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文化的要素与结构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3月 第9卷第1期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Journal of Tianjin Nor mal University (Elementary Education Edition )
Mar .2008
Vol .9 No .1
对学校文化的要素与结构的分析
李亦菲
(北京师范大学昆明附属中学,云南 昆明 650100)
摘 要:学校文化建设是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措施。近年来,我国许多学校的文化建设走入了虚幻化、形式化、纸面化的误区。这些误区源自于人们对学校文化的要素和结构缺乏清晰的认识。从要素上看,可以从形态和载体两个角度对学校文化的组成进行细分。从结构上看,可以将学校文化结构分为无生命的几何模型和有生命的树模型两类。生态树模型对学校文化的要素和结构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描述,对于克服当前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误区有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建设;生态树模型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228(2008)01-0011-06
收稿日期:2007-12-05
作者简介:李亦菲,男,1968年出生,北京师范大学昆明附属中学校长,教育心理学博士,中国教育行政管理学术委员会委员。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在素质教育办学
理念的推动下,掀起了一轮“校园文化”研究与建设的热潮。许多学校从校园环境、校内社团、礼仪活动等方面,开展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在落实素质教育、突显办学特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这一时期的学校文化建设活动中,普遍存在一个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即过于关注豪华的校舍、优美的校园、林立的名人塑像、随处可见的名人名言等学校形象方面的因素。由于这种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基本上是脱离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难以对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起到实质性的促进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激发了学校自主发展的需求,唤醒了学校开展学校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规划制定、民主制度建设、学习型学校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办学特色培育等涉及学校整体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值得关注的是,在当前学校文化建设的热潮中,也普遍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重规划,轻落实”,一些学校的文化建设只是停留在学校领导的
规划性报告中,侧重于理念和认识层面,而没有落
实到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具体工作中,导致学校文化“虚幻化”;二是“重形象、轻理念”,许多学校虽然采取了具体的行动,但只是重视学校的环境美化和形象宣传,热衷于聘请从事企业形象识别的文化公司设计学校的形象识别系统,对于学校理念文化的总结、提炼、提升不足,没有形成普遍认同的教育核心价值观,导致学校文化“形式化”;三是“重制度、轻行为”,许多学校虽然也认识到学校文化应与学校管理相结合,但也仅仅停留在制度的制定上,对学校师生的各类行为缺乏规范化的要求,使学校文化在制度要求和日常行为上出现脱节,甚至形成对立,导致学校文化“纸面化”。
为了克服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种种误区,需要对学校文化这一概念有清楚、准确的把握。本文对学校文化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学校文化的结构与特点。
一、学校文化的上位概念:“文化”
“文化”是一个使用率非常高的词,也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概念。从西方语言的词源上看,文化
1
1
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动词“Colere”,意思是耕作土地,后被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从汉语的构词法来看,“文”就是知识的结构性积累,“化”就是教化育人,两个字合起来,就是“用知识来教化人”。由此看来,两种语言系统对“文化”一词的理解是一致的。
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概念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他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从此,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
我国1999年修订的《辞海》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文化”做出定义:“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1]与这种区分广义和狭义理解的定义不同,美国社会学家David Popenoe认为:“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就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并包括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化。”显然,这一定义将广义的理解和狭义的理解统一起来了,并强调了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在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从形态上来看,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其中,物质文化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如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等;心理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出来的意识形态,如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行为文化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普遍的行为模式,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心理文化实际上就是精神层面的文化。
根据主体和载体不同,文化又可以区分为特种文化和类别文化。所谓特种文化,是指“某一特定阶段、阶级、社会或种族的特定表现形式的模式、特点和产物”,如封建文化、士族文化、中国文化等;所谓类别文化,是指“与某一特定类别,如领域、主题或表达方式有关的模式、特点或产物”,如宗教文化、茶文化、音乐文化等。
随着各种社会组织的发展日益呈现复杂化、精细化的趋势,又出现了组织文化的概念。所谓组织文化,就是指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把组织内部全体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它能增强组织内聚力和持久力,保证组织行为的合理性,推动组织不断成长和发展。学校也是一种组织,从这一意义上看,学校文化也就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文化。
二、学校文化的要素分析:广义理解和
狭义理解
受《辞海》中对文化的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的影响,对学校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
从广义的理解来看,一般将学校文化界定为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各种遗存,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许多定义都明确地认为学校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以下几个定义是这种理解的典型表述:
其一,安文铸:“中小学学校文化是指,以中小学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在学校教育、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这种方式和结果以具有学校特色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为其内、外部表现并影响和制约着校园人的活动与校园人的发展。”[2]
其二,阎德明:“所谓学校文化,就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它表现为学校的‘综合个性’。”[3]
从狭义的理解来看,一般将学校文化界定为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精神层面的遗存,主要强调精神层面的要素。以下几个定义是这种理解的典型表述:
其三,朱小蔓:“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精神生命和灵魂,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精神、制度规范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它是一种浸润人心的氛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4]
其四,张立昌:“所谓学校文化,是指学校这个教育组织系统中,所有个体(或大部分成员)的共享价值、规范、行为准则和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方式。它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精神方面的价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