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儿童川崎病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构建
儿童川崎病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构建田 慧1,郝晓燕1,祁 洁1,李 莉1,郭瑞霞1,尉志红2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川崎病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川崎病患儿列线图模型㊂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 2022年12月山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135例发热患儿,其中诊断为川崎病97例,非川崎病38例㊂收集患儿一般资料,通过单因素回归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川崎病的危险因素,借助R 软件对确定的风险因素构建相关列线图模型,并通过Bootstrap 法对样本反复抽取1000次,以对针对儿童川崎病所构建的列线图模型的精准度进行检验,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 )曲线对列线图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评估㊂结果: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红细胞沉降率㊁大血小板百分比㊁C 反应蛋白㊁淋巴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为川崎病的独立危险因素㊂川崎病患儿列线图模型校正曲线和理想曲线没有明显偏离,川崎病患儿列线图模型ROC 曲线分析显示,建模组和验证组的曲线下面积(AUC )分别为0.969和0.915㊂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川崎病患儿列线图模型校正曲线和理想曲线精准度较好,可为临床儿童川崎病的预测及临床诊断有积极影响㊂关键词 川崎病;儿童;危险因素;列线图模型d o i :10.12102/j.i s s n .1672-1349.2023.17.037 川崎病在临床上常常发生于ɤ5岁的儿童,经常发病于夏冬两季,临床多表现为急性持续性发热㊁出疹㊁黏膜充血㊁淋巴结异常肿大等[1-2],川崎病目前病因尚未被证实,但因川崎病发病时常影响冠状动脉,所以是儿童心脏病发病的重要要起因之一,当前临床水平对于川崎病患儿的主要治疗方式为通过静脉通路输注丙种球蛋白合并对症用药为主[3-4],虽然临床上早期发现川崎病后多半患儿均可治愈,基本不会出现不良预后问题,但是有数据显示,形成动脉瘤的起因中20%~25%是因为患儿未经治疗[5],而其中1岁以下患川崎病的婴幼儿冠状动脉遭受损害的概率高达58%[6],所以本研究通过探究儿童川崎病的发生风险,进行儿童川崎病发生风险列线图模型的构建,希望能对儿童川崎病的预测及临床诊断有积极影响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 2022年12月山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135例发热患儿,其中诊断为川崎病97例,非川崎病38例㊂川崎病的诊断依照美国心脏协会所修订的标准:发热持续5d 以上,并伴有4种以上临床表现,包括颈部淋巴结出现异常肿大,眼结膜充血,伴有如口唇皲裂㊁杨梅舌等口腔黏膜的变化,多形性皮疹[7],四肢末梢出现水肿或脱皮等㊂本研究获作者单位 1.山西省儿童医院(太原030013);2.山西省人民医院通讯作者 郝晓燕,E -mail :****************引用信息 田慧,郝晓燕,祁洁,等.儿童川崎病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构建[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1(17):3278-3280.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且所有参与研究患儿的监护人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内容㊂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临床资料完整;2)监护人及患儿愿意配合㊂排除标准:1)监护人拒绝配合;2)临床资料收集不全;3)合并其他严重疾病㊂1.3 研究方法及观察指标收集所有患儿的一般资料,包括体温㊁年龄㊁性别㊁发热时间㊁白细胞计数㊁淋巴细胞计数㊁血小板计数㊁红细胞计数等[7],通过单因素回归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川崎病的危险因素㊂1.4 统计学处理将所有数据录入SPSS 相关数据软件进行分析㊂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均数ʃ标准差(x ʃs )表示,采用t 检验㊁方差分析;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等方法对收集到的川崎病患儿数据及资料进行分析,借助R 软件对确定的风险因子构建相关列线图模型,并通过Bootstrap 法对样本反复抽取1000次,以对针对儿童川崎病所构建的列线图模型的精准度进行检验,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 )曲线对列线图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评估㊂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 果2.1 川崎病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川崎病和非川崎病患儿在性别㊁年龄㊁血红蛋白㊁白细胞计数㊁中性粒细胞百分比㊁红细胞沉降率㊁大血小板百分比㊁单核细胞计数㊁单核细胞百分比㊁淋巴细胞计数㊁淋巴细胞百分比㊁C 反应蛋白和血小板计数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详见表1㊂㊃8723㊃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 O FI N T E G R A T I V E M E D I C I N E O N C A R D I O -C E R E B R O V A S C U L A R D I S E A S E S e pt e m b e r 2023 V o l .21 N o .17表1川崎病和非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比较项目川崎病(n=97)非川崎病(n=38)统计值P 体温(ħ)38.25ʃ2.0738.57ʃ2.21t=-0.7930.429年龄(月)32.54ʃ3.2836.94ʃ3.37t=-6.956<0.001性别[例(%)]男65(67.0)17(44.7)χ2=5.6800.017女32(33.0)21(55.3)发热时间(d)9.03ʃ2.688.63ʃ2.15t=0.8220.413血红蛋白(g/L)147.27ʃ16.2893.01ʃ18.20t=16.840<0.001白细胞计数(ˑ109/L)14.27ʃ5.2810.35ʃ5.03t=3.930<0.00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3.27ʃ10.7253.55ʃ11.26t=14.283<0.001红细胞计数(ˑ1012/L) 4.24ʃ0.37 4.10ʃ0.41t=1.9170.057红细胞体积(fL)80.25ʃ6.2377.99ʃ6.53t=1.8700.064红细胞沉降率(mm/h)33.28ʃ18.2922.70ʃ18.04t=3.0340.003大血小板百分比(%)21.31ʃ9.1731.71ʃ9.57t=-5.744<0.001单核细胞计数(ˑ109/L)0.92ʃ0.330.82ʃ0.24t=11.262<0.001单核细胞百分比(%)8.72ʃ2.07 5.52ʃ2.22t=7.914<0.001淋巴细胞计数(ˑ109/L) 3.11ʃ2.16 1.51ʃ2.26t=3.821<0.001淋巴细胞百分比(%)30.75ʃ12.5813.55ʃ10.79t=7.422<0.001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 1.48ʃ0.41 1.46ʃ0.36t=0.2630.793 C反应蛋白(mg/L)32.09ʃ3.1328.69ʃ3.22t=5.631<0.001血小板计数(ˑ109/L)428.27ʃ106.81200.31ʃ109.27t=11.081<0.0012.2川崎病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以是否确诊为川崎病作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红细胞沉降率㊁大血小板百分比㊁C反应蛋白㊁淋巴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为川崎病的独立危险因素㊂详见表2㊂表2川崎病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因素OR值95%CI P 大血小板百分比 1.48[1.10,1.79]<0.05C反应蛋白 3.59[2.11,7.21]<0.01红细胞沉降率 2.14[1.86,2.45]<0.05淋巴细胞计数 2.31[2.01,2.62]<0.01血小板计数 1.72[1.31,1.73]<0.052.3建立川崎病患儿列线图模型将红细胞沉降率㊁大血小板百分比㊁C反应蛋白㊁淋巴细胞和血小板计数5个危险因素纳入R软件中构建儿童川崎病发生风险列线图模型,在列线图中,每个预测变量指标向上垂直画一条直线对应评分刻度线上的评分,所有预测变量指标之和为总评分,再向下垂直画一条直线对应川崎病的概率㊂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儿童川崎病预测因子中,最大的为淋巴细胞计数,可达100分,其次是61分的血小板计数,56分的C反应蛋白,42分的红细胞沉降率以及40分的大血小板百分比㊂将所有预测因子得分相加可以得出川崎病患儿风险因素总得分,当川崎病患儿总得分大于98分时,川崎病概率超过50%㊂图1川崎病患儿列线图模型㊃9723㊃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年9月第21卷第17期2.4川崎病患儿列线图模型的验证通过Bootstrap法对儿童川崎病发生风险列线图模型的精准度进行检验,在进行1000次重复抽样后结果显示:校正曲线和理想曲线没有明显偏离,详见图2,表明儿童川崎病发生风险列线图模型预测的儿童川崎病发生率与实际儿童的疾病发生率基本一致㊂川崎病患儿列线图模型ROC曲线显示,建模组AUC为0.969,验证组AUC为0.915,详见图3,表示构建的川崎病患儿列线图模型精准度较高㊂图2川崎病患儿构建模型的校正曲线图3川崎病患儿构建模型的ROC曲线3讨论目前,针对部分国家来说,川崎病已作为5岁以下儿童患获得性心脏病的主因被临床所重视[8]㊂由于川崎病前期与其他发热疾病的症状相类似,可能引起临床医师的错误判断,而列线图是一种分析临床事件风险的数学模型[7],可以对临床相关数据资料进行规整,从而使得相关结果量化,对儿童发生川崎病概率进行预测[9-10]㊂本研究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出,血小板数量㊁C反应蛋白㊁淋巴细胞量㊁红细胞沉降率以及大血小板百分比为川崎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川崎病发生概率的川崎病患儿列线图模型㊂本研究结果显示,对川崎病影响最大的危险因素为淋巴细胞计数,当淋巴细胞计数升高时,所代表的分值增大,即影响川崎病相关概率增大,与徐琨等[11]研究结果相似,其在研究中指出,免疫系统及相关因子对于川崎病的发生存在影响㊂此外,有研究表明,在川崎病发生急性期间,患儿血液中凝血平衡失调,即呈现高凝状态,从而引起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下降[12-13]㊂除此之外,从列线图模型组可以看出,大血小板百分比越低,患儿发生川崎病的概率越大,刘芮汐等[3]也发现的平均血小板体积及血小板分布宽度可以影响川崎病㊂本研究建立川崎病患儿列线图模型,对川崎病患儿发病概率进行预测,建模组㊁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969和0.915,确保了川崎病患儿列线图模型预测的精准度㊂临床工作时可根据患儿不同情况,按照川崎病患儿列线图中各项分值进行对照,可早期评估川崎病患儿的发病概率,并及早对川崎病患儿进行治疗,避免发展为获得性心脏病[14-15],进而改善川崎病患儿预后,减少患儿痛苦,对临床工作中川崎病的诊断有积极影响㊂参考文献:[1]王丹,陈艾.个体化预测儿童川崎病发生风险列线图模型的建立与验证[J].儿科药学杂志,2023,29(2):31-35.[2]许辉,刘敬,张彤如.川崎病患儿并发心脏损害的风险模型构建及pro-BNP的预测价值[J].心脏杂志,2022,34(1):36-40.[3]刘芮汐,易岂建.血小板体积及分布宽度检测儿童川崎病价值[J].临床荟萃,2021,36(9):824-827.[4]雷雯,王凯凯,王卉.川崎病患儿丙种球蛋白治疗无反应风险预测的列线图构建[J].宁夏医学杂志,2021,43(1):86-88.[5]赵海丰,吴艳.婴儿川崎病临床表现及预后分析[J].临床医学,2018,38(9):22-23;26.[6]王欢,邵燕,陈玉飞,等.川崎病患儿焦虑敏感性指数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22,37(24):4615-4618. [7]龙超,张睿,黄飞,等.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风险的列线图模型的构建与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2,26(10):31-35. [8]冯亚伟,干意,涂丹娜.川崎病流行病学及分子学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研究,2022,35(8):1159-1163.[9]朱园园,熊振宇,憨贞慧,等.影响川崎病患儿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J].辽宁医学杂志,2022,36(6):51-53. [10]谢丽萍,龚娟,富洋,等.对川崎病患儿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耐药临床预测模型建立的质疑[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9,14(3):169-175.[11]徐琨,段炤,邓宇虹,等.川崎病患儿实验室检测指标分析及预测模型的建立[J].实用临床医学,2022,23(4):44-47.[12]何岚,刘芳,黄国英,等.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在儿童川崎病合并严重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应用[J].中华儿科杂志,2019,57(2):108-112.[13]袁时健,孔玉洁,董湘玉.川崎病及所致冠状动脉病变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2022,17(9):1431-1434. [14]孙景巍,祁冬,田净忆,等.儿童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治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2022,20(8):1384-1387;1433.[15]聂颖,徐辉甫,陈长见,等.儿童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4):2970-2974.(收稿日期:2023-01-21)(本文编辑郭怀印)㊃0823㊃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 O FI N T E G R A T I V E M E D I C I N E O N C A R D I O-C E R E B R O V A S C U L A R D I S E A S E S e p t e m b e r2023 V o l.21 N o.17。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
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性疾病,其主要特点是高热、皮疹、淋巴结肿大以及口腔、咽喉等黏膜病变。
虽然川崎病多数情况下可以自行恢复,但如果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冠状动脉病变,导致心脏瓣膜病变、心肌炎、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
冠状动脉病变是川崎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儿童冠状动脉疾病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机制并不完全清楚,但可能与机体免疫反应异常有关。
冠状动脉病变的早期病理改变是血管内膜的充血、渗液和炎性细胞浸润,随后逐渐出现管壁层次明显增大,内膜下有不同程度的细胞浸润、纤维增生和动脉壁增厚。
如果不及时治疗,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可以导致心肌梗死、冠心病、甚至猝死。
在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超声诊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超声检查可以通过可靠地观察心脏和冠状动脉的形态和结构,评估冠状动脉是否受累,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超声检查可以直观地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和径向大小,以及动脉壁的厚度。
正常情况下,儿童的冠状动脉应该是光滑、无明显扩张或狭窄的。
如果超声检查显示冠状动脉有异常表现,如管腔扩张或狭窄,动脉壁增厚等,那么就需要高度怀疑冠状动脉病变的存在。
超声还可以帮助评估冠状动脉的血流情况。
通过超声多普勒技术,医生可以测量冠状动脉流速和流量,进一步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如果发现冠状动脉血流异常,如减速、阻塞等,那么就需要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临床分级及高危因素研究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临床分级及高危因素研究一、综述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其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发热、结膜炎、唇龈炎和手足红肿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川崎病不仅可导致多系统损害,而且还与冠状动脉病变密切相关。
冠状动脉病变是川崎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导致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因此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分级和高危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关于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分级尚无统一标准,早期研究主要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级,将冠状动脉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病变。
然而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难以准确评估病变范围、不能动态观察病变进展等。
近年来随着心血管影像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采用超声心动图等无创检查手段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进行评估。
这些研究发现,超声心动图可以更直观地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和范围,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除了临床分级外,研究还发现一些与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相关的高危因素。
这些高危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年龄越小,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越高;性别: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发热时间:持续性发热超过5天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较高;血白细胞计数异常:白细胞总数升高或降低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较高;血小板计数异常:血小板计数过高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较高;C反应蛋白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较高。
随着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研究的深入,我们对这一疾病的认识逐渐加深。
未来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A. 川崎病的概述近年来随着对川崎病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医生对于该病的认识逐渐提高,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完善。
目前临床上采用的川崎病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AAP)和日本小儿科学会(Japanese Pediatric Society,JPS)共同制定的标准。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
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急性全身性血管炎,临床表现为高热、结膜炎、唇口腔黏膜炎、皮疹和手足红肿等症状。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冠状动脉病变可以导致心肌梗死、猝死等危险情况发生,对患儿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早期发现和及时诊断冠状动脉病变,对川崎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超声诊断在川崎病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
超声能够实时观察和评估冠状动脉的形态和功能,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病变。
超声诊断的相关指标主要包括冠状动脉内径、血流速度和心脏功能等。
超声诊断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主要依靠以下几个指标:
1. 冠状动脉内径:通过测量冠状动脉的内径,可以判断动脉是否存在异常扩张或狭窄。
通常来说,直径增大超过1.5倍,或者大于5mm的冠状动脉内径被认为是异常的。
2. 冠状动脉血流速度:超声可以观察和测量冠状动脉内的血流速度。
冠状动脉病变时,血流速度常常增快,提示动脉狭窄或堵塞。
3. 冠状动脉壁结构:超声可以观察到冠状动脉壁的结构和形态变化。
冠状动脉病变时,壁厚度常常增加,壁形变和钙化也会出现。
超声还可以对心脏功能进行评估,包括心室收缩功能、瓣膜运动等。
由于川崎病可引起心肌炎和心包炎等心脏并发症,超声诊断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并评估心脏损害的程度。
超声诊断在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超声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和预防,从而降低患儿的并发症和病情恶化的风险。
对于川崎病的患儿来说,定期进行超声检查非常重要。
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
华 中科 技 大 学 学 报 ( 医学 版 )
A c a M e n v Sc c o t d U i iTe hn lHu z o g ah n
V0 . 1 No 2 P 2 5 【4 . . 0
Ap . r 2 1 0 2
C AL可 能 性 大 , 要 更 强 化 的 治 疗 , 密 切 的 随 访 。 需 更
存 在 男 性 、 龄 年
≤ 1岁 、 B > 1 × 1。 L AL < 3 / 、 性 粒 细 胞 百 分 比 > 8 、 R ≥ 10mg L这 些 高 危 因 素 的 KD 患 儿 并 发 W C 2 0/ 、 B 5g L 中 O C P 0 / 关 键 词 : 崎 病 ; 冠 状 动 脉 损 伤 ; 危 险 因 素 川
中图 分 类 号 : 7 5 R 2 D : 0 3 7 /.sn 1 7 — 7 1 2 1 . 2 0 8 OI 1 . 8 0 j i . 6 2 0 4 . 0 2 0 . 1 s
Rik F c o so r n r t r so n K a a a ie s id e s a t r fCo o a y Ar e y Le i nsi w s kiD s a e Ch l r n
验 )对 单 因 素 分 析 结 果 提 示 与 C L发 生 率 有显 著 相 关 的 因 素 , 行 多元 L gsi逐 步 回归 分 析 。结 果 ; A 进 oi c t 男 性 、 龄≤1 年
岁、 白细 胞 计 数 ( C > 1 ×1 I 血 清 白蛋 白 ( L ) 3 / 中 性粒 细 胞 百 分 比> 8 、 敏 C反 应 蛋 白 ( R ) WB ) 2 0/ 、 A B < 5g L、 0 超 C P ≥ 1 0mg I是 K 患 儿 并 发 C L 的危 险 因 素 , O 0 / D A 其 R值 分别 为 1 6 、. 23 0 、. 2 2 9 、. 5 结 论 . 9 4 0 、. 6 2 4 、. 2 4 O 。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小动脉和中等动脉,尤其容易发生心脏问题。
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病程呈慢性、复发性,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给儿童带来了较大的威胁。
对川崎病的超声诊断显得尤为关键。
让我们了解一下川崎病和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
川崎病是由一些未知的病因引起的全身性炎性血管病变,主要累及小型和中型动脉。
其主要特点是全身性微血管及小动脉炎性变化,炎症状态持续时间较长。
而冠状动脉病变是川崎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约为15%-25%,是已知唯一的主要危险因素。
患者最常见的冠状动脉病变是冠状动脉扩张、瘤形成和狭窄,其中又以狭窄和闭塞最为严重。
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可导致严重的心脏疾病,如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
对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进行早期、准确的超声诊断至关重要。
针对川崎病儿童的特殊情况,超声诊断技术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年龄和生长发育情况,选择合适的超声检查手段,从而减少对患者的伤害。
比如通过M型、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等技术手段对心脏结构和功能进行详细分析,判断心内膜和心外膜的增厚、瓣膜功能和腔室功能等,以及对心脏多普勒进行分析,评估冠状动脉的血流速度和灌注情况等。
这些都对于川崎病儿童的病情评估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超声诊断技术在对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进行诊断的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手段,如CT扫描、MRI等,进行多模式影像对比分析,提高冠状动脉病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超声诊断技术还能够及时发现和评估患儿心脏功能的改变,对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预测预后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而超声诊断则是对川崎病进行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核心技术。
在川崎病的治疗过程中,应更加重视超声诊断在诊断和评估方面的重要性,及时规划治疗方案。
也应重视对超声诊断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其对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和全面性,为川崎病的治疗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方案。
小儿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高危因素探析
d e n s i t y l i p o p r o t e i n , t h e r e we r e o b v i o u s d i f f e r e n c e b e t we e n t h e o b s e r v a t i o n i n d e x( P<0 . 0 5 ) . Co n c l u s i o n Th e e f f e c t o f Ka wa s a k i
Me t h o ds S a mp l e o f c h i l d r e n wi t h Ka wa s a k i d i s e a s e i n 9 8 c a s e s . a c c o r d i n g t o wh e t h e r t h e o c c u r r e n c e o f c o r o n a r y a r t e r y d i l a t a t i o n
di s e a s e c ompl i c a t e d wi t h c o r o na r y a r t e r y di l a t a t i o n r i s k f a c t o r s i nc l u de a g e ,t he f e v e r da y s ,C2 r e a c t i v e p r ot e i n,c ho l es t e r o l ,h i g h
i n t o e x p a n s i o n g r o u p a n d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 c o mp a r a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o f t wo g r o u p s o f p a t i e n t s wi t h t h e c l i n i c a l d a t a a n d t h e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246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的影响因素分析
—--— —
467-— - - —
包积液 4例 ,肺 动脉 高压 4例 ,胸腔 积液 4例 。
1 3 统计 学处理 方 法 . 收集 2 6例 K 儿的一般 4 D患 资料和治 疗前血 白细胞 、 中性粒细 胞 、 血红 蛋 白 、 血 小板 、E R R S 、C P、血钠 及血 白蛋 白等数 据 ,并采用 S S 1 . 统 计软件 进行统 计分 析 。所 有数据 均进 PS 5 1 行正态性 检验 ; 各样本均 数组 间比较采用 f 检验 ; 计
见表
例。 按超 声心动图 (C )检查结 果 以及冠脉 病变诊 UG 断标准 分为两组 : A 共 13 ,男 8 例 ,女 3 C L组 2例 9 4
例;A C L组 共 13 ,男 7 例 ,女 4 例 。根据诊治 2例 7 6 时 间又分为早期 诊治组 ( 发热 1 0 d内诊治者 )2 8 0
例K D患 儿按 诊 治时 间 分 为早 期 诊 治 组 ( 发热 1 0 d内诊 治 者 )和 延 迟 诊 治 组 ( 发热 1 0 d后诊 治者 ) ;按 年 龄 分 为小年 龄 组 ( 1 个 月 )及 大年 龄 组 ( 1 ≤ 2 > 2个 月 ) ;按 C L情 况 分 为 C L 组和 C L 组 。收 集 心超 冠脉 A A A一
广泛 的 中小血 管 炎症 。冠状 动脉 损 害 ( A )是 其 CL
例和延迟 诊治组 ( 发热 1 0 d后诊治者 )3 8例 。
12 UG 查结果 . C 检
CL 13例患 儿中 ,单纯左 A组 2
冠状动脉 扩张 6 例 ,单纯 右冠状动脉 扩张 2 ,双 1 例 冠扩张 5 例 ,冠脉 瘤 3 。其他病 变有 :二尖瓣 返 7 例 流 2 例 ,主 动脉瓣返 流 2 ,三尖瓣返 流 2 ,心 5 例 例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探讨关键词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高危因素川崎病(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儿童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综合征,其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
冠状动脉损害(cal)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是否发生cal及其严重程度是影响kd预后的关键因素。
收治川崎病患儿62例,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8年4月~2011年5月收治kd患儿62例,均符合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新修订的kd诊断标准。
其中男43例,女19例。
年龄0.5~11岁,其中≤1岁16例(258%),2~3岁31例(50%),>3岁15例(241%),平均年龄2岁7个月。
根据急性期彩超结果及冠状动脉诊断扩张标准分为两组[1],冠状动脉扩张组(cal)22例(355%),男13例,女9例,年龄0.5~7岁,平均17个月;发热时间3~15天,平均695天。
无冠状动脉扩张组(ncal)40例(645%),男30例,女10例,年龄7个月~11岁,平均22个月;发热时间2~14天,平均552天。
所有患儿均处于急性期。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总结分析kd患儿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血常规及测定c-反应蛋白、血沉、白蛋白、血清钠离子浓度。
心脏彩超测量冠状动脉内径。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成组t检验,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3岁2例(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4,p005)。
两组患儿血钠的比较:cal组血钠浓度<135mmol/l 14例(636%);ncal组血钠<135mmol/l 12例(3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9,p<005)。
两组患儿plt、crp、esr的比较,见表1。
讨论川崎病的发病原因至今未明。
根据以往数次小流行中,曾有家庭发病情况,临床上又有许多表现酷似急性感染,提示似有病原体存在。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分析
Hi hRikF co so r n r t r e in u e y Ka s k s a e g s a t r f Co o a yAr y L so s Ca s d b wa a i e s e Di
ln - a tn fg mma go u i r ame t i , u ai n o v ra d i c e s d W B o n swe ep oe t e fco f o g lsi g o a l b l te t n me d r t f e n n r a e C c u t r r tc i t r o n t o f e v a s CAL . s
ts so e a gn e,g , a m l ui et et i , uai fee, ht bodcl( c , l e t P T ad et hw dt t ed rae g m ag b l t am n me d rt no vrw i l e wB )pa l (E ) n h o nr t o f e o l te C rat e rt n(R ) ees nf at ieet e enC Lgopa dN A ru <oo )T e oii rges n -eci o e C P w r gicnl d frn b t e A u n C Lg p vp i i i y f w r o . . h g t rsi 5 l sc e o
t r so swee a ay e yCh - q a e ts ,h n t ers c o sw r n l z d b gsi e r s in Re u t : i s u r e l i n r n l z d b i s u r t t e ik f t r e e a a y e y l it r g e so . s l Ch — q a e y e e h a o c s
川崎病冠状动脉扩张病情分析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川崎病冠状动脉扩张病情分析
导语:日常的生活当中,很多的疾病都是原因平时不注意造成的,特别是有很多的朋友们,经常会发现自己患上了患疾病冠状动脉扩张,大多数会造成身体
日常的生活当中,很多的疾病都是原因平时不注意造成的,特别是有很多的朋友们,经常会发现自己患上了患疾病冠状动脉扩张,大多数会造成身体方面的痛苦,甚至会影响到自己的身心发育,那么接下来的文章,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该怎么办?
川崎病在医学上称为血管炎综合征,在最近的几年,发病率越来越高了,特别是两岁到四岁的男孩。
这个病最大的危害就是会损伤到冠状动脉,是小儿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每到一年的8月份左右,家长都应该特别的警惕这个毛病。
第1步
2治疗这个川崎病的首选药物就是阿司匹林,因为此药有抗炎、抗血小板作用。
如果是在急性期,应该口服剂量为30-100mg/kg。
当孩子在烧退了以后,可以减量到3-5mg/kg。
每日1次,一般要持续用药达2个月,如果孩子已经损害了冠状动脉,就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了。
3当川崎病发展到了冠状动脉扩张,需要注射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不过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一般都是在患者发现病情的早期就开始静脉注射。
根据冠状动脉的扩张程度,一般恢复需要30到60天才可恢复正常。
第3步
注意事项:
因为川崎病的发病人群多数是孩子,所以在孩子小时候,家长一定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
12 方 法 .
:
与 N C 组 比较 , — AL P<00 .1
3 讨 论
1. . 1分组 :采用按 年 龄分 段 的冠 脉扩 张标 准 陋: 2 即 03 ~ 岁冠 脉直 径 > . m 3 9 25 m,- 岁冠 脉 直径 > . m 3 m, 0 9 1 岁 冠脉 直 径 > .mm, 6 例 患 儿 分 为无 冠 状 ~4 3 5 将 4 动脉 扩张组 (— A N C L组 ) 冠 状 动 脉 扩 张 组 (A 和 CL
21 0
武警 医学院学报
Ae aAc d mieMe i i a AF t a e a d cn eCP
第 2 卷第 3 0 期 21年 3 0 1 月
v1 0 o. No3 2 . Ma . 0 r 2 1 1
d i 0 9 9 .s. 0 — 0 1 0 0 .1 o 1. 6  ̄i n1 8 5 4 . 1 .3 6 : 3 s 0 2 1 0
张红梅 朱立春 金 , ,
伟 董卫华 洪 爽 李 洪芬 ’ , , ,
(. 1河北省秦 皇岛市妇幼保健 院儿科 , 河北 秦皇岛 0 6 0 ;2河北省秦皇 岛市 中医医院 , 60 0 . 河北 秦 皇岛 0 60 ) 600
关键词 : 川崎病 ; 冠状动脉病变 ; 险因素 危
【 文章编号 】 0854( 1)300—2 10— 01 0 0—290 2 1
【 中图分类号 】 75 R 2. 4
【 文献标识码 】 B
川 崎 病 ( a aa i i s , D 是 一 种 急 性 发 热 K w sk de e K ) a
2 结 果
性 出疹性疾病 , 以全身 中、 小血管炎和免疫系统 的 异常活化为主要病理改变 , 血管炎可累及冠状动脉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1. 引言1.1 川崎病的概述川崎病,又称混合性血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全身性疾病,以全身性微血管炎和中型和小型血管炎为特征。
该病首次由日本医师川崎清于1967年报道,至今仍是临床上的一个难题。
川崎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幼童期,多见于1-5岁男孩。
在中国,川崎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给儿童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高热持续不退、皮疹、结膜充血、口腔黏膜炎、手足红肿等,但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冠状动脉病变。
由于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对避免冠状动脉病变至关重要。
面对川崎病患儿的患病风险,及时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显得至关重要。
通过对川崎病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防范和治疗该疾病,避免其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
而超声诊断在川崎病中的应用无疑也将发挥关键的作用,为医生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非侵入性的诊断手段,有助于早期发现并治疗冠状动脉病变,降低川崎病患儿的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1.2 冠状动脉病变的危害冠状动脉病变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危害不可小觑。
冠状动脉是心脏供血的主要血管,一旦发生病变,会造成心脏供血不足甚至缺血,进而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冠状动脉病变导致的心肌梗死是世界范围内心血管病的主要死因之一,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生理和心理负担。
除了心脏供血不足,冠状动脉病变还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如果冠状动脉病变持续发展,还可能导致心肌进行性损伤,发展为心肌病变,甚至出现猝死的危险。
及早发现和及时治疗冠状动脉病变是至关重要的。
超声诊断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评估病变程度,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在川崎病患者中,尤其需要重视冠状动脉病变的危害,以便及时干预,保护患者的心脏健康。
1.3 超声诊断在川崎病中的重要性在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超声诊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
.
94. 6
奎堕兰
堡 舅 2 卷第6 G agog ec un J .08 V12, o 6 9 塑 und M daJ r ̄ u 2 , o 9 N. n ilo n 0 .
通过对逼尿肌超微结 构 的研究 , 我们从 形态学 上 正确认识 了 B H 引起 的逼 尿 肌功 能 变化 , P 有利 于对 B H综合 征 的病 因分析 。而且对 B H治疗 的预后评 P P 估也有一 定的指导 意义 , 以期提高前列腺 增生症 的手 术疗效 , 甄别持续性不稳定膀胱等无效手术者 , 避免无 效 手术 的痛 苦 和 经 济 损 失 。
o eit cv iigd su cin. 1 fg rar odn yfn to i I.Agn ersr n r lv lu igd tu o : oma e ̄ s
ip idcnrcly J .JUo,19 ,10 5 m ar ot ti [ ] rl 9 3 5 :1 6—1 5 . e a it 6 7 6 [ ] 吴 永 安 , 丽 华 , 树 伦 ,等 .前 列 腺 增生 症 的逼 尿 肌功 能 观 5 李 李 察 [] J .中 华 泌 尿外 科 杂 志 ,19 1 : 6 6 6 9 5, 6 64— 6 .
t eu rs utrl td fte hpcnrc l dt sr J .J i hat c a u yo h yoot te e uo [ ] r r u s a i r
Url 0 2,1 8:1 6—1 . o ,2 0 6 2 31
[ ] E B D WIA ahl yadp lohs lg fdt sri n 2 L A A .Ptoo n ahp yioyo er o i・ g o u n cniec [ ] rl l o hA o t ne J .U o Ci N r m,19 2 ( ) 4 9— 1 . n n t 9 5, 2 3 : 9 5 2 [ ] C AR T N R G,MO L Y A R,C A E SP,e a.Fcl 3 H LO R E H MB R t 1 oa
川崎病患儿62例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分析
[ ] Y d vD,Pth mo i S Is e nh p rpd mi p nrais 6 a a i u n C . susi y el ie c a cet i c i t [] Ci Gat e t 】 20 ,3 () 46 . J . l J sr ne【, 0 3 6 1 :5—2 n 0 rl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7 ・ 6
塑壅匿垫 苤查 ! 生 县 箜 卷
期 FjnMe JFbur 1 ,o 3, o1 ua d ,era 2 1V 1 3N . i y0 .
的 游 离 脂 肪 酸 ,诱 发 酸 中 毒 , 激 活 胰 蛋 白 酶 原 , 导
Glso 评分 与非 高 T 组 相 比明显 升 高 ,两 者差 ag w G 异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P一0 0 1 。此 结 果 显 示 ,高 .0 ) T 血症 病人 一 旦 发 生 了 AP G ,演 变 为重 症 的机 率 较高 ,高 TG 血 症 与 S AP 的 关 系 更 为 密 切 。 而
本研 究 结 果 显 示 ,高 T 组 与 非 高 T 组 相 G G
比 ,发 生 S AP 的 比 率 明 显 升 高 ,通 过 卡 方 检 验 得
[] B re , Qu r 7 eg rz eaR, P nahkJ e a Heai a d isl o i i , t 1 c . p r n nui n n
m u c n e s u y i T a wa hie t r t d n i n 2 0 0 3, 5 ( : 1 5 — 6 7 O 2) 6 515 .
[ . He a0 at etoo y J] ptg sr nrlg , 0
中国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因素的临床分析
[ 2 ] 罗启龙, 连 启 辉, 林 文伟 . 比索洛 尔 治 疗 充血 性 心 力 衰竭 的临 床
现象 ,这是一 种恶性循环 ,会导致 患者 的心功 能进一步 下降 ,心衰 的 程度 也进 一步加 重。近年 来许 多研究 指 出 】 ,D - 受体 阻滞剂 能够有
效 的改善患者 的心功能情 况 ,对心 衰有 着很好 的疗 效 。美 托洛尔作为
虱睚|巨—盈同
2 0 1 3 年 2月第 1 1 卷 第5 期
・
临床研究 ・ 5 3 1
异 ,不具 有统 计学意义 >0 . 0 5 )。具体数据见 表2 。 表 1观 察组和 对 照组 患者 的 治疗 效果 统室 率 ,调整 室壁张
儿茶 酚胺 的浓 度逐渐 降低 的同时也 会抑制 肾素- 血管 紧张素一 醛 固酮 系 统 的激 活 ,长 时间的减少血 管加压素 的分泌 ,这 样一来 ,有 效的减 少 了外周 循环的 阻力 ,也就减 轻了患者心 脏的负担 ,确保患者 的心脏 功
[ 4 ] 李小 鹰 . 充 血性 心 力 衰竭 的 药物 治疗 [ J ] . 华 北 国 防医药 , 2 0 0 7 , 1 9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
1.PCI:适应证:有明显缺血症状、体征,或各种负荷试验有缺血 表现,或者虽无缺血表现,但冠状动脉重度狭窄≥75%),有进展成 严重冠状动脉缺血性疾病可能的患儿。
禁忌证:多发性冠状动脉病变,或对侧冠状动脉有显著狭窄或闭塞, 或冠状动脉开口部位病变,或冠状动脉长段病变。
PCI 技术包括:血管内溶栓、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冠状动脉内支 架植入术和旋磨消融术。PCI 术后3~6个月需行冠状动脉造影评估 治疗效果,且必须继续抗血栓和抗血小板治疗。目前其术后再狭窄 率、远期效果的数据均有限。
Kobayashi 评分法 2006 年 Kobayashi 等提出关于KD的高危评分体系。
1、血钠≤133 mmol/L (2分);
2、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00 U/L(2分);
3、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0%(2分);
4、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开始治疗时间在病程 4 d 内(2 分);
1.抗血小板药物:血小板计数在川崎病急性期可出现轻度降低,但恢复期升高,这 种血小板高聚集性状态持续至少3个月,偶尔持续1年,因此,对即使没有冠状动 脉病变解剖形态异常的患儿也建议应用小剂量抗血小板药物3个月。对有冠状动脉
扩张或冠状动脉瘤形成者,应持续服用小剂量抗血小板药物以预防缺血性心脏病 及血小板激活引起的血栓形成。
冠状动脉移植手术比较稳定的年龄为学龄期或
以上,对幼儿施行手术要慎重考虑,最好药物
维持到学龄期且运动水平有所提高时再手术。
但对严重病例也可在婴幼儿期选择手术治疗。 日本资料显示,移植血管的10年通畅率可达 90%以上,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川崎病冠脉病变的高危因素 Harada评分法 Harada评分包括以下几方面: 1、年龄<1 岁; 2、男性患者; 3、血浆白蛋白<35g/L; 4、红细胞压积(HCT)≤0.35; 5、 C反应蛋白(CRP)≥+++; 6、 外周血白细胞 (WBC) 计数≥12 × 109/L; 7、 血小板计数<35 × 109/L。 满足以上 7项中的 4项 (即 4分以上) 为高危人群。在国内进行的一项研究中 发现, Harada评分的相关因素中, WBC计数、 HCT、 CRP均与川崎病合并 冠脉病变密切相关, 其中主要危险因素是 CRP。研究中还发现评分大于 4 分者, 冠脉病变的发生率较高, 提示 Harada评分可作为川崎病冠状动脉 病变的一项预见性指标。
川崎病553例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
本文对 5 5 3例 川 崎 病 ( K D )患 儿 中发 生 冠 状 动 脉 病 变 ( C A L ) 的相关 因素 进 行 了分 析 ,旨在探 讨 KD患儿 发生 C A L
期静 脉注 射丙 种球 蛋 白可 防止 C A L 的发生 ,故寻 找 K D并 发C AL的危险 因素 ,尽 早作 出诊 断 和治疗 ,促 进 有病 变 的 冠状 动 脉恢 复 正 常有 极 为重要 的临 床 意义 。 国内学 者 史宏 等 l 2 研 究发 现 ,婴 儿 C AL与热 程 ≥ 1 0天 、Hb< 1 0 g/L 、 C R P≥ 1 0 0 g/ L有 明显相关 性 。另有报道 】 ,热程 > 1 0天 、 年龄 < 2岁 、AL B降低 和 P L T升高 是 KD合 并 C AL的高 危 因素 。
l 6 6
世界 最新 医学信 息文摘 2 0 1 3年第 1 3 卷第 1 7 期
・
临床研究 ・
川崎病 5 5 3例 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危 险因素 ’
张 丽 杰
( 内蒙古通辽市医院 儿科 ,内蒙古 通辽 0 2 8 0 0 0 )
摘要 :目的 探讨 i l l 崎病 ( KD )患儿发生冠状 动脉病 变 ( C A L )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 性分析 1 9 9 8年至 2 0 0 8年 内蒙古 自治 区 5 5 3例 住 院 K D 患 儿 的 临床 资料 ,对 1 2种 可 能 与 C AL发 生 的相 关 临床 因素 进 行 相 关性 和 非 条 件 L o g i s t i c回 归 分析 。结果 发病年龄 、血浆 白蛋 白降低与冠状动脉病 变有相 关性 ( P <0 . 0 S ) 。结论 发病年龄 、血浆 白蛋 白降低是 KD 患儿 发 生 C A L 的危 险 因素 。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病 变;危 险因素 ; 相 关 性 分 析 ;L o g i s t i c 回 归分 析 中图 分 类 号 : R 7 2 5 . 4 文 献标 识码 :B D OI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6 7 1 — 3 1 4 1 . 2 0 1 3 . 1 7 . 1 2 0
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危险因素分析
25% [
。
例 ( 4 例 , 1 例。3 例出现冠状动脉扩张 , 男 2 女 7 6 其
中单纯左冠状动脉扩张 2 例 , 1 单纯右冠状动脉扩张
通讯作者 62
本组K D患 儿 C L A 的发 生 率 为2 . % 。 74
山东 医药 2 1 年 第 5 卷第 5 01 1 0期
5例 , 双侧 冠 状 动 脉 扩 张 1 0例 ; 状 动 脉 瘤 1 冠 8例 ;
巨大冠状动脉瘤 5例; 合并其他心脏病变有二尖瓣 反流 5例 、 动脉 瓣 反流 2例 、 尖瓣 反 流 2例 、 主 三 心 包积液 8 )N A 组 16 男 9 例 ,C L 5 例( 7例, 5 女 9例) 。
C L的危 险 因素 。 A
1 资料 与方法
( C 、 小板 ( L ) 血 清 白蛋 白( L 、 WB )血 PY 、 A B) 血钠 水 平进 行 比较分析 。 采用 S S 1. PS3 0统 计 软件 。计 量 资 料 比较 用 t
本 组 25例 K 患者 均 符 合 K 1 D D诊 断 标 准 J , 其 中男 12例 , 6 5 女 3例 ; 年龄 1 月 一1 岁 。根据 个 1 患儿年 龄 分 为 婴 儿 组 ( 2个 月 ) 3例 和 儿 童 组 ≤l 9 (>1 月 )2 2个 12例 。按 超 声 心 动 图 ( C 检 查 结 U G)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发病机制的新认识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发病机制的新认识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中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
特征性的广泛的中小血管炎症,以心血管系统损害严重,可形成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
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免疫系统异常活化及细胞浸润,冠状动脉内皮损伤及功能紊乱,遗传因素,特别是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等的基因多态性可能参与发病,值得高度关注。
川畸病(KD)是一種以全身中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性发疹性小儿疾病。
其主要并发症冠状动脉病变(CAL)可导致冠状动脉瘤(CAA),心肌梗死及猝死。
CAL在未经治疗的患儿中发生率较高(约为15%~25%),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后,CAA的发病率已降至5%以下。
目前,KDCAL已超过风湿热,成为小儿获得性心脏病的首要原因,其发病机制成为KD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热点。
有关KDCAL发病机制的研究,特别是在基因水平上已取得重大进展,但尚待完全阐明,获得多数认可的发病机制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 免疫系统异常活化与细胞浸润1.1 T细胞的活化Dnouchi等[1]研究认为三磷酸肌醇激酶(ITPKC)基因能直接调节T细胞激活与增殖,提高T细胞激活效率可能是KD并发CAL的主要病理过程。
他们进一步的研究(2009年)表明,在KD急性期,应用IVIG 24 h 后,中性粒细胞显著下降,降低了CAL概率[2]。
Hirono等[3]研究发现,在KD 急性期,由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分泌的两种S100蛋白(MRP-8/MRP-14),在应用IVIG 24 h后急剧下降,其水平高低及持续时间与CAL呈正相关,这提示活化的中性粒细胞是KD血管炎的发病机制之一。
1.2 肿瘤坏死因子a(TNF-a)的产生TNF-a作为一种主要促炎因子,是机体免疫防御,炎症损伤等发病的重要介质,young等[4]通过动物模型发现,TNF-a mRNA在外周血中高表达,其在冠状动脉随病变加重而增加,而给予TNF-a阻滞剂的小鼠,却无CAL发生,从而证实了TNF-a参与CAL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分析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2019-03-27 12:00:30 中国现代医生 2019 年 3 期周芳许君贾黎红周杰林张晓晓杨明 [摘要]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1月~2019 年 12 月本院 169 例KD 住院患兒的临床资料;将 169 例 KD 分为 A、B 两组,其中 A 组为KD 合并冠状动脉病变,B 组为 KD 不伴冠状动脉病变;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分析两组年龄、发热天数、白细胞数、超敏 C 反应蛋白、血沉、血小板数、血清白蛋白、血钠、D 二聚体与 KD 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同时采用 ROC 曲线分析血清白蛋白、血钠、D 二聚体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效能。
结果 KD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 36.69%。
A、B 组患儿血清白蛋白、血钠、D 二聚体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ROC 曲线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血钠、D 二聚体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383、0.353 和0.715。
血清白蛋白35 g/L、血钠135 mmol/L、D 二聚体0.92 mg/L 是 KD 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
结论 KD 的主要危害是冠状动脉病变;血清白蛋白35 g/L、血钠135 mmol/L、D 二聚体0.92 mg/L 是 KD 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
1 / 11[关键词]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D 二聚体 [中图分类号] R72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9)03-0056-04 Analysis on the risk factors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children with Kawasaki disease ZHOU Fang1 XU Jun2 JIA Lihong1 ZHOU Jielin2 ZHANG Xiaoxiao2 YANG Ming2 1.Department of Nephrology,Hangzhou Children’s Hospital,Hangzhou 310014, China; 2.Department of Neurology, Hangzhou Children’s Hosp ital,Hangzhou 31001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of Kawasaki disease (KD) complicated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69 children with KD who were hospitaliz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9 to December 2019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169 cases of KD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group A and group B. Group A was KD complicated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group B was KD without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 fever days,white blood cell count, 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platelet count,serum albumin,serum sodium, D dimer and KD complicated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were analyzed by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at the same time, ROC curve was used to analyze the---------------------------------------------------------------最新资料推荐------------------------------------------------------ efficacy of serum albumin,serum sodium and D dimer in predicting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K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was 36.69%. The differences of the levels of serum albumin, serum sodium and D dimer in children in group A and B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ROC curv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rea under the curve of serum albumin, serum sodium and D dimer was 0.383,0.333 and 0.715, respectively. Serum albumin 35 g/L, serum sodium 135 mmol/L, D dimer0.92 mg/L were the risk factors of KD complicated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onclusion The main risk of KD is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serum albumin35 g/L, serum sodium135 mmol/L, and D dimer0.92 mg/L are the risk factors of KD complicated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Key words] Kawasaki disease (K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Risk factors; D dimer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好发于 5 岁以下儿童的原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综合征[1]。
其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中小血管的非特异性炎症,主要累及冠状动脉,导致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形成,冠状动脉瘤尤其是巨大瘤患儿易形成瘤内血栓,远期多发生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甚至猝死[2-3],目前 KD 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3 / 11后天心脏病的主要原因[4-5]。
为了探讨 KD 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s)的危险因素,本文现将我院收治的 169 例 KD 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 2019 年 1 月~2019 年12 月本院住院的 KD 患儿 169 例。
所有病例均在确诊时和治疗后 1周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了解冠状动脉情况,根据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将 KD 患儿分为两组: A 组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组(n=62),B 组不伴冠状动脉病变组(n=107)。
1.2 诊断标准(1)KD 诊断标准参照 2005 年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第 5 次修订标准[6]。
(2)不完全川崎病(IKD)参考诊断标准[7]。
(3)二维超声心动图探查冠状动脉,CALs 诊断标准[8]:①冠状动脉扩张,0~3 岁冠状动脉内径2.5 mm,4~9 岁 3.0 mm,10~14 岁3.5 mm;②冠状动脉瘤,不同形状的冠状动脉扩张,内径4 mm 或者冠状动脉局部发生扩张,与相邻内径比值超过 1.5;③冠状动脉内膜回声增强。
此外,若患儿体表面积(BSA)纠正的左冠状动脉内径与主动脉根部的比值0.20 或 BSA纠正的右冠状动脉内径与主动脉根部的比值0.18 时,亦考虑合并冠状动脉扩张[9];BSA 纠正的左冠状动脉内径=左冠状动脉内径(LCA)/BSA,BSA 纠正的右冠状动脉内径=右---------------------------------------------------------------最新资料推荐------------------------------------------------------ 冠状动脉内径(RCA)/BSA。
(BSA 公式:BSA(m2)=0.035体重(kg)+0.10(30 kg);BSA(m2)=[体重(kg)-30]0.02+1.05(30 kg)。
1.3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总结 169 例 KD 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 A、B 两组患儿的年龄、发热天数、病程 5 d 的 WBC、Hs-CRP、ESR、血钠、血清白蛋白、D 二聚体、病程 10 d 的 PLT。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19.0 统计软件,对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同时采用 ROC 曲线分析血清白蛋白、血钠、D二聚体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效能。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参数比较 169 例患儿中,男 110 例,女 59 例。
年龄 3 岁 139 例(82.25%);A 组 62 例,B 组 107 例,KD 合并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 36.69%。
A 组 62 例患儿中,男 33 例,女 29 例,B 组 107 例患儿中,男 77 例,女 30 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无统计学意义(2=1.489,P0.05)。
两组患儿血清白蛋白、血钠、D 二聚体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 / 11见表 1。
2.2 血清白蛋白、血钠、D 二聚体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作用三者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 ROC 曲线见图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