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性能(1-力学性能)》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材料力学性能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实验类) - 东南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材料力学性能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实验类) - 东南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材料力学性能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实验类)所属课程名称:材料力学性能英文名称:Materi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所属课程编号:1202302面向专业:材料类各专业(金属材料、土木工程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先进材料及成形)课程总学时:32+16 ;实验学时16 ;课程学分: 2.5 ;本大纲主撰人:王仕勤、秦鸿根(Tel:52090661,E—mail: wsqwyd@)一、实验目的材料力学性能实验是《材料力学性能》课程中重要的教学环节。

通过实验教学,验证、巩固和补充课堂中讲授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材料力学性能的测试原理和测试方法;了解测试设备及基本操作规范;并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进行正确分析判断的能力以及科学认真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为今后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工程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管理模式与注意事项1、学生在实验前必须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书的相关内容。

2、教师在实验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和指导。

3、学生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对仪器设备进行正确操作,确保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

四、成绩评定与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1、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实验预习情况及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进行成绩评定。

2、将实验成绩报给任课教师,以占课程总成绩的15~20%的比例纳入课程的总成绩。

五、设备与器材配置1、电子万能试验机2台7、冲击试验机1台2、液压万能试验机2台8、温度计10只3、布氏硬度计2台9、冷却保温装置6套4、洛氏硬度计1台10、游标卡尺2只5、维氏硬度计1台11、钢筋划线仪2台6、读数放大镜2只12、实验耗材若干六、实验任务书与参考资料1、王仕勤、秦鸿根等材料力学性能实验指导书. 南京:东南大学讲义,2006.112、高建明等材料力学性能.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83、秦鸿根建筑材料实验指导书. 南京:东南大学讲义,2003.103、伍洪标等无机非金属材料试验.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6。

材料性能学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性能学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性能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英文):材料性能学(Properties of Materials)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总学时: 72 理论学时: 60 实验(或上机)学时: 12学分:4.5适用对象:金属材料工程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包括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两大部分。

力学性能以金属材料为主,系统介绍材料的静载拉伸力学性能;其它载荷下的力学性能,包括扭转、弯曲、压缩、缺口、冲击及硬度等;断裂韧性;变动载荷下、环境条件下、高温条件下的力学性能;摩擦、磨损性能以及其它先进材料的力学性能等。

物理性能概括介绍常用物理性能如热学、电学、磁学等的基本参数及物理本质,各种影响因素,测试方法及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材料各种主要性能指标的宏观规律、物理本质及工程意义,了解影响材料性能的主要因素,了解材料性能测试的原理、方法和相关仪器设备,基本掌握改善或提高材料性能指标、充分发挥材料潜能的主要途径,初步具备合理的选材和设计,开发新型材料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应学完物理化学、材料力学、材料科学基础、钢的热处理等课程。

二、课程基本要求根据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对本课程提出下列基本要求:1.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打通与前期材料力学、材料科学基础等课程的联系,并注重建立与同期和后续其它专业课程之间联系以及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2.能够从各种机器零件最常见的服役条件和失效现象出发,了解不同失效现象的微观机理,掌握工程材料(金属材料为主)各种力学性能指标的宏观规律、物理本质、工程意义和测试方法,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大致分析出各种内外因素对性能指标的影响。

3.掌握工程材料常用物理性能的基本概念及影响各种物性的因素,熟悉其测试方法及其分析方法,初步具备有合理选择物性分析方法,设计其实验方案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总学时72,课堂教学60学时,实验12学时。

《材料性能学》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性能学》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性能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英文):材料性能学(Properties of Materials)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总学时: 72 理论学时: 60 实验(或上机)学时: 12学分:4.5适用对象:金属材料工程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包括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两大部分。

力学性能以金属材料为主,系统介绍材料的静载拉伸力学性能;其它载荷下的力学性能,包括扭转、弯曲、压缩、缺口、冲击及硬度等;断裂韧性;变动载荷下、环境条件下、高温条件下的力学性能;摩擦、磨损性能以及其它先进材料的力学性能等。

物理性能概括介绍常用物理性能如热学、电学、磁学等的基本参数及物理本质,各种影响因素,测试方法及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材料各种主要性能指标的宏观规律、物理本质及工程意义,了解影响材料性能的主要因素,了解材料性能测试的原理、方法和相关仪器设备,基本掌握改善或提高材料性能指标、充分发挥材料潜能的主要途径,初步具备合理的选材和设计,开发新型材料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应学完物理化学、材料力学、材料科学基础、钢的热处理等课程。

二、课程基本要求根据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对本课程提出下列基本要求:1.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打通与前期材料力学、材料科学基础等课程的联系,并注重建立与同期和后续其它专业课程之间联系以及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2.能够从各种机器零件最常见的服役条件和失效现象出发,了解不同失效现象的微观机理,掌握工程材料(金属材料为主)各种力学性能指标的宏观规律、物理本质、工程意义和测试方法,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大致分析出各种内外因素对性能指标的影响。

3.掌握工程材料常用物理性能的基本概念及影响各种物性的因素,熟悉其测试方法及其分析方法,初步具备有合理选择物性分析方法,设计其实验方案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总学时72,课堂教学60学时,实验12学时。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学分:4.5 总学时:72 理论学时:62 实验/实践学时:10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材料力学》是车辆工程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共72学时,4.5学分,考试课。

《材料力学》是由基础理论课过度到设计课程的技术基础课。

它是变形固体力学的基础,又是有关专业后续课程的需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变形固体力学基本概念,掌握分析工程中强度、刚度、稳定性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工程计算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它与其它课程共同完成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的任务。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掌握构件强度、刚度、稳定性的基本概念,掌握杆件四种基本变形及组合变形的定义,能熟练判定杆件的变形种类。

2.掌握用截面法求杆件内力的基本方法,能熟练地求解任一指定截面的内力,并能绘制杆件的内力图。

3.熟悉等截面杆件横截面上应力的分析方法(基本变形):实验-假设-变形几何关系、物理、静力平衡;能熟练求解四种基本变形有关的应力计算、分布及危险点判定和强度计算。

4.掌握组合变形构件强度分析方法-叠加法,了解其原理和使用条件,熟练掌握组合变形构件的强度计算问题。

5.掌握各基本定理、定律及假设(剪应力互等定理、剪切虎克定律、广义虎克定律、强度理论等),并能熟练应用。

6.掌握并能熟练求解基本变形构件的变形、位移问题,并能进行相关的刚度计算。

7.掌握一点应力状态的表示方法,能熟练地从受力构件中取原始单元体,并能用解析法、图解法求解相关问题。

8.掌握静不定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用变性比较法求解一次静不定问题。

9.掌握压杆稳定的基本概念,并能熟练地进行稳定计算。

10.熟悉动载荷问题的分析方法,并能熟练求解相关问题;掌握交变应力的基本概念,会进行疲劳强度计算。

11.掌握与平面图形有关的几何量(静矩、形心、惯性矩等)的基本概念及计算,了解形心轴、主惯性轴等概念。

12.初步掌握静载下材料机械性能的测试方法、电测实验原理及测试方法。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分3.5 总学时:56 理论学时:48 实验/实践学时:8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材料力学》是工科专业基础课,必修。

本课程共56学时,3.5学分。

《材料力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等直杆件的强度、刚度及轴向受压杆件的稳定性的计算等;能运用强度、刚度及稳定性条件对杆件进行校核、截面设计及载荷确定等简单计算工作;初步了解材料的机械性能及材料力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初步学会应用材料力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为学习有关的后继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

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对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有明确的认识;2.能熟练地画出杆件在基本变形下的内力图,进行应力和位移、强度和刚度的计算;3.掌握应力状态理论和组合变形下杆件的强度计算;4.了解压杆的稳定性概念,会计算轴向受压杆的临界力和临界应力;5.了解低碳钢和灰口铸铁的基本力学性能及其测定方法;6.掌握简单超静定问题的求解方法;7.掌握电测实验应力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主要参考教材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工程图学、理论力学。

选用教材:《材料力学Ⅰ》(第5版),刘鸿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参考书目:[1]《材料力学Ⅰ》(第5版),孙训方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材料力学Ⅰ》(第3版),单辉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材料力学》,Timoshenko(铁木辛柯)编,科学出版社,1978三、课程内容1.绪论主要内容:材料力学的任务及研究对象;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力与内力、截面法与应力、线变形和角变形的概念;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2.拉伸、压缩与剪切主要内容: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与实例;直杆横截面上的内力、应力及斜截面上的应力计算;安全系数与许用应力的应用、拉压杆件的强度计算;轴向拉伸与压缩时杆件的纵向变形、线应变、横向变形计算;泊松比、虎克定律、弹性模量,抗拉(压)刚度、应力集中的概念;金属材料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简单拉(压)超静定问题、热应力和装配应力的解法;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

《材料力学》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80学时5学分)一. 课程的地位及其任务材料力学是一门由基础理论课过渡到专业课的技术基础课。

其任务是研究杆件在载荷作用下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问题,为工程有关零构件设计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方法。

二. 课程的基础要求(1)基本掌握将一般工程零部件或结构简化为力学简图的方法。

(2)牢固树立四种基本变形及组合变形的概念,熟练掌握直杆的受力分析。

(3)熟练掌握杆件在基本变形下的内力、应力、位移及应变的计算,并能应用强度.刚度条件进行计算。

(4)了解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能计算简单图形的静矩、形心、惯性矩、惯性半径和圆截面的极惯性矩。

能用平行移轴公式求简单组合截面的惯性矩。

会应用型钢表。

(5)熟练掌握求解简单超静定问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正确建立变形条件,掌握用变形比较法解轴向拉压超静定问题及简单超静定梁。

(6)掌握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并能进行组合变形下杆件的强度计算。

(7)掌握常用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质及测定方法,对电测应力方法有初步认识。

(8)理解剪切的概念,能进行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

(9)正确理解弹性稳定平衡的概念,确定压杆的临界载荷和临界应力,并进行压杆稳定性计算。

(10)掌握受铅垂冲击时杆件的应力和变形计算。

(11)掌握动静法求动载荷问题,掌握用能量法求杆件受冲击时的应力和变形。

(12)认识交变应力及疲劳破坏的涵义,了解交变应力下材料的持久极限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初步掌握对称循环下构件的疲劳强度计算。

(13)正确认识能量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练掌握用单位力法计算结构的位移。

三.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 绪论及基本概念(2学时)材料力学的任务及研究对象;变形固体的概念及基本假设;内力与截面法。

应力与应变的概念。

2. 杆件的内力与内力图(9学时)轴向拉压杆的轴力及轴力图。

功率.转速与外力偶矩的关系。

扭转杆的扭矩及扭矩图。

梁的计算简图。

平面弯曲梁的剪力和弯矩。

弯矩方程和剪力方程。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自动化工程系、机械工程教研室2006年2月一、课程适用层次、专业、参考课时一、课程适用层次:本科和专科二、课程适用专业:机械工程类本专科各专业3、考学时:56学时(本),50学时(专)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一、课程性质:材料力学是机械工程类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

二、课程目的:通过材料力学的学习,使学生对机械工程中的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固性的概念有深刻熟悉。

3、课程任务:使学生把握从外力到内力的基础力学知识,初步把握力学分析和力学计算能力,了解一些力学实验方式和实验设备。

三、课程内容的大体要求、重点和难点一、课程内容的大体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对拉(压)、扭、弯、剪切、挤压几种受里状态的受力,变形,内力,内应力到强度、刚度条件成立,具有系统的熟悉和正确地明白得,能初步应用这些理论解决一些工程实际问题。

对复杂应力状态下的材力计算能初步应用四个强度理论公式去解决。

了解压杆稳固的力学概念和稳固校核,截面设计,许用载荷计算。

初步了解材力实验内容,方式;验证一些力学状态下的实验假设;对碳钢拉伸的应力——应变图能说出力学含义。

二、课程内容重点用截面法计算内力,内力正负判别,内力图示法。

强度、刚度条件成立和应用。

材料极限应力、许用应力、平安因数的选择确信。

正确计算支反力,构件简单截面形状的截面系数计算。

用积分法(叠加法)计算梁弯曲的转角和绕度,和四个强度理论应用。

3、程内容难点(1)变形叠加原理和节点位段、能量法求变形和解静不足问题。

(2)变截面杆扭转的计算(3)用dM/dx=F s和d2M/dx2=q判别剪力、弯矩图绘制和形状。

截面形心、惯性矩、静矩的求取方式。

积分常数确信(本科)(4)复杂应力状态下斜截面应力计算解析式和应力图应用,确信主平面、主应力。

(本科)四、课程整体安排和学时分派一、总学时:本科56学时,专科50学时二、理论教学:本科50学时,专科44学时3、材力实验:6学时4、理论教学内容及学时分派:主要内容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材料力学的任务与研究对象,基本假设1第二章轴向拉压应力与材料的力学性能1第一、二节引言轴力与轴力图第三节拉压杆的应力与圣维南原理第四节材料拉伸时的力学性能2第五节材料拉压力学性能进一步研究第六节应力集中概念3第七节许用应力与强度条件第八节连接部分的强度计算第三章轴向拉压变形第一、二、三节引言轴向拉压变2+2(3)形与叠加原理,桁架的节点位移第四、五节拉压与剪切应变能,简单拉压静不定问题2第四章扭转第一、二、三节引言扭力偶矩计算与扭矩2第三、四节圆轴扭转横截面上的应力,圆轴扭转强度条2件与合理设计第五、六、七、八节:圆轴扭转变形与刚度条件,简单静2不定问题,非圆截面扭转第五章弯曲内应力第一、二、三节引言梁的约束与类型,剪力与弯矩2第四节剪力,弯矩方程与剪力,弯矩图2+2(3)第五节剪力,弯矩与载荷集度间的微分关系2第六章弯曲应力第一至四节引言弯曲正应力,弯曲切应力2第五、六节梁的强度条件,梁的合理强度设计弯拉(压)2+2(3)组合第七章弯曲变形第一、二、三节引言挠曲轴的近似微分方程,计算梁位2+2(3)移的积分法第四、五、六节计算梁位移的叠加法,简单静不足问题,2+2(3)梁的刚度条件与合理刚度设计第八章应力应变状态分析第一、二、三、四节平面应力状态,应力圆,极限应力2+2(3)与主应力第九章复杂应力状态强度问题第一、二、三节引言关于断裂的强度理论,关于屈服的2+2(3)强度理论第十章压杆稳定问题 1注:一、2+2表示理论课2节,习题课2节二、(3)表示用于专科实验教学的实验内容几及学时分配实验内容学时分配1 碳钢拉伸实验2 铸钢压缩试验13 碳钢弯曲实验4 碳钢扭转演示实验15 碳钢冲击演示实验1五、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大体要求(一)绪论一、大体要求(1)了解材料力学的任务,明确构件具有足够的能力负担,其应当经受载荷时,须具有强度、刚度、稳固性三大要求。

《材料性能测试实验》教学大纲

《材料性能测试实验》教学大纲

《材料性能测试实验》教学大纲材料性能测试实验的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本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不同材料的性能进行测试和评估的能力。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使学生能够掌握常见的材料性能测试方法和技术,并能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解读。

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理解材料性能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掌握常用的材料性能测试仪器和设备的操作技术;3.学会分析和解读实验数据,评估材料的性能;4.培养实验操作的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材料性能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介绍;2.静态力学性能测试实验;3.动态力学性能测试实验;4.热性能测试实验;5.电性能测试实验;6.光学性能测试实验;7.表面性能测试实验。

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介绍材料性能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掌握材料性能测试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技术;3.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编写实验报告,分析和解读实验数据;4.团队合作: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评估与考核1.实验报告:根据实验结果编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过程、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2.实验操作考核: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术进行考核;3.课堂提问: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

六、教材和参考资料1.教材:《材料性能测试与分析》,张三等著,XX大学出版社,20XX年。

2.参考资料:(1)《材料分析与测试教程》,李四等著,XX出版社,20XX年;(2)《材料性能测试技术与方法》,王五等著,XX出版社,20XX年;(3)相关学术期刊论文。

七、实验课表安排1.第1周:课程介绍,实验室规章制度讲解;2.第2-5周:静态力学性能测试实验;3.第6-9周:动态力学性能测试实验;4.第10-13周:热性能测试实验;5.第14-17周:电性能测试实验;6.第18-21周:光学性能测试实验;7.第22-25周:表面性能测试实验;8.第26周:总结和复习。

《材料力学》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材料力学是一门研究材料在各种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应变、应力、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力学性能的学科。

它是工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为后续的机械设计、结构力学、工程力学等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对工程构件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分析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如内力、应力、应变、弹性模量、泊松比等。

理解拉伸、压缩、剪切、扭转和弯曲等基本变形形式下的应力和应变分布规律。

掌握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如屈服极限、强度极限、延伸率和断面收缩率等。

熟悉梁的弯曲理论,包括弯曲内力、弯曲应力和弯曲变形的计算方法。

了解组合变形和压杆稳定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对简单的工程构件进行受力分析,绘制内力图。

能够根据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构件的受力情况,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计算和校核。

具备运用材料力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

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程内容1、绪论材料力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

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

内力、截面法和应力的概念。

应变的概念和线应变、切应变的计算。

2、拉伸、压缩与剪切轴向拉伸和压缩的概念。

轴向拉伸和压缩时横截面上的内力和应力计算。

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包括低碳钢和铸铁的拉伸试验、应力应变曲线、屈服极限、强度极限、延伸率和断面收缩率等。

轴向拉伸和压缩时的变形计算,胡克定律。

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

3、扭转扭转的概念。

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内力——扭矩和扭矩图。

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应力计算。

圆轴扭转时的变形计算,扭转角和单位长度扭转角的计算。

扭转时的强度和刚度条件。

4、弯曲内力弯曲的概念和梁的分类。

材料力学性能---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性能---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性能实验教学大纲大纲制定(修订)时间: 2017年7月课程名称:材料力学性能课程编号:050131004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适用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课程总学时:32实验(上机)计划学时:2开课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一、大纲编写依据1.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2010版教学计划;2.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材料力学性能》理论教学大纲对实验环节的要求;3.近年来《材料力学性能》实验教学经验。

二、实验课程地位及相关课程的联系1.《材料力学性能》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2.本实验课程是《材料力学性能》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3.本实验项目是《材料力学性能》课程综合知识的运用;4.本实验项目是理解材料的硬度测定原理和方法的基础;5.本实验以《金属工艺学》等为先修课;6.本实验为后续的专业课实验教学和毕业设计等有指导意义。

三、实验目的、性质和任务1.理解布氏和洛氏硬度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训练硬度测定的基本技能,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2.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硬度计等常用设备,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4.培养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以及正确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四、实验基本要求(1) 实验项目的选定依据教学计划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2) 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布氏和洛氏硬度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3) 通过实验,要求学生做到:能够预习实验,撰写实验报告;(4) 学会常用硬度计的使用,完成相关实验;(5) 了解布氏和洛氏硬度的测量方法,能够独立分析实验数据。

五、实验内容和学时分配六、教材(讲义、指导书):选用教材:《工程材料力学性能》,束德林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实验指导书:材料力学性能实验指导书. 沈阳理工大学七、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考核方法:按照实验指导书的具体要求,根据每个学生实验前的预习准备,实验过程的考查,实验操作情况及实验报告的质量,综合给出实验成绩。

《材料性能学》教学大纲

《材料性能学》教学大纲

《材料性能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之一,旨在介绍材料的性能及其相关理论和实验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电学性能、磁学性能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技术,以及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的材料性能分析和实验设计能力;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3.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1.材料性能基础知识1.1材料的内部结构1.2麦克斯韦方程组及其应用1.3力学性能和力学行为1.4热学性能和热行为1.5电学性能和电行为1.6磁学性能和磁行为2.材料性能测试与分析2.1常用材料性能测试方法与仪器2.2材料性能测试数据处理与分析2.3材料性能参数的计算与评价3.材料性能评价与设计3.1材料性能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2材料性能与结构设计的相关问题3.3材料性能参数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理论课授课方式包括讲授、讨论和案例分析等;2.实验课采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3.课堂上鼓励学生多提问,教师及时解答。

五、教学评价1.平时成绩占40%,包括课堂讨论、作业和实验;2.期末考试占60%,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考察。

六、参考教材1.《材料性能学》,张三、李四,清华大学出版社,2024年;2.《材料力学性能与测试》王五、赵六,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3.《材料热学性能与测试》王五、赵六,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4.《材料电学性能与测试》王五、赵六,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5.《材料磁学性能与测试》王五、赵六,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

七、教学进度安排1.第1-2周:材料性能基础知识2.第3-5周:材料性能测试与分析3.第6-8周:材料性能评价与设计4.第9-14周:课程复习和期末考试八、教学辅助手段1.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内容展示;2.实验室配备相应的材料性能测试仪器,进行实验研究和操作指导。

《材料性能学》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性能学》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性能学》课程教学大纲一、《材料性能学》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二)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s of Materials Properties(三)开课对象:材料物理专业(四)课程性质:《材料性能学》属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主干专业课(五)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材料各种主要性能的基本概念物理本质化学变化律以及性能指标的工程意义,了解影响材料性能的主要因素及材料性能与其化学成分,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基本掌握提高材料性能的主要途径。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包括金属材料力学性能,金属物理性能分析,无机材料无论性能,高分子材料力学材料性能、材料的腐蚀与老化、性能指标的工程意义、指标的测试与评价及应用为主线贯穿始终,让学生对材料性能知识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以便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七)教学时数:学时数:72 学时分数: 4 学分(八)教学方式:以粉笔、黑板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第一章材料的单向静拉伸的力学性能教学要点:让学生了解材料在静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及常见的三种失败形式的特点和基本规律,这些性能指标的物理概念和工程意义,探讨提高材料性能指标的途径和方向1、使学生了解力—拉伸曲线和应力——应变曲线。

2 、使学生了解材料的弹性变形以及性能指标3、非理想弹性与内耗的概念4、非理想弹性的几种类型及工程应用5、掌握塑性变形的实质以及指标测方法6、了解断裂的机理教学时数: 8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力——伸长曲线和应力——应变曲线一、力——伸长曲线(低碳钢曲线,决定因素)二、应力——应变曲线中有实力与工程应力的关系式、曲线第二节弹性形变及其性能指标一、弹性形变本质二、弹性模数三、影响弹性模数的因素(键合方式和原子结构、晶体结构、化学成分、微观组织、温度、加载条件的负荷持续时间)四、比例极限与弹性极限五、弹性比功第三节非理想弹性与内耗一、滞弹性二、粘弹性三、伪弹性四、包申格效应五、内耗第四节塑性变形及其性能指标一、塑性变形机理(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陶瓷材料的塑性变形、高分子的塑性变形)二、屈服观象与屈服强度三、影响金属材料屈服强度的因素(晶体结构、晶界与亚结构、溶质元素、第二相、温度应变速率与应力状态)四、应变硬化(机理、指数、意义)五、抗拉强度与缩颈条件六、塑性与塑性指标七、超塑性第五节断裂一、断裂的类型及断口特征(韧性断裂与脆性断裂、穿晶断裂与沿晶断裂、洁切断裂与解理断裂、高分子材料的断裂、断口分析)二、裂纹形裂的位错模型(佤纳——斯特罗理论、断裂强度的裂纹理论)三、断裂强度四、真实断裂强度与静力韧度考核要求:1、力—伸长曲线和应力——应变曲线1.1力—伸长曲线(低碳钢曲线、决定因素)(识记)1.2应力—应变曲线中有实力与工程应力的关系式(识记)2、弹性形变及其性能指标2.1弹性形变本质(领会)2.2弹性模数(识记)2.3影响弹性模数的因素(键合方式和原子结构、晶体结构、化学成分、微观组织、温度、加载条件的负荷持续时间)(领会)2.4比例极限与弹性极限(领会)2.5弹性比功(领会)3、非理想弹性与内耗3.1滞弹性(领会)3.2粘弹性(领会)3.3伪弹性(领会)3.4包申格效应(识记)3.5内耗(识记)4、塑性变形及其性能指标4.1塑性变形机理(识记)4.2屈服观象与屈服强度(领会)4.3影响金属材料屈服强度的因素(识记)4.4应变硬化(领会)4.5抗拉强度与缩颈条件(识记)4.6塑性与塑性指标(识记)4.7超塑性(识记)第五节断裂5.1断裂的类型及断口特征(识记)5.2裂纹形裂的位错模型(领会)5.3断裂强度(领会)5.4真实断裂强度与静力韧度(领会)第二章材料在其他静载下的力学性能教学要点:让学生了解扭转、弯曲、压缩与带缺口试样的静拉伸以及材料硬度实验的方法、应用范围、力学性能指标。

《材料性能学》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性能学》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性能学》课程教学大纲材料性能学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材料性能学2.学分:3学分3.授课学期:大三上学期4.前置课程:物理学,无机化学,材料科学基础5.课程类型:基础必修课6.课程性质:理论+实验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主要旨在培养学生对材料性能及其测试、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掌握常见材料的性能参数,了解不同材料性能的相互关系;2.熟悉常见的材料性能测试方法,能够正确选择测试方法并进行实验操作;3.能够从材料结构与配方等方面分析、解释材料性能的变化规律,并能提出改进措施;4.能够进行简单的材料性能测试和数据分析,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5.具备良好的实验安全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1.材料性能概述-材料性能的定义与分类-材料性能的相互关系2.材料性能测试方法-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方法及仪器介绍-材料热学性能测试方法及仪器介绍-材料电学性能测试方法及仪器介绍-材料光学性能测试方法及仪器介绍3.材料性能测试与数据分析-材料力学性能测试与数据分析-材料热学性能测试与数据分析-材料电学性能测试与数据分析-材料光学性能测试与数据分析4.材料性能的微观原因分析-材料结构对性能的影响-材料配方对性能的影响-单一性能参数对材料整体性能的影响5.材料性能的提高与改进-材料工艺对性能的影响-材料改性与改进方法及案例介绍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理论讲授:系统性地介绍材料性能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2.实验操作:设计适当的实验项目,让学生亲自操作材料性能测试仪器,掌握实验操作技巧和数据处理方法。

3.讨论研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加强学习效果。

4.课外作业:布置相关阅读任务和实验报告撰写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科研能力。

五、考核方式与标准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操作,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20%。

2.期中考试:占总评的30%。

3.期末考试:占总评的50%。

《材料力学性能》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性能》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性能》教学大纲材料力学性能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材料的结构、力学行为和性能的研究与分析。

本教学大纲旨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材料力学性能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材料性能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概述1.课程名称:材料力学性能2.学分:3学分3.先修课程:材料力学、材料科学基础4.开设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二、教学目标1.理论目标:了解材料力学性能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实践目标:掌握材料力学性能的测试与分析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大纲1.引论1.1材料力学性能的概念和研究内容1.2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的意义和方法2.结构与组织分析2.1材料的结构和组织对力学性能的影响2.2显微组织分析方法2.3物相组成分析方法3.弹性力学性能3.1弹性力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模型3.2材料的弹性行为测试与分析方法3.3应力-应变曲线及其分析3.4弹性与刚性的区别与应用4.塑性力学性能4.1塑性力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模型4.2材料的塑性行为测试与分析方法4.3屈服强度、塑性延展性等力学性能参数的测定与应用4.4晶体塑性的基本原理和行为5.破断力学性能5.1破断力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模型5.2材料的破断行为测试与分析方法5.3断裂强度、韧性等力学性能参数的测定与应用5.4破断形态和机理的分析与评价6.疲劳和蠕变力学性能6.1疲劳和蠕变力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模型6.2材料的疲劳和蠕变行为测试与分析方法6.3疲劳寿命、蠕变速率等力学性能参数的测定与应用6.4疲劳和蠕变的机理和预测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讲授基本理论和原理,引导学生建立相关概念和模型。

2.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材料力学性能测试实验,并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

3.讨论与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解析和评价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结果,并根据实际工程情况进行案例分析。

五、评价与考核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性能(1-力学性能)》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Couபைடு நூலகம்se Information)
课程代码 (Course Code)
MT346
*学时 (Credit Hours)
32
*学分 (Credits)
2
*课程名称 (Course Name)
材料性能(1-力学性能)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4.1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
通过文献研究或相关方
法,调研和分析复杂工程
4.研究
问题的解决方案;
4.2 能够根据对象特征, 选择研究路线,设计实验 方案
教学内容 学时 教学方式
2 2 3 3 作业及要求
查阅文献、授课、作 业
授课、作业
查阅文献、授课、作 业
查阅文献、授课、作 业 基本要求 考查方式
绪论
1h
课程性质 (Course Type)
必修
授课对象 (Audience)
授课语言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本科生 中文
*开课院系 (School)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先修课程 (Prerequisite)
授课教师 (Instructor)
材料力学;材料科学基础
张帆
课程网址 (Course Webpage)
《材料力学性能》是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主要介绍各类工程材料
(金属、陶瓷、高分子聚合物)的力学性能,包括材料的强度、塑性、韧性、
断裂以及高温、耐磨等力学性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材料各种主
要力学性能指标的基本概念、物理本质、变化规律以及工程意义;了解影响材 *课程简介(Description) 料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及材料性能与其化学成分、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基本
材料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 3. 设计/开发解 题和发展趋势;
应关系
决方案
(relationship between
3.2 . 具 备 对 材 料 工 艺 和
the course objectives
设备进行优化、调整和改
and graduation
进的基本能力
requirements)
掌握改善或提高材料力学性能指标、充分发挥材料力学性能潜力的主要途径,
以及材料或机件失效的基本分析方法;对材料力学性能测试原理、方法及相关
仪器设备有所了解;培养具有合理选材、用材、开发新型材料的必要的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is one of the basic courses of the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urriculum. This course introduces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various engineering materials, including the strength, plasticity, toughness, fracture, high temperature performance, wear resistance of materials. By studying the course, the students should achieve the goals as follows: (1) To have a grasp of the basic concepts, physic essences, changing tendency of mai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s and *课程简介(Description) their applications; (2) To know well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aterial’s mechanical propertie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property,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microstructure, the basic means improving materi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the basic analysis methods of material failures; (3) To have a preliminary knowledge about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related apparatus of the material’s mechanical tests; (4) To obtain a preliminary ability to selecting, using the traditional materials and developing novel materials.
授课
第一章 材料的常 规的常 规 力学性
掌握最基 本的材料

力学性能
*教学内容、进度安排 及要求
1、拉伸 2、其他静载试验
5h
课堂讲授+ 讨论
(Class Schedule
3、缺口
4、硬度
&Requirements
5、一次冲击
3-5 道习题
的测试方 法、工程 意义、适 用条件和 范围。
作 业+课 堂 提 问 + 课堂 小测 验
) 掌 握材 料 各
课程教学大纲(course syllabus)
*课程目标 (Learning Outcomes)
1.掌握材料力学行为和性能的系统知识,了解材料力学行为研究的前沿和发展趋
势(支持毕业要求 1.1)
2.掌握材料力学性能测试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了解最新测试设备和方法,具有
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以及对实验方案进行优化的能力(支持毕业
要求 3.1,3.2);
3.具备认识和发现实际工程和结构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解决工程
问题的能力(支持毕业要求 4.1,4.2)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目标
达成途径
1.工程知识与国 1.1 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
际前沿
识、专业知识、实验技能
1
课程讲授、作业、讨 论
3.1 了解与材料相关的新
方法、新概念、新设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