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成就及原因
十二五时期工作总结
十二五时期工作总结在十二五规划的指引下,我国在经济建设、社会事业、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开放、民生福祉、区域协调以及文化繁荣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为我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经济建设成就显著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保持了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
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一百一十四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百分之十八点五,提高七点二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三万九千八百元增加到八万一千元。
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教育事业上,我们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全覆盖,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
在医疗卫生领域,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此外,我们还加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十二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
在航天、深海探测、超级计算等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成果转化,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实施重点生态工程、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加强环境监管等措施,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明显提高,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土壤污染得到有效管控。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提升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也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十二五时期,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改革。
国家十二五总结
国家十二五总结前言国家十二五规划是我国自2011年至2015年实施的一项重要发展规划,总结这一时期的经验和成就对于我们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国家十二五规划进行总结和评价。
经济发展在国家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超过7%,实现了从“高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重要突破。
同时,经济结构也发生积极变化,服务业比重逐渐增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提升。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国还着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实现突破性进展,有效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社会事业国家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国在改善民生和推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大幅增加,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同时,我国还着力推动农村发展,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
在社会保障方面,我国深化了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推动了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社会保障水平提高,老年人和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同时,我国还加强了对弱势群体的扶助,提高了社会公平和正义。
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国加强了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制定并执行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政策和法规,严厉打击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行为。
同时,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大力推动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工作。
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认同。
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国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交通、能源、通信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
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交通运输能力显著提升。
同时,我国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了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条件。
对不足之处的反思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十二五规划后中国工业的发展和成就
十二五规划后中国工业的发展和成就地资14.2 姚鹏 20141541039一、“十二五”中国工业的发展1.重化工业进一步深化。
重化工业化特征日益明显是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特征,其突出表现就是重化工业的总量和在工业中的比重都得到了快速增长。
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重工业实现产值38.68万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0.5%,较“十五”末增加2.9个百分点。
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我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搭建了基础平台,另一方面也引发了部分行业突然投资过度、资源约束矛盾突出、环境污染压力加大、就业压力加重等许多经济结构性矛盾和社会问题。
因此,平衡处理重化工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将是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重大挑战。
“十二五”时期,随着我国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的迈进,在消费需求结构升级、城市化加速和国际产业转移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预计重化工业化步伐还将加快,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仍然可能继续上升。
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工业进程的持续推进,预计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的增加速度将有所放缓,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将有所降低。
“十二五”时期,我国重化工业发展的一个重点将是转变发展方式,集中表现为深化发展。
2. 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
“十二五”时期,我国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迈进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加速由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
“十二五”时期,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是 整、优化和提高,并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技术。
重点是发展数字化、精密化、集成化、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先进适用技术,增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服务能力。
二是加快向柔性化生产方式转变。
三是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产品制造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模式加快向基于产品提供综合服务模式的方向转变。
四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基地。
集群化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发展先进制造业基地就是要打造以高新技术为先导,高附加值产品为主体,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若干行业产业规模大、技术创新能力强、专业化分工水平高、功能配套完善、国际化程度高、核心企业带动作用强、管理先进的产业集群区。
十二五社会经济发展成就报告
“十二五”社会经济发展成就报告2015/10/15 9:44:00 陕西统计局“十二五”时期,在国家继续坚持扩大内需、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大政方针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面对经济下行的内、外部压力和重重困难,积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西部强省的坚定目标,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科学制定经济发展方向和重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事业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稳定发展,综合实力增强,产业、需求和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都得到了大的提高,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得到进一步加强。
谱写出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又一新篇章。
经济稳定发展综合实力增强“十二五”时期,陕西经济发展经历了从高速发展逐步回归到稳步发展的过程。
初期几年,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增速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今年,由于受煤炭、石油及加工等能源工业价格持续下跌,市场需求下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回落的影响,经济增速大幅度回落。
初步预计到“十二五”末,陕西经济总量达18000亿元左右,年均增速达11%,为近几十年来较好发展时期。
从各项指标来看都有大的增长,2014年,人均生产总值46929.14元,略高于全国水平,年均增速11.6%,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从17位上升到2014年16位;财政收入达到3145.5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74.6%,年均增长15%,累计总收入和支出分别是“十一五”的1.96倍和1.89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75万亿元,是“十一五”的2.19倍,平均每年增长21.7%;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5918.71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85.2%,年均增长16.7%。
同期城镇和乡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4366元和7932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2.3%和15.4%,增速均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同步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服务业占比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十二五”时期,我省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二五 小结
十二五小结“十二五”是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
这个阶段的小结可以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经济方面,从2011年到2015年,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年均增长达到7.8%。
GDP总量超过了60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
我国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革,服务业和消费市场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同时,我国的对外贸易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出口和进口总量都实现了较为稳定的增长。
其次,社会方面,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发展成果。
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得到了明显改善。
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全社会的教育水平普遍提高。
医疗服务质量得到提升,医疗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果,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社会保障体系也逐渐完善,城乡居民的医保、养老保险等保障范围不断扩大。
再次,环境方面,“十二五”期间,我国在环保领域做出了积极努力。
大力推进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对煤炭、钢铁、水泥等行业的整治。
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也得到了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同时,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推进中注重生态建设,建设了一大批生态城市和生态园区,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总的来说,“十二五”是我国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比如,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偏重于投资驱动,环境问题依然存在,农村地区的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仍然要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全面的社会发展。
总之,“十二五”发展规划是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未来的发展中,只有更加注重生态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够实现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建设,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十二五教育总结
十二五教育总结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和成就。
以下是对这一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结和拓展:一、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致力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实现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推进了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培养。
此外,加强了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质量提升。
二、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十二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方面,加强了本科教育,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另一方面,加强了研究生教育,鼓励科研创新和学科交叉。
此外,加强了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促进了产学研结合,培养了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三、推动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方面,加大了职业教育的投入,提高了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
另一方面,加强了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推动了就业培训和职业发展。
此外,推动了继续教育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学习需求。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教育部门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通过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和激励力度,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此外,加强了教育科研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十二五期间,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和成就,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发展以及师资队伍建设。
然而,仍然存在着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未来的发展仍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进。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提升教育水平,才能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工作总结5篇
十二五工作总结5篇篇1一、引言过去的五年,是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实施期。
在这一时期,全社会共同努力,克服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挑战,顺利完成了各项发展目标。
现将“十二五”期间的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梳理成绩与经验,查找不足与问题,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总体工作回顾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改革开放全面深化。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民生福祉不断改善。
下面分别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三个方面进行概述。
(一)经济发展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 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 改革开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市场活力不断增强。
(二)社会进步1. 教育事业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素质教育深入推进。
2.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增强,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3. 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就业、社保、扶贫等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三)生态文明1.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发展理念得到广泛认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2.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治理取得积极进展。
3. 资源节约利用水平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取得重大进展,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三、重点工作详述(一)经济发展方面在“十二五”期间,我们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企业成本,优化资源配置。
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外,我们还加强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激发市场活力。
(二)社会进步方面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二五”期间,我们加大了对教育事业、医疗卫生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同时,我们还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三)生态文明方面我们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十二五计划是哪几年
十二五计划是哪几年标题:十二五计划是哪几年引言:中国的十二五计划是指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根据国家发展目标和规划,制定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的五年规划。
这个规划覆盖了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包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
那么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是中国的十二五计划呢?本文将详细介绍十二五计划的时间范围及其特点。
一、十二五计划的时间范围中国的十二五计划指的是2011年至2015年的五年规划期间。
这一时间段对中国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是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阶段进入到更为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新阶段的过渡期。
二、十二五计划的目标与主要内容1. 经济增长目标十二五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过去依赖投资和出口为主的模式转向以消费和创新为驱动力的新模式。
计划期间,中国的经济增长目标定为年均7%以上。
2. 产业结构调整为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十二五计划提出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计划期间,中国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重点发展的领域包括高技术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
3. 科技创新十二五计划将科技创新置于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
计划期间,中国要加大科技投入,推动原始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加快构建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创新体系。
4. 务实开放十二五计划提出了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的目标。
中国将加快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改善营商环境,吸引外商投资。
5. 环境保护在十二五计划中,环境保护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中国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6. 社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计划还重视社会事业的发展。
其中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十二五计划的特点及成就1. 转型升级的初步成果十二五计划期间,中国成功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消费需求不断释放,服务业快速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增长迅猛。
十二五评估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报告将对“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全面评估,分析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二、主要成就1. 经济增长保持稳定“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GDP)从2010年的40.15万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67.67万亿元,年均增长7.8%。
人均GDP从2010年的37108元增长到2015年的49017元。
2.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
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5%,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从2010年的48.8%上升到2015年的59.4%。
3.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国家科技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2015年,我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08%,超过欧盟平均水平。
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取得突破,如载人航天、高速铁路、深海探测等。
4. 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19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422元。
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2688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5575万人。
5. 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
2015年,全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4.5%,比2010年提高10.3个百分点。
单位GDP能耗下降18.2%,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5%和14.1%。
三、存在问题1. 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尚未完成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有待提高。
2. 产业结构调整仍需深化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十二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新的转型期
“十二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新的转型期“十二五”是指中国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即2024年至2024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一个新的转型期。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来分析“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发展。
首先,经济转型是这一时期重要的特征之一、在“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逐渐从高速增长转向了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发展。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推进供给侧结构性、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经济从过去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向依靠内需和创新驱动。
在供给侧结构性方面,政府加大了对传统行业的淘汰和转型力度,鼓励发展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样一来,中国的经济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劳动力得以转移到更具竞争力的领域,提高整体劳动生产率。
同时,政府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这些措施促进了中国经济朝着更加可持续和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其次,社会转型是“十二五”时期的另一个显著特征。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经历了较大的变革。
首先是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村人口逐渐流向城市。
这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就业问题,还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是人口老龄化问题突显,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这对医疗保障、养老服务等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挑战。
此外,城乡差距和收入分配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为了应对这些社会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比如,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同时,政府加强对老年人口和弱势群体的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此外,政府还加大对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的投资,提高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这些措施使得中国社会得到了较好的进步和发展。
总而言之,“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新的转型期。
经济上,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了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发展,通过供给侧结构性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
全系统十二五改革发展成就及亮点工作
全系统“十二五”改革发展成就及亮点工作图文资料清单一、改革发展方面(一)乌鲁木齐市1、乌鲁木齐市供销社新建10个蔬菜直销店和流动蔬菜直销点,总数达到141个;与伊犁州和巴州签订云南蔬菜供应协议。
2、乌鲁木齐市供销社成立新合作电子商务协会,打造蔬菜供应互联网平台。
3、乌鲁木齐市供销社与青岛市供销社开展“西果东送”、“西肉东送”、“海产西运”等产供销合作。
(二)伊犁州1、伊犁天通伊物流园区建设发展运营情况。
2、察布查尔县供销社领办的宏强农机专业合作社、伊宁县供销社领办的仁信葡萄种植合作社既流转了农民土地,又吸收农民打工,使农民获得双份收入,合作社也取得了良好收益。
3、察布查尔、特克斯、奎屯等县(市)社,新建供销惠民超市、城镇社区鲜活农产品平价销售网点。
4、伊犁州供销社正探索小贷、担保、典当等类金融服务。
5、伊犁州供销社在乌鲁木齐建设了三葛庄物流园,被确定为新疆中欧国际班列始发点。
6、由天通伊物流有限公司承担的首列新疆伊犁俄罗斯国际货运班列开行。
7、同中外运长航、中铝集团共同打造氧化铝粉交易市场。
8、伊犁州供销社建设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综合物流园已成为当地重点龙头企业。
9、伊犁州供销社组建2家电子商务公司、4个电子商务平台、6个淘宝“特色中国馆”。
(三)塔城地区1、沙湾县供销社被总社命名为百强县级社综合改革发展情况。
2、塔城市供销社与中储粮塔城直属库合作收储小麦7000吨。
3、塔城等县(市)社,新建供销惠民超市、城镇社区鲜活农产品平价销售网点。
4、塔城地区供销社建设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综合物流园已成为当地重点龙头企业。
(四)阿勒泰地区阿勒泰地区供销社正探索小贷、担保、典当等类金融服务。
(五)博州博州供销社通过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吸纳社会能人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社,完成哈日布呼镇、青得里乡、小营盘镇、乌图布拉格镇等基层社改造或重建。
(六)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市供销社联合全国30多家供销社成立供销农村电子商务联盟,成为秘书长单位。
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基本走势
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基本走势人民共和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即2011年至2015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济规模继续扩大,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加快步伐,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经济规模继续扩大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中国GDP年均增长速度为7.8%,全国人均GDP达到5513美元。
经济总量达到56.6万亿人民币,继续保持世界第二的地位。
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步伐加快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中国经济结构实现了深刻变革,服务业、消费需求和创新驱动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制造业增速放缓,但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同时,中国把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实施“绿色经济裂变计划”,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三、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有所缓解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尽管城乡经济发展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但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逐步拉近。
城镇化率从52.6%提高到了56.1%。
同时,政府还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进行了重点投资和支持,以促进农民增收。
四、开放型经济不断加强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中国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扩大对外开放步伐。
推进自贸区建设,实施“一带一路”和“亚太自贸区”等经济战略,增强了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此外,中国积极扩大外资市场的准入,吸引了大量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基本走势呈现出了经济规模继续扩大、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步伐加快、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有所缓解和开放型经济不断加强等特点。
然而,也要注意到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瓶颈和问题,需要继续加强改革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6中考时政热点之 十八届五中全会 “十二五”成就及相关思考
热点35 十八届五中全会材料一十八届五中全会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
全会高度评价了“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认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1.请你列举“十二五”期间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1)经济: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676 708~;2015年粮食产量达到62 143万吨,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个“十二连增”等。
(2)政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依法查处违法犯罪的高级干部;贯彻实施“八项规定”,“四风”问题得到有力整治。
(3)科技: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北斗导航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高铁、4G移动通讯获得新进展等。
(4)民生:2011年到2015年,农村贫困人口共减少9 550万人;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建立等。
(5)国际:成功进行中俄海上联合军事演习和上合组织联合军事演习,支援西非抗击埃博拉疫情;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2.“十二五”期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阔步迈进,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请你列举国家在建设中采取的积极措施?(1)经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区域协调发展;等等。
(2)文化:中央对文化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等等。
(3)科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等。
(4)教育:教育结构优化调整;教育改革全面推进;促进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明确依法治国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战略地位;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确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加快推进重点领域立法。
十二五保密工作总结7篇
十二五保密工作总结7篇篇1一、引言“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保密工作面临新挑战、实现新发展的关键时期。
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化,保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
为确保国家安全利益,我单位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入开展保密工作,成效显著。
二、总体情况(一)制度建设日趋完善在“十二五”期间,我们紧密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完善保密工作制度体系。
通过制定和修订一系列保密工作规章制度,确保保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同时,加强制度的宣传与培训,确保全体员工深入理解并严格执行。
(二)技术手段不断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加大了对保密技术防范的投入力度。
引进先进的保密技术设备,加强网络保密监管,确保信息传输安全。
同时,积极推动保密技术手段的创新,提高了保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三)保密宣传教育深入人心我们高度重视保密宣传教育,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提高全体员工的保密意识。
同时,积极开展案例警示教育,使员工充分认识到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主要工作成绩(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责任体系我们建立了完善的保密工作责任体系,明确各级领导的责任分工。
通过定期召开保密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保密工作,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有效落实。
(二)强化日常监管,确保信息安全我们加大对日常保密工作的监管力度,加强对涉密信息系统、涉密载体和涉密人员的管理。
严格执行涉密信息分级保护制度,确保信息不泄露。
同时,加强对保密技术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三)推进技术创新,提高防范能力我们紧跟信息化发展步伐,积极研发和应用新技术,提高保密工作的科技含量。
引进先进的加密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安全审计技术等,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保密技术防范体系。
同时,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研发更先进的保密技术和手段。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我们注重保密工作队伍的建设,通过培训、交流、引进等多种方式,提高保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
中考政治 热点专题复习四 十二五成就,十三五规划,全面小康
专题四:十二五成就,十三五规划,全面小康1.“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1)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主要原因:①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③坚持深化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④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鼓励科技创新⑤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⑦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⑧全国人民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等等。
如果问题涉及到新疆西藏问题,还要加上: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大力支持等。
2,十二五时期,我国取得重大成绩,我国已经世界发达国家行列(错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资源相对紧缺,社会矛盾仍比较突出;还存在着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3 .五大发展理念分别蕴含了哪些战略、国策和原则?①创新发展——人才强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③绿色发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④开放发展——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⑤共享发展——共同富裕根本原则。
4. 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应注意些什么?①要注意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②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③要积极推进科技创新;④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⑤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5. 要实现“十三五”发展蓝图,我们应该怎么做?(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十二五”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阵痛期”
“十二五”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阵痛期”“十二五”是指中国国家发展规划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时间为2024年至2024年。
这个五年计划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时期,被形象地称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阵痛期”。
本文将从经济背景、转型目标和阵痛原因三个方面来详细探讨“十二五”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阵痛期”。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十二五”时期的经济背景。
此时,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高速增长,并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过去的增长模式已经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资源环境压力增大、收入分配不均等。
因此,中国政府决定进行经济结构转型,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十二五”时期的转型目标。
中国政府确定了三个主要转型目标,分别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具体来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从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增长转向依靠消费和创新驱动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就是要降低对资源的依赖,加大对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支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就是要改善环境污染问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十二五”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阵痛期”的原因。
首先,这个时期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的推进不可避免地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程度的拖累。
其次,涉及的领域广泛,需要涉及到经济体制、财税制度、金融体系等多个方面,而这些都需要时间来逐步进行。
同时,还需要推动创新和提高企业竞争力,这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累积。
再次,转型期间可能会出现一些结构性失业,这对社会稳定也会带来一定的压力。
总结起来,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十二五”阶段可以称为“阵痛期”。
虽然这个阶段经济增长可能受到一些拖累,但是通过转型能够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同时,转型过程中也会面临一些挑战,但是只有通过这些痛苦的过程,中国才能够摆脱过去的增长模式,实现经济的长期繁荣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财政 十二五 总结
财政十二五总结财政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筹集资金、管理预算、进行开支的活动。
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国财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下面将对其进行总结。
首先,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1.6%,从26.2万亿元增加到28.9万亿元,为实现国家发展目标提供了坚实的财政支撑。
这主要得益于我国持续推进税制改革,完善税收政策,加强税收征管,合理调节税负,提高税收征管效能,有效增加财政收入。
其次,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着力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切实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同时,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水利、农田水利、农机购置补贴等支出,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此外,财政支出还用于扶贫减贫、生态环境保护、应对自然灾害等重点工作领域,有效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再次,财政改革不断深化。
十二五期间,我国财政改革稳步推进,重点在税制改革、预算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税制改革方面,实施增值税改革、营改增试点,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促进经济发展。
预算制度改革方面,加强预算执行监督,完善预算法律法规,推进政府预算公开,提高政府财政管理效能。
金融体制改革方面,进一步规范金融市场秩序,加强金融监管,促进金融稳定发展。
最后,财政服务民生成效明显。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支出。
在教育方面,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得到显著改善,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均衡。
在医疗方面,开展健康医疗工程,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
在社会保障方面,全面实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提高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这些举措有效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提升了社会发展质量。
总的来说,十二五期间,我国财政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财政收入稳步增长,财政支出结构优化,财政改革不断深化,财政服务民生成效明显。
然而,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管,完善预算执行机制,加强财政预警和防范风险等方面的工作,以应对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和财政压力,确保财政工作持续稳定发展,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出更大贡献。
十二五规划工作总结
十二五规划工作总结1500字自2011年至2015年,我国实施了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在过去的五年中,我国取得了重要的发展成就,各项经济指标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以下是对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工作的总结。
一、经济发展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期间,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8%,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
经济结构逐步优化,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工作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得到了重视。
大力支持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完善科技创新政策。
科技创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大批创新性成果涌现出来,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科技领域的地位。
三、城乡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注重城乡发展的协调。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城乡差距缩小,城乡共同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四、社会事业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教育、医疗、养老、就业、住房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高等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住房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获得感明显增强。
五、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绿色发展,实施重点区域和行业污染防治。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得到一定程度的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提高。
推行能源节约与新能源开发利用,推动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促进了节能减排。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六、社会稳定社会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期间,我国保持了社会稳定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五”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重大成就及原因
摘要:“十二五”时期的五年,是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中具有鲜明里程碑意义的五年。
特别是的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审时度势,克难攻坚,砥砺前行,有力实施宏观调控,积极应对风险挑战,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原因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五年。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一、国民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
“十二五”期间,预计我国经济年均增长近8% ,不仅高于同期世界 2.5%左右的年均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也名列前茅。
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
继2009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我国经济总量稳步攀升,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2011-2014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四分之一。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稳步提高。
2014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6629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10年增长33.6% ,年均实际增长7.5%。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2010 年的4300美元提高至2014 年的7380美元,在上中等收入国家中的位次不断提高。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稳步提高。
2014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6629 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10年增长33.6%,年均实际增长7.5%。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2010年的4300 美元提高至2014年的7380美元,在上中等收入国家中的位次不断提高。
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新兴产业加快成长
现代产业体系是保证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基础。
“十二五”以来,我国产业重大结构性问题得到改善,新的增长动能逐步形成,新旧动力有序转换,长期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
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2014年粮食产量达到1.2万亿斤,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个“十一连增”;今年夏粮增收,秋粮增产可期,全年有望实现“十二连增”。
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提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主要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
农村土地流转率提高到30%,家庭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制造业是国家间经济角力和竞争的主战场,彰显着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近年来,我们一手抓淘汰落后,积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一手抓转型升级,改善品质质量,取得了良好成效。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能制造开始兴起,成为制造业的新生力量。
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的企业脱颖而出,带动了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水平提高,拉动了产业整体素质提升。
服务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
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48.2%,今年上半年进一步提高到49.5%,自2012年起超过二产,成为经济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在企业越来越依靠服务维持市场地位、产业越来越趋向服务引领制造的新趋势下,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有所改善。
三、科教人才作用彰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
我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以健全教育体系培养人才,以打造人才队伍支撑创新,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有机衔接,促进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
初步建立“双创”扶持政策体系,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双创”支撑平台快速发展,市场主体开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的速度加快。
依托我国互联网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活跃的互联网经济,以及快速成长的互联网骨干企业,各行各业商业模式创新层出不穷,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双创”活动迅猛发展。
科技创新正在成为发展内生动力。
科技创新投入大幅增长,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科技成果产出持续扩大,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85件,突破一批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特别是探月工程、卫星应用等重大科研项
目取得新突破。
教育普及程度全面提高。
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持续提高,自2012年起稳定在4%以上。
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0.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2.6%,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6.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规模日益扩大。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规模快速扩大,科技人员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作用逐渐增强,人才流动制度障碍逐步破除。
保障人才以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创新要素参与利益分配,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
四、生态文明制度、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2011—201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水耗累计分别下降13.4%和24.3%,资源产出率比2010年提高约9个百分点。
能源结构逐步优化,2014年,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6.9%,比2010年提高3.5个百分点。
风电、太阳能并网装机规模比2010年分别增长2.1倍和33倍。
污染减排效果显著,到2014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累计分别下降10.1%、9.8%、12.9%、8.6%。
截至2014年底,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2%,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1.8%,森林覆盖率达到21.63%。
五、社会发展成就斐然
城镇新增就业和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
“十二五”时期,城镇新增就业数量在经济增速下降的情况下持续增加,2011—2014年累计新增51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 4.1%左右。
扣除价格因素,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7.9%和10.1%。
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167元,比上年增长8%,比经济增速快0.7个百分点。
物价保持基本稳定,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水平逐年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的财政支出逐年增大,养老、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合并为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制度全覆盖。
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显著成绩。
医疗保障制度得到完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到13.3亿,参保率年均
稳定在95%以上。
三项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0%、70%和75%。
到2015年底,大病医保覆盖所有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群,大病保险支付比例将达50%以上。
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全面建立。
六、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
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
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且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实施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
“十二五”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同时,随着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我国发展出现一系列阶段性新特征,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人民群众对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期待。
事实表明: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因此,以科学发展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待,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总之,十二五计划带动了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柯.[N].辉煌“十二五”: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人民日报.2015.10.20
[2]林兆木.[N].“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光明日报.2015.11.16
[3]广谋思路,细绘蓝图.镇远县发展和改革局.2015.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