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交叉学科专业学位项目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智能制造工程 培养方案
智能制造工程培养方案一、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概述智能制造工程是一门立足于智能制造技术与理论,集智能化制造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机械制造工艺技术于一体的交叉学科。
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人工智能在制造工程中的应用、智能制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数字化、虚拟化制造技术、机械制造工艺的自动化与柔性化等内容。
智能制造工程的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智能制造领域从事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制造过程控制与优化、智能制造装备与系统开发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与管理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培养方案。
二、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培养目标1. 系统性:培养具备系统控制、自动化技术和工程管理知识的人才,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系统集成和工程设计能力。
2. 创新性:培养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开发技术成果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用性:培养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适应在智能制造领域从事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制造过程控制与优化等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
三、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设计工程制图、大学物理、材料力学、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自动控制原理、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计算机编程及数据结构等。
2. 专业课程:智能制造工程概论、现代制造工艺、机械制造基础、数字化制造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智能控制技术、自动化系统工程、智能制造系统设计与实现、智能制造装备与系统、智能制造工程实践等。
3. 实践教学:包括电工电子实习、计算机实习、机械工艺实习、智能制造系统设计实习等内容。
4. 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要,设置相应的选修课程,如机器学习、工业大数据分析、智能电子制造等。
四、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1. 实验课程: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实验课程设置主要侧重于材料加工、自动控制、机械制造、智能系统设计与实现等方面的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江西理工大学智能制造工程培养方案
江西理工大学智能制造工程培养方案
我校机械工程学科是江西省重点学科,从198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涵盖“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智能制造技术”等研究领域的完整的机械工程硕士培养体系。
依托“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矿冶机电工程技术中心”、“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及省级科研平台。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产品及装备的设计、制造技术与系统、检测与自动控制技术、机械性能分析与实验研究、机械装备运行维护理论与技术。
围绕经济建设中起支柱作用的关键技术与装备进行研究和设计开发,在高效矿冶装备及过程智能控制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机械摩擦学与表面技术、机器人技术、设备及制造系统监测与产品质量控制、车辆设计与制造技术等研究领域具有特色和优势。
人才培养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
熟练掌握一门以上外国语;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且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本学科主要课程为计算方法、矩阵论、系统建模、制造系统
工程、高等机械设计、车辆动力学与控制、摩擦与润滑原理、现代控制工程、机械动力学、信号分析与处理、先进制造技术、矿冶装备及智能化等。
智能制造 专业硕士 培养方案
智能制造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智能制造专业硕士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能够在智能制造领域进行研究、开发和管理的专业人员。
二、培养内容1.核心课程智能制造专业硕士培养方案的核心课程包括智能制造技术与应用、智能产品设计与制造、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应用、数据挖掘与分析等。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智能制造领域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2.实践教学智能制造专业硕士培养方案注重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的机会。
学生将参与实验室项目、企业合作项目等实践活动,培养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3.科研训练智能制造专业硕士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包括科研项目的开展、科研成果的撰写和科研论文的发表。
通过科研训练,学生将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培养要求1.学分要求智能制造专业硕士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完成一定学分的课程学习。
学生需修满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并获得相应的学分。
2.论文要求智能制造专业硕士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培养期间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
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能够表明学生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研究能力和应用能力。
3.实习要求智能制造专业硕士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参加一定的实习活动,以加强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学生可以选择参加企业实习、科研实习或参与实验室项目等。
四、评估方法智能制造专业硕士培养方案采用综合评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评估内容包括学习成绩、实验报告、课程作业、论文质量、实习报告等。
评估结果将作为学生是否获得硕士学位的依据。
五、培养效果智能制造专业硕士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应具备以下能力:1.掌握智能制造领域的核心知识和技术;2.具备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3.具备智能制造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智能制造专业硕士培养方案通过培养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科研训练和实习要求,致力于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南京理工大学智能制造工程学院培养方案
南京理工大学智能制造工程学院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适应国家改革发展要求,植根德州,面向山东,融入京津冀,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具备在独立和团队工作环境下解决智能制造工程及相关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能够在智能制造及相关领域从事智能智能制造系统的研发与设计,调试与运行维护等方面工作的专业能力强、职业素养高,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创新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优秀者成为相关技术或者管理领域的高级人才。
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应达到如下目标:1、智能制造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设备调试与运行维护等专业能力,承担智能制造及其相关领域多学科背景下复杂智能制造系统的研发与设计,调试与运行维护等工作;2、针对智能制造及其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实际问题,运用数学、物理、力学和工程技术等知识,经发现、分析、判断、处理和评价等过程,提出并实施工程解决方案,开展结果评价并持续改进;3、在智能制造及其相关领域开展技术和服务工作,积极提高并具备多学科背景下的沟通以及跨文化条件下的交流能力;4、主动提高并表现出自身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履行并承担自身的社会义务、责任和公德,能够理解和评价工程实践对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的影响;5、加强终身学习能力并主动提升团队意识,成为智能制造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工作中合格参与者和领导者,积极拓展自身知识与能力,追求与适应新社会环境下的新机会和新工作,实现自身职业持续发展。
二、毕业要求(一)毕业要求通用标准1、工程知识:具备良好的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以工业机器人为主导的智能制造生产线和工业互联网实施与运维开发与集成设计中的工程技术等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对以工业机器人和工业互联网为主导的智能制造生产线系统开发与集成设计问题,通过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基本原理,并通过文献研究,识别、表达、分析系统中工程问题,包括技术方案分析、实施可行性研究等,以获得有效结论。
00.长春师范大学智能制造工程培养方案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是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专业。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掌握必备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毕业后能从事智能产品装配、调试,智能装备制造与故障诊断、维护维修,智能工厂系统运行、管理及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应用型、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智能产品装配、测试、制造、控制、维修和管理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现代智能制造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掌握智能装备测试、制造、维护维修、生产组织管理等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职业素养,了解本专业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表达沟通能力。
2.掌握文献查询、检索本专业领域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有正确运用汉语、文字的表达能力及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3.具有数学、自然科学和智能制造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4.具有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
5.具有装配、调试、现场测试智能制造系统、部件和过程的能力。
6.具有对智能制造工程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模型、分析求解和论证的能力。
7.具有在智能制造工程实践中选择、运用相应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
8.能够理解、评价智能制造工程实践对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9.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主要课程1.主干学科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
2.核心课程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自动控制原理、机器人技术基础、智能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人工智能技术。
四、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1.主要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认识实习、金工实习、数控编程技能实训、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创新创业训练、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实训、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电工电子实训、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PLC实训、物联网技术实训、智能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实训等。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基础知识培养
该专业培养方案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物理、力学等基础知识,以建立坚实的专业基础。
2. 专业知识培养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学习机械结构设计、电气控制技术、传感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等基础知识,以掌握智能制造生产过程中所需的相关技能。
3. 实践能力培养
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该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参加工程实践、实验室实践、企业实践等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创新能力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该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参与创新课程和创新项目。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了解最新的技术和趋势,并尝试尝试在实践中应用他们的知识。
5. 人文素质培养
该专业培养方案注重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包括语言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
这些能力的发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处理与人交往的问题,以及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发展自己。
6. 实践教学
该专业培养方案注重实践教学,在学校配备完备的实验室和网络实训平台,用模拟器模拟实际生产过程,提供实践性教学环境,开展工程实践和实验室实践活动,积极开展企业实践等,让学生具有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操作技能和软硬件调试技能的能力。
总之,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智能制造的发展需求。
人工智能硕士培养计划
人工智能硕士培养计划(中英文版)Titl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aster"s Training Program标题:人工智能硕士培养计划In recent years, the field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as seen rapid development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soci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growth.As a result, there is an increasing demand for AI talents, and the training of AI masters has become a crucial task fo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速,已成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因此,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高校开展人工智能硕士培养任务变得尤为重要。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aster"s Training Program is designed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AI theorie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The program aims to cultivate talents who can independently engage in AI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and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AI technology and the promotion of social progress.人工智能硕士培养计划旨在为学生提供对人工智能理论、方法和应用的全面了解。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历史沿革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教育部2018年首批设置的新工科专业。
2015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是它的主攻方向,也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抓手。
智能制造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强调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智能装备、智能机器人、物联网(工业以太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关键技术的集成,涉及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
目前的专业设置格局很难满足企业对这种具有多个学科交叉背景的系统级智能制造人才的需求。
智能制造企业需要大批具备综合设计、优化能力的智能制造系统工程师,帮助企业进行结构性、系统性的调整优化以及提供解决方案。
二、学制与授予学位四年制本科本专业所授学位为工学学士。
三、基本学分要求五、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依据同济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机械、信息等相关专业知识及人文职业素养;具备面向工程实践,发现、分析、解决智能制造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并具有国际化视野;身心健康、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精神的人格。
毕业生能够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智能制造相关产品及系统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经营管理等工作,解决智能制造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成为本领域的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
六、毕业要求单学士学位修满160学分。
七、主干学科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八、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图见附表一。
九、核心课程智能技术数学基础、智能制造工艺、制造系统的感知与决策、生产系统智能化技术、知识工程及应用、精密传动与智能设计等。
十、教学安排一览表见附表二。
十一、有关说明1.本教学计划四年制八学期,正规学期为19周,上课17周,考试2周。
2.第七学期选修课原则上按照模块方向选择,本专业分以下三个模块方向:智能设计与制造:《机器人》、《增材制造技术》、《AR/VR及应用》智能服务:《设备的预测性维护与远程诊断》、《制造系统信息安全》、《工业智能云服务》、《AR/VR及应用》智能管理:《精益生产与管理》、《供应链管理》、《人因工程》、《能源管理》选智能设计与制造和智能服务模块的学生应在第六学期选修《AR/VR及应用》。
智能制造 交叉学科硕士点
智能制造交叉学科硕士点智能制造是一门交叉学科,涵盖了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等多个领域。
它通过应用先进的技术和智能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灵活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智能制造的发展对于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国民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智能制造中,计算机科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计算机科学的技术手段,智能制造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管理,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和预测。
例如,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实时监测设备状态,并通过数据分析提前发现潜在问题,从而避免生产中断和质量问题的发生。
智能制造还涉及到机械工程的应用。
通过机械工程的技术手段,可以设计并制造出高效、智能的生产设备和机器人系统。
这些设备和系统可以完成复杂的生产任务,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例如,自动化装配线可以实现产品的快速组装,减少人工操作,提高生产效率和一致性。
电子工程在智能制造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电子工程的技术手段,可以设计并制造出智能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这些智能传感器可以采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如温度、压力、速度等,通过控制系统进行实时分析和决策,从而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优化。
智能制造的发展离不开交叉学科的融合与创新。
各个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得智能制造可以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生产环境和需求。
通过不断地创新和应用新技术,智能制造将为各行各业带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品质和更强的竞争力。
总的来说,智能制造是一门交叉学科,它通过应用先进的技术和智能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灵活化。
智能制造的发展对于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国民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和电子工程的融合与创新,智能制造将为各行各业带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品质和更强的竞争力。
多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智能制造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总第496期Vol. 496大学(研究与管理)University(Research & Management)2021年1月Jan. 2021多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智能制造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3^任斌(东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广东东莞523808)摘要: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诞生,昭示着我国制造行业未来必然朝着智能化、复合化的方向发展。
但高校目前已有的工学类教学教育资源难以满足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这一综合学科的发展需要。
对此,本研究基于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建设语境,定位了智能制造工程人才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难点,并针对建设难点探索了 智能制造工程人才培养复合模式的构建机理:以“新工科”为目标,构建工科范围内的学科融合局面;校内教 学、实验资源共享,实现专业人才培养可用资源的增量;遵循校本及专业特色,形成智能制造工程教学互助链。
关键词:多学科交叉教学;学科融合;智能制造工程;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2-0098-02时代发展往往伴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在此过程中,一些传统行业为了谋求创新,也会通过与现代产业的深度融合,彻底改造传统的发展模式。
制造行业便是如此,在智能科 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传统的制造业逐渐与现代信息技术完成 了技术性融合,塑造了全新的智能制造工程模式。
而一个新 模态的成型和发展,离不开人才的作用。
《教育部关于公布 2017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的发布,标志着智能制造工程正式进入我国高校,成为工学 专业的新成员:但我国高校工学专业已有的教学资源与内容 明显已经无法满足新产业的教学需要。
基于此多学科交叉融合”这一概念成为了智能制造工程人才培养的主要建设方 向11]。
高校需要整合工学专业的知识体系和教学资源来填充 智能制造工程人才培养的资源、方法,以此来塑造高质量、高 时效性的新的学科。
但从其预期想要达成的成果来看,复 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难度较大。
智能制造工程培养方案
智能制造工程培养方案一、课程设置为培养适应智能制造的工程师,需要建立专门的课程设置,包括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的结合。
其中,基础理论课程包括数字化设计、虚拟仿真、智能化制造、智能装备和自动化控制理论等;实践操作课程包括数字化设计软件应用、智能制造设备操作、自动化控制系统调试与维护等。
同时,还需要加强跨学科的交叉培养,使学生不仅具备工程技术,还需具备一定的管理、经济和市场运作的知识。
二、实训基地建设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需要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可以由学校与企业合作建设,利用企业的生产线和设备作为教学实践基地。
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操作练习,增加对智能制造工程的实际认识,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同时,学校还可以利用实训基地为企业提供专门的技术培训服务,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发展。
三、科研项目参与在培养智能制造工程师的过程中,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相关科研项目,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实际的项目中,进行科研实践。
通过科研项目的参与,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的科研成果,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习实践学校可以与相关企业合作,推动学生进行实习实践。
通过实习实践,学生可以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方式,加深对智能制造工程的理解和认识,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五、综合能力培养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外,还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这些能力是学生在未来从事智能制造工作中所必需的,学校需要通过课程设计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学科竞赛和课外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课外活动。
通过学科竞赛和课外活动的参与,学生可以在实际比赛和活动中锻炼自己的技能,增强自信心,增加对智能制造工程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提升综合能力。
“智能制造”背景下新工科人才的跨学科培养方法探索
科技风2021年4月科技创新DOI:10.19392/ki.1671-7341.202110003“智能制造"背景下新工科人才的跨学科培养方法探索何利华倪敬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要:摘要:智能制造已经在全球范围內成为了大趋势。
本文就“智能制造”背景下新工科人才的跨学科培养方法的探索与研究,分析了跨学科协同培养新工科人才的必要性以及国內外工科人才教育现状,探讨了新工科人才的跨学科协同培养方法,重点结合“任务驱动(项目+竞赛)”的培养模式,将培养“机械+”交叉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作为最终目标,逐渐形成机械与材料工程、机械与管理工程等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素质教育模式。
关键词:智能制造;跨学科;新工科;人才培养智能制造成为现代制造业发展的前沿技术,那么与之相适应的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必然需要加强,从而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实现国家战略目标。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主要阵地,必须意识到在智能制造领域中,只有培养能同时满足不同学科不同层次需求的人才,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
一、跨学科协同培养新工科人才的必要性分析(一)顺应时代发展、符合国家战略新形势下的国际经济与制造业环境发生了变化,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于2013年推出了“工业4.0”,利用物联信息系统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随后被列入了《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成为其中十大未来项目之一。
日美在自身已有的强工业基础之上相继参与领衔“工业4.0”,继而英、印、加、南非等国家也开始纷纷提出与“工业4.0”相对应的工业转型战略规划。
为此,我国也在自身内在需求(经济发展、民生发展等)和外在动力(技术水平、产业结构调整等)的双重推动下于2015年推出《中国制造2025》,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随后国务院又于2017年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加快推进并实现智能制造+1,$(二)应对我国新工科教育的改革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从2017年开始全面铺开: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加强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深化产教 融合、课程体系、课堂教育等改革。
智能科学与技术1405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智能科学与技术1405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智能科学与技术是当今世界上备受关注的领域之一,涵盖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智能系统等多个子领域。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涉及到了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为了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了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以满足社会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
智能科学与技术1405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是针对该领域的相关专业学生制定的一项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从而使他们成为备受社会认可和欢迎的高端人才。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师资力量和实践环节等方面介绍智能科学与技术1405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详细内容。
首先是课程设置。
智能科学与技术1405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包括数学、计算机科学、数据结构与算法等相关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则包括人工智能原理、机器学习、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则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研究方向设置,以便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其次是培养目标。
智能科学与技术1405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具备较强的沟通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具备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等方面。
最后是实践环节。
智能科学与技术1405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充分重视实践环节的设置,通过实验室实践、实习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篇示例:智能科学与技术(Intellig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一门蓬勃发展的跨学科领域,涉及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领域。
智能科学与技术1405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智能科学与技术1405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智能科学与技术1405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是为了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研究人才而制定的。
本方案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和科研实践,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知识面,具备独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中具有创新和领导能力的优秀人才。
本方案包括了课程学习、科研实践和学位论文撰写等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系统掌握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相关理论和技术,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前沿动态和研究热点,获得深入的学术素养。
在科研实践环节中,学生将参与到具体的科研项目中,接触真实的问题和挑战,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学位论文撰写环节则是通过独立完成一项具体的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
本方案的实施需要相关学院和研究生导师的共同努力,在科研平台和学术资源的支持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
通过本方案的全面实施,将有助于培养更多高水平的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研究人才,为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发展和创新做出积极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写为:2. 正文2.1 第一个子章节2.1.1 第一个要点2.1.2 第二个要点2.2 第二个子章节2.2.1 第一个要点2.2.2 第二个要点2.3 第三个子章节2.3.1 第一个要点2.3.2 第二个要点在本文中,正文部分是重点内容的呈现和阐述。
文章将被分为三个子章节,每个子章节将重点探讨不同的主题和要点。
每个子章节下还将进一步展开具体的要点,以更深入地分析和讨论相关内容。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读者可以清楚地了解整篇文章的脉络和组织框架。
同时,这种层次性的结构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中的知识内容,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和逻辑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写作过程中,应保持各个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性和连贯性,确保文章整体的一致性和流畅性。
“产教融合,同心致远”——智能制造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收稿时间]2020-04-17[作者简介]吴雁(1970-),女,四川巴中人,博士,副教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先进制造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
[摘要]面向“中国智能制造2025计划”智能制造人才培养需求,文章提出“产教融合,同心致远”智能制造“1+2”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校企协同跨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文章对校企人才培养,双导师制建设,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开发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文章在建立产教融合机制,服务行业,解决产品全生命周期关键技术共性难题,将智能制造新技术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具有多学科视野的跨学科复合人才,为长三角企业智能制造转型提供服务,在全国高校智能制造跨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示范推广作用。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智能制造;创新实践[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1)05-0157-03University Education美国提出“合作教育”是由企业和学校合作,按照1:1的比例共同对学生实施教育。
学校根据教育计划安排学生在校的学习课程,企业根据教育计划安排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和实践,学生的最终成绩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评定。
英国建立了英国科学创业中心并成立专门的为加强校企合作设立的高等教育创新资金,促使高校和企业之间开展合作,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德国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上主要是通过建立以高等教育为主导的、与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的联合体,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瑞士、澳大利亚等国普遍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师在授课的同时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创新创业案例,与学生共同探讨、总结案例中的经验与教训[1]。
总体来说,国外对于校企联合人才的培养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且相对成熟的教育体系。
国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采取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除了让学生学习基本的课程知识外,还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
上海交通大学成立创业学院,为学生提供企业见习实习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实践活动能力。
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方案构建跨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
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方案构建跨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智能制造作为当今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适应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构建一个跨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方案,并提出一种跨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
一、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方案智能制造专业群是指以智能制造为核心,涵盖机械工程、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专业群。
为了构建一个完整的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 专业设置:根据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和产业需求,设置智能制造工程、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形成跨学科交叉的专业群。
2. 师资培养:招聘具有跨学科背景的教师,提供跨学科培训,使其具备跨学科教学能力。
3.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智能制造实习实训基地,提供学生实践机会,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4. 产学研结合:与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智能制造实验室,开展相关研究和技术创新。
二、跨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在智能制造专业群中,跨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础。
跨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工程力学、电路原理、数学建模等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学科基础知识。
2.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智能制造技术、机器学习、传感器与控制系统等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
3. 跨学科课程:包括计算机视觉、数据挖掘、物联网等跨学科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多学科交叉应用能力。
4. 实践课程:包括实习、实训、项目课程等实践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跨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构建方法为了构建一个高效的跨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教师团队建设:组建由不同学科教师组成的教师团队,利用教师团队的力量,将各个学科的知识和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融合学科的课程。
2. 课程设计:根据跨学科课程的特点,设计具有交叉性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融合,形成有机的整体。
智能制造 专业硕士 培养方案
智能制造专业硕士培养方案智能制造是当今工业领域的热门话题,为了满足行业对高素质智能制造人才的需求,许多高校纷纷推出了智能制造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本文将介绍智能制造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并探讨其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的独特优势。
一、培养目标智能制造专业硕士培养方案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具备深厚理论功底和扎实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这些人才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 科学研究能力:能够运用科学研究方法,解决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难题,并具备独立开展科研项目的能力。
2. 创新创业能力: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能够进行技术创新,并有能力将其应用于创业实践。
3. 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在跨学科的研究团队中协作工作,发挥团队合作优势,解决复杂问题。
4. 跨领域应用能力:能够将智能制造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工程实践,并在不同领域中发挥其巨大潜力。
二、培养内容智能制造专业硕士的培养内容包括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两个方面。
理论学习主要涵盖智能制造的基本理论和相关前沿技术,包括但不限于:1. 智能制造概论:介绍智能制造的概念、特征和发展趋势,使学生初步了解智能制造的全貌。
2. 智能制造技术:深入探讨智能制造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如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让学生对这些技术有深入的理解。
3. 智能制造系统:介绍智能制造的各个环节和关键组成部分,如生产计划与调度、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使学生对智能制造系统运作有清晰的认识。
4. 智能制造管理:探讨智能制造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如供应链管理、质量控制、成本核算等,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
实践训练是智能制造专业硕士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训练,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训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验实训:通过开展各类智能制造实验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项目实践:参与智能制造相关项目的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项目管理和协作能力。
智能制造硕士专业
智能制造硕士专业
智能制造硕士专业是一门研究智能化生产和制造技术的学科,其目标是培养具备智能制造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级工程师和领导者。
在智能制造硕士专业的学习中,学生将学习各种智能化技术,包括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感知和控制技术、机器视觉等。
他们将掌握智能机器人、智能工厂、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在生产和制造过程中实现自动化、高效率和智能化。
课程内容通常包括智能制造系统设计、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智能机器人和自动化、物联网和云计算、智能制造管理等。
学生还需要进行相关实践和项目设计,以提升其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智能制造硕士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制造和生产领域中从事智能制造系统的设计、开发和管理工作,也可以从事智能机器人、自动化技术、物联网和云计算等相关领域的研发和应用工作。
他们在制造业的企业、研究机构、高等教育机构等各类单位都有就业的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undations of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or Engineers
应用物理光学
Applied Physical Optics
产品设计与开发
Product design and development
现代 CAD 方法与技术
Modern CAD methodology and technology
智能制造交叉学科专业学位项目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适用于 2018 级智能制造交叉学科全日制工程硕士
一、培养目标 本项目以智能制造工程项目为载体,在学校、企业多学科导师组协助下,培养学生自主
开展国际一流的跨学科前沿研究的技能。项目的目标是培养出一批具有跨领域交叉与协同研 究背景,拥有优良的创新思维和前瞻预测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及全局系统眼光的智能制造领 域领军人才和创新型的高层次人才,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助力中国 成为制造强国。
期达到的水平、存在的问题等。要求工程硕士生查阅不少于 20 篇的中、外文文献资料,写 出不少于五千字的书面报告,并应在由导师、工程领域及企业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参加的选题
第3页共4页
报告会上进行报告。 2.论文中期检查 在学位论文工作中期,应按照工程领域组织专家组对工程硕士生的论文工作完成情况、
工作态度等方面进行检查,由专家组提出改进建议。 3.论文评审参考标准 按照《清华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分参考标准》执行。
(3) 测试信号分析与处理
(60130013) 3 学分 (考试)
(4) 生物制造工程原理与方法
(80120572) 2 学分 (考试)
(5) 现代机光电系统集成技术
(80138003) 3 学分 (考试)
(6) 电子商务
(80250932) 2 学分 (考试)
(7) 云和大数据安全
(80240722) 2 学分 (考试)
八、论文答辩工作要求 按照《清华大学关于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规定》执行。 涉密论文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处理。
九、参加中外双学位项目的要求 对于参加中德(清华-亚琛,清华-柏林工大)双学位项目的学生,其培养方案按相应的
双学位培养方案进行。清华大学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可以参加双学位项目,在整个培养环节 完成并合格后,可申请获得清华大学工程硕士学位。在深圳研究生院培养的研究生,其项目 必修课和方向选修课可以在深圳研究生院学习完成。
鼓励在德国学习期间完成不少于至少 6 个月的工业实习,凭实习单位开具的实习证明和 实习报告,可以替代培养过程中的企业实践环节。
第4页共4页
(13)环境风险分析
(70050112) 2 学分 (考试)
(14)先进制造技术
(80120712) 2 学分 (考试)
(15)精密加工及特种加工
(80120862) 2 学分 (考试)
(16)制造装备设计与性能分析
(80120872) 2 学分 (考试)
(17)空间机器人技术
(80250923) 2 学分 (考试)
(1) 机械工程伦理
(60120031) 1 学分 (考查)
(2) 职业伦理
(62910031) 1 学分 (考查)
(3) 知识产权法律及实务
(60668012) 2 学分 (考试)
(职业道德、行业讲座、管理类、知识产权、人文课程等课程)
(三)学位必修环节(≥4 学分)
(1) 专业实践
(69998043) 3 学分 (考查)
二、专业学位类别
机械、仪器、计算机、自动化、材料、环境、电气工程等领域参加该项目的工程硕士研 究生。
三、培养方式 采取全脱产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或深圳研究生院完成,论文答辩须在校内
或深圳研究生院完成。 在学期间,研究生必须保证不少于 18 周的专业实践。专业实践一般应在学校认可的实
习单位、实践基地或工程/试验现场完成。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论文研究工作一般应与专业实践相结合。采用校内外多学科导师组共同指导,以校内导
(二)学科专业要求课程(≥18 学分)
1.基础理论课程(≥3 学分)
(1) 工程硕士数学
(60428004) 4 学分 (考试)
(2) 数值分析 A
(60420044) 4 学分 (考试)
(3) 随机过程
(60230014) 4 学分 (考试)
(4)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60420123) 3 学分 (考试)
(8) 新型能源材料导论
(80350342) 2 学分 (考试)
(9) 金属材料的先进制备技术
(70350112) 2 学分 (考试)
(10)工程电介质导论
(70220193) 3 学分 (考试)
(11)能源经济学
(82910172) 2 学分 (考试)
(12)现代环保设备
(80050472) 2 学分 (考试)
第2页共4页
(23)现代传感技术
(80130162) 2 学分 (考试)
(24)材料磨损原理及其耐磨性 双语课程
(70120143)
制造技术Ⅱ
(80120723)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制造过程模拟技术
Manufacturing Process Simulation Technology
(18)嵌入式处理器高级应用
(70130302) 2 学分 (考试)
(19)工程生物医学前沿技术
(80120852) 2 学分 (考试)
(20)机械控制理论与技术
(80128013) 3 学分 (考试)
(21)薄膜与表面技术概论
(80120892) 2 学分 (考试)
(22)数理方法与仪器科学概论
(72917043) 3 学分 (考试)
3 学分 不少于 18 学分 不少于 4 学分
六、课程设置 (一)公共必修课程(3 学分) (1) 自然辩证法概论 (2) 英语(第一外国语) (3) 工程硕士英语
(60680021) 1 学分 (考试)
(60640012) (60648003)
2 学分 3 学分
(考试) (考试)
二选一
第1页共4页
(5) 环境数学
(80058013) 3 学分 (考试)
(6) 其他研究生数学课程
4 学分 (考试)
2.专业选修课程(≥14 学分)
包括传感与测试、设计与制造、信息与自动化、管理等 4 个模块,及先进制造综合课程。
(1) 大数据算法基础
(60248013) 3 学分 (考试)
(2) 测试技术
(60130023) 3 学分 (考试)
(2) 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
(69990021) 1 学分 (考查)
(3) 职业能力拓展训练
(82070011) 1 学分 (考试)
(四)专业实践要求
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累计 18 周),计 3 学分。研究生要提交专业实践计划,撰写
专业实践总结报告,并做口头报告。若选修高端装备实践(60120023)课程可视同完成专业
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论文 工作时间(从选题报告通过之日到申请论文答辩之日)应不少限一般为 2-3 年。
五、学分要求
攻读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 25 学分。考试学
分不少于 17 学分,具体如下: 1. 公共必修学分 2. 学科专业要求学分 3. 必修环节学分
实践环节,学分不能重复计算。
七、学位论文工作要求 1.论文工作计划与选题报告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论
文选题可以是工程设计类、技术研究类、工程管理类、应用软件类等多种类型。 选题报告内容应包括文献综述、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工作条件(经费、设备等)、预
(80120692) (80120742) (80130483) (72917002) (72917052)
导师指定的全校各系(院、所)开设的研究生课程
3 学分 (考试)
3 学分 (考试)
2 学分 (考试) (考试)
3 学分 (考试)
3 学分 2 学分 (考试) 2 学分 (考试)
3.学术与职业素质课程(≥1 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