进产业和先进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