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在《天演论》卷首的

合集下载

商务英语翻译

商务英语翻译

浅谈商务英语的翻译一、商务英语翻译适用的标准:忠实、通顺翻译标准是指导翻译活动的原则,也是衡量翻译成果的“质量标准”。

对此,中外的翻译实践家和理论家们虽然有着不同的观点,但在这各异的观点中又有着共性:严复在其《天演论》(1898)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被推崇一时,由于认为“信、达、雅”过于简单无法作为具体的尺度衡量译文的质量,再加上对“雅”局限性的质疑,国内翻译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忠实、通顺”的标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本高校翻译教材《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等编)对此做出了详尽的阐述:所谓忠实,首先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

内容通常指作品中所叙述的事实、说明的事理、描写的景物以及作者在叙述、说明和描写过程中所反映出的思想、观点、立场和所流露的感情等……忠实还指保持作者的风格—即原作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作者个人的语言风格等……不能以译者的风格代替原作的风格。

所谓通顺,即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符合规范、译文必须是明自晓畅的现代语言。

“忠实、通顺”的标准有着其渊源,它与鲁迅所认为的翻译须“力求其易解”和“保留着原作的风姿”相一致,并且也是对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所定义的“翻译”作了很好的解释: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商务英语的翻译,主要是给国际商务往来提供交流上的便利,提供足够并准确的信息、因此,“忠实、通顺”的标准对于商务英语的翻译显得尤为适用。

经贸活动中直接涉及到的是参与方的经济利益;经贸译文的读者若根据翻译多元标准互补理论的划分,属于“一般业务性需求读者层”,相较于译文的审美价值,他们更看重的是译文是否准确地传递了原文的信息,包含具体内容及其中的情绪和态度。

论文严复及其翻译简述

论文严复及其翻译简述

严复及其翻译简述A brief introduction on Yan Fuand his translationcontributions摘要:严复是近代中国伟大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他传西学,译西著,对近代中国文明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他“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历来受到学术界各家褒贬不一的评价,但是它却能长盛不衰,屡改不倒,这说明它是“实用的”、是“精练之至”的、是“经验之谈”、是杰出科学的翻译理论总结和宝贵的翻译理论遗产。

关键词:严复生平;信达雅;译著Abstract: Yan Fu is a great modern enlightenment thinker in China. He raised the standard of translation: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It plays a great role in translation work. He had introduced and translated some famous western works to china. After reading his translating works, our Chinese have changed much more in thoughts. He also has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played a great role in Chinese society’s advancing.Key words: Yan Fu; biography ; translation、; "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elegance"目录引言------------------------------------------------------------------I 严复生平概述------------------------------------------------------II“信、达、雅”的探讨研究--------------------------------------------2.1“信、达、雅”的提出-----------------------------------------------2.2“信、达、雅”-----------------------------------------------------2.3“信、达、雅”褒贬之争---------------------------------------------III严复译著---------------------------------------------------------3.1严复译著在中国的影响----------------------------------------------3.2严复与“信、达、雅”翻译原则----------------------------------------结束语----------------------------------------------------------------参考文献--------------------------------------------------------------致谢-----------------------------------------------------------------Acknowledgements-----------------------------------------------------引言严复是近代中国系统地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第一人,他“信、达、雅”的翻译理论标准在我国及世界翻译界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国外众多学者也都将视线集中到了这位近代启蒙思想家,和对他“信、达、雅”翻译标准的研究上,对他先进思想及著名翻译理论的探讨研究,将会让我们在翻译工作中有一套更为完善的翻译技巧和方法,用来更加完善地做好我们的翻译工作,使我们的翻译工作日臻完善。

英汉翻译第1章(我国历史上的翻译活动)

英汉翻译第1章(我国历史上的翻译活动)

《新编英汉翻译教程》,孙致礼,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 2003 《英汉翻译教程》庄绎传主编,外语教学与 研究出版社, 1998 《翻译:理论与实践探索》,孙致礼,译林 出版社, 1999 《名作精译》,杨平主编,青岛出版社, 1998 《文体与翻译》刘宓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 公司, 1998
参考书目如下:
词典百科类: 词典百科类:
《新英汉词典》(增补本)《新英汉词典》编写组编,上海 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英汉大辞典》(缩印本)陆谷孙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3年版 《最新英汉高级词典》蔡文索主编,李赋宁审校,商务印书 馆国际有限公司,1994年版 《英华大辞典》(修订第二版)郑易里等编写,商务印书馆, 1987年版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十卷本)《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编辑部译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一)佛经翻译的四个时期
1 、草创时期(东汉桓帝末年到西晋) 草创时期(东汉桓帝末年到西晋) 本时期的翻译家有安清、支娄迦畿、朱士行。 安清是西域安息人,译经 35 部, 41 卷,其中 安清 有《大安般守意经》、《人生欲生经》等 (梁 皎慧的《高僧传》评他的译本“义理明晰,文字 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 支娄迦畿是西域月支人,为了力求保全原本的 支娄迦畿 面目,往往“辞质多胡音”,即多用音译。 。
《英汉翻译技法与练习》,陈文伯,世 界知识出版社,1998 《实用翻译教程》,范仲英,外语教学 与研究出版社,1994 《西方翻译理论精选》,陈德鸿,张南 峰,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
ATextbookofTranslation,PeterNewmark,ShanghaiFo 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 TheTheoryandPracticeofTranslation,EugeneA.Nida& Chr.R.Taber,E.J.Brill,1982 DictionaryofTranslationStudies(《翻译学词典》, MarkShuttleworth&MoiraCowie,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严复“信”、“达”、“雅”三原则论文

严复“信”、“达”、“雅”三原则论文

浅论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摘要:“信”、“达”、“雅”三字早在三国时支谦的《法句经序》中即已全部出现。

但将这三个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和关系排列组合,明确地作为翻译标准提出,则始自严复。

严复是第一位系统翻译西方政治、经济及自然科学方面著作的翻译大家。

在翻译《天演论》时,他提出了“信、达、雅”翻译理论。

本文将在系统阐述三原则的意义,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后进而对这一翻译理论进行评述。

关键字:“信”“达”“雅”翻译理论原则一、关于严复“信、达、雅”的阐述严复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的第一段中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通过严复反复阐发的行文,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翻译的看法和深刻的认识,从而构成了在“信达雅”掩护或遮蔽下的较为明确的翻译思想。

其要点可阐发如下:第一,信(不倍原文):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的第一段首先讨论信和达的问题,但实际上只讨论了不信的原因和达旨的可能。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焉。

”说明“信”高于“达”并借助“达”才能“信”的道理,实际上是视“信、达”为目的与手段的密切关系。

然后指出当时国内许多译文不能达旨的三个原因:一不能深入理解原文,二不能全面了解原文,三不能仔细分析原文。

总之,不达不信的根本原因是理解问题。

他指出:意义不倍(不背离)原文,只可云“达”,还不能说是“信”。

看来,“信”是由某种形上高度的综合要求,而不是形下的可完全实现的要求。

第二,达(刻意求显):由于中英文的构句与行文的不同,严复认为,语言操作层面上的种种经营,都是为了达旨,“达”的最终目标才是“信”,而“信”是不可以直接操作的。

就翻译所选用的语言范型而言,严复说:“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俚俗文字,则求达难。

”这是说古文和白话表现力的差别。

他选择古文作为翻译的文字,常遭人们讥讽,以为他自命清高,其实他的所作所为,无非是力图让原文的意思显豁而已。

2012年武汉大学翻译硕士(MTI)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真题试卷

2012年武汉大学翻译硕士(MTI)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真题试卷

2012年武汉大学翻译硕士(MTI)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真题试卷(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0,分数:20.00)1.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岁寒三友”和“四君子”实际上是指()种植物。

(分数:2.00)A.7B.6C.5 √D.4解析:解析:岁寒三友指松、竹、梅,四君子是梅、兰、竹、菊,因此共5种植物。

2.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哲学家是()。

(分数:2.00)A.陆九渊√B.王守仁C.孟子D.周敦颐解析:解析:陆九渊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宋明两代“心学”的开山之祖。

认为“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

他认为人们的心和理都是天赋的,永恒不变的,仁义礼智信等也是人的天性所固有的,不是外铄的。

B王守仁即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3.清廷一度重用西方传教士,但因为罗马教廷颁布针对中国的“禁约”,西方传教士活动在()年间被禁止。

(分数:2.00)A.康熙B.雍正C.乾隆D.嘉庆√解析:解析:1805年(嘉庆十年)开始,清朝禁止西方人在华刻书,传教和设立学校。

4.下列书籍中属于徐光启的著作是()。

(分数:2.00)A.《齐名要术》B.《农书》C.《农政全书》√D.《农学丛书》解析:解析:徐光启是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

译有《几何原本》,著《农政全书》、《崇祯历书》、《考工记解》等。

A《齐民要术》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

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

严复的翻译

严复的翻译

翻 译理论 。他在 《 天演论 》卷首 的 《 译例 言》中说: 译事三难 :信 、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 矣。顾信矣不 达 ,虽译犹 不译也,则达 尚焉 。
此 在 译 者 将 全 文 神 理 ,融 会 于 心 ,则 下 笔 抒 词 , 自 然 互备 。至原文词理本深 ,难于共喻 ,则当前后引衬 ,以显 其意。凡此经营 ,皆以为达 ,为达 即所 以为信也 。 易 日:“ 修辞 立诚 ” 。子日:“ 辞达而 已” 。又 曰:“ 言之 无 文,行之不远 ” 。三 者乃文章正轨 ,亦 译事楷模,故信 、 达 而外 ,求其尔雅。此不仅期 以行远 已耳 ,实则精理微 言, 用汉 以前字 法句法, 则为达易 ; 用近世 利俗 文字, 则求达难 。 往往抑 义就 词,毫厘千里 。审择 于斯 二者之 间,夫 固有 所不 得 以也 ,岂钓奇哉 !不佞此译 ,颇贻艰深文 陋之饥 ,实则刻 意求显 ,不 过如是。( 严复 ,19 ) 8 8 在第二段里他解释说信 是忠实,达是通顺 , 译文 首先要 求忠实 ,其次要求通顺 ,使读者 能看懂 。而在第三段里所谓 “ 尔雅 ” ,从 上下文看 ,显然就是要讲究 “ 修辞” ,要 有 “ ” 文
… …
( 文采 ) ,以期 “ 行远 ”( 流传 ) 。而且他在该文 中说的 “ ” 雅 偏重于美 学上的 “ 古雅 ” 。他说的 “ 用汉 以前字法句法 ,则 为达 易;用 近世利俗文字 ,则求达难 ” ,不甚妥 当,又易 为 人 误 会 。其 实 ,他 说 的只 是 自己 的一 点体 会 ,对 此 应 该 做 些 分析 , 尤其有两 点是必须充分考虑的。一是严复说这话有特 定 的翻译对象 ,即外国哲学社会科学著作 的 “ 理微 言 ” 精 。 这类著作 的翻译 ,确 实不大适 宜用过于 “ 利俗 ”的文字 。二 是严复说这句话更有特 定的读者对象 ,即当时 ( 9世纪末 ) 1 中国的士大夫 ,当时的上层知识分 子及 官僚 。因此 ,必须应 用这类读者所心折 的古雅文体 。惟其古雅 ,反而易达 。正因 为此 , 严复才反复表示“ 固有所不得 已也 ”“ , 实则刻意求显 ” 。 关于 “ 、达、雅 ”三者 的主 次先后关 系,严复的认识 信 也是 比较清楚 的。 从他对 这三字的排 列及 论述的顺序,即 这 可 看 出 。他 在 第 一 段 中 虽 然 没 有 把 “ ”与 “ ”的 关 系 交 信 达 待清楚 ,但在第二 段里 却补充说 “ 为达 ,即所 以为信 也” , 他认为翻译应求其信 ,但如不达 ,那等于没译。所 以在信之 外还得求其达 。而第三 段说 “ 信达其外 ,求其 而雅 ” ,这里 的主次关系 ,还是很清 楚的。 严复 的 “ 、达 、雅 ”三字理论的提 出,继往开来 ,言 信 简意赅 ,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 。梁启超说 :“ 近人严复,标 信、达 、雅三义 ,可 谓知言。 ”郁 达夫甚至说:“ 、达 、雅 信 的三字 ,是翻译界 的金科玉律 ,尽人 皆知 。 ”周作人也说: “ 信达雅三者 为译书不刊 的典则 ,至今悬之 国门无 人能损一 字,其权威是 已经确定 的了” 陈福康 ,2 0 :11 。( 02 1) 2 达 旨 ”式 译 法 .“ 作为翻 译家,严复被谈论最多的是他提 出的 “ 信、达、 雅 ”翻 译要则,而他 的 “ 旨”式译法却鲜有人论 或论之不 达 够 。“ 旨”又称 “ 达 译述 ” ,严 复在 《 天演 论》“ 译例言 ”中 解 释说:译文取 明深义 ,故词语之 间,时有所颠倒 附益 ,不 斤 斤计较于字 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 。 曰达 旨,不 云 题 笔译,取便 发挥 …… ( 严复,l 9 ) 8 8 即为一种对 原文或增减, 或删 除,或替换,或改写 ,甚至为发挥 的 自由的译法 。虽说 严 复在翻译 《 天演论 》时提 出了 “ 信、达 、雅 ”三字翻译理 论 ,并在 《 天演 论.译例言》中,开宗 明义地提 出 “ 信”为 译事之 要义 ,但他译 《 天演论 》却偏采用 “ 不尽信 ”的达 旨 办法 ,其 目的就在于 “ 取便发挥 ” 。让我们先看看严译 《 天 演论 》首段 。( 原文略 ) 【 文】 译 赫胥黎独 处一 室中,在 英伦之 南,背山而面野。 槛外诸境 ,历历如在 几下 。乃 悬想 两千年前 ,当罗马大批 恺

从中国翻译史上四次高潮谈翻译对文化影响[论文]

从中国翻译史上四次高潮谈翻译对文化影响[论文]

从中国翻译史上四次高潮谈翻译对文化的影响摘要: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自然离不开翻译。

在中国翻译发展史上共出现过四次高潮且每一次翻译高潮均有其特点,都或多或少对当时乃至以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文化在中国悠久的翻译发展历史上共出现过四次高潮:东汉至唐宋期间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和改革开放之后的现代翻译。

1.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1)东汉至唐宋期间的佛经翻译我国佛经翻译的历史最迟从东汉桓帝时安世高译经开始,南北朝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唐代达到鼎盛。

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指出,“名物不同,传实不易”,首次在中国译论史上提出译事之不易。

东晋·前秦时,道安提出了有名的“五失本,三不译”,意思是说,“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由此我国的译论论述呈现出了系统化的特征。

唐代玄奘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提出了“五不翻”的翻译原则并在翻译中使用了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等翻译技巧。

佛经翻译将佛教引入中国,丰富了人民大众的宗教信仰,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同时,佛经翻译活动也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使佛教经典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明末清初我国翻译史上出现了第二次高潮。

此次翻译高潮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徐光启、李之藻和杨廷筠,被人誉为“中国圣教三柱石”,但他们的主要作品却是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

1606年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开启了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二次高潮,之后还提出了“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的见解。

李之藻将自己的翻译称为“创译”,在自己的论述中还坚持“辞能达意”的原则。

杨廷筠论述了翻译之难,尤其是哲理类科学著作,并意识到培养翻译工作者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三原则”的对比分析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三原则”的对比分析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三原则”的对比分析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三原则”都在各自国家的翻译史占有重要地位,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有诸多不同。

本文通过对两者的不同之处的对比分析,研究了两理论背后蕴藏着不同的哲学思想、表达方式和传统心理。

标签:信达雅;三原则;对比分析一、引言严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翻译家,他在其译著《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三字的翻译原则:“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 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至原文词理本深, 难于共喻, 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 皆以为达, 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易》曰: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 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 求其而雅。

”“信达雅”的理论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地推崇,并对中国的翻译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几乎达到了“译必称‘信达雅’的地步”。

成为“译书者的唯一指南,评译文者的唯一标准,奉为翻译界的‘金科玉律’”。

梁启超曾说:“近人严复,标‘信达雅’三义可谓知言。

”罗新璋认为这一理论, 客观上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集汉唐译经论说之大成,另一方面,开近代翻译学说之先河。

”(罗新璋1984:6),还有评论说:“绝大多数翻译者或多或少都本着信达雅这套理论来从事翻译,并在这套理论基础上发展他们自己的见解”(刘靖之1981:377)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中提出了翻译三原则:1.译作应该完全传达原作的思想。

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斯坦纳(Steiner)在其里程碑式的译论巨著《通天塔》中指出,“1792年,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伦敦发表《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这一重要论文,标志着集中反映了直接来自实践的经验时期结束了(庄绎传译,1987:33—34)。

序沈苏儒著_论_信_达_雅_严复翻译理论研究_罗新璋

序沈苏儒著_论_信_达_雅_严复翻译理论研究_罗新璋

·纪念严复《天演论·译例言》刊行一百周年·序沈苏儒著《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罗 新 璋 “译事三难信达雅”,严复在《天演论》初刻本“刻讫寄津覆,乃为发例言”,破题这句话,可能连他自己也没想到,以其论译几于道,一言而为天下法!“《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康有为语),其《译例言》在中国译界也起了第一等作用。

照李泽厚说法,《天演论》是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以前的所有译作中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随着“向西方寻找真理”历史作用的完成,严译《天演论》在今天更多具有历史研究的价值,而其《译例言》随着译事的兴盛与译学的兴起,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而且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严复传》作者王经过考证,认为《天演论》是在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下开始翻译,初稿至迟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译成。

“迨书成,顾惟探赜叩寂之学,非当务之所亟,不愿问世也。

而稿经新会梁任公、沔阳卢木斋诸君借钞,皆劝早日付梓,”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始出版,事见《译例言》。

从译成到出书的三、四年间,几道先生一方面继续“做”他的天演论,同时“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不断推敲译文。

“如此书上卷导言十余篇,仆始翻`卮言’,而钱塘夏穗卿曾佑病其滥恶,谓内典原有此种,可名`悬谈’。

及桐城吴丈挚甫汝纶见之,又谓`卮言’既成滥词, `悬谈’亦沿释氏,均非能自树立者所为,不如用诸子旧例,随篇标目为佳。

于是乃依其原目,质译`导言’,而分注吴之篇目〔如察变第一,广义第二〕于下,取便阅者。

”与师友切磋中,集思广益。

具体到这本书的翻译,可谓“自具衡量”,备极谨严的。

至于总的译书方法,鲁迅先生说过,“严又陵为要译书,曾经查过汉晋六朝翻译佛经的方法”;六朝“达”而“雅”,“他的《天演论》的模范就在此。

”六朝时期“译界第一流宗匠”鸠摩罗什(344—413),其所译经,“文虽左右,旨不违中”;严复对自己译书,不云笔译,题曰“达旨”,若合符契!又觉得自己太“达”的译法,实非正法,便搬出“什法师有云:学我者病”,以为开脱。

从目的论看严复翻译中的_不忠_卢静

从目的论看严复翻译中的_不忠_卢静

2009.5摘要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在中国翻译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不少学者认为严复自己在翻译过程中都没有恪守这一标准。

尤其是在“信”方面,严复自己都没有做到。

本文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目的论出发,分析了严复翻译的目的,重新评价了严复的翻译。

关键词严复不忠实目的论说到我国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信、达、雅”这个翻译标准。

虽说“信”“达”“雅”三字早在三国时期,支谦就在《法句经序》中提出,但严复确实将其作为“译事楷模”(即标准)的第一人。

作为“信、达、雅”这翻译标准的创始人,很多学者认为严复本人在翻译实践中就没有恪守这一标准。

尤其是在“信”这一方面,严复没有做好“忠实”于原文。

本文主要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严复翻译中的“信”。

1严复眼中的“信、达、雅”以及其内在关系严复早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的第一段中便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

”那“信、达、雅”所谓何物呢?1.1“信”和“达”的理解所谓“信”即做到“意义不倍于文本”。

也就是要做到对于原文的忠实。

至于具体是哪些方面的忠实,是词汇,内容还是风格方面的忠实呢?严复并未明确提出。

相比之下,对“达”这一方面,严复却谈论颇多。

“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然互备。

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不同的学者对“达”有着不同的阐释。

很多人把“达”理解为“通顺、畅达”,也有人理解为“明白、易懂”。

卞之琳认为,“达”是指译文畅达,其包含了相当于内容,语言和风格等三方面。

茅盾认为“达”即译文能使别人看懂。

马谷城认为“信、达、雅”的要求,大体上也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正确,通顺,易懂”六字标准。

王佐良认为“达”是指尽量运用他们所习见的表达方式。

周煦良认为“达”就是使译文能使人看得懂。

林语堂先生也把“达”看成是通顺的标准。

沈苏儒认为“达”,就是通达、明达,就是把原文的内容(意义、信息、精神、风格等)在译文中很好的表达出来,使译文的读者能够充分理解原意。

浅论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

浅论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

浅论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作者:蒋晶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95期摘要:“信”、“达”、“雅”三字早在三国时支谦的《法句经序》中即已全部出现。

但将这三个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和关系排列组合,明确地作为翻译标准提出,则始自严复。

严复是第一位系统翻译西方政治、经济及自然科学方面著作的翻译大家。

在翻译《天演论》时,他提出了“信、达、雅”翻译理论。

本文将在系统阐述三原则的意义,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后进而对这一翻译理论进行评述。

关键字:“信” “达” “雅” 翻译理论原则一、关于严复“信、达、雅”的阐述严复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的第一段中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通过严复反复阐发的行文,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翻译的看法和深刻的认识,从而构成了在“信达雅”掩护或遮蔽下的较为明确的翻译思想。

其要点可阐发如下:第一,信(不倍原文):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的第一段首先讨论信和达的问题,但实际上只讨论了不信的原因和达旨的可能。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焉。

”说明“信”高于“达”并借助“达”才能“信”的道理,实际上是视“信、达”为目的与手段的密切关系。

然后指出当时国内许多译文不能达旨的三个原因:一不能深入理解原文,二不能全面了解原文,三不能仔细分析原文。

总之,不达不信的根本原因是理解问题。

他指出:意义不倍(不背离)原文,只可云“达”,还不能说是“信”。

看来,“信”是由某种形上高度的综合要求,而不是形下的可完全实现的要求。

第二,达(刻意求显):由于中英文的构句与行文的不同,严复认为,语言操作层面上的种种经营,都是为了达旨,“达”的最终目标才是“信”,而“信”是不可以直接操作的。

就翻译所选用的语言范型而言,严复说:“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俚俗文字,则求达难。

”这是说古文和白话表现力的差别。

初级笔译

初级笔译

选择1.对初学者来说,翻译的标准是:忠实和通顺。

2.英语不喜欢重复,如果在一句话里或相连的几句话里需要重复某个词语,则用:代词来代替,或以其他手段来避免重复。

3.我国的翻译事业有大约:2000年的光辉历史。

4.玄奘:是最早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

5.徐光启:是合作翻译《几何原本》.《测量法仪》等的译者。

6.词语的重复是:汉语中常用的造句手段,因此在:英译汉时,可以考虑使用重复法。

7.我国最早的佛经译者是:安世高。

8.代词在英语和汉语里都经常使用,但总的说来:英语代词用的多,汉语代词用的少。

9.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相比较:汉语中语气助词很多,翻译时可以根据情况加以利用…。

10.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相比较:汉语中动词用的比较多,这是一个明显的特点。

11.汉语语法单位的组合多用:意合法,连接成分并非必要。

12.在被动结构方面,英语被动句用的多,汉语被动式用的少。

13.号称我国佛教三大翻译家的是:鸠摩罗什、真谛、玄奘。

14.一般而言,英语中很多词类尤其是名词、介词、形容词和副词汉译时往往可以转译成:动语。

15.翻译的过程是正确理解原文和创造性的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大体上可分为:理解、表达和校核三个阶段。

16.林予:是合作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等的译者。

17.严复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

18.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名族地方色彩等。

19.早期的佛经翻译都是个人活动,到了符秦时代,在:释道安的主持下我国最早的翻译组织:译场诞生。

20.我国佛经的翻译是在:公元148年开始的。

21.在谈及翻译工作的艰难时,严复指出:“一名之立,旬月踌躇”。

22.鲁迅对翻译标准的主要观点是“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23.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其原文的题目是:“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

我国的翻译简史

我国的翻译简史

课件14中国翻译史简介我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年的历史。

(注:洪荒造塔语言殊,从此人间要象胥(译员的称呼)。

原始社会无文献可考,夏商两代,现存史料失之过简。

到了周朝,才留下官方翻译机构和译员职称的记载。

汉代以前,主要是不同民族之间进行翻译活动。

)一、周朝到清朝:从周到清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内,我国出现了三次翻译高潮,即从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和从鸦片战争到清末的两次西学翻译。

东汉---清主要是佛经的翻译,在佛经翻译衰落的同时,兴起了科学、文学、哲学翻译。

A.佛经翻译的第一阶段:东汉末年到西晋我国确凿可考的翻译活动最早是佛经翻译。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印度(语言是梵文Sanskrit)。

统治阶级利用佛教巩固其统治地位。

佛教宣扬:人生极苦,涅最乐,要人厌世,忍辱修行,冀求死后进入“极乐世界”。

)真正的佛经翻译(大量进行佛经翻译)是在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开始的。

(1)翻译家最早的译家有两人,一是安息(即波斯)人安清,字世高;二是娄迦谶(又称支娄迦谶),们所称的月支派(西域月支人)中的一人。

他的学生支亮和支亮的弟子支谦,都是当时翻译佛经此三人并称“三支”;还有一个大翻译家名叫竺法护(也是月支人)。

(2)翻译家译风介绍安世高的译文说理明白,措辞恰当,不铺张,不粗俗,恰到好处。

但从总的方面说,还是偏时为了顺从原文结构,不免重复颠倒,对于某些术语的翻译也欠精确。

娄迦谶仍采取直译,译笔生硬,读者不易看懂,所以从那时起,大概就有直译和意译这一类迦谶的翻译多采用音译(辞质多胡音---胡:古代泛指外国或外族)。

支谦“以季世尚文,时好简约,故其出经,颇从文丽。

然其属词析理,文而不越,约而义显,真可谓深入者也。

”(支愍(同“悯”)度,《合首楞严记》)。

“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始终存在‘质朴’和‘文丽’两派。

”(任继愈)。

支谦属“文丽”一派,由于他过分追求美巧,不免离开原著;改‘胡音’为汉意,也就是用意译取代音译,在支谦那里做得是比较彻底的;译文力图适应汉人的口味,译文的忠实性不能不受一定的影响;译文加注,也始于支谦。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研究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研究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研究摘要:古今中外,关于翻译理论的研究与探讨层出不穷。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翻译理论各具特色。

不可否认,翻译理论是整个翻译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翻译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中国文化;翻译研究1.引言古今中外,无数的翻译实践者和翻译研究者投身到了翻译理论这栋大厦的建造,大厦凝结着他们的汗水和智慧。

从翻译大厦的建筑风格,我们可以看出它的时间跨度之大,参与建造的人数之多。

这栋大厦的建成并非一朝一日之事,仍需如今的翻译实践者与研究者为其添砖加瓦。

中西翻译理论虽有各自的发展脉络,但两者也存在一定的交集,本文从中国翻译理论和西方翻译理论分别展开,总结其具有代表性的译论,同时在中国译论部分对存在交集的译论进行了分析比较。

1.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在为《中国翻译词典》所写的序言中,季羡林先生说,可以把中华文化比作一条大河,这条大河之所以源远流长,就在于它不只有自己的水,也有新水注入。

最大的注入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水依靠的都是翻译。

2.1 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我国的佛经翻译始于东汉末年,发展历史长达1000多年,具体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东汉—西晋的佛经翻译、西晋—隋末的佛经翻译、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

东汉到西晋这一阶段的佛经翻译以外籍僧人为主(主要特点)、口耳相传(无文本,容易造成误解、不真实)、翻译方法以直译为主(主要出于敬畏之心)。

这一时期涌现了支谦、安世高等译经大师。

其中安世高是最早从事佛经翻译的人。

支谦是最早提出佛经翻译理论的人,支谦要求翻译时要“因循本旨,不加修饰”,他的翻译思想反映了早期佛经翻译中的“质派”的译论的观点,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

西晋到隋末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译经大师当属释道安,他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中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思想,这一理论在佛经翻译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鸠摩罗什是意译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在存真的前提下,依实出华。

郭著章 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郭著章 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第1章翻译概述1.1 复习笔记第1节翻译自学方法和译者合格条件一、翻译自学方法掌握必要翻译知识和理论,进行大量实践阅读翻译理论书籍、期刊,进行名著翻译实践、阅读翻译技巧书籍、浏览翻译网站等。

二、译者合格条件(一)外文水平高有些原文在特定情况下有特定译法,不能一概而论。

要特别重视基本功的训练。

1. (Just) imagine (it).【译文】不可能/想不到/没想到【解析】≠把它想象一下吧。

2. I’ll buy it.【译文】我不懂。

/我答不出。

/请告诉我。

【解析】≠我将买它。

(二)中文水平高母语好是理解和表达的需要。

理解指汉译英时理解汉语原文,表达指英译汉时可用好的汉语来表达。

(三)知识面广1. 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译文】约翰为人可靠,他既诚实又正直。

【解析】需要英国历史典故方面的知识。

2. The Security Council has been seized of the question since then.【译文】安理会自那时以来就一直受理这个问题。

【解析】需要国际法方面的知识。

3. Nyaungu was actually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two Japanese divisions.【译文】良字实际上是日军两个师的结合部。

【解析】需要地理、军事等方面的知识。

(四)政治觉悟高这一点在决定用词褒贬时要特别注意。

1. the peasant uprisings in the history of China【译文】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解析】不能根据英国的ALD及其香港出的汉译翻成“中国历史上的农民叛乱(或叛变)”,而应译为“农民起义”。

2. The enemy killed one of our comrades and we killed an enemy agent.【译文】敌人杀害了我们一位同志,我们宰了一个敌特。

对中国翻译史“案本——求信——神似——化境”该脉络的再思

对中国翻译史“案本——求信——神似——化境”该脉络的再思

对中国翻译史“案本——求信——神似——化境”该脉络的再思作者:胡赢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7年第11期【摘要】本文旨在根据罗新璋对中国翻译史上的“案本——求信——神似——化境”这一发展脉络的评价进行再思,分析中国古代、近代、现当代译论的优点与不足,认为它过于概括化,并给出自己的建议,若细化为“案本——信达雅——善译——求信——神似——化境”,则更具体,更合适。

本文为今后的中国翻译史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翻译史发展脉络优点不足一、引言纵观我国的翻译史,从古至今,“案本——求信——神似——化境,这四个概念,既是各自独立,又是相互联系,渐次发展,构成一个整体的;而这个整体,当为我国翻译理论体系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我国翻译史长达两千多年,仅仅用这么简单的八个字加以概括,是不是太过于简单化了呢?二、中国传统译论中国自古至今,形成了一套传统翻译理论。

1.中国古代译论:“五失本”“三不易”。

“五失本”,“三不易”取自于道安的《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其中“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为一失本;“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可”为二失本;三、四、五失本讲的是章法的删繁就简。

“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或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未俗,二不易也”以及“释氏弟子尚且慎重造经,现由凡人传译更难”的三不易。

道安的意思是,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2.中国晚清民初译论:“信、达、雅”。

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提出了中国近代最有名的“信、达、雅”翻译理论。

他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的第一段中,便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

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严复译《天演论》自序原文、注释及解析

严复译《天演论》自序原文、注释及解析

严复译《天演论》自序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译《天演论》自序[清] 严复英国名学家穆勒约翰有言②:“欲考一国之文字语言而能见其理极③,非谙晓数国之言语文字者不能也。

”斯言也,吾始疑之,乃今深喻笃信④,而叹其说之无以易也。

岂徒言语文字之散者而已,即至大义微言,古之人殚毕生之精力⑤,以从事于一学,当其有得,藏之一心则为理,动之口舌,著之简策则为词⑥,固皆有其所以得此理之由,亦有其所以载焉以传之故。

呜呼,岂偶然哉! 自后人读古人之书,而未尝为古人之学,则于古人所得以为理者,已有切肤精怃之异矣⑦。

又况历时久远,简牍沿讹⑧。

声音代变,则通假难明;风俗殊尚,则事意参差⑨。

夫如是,则虽有故训疏义之勤,而于古人诏示来学之旨,愈益晦矣。

故曰,读古书难。

虽然,彼所以托焉而传之理,固自若也。

使其理诚精,其事诚信,则年代国俗无以隔之。

是故不传于兹,或见于彼,事不相谋而各有合。

考道之士,以其所得于彼者,反以证诸吾古人之所传,乃澄湛精莹⑩,如寐初觉。

其亲切有味,较之觇毕为学者万万有加焉(11)。

此真治异国语言文字者之至乐也。

今夫六艺之于中国也(12),所谓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者尔。

而仲尼之于六艺也,《易》、《春秋》最严。

司马迁曰:“《易》本隐而之显(13),《春秋》推见至隐(14)。

”此天下至精之言也。

始吾以谓本隐之显者,观象、系辞,以定吉凶而已(15);推见至隐者,诛意褒贬而已(16)。

及观西人名学,则见其于格物致知之事(17),有内籀之术焉(18),有外籀之术焉(19)。

内籀云者,察其曲而知其全者也,执其微以会其通者也。

外籀云者,据公理以断众事者也,设定数以逆未然者也。

乃推卷起曰:有是哉,是固吾《易》、《春秋》之学也! 迁所谓本隐之显者,外籀也;所谓推见至隐者,内籀也。

其言若诏之矣。

二者即物穷理之最要涂术也(20)。

而后人不知广而用之者,未尝事其事,则亦未尝咨其术而已矣。

近二百年欧洲学术之盛,远迈古初(21),其所得以为名理、公例者,在在见极(22),不可复摇。

解读“信达雅”

解读“信达雅”

解读“信达雅”黄利萍 郭 卫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创伤外科 《创伤外科杂志》编辑部摘要:我国近代翻译理论中成派较早影响较为深远的当属注明翻译家严复在其译作《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开篇中提出的“信达雅”。

“信达雅”自其提出以来,一直受到众多中国翻译者的赞同。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翻译工作内容、性质以及形式的不断变化,人们对于“信达雅”的理解和诠释已发生了变化,这一理论的内涵也变得更为深刻丰满。

本文就“信达雅”的内涵、对“信达雅”的质疑以及其生命力作出阐述,意在对这一重要翻译理论作一解读。

关键词:翻译;信达雅;实践;标准翻译标准是翻译活动必须遵循的准绳,也是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1]。

但翻译界对于翻译标准这一核心问题,历来无一致定论。

自佛经翻译以来中国2000多年的翻译历程中产生了许多独到的翻译思想。

历代翻译家们总结形成了多种翻译标准,在这诸多的翻译标准中,影响力最广泛、最深远的,要数严复的“信达雅”。

一、“信达雅”的内涵“信”、“达”、“雅”早在三国支谦的《法句经序》中就已有所体现。

但将“信达雅”明确作为翻译标准而提出,则始于严复[2]。

他在译作《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开篇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

对于这三字的内涵,历来存在各种说法。

总体来说,对于“信”和“达”的见解基本可以达成一致,即“忠实于原文内容”、“文笔要流畅”,但对于“雅”的解释,则有不同意见。

有的观点认为“雅”指的是“文辞优雅”;有的观点认为是“切合原作风格”;另有观点认为是“古雅”之意。

那么严复当初提出的“信达雅”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原文中说道:“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3]从上文可看出,严复所说的“信”即“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后“忠实于原文的意义”;“达”是指“下笔抒词,自善互备”,即“行文流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单元教学信息(一)
翻译的标准
几位著名翻译家关于翻译标准的论述:
严复: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则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易曰:“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规,亦即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现代汉语译文:
翻译工作有三项不易做到的事:忠实于原文,译笔流畅明白,文字典雅。

要做到忠实于原著已很不容易,而如果只注意准确却忽略了译笔的通达晓畅,那么,即使译出来也等于没有译。

可见译笔的流畅是应予重视的。

《易经》指出:“做文章要讲究辞藻的优美和主题的正确。

”孔子说过:“做文章,不过是把意思表达得确切罢了。

”又说:“语言文字枯燥无味,就不能扩大影响。

”可见,文字的准确、流畅、优美乃是做文章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也同样是搞翻译的标准。

因此,除了准确和流畅之外,还要求典雅。


马建忠:“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


鲁迅:“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当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


傅雷:“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象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文学既然以整个社会整个人类为对象,自然牵涉到政治、经济、哲学、科学、历史、绘画、雕塑、建筑、音乐,以至天文地理、医卜星象,无所不包。

……象巴尔扎克那种工笔画,主人翁住的房子,不是先画一张草图,情节就不容易理解清楚。


钱钟书:“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朱生豪:“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