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等怀岳片是赣语,而黄孝片是江淮官话的原因!

合集下载

关于安徽方言的研究

关于安徽方言的研究

关于安徽方言的研究安徽方言,是指在安徽省内使用的方言。

安徽地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流域,文化南北差异巨大。

省内的方言分部与使用状况与江苏、浙江、江西等周边省份内部多元的方言状况类似,因此,并不存在某种单一体系的安徽方言或所谓安徽话。

尤其是位于长江以南的皖南地区,由于自身复杂的地理因素以及历史上多层次的移民冲击,是中国东南地区方言状况最为多元、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

目前,除了皖南山区遍布的客籍方言岛之外,在安徽省内自北向南主要并存着中原官话、江淮官话、赣语、吴语、徽语等五大方言体系,亦因方言与文化习俗之别而对应着中原(中原官话)、江淮(淮语)、赣府(赣语)、吴越(吴语、徽语)四大民系族群。

按照语言系属及来源综合分类,安徽方言主要包括中原官话、江淮官话、赣语、吴语、徽语、客籍方言六大类。

中原官话主条目:官话和中原官话安徽省内的中原官话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的阜阳、亳州、淮北、宿州、蚌埠、淮南诸地市,以及淮河以南、江淮分水岭以北的霍邱、寿县、金寨(西部)、长丰(北部)、凤阳等地。

通行中原官话的地区亦属于文化意义上的皖北地区,居民属中原民系。

江淮官话主条目:官话和江淮官话安徽省内的江淮官话主要分布在江淮之间的合肥(长丰县北部除外)、巢湖、六安(西北部除外)、安庆(市区及桐城、枞阳)诸地市,以及长江以南、黄山山脉以北的马鞍山、芜湖、铜陵、宣城、池州等地的城镇地区。

其中除安庆地区的淮语属于黄孝片方言之外,其余皆属于洪巢片方言。

通行江淮官话的地区亦属于文化意义上的皖中或江淮地区,居民属江淮民系。

赣语主条目:赣语、赣语方言和怀岳片安徽省内的赣语属于赣语怀岳片方言,主要通行于安徽西南部的怀宁、岳西、潜山、太湖等地,以及望江、宿松、东至、石台、贵池等地的部分地区。

通行赣语的地区亦属于文化意义上的皖西南地区,居民属赣府民系。

吴语主条目:吴语、吴语方言、宣州片和太湖片安徽省内的吴语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宣城等地乡村地区以及黄山区(原太平府地)。

岳西赣语区俗语民俗中语音修辞浅析

岳西赣语区俗语民俗中语音修辞浅析

岳西赣语区俗语民俗中语音修辞浅析作者:黄拾全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4期黄拾全(惠州学院中文系,广东惠州516007)[摘要]作为只存于口头的岳西赣语,同样具备元音占优势、声调分明、轻重音变化等语音特点。

这些特点给岳西赣语语音修辞提供了极丰富可用的材料。

文章着重介绍岳西赣语区俗语及民俗中押韵、谐音双关、音节对称、声调抑扬及语音美化、避讳等语音修辞现象,展示其语音之美。

[关键词]岳西赣语;俗语;民俗;语音修辞[中图分类号]H1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4-0003-02岳西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鄂两省交界的大别山腹地。

内部主要通行赣语,另有官话分布。

岳西赣语属赣语怀岳片,但语音上与周边江淮官话颇多相似。

岳西赣语以城关话、店前话为代表分为城关片与西南片,二者差异明显。

本文记录的岳西赣语是距离县城约75公里的西南片店前话。

作为只存于口头的汉语地域变体岳西赣语,同样具备普通话所有的元音占优势、声调分明、有轻重音变化等语音特点。

元音占优势,乐音多,就给人以悦耳之感;声调分明,就给人以抑扬顿挫之感;轻重音的变化,使语流更加柔美动听。

这些语音特点给岳西赣语语音修辞提供了极丰富可用的材料,也就使得岳西赣语语音具有修辞的功能。

汉语方言区俗语及民俗中尤为注重语音的修辞。

下文分别介绍岳西赣语区俗语及民俗中蕴含的丰富语音修辞现象。

一、岳西俗语中的语音修辞岳西俗语中的语音修辞主要表现在押韵、谐音双关、音节对称、声调抑扬等方面。

(一)押韵韵母相同或相近的音节在句尾的反复出现构成声音的回环之美,这就是押韵。

押韵产生声音回环和铿锵动听的音乐美,增强感染力,读来朗朗上口,易于吟诵与记忆。

诗歌、戏曲等文学体裁很注意押韵。

岳西俗语中含有大量押韵现象,所以这些俗语朗朗上口,很容易诵读记忆与流传。

例如:(1)伢几望过年,大人望插田。

(2)乌龟莫笑鳖,都是泥里歇。

(3)过了重阳无时节,不是风来就是雪。

江淮官话

江淮官话

概述⑴、江淮官话和普通话相比最大的语音特点就是有入声:绝大多数地区都只有喉塞音[-?]一个入声韵尾;安庆市的桐城、枞阳两地只有[-l]韵尾;唯有宝应一地有[-?]、[-l]两个韵尾;还有极少地区入声韵尾弱化或失去入声韵尾的,如南京、新海连等地。

⑵、咸山摄三分:即:“关”与“官”不同音、“站”与“战”不同音。

此两摄北方话一般都已经合流,今只有一类韵母[an](不计介音)。

而在淮语中,绝大多数都有两组或者三组读音。

一般的演变规律是:一等合口呼归桓欢韵;一等开口呼、二等归寒山韵;三四等同归先天韵。

在具体分合上各地又有所出入,在此不一一赘述。

⑶、阴平调值多为31或21的低降调:除海州一地的阴平调值为214曲折调,其他地区阴平调值多为31或21。

⑷、部分地区阴阳声韵合流:即阳声韵韵尾弱化变为鼻化韵,阴声韵鼻化变成鼻化韵,这样阴阳声韵之间有了交叉关系。

例如:在泰州方言中:“梅”≈“棉”、“悲”≈“边”;在盐城方言中:“姐”≈“剪”、“哥”≈“官”。

近年来由于普通话的影响,部分已合流的阴阳声韵又有了分离的迹象。

⑸、部分地区知三章三在咸山摄和假摄中保留j、q、x的读法:例如:淮阴、扬州、泰州等地,“遮”、“缠”、“扇”的声母分别为“j”、“q”、“x”。

⑹、大部分地区无儿化韵。

洪巢片的语音特点除了具备江淮官话的共同特征外,洪巢片淮语又具有许多独立的特征:⑴、声母方面:①除了滨阜的少数点外,绝大多数地区n/l不分。

②有些地区平卷舌能分,有些地区平卷舌不分:其中全部念为平舌的占多数。

③无疑母“ng”:除了滨阜方言有疑母“ng”之外,其他的方言疑母大多数均已的脱落或消失,疑母字归入零声母。

⑵、韵母方面:①大部分地区能区分an/ang。

由于普通话的影响,不分an/ang的地区正在减少。

例如:南京等地的新派口音已有an/ang的对立。

②en/eng,in/ing相混,其中以念en、in者为多。

通泰片的语音特点除了保留了独立的入声之外,和洪巢片相比,通泰片保留了更多的古音特征,也有许多不同于洪巢片的独特地方,比如:①,古全浊声母遇塞音、塞擦不分平仄一律送气。

江淮官话和吴语的区别

江淮官话和吴语的区别

江淮官话和吴语的区别
江淮官话是是吴语受北方话影响所蜕变的,江淮官话区可以说是北语和吴语战争的吴语被占地。

就如“西南官话区”是赣语蜕变的,西南官话是北语和赣语战争的赣语占领区。

所以我们要保护好吴语。

官话可细分为八种次方言: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

江淮官话:江淮官话江淮官话主要分布在苏、皖两省中部,此外还有赣北、鄂东及其它省份的个别方言岛,使用人口大约为7000万,主体分布于江苏、安徽两省中部的江淮地区。

江淮官话自东向西分为通泰片(泰如片)、洪巢片、黄孝片,其中以洪巢片人口占绝大多数。

以前把南京话作为江淮官话代表音,现在一般把扬州话作为江淮官话的代表音。

中原官话:典型中原官话与普通话在声母、韵母和用词上差距较大,严格区分尖团音。

主要以古入声清音声母和次浊声母字今读阴平,古全浊声母字今读阳平的入声归派方式是中原官话区的划区标准。

中原官话主要分布于河南全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山东西南部、山西南部、陕西关中、甘肃东部、新疆天山以南地区等,共390个县市,中原官话的使用人口仅次于西南官话。

区分:
由于语言学是个复杂的系统,不是简单的只言片语便可说清楚的,尤其是语音系统的差异性,具体可参看相关的专业书籍进行了解。

安徽方言千差万别,多半和移民有很大关联

安徽方言千差万别,多半和移民有很大关联

安徽方言千差万别,多半和移民有很大关联安徽方言主要有江淮官话、中原官话、吴语、徽语、赣语五个语种,大致以长江和淮河为界限,淮北地区基本是中原官话,江淮之间则是江淮官话,长江以南主要是徽语、赣语以及吴语。

下面上一安徽方言地图。

安徽地形复杂,特别是皖南和大别山区,隔一座山隔一条河口音都不同,有的甚至听不懂。

中原官话,是中原民系和关中民系的母语,是以洛阳雅言为核心的中国历代标准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其中又分为大概13个官话片区。

安徽主要有以下几个分片:徐淮片淮北市的相山区、杜集区、烈山区、濉溪县宿州市的砀山县、萧县商阜片阜阳市、亳州市、濉溪县、宿州市灵璧县、蒙城县、涡阳县、利辛县界首市、太和县、临泉县、阜南县信蚌片淮南(北部、西部)、凤台、颍上霍邱、寿县(不含瓦东地区)、蚌埠怀远(不含县城周边)、固镇五河(不含县城及浍河以南部分地区)凤阳、泗县及明光市北部的司巷等地江淮官话,又称下江官话、淮语,属南方官话,通常将南京话和扬州话作为江淮官话的代表音。

大体分布在长江与淮河之间,江南也有零星的分布。

江淮官话自东向西分为通泰片(泰如片)、洪巢片、黄孝片,其中以洪巢片人口占绝大多数,其中黄孝片是否属于江淮官话仍然存在争议,比如安庆市区、枞阳、桐城等地就属于黄孝片,黄孝片和赣语怀岳片有几分相似。

江淮官话主要分布如下:洪巢片合肥市:市区、肥西、肥东巢湖、庐江、长丰(大部分)芜湖市:市区、南陵县部分地区、无为马鞍山:市区(除博望区)当涂(除大公圩地区)、和县、含山铜陵市:市区(除义安区)滁州市:市区、来安、全椒、定远明光、天长、凤阳(东部南部)六安市:市区、金寨(西北部除外)霍山、舒城、霍邱(南部)宣城市:旌德部分地区,广德部分地区淮南市:市区(限东部九龙岗、上窑、洛河,中部陈家岗等地区)寿县(瓦东地区)蚌埠市:怀远县(限县城周边)五河县(浍河以南部分地区)黄孝片分布安庆市区、桐城市、枞阳县赣语为汉族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语言。

从语音层面探讨黄孝片方言的性质

从语音层面探讨黄孝片方言的性质

从语音层面探讨黄孝片方言的性质作者:郑婷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31期摘 ; 要:黄孝片方言处于皖、鄂、赣交界地带,语音特点具有典型的过渡性。

目前学术界采用《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分区方案,将该区划归为江淮官话黄孝片。

本文主要从语音层面,以黄孝片方言中残留的白读音为窥视点,从鱼虞韵和蟹止合的文白异读、麻韵的文白异读、全浊声母的清化三个方面来具体探讨黄孝片方言的性质。

关键词:黄孝方言 ; ;文白异读 ; ;赣语一、引言黄孝片方言是指分布在湖北省东部及东北部地区的方言。

《湖北方言调查报告》将该区命名为“楚语区”,《中国语言地图集》将该区划归为江淮官话黄孝片,目前学术界大多采用后者的分区方案。

雅洪托夫(1986)曾提出“在湖北和安徽长江左岸,大别山往南。

我们发现一些可以看做是从官话向赣语或者湘语过渡的方言”①,这里所说的方言即黄孝片方言。

这个观点并未得到论证,但给了我们窥探黄孝片方言性质的一个视角,我们认为黄孝片方言虽然同江淮官话有些共同点,但在很多语音方面处处留着赣语的痕迹,跟赣语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陈忠敏先生(2013)认为“文白异读是区分一个方言层次的利器。

文读音和白读音应该属于不同的层次”②。

因此,本文将以黄孝片方言中残留的白读音为窥视点,具体从鱼虞韵和蟹止合的文白异读、麻韵的文白异读、全浊声母的清化三个方面来探讨黄孝片方言的性质。

二、从鱼虞韵和蟹止合的文白异读来分析黄孝方言的性质1.鱼虞韵和蟹止合的文白异读本节我们主要是分析鱼虞韵和蟹止合的文白异读情况,具体如下:(1)黄孝片鱼虞韵主体层的读音也已经是相混了,但是在鱼虞相混之外,还存在文白异读现象,这些文白异读的现象,既有鱼虞相混层,也有早期鱼虞有别层的残留。

以下例举黄孝片几个方言点鱼、虞韵存在文白异读情况,“*”表示该方言点没有这个字,存在文白异读用“/”分开,左白读音右文读音:精组、见组都存在文白异读:精组的白读为i,文读为y类音(y/?鬞/?鬞),鱼虞韵精组文白层读音相同。

安徽安庆岳西方言探微

安徽安庆岳西方言探微

安徽安庆岳西方言探微岳西地处安徽与湖北交界处,大别山区。

从整体来看,属于北方方言区的江淮次方言区几皖西赣语区。

在我个人感觉中,我们当地方言受普通话影响比较普遍,我们父母一辈的人与爷爷奶奶一辈相比,普通话的发音与说法明显增多。

而我们这一代人受普通话影响则更为普遍,方言意识已非常淡薄,甚至在家乡总是夹杂许多普通话用法,难以说出方言用法。

(二)皖北中原官话皖北中原官话①中原官话是现代汉语八个官话方言之一。

安徽省淮北17个市县(不包括怀远城区话)和沿淮以南的凤阳、蚌埠市、寿县、霍丘、金寨(北部)等5市县的话,均属中原官话。

语音特征:1.各地话大都将普通话开口呼零声母字,读成舌根浊擦音 声母。

例如,“安”读 a~213,“昂”读 ɑ~55,“爱”读 53,“袄”读 24。

1①为了称说的简便,文中有时也说成“皖北官话”或“皖北话”。

2.各地话n与l声母不混。

例如,脑≠老,年≠连,怒≠路,女≠吕。

3.各地话韵母的元音韵尾大都丢失,鼻辅音韵尾大都变成鼻化韵母。

例如,“买菜”说成m 24ts 53,“报销”说成p 53 i 213,“蓝天”说成la~55tia~213,“刚强”说成kɑ~213t iɑ~55。

4.各地话都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

古清入和次浊入一般并入阴平,古全浊入大都并入阳平,古全浊上今音归去声。

例如,失=诗,袜=蛙,食=时,是=世视。

5.各地话都没有把“知绸招唱声”等古知章组三等韵的字读成t t 声母的情况;没有将成批的“家敲学”等古见晓组开口二等韵的字读成kkx声母的情况。

6.将古全浊声母全部读成清音声母。

今读塞音、塞擦音声母时,跟普通话一样,也是古平声字读成送气声母,古仄声字读成不送气声母。

例如:袍p≠暴p,桃t≠稻t,葵k≠柜k,求≠旧t ,才ts≠在,肠t (或ts)≠丈t (或ts)。

词语特征:1.在亲属称谓上较特殊的叫法:祖父大多面称“爷”(这与皖中江淮话和徽语的叫法相反,这些话里“爷”多称父亲或父辈的兄弟们,)祖母面呼奶[n 24]或[cn ~24]与表示乳房意思的“奶”有分别;呼父亲为“爹”或“ ”(音达),母亲大都呼“娘”;外祖父呼“老·爷”或“外老·爷”,外祖母叫“姥”或“姥·娘”,舅母呼“妗·子”。

江淮官话黄孝片:原本说赣语的江西人是怎么开始说官话的?

江淮官话黄孝片:原本说赣语的江西人是怎么开始说官话的?

江淮官话黄孝片:原本说赣语的江西人是怎么开始说官话的?由于历史和地缘因素,在中国汉族地区的人文板块中,“南”与“北”的差异算是较为明显的,北方地区交通便利,风俗文化比较统一,气候寒冷而在古代不适于稻米栽种;南方则由为河谷所切割的青翠山脉所组成,温暖而多雨,为稻作文化区,聚落多邻近河岸与沿海。

然而,就像不同民族的交邻地带会出现多种文化特点一样,中国南北交替的地区也会出现一种“南北兼容”的文化特点,这就是中国文化区中的江淮地区。

江淮,由字面就可理解:指的是长江与淮河之间的一片地带,这一带从今天的地理分界上还是属于南方(以秦岭淮河线来分),但却是北方人南下的渐进地带,所以江淮地区会有一种“南蛮北侉”居中心态。

北方人操官话,而南方各大区有着自己的方言,那江淮人说什么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江淮人说的语音目前仍然被定为官话,即江淮官话,说明其还是没有褪去身上的北方色彩,但是同时,江淮官话往往也体现了极多南方方言色彩。

如今一般将江淮官话分为三片:洪巢片、通泰片、黄孝片。

其中洪巢片沿洪泽湖-巢湖一线,也就是俗称额的“苏北话”;通泰片分布在泰州地区(除靖江中东部)和南通地区(除启东、海门、通州东部、如东东南部兵房一带)、盐城地区(东台、大丰、盐都南角)、扬州市江都东部及高邮东南角。

这两片中,洪巢片是最典型的江淮官话,由于南京地区古代王化很深,所以官话味道较重;而通泰片则和普通话差异巨大,由于属于“官吴相交”地带所以带有较浓的吴语底层色彩。

不过最特殊的还是第三个黄孝片,它特殊到是否属于江淮官话都有争议。

黄孝片是什么?黄孝片指的是黄冈-孝感片,分布在湖北东部,江西九江、安徽安庆(市区及东北部)和河南信阳南部一带。

黄孝片东部靠近江淮地带的的确是江淮官话,但西部地区似乎差别极大。

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异呢?这是因为说黄孝片的人,大部分并非北人南下的后裔,而是南人北上的后裔,更准确地来说,是江西人的后裔。

黄孝片紧邻的南方语言大区为赣语,而在古代,江西由于较为封闭的地缘环境,在战乱中相对安稳,能保留大多数人口。

安庆方言叹词“嗟”研究

安庆方言叹词“嗟”研究

安庆方言叹词“嗟”研究作者:鲍红张昀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8期鲍红,张昀(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安庆 246133)摘要:安庆方言属于江淮官话黄孝片,方言中的叹词“嗟”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叹词在语音、词汇意义、用法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对安庆方言叹词“嗟”的语音、用法作出分析,可以进一步推论出“嗟”的历史来源。

关键词:安庆方言;叹词;嗟中图分类号:H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198-03叹词是表示感叹、呼唤和应答的词。

叹词的独立性很强,既可以用作感叹语,也可以独立成句。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常用的叹词有:啊、唉、哦、嗯、喂等。

安庆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是中国传统戏剧黄梅戏之乡。

安庆方言属于江淮官话黄孝片[1],有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一致的叹词,如:啊、唉、哦等;还有一些方言所特有的叹词,如:嗟、哎、哎耶、啊西、呵嗨、呵嘿等。

本文对安庆方言叹词“嗟”,从其语音、用法、来源、古今对比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嗟”的语音安庆方言属于江淮官话黄孝片,有五个声调,具体为:阴平31、阳平35、上声213、去声53、入声55[2]。

因此,安庆方言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系统之间有明显的不同。

“嗟”的读音在安庆方言中为[t?揶i?着31],属于方言阴平字,在普通话中没有相应的调值。

此外,“嗟”的音长和音强,在不同语境中表示不同含义的时候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嗟”的用法“嗟”在安庆人口语中使用频率很高。

一方面,“嗟”作为感叹语,用在句首和句中,但不能用于句末。

例如:(1)嗟,你今天怎么搞的这么漂亮斋!(2)嗟,你真是越过越年轻欸!(3)嗟,你看刚才那个人,长的真丑,还显着要死!(4)嗟,哪个相信你斋!(5)你干么事欸,嗟,烦死着!(6)——你看我穿这个衣服漂不漂亮斋?——嗟,臭美死着!(7)——这太重了,你快过来帮我下子。

——嗟,谬看到人家正在忙啊!(8)嗟,快来看奈!(9)嗟,你表讲着一半就不讲了斋,快接着讲!(10)嗟,嗟,快接着讲下去斋!依据胡明扬先生在《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一文中认为语气和语气调(包括语气助词和叹词)可以分为三类,即表情语气、表态语气和表意语气[3]。

关于安庆市区方言语音归属划分争议的述评

关于安庆市区方言语音归属划分争议的述评

关于安庆市区方言语音归属划分争议的述评作者:严笑宇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7年第06期【提要】安徽省安庆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是皖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地处皖鄂赣三省交界处,其方言受赣语、江淮官话、吴语、楚语等影响较深。

安庆市辖怀宁、岳西、宿松、望江、太湖、潜山六县方言现划归赣语怀岳片,而安庆市区方言的划分尚在争议之中,现多归为江淮官话黄孝片,也有学者认为当属赣语怀岳片。

本文将从地理条件、语音两个方面作出分析,得出结论。

【关键词】安庆市区方言赣语怀岳片江淮官话黄孝片归属一、引言安徽省安庆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是皖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南与长江相接,北与江淮相衔,东与吴越相应,西与湘赣相连,地处皖鄂赣三省交界处。

安庆市区方言所处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北受江淮官话,南受赣语、湘语,西受楚语,东受吴语影响,使得安庆市区方言呈现出一种复杂性、混合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关于安庆市区方言的归属,一直存在着争议,现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将其归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①,二是将其归属于江淮官话黄孝片②③,三是将其归属于赣语。

但目前尚在争议之中,还未能得出一个公认的结论。

二、地理历史条件(一)地理条件安庆市位于北纬29°47’-31°17’、东经115°46’-117°44’,东与安徽省池州市、铜陵市隔江相望;南靠长江,与江西省九江市相连;西接湖北省黄梅、蕲春、英山三县;北接安徽省六安市、巢湖市、合肥市。

安庆位于宁汉长江黄金水道之要津,是连接武汉和南京两大经济圈的区域纽带城市之一。

安庆市在行政区划上共下辖六县一市,怀宁、岳西、宿松、望江、太湖、潜山六个县位于安庆市西南部,其中,岳西、太湖、宿松三县与湖北省接壤,望江县与江西省接壤,六县方言都已经有较为成熟的理论研究成果,并以怀宁和岳西县名为代表,将它们划归为赣语——怀岳片。

安庆市区以及下辖县级市——桐城市,二者地理位置整体偏北偏东,离西南的大别山区较远。

以方言特征词探究皖西南二次葬的文化及根源

以方言特征词探究皖西南二次葬的文化及根源

摘要:方言特征词具有系统性、排它性、稳定性等多重特征。

丧葬类方言词能反映方言区的丧葬民俗,其讳言及社会性特征,使它相对稳定。

皖西南地区通行二次葬,这种丧葬民俗有较强的区别性特征。

这种有一定区别性特征的葬俗可以用一批方言特征词来概括。

皖西南二次葬的最大特点是“厝柩”葬,其根源和当地历史移民、儒家孝文化及客观地理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关键词:方言特征词;二次葬;厝柩;坟包;葬俗中图分类号:h3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5)05-0036-07皖西南是指安庆市,位于长江下游北岸,包括安庆市区及其所辖的各市县,即桐城、怀宁、枞阳、潜山、岳西、太湖、望江、宿松八市县和迎江、大观、宜秀、开发区等四个区。

东与安徽省池州市、铜陵市隔江相望;南靠长江,与江西省九江市相连;西界湖北省黄梅、蕲春、英山三县;北接安徽省霍山、舒城及庐江县。

“安庆市通行江淮官话和赣语两种方言,安庆城内四个区、桐城市及枞阳县属于江淮官话黄孝片”[1],“怀宁、太湖、望江、宿松、潜山和岳西六个县属于赣语方言区的怀岳片”[2]。

方言是某一区域内人们的交际工具,是民俗得以延续的载体;民俗是一定地区民众的风俗习惯,是方言表现的重要内容。

独特的方言词,对于民俗的形成和巩固具有很强的聚集和凝结作用,“是了解民俗现象的活化石”[3]。

“二次葬”,指对尸体和遗骨进行两次以上处理程序,是比较特殊的葬俗。

皖西南通行“二次葬”曾隶属安庆行署的贵池市和东至县之丧葬习俗和皖西南一样。

,与其周边乃至大多数别的汉族地区葬俗明显不同,其丧葬类方言特征词有“方言岛”性质。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皖西南的丧葬类方言特征词来探究这个地区“二次葬”习俗的文化和根源。

一、皖西南丧葬类特征词的界定李如龙认为:“方言特征词是一定地域的方言里有特征意义的方言词,即在区内较为普遍通行,区外又比较少见的方言词”[4]。

这个定义中,“有特征意义”和“普遍通行、区外少见”缺乏量化标准,方言特征词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也很模糊。

安庆地区方言知庄章组声母历史演变研究

安庆地区方言知庄章组声母历史演变研究

安 庆 地 区方 言 知 庄 章 组 声 母 历 史 演 变 研 究
吴 止 天 正 水
( 南京大学 文学院 , 江苏 南京 2 1 o o  ̄)

要 :江淮官话许多地区庄组二三等分立 , 赣语多数地 区则呈现知组二三等分 立格局 , 别特征 。不过安庆部分赣语 区有 庄组分 化的现 象 , 江淮 官话也有 知组二 三等分立 的遗
留痕迹 , 这种交叉现象反 映了赣方言与江淮官话在这一地区的交互影响 。
关键词 :知组 二三等 ;庄组 二三等 ;历史层次 ;交互影响
中图分类号 :H1 7 2 .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3— 4 7 3 0 ( 2 0 1 4 ) 0 1 —0 1 0 7— 0 4
《 赣语声母 的历史层次研究》 在 区别赣语知庄章
精组 读 音类 型时 , 将 宿松 县作 为一 个方 言点 , 引 以 为证 j 2 。综 合 考虑 赣语 与江淮 官 话 的知 庄 章组 声母 并 探究 其 交 互 影 响 者 , 目前 尚未 见 到 。本 文 拟通 过 知庄 章组 声 母 的历史 层 次 和演 变 轨 迹 , 考 察这 两种 方 言的交 互影 响 。

方言划归江淮官话黄孝片 , 黄孝片分布于湖北东 北部黄冈、 孝感 一 带 。 由于处于 这一 特殊 位置 , 安 庆地区赣方言与江淮官话相互渗透。 安 庆地 区方 言 的 知庄 章 组 声 母 , 前 人 论 述 不
多 。邢公 畹 《 安 庆 方 言 人 声 字 的 历 史 语 音 学 研 究》 以为安庆方 言庄组 以内外转分立[ 4 1 3 1 5 。万波

( 表 中南 京 、 合肥 、 安庆 、 庐江、 宜 丰、 茶 陵 诸 方

黄孝片综述

黄孝片综述

黄孝片江淮官话的语音研究综述江淮官话,旧称下江官话,是现代汉语官话方言中的一支次方言,袁家骅等(1983)的定义是“江淮官话,即下江官话,分布于安徽江苏两省的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属北方方言区除外)和长江南岸九江以东镇江以西沿江地带”。

1987年由李荣等主编的《中国语言地图集》划分的江淮官话区域相对于之前的“下江官话”来说,范围有所扩大,除了江苏省北部、安徽省中部及南部外,还包括了湖北省东部、江西省最北端以及浙江省个别市县。

自东向西可分为泰如片、洪巢片、黄孝片。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单位系列图(湖北省地图、江西省地图)可知,今江淮官话黄孝片的县市行政区域与《中国语言地图集》稍有些改动,现整理今江淮官话的黄孝片的各代表点。

黄孝片,即黄冈孝感片,主要分布于孝感的孝感市区、安陆市、应城市、孝昌市、云梦县、大悟县六个市县,黄冈的黄州区、武穴市、麻城市、红安县、罗田县、英山县、浠水县、蕲春县、黄梅县,团风县,武汉市的黄陂区、新洲区,鄂州市的鄂城区,以及江西省的九江、瑞昌,总共21个县市。

相对于江淮官话其他两片而言,黄孝片目前的研究成果并不多。

(一)专著类赵元任等主编的《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于194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这是目前第一部较为系统、全面地研究湖北方言的专著,至今仍是对这一片方言最为详实的调查报告,每份报告内容包括:发音人履历、声韵调表、声韵调描写、与古音比较、同音字表、音韵特点、会话七个部分。

每个点调查单字有1000多个。

调查对象多为20岁左右在外求学的青年学生,调查区域涉及湖北省的64个市县,因调查的年限较早,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也奠定了湖北方言研究的基础。

但并未深入到各市县当地调查,这也是本书的一个不足之处。

《湖北方言调查报告》将全省划分为四个区,黄孝片属于第二区(楚语区)。

根据古鱼虞韵知章组字、见系字韵母今读ʯ、声调一般有六个且有入声、去声分阴阳等特征,将孝感、安陆、竹山、竹溪等19个县归为“楚语区”。

江淮官话与赣语的混血儿

江淮官话与赣语的混血儿
由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潜山方言区分尖团的情况比较少,我们猜测可能在明代以前,也就是在潜山话还属于江淮官话的时候,它是不分尖团的。但是由于受江西籍移民的影响,一些不分尖团的字变得区分尖团,但是影响没有覆盖整个系统。改革开放后,由于交通发达,且与外界的交流比较多。受普通话影响较大,估计在不久的将来,潜山方言将彻底的不分尖团。
ʮɜ缺说
ʮəi追睡


韵an山男
on半岸
ən等寸
aŋ方讲
oŋ梦共ian全天
in明林
iaŋ良阳
ioŋ穷荣uan玩关
uon碗完
uən滚昏
uaŋ王光
uoŋ翁蓊ʮan船拳
ʮən群唇
ʮaŋ壮双
自成音节n那你
说明:1、.o]的实际音值介于[u][o]之间,近于[ɷ]。
2.ai和uai可以发成æ和uæ,它们之间是自由变体,从音位角度考虑,本文仍记ai和uai。
向[ʮ]的方向演变,是其丧失了“+前元音”的区别特征,只是残留元唇性,变为舌尖元唇元音,可能最终还要向[u]的方向演变。这些音节的声母大多属于中古的见溪群晓匣精清从心邪。由于这一读音形式中[y]向[ʮ]方向演变了,也导致这些字声母的在另一读形式中读为舌面前音[tɕ/tɕʻ/ɕ]。丧失了其腭化条件,前化为同一发音方法的舌尖后音。这种变化形式是强式,占大多数,如居趋军。
4、[n]拼洪音时,音值为n。n拼细音时,实际音值为ȵ。
二:韵母系统(包括自成音节的n在内,共四十二个)
韵呼
韵类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


韵ɿ子事
ʅ知诗
a杀卡
ɜ白车
o破多
ai牌来
əi妹对
au赵咬
əu楼炉皮衣
Ia假亚

安徽安庆市市区方言词汇简论

安徽安庆市市区方言词汇简论

安徽安庆市市区方言词汇简论安庆市区方言属于江淮方言,它的词汇不仅具有典型的江淮方言特点,还存在着大量地区方言的边缘词汇。

本文主要探讨了安庆市区方言词汇的两大类型:典型方言词和词义转变的方言词,同时论述了这些词汇的特点以及形成这些特点的社会原因:黄梅戏的影响和特别的社会心理。

标签:方言词汇词义扩大词义缩小方言是相对于共同语而言的语言的地域性变体。

汉语有七大方言区,安庆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江淮官话。

安庆地区总共有一市八县,地域广阔,语言差异也很大。

安庆市区作为安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具有作为安庆方言的典型特点,但与八县的方言相比,语言的变化也很大,它放弃了一些比较地道的说法,有部分词汇已经向普通话靠拢。

正因为安庆市区方言的独特性,才出现了安庆方言与枞阳、望江等地区的方言不通的局面。

无论是安庆市区方言,还是其他八县的方言,都属于江淮官话。

从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和方言分区上看,它既处在安徽、湖北、江西三省的交界地,又处于几个大方言区的边缘。

所以区内方言含有“吴语”“赣语”“江淮方言”等方言区的某些特征。

本文根据郝凝在《安庆方言词汇》这篇论文中涉及到的安庆市区方言,探讨了安庆市区方言词汇特征以及产生这些特征的原因。

一、特殊方言词这一类方言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并不存在,但它们表示的事物和概念在汉民族中普遍存在。

这一类词可以称为典型的方言词。

(一)动词1.搙(1)使物弯曲:把铝丝搙弯。

(2)折伤:当心把腰搙了。

(《汉语方言大词典》第6469页)2.□:抵消:我们两的钱算是□了。

(《汉语方言大词典》第5374页)3.挦:拔取:挦毛。

(《汉语方言大词典》第4042页)(二)形容词1.漾:吃了糯米食物,胃感不适:糯米糕漾人。

(《汉语方言大词典》第6932页)2.肉头:比喻傻瓜。

(《汉语方言大词典》第1158页)比如:你这个人真是个肉头。

3.瘟臭:很臭,极臭。

(《汉语方言大词典》第6909页)4.皮脸:小孩顽皮。

徽州方言古浊声母仄声字背离阳调现象

徽州方言古浊声母仄声字背离阳调现象

徽州方言古浊声母仄声字背离阳调现象本文讨论古浊声母仄声字背离阳调现象,分析表明:古全浊仄声今读送气清声母字多数归阳调;而今读不送气音的按照其次方言表现不同,祁婺和绩歙片大部分背离阳调,而休黟片则看不出明确的倾向。

由声母今读和声调归属的关系来看,徽州方言的古浊声母仄声字背离阳调现象很可能来自江淮官话。

标签:古浊声母字背离阳调现象徽州方言江淮官话一、引言本文拟讨论徽州方言古浊声母的声调归属。

讨论的范围限于清代徽州府6县,其中绩溪县、歙县、屯溪市、休宁县、黟县、祁门县今属安徽,婺源县今属江西。

其中,黟县根据池田健太郎(2008)的语料[1],其他方言点则根据平田昌司(1998)的徽州方言研究[2]。

现代徽州方言的声调归属大体如下表:表1:徽州方言古今声调演变情况上表中归纳的声调演变情况只是大体的倾向,虽然古平声字的今读归属较为整齐,而古浊声母仄声字,即使该声调按古声母清浊分为阴调和阳调,也往往读同一古声调的清声母字。

以黟县话的古全浊去声字为例,多数读为阳去调,与古清入字合并,而28字归读阴去调335,占古全浊声母字的12.0%。

本文把这种现象叫作”古浊声母字背离阳调现象”。

赵日新(2002)已经指出过徽语的该现象,说:旌德、绩溪、歙县、祁门、婺源、德兴、淳安、遂安、寿昌(白读)“逢塞音、塞擦音不论平仄绝大多数读送气音”;各点有今读不送气的字,而这些今读不送气的字“除个别字外,大多是仄声字,而且在仄声字分阴阳调的方言中都读阴调”[3](P106-107)。

这种“古浊声母字背离阳调现象”也见于其他方言点。

据北京大学中文系(1962;2003),在广州话的古全浊入声字中91字(88.3%)今阳入调,而10个字(9.7%)今读为上阴入或下阴入。

而如下所见,徽州方言中背离阳调的字比广州方言多一些。

本文试图根据声调归属和声母的送气与否的关系,全面地讨论徽州方言该现象的性质。

二、背离阳调现象和送气与否的关系下文观察徽州方言仄声字背离阳调现象和送气与否的关系。

江淮官话的分区标准

江淮官话的分区标准

江淮官话的分区标准吴波【摘要】本文就江淮官话的分区标准提出两点意见.结合以往的分区成果,提出了“去声分阴阳,且阳去调普遍为平调;入声分阴阳,且阳入调普遍高于阴入调”的两项更具普遍性、操作性的标准.并建议安庆、桐城、枞阳三市县仍划归为洪巢片.【期刊名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4页(P157-160)【关键词】江淮官话;分区标准【作者】吴波【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2.4江淮官话地处我国南北方言的过渡区域,其所具方言学意义重大。

本文拟对江淮官话分区的标准问题进行讨论。

认为《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所提三项标准可给予一定的修正。

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刘祥柏(2007)所提出的新的划分标准。

提出依“去声分阴阳,且阳去调普遍为平调;入声分阴阳,且阳入调普遍高于阴入调”两项标准将江淮官话划分为洪巢、泰如与黄孝三片的意见。

并建议安庆、桐城、枞阳三市县仍划归洪巢片为宜。

1 《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的划分标准《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江淮官话区的方言点共计108个,分属洪巢、泰如、黄孝三片。

《地图集》的分区标准是:根据新的调查材料,这三条标准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可予以适当的补充和修正。

标准一“入声是否分阴阳”能较系统地反映了泰如片的特征。

但近些年来,在皖中洪巢片的庐江、桐城、枞阳等地也陆续发现了这类现象(周元琳2001,伍巍2006)。

从调值上看,这些地区的阴阳入和泰如片的阴低阳高型并不相同,它们是阴高阳低型,因此,严格来说,标准一改为“入声分阴阳,且阳调类普遍高于阴调类”应该更切合泰如片的特点。

标准二涉及到语音标准的层次问题。

古仄声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在泰如片中普遍有文白两读的现象,文读不送气而白读送气(顾黔2001)。

这种情况的出现,该从文从白呢?我们认为,分区标准在层次上应当做到唯一性,要么是文读标准,要么是白读标准。

黄孝片江淮官话音韵特点在皖西南的渐进推移——再论怀岳方言的性质和归属

黄孝片江淮官话音韵特点在皖西南的渐进推移——再论怀岳方言的性质和归属

The gradual phonological intrusion of the Huangxiao Jianghuai Mandarin in southwestern Anhui province: The properties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Huaiyue dialects revisited
作者: 徐建[1]
作者机构: [1]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语言资源保护与研究中心芜湖
出版物刊名: 中国语文
页码: 456-467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4期
主题词: 皖西南;怀岳方言;黄孝片江淮官话;过渡方言;音韵特点
摘要:文章立足于8项音韵特点的分析,呈现了怀岳方言的内部差异:北部地区语音面貌接近
黄孝片江淮官话,南部地区残存较多赣语特点,中部地区为过渡带.地理上的差异归因于黄孝片江淮官话音韵特点自北向南的渐进推移.怀岳方言兼有赣语和黄孝片江淮官话的诸多特点,是典型的过渡方言.从语音比较的结果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宜于将怀岳方言归入黄孝片江淮官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庆等怀岳片是赣语,而黄孝片是江淮官话的原因!
众所周知,黄梅话武穴话瑞昌北部属于江淮官话黄孝片而安庆属县却属于赣语怀岳片
事实上怀岳片跟我们黄梅差不多,都是淮赣过渡区,甚至怀岳片的潜山太湖怀宁甚至还不如黄梅武穴赣!
宿松望江东至石台之所以划入赣语
是因为他们比黄梅话多喂母问读men,味mi,望读mang 和分泰tai胎tei,,黄梅上乡泰胎都读ai没有ei韵,以至于铁tiai,血xiai,而黄州呢泰胎都读ei 没有ai韵,菜cei,裁cei,,黄梅下乡虽然有ei与ai但是是类似普通话系统的菜cai,血xie不存古,要是有菜cei裁cai就高举了!
就是因为这两点怀岳片从江淮官话划入赣语了!!
只是怀岳片的北部潜山太湖怀宁连麻三(也夜ya,车扯cha,借姐jia等)都不具备的还不如黄梅武穴瑞昌等东黄孝片!
南部怀岳片与东部黄孝片共同点有麻三,谭韵,尤韵,咸山三分以及保留梗白,宕摄!!现在普及下
麻三借姐jia,茄qia,斜写xia,车扯cha,舍赊奢sha等等
谭韵蚕参con,贪坛ton,赶干杆guon,坎kuon,汉汗含huon
咸山三分,,,扇shein,山san,半ben 请注意韵母不同!!同理缠产满,战暂判等等
尤韵够giu,扣kiu,后hiu,曲qiu,菊jiu,旭xiu,走ziu 等等
梗白保留的不多,,,生shang锈,青松sang,泵蚌bang,碰pang,梗guan 安庆地区也是残留不及鄂东南的咸宁大冶赣语和江西赣语!
宕摄也只是部分保留,,地方feng,肩膀peng,脸庞peng,房子feng,连忙meng,往weng日,安庆地区跟我们一样也是残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