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与中关村的互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硅谷与中关村的互动

硅谷模式的成功引起各国竞相效仿,但效仿者成功甚少。与硅谷有人脉网络联系、有产业联系和两地具有跨区域创业的硅谷辐射模式取得了成功。台湾新竹科技园和印度班加罗尔科技园是硅谷主动辐射的结果,形成了与硅谷产业链中的特定环节相对应的支柱产业,而中关村是效仿硅谷取得成功鲜有的案例之一,是效仿硅谷在先,硅谷辐射在后。

随着上世纪80年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世界第三次新技术革命高潮到来,硅谷的理念、技术扩散和产业集聚让中国找到了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方向,而中关村最先感知到这种变化趋势。最先把硅谷这一最新模式带入中关村的是中科院物理学家陈春先,中科院也感受到新技术革命的脉动,采取“一院两制”方式支持研究院所创办企业。之后大批知识分子纷纷走出大学和科研院所,以“两不四自”的方式创办高科技企业,最终形成了电子一条街。

中关村这片市场经济的试验田的走向问题同样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宦乡曾于1984年提出建立科学城和高科技开发区的构想,但是直到1986年国家科委下达“中国高技术开发区研究”和北京市科委下达“北京中关村建立高技术开发区的调查与研究”,才奠定了中国高新区发展的基调。而1987年12月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调查,最终使中关村科试验区及其办公室正式成立。

在这轮学习硅谷的浪潮中,虽然中关村只是学到了硅谷模式的皮毛,但是创办企业蔚然成风。中关村从二次开发起步,走上了一条与硅谷平行的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

中关村与硅谷多层次互动,进入完全竞争领域的计算机汉化技术使得两地联系更加紧密。中关村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开始分化并重新洗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公司占据了主动,较大比例地生存下来。以打印机起家的四通投资设立了第一家以硅谷风险投资模式运营的四通利方(新浪);方正因为开发经营激光照排系统造就了今日的方正集团;联想凭借“联想汉卡”和计算机技术最终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跨国公司。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硅谷大公司开始大举进军中关村。IBM、Sun、Intel等硅谷大公司纷纷在中关村设立独资公司;硅谷大公司研发环节转移的剧情近年来更是在硅谷与中关村间陆续上演。风险投资公司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进入,仅IDG一家公司就投资了百度、搜狐、372

1、中华学习网,万网等上百家企业。

中关村的企业也从最初的恐慌中冷静下来寻找生存之道。他们在竞争中调整自己的战略,参与到国际产业链中,更通过创制国际标准、共建研发机构、跨国并购、海外上市融资等形式把握产业制高点,向硅谷进发。此时与硅谷平行的中关村创新之路,早已不限于二次开发,更重要的是有了更多的互动联系。

在硅谷与中关村之间跨区域创业。在硅谷依靠技术取得成功的第一代华人是台湾人,他们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成就了硅谷模式向新竹的辐射。大陆“海归潮”在21世纪初才出现在中关村,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大学等高校的留学生成为联通硅谷与中关村之间的“大脑水渠”,实践着硅谷与中关村间的跨区域创业。在硅谷,中国各个大学的校友会十分活跃,各种专业协会也定期举办活动。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和这次金融危机之时,很多创业公司陆续迁回国内,甚至有些在硅谷濒临倒闭的公司回归中关村之后又重新成长起来。

与前一次创业浪潮不同的是,这次浪潮的创业者们具有硅谷留学和熟稔跨国公司从业甚至是创业经验,他们带来了中关村与硅谷之间以人脉关系为主的更密切的接触。其中也不乏产业组织者在之间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如橡子园的朱伟人、北极星的邓峰、汉能的陈宏、北极光的陈大同、光速的宓群等。

在这场创业浪潮中,中关村管委会成功实施的留学人员归国政策不可或缺。中关村在硅谷设立了办事处,形成留学生创业专项支持计划,创建大学创业园和留学生创业园,建立并完善创业服务体系。中关村形成了比硅谷更加投入、更加有利于创业的局部条件。

随着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启动,中关村将有更多的与硅谷互动的机会,原本两条平行的创新路线将出现更多的融合,进而中关村必将与硅谷共同创造新的产业,产生更多改变世界的商业模式,最终成为能够影响世界的一流科技园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