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秋汛期黄河下游洪水特性分析
“03.8”洪水在濮阳河段的影响和对策

“03.8”洪水在濮阳河段的影响和对策
王修法;王秋菊;刘静;崔素君;吴东兴
【期刊名称】《治黄科技信息》
【年(卷),期】2004(000)002
【摘要】2003年黄河流域天气异常,“七下八上”未见汛情,而到了八月下旬至九月中旬,中上游地区多次发生强降雨过程,黄河上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03.8”秋汛洪水。
对这次洪水,初建成的小浪底水库发挥了蓄水拦沙调控作用,把黄河下游流量控制在3000m3/s以下。
在小流量、历时80多天的洪水下泄工程中,濮
阳市在河道工程、防汛措施方面暴露出了许多不适应的问题。
努力去解决这些暴露出的问题,成了近期防洪工作的重点。
【总页数】2页(P10-11)
【作者】王修法;王秋菊;刘静;崔素君;吴东兴
【作者单位】河南范县黄河河务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87
【相关文献】
1.2011年古浪河黑松驿河段洪水痕迹及洪水情况调查 [J], 褚继花
2.洛南、商州“0
3.8”暴雨洪水分析 [J], 段朋勃
3.遇特大型洪水荆江河段洪水演进特性实体模型试验研究 [J], 朱勇辉;卢金友;李发政;姚仕明;范北林
4.“03.8”洪水长垣抢险启示 [J], 郭兆娟;张修萍;张红霞
5.渭河"03.8"洪水特性和防汛抗洪评价分析 [J], 杨敏哲;王志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3年期洪水总结及评价

关于迎战黄河中游龙门站2003年“03.7”第一号洪峰的总结及评价7月30日-8月1日,在山西局与临猗县防指的正确领导下,经我局全体职工、沿黄乡镇抢险队员的共同努力与协同作战下,2003年龙门站第一号洪峰(流量7230m3/s)顺利通过临猗河段,洪水从7月31日16时进入临猗河段于8月1日15时30分安全送出,历时近24小时,期间没有发生群众被洪水围困及伤亡事故;工程没有出现较大、重大险情,仅吴王工程出现一般险情两处;现总结评价如下。
一、洪水基本情况和主要防汛工作1、洪水基本情况(1)洪水演进过程7月31日16时,龙门站03.7洪水(洪峰流量7230m3/s)水头进入临猗境内;17时30分屈村河槽缓慢起涨;18时40分吴王水位缓慢抬升;19时45分北赵湾出现洪水上滩,由于回龙电灌站引水渠土埝阻挡,上滩洪水被雍高,淹没引水渠土埝上游老滩11250亩;到21时50分漫滩水跃过土埝,引水渠土埝被冲毁2650米,淹没北赵湾滩(引水渠土埝下游)、屈村滩、薛公滩,漫淹面积27500亩;22时50分洪峰演进至吴王河段,最高水位为351.08m(黄海,下同);8月1日0时15分洪峰演进至夹马口河段,吴王-夹马口段河势发生主流东移,但由于夹马口老引水渠阻挡,河势座湾后折向西南进入永济县境,淹没浪店、夹马口滩5600亩;23时50分吴王水位开始缓慢回落为350.81m,8月1日6时50分为350.64m,8月1日9时40分为350.55m,8月2日5时为349.89m。
洪水通过时,临猗河段河势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吴王工程全部着流,北赵湾、浪店、夹马口工程不靠流,屈村工程19丁坝着边流。
(2)洪水漫滩及淹没损失北赵湾滩:7月31日19时45分,洪水淹没回龙电灌站引水渠土埝上游老滩11250亩,水深0.3-1.0米;21时50分引水渠土埝被冲毁2650米,漫滩水跃过土埝淹没引水渠土埝下游滩(北赵)17000亩,水深0.3-0.5米;受灾严重面积0.6万亩,预估农作物经济损失300万元,冲毁回龙电灌站引水渠2650米预估损失20万元。
2003年以后黄河尾闾河道冲淤变化特点

1.冲淤变化频繁:2003年以后,黄河尾闾河道的冲淤变化频率明显
增加。
由于河流水流量大、泥沙含量高,加上气候变化的影响,黄河河道
的底部和河岸容易发生冲刷和淤积,使得河床的形态和深度快速变化。
2.淤积区域增大:2003年以后,黄河尾闾河道淤积的区域明显增大。
由于黄河的泥沙负荷量大,湍流能力强,河道不断淤积,使得河道底部和
两岸的沙丘不断扩大。
这种淤积现象严重影响了河道的水流通畅程度,导
致河道的水位上升,增加了洪水灾害的风险。
3.淤塞点不断变化:2003年以后,黄河尾闾河道淤塞点不断地变化。
黄河的水位和水流量不断波动,加上河道的变化较快,淤塞点也随之不断
变化。
这种变化使得航道的通行能力受到严重限制,给当地的交通运输和
航运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4.岸线退缩现象加剧:2003年以后,黄河尾闾河道的岸线退缩现象
加剧。
由于河道淤积的加剧和水位的上升,黄河的岸线不断后退。
这种现
象对于河岸两侧的农田和居民的安全造成了威胁,同时也导致了土地资源
的减少,不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
总之,2003年以后,黄河尾闾河道冲淤变化的特点表现为频繁变化、淤积区域增大、淤塞点不断变化和岸线退缩现象加剧。
这对当地的交通、
航运、农田和居民的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
黄河河道和解决洪水灾害问题。
黄河抢险忧思——由2003年黄河秋汛抢险引发的思考

黄河抢险忧思——由2003年黄河秋汛抢险引发的思考- 水利治理简介: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防汛抢险工作愈来愈重要。
同时,给防汛抢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防汛抢险工作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基层抢险基础条件较差,群众抢险队伍不稳定,难以适应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的需要。
关键字:防汛抢险基础设施队伍建设数字防汛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防汛抢险工作愈来愈重要。
同时,给防汛抢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防汛抢险工作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基层抢险基础条件较差,群众抢险队伍不稳定,难以适应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的需要。
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发展观和防汛抗旱的“两个转变,正确对待和处理防汛抢险工作中的各种关系,从体制、机制等方面认真研究解决防汛抢险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尤其要加强防汛非工程体系建设,提高抢险技术水平和抢险战斗力,扎实做好各项防汛抢险工作,保证工程和防洪安全。
1、抢险存在的主要问题1.1 抢险基础条件较差1.1.1 防汛抢险道路不畅目前,黄河防汛抢险道路少、路况差,堤(坝)顶和上堤(坝)辅道大多未硬化,且与公路相连的上堤道路也少,有的工程没有防汛道路,有的工程防汛道路高度不够,防御标准低,一遇洪水漫滩,道路即被淹,使河道工程成为孤岛,抢险料物运不上来,后勤供应跟不上,抢险非常困难。
特别是通往控导工程的基本上都是土路,工程本身的联坝绝大多数也未硬化,发生险情时,多伴有阴雨天气,道路泥泞难行,致使抢险机械设备和料物无法及时到达抢险现场,往往贻误战机,严重影响防洪工程抢险,2003年这个问题暴露得尤为突出。
1.1.2 基层通信保障能力差,信息采集处理手段落后“数字防汛”建设缺乏专项资金,投入不大,防汛通信网络带宽不足、信息传输质量差,工情险情会商系统未进行全河联网,功能不全,系统使用尚不规范,基层通信保障能力差,信息采集处理手段落后,通讯工具不足,信息传输设备较少,难以满足防汛抢险需求。
黄河下游2000~2015水沙变化及河道冲刷特征

黄河下游2000~2015水沙变化及河道冲刷特征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黄河流域历经枯水少沙系列年,大洪水较少;一般情况下水库下泄清水,洪水期间水库以异重流为主排出细泥沙,进入下游河道的泥沙明显减少。
2000~2015年,黄河下游河道发生了持续冲刷,累计冲刷泥沙量为8.895亿m3,河道淤积萎缩的局面得到有效遏制。
标签:黄河下游;小浪底水库;河道冲刷;调水调沙1、黄河下游水沙变化过程2000~2015年,年均进入下游水量223.10亿m3,较多年均值偏少44%,年均进入下游沙量0.648亿t,较多年均值偏少94%,属于枯水枯沙系列。
其中汛期平均水沙量分别为82.10亿m3 和0.63亿t,较多年同期均值分别偏少62%和94%。
年平均含沙量 2.9kg/m3,汛期平均含沙量7.7kg/m3,与多年年均值(29kg/m3)和多年汛期均值(48kg/m3)相比,大幅度减少。
2000~2015年,汛期下游水流过程以1000 m3/s流量级以下的小流量为主。
汛期花园口小于500m3/s流量级的历时为49.7d;500~1000 m3/s流量级为51d。
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1999~2015年),花园口洪峰流量大于2000 m3/s的洪水仅16场,年平均仅2.4场,较多年平均偏少60%;洪峰流量大于4000 m3/s的洪水没有一场,多年平均3.6场,洪水场次明显偏少。
七年中花园口最大洪峰仅3970 m3/s,洪峰流量减小明显。
2、黄河下游河道冲刷特征2000~2015年,水库除调水调沙和洪水期间外,以下泄清水为主,下游河道全程持续冲刷,河道淤积萎缩的局面得到有效遏制。
根据实测大断面资料计算,16年下游累计冲刷量为8.895亿m3,其中汛期冲刷量为5.993亿m3,占全年冲刷量的67%,14次调水调沙冲刷1.954億m3,占汛期冲刷量的33%。
16年中,除2002年调水调沙期间滩地淤积0.477亿m3外,其余冲淤均发生在河槽。
陕西渭河下游洪灾成因分析及防治建议

陕西渭河下游洪灾成因分析及防治建议
陕西渭河下游洪灾成因分析及防治建议
2003年秋,陕西渭河下游地区发生了特大洪灾.洪灾给渭河下游流域人民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也对陕西的经济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渭河洪灾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的、自然的原因,但也有人为的原因;有偶发因素,也有必然因素.为了防患于未然,彻底根治渭河下游洪灾发生的隐患,建议尽快优先启动并实施渭河综合治理规划;重新审视评估三门峡水库存在的必要性,至少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降低三门峡水库的蓄水位,减轻库上游地区的防汛压力;加快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落实,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以减少渭河的泥沙量;加大对南山支流的治理,按"上栏""中护""下疏"的思路,对14条南山支流进行防洪保安的综合治理.
作者:安启元AN Qi-yuan 作者单位:中共陕西省委,陕西,西安,710054 刊名:西安财经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年,卷(期):2009 22(3) 分类号:P344.41 关键词:陕西洪灾渭河下游抗洪救灾洪灾防治。
中学地理知识点:回眸2003年中国十大气候事件

中学地理知识点:回眸2003年中国十大气候事件在2003年,“老天爷”反复无常的脾气表现得淋漓尽致,刷新了自1961年我国全面记录气象资料以来的多项记录。
国家气候中心常务副主任董文杰用一首诗总结了2003年全国的主要天气特点:淮河洪水南方热,江南秋旱黄淮阴,黄河中下爆秋汛,台风杜鹃掠广东。
春季沙暴异常少,北方秋雨创新高,暴雨山洪频发生,东北连旱第五春。
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气象灾害,已经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损失,也给公众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
淮河流域特大洪水2003年汛期,淮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近50年来第二位,仅次于1954年。
与1991年比较,2003年淮河流域入汛偏晚,汛期偏短,总雨量虽不及1991年,但雨区集中,雨带位置偏北,江苏、安徽两省沿淮地区及河南东南部的部分地区达500至60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至2倍,淮河上游及沿淮、淮北降雨量接近或超过发生特大洪涝的1991年,部分河段水位超过了1991年。
南方罕见高温热浪2003年盛夏,南方地区,特别是江南和华南地区35摄氏度以上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最多,38摄氏度以上高温日数也为1961年以来的极大值。
这种持续高温的天气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温度之高为历史同期罕见。
其中,黄淮南部、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北部及四川东部、重庆等地达到38至40摄氏度;浙江中部和西南部、福建北部、江西中部等地达40至43摄氏度,浙江丽水高达43.2摄氏度。
浙江、福建、江西大部以及江苏、安徽、广东、广西等地的局部地区极端最高气温超过了历史同期极值。
江南严重伏秋连旱2003年盛夏,长江以南大部高温少雨,7月至8月上旬降水总量普遍偏少3至8成;其中湖南南部、江西中南部、福建北部及浙江西南部的部分地区降水量为近40多年来同期的最小或次小值。
福建、浙江、湖南、江西四省7月至8月上旬平均降水量仅80毫米,不及多年平均的一半,为1961年以来最小值,而同期平均气温则为1961年以来的极大值。
2003年黄河流域汛期天气成因分析

2003年黄河流域汛期天气成因分析
王春青;彭梅香;张荣刚;金丽娜
【期刊名称】《人民黄河》
【年(卷),期】2004(026)001
【摘要】黄河流域在经历了持续6年的枯水段后,2003年转为多雨年,中游地区连续出现了数次较强的降水过程,使干支流相继涨水.通过分析汛期降水的趋势和分布,总结出2003年汛期黄河流域的天气有四大特点:雨季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时段明显;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偏低;汛期大到暴雨过程多;台风生成较常年偏早,间接影响黄河流域的台风较常年偏多.另外,对造成2003年黄河流域汛期降水异常的环流特征和主要天气系统都作了详细分析.
【总页数】3页(P17-19)
【作者】王春青;彭梅香;张荣刚;金丽娜
【作者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河南,郑州,450004;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河南,郑州,450004;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河南,郑州,450004;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河南,郑州,45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39
【相关文献】
1.2003年淮河流域梅汛期首场大暴雨成因分析 [J], 王东生;康志明;杨克明
2.1999年黄河流域夏旱的天气成因分析 [J], 张金良;车振学;王春青
3.1997年汛期黄河流域干旱气象成因分析 [J], 刘萍;彭梅香;等
4.贵州省1993年汛期(5-8月)天气成因分析及1994年天气趋势预测 [J], 徐亚敏;毛荣华
5.2020年汛期黄河流域降水特征及天气成因综述 [J], 张利娜;王鹏;范国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3年以后黄河尾闾河道冲淤变化特点,概括

2003年以后黄河尾闾河道冲淤变化特点,概括
2003年以后黄河尾闾河道冲淤变化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河道冲淤变化频繁:2003年以后,黄河尾闾河道的冲淤变化更加频繁。
由于流域内的人类活动增加,如水资源利用、土地利用变化等,导致了河道水流的变动性增强,河道冲淤的幅度和速度也相应增加。
2. 河道淤积严重:2003年以后,黄河尾闾河道的淤积情况逐渐加剧。
大量的土石、沙粒被河水冲刷到河道中,沉积在河床上,导致河道断面变窄,水深减少,甚至出现浅滩。
这种淤积现象严重影响了黄河的水运能力和河道防洪能力。
3. 河道冲刷加剧:与淤积相对应的是河道的冲刷。
由于水流速度的增加和水流冲击力的增强,河道底部和两岸的土壤容易被冲刷。
这种冲刷现象导致河道底部的土壤松散,河岸岩石的崩塌等,增加了河道维护和管理的难度。
4. 河道固定性下降:2003年以后,黄河尾闾河道的固定性明显下降。
河流的冲刷和淤积导致河道形态不稳定,河床和河岸的地貌容易发生变化。
河道固定性的下降使得河道对洪水的容纳和排放能力下降,增加了洪水灾害的风险。
在解决这些问题上,需要加强对黄河尾闾河道的管理和保护。
通过修建堤坝、加强河道清淤、进行植被恢复等措施,可以减少冲淤变化的频率,提高河道的固定性,增强河道的自净能力和抗洪能力。
此外,也需要加强流域内的综合治理,控制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土地利用的变化,从根本上减少对河道冲淤的影响。
2003年渭河秋汛暴雨洪水特性分析

2003年渭河秋汛暴雨洪水特性分析
霍世青;蒋昕晖;赵元春;许苏秦
【期刊名称】《水文》
【年(卷),期】2004(024)005
【摘要】受持续强降雨影响,2003年8月26日~10月24日期间,泾河、渭河连续发生了6次洪水过程,成阳、临潼、华县等站出现历史最高洪水位,渭河中下游南山支流洪水发生倒灌,尤河、石堤河、方山河、罗纹河等支流大堤受持续高水位影响先后发生决口.在渭河首场洪水过程中,临潼至华县河段洪水削峰率高达53%,传播时阃52.3h,均为历史之最.对2003年渭河秋汛暴雨洪水特性进行了分析.
【总页数】4页(P58-61)
【作者】霍世青;蒋昕晖;赵元春;许苏秦
【作者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河南,郑州,450004;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河南,郑州,450004;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河南,郑州,450004;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河南,郑州,45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22+.1
【相关文献】
1.2003年秋汛期黄河下游洪水特性分析 [J], 蒋昕晖;陶新;刘龙庆;孙文娟
2.2003年渭河洪水特性分析 [J], 蒋昕晖;霍世青;刘龙庆;孙文娟;陈静
3.陕西渭南市应对渭河“2011.9”秋汛洪水经验浅析 [J], 冯全民;贾玉芳
4.渭河2005年9-10月暴雨洪水特性分析 [J], 党宪军
5.2003年渭河下游汛期洪水特性分析 [J], 黄修山; 王新宏; 杨方社; 吴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河大洪水

黄河大洪水黄河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逐渐变得安静、温顺了。
从1982年花园口站发生15300立方米每秒洪水,至今已有25年没有发生大洪水。
1996年黄河下游发生了高水位、大漫滩,但其流量级别,也只是中常洪水。
人们逐渐对黄河失去了警觉,对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再认真思索和对待。
但是,黄河的问题毕竟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不要说是标准洪水的防御,即使中常洪水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亟待解决。
笔者从经历黄河8次调水调沙和2003年发生秋汛的实践中,发现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河势多变,控导(护滩)工程防守任务重、责任大控导(护滩)工程起着保滩护堤,稳定河势流路的重要作用,是黄河大堤保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但控导工程的防守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究其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工程多、战线长。
大多数工程深居滩区腹地,滩区交通路况差,一旦出现险情,料物运送、防御队伍集结等,时间长、速度慢,如遇阴雨天气就更加困难,容易贻误抢险时机,造成工程险情扩大甚至垮坝。
如东明县王夹堤控导工程在山东的最西南端,距黄河大堤10余公里,通往工程的道路还有2.2公里的土路,遇雨天抢险,困难之大可想而知。
二是经过几次的调水调沙,加之左右岸工程建设不同步,河势发生较大变化,原来常年或多年不靠河工程重新靠河,工程出险多,而且重大险情出现几率多。
如2004年王高寨控导工程重大险情,是由河势变化引起的。
王高寨护滩工程始建于1969年,共有24道坝。
从1980年至2004年24年间,工程大部分坝岸脱河,只有最下首22-24坝靠水而不着溜。
随着左岸河南大留寺工程下延加长,加之调水调沙,王高寨工程河势开始上提,而且提幅较大。
2004年汛前,王高寨7-10道坝距河尚有300米,经过调水调沙后,于7月上旬,该四段坝相继着河受大溜顶冲。
由于该地处于层淤层沙的格子底基础,8-10三道坝都出现猛墩猛蛰险情,迎水面至前头的坦石墩蛰入水,情形十分危急。
黄河中游府谷“2003.07.30”暴雨洪水分析

黄河中游府谷“2003.07.30”暴雨洪水分析
陈国华;褚杰辉;曹胜利;李妍;马文进
【期刊名称】《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年(卷),期】2007(18)4
【摘要】为了分析2003年7月30日在黄河中游陕西府谷水文站发生洪峰流量为12800 m3/s大暴雨洪水过程及其特点,采用了实测、对比、调查、以及合理性分析等,对这次洪水特点进行了研究,充分说明了这次洪水"降雨量大、强度大、持续时间短、范围小、突发性强,洪水涨落急剧、洪水持续时间较短、含沙量相对较小、府谷站与历史大洪水比较是低水位大流量"等一系列特点。
这次洪水给府谷、保德等县造成严重灾害,经济损失较大,还造成了部分人员伤亡。
洪水河道淤积较为严重,河道行洪能力进一步减弱,河道清理整治刻不容缓。
【总页数】5页(P72-75)
【关键词】暴雨;洪水;洪水特性;黄河中游;府谷
【作者】陈国华;褚杰辉;曹胜利;李妍;马文进
【作者单位】黄委会中游水文水资源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33.2
【相关文献】
1.黄河中游窟野河“7·21”暴雨洪水特性简析 [J], 陈志凌;李晓宇;陈卫
2.黄河中游"2003·7"特大暴雨洪水分析 [J], 屠新武;马文进
3.黄河中游清涧河"2002·07"暴雨洪水分析 [J], 张海敏;薛建国;王玉明;徐建华
4.黄河中游2017\"7.26\"暴雨洪水分析 [J], 姜胜利;田瑛;姜浩
5.黄河中游河龙区间“2012.07”暴雨洪水特性简析 [J], 张玉胜;马志刚;赵慧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河下游防洪形势分析

黄河下游防洪形势分析摘要:小浪底水库自2000年运用以来,在黄河下游来水来沙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加上水库的调控运用,使黄河下游出现洪水的概率大大减少,黄河下游防洪形势发生较大变化。
为此,本文针对黄河下游水沙条件变化、河道排洪输沙能力、水库建设状况及调控运用方式,并结合黄河下游河道堤防状况,对黄河下游的防洪形势进行了综合评述。
关键词:黄河下游;防洪形势;分析1黄河下游排洪能力变化黄河下游为河南境内桃花峪以下河道,河道长786km。
下游河道自上而下分为游荡型、过渡型、弯曲型及河口等4个河段,沿河道分布有花园口等7个水文站。
小浪底水库上游130km为三门峡水库。
小浪底水库坝址上游113km的潼关水文站为水库的入库站。
1.1小浪底水库运用方式小浪底水利枢纽防洪调度运用方案为,在每年防洪调度期的7月1日至10月23日期间:(1)当预报花园口断面的流量小于5000m3/s、大于编号洪水,原则上按入库流量泄洪;潼关站实测为低含沙、小洪量编号洪水时,可短时超量蓄水。
(2)预报花园口洪水流量大于5000m3/s时,①对于“上大洪水”,当潼关站含沙量小于200kg/m3,先按控制花园口站流量5000m3/s运用,直至蓄水20亿m3。
当潼关站发生含沙量大于200kg/m3的编号洪水,小浪底水库按入库流量下泄,并控制花园口站流量不大于10000m3/s。
②对于“下大洪水”,在小浪底水库控制花园口站流量5000m3/s运用过程中,当水库蓄洪量尚未到达20亿m3、小浪底-花园口区间来水流量已达到5000m3/s,且有增大趋势时,小浪底水库按不大于1000m3/s控泄。
(3)当预报花园口站洪水流量回落至5000m3/s以下时,按控制花园口站5000m3/s泄洪。
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为:控制花园口站流量小于800m3/s或大于2600m3/s,尽量避免出现800~2600m3/s之间的流量。
若按照《小浪底水利枢纽拦沙初期运用调度规程》的防洪运用原则,小浪底水库不拦蓄普通洪水。
洛南县2003年 “8-28”暴雨洪水特性浅析

洛南县2003年“8?28”暴雨洪水特性浅析[摘要]搜集调查南洛河2003年8月28日发生的特大暴雨资料,分析和总结了该流域发生的短历时、高强度、暴涨暴落、破坏力强的局部暴雨洪水的特点、变化规律和形成条件,提出了防御局部暴雨洪水灾害的对策。
[关键词]暴雨洪水;特征;8·281 前言南洛河属黄河流域伊洛河水系。
暴雨洪水是南洛河径流补给的主要来源,也是该流域的主要水资源。
为了有效地防御暴雨洪水灾害,认识暴雨洪水产生和运动的自然规律,使广大群众的生活、生产与自然规律相适应,最大限度地减少暴雨洪水灾害损失,笔者搜集了陕西省洛南县2003年“8·28”暴雨洪水资料,分析和总结了局部暴雨洪水的特点、变化规律和形成条件,以供在水文分析计算、工程设计、防洪减灾、区域经济发展中参考。
2 流域特性2.1流域概况南洛河发源于秦岭主脊海拔2028.4m的龙凤山东南侧,由西北以偏东南的走向流经洛南县保安、白洛、尖角、官桥、柏峪寺、黄坪、灵口等乡镇,于王岭乡兰草河进入河南省。
在陕境内河长129.8km ,河道平均比降7.04‰,总落差为608.1m,多年平均降雨量为712mm,多年平均流量为8.83亿m3。
南洛河位于东经109°40′~110°40′、北纬33°50′~34°30′之间,流域面积3145.7km2。
该区域地貌特征基本为山地林区,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区内植被良好。
2.2降水特性南洛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12mm,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汛期季节7~9月,该时段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0%~80%;冬春季降水稀少,11月至次年4月降水量仅占年降水量的20%~40%。
最大月降水量一般出现在7月、8月,其降水量之和占全年降水量的40%~50%;最小月降水量多出现在1月、2月,其降水量仅占年降水量的0~5%。
2.3径流特性径流量的年内分配主要受南洛河径流补给条件的影响,流域内河川径流主要靠降雨补给,南洛河的丰水期也正是降雨量集中时期。
2003年三门峡水库汛期运用分析

2003年三门峡水库汛期运用分析
吴道胜;王海军;段敬望;王育杰
【期刊名称】《人民黄河》
【年(卷),期】2004(026)005
【摘要】2003年汛期,洪水入库前三门峡水库有目的地进行"无控制"低水位迎洪运用,这种运用方式虽然对加大溯源冲刷力度和扩大冲刷范围有利,但冲刷幅度根本上还取决于洪水期间入库洪峰流量的大小和洪水过程的长短.当入库洪峰流量达3500m3/s时,溯源冲刷发展到黄淤34断面附近,达到一定条件后,冲刷强度会大幅度减弱.汛期浑水发电期间(库水位不超过305 m)形成的少量泥沙淤积发生在近坝段,处于三门峡水库溯源冲刷易冲部位,洪水期可及时得到冲刷和清理,不会对潼关-大禹渡河段冲刷产生不利影响.
【总页数】2页(P20-21)
【作者】吴道胜;王海军;段敬望;王育杰
【作者单位】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河南,三门峡,472000;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河南,三门峡,472000;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河南,三门峡,472000;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河南,三门峡,47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22;TV145;TV882.1
【相关文献】
1.基于NSGA-Ⅱ的三门峡水库汛期多目标优化调度 [J], 张世宝;温洁;张红旗;任林雪
2.三门峡水库桃汛期优化调度研究 [J], 王海军;谭宏武
3.三门峡水库桃汛期优化调度研究 [J], 王海军;谭宏武;
4.三门峡水库汛期排沙效果研究 [J], 侯素珍;胡恬;杨飞;王平
5.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三门峡水库防洪运用分析 [J], 胡一三;缪凤举;曲少军;焦恩泽;周建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3年黄河流域雨水情特点分析

2003年黄河流域雨水情特点分析
霍世青;王庆斋;刘龙庆;邬虹霞
【期刊名称】《人民黄河》
【年(卷),期】2004(026)001
【摘要】2003年上半年,黄河流域主要来水区(站)来水量较常年偏少40%~70%,为有资料记录以来的最小值.进入汛期以后,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持续偏多,其中泾河、渭河和三门峡-花园口区间7~10月降水量较常年偏多60%~70%;9~11月渭河华县站、洛河黑石关站和沁河武陟站来水量较常年偏多1~6倍.7月30日北干流府谷站发生该站有实测资料记载以来最大洪水;8月下旬到10月上旬,渭河连续发生6次洪水,咸阳、临潼、华县等站出现历史最高洪水位;洛河部分站也出现有实测资料记载以来最大洪水.黄河下游小浪底-利津河段全年约冲刷泥沙2.55亿t.【总页数】3页(P14-16)
【作者】霍世青;王庆斋;刘龙庆;邬虹霞
【作者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河南,郑州,450004;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河南,郑州,450004;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河南,郑州,450004;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河南,郑州,45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33
【相关文献】
1.2013年黄河流域延水雨水情分析 [J], 姜胜利
2.1999年松辽流域雨水情及干旱特点分析 [J], 白花琴;尤晓敏
3.里下河地区2003年梅雨水情分析 [J], 杭庆丰
4.2016年汛期黄河流域雨水情特点及气象成因 [J], 温丽叶;狄艳艳;靳莉君;王鹏;刘静
5.2014年汛期黄河流域雨水情特点及气象成因 [J], 霍世青;温丽叶;刘吉峰;范国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3年天气气候异常灾害机理的定量分析Ⅱ——黄淮秋汛

2003年天气气候异常灾害机理的定量分析Ⅱ——黄淮秋汛陈桂兴;冯业荣;袁卓建;魏清【期刊名称】《热带气象学报》【年(卷),期】2007(023)004【摘要】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局地经向环流线性诊断模式,定量分析导致2003年黄淮秋汛的主要物理过程,并结合天气形势来确立(1~3天)短期预报的着眼点.数值诊断结果表明:(1) 预报降水的开始和发展趋势可参考贝加尔湖-新疆低槽及其分裂西风小槽的槽前暖平流与长江流域副热带高压脊西北侧的西南风暖平流的叠加过程.这两股暖平流在黄淮流域所驱动的经向环流上升支占总体上升运动的23.1%,且主要出现在强降水前3天内,强度达到-0.015 Pa/s.(2) 预报降水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参考高空西风急流在黄河流域北侧的建立和维持.与该急流有关的平均西风动量平流在黄淮流域所驱动的上升支占总体上升运动的28.8%,且主要出现在强降水后4天内,强度达到-0.02 Pa/s.此外,与强降水同步发生且起正反馈作用的潜热加热所驱动的上升支占总体上升运动的44.2%,在强降水期间达到-0.03 Pa/s.(3) 预报秋汛结束可参考对流层中上层冷平流侵入黄淮流域以及高空西风急流南压到长江流域北侧,迫使南亚高压脊和副热带高压脊撤出长江流域的一系列过程.与该过程有关的平均温度平流、平均西风动量平流及平均热量垂直输送所驱动的下沉支控制黄淮流域,会导致黄淮秋汛结束.【总页数】10页(P355-364)【作者】陈桂兴;冯业荣;袁卓建;魏清【作者单位】广州中心气象台广东广州 510080;广州中心气象台广东广州510080;中山大学大气科学系/季风与环境研究中心广东广州 510275;中山大学大气科学系/季风与环境研究中心广东广州 510275;广州军区空军司令部气象中心广东广州 51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616【相关文献】1.2003年秋汛期黄河下游洪水特性分析 [J], 蒋昕晖;陶新;刘龙庆;孙文娟2.2003年黑龙江省主要灾害性天气及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粮食产量的影响 [J], 闫平;季生太;姜丽霞;王萍;南瑞3.陕西省2000年天气气候异常变化与自然灾害 [J], 杜继稳;雷向杰;杜川利;鲁渊平4.灾害性天气和气候异常对蔬菜生产的影响 [J], 宁德峰;刘伟;郭学治;李勰5.2003年天气气候异常灾害机理的定量分析Ⅰ--夏季淮河流域洪涝和南方酷暑 [J], 陈桂兴;魏清;黎伟标;袁卓建;简茂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第1期2004年1月人 民 黄 河Y EL LO W RI VERVol.26,No.1Jan.,2004水文泥沙!2003年秋汛期黄河下游洪水特性分析蒋昕晖,陶 新,刘龙庆,孙文娟(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河南郑州 450004)摘 要:受中游洪水、调水调沙试验及后期防洪调度运用影响,黄河下游干流各站于2003年8月28日至10月31日期间先后产生了3次持续洪水过程。
整个洪水过程中,花园口以下各站的同流量水位、各河段的传播时间均比2002年调水调沙期洪水偏小,河道行洪能力也较2002年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关 键 词:调水调沙;洪水特性;秋汛;黄河下游;2003年中图分类号:P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1379(2004)01-0020-022003年9月6日~10月26日,黄委利用中游渭河、洛河及沁河洪水,通过三门峡、小浪底、陆浑、故县四库联合调节,成功地进行了黄河第二次调水调沙试验和防洪调度运用。
与2002年黄河首次调水调沙试验不同的是,2003年的调水调沙是利用渭河持续洪水和伊河、洛河、沁河(简称伊洛沁河)洪水进行流量、含沙量的∀对接#,同时,还借助异重流排沙和浑水水库排沙,达到了小浪底水库拦粗排细以利于下游输沙入海的目的,下游河道行洪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此前,黄河下游受8月28日~9月6日伊洛沁河洪水影响,也产生了一次洪水过程。
黄河下游自8月28日~11月6日先后产生的3次连续洪水过程中,花园口站水量117.9亿m3,输沙量1.673亿t;利津站水量118.0亿m3,输沙量2.766亿t。
小浪底∃利津河段总冲刷泥沙1.531亿t,见表1。
表1 2003年黄河下游洪水水沙量统计站 名起讫时间水 量/亿m3输沙量/亿t冲淤量/亿t小浪底08-25~10-2972.96 1.189花园口08-26~10-30117.9 1.6730.438夹河滩08-27~10-31133.3 2.0770.404高 村08-28~11-01117.9 1.892-0.185孙 口08-29~11-02117.3 2.2780.386艾 山08-31~11-04125.6 2.6000.322泺 口09-01~11-05119.7 2.317-0.283利 津09-02~11-06118.0 2.7660.449合 计 1.531注:小花河段冲淤量指花园口与小浪底、黑石关、武陟之间的差值。
1 洪水来源与组成1.1 伊洛沁河洪水受伊洛沁河洪水影响,黄河下游花园口以下各站自8月26日~9月6日产生了一次洪水过程,其中:花园口站最大流量2780m3/s,最高水位93.44m,最大含沙量10.4kg/m3;高村站最大流量2670m3/s,最高水位63.65m,最大含沙量17.3kg/m3;利津站最大流量2450m3/s,最高水位13.83m,最大含沙量27.0kg/m3。
1.2 黄河第二次调水调沙期洪水黄河防总继2002年首次调水调沙试验后,于9月6日8时至9月18日20时进行了第二次调水调沙运用,小浪底水库最大下泄流量2340m3/s,最大含沙量156kg/m3;洛河黑石关站洪峰流量1390m3/s。
受此影响,黄河花园口以下各站于9月6~23日产生了一次持续洪水过程,其中,花园口站最大流量2720m3/s,最高水位93.18m,最大含沙量87.8kg/m3;高村站最大流量2720 m3/s,最高水位63.51m,最大含沙量85.6kg/m3;利津站最大流量2740m3/s,最高水位13.91m,最大含沙量80.1kg/m3。
1.3 防洪调度运用期洪水9月24日~10月26日,黄河防总在黄河中游来水较大的情况下,应用小浪底、陆浑、故县三座水库进行了防洪调度运用。
期间,小浪底水库最大下泄流量2540m3/s,最大含沙量46.8kg/m3;洛河黑石关站洪峰流量1420m3/s,沁河武陟站洪峰流量901m3/s。
受此影响,黄河下游花园口以下各站于9月24日~11月2日产生了一次持续洪水过程,其中,花园口站最大流量2760m3/s,最高水位93.09m,最大含沙量23.6kg/m3;高村站最大流量2930m3/s,最高水位63.32m,最大含沙量17.8kg/m3;利津站最大流量2870m3/s,最高水位13.86m,最大含沙量30.9kg/m3。
2 洪水特性2.1 洪水持续时间长、量级稳定、水量较大此次黄河下游花园口以下洪水持续时间较长,且量级稳定。
其中,花园口站2300m3/s以上流量持续时间约45天,洪收稿日期:2003-12-15作者简介:蒋昕晖(1972-),男,江苏常州人,工程师。
水期最小流量866m3/s,总水量117.9亿m3(考虑小浪底水库蓄水影响,洪水期花园口站总水量176.7亿m3,超过该站1990以来汛期最大水量);利津站2300m3/s以上流量持续时间约33天,洪水期最小流量1030m3/s,总水量118.0亿m3。
洪水持续时间之长、水量之大均为近年来所罕见。
2.2 黄河下游河道冲刷明显整个洪水期小浪底站输沙量1.189亿t,花园口站输沙量1.673亿t,利津站输沙量2.766亿t。
除夹河滩∃高村以及艾山∃泺口河段微淤外,黄河下游其余河段普遍冲刷。
不计区间引沙,花园口∃利津河段总冲刷泥沙1.093亿t。
2.3 洪水传播时间接近20世纪90年代平均传播时间由于2003年第二次调水调沙期间黄河下游夹河滩以下洪水传播时间受生产堤决口与破口分流影响较大,因此只对黄河下游前两次洪水过程的传播时间进行分析。
以黄河第二次调水调沙期各站最大流量统计,花园口∃利津河段洪水传播时间115h,其中,花园口∃孙口75h,孙口以下40h,与调水调沙前伊洛沁河洪水在下游的传播时间102h 相近,稍长于20世纪90年代同量级洪水平均传播时间85h,而较2002年调水调沙期洪水传播时间313h大大缩短。
2003年调水调沙期洪水与2002年洪水相似,不同于自然洪水,若用最大流量出现时间来计算洪水传播时间,则较难反映真实的洪水演进情况。
故对本次洪水过程中2500m3/s量级的洪水传播时间进行统计分析,花园口∃利津洪水传播时间101h,比2002年调水调沙期同量级洪水传播时间缩短36h。
洪水传播时间缩短的主要原因:一是黄河下游河道在2002年调水调沙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刷,平滩流量增加,河道行洪能力有所增大;二是下游河道经前期洪水冲刷,河道边界条件较洪水前有所改善;三是前期下游河道未发生大漫滩现象,减轻了由滩槽水量交换引起的传播时间延长等因素影响。
2.4 水位低于2002年调水调沙期洪水本次持续洪水期,花园口以下各站洪水位与2002年洪水位相比,除泺口、利津站分别高于2002年0.02m和0.11m 外,其余各站均低于2002年洪水位,但夹河滩∃艾山河段洪水位仍高于2003年警戒水位0.09~0.45m。
黄河下游各水文站同流量水位与2002年相比偏低0.11~0.34m,且本次洪水前后各站同流量水位降低0.10~0.96m(见表2)。
表2 黄河下游主要水文站同流量水位比较 m站 名流 量/(m3/s)1996年H涨H落H平均2002年H涨H落H平均2003年H涨H落H平均%H1%H2花园口250093.9093.3093.6093.3893.1193.2593.3592.9293.14-0.11-0.43夹河滩250077.1077.1077.1077.2077.2077.2077.4676.5076.98-0.22-0.96高 村250062.9662.4362.7063.6863.4463.5663.5662.8863.22-0.34-0.68孙 口250048.3947.9048.1548.7048.8148.7648.6748.5748.62-0.14-0.10艾 山250040.8140.8440.8341.6141.7241.6741.5041.2541.38-0.30-0.25泺 口240030.7530.4530.6030.9130.9130.9131.0130.5230.77-0.15-0.49利 津240013.7413.6413.6913.7313.7313.7313.7813.3513.57-0.17-0.43 注:%H1指2003年与2002年平均水位之差,%H1指2003年洪水前后同流量水位之差。
本次洪水期间水位较2002年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受持续洪水影响,洪水前后下游河道冲刷明显,同流量水位降幅较大。
且此次利用小浪底水库含沙量较大的持续洪水进行调水调沙过程中,小浪底水库出库含沙量采用先大后小的过程,即9月6~11日出库平均含沙量约为103kg/m3,最大含沙量156kg/m3,而9月17~25日、10月12~18日出库含沙量均维持在10kg/m3以下的低含沙水平,10月18日以后为清水下泄,避免了下游洪水在退水期携带较多的泥沙在主槽内淤积,造成洪水冲刷效率降低。
此外,本次洪水期间黄河下游未发生大漫滩现象,也避免了由于洪水漫滩后水流流速降低、挟沙能力减弱而造成泥沙大量淤积的现象发生,保持了退水期洪水对河道的持续冲刷作用。
2.5 河槽行洪能力有所恢复本次洪水期黄河下游各站的水位流量关系均表现为顺时针绳套关系(涨淤落冲),显示下游各站断面普遍处于冲刷状态。
各站水位流量、水位面积关系曲线与2002年调水调沙期洪水相比,同水位下流量、面积曲线均出现不同程度右移,过流面积增加,同流量水位下降明显。
下游各站的水位流量、水位面积关系整体表明2003年洪水期黄河下游河道行洪能力较2002年有所恢复。
不容忽视的是,黄河自1986年以来出现连续的枯水枯沙段,洪峰不高,水量较小,挟沙能力降低,河道淤积萎缩严重。
虽经∀968#洪水淤滩刷槽作用后河道条件有所好转,但1997~ 2002年来水来沙仍较少,河道萎缩加剧,过流能力逐渐减弱。
2002年调水调沙后行洪能力又有所恢复,但2002年汛后至2003年汛前下游部分河段仍出现淤积。
从此次洪水与1996年洪水的同流量水位相比也可看出(见表2),河道行洪能力与1996年相比未有根本改观。
3 结 论2003年黄河调水调沙试验和防洪调度运用是利用黄河中游洪水资源进行的,整个洪水期间小浪底水库出库最大含沙量达到156kg/m3;花园口输沙量为1.673亿t,入海沙量2.766亿m3,小浪底以下河段冲刷1.531亿t,冲刷效果明显,为今后实现小浪底水库异重流排沙和最大限度实现洪水资源化提供了新的经验。
本次洪水过程中同流量水位较2002年明显降低,漫滩流量明显增加,黄河下游河槽的行洪能力有所提高,但目前黄河下游多年来持续出现的河道淤积萎缩严重、行洪能力逐年降低等形势没有根本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