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八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 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八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下列各数,是无理数的是()
A.B.3.14C.D.π﹣2
2.计算的平方根为()
A.±4B.±2C.4D.±
3.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A.三角形的外角和为180°
B.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C.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D.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互相垂直
4.下列各式中,是最简二次根式的是()
A.B.C.D.
5.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等于30,则它的边长a满足()
A.4<a<5B.5<a<6C.6<a<7D.7<a<8
6.某青少年篮球队有12名队员,队员的年龄情况统计如下表,则这12名队员年龄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年龄(岁)1213141516人数31251 A.15岁和14岁B.15岁和15岁
C.15岁和14.5岁D.14岁和15岁
7.下列各组数中,是方程2x+y=7的解的是()
A.B.C.D.
8.计算÷×结果为()
A.3B.4C.5D.6
9.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AP=AC,则数轴上点P所表示的数是()
A.2B.﹣2C.2﹣1D.1﹣2
10.一列动车从A地开往B地,一列普通列车从B地开往A地,两车同时出发,设普通列车行驶的时间为x(小时),两车之间的距离为y(千米),如图中的折线表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B两地相距1000千米
B.两车出发后3小时相遇
C.动车的速度为
D.普通列车行驶t小时后,动车到达终点B地,此时普通列车还需行驶千米到达A地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1.平面直角坐标系上有点A(﹣3,4),则它到坐标原点的距离为.
12.若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围是.
13.若数据2,3,5,a,8的方差是0.7,则数据12,13,15,a+10,18的方差是.14.关于一次函数y=kx+k(k≠0)有如下说法:其中说法正确的序号是.
①当k>0时,y随x的増大而减小;
②当k>0时,函数图象经过一、二、三象限;
③函数图象一定经过点(1,0);
④将直线y=kx+k(k≠0)向下移动2个单位长度后所得直线表达式为y=(k﹣2)x+k
(k≠0).
15.如图,将△ABC沿着DE对折,点A落到A′处,若∠BDA′+∠CEA′=70°,则∠A =.
16.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点A(0,1)、B(,0).
连接AB,以A为圆心,以AB为半径画弧,交y轴于点P1;
连接BP1,以B为圆心,以BP1为半径画弧,交x轴于点P2;
连接P1P2,以P1为圆心,以P1P2为半径画弧,交y轴于点P3;
按照这样的方式不断在坐标轴上确定点P n的位置,那么点P6的坐标是.
三.解答题(共9小题)
17.计算:
18.解方程组
(1)
(2)
19.某条道路限速70km/h,如图,一辆小汽车在这条道路上沿直线行驶,某一时刻刚好行驶到路对面车速检测仪A处的正前方30m的C处,过了2s,小汽车到达B处,此时测得小汽车与车速测检测仪间的題离为50m,这辆小汽车超速了吗?
20.某校为了解学生的安全意识情况,在全校范围内随机抽取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查结果,把学生的安全意识分成“淡薄”、“一般”、“较强”、“很强”四个层次,并绘制成如下两幅尚不完整的统计图:
根据以上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该校有1200名学生,现要对安全意识为“淡薄”、“一般”的学生强化安全教育,根据调查结果,估计全校需要强化安全教育的学生约有多少名?
(2)请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3)求出安全意识为“较强”的学生所占的百分比.
21.如图,已知网格上最小的正方形的边长为1(长度单位),点A、B、C在格点上.(1)直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ABC关于y轴对称的图形△A1BC1(点A对应点A1,点C对应点C1);
(2)△ABC的面积为(面积单位)(直接填空);
(3)点B到直线A1C1的距离为(长度单位)(直接填空).
22.小李在某商场购买A、B两种商品若干次(每次A、B商品都买),其中前两次均按标价购买,第三次购买时,A、B商品同时打折.三次购买A、B商品的数量和费用如下表所示:
购买A商品的数量/个购买B商品的数量/个购买总费用/元
第一次65980
第二次37940
第三次98912(1)求A、B商品的标价各是多少元?
(2)若小李第三次购买时A、B商品的折扣相同,则商场是打几折出售这两种商品的?
(3)在(2)的条件下,若小李第四次购买A、B商品共花去了960元,则小李的购买方案可能有哪几种?
23.如图,AP,CP分别平分∠BAC,∠ACD,∠P=90°,设∠BAP=α.(1)用α表示∠ACP;
(2)求证:AB∥CD;
(3)若AP∥CF,求证:FC平分∠DCE.
24.如图,已知函数y=x+1的图象与y轴交于点A,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点B(0,﹣1),与x轴以及y=x+1的图象分别交于点C、D,且点D的坐标为(1,n),
(1)则n=,k=,b=;
(2)函数y=kx+b的函数值大于函数y=x+1的函数值,则x的取值范围是
(3)求四边形AOCD的面积;
(4)在x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以点P,C,D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5.我国边防局接到情报,近海处有一可疑船只A正向公海方向行驶,边防部迅速派出快艇B追赶(如图1).图2中l1、l2分别表示两船相対于海岸的距离s(海里)与追赶时间t(分)之间的关系.根据图象问答问题:
(1)①直线l1与直线l2中表示B到海岸的距离与追赶时间之间的关系
②A与B比较,速度快;
③如果一直追下去,那么B(填“能”或“不能”)追上A;
④可疑船只A速度是海里/分,快艇B的速度是海里/分
(2)l1与l2对应的两个一次函数表达式S1=k1t+b1与S2=k2t+b2中,k1、k2的实际意义各是什么?并直接写出两个具体表达式
(3)15分钟内B能否追上A?为什么?
(4)当A逃离海岸12海里的公海时,B将无法对其进行检查,照此速度,B能否在A 逃入公海前将其拦截?为什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下列各数,是无理数的是()
A.B.3.14C.D.π﹣2
【分析】无理数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理解无理数的概念,一定要同时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有理数是整数与分数的统称.即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是有理数,而无限不循环小数是无理数.由此即可判定选择项.
【解答】解:A.,是整数,属于有理数;
B.3.14是有限小数,属于有理数;
C.是分数,属于有理数;
D.π﹣2是无理数.
故选:D.
2.计算的平方根为()
A.±4B.±2C.4D.±
【分析】首先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求出的值,然后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即可求出结果.
【解答】解:∵=4,
又∵(±2)2=4,
∴4的平方根是±2,即的平方根±2.
故选:B.
3.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A.三角形的外角和为180°
B.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C.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D.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互相垂直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一一判断即可.
【解答】解:A、错误.三角形的外角和为360°.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正确,本选项符合题意.
C、错误.条件是平行线,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D、错误.条件是同一平面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下列各式中,是最简二次根式的是()
A.B.C.D.
【分析】根据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1)被开方数不含分母;(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我们把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可得答案.
【解答】解:A、是最简二次根式,故此选项符合题意;
B、=2,则不是最简二次根式,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3,则不是最简二次根式,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3,则不是最简二次根式,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等于30,则它的边长a满足()
A.4<a<5B.5<a<6C.6<a<7D.7<a<8
【分析】直接得出5<<6,进而得出答案.
【解答】解:∵<<,
∴5<<6.
故选:B.
6.某青少年篮球队有12名队员,队员的年龄情况统计如下表,则这12名队员年龄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年龄(岁)1213141516人数31251 A.15岁和14岁B.15岁和15岁
C.15岁和14.5岁D.14岁和15岁
【分析】根据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求解即可.
【解答】解:在这12名队员的年龄数据里,15岁出现了5次,次数最多,因而众数是15岁;
因为共有12名队员,第6和第7个数据的平均数是=14.5岁,
因而中位数是14.5岁.
故选:C.
7.下列各组数中,是方程2x+y=7的解的是()
A.B.C.D.
【分析】把各项中x与y的值代入方程检验即可.
【解答】解:把x=1,y=5代入方程左边得:2+5=7,右边=7,
∴左边=右边,
则是方程2x+y=7的解.
故选:C.
8.计算÷×结果为()
A.3B.4C.5D.6
【分析】根据二次根式的乘除法法则,被开方数相乘除,根指数不变,进行计算,最后化成最简根式即可.
【解答】解:原式===4,
故选:B.
9.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AP=AC,则数轴上点P所表示的数是()
A.2B.﹣2C.2﹣1D.1﹣2
【分析】由正方形边长,可求对角线AC=2,则P点表示的数是1﹣2.
【解答】解:∵ABCD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
∴AC=2,
∵AP=AC,
∴AP=2,
∴P点表示的数是1﹣2,
故选:D.
10.一列动车从A地开往B地,一列普通列车从B地开往A地,两车同时出发,设普通列车行驶的时间为x(小时),两车之间的距离为y(千米),如图中的折线表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B两地相距1000千米
B.两车出发后3小时相遇
C.动车的速度为
D.普通列车行驶t小时后,动车到达终点B地,此时普通列车还需行驶千米到达A地
【分析】根据函数图象中的数据可以判断各个小题是否正确,从而可以解答本题.
【解答】解:由图可得,
AB两地相距1000千米,故选项A正确,
两车出发3小时相遇,故选项B正确,
动车的速度为:1000÷3﹣1000÷12=250千米/时,故选项C错误,
普通列车行驶t小时后,动车到达终点B地,此时普通列车还需行驶×(12﹣)=千米到达A地,故选项D正确,
故选:C.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1.平面直角坐标系上有点A(﹣3,4),则它到坐标原点的距离为5.【分析】根据勾股定理即可得到结论.
【解答】解:∵点A(﹣3,4),
∴它到坐标原点的距离==5,
故答案为:5.
12.若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围是任意实数.
【分析】根据立方根中被开方数是任意实数即可求解.
【解答】解:有意义,
则x取任意实数,
故答案为任意实数.
13.若数据2,3,5,a,8的方差是0.7,则数据12,13,15,a+10,18的方差是0.7.【分析】根据数据的变化引起方差的变化规律得出答案即可.
【解答】解:根据方差的变化规律,当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据都加上相同的数,得到新的一组数,其平均数增加相应的数值,而方差不变,
故答案为:0.7
14.关于一次函数y=kx+k(k≠0)有如下说法:其中说法正确的序号是②.
①当k>0时,y随x的増大而减小;
②当k>0时,函数图象经过一、二、三象限;
③函数图象一定经过点(1,0);
④将直线y=kx+k(k≠0)向下移动2个单位长度后所得直线表达式为y=(k﹣2)x+k
(k≠0).
【分析】利用一次函数的增减性即可判断①②,把点的坐标代入即可判断③,根据平移
的规律即可判断④,则可求得答案.
【解答】解:①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故错误.
②k>0时,函数图象经过一、二、三象限;故正确;
③当x=1时,y=k+k=0,即直线过定点(1,2k)故错误;
④将直线y=kx+k(k≠0)向下移动2个单位长度后所得直线表达式为y=kx+k﹣2(k≠
0).故错误;
故说法正确为②;
故答案为②.
15.如图,将△ABC沿着DE对折,点A落到A′处,若∠BDA′+∠CEA′=70°,则∠A =35°.
【分析】根据折叠的性质得到∠A′DE=∠ADE,∠A′ED=∠AED,由平角的定义得到∠BDA′+2∠ADE=180°,∠A′EC+2∠AED=180°,根据已知条件得到∠ADE+∠AED=140°,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即可得到结论.
【解答】解:∵将△ABC沿着DE对折,A落到A′,
∴∠A′DE=∠ADE,∠A′ED=∠AED,
∴∠BDA′+2∠ADE=180°,∠A′EC+2∠AED=180°,
∴∠BDA′+2∠ADE+∠A′EC+2∠AED=360°,
∵∠BDA′+∠CEA′=70°,
∴∠ADE+∠AED=145°,
∴∠A=35°.
故答案为:35°.
16.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点A(0,1)、B(,0).
连接AB,以A为圆心,以AB为半径画弧,交y轴于点P1;
连接BP1,以B为圆心,以BP1为半径画弧,交x轴于点P2;
连接P1P2,以P1为圆心,以P1P2为半径画弧,交y轴于点P3;
按照这样的方式不断在坐标轴上确定点P n的位置,那么点P6的坐标是(27,0).
【分析】利用勾股定理和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征分别求出P1、P2、P3的坐标,然后利用坐标变换规律写出P4,P5,P6的坐标.
【解答】解:由题意知OA=1,OB=,
则AB=AP1==2,
∴点P1(0,3),
∵BP1=BP2==2,
∴点P2(3,0),
∵P1P3=P1P2==6,
∴点P3(0,9),
同理可得P4(9,0),P5(0,27),
∴点P6的坐标是(27,0).
故答案为(27,0).
三.解答题(共9小题)
17.计算:
【分析】首先计算乘方、开方,然后计算除法,最后从左向右依次计算,求出算式的值是多少即可.
【解答】解:
=4+1﹣(﹣2)÷
=5+
18.解方程组
(1)
(2)
【分析】(1)方程组利用加减消元法求出解即可;
(2)方程组利用加减消元法求出解即可.
【解答】解:(1),
②﹣①×3得:x=5,
把x=5代入①得:y=5,
则方程组的解为;
(2),
①×3+②得:16x=10,
解得:x=,
把x=代入②得:y=﹣,
则方程组的解为.
19.某条道路限速70km/h,如图,一辆小汽车在这条道路上沿直线行驶,某一时刻刚好行驶到路对面车速检测仪A处的正前方30m的C处,过了2s,小汽车到达B处,此时测得小汽车与车速测检测仪间的題离为50m,这辆小汽车超速了吗?
【分析】求小汽车是否超速,其实就是求BC的距离,直角三角形ABC中,有斜边AB 的长,有直角边AC的长,那么BC的长就很容易求得,根据小汽车用2s行驶的路程为BC,那么可求出小汽车的速度,然后再判断是否超速了.
【解答】解:在Rt△ABC中,AC=30m,AB=50m;
据勾股定理可得:
BC===40(m)
∴小汽车的速度为v==20(m/s)=20×3.6(km/h)=72(km/h);
∵72(km/h)>70(km/h);
∴这辆小汽车超速行驶.
答:这辆小汽车超速了.
20.某校为了解学生的安全意识情况,在全校范围内随机抽取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查结果,把学生的安全意识分成“淡薄”、“一般”、“较强”、“很强”四个层次,并绘制成如下两幅尚不完整的统计图:
根据以上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该校有1200名学生,现要对安全意识为“淡薄”、“一般”的学生强化安全教育,根据调查结果,估计全校需要强化安全教育的学生约有多少名?
(2)请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3)求出安全意识为“较强”的学生所占的百分比.
【分析】(1)根据一般的人数和所占的百分比求出调查的总人数,用总人数乘以需要强化安全教育的学生所占的百分比即可;
(2)用总人数减去其它层次的人数,求出较强的人数,从而补全统计图;
(3)用较强的人数除以总人数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1)调查的总人数是:18÷15%=120(人),
全校需要强化安全教育的学生约有:1200×=300(人);
(2)较强的人数有120﹣12﹣18﹣36=54(人),补图如下:
(3)安全意识为“较强”的学生所占的百分比是×100%=45%.
21.如图,已知网格上最小的正方形的边长为1(长度单位),点A、B、C在格点上.(1)直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ABC关于y轴对称的图形△A1BC1(点A对应点A1,点C对应点C1);
(2)△ABC的面积为5(面积单位)(直接填空);
(3)点B到直线A1C1的距离为2(长度单位)(直接填空).
【分析】(1)分别作出点A和点C关于y轴的对称点,再与点B首尾顺次连接即可得;
(2)利用割补法求解可得;
(3)根据•A1C1•h=S△ABC且A1C1=5求得h的值即可得.
【解答】解:(1)如图所示,△A1BC1即为所求.
(2)△ABC的面积为4×4﹣×2×4﹣×1×2﹣×4×3=5,
故答案为:5.
(3)∵A1C1==5,
∴•A1C1•h=S△ABC,即×5×h=5,
解得h=2,
∴点B到直线A1C1的距离为2,
故答案为:2.
22.小李在某商场购买A、B两种商品若干次(每次A、B商品都买),其中前两次均按标价购买,第三次购买时,A、B商品同时打折.三次购买A、B商品的数量和费用如下表所示:
购买A商品的数量/个购买B商品的数量/个购买总费用/元第一次65980
第二次37940
第三次98912(1)求A、B商品的标价各是多少元?
(2)若小李第三次购买时A、B商品的折扣相同,则商场是打几折出售这两种商品的?
(3)在(2)的条件下,若小李第四次购买A、B商品共花去了960元,则小李的购买方案可能有哪几种?
【分析】(1)设A商品的标价为x元,B商品的标价为y元,根据总价=单价×数量结
合前两次购物购进的数量及费用,即可得出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解之即可得出结论;
(2)设商场是打a折出售这两种商品的,根据总价=单价×数量,即可得出关于a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
(3)设小李购买m个A商品,n个B商品,根据总价=单价×数量,结合m,n均为正整数,即可得出各购买方案.
【解答】解:(1)设A商品的标价为x元,B商品的标价为y元,
依题意,得:,
解得:.
答:A商品的标价为80元,B商品的标价为100元.
(2)设商场是打a折出售这两种商品的,
依题意,得:×(80×9+100×8)=912,
解得:a=6.
答:商场是打6折出售这两种商品的.
(3)设小李购买m个A商品,n个B商品,
依题意,得:0.6×(80m+100n)=960,
∴m=20﹣n.
∵m,n均为正整数,
∴n为4的倍数,
∴当n=4时,m=15;当n=8时,m=10;当n=12时,m=5.
答:小李共有3种购买方案,方案1:购进15个A商品,4个B商品;方案2:购进10个A商品,8个B商品;方案3:购进5个A商品,12个B商品.
23.如图,AP,CP分别平分∠BAC,∠ACD,∠P=90°,设∠BAP=α.(1)用α表示∠ACP;
(2)求证:AB∥CD;
(3)若AP∥CF,求证:FC平分∠DCE.
【分析】(1)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P AC=α,在Rt△P AC中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求得∠ACP;
(2)结合(1)可求得∠ACD,可证明∠ACD+∠BAC=180°,可证明AB∥CD;(3)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ECF=∠CAP,∠ECD=∠CAB,结合条件可证得∠ECF=∠FCD,可证得结论.
【解答】(1)解:
∵AP平分∠BAC,
∴∠CAP=∠BAP=α,
∵∠P=90°,
∴∠ACP=90°﹣∠CAP=90°﹣α;
(2)证明:
由(1)可知∠ACP=90°﹣α,
∵CP平分∠ACD,
∴∠ACD=2∠ACP=180°﹣2α,
又∠BAC=2∠BAP=2α,
∴∠ACD+∠BAC=180°,
∴AB∥CD;
(3)证明:
∵AP∥CF,
∴∠ECF=∠CAP=α,
由(2)可知AB∥CD,
∴∠ECD=∠CAB=2α,
∴∠DCF=∠ECD﹣∠ECF=α,
∴∠ECF=∠DCF,
∴CF平分∠DCE.
24.如图,已知函数y=x+1的图象与y轴交于点A,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点B(0,﹣1),与x轴以及y=x+1的图象分别交于点C、D,且点D的坐标为(1,n),
(1)则n=2,k=3,b=﹣1;
(2)函数y=kx+b的函数值大于函数y=x+1的函数值,则x的取值范围是x>1
(3)求四边形AOCD的面积;
(4)在x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以点P,C,D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分析】(1)对于直线y=x+1,令x=0求出y的值,确定出A的坐标,把B坐标代入y =kx+b中求出b的值,再将D坐标代入y=x+1求出n的值,进而将D坐标代入求出k 的值即可;
(2)由两一次函数解析式,结合图象确定出x的范围即可;
(3)过D作DE垂直于x轴,如图1所示,四边形AOCD面积等于梯形AOED面积减去三角形CDE面积,求出即可;
(4)在x轴上存在点P,使得以点P,C,D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理由为:分两种情况考虑:①DP′⊥DC;②DP⊥CP,分别求出P坐标即可.
【解答】解:(1)对于直线y=x+1,令x=0,得到y=1,即A(0,1),
把B(0,﹣1)代入y=kx+b中,得:b=﹣1,
把D(1,n)代入y=x+1得:n=2,即D(1,2),
把D坐标代入y=kx﹣1中得:2=k﹣1,即k=3,
故答案为:2,3,﹣1;
(2)∵一次函数y=x+1与y=3x﹣1交于D(1,2),
∴由图象得:函数y=kx+b的函数值大于函数y=x+1的函数值时x的取值范围是x>1;
故答案为:x>1;
(3)过D作DE⊥x轴,垂足为E,如图1所示,
则S四边形AOCD=S梯形AOED﹣S△CDE=(AO+DE)•OE﹣CE•DE=×(1+2)×1﹣××2=﹣=;
(4)在x轴上存在点P,使得以点P,C,D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理由为:如图2所示,分两种情况考虑:
①当P′D⊥DC时,可得k P′D•k DC=﹣1,
∵直线DC斜率为3,
∴直线P′D斜率为﹣,
∵D(1,2),
∴直线P′D解析式为y﹣2=﹣(x﹣1),
令y=0,得到x=7,即P′(7,0);
②当DP⊥CP时,由D横坐标为1,得到P横坐标为1,
∵P在x轴上,
∴P的坐标为(1,0).
25.我国边防局接到情报,近海处有一可疑船只A正向公海方向行驶,边防部迅速派出快艇B追赶(如图1).图2中l1、l2分别表示两船相対于海岸的距离s(海里)与追赶时间t(分)之间的关系.根据图象问答问题:
(1)①直线l1与直线l2中直线l1表示B到海岸的距离与追赶时间之间的关系
②A与B比较,B速度快;
③如果一直追下去,那么B能(填“能”或“不能”)追上A;
④可疑船只A速度是0.2海里/分,快艇B的速度是0.5海里/分
(2)l1与l2对应的两个一次函数表达式S1=k1t+b1与S2=k2t+b2中,k1、k2的实际意义各是什么?并直接写出两个具体表达式
(3)15分钟内B能否追上A?为什么?
(4)当A逃离海岸12海里的公海时,B将无法对其进行检查,照此速度,B能否在A 逃入公海前将其拦截?为什么?
【分析】(1)①根据题意和图形,可以得到哪条直线表示B到海岸的距离与追赶时间之间的关系;
②根据图2可知,谁的速度快;
③根据图形和题意,可以得到B能否追上A;
④根据图2中的数据可以计算出可疑船只A和快艇B的速度;
(2)根据(1)中的结果和题意,可以得到k1、k2的实际意义,直接写出两个函数的表达式;
(3)将t=15代入分别代入S1和S2中,然后比较大小即可解答本题;
(4)将12代入S2中求出t的值,再将这个t的值代入S1中,然后与12比较大小即可解答本题.
【解答】解:(1)①由已知可得,
直线l1表示B到海岸的距离与追赶时间之间的关系;
故答案为:直线l1;
②由图可得,
A与B比较,B的速度快,
故答案为:B;
③如果一直追下去,那么B能追上A,
故答案为:能;
④可疑船只A速度是:(7﹣5)÷10=0.2海里/分,快艇B的速度是:5÷10=0.5海里/分,
故答案为:0.2,0.5;
(2)由题意可得,
k1、k2的实际意义是分别表示快艇B的速度和可疑船只的速度,
S1=0.5t,S2=0.2t+5;
(3)15分钟内B不能追上A,
理由:当t=15时,S2=0.2×15+5=8,S1=0.5×15=7.5,
∵8>7.5,
∴15分钟内B不能追上A;
(4)B能在A逃入公海前将其拦截,
理由:当S2=12时,12=0.2t+5,得t=35,
当t=35时,S1=0.5×35=17.5,
∵17.5>12,
∴B能在A逃入公海前将其拦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