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第十一章植物的抗病性
植物的抗病性专家讲座

根据抗病性旳强弱划分抗性为
免疫 完全抗病,植物全然不生病,不体现任何症状。 抗病 病原物能侵入寄主并建立寄生关系,虽然生
病, 但是症状很轻,病原物被局限在较小范畴。 耐病(抗损害)寄主遭受病原物侵染后,发生明显
症状,但是对产量和品质无多大影响,即植物耐受 病害旳能力。 避病(抗接触)从时间、空间上病原物旳盛发时期 和寄主旳感病时期错开,而不被病原菌感染,从而 不发病。
2、水平抗性(是非小种专化抗病性或微效基因): 寄主旳抗病性是针对病原物整个群体旳一类抗病性,该抗 性无小种专化性. 具有该种抗病性旳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间没有明显特异 性互相作用,是由微效基因控制旳。
第5页
三、基因对基因学说
1942-1959年提出: 基因对基因学说: 以为相应于寄主方面旳每一种决定抗病
第3页
按照寄主植物旳抗病机制划分为
被动抗病性:植物先天具有旳性状所决定 旳抗病性.又分为物理和化学两方面因素.
积极抗病性:受病原物侵染所诱导旳寄主保 卫反映.是后天旳.也涉及物理和化学两方 面旳因素.
第4页
二、植物抗性波及旳专业术语
1、垂直抗性(小种专化抗病性, 主效基因抗性): 寄主旳抗病性可以仅仅针对病原物群体中旳少数几种特定 小种,这称为小种专化抗病性。 即具有该种抗病性旳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间有特异性旳 互相作用。 是由主效基因控制旳,抗病效能较高,其重要缺陷是易因 病原物小种构成旳变化而“丧失”。
第13页
3、酚类物质及其氧化产物-醌旳积累是植物 对病原菌侵染和损伤旳非专化性反映。
醌类物质比酚类对病原菌旳毒性高,能钝化 病原菌旳蛋白质、酶和核酸。
病植物体内积累旳酚类前体物质经一系列生 化反映后可形成植物保卫素和木质素,发挥 重要旳抗病作用。
植物病理学 第11章 植物的抗病性 图文

第一节 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
一、植物抗病性的主要类型 • 免疫 • 抗病(高抗、中抗、低抗) • 感病 • 耐病 • 避病
二、垂直抗病性和水平抗病性
• Van der Plank 1963年提出的:在遗传学上,根据寄主和病原物之间有无 特异性的相互关系来划分的:
一个品种中。
第二节 植物受侵染后的生理生化变化
• 呼吸作用 • 光合作用 • 核酸和蛋白质 • 酚类物质和相关酶 • 水分生理
第三节 植物的抗病机制
一、物理的被动抗病性因素 1、蜡质层 2、植物细胞壁的钙化作用或硅化作用
二、化学的被动抗病性因素
指植物体内含有的天然抗菌物质、或能抑制病原 物某些酶类的物质、也可能缺乏病原物寄生和致 病所必须的重要化学组分,主要包括: 1、酚类物质 2、一些不饱和的内脂 3、氰化物 4、一些有机酸
保卫素的合成及积累;植物防卫反应的激活等
植物和病原物互作的分子机理模式图
侵染后或受到多种非生物因子激发后所产生或积累的一类 低分子量抗菌性次生代谢产物。 3、病程相关蛋白(PR)植物受病原物侵染或不同因子的刺 激后产生的一类水溶性蛋白。 3、植物组织对毒素的降解作用:植物组织能够代谢病原菌 产生的植物毒素,将毒素转化为无毒害作用的物质。
过敏坏死反应的症状
抗病植物和病原物无毒基因发生非亲和性互作诱导过敏坏死反应的分子机理
三、物理的主动抗病性因素 (P302-303)
• 细胞壁木质化(木质素的沉积) • 细胞壁木栓化 (诱导木栓质在细胞壁原纤
维间沉积,木栓化细胞构成了抵抗病原物 侵入的屏障) • 侵填体(与导管相邻的薄壁细胞通过纹孔 膜在导管腔内形成的膨大球状体)
四、化学的主动抗病性因素
第十一章植物的抗病性

第十一章植物的抗病性第十一章植物的抗病性1、教学目的主要介绍植物的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型、寄主植物受侵染后的生理生化变化以及寄主植物的抗病机制等。
本章的名词、概念较多,教师要以准确无误的语气加以解释,使学生有准确和清晰的概念。
2、重点和难点重点: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型以及植物受侵染后的生理生化变化等。
难点:寄主植物的抗病机制分析。
3、教学方式讲授。
第一节植物抗病性的概念植物的抗病性是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特性。
抗病性是植物与其病原生物在长期的协同进化中相互适应、相互选择的结果,病原物发展出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植物也相应地形成了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抗病性。
抗病性是植物普遍存在的、相对的性状。
所有的植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病性,从免疫和高度抗病到高度感病存在连续的变化,抗病性强便是感病性弱,抗病性弱便是感病性强,抗病性与感病性两者共存于一体,并非互相排斥。
只有以相对的概念来理解抗病性,才会发现抗病性是普遍存在的。
抗病性是植物的遗传潜能,其表现受寄主与病原的相互作用的性质和环境条件的共同影响。
按照遗传方式的不同可将植物抗病性区分为主效基因抗病性(major gene resistance)和微效基因抗病性(minor gene resistance),前者由单个或少数几个主效基因控制,按孟德尔法则遗传,抗病性表现为质量性状;后者由多数微效基因控制,抗病性表现为数量性状。
病原物的寄生专化性越强,则寄主植物的抗病性分化也越明显。
对锈菌、白粉菌、霜霉菌以及其它专性寄生物和稻瘟病菌等部分兼性寄生物,寄主的抗病性可以仅仅针对病原物群体中的少数几个特定小种,这称为小种专化抗病性(race-specific resistance)。
具有该种抗病性的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间有特异性的相互作用。
小种专化性抗病性是由主效基因控制的,抗病效能较高,是当前抗病育种中所广泛利用的抗病性类别,其主要缺点是易因病原物小种组成的变化而“丧失”。
植物的抗病性-PPT文档资料

小麦丛矮病
水稻恶苗病
作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
• (一)加强氧化酶活性 • 当病原微生物侵入作物体时,该部分组织的氧化酶活性加 强,以抵抗病原微生物。凡是叶片呼吸旺盛、氧化酶活性 高的马铃薯品种,对晚疫病的抗性较大;凡是过氧化物酶、 抗坏血酸氧化酶活性高的甘蓝品种,对真菌病害的抵抗力 也较强。这就是说,作物呼吸作用与抗病能力呈正相关。 呼吸加强为什么能减轻病害呢?原因是: • 1.分解毒素 病原菌侵入作物体后,会产生毒素(如黄萎 病产生多酚类物质,枯萎病产生镰刀菌酸),把细胞毒死。 旺盛的呼吸作用就能把这些毒素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或转化为无毒物质。 • 2.促进伤口愈合 有的病菌侵入作物体后,植株表面可能 出现伤口。呼吸有促进伤口附近形成木栓层的作用,伤口 愈合快,把健康组织和受害部分隔开,不让伤口发展。 • 3.抑制病原菌水解酶活性 病原菌靠本身水解酶的作用, 把寄主的有机物分解,供它本身生活之需。寄主呼吸旺盛, 就抑制病原菌的水解酶活性,因而防止寄主体内有机物分 解,病原菌得不到充分养料,病情扩展就受限制。
植物的抗病性
•亚麻立枯病病苗
亚麻假黑斑病叶尖变褐枯死
大豆猝倒病
大豆立枯病
• 寄主植物抑制或延缓病原活动的能力称为抗病性 (resistance)。抗病性的表现,是在一定的环 境条件影响下寄主植物的抗病性基因和病原物的 致病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由长期的进化过程 所形成。植物的抗病性是相对的。在寄主和病原 物相互作用中抗病性表现的程度有阶梯性差异, 可以表现为轻度抗病、中度抗病、高度抗病或完 全免疫。一种植物或一个植物品种的抗病性,一 般都由综合性状构成,每一性状由基因控制。在 病原物侵染寄主植物前和整个侵染过程中,植物 以多种因素、多种方式、多道防线来抵抗病原物 的侵染和为害。不同植物、不同品种对相应病原 物的抗病机制各有不同。
第十一章抗性

(一)生物膜与抗性
• 膜脂与抗冷
(1)膜脂相变:
生物膜的膜脂在温度低到一定程度时,由液晶态变成 凝胶态的现象。相变结果使原生质流动↓,透性↑,生理生 化反应受伤。
(2)影响膜流动性的因素。
A、不饱和脂肪酸: 含量越高,膜流动性越强,抗冷性也越强。
B、磷脂: 含量高,流动性好,抗冷性强。
(五)脱落酸
• 1.逆境时ABA的变化: 逆境促进胞内ABA水平升高,提高植物的抗
性, ABA 又被称为胁迫激素或应激激素。 (1)减少膜伤害; (2)减少自由基对膜的破坏; (3)促进渗透物质积累; (4)减少水分丢失; (5)促进器官脱落。
2020/2/27
交叉适应(cross adaptation) : 植物与不良环境反应之间的相互适应
2020/2/27
细胞间接冰的伤害:
主要原因:细胞质过度脱水.
次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因:
(1).机械伤害;
(2)膜伤害
胞内结冰的伤害:
胞内结冰对生物膜、细胞器和 胞基质结构造成不可逆的机械伤害; 一旦发生,植物很难存活。
2020/2/27
2、巯基假说
Levitt (1962)
认为结冰对细胞的伤害主要是低温 下破坏了蛋白质空间结构,使分子中的 -SH暴露,氧化形成-S-S-键,破坏了 蛋白质活性。
• 这些蛋白包括: 1、热激蛋白: heat shock protein 2、冷调节蛋白:cold regulated protein 3、抗冻蛋白: antifreeze protein
2020/2/27
(三)活性氧
• 自由基:氧化能力极强,可破坏许多生物大分子。
逆境使自由基大量积累,主要危害: (1)膜脂过氧化,膜完整性被破坏。 (2)膜脂产生脱脂化作用,磷脂游离,膜结构破坏。
第十一章植物的抗病性

五、植物避病和耐病的机制
植物的避病和耐病构成了植物保卫系统的最初和最终两道防线,即抗接触和抗 损害。这种广义的抗病性与抗侵入、抗扩展有着不同的遗传和生理基础。
植物避病的机制
•植物因不能接触病原物或接触的机会减少而不发病或发病减少的现象称为避病。
◈ 抗接触 ◈ 抗侵入 ◈ 抗扩展 ◈ 抗损害
按照遗传方式的不同区分
•1、主效基因抗病性(major gene resistance) :由单个或少数几个主效基因 控制,按孟德尔法则遗传,抗病性表现为质量性状; •2、微效基因抗病性(minor gene resistance),由多数微效基因控制,抗病 性表现为数量性状。
•该学说认为对应于寄主方面的每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病原物方面 也存在一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反之,对应于病原物方面的每一个决 定致病性的基因,寄主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任何一方 的有关基因都只有在另一方相对应的基因作用下才能被鉴别出来。
•基因对基因学说不仅可用以改进品种抗病基因型与病原物致病性基因 型的鉴定方法,预测病原物新小种的出现,而月对于抗病性机制和植 物与病原物共同进化理论的研究也有指导作用
•四、酚类物质和相关酶活性增强:各类病原物浸染还引起一些酚类代谢相关酶的活 性增强,其中最常见的有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 化酶等,以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过氧化物酶最重要。
•五、水分生理改变:植物叶部发病后可提高或降低水分的蒸腾,依病害种类不同而 异。麦类作用感染锈病后,叶片蒸腾作用增强,水分大量散失。多种病原物侵染引 起的根腐病和维管束病害显著降低根系吸水能力,阻滞导管液流上升。
•植物可能因时间错开或空间隔离而躲避或减少了与病原物的接触,前者称为 “时间避病”,后者称为“空间避病”。
《植物的抗病性》课件

通过不同品种间的杂交,将抗病性基因组合到同 一植株上。
系统育种
根据植物生长特性、抗病性等性状,进行分类和 选择育种。
分子育种方法
01
02
0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定位 和选择抗病性基因。
转录组学
研究植物在抗病过程中的 基因表达变化,筛选关键 基因。
蛋白质组学
研究植物抗病性相关的蛋 白质表达和功能。
3
转录因子调控
利用转录因子调控植物基因的表达,增强抗病性 。
05
植物抗病性的应用与 前景
抗病性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抗病性品种的选育
通过选育具有抗病性强的植物品种,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作物产量。
生物农药的开发
利用具有抗病性的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开发新型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保护生态 环境。
信号转导
植物在受到病菌侵害时,会产生信号分子,如水杨酸、乙烯等,传递信息,启动 防御反应。
防御基因表达
植物在受到病菌侵害时,会表达某些防御基因,合成抗病蛋白、酶等,增强自身 的抗病能力。
03
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基 础
基因型与抗病性的关系
抗病基因型
植物中存在抗病基因型,这些基因型能够抵抗病原菌的侵染 ,保护植物不受病害影响。
VS
抗菌物质的提取
从具有抗病性的植物中提取抗菌物质,用 于防治植物病害,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植物抗病性的未来发展前景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定向改造植物的抗病性状,培育出具有更强抗病性的新品种。
跨学科合作研究
加强植物学、生物学、化学等学科之间的合作研究,深入挖掘植物抗病的分子机制和遗传基础,为抗病性育种提 供理论支持。
植物的抗病性ppt课件

病原微生物对作物的伤害
• 一:水分平衡失调 • 作物染病后,首先表现为水平衡失调,许多作物
的病害常常以萎蔫或猝倒为特征,水分平衡失调 的原因有1:有些病原微生物破坏根部,使植物吸 水能力下降 2:维管束被堵塞,水分向上运输中 断,有些是细菌或真菌本身堵塞茎部,有些是微 生物或作物产生胶质或黏液沉积在导管,有些是 导管形成胼胝体而使导管不通 3:蒸腾加强,因 为病原微生物破坏作物的结构,透性加大,散失 水分就快。
二:促进组织坏死
有些病原真菌只能寄生在活的细胞里,在死细 胞里不能生存。抗病品种细胞与这类病原菌接触 后,会形成广谱的防御以抵抗病原体侵入。一个 普通的防御是过敏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夺去受侵染附近细胞的养料,使病 原体得不到合适的环境而死亡。病害就被局限于 某个范围而不能发展。因此,组织坏死是一个保 护性反应。除此之外,在过敏响应之前,在受侵 染细胞附近,时常产生活性氧,包括O-2•,H2O2 和·OH。质膜上的依赖NADPH氧化酶会产生O-2•, 然后转变为·OH和 H2O2,·OH基是最强的氧化剂, 能启动一些有机分子自由基链反应,导致脂类过 氧作用,酶钝化和核酸降解。因此,活性氧作为 过敏反应一部分使细胞死亡或直接杀死病原体。
• 部分小麦出现萎蔫 部分油菜出现萎蔫
四:生长的改变
• 某些病害症状(如形成肿瘤、偏上生长、生长速 率猛增等)与植物激素含量增多有关。组织在染 病过程中,同时大量形成各种植物激素,其中以 吲哚乙酸是最突出。试验证明,锈病能提高小麦 植株吲哚乙酸含量,而小麦的抗锈特性与组织中 较高的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有关,这种酶能氧化 分解吲哚乙酸,所以,这种酶活性高,就能使染 病组织的吲哚乙酸水平下降。有些病害的病征是 赤霉素代谢异常所致,例如,小麦丛矮病是由于 病毒侵染使小麦植株赤霉素含量下降,植株矮化, 喷施赤霉素即可得到改善。水稻恶苗病就是由于 感染赤霉菌,使植株徒长。
植物免疫(植物抗病机制)

精选2021版课件
6
精选2021版课件
7
参考文献
[1]王文娟等.植物抗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7:19-24. [2]潘瑞炽等,植物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340-343. [3]张艳秋等,植物系统获得性抗性研究进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39(12): 113~117.
精选2021版课件
8
精选2021版课件
4
喷施病毒蛋白使植物产生系统获得性抗性,从而能抵 抗多种病毒的入侵。
精选2021版课件
5
RNA沉默(RNA silence)
双链RNA( dsRNA) 是基因沉默的关键起始因子, dsRNA 在生物体内被一个类 RNAase 称为Dicer 的酶降解为小分子干扰性RNA ( small interference RNA, siRNA) , siRNA 能够与RNAase 结合形成RNA 诱导的沉默复合体( RNA 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 RISC) , 这一RISC 复合体能够特异性地攻击同源的mRNA 并使其降解。
④生长的改变
如小麦的丛矮病和水稻的恶苗病都与赤霉素有关。
精选2021版课件
2
二、作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
1.加强氧化酶活性
(1)分解毒素 (2)促进伤口愈合 (3)抑制病原菌水解酶活性
2促进组织坏死
超过敏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
3.产生抑制物质
(1)植物防御素(phytoalexin) (2)木质素 (3)抗病蛋白 (4)激发子
精选2021版课件
3
三、植物抗病机制
(The resistance mechanism of plants)
第十一章 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酶抑制剂 几丁结合蛋白
植物保卫素
(phytoalexin,PA)
病原菌刺激或化学或机械损伤后,由植物产生的 低分子量抗菌性次生代谢产物。
在抗、感病坏死周围产生; 活体营养生物亲和性互作不产生PA 病原菌在感病组织中会产生抑制 PA形成的因子; 在30科植物中分离到300种以上具 PA活性的物 质
病程相关蛋白
离层 Abscission layer 穿孔、疤痕
侵填体 tylose
与导管相邻的 薄壁细胞通过 纹孔膜在导管 腔内形成的膨 大球状体。
抵抗维管束病害
PP: perforation plate V:Xylem vessel XP:xylem parenchyma cell T: tylosis
纵 剖 面
南京农业大学“精品课程”
普通植物病理学
Hale Waihona Puke GENERAL PLANT PATHOLOGY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第十一章 植物的抗病 性
disease resistance
研究和学习植物抗病性的机制有助于揭 示抗病性的本质,合理利用抗病性,达
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天然形成的防卫因子
首例发现炭疽病菌( Colletotrichum circinans) 的侵染与洋葱合成的两种酚类化合物有关
COOH
OH OH
植物抗病性PPT课件

避病
植物因不能接触病原 物或接触的机会减少 而不发病或发病减少
的现象。
耐病
病原物侵染后,植物 虽然表现明显或严重 的症状,但仍然可以 获得较高的产量。
诱导抗病性
6
垂直抗性 小种专化抗性
• 寄主品种与病原物生理小种之间具有特 异的相互作用,即寄主品种对病原物某 个或少数生理小种能抵抗,这种抗性称 为小种专化抗性,这种抗性往往由个别 主效基因 (major gene)和寡基因 (oligogene)控制,一般呈质量性状。
结构抗性 物理抗性
细胞壁加 固和修复
乳突
化学抗性
过敏性反应 植物保卫素 水解酶 病程相关蛋白 9
Examples of resistance
factors:Stomata pore
中国柑橘
葡萄柚
10
木质化作用 Lignification 在细胞壁、胞间层和细胞质等不同 部位产生和积累木质素的过程。
18
天然形成的防卫因子
首例发现炭疽病菌( Colletotrichum circinans)的侵染与洋葱合成的两种酚类化
合物有关
COOH
O H OH
儿茶酚
OH OH
慢锈性
堆或病斑较小,产孢量较低,
慢粉性
而且无论在植株个体上还是在
慢瘟性
作物群体中,病害发展速率较 慢,最终对产量的影响较小。
8
抗病机制
被动抗性
固有抗性 组成抗性
主动抗性 诱导抗性
结构抗性 物理抗性
角质层 蜡质层 气孔的结 构、数量 和开闭习 性
化学抗性
抗菌化合物 酚类物质、 皂角苷、不 饱和内酯、 有机硫化合 物等等
thickened ce(lhl wtatllp://www.mpiz-koeln.mpg.de/~c1e6 mic
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专家讲座

• Johnson (1979)提出; • 指某一品种在适宜发病环境下广泛而长久种植
后仍保持其抗病性。 • 概念缺点:时间长度? • 实例: • 尤皮II号 18年;南大2419 14年; • Sr2 50年,北美 ; • 甘蓝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没有统一标准。 主要类型 极度抗病性或免疫 如豇豆---cowpea mosaic viurs HR 局部坏死—抑制病毒扩增 耐病性 tolerance 接种后病状轻微, 体内病毒 浓度不降低现象。
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专家讲座
第17页
相关。 ??
Stripe rust on rice
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专家讲座
第4页
寄主抗病性
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专家讲座
第5页
(二)定性抗病性/定量抗病性 qualitative R/quantitative R
1. 定性抗病性 (质量抗病性)
2. 用定性批标衡量表示。
3. 如infection type (IT)---小麦条锈病 (next slide)
第一节 植物抗病性概念
• 抗病性 disease resistance--- 是指植物减轻 或克服病原物致害作用可遗传特征。
Compatible susceptible
Incompatible resistant Incompatible resistant
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专家讲座
第1页
抗病性相对性
conglutinanas 至今有效 • 优点: 延长品种抗性
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专家讲座
第14页
(七)诱导抗病性 induced R or acquired 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水解酶类
植物细胞的液泡内含有多种水解酶,在病原菌致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过程中,可使之释放到植物细胞及细胞间隙中,如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能够分解病原物细胞壁成分, 溶解菌丝,因而表现对病原菌的抗性。
4、抗菌物质
在受到病原物侵染之前,许多健康植物体内就含有 多种抗菌性物质,如酚类物质、皂角苷、不饱和内酯、 芥子油、有机硫化合物、糖苷类化合物等等。
二、被动抗病性的化学因素
植物普遍具有该类抗病性因素,抗病植物可能含 有天然抗菌物质或抑制病原菌某些酶的物质,也可能 缺乏病原物寄生和致病所必需的重要成分。
1、体表分泌物 叶片和根系分泌各种物质,有许多生化物质对病 原菌有防御作用,有些对病原物有直接毒害作用,影 响真菌孢子萌发和芽管形成。 2、酶抑制物 植物体内的某些酚类、丹宁和蛋白质是水解酶的 抑制剂,可抑制病原菌分泌的水解酶。
第十一章
植物的抗病性
第一节
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
植物的抗病性是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 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
类特性。
抗病性是植物与其病原生物在长期的协同进
化中相互适应、相互选择的结果。病原物发
展出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植物也相应地形成了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 抗病性。
抗病性是植物普遍存在的、相对的性状。所有的
植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病性,从免疫和高度抗
病到高度感病存在连续的变化,抗病性强便是感 病性弱,抗病性弱便是感病性强,抗病性与感病 性两者共存于一体,并非互相排斥。只有以相对 的概念来理解抗病性,才会发现抗病性是普遍存
在的。
按照遗传方式的不同区分:
1、主效基因抗病性(major gene resistance),由 单个或少数几个主效基因控制,按孟德尔法则遗
—光合部位有机物质不能运出;
—健康部位的有机营养向发病部位输入。
三、核酸和蛋白质
1、核酸代谢: 病原真菌侵染前期,病株叶肉细胞的细胞核和核仁变大, RNA总量增加;侵染的中后期细胞核和核仁变小,RNA总量 下降。 2、蛋白质代谢: —真菌侵染:通常先高后低 —病毒侵染:衣壳蛋白合成 病 程 相 关 蛋 白 ( pathogenesis related protein, PR protein):植物病原物侵染诱导植物产生的一类特殊蛋 白,与抗病性表达有关。
耐病性:植物能忍受病害,在产量和质量方面 不受严重损害的性能。 避病性:由于某种原因,使本质上并非抗病的 植物,最易感病的阶段与病原物的侵染期相错, 或者缩短了寄主感病部分暴露在病原物之下的 时间,从而避免或减少了受侵染的机会。
按抗病的程度常区分为:
1、高抗:受轻度侵染,表现轻微受害;
2、中抗:中等程度感染和受害;
四、酚类物质和相关酶
各类病原物浸染还引起一些酚类代谢相关 酶的活性增强,其中最常见的有苯丙氨酸解氨 酶(PAL)、过氧化物酶、过氧化轻酶和多酚氧 化酶等,以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过氧化物酶最重
要。
五、水分关系
水分吸收、运输受阻:多种病原物侵染引起的根腐病 和维管束病害显著降低根系吸水能力,阻滞导管液流 上升。 蒸腾作用:植物叶部发病后可提高或降低水分的蒸腾, 依病害种类不同而异。麦类作用感染锈病后,叶片蒸 腾作用增强,水分大量散失。 细胞的渗透性破坏
病原物毒性不依寄主抗性基因的变化而变化, 寄主品种没有它们自己所特有的病原物小种。
在遗传上抗性一般是由多个微效基因控制的, 也叫微效基因抗性或多基因抗性。这种抗性表现为 中度抗病,是稳定和持久的。
按照寄主植物的抗病机制区分:
1、被动抗病性(passive resistance) :植物与病原 物接触前即已具有的性状所决定的抗病性。 2、主动抗病性(active resistance):受病原物侵染 所诱导的寄主保卫反应。
根据表达的病程阶段不同区分:
1、抗接触,抗接触又称为避病(disease escaping);
2、抗侵入;
3、抗扩展; 4、抗损害,抗损害又称为耐病(diseaea tolerance);
5、抗再侵染。通称为诱导抗病性(iduced resistance);
植物抗病反应是多种抗病因素共同作用、顺序表达 的动态过程。
植物保卫素是诱导产物,除真菌外,细菌、
病毒、线虫等生物因素以及金属粒子、叠氮化
钠和放线菌酮等化学物质、机械刺激等非生物
因子都能激发植物保卫素产生。 后来还发现真菌高分子量细胞壁成分,如 葡聚糖、脱乙酰几丁质、糖蛋白,多糖,甚至 菌丝细胞壁片断等也有激发作用。
3、解毒酶
寄主植物受到病原菌侵染后,其防御酶系会被激活: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保护细胞膜免受氧自由基 的破坏,提高抗病性。 苯丙氨酸裂解酶(PAL)是产生大部分酚类物质,包 括植物保卫素和木质素生物合成的基本分子。 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等,多种酶类共同作用催化 木质素、植物保卫素的生物合成,在植物的抗病反应中起 作用。
▲ 紫色鳞茎表皮的洋葱品种比无色表皮品种对炭疽病
(Colletotrichum circinans)有更强的抗病性。这是因为前 者鳞茎最外层死鳞片分泌出原儿茶酸和邻苯二酚,能抑 制病菌孢子萌发,减少侵入。
▲ 芥子油存在于十字花科植物中,以葡萄糖苷酯存在,
被酶水解后生成异硫氢酸类物质,有抗菌活性。葱属植 物含大蒜油,其主要成分是蒜氨酸(alliin),酶解后产生 大蒜素(allicin)亦有较强的抗细菌和抗真菌活性。
传,抗病性表现为质量性状;
2、微效基因抗病性(minor gene resistance),由
多数微效基因控制,抗病性表现为数量性状。
按照小种专化性区分:
1、小种专化抗病性(race-specific resistance):对锈菌、白粉 菌、霜霉菌以及其它专性寄生物和稻瘟病菌等部分兼性寄生 物,寄主的抗病性可以仅仅针对病原物群体中的少数几个特 定小种,具有该种抗病性的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间有特异 性的相互作用,也称为垂直抗性(vertical resistance)。
三、主动抗病性的物理因素
病原物侵染引起的植物代谢变化,导致亚细胞、 细胞或组织水平的形态和结构改变,产生了物理的主 动抗病性因素。物理抗病因素可能将病原物的侵染局 限在细胞壁、单个细胞或局部组织中。 病原菌侵染和伤害导致植物细胞壁木质化、木栓
化、发生酚类物质和钙离子沉积等多种保卫反应。
1、形成乳突 植物细胞受病原菌的侵入刺激在侵染钉下 的细胞壁与细胞膜之间形成半球形沉积物,即 乳突(papillae)。与抗病性有关。
叶片病健组织间形成木栓层
离层(abscission layer)即脱落层,将受病部位 与健康组织隔断,阻止了物质的运输和病菌的扩散, 受病组织逐渐的皱缩、死亡,随同病原菌一起脱落。 核果类树木的叶片受病原菌危害后易形成离层。
叶片病叶周围形成的离层
桃穿孔病—产生离层
四、主动抗病性的化学因素 该类抗病性因素主要有过敏性坏死反
3、中感:明显的感染,受害程度较重;
4、高感:对病原物的侵染几乎没有抵抗力,
严重受害。
第二节 植物被侵染后的生理生化变化
植物被各类病原物侵染后,发生一系列具有共 同特点的生理变化。 植物细胞的细胞膜透性改变和电解质渗漏是侵 染初期重要的生理病变,继而出现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核酸和蛋白质、酚类物质、水分关 系以及其它方面的变化。 研究病植物的生理病变对了解寄主—病原物的 相互关系有重要意义。
多数乳突含有胼胝质(β-1,3-葡聚糖)、木 质素、软木质、酚类物质、纤维素、硅质及多 种阳离子。乳突防御病菌的侵入,也具有修复 伤害的功能,同时可调节受伤细胞的渗透性。
炭疽病菌附着孢-寄主作用的界面特征
小麦白粉菌入侵结构、乳突结构
2、形成木栓层、离层
病原物的侵染和伤害常引起侵染点周围细胞的木 质化和木栓化,形成几层木栓细胞。 木栓层的作用: 阻止病原物从初始病斑向外进一步扩展,也阻挡 病原物分泌的任何毒性物质的扩散;切断养料和水分 由健康组织输入到病部,从而形成坏死斑,或使植保 素积累到有效剂量,共同抑制病原菌的侵入。
素。
按照抗病因素的性质则可划:
1、物理抗病性因素(physical defense):形态的、 机能的和组织结构的抗病因素. 2、化学抗病性因素(chemical defence):以及生理 的和生物化学的因素。
一、被动抗病性的物理因素
该类因素是植物固有的形态结构特征,它们主 要以其机械坚韧性和对病原物酶作用的稳定性而抵 抗病原物的侵入和扩展。 1、植物体抵抗病原物侵入的最外层防线——植物表 皮以及被覆在表皮上的蜡质层、角质层等。 2、植物表皮层细胞壁发生钙化作用或硅化作用, 对病原菌果胶酶水解作用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3、气孔的结构、数量和开闭习性也是抗侵入因素。
一、呼吸作用
呼吸强度提高是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一个 重要的早期反应。
呼吸代谢途径发生变化:
—正常的植物呼吸作用是糖酵解途径;
—植物发病后磷酸戊糖途径呼吸作用增强。
二、光合作用
病原物的侵染对植物最明显的影响是破坏了绿色 组织,减少了植物进行正常光合作用的面积,光 合作用减弱。 ◆叶绿素破坏或叶绿素合成受抑制 ◆光合产物的运输受影响:发病部位淀粉(及其 他有机物)的积累
2、植物保卫素
植物保卫素(phytoalexin)是植物受到病原物侵染 后或受到多种生理的、物理的刺激后所产生或积累的一
类低分子量抗菌性次生代谢产物。植物保卫素对真菌的
毒性较强。 现在已知21科100种以上的植物产生植物保卫素,豆 科、茄科、锦葵科、菊科和旋花科植物产生的植物保卫 素最多。90多种植物保卫素的化学结构已被确定,其中 多数为类异黄酮和类萜化合物。
应、植物保卫素形成和植物对毒素的降解作
用等,研究这些因素不论在植物病理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