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在华银行业的历史变迁
中国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的兴起、发展与衰退

中国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的兴起、发展与衰退一、外国在华银行的兴起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各国为了便于向中国输出商品及资本,陆续在中国设立的金融机构。
从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起,外国纷纷在华开设银行。
从其演变过程来看,19世纪90年代之前,基本上是由英国银行独霸;90年代之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夺取在华利益,也相继到中国来开设银行;辛亥革命前后,各帝国主义为了协调矛盾,又组成了银行团。
在19世纪90年代之前,外国在华银行主要银行有:1、丽如银行(英国),首先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
它的前身是1842年成立的西印度银行,1845年扩大规模,改换名称,并且把设在印度孟买的总行迁移到英国伦敦,同年4月在香港和广州设行,1847年在上海设立分理处,表明外国资本的侵略势力开始由南向北推进。
至19世纪80年代末,在中国各地设的分支机构计有6个。
2、有利银行(英国),1854年(咸丰四年)在上海设立代理机构,1860年改为分行。
至19世纪80年代末,在中国各地设的分支机构计有8个。
3、麦加利银行(英国),1858年设分行于上海和香港。
至19世纪80年代末,在中国各地设的分支机构计有5个。
4、汇隆银行(英国),50年代,营业时间较短,不为人熟知。
5、阿加剌银行(英国),50年代,营业时间较短,不为人熟知。
6、汇川银行(英国),60年代初,在1866年(同治五年)上海金融恐慌中倒闭。
7、利华银行(英国),60年代初,在1866年(同治五年)上海金融恐慌中倒闭。
8、利生银行(英国),60年代初,在1866年(同治五年)上海金融恐慌中倒闭。
9、利升银行(英国),60年代初,在1866年(同治五年)上海金融恐慌中倒闭。
10、法兰西银行(法国),1860年设分行于上海11、汇丰银行(英国),1864年8月6日(同治三年七月初五)在香港创立,1865年3月3日(同治四年二月初六)正式营业,同年4月3日(三月初八)在上海开设分行。
总行设在香港,表明它一开始就以中国为其榨取利润的对象和基地。
外资银行在中国百年的发展演变

外资银行在中国百年的发展演变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在那个时期,当时的五个大国英国、法国、美国、日本和俄罗斯都向中国出口商品,为了方便贸易,它们建立了自己的银行。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逐渐扩大。
它们为中国的外贸提供了许多帮助,同时也开始向中国提供贷款和其他金融服务。
这些银行的业务范围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和长江流域地区。
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中国经历了许多政治和经济的变化。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业务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在1952年,中国政府收回了所有外资银行的资产,并把这些银行合并成了中国工商银行。
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逐渐开放了经济。
外资银行又开始出现在中国市场上。
在1984年,中国政府批准了第一家外资银行——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在中国的设立。
此后,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涌入中国,它们在中国的业务范围不断拓展,开始提供投资银行业务等高端金融服务。
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一步使得外资银行在中国更加开放。
中国政府对外资银行的壁垒也逐渐消除。
2012年,中国进一步放宽了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经营范围,为外资银行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现在,外资银行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中国金融领域一股重要的力量。
它们可以提供与金融市场动态相适应的、高性能的金融商品和服务,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
随着中国金融一体化不断深入,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愈加广阔,将促进中国金融市场的繁荣稳健发展。
外国银行在华的发展与演变

外国银行在华的发展与演变自1845年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外国银行英国丽如银行在香港设立分行,其后160多年中,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外国银行在中国的活动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本文以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为基础,按清政府时期(1845-1911年)、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年)、民国政府时期(1928-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1949-2006年)几个阶段分析外国银行在中国经济活动的演变情况。
关键词:外国银行银团贷款外资银行策略2006年,随着中国银监会《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颁布,大量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内地。
这距离新中国成立后批准进入第一家外资银行—日本输出入银行进入中国过去了27年。
回顾近现代中国历史,考察外国在华银行业的活动,可以间接地看到中国经济活动的演变情况。
清政府时期的外国银行中国出现最早的外资金融机构,是英国的东方丽如银行。
1845年,鸦片战争后英国占领香港仅3年,英商丽如银行就在香港设立了分行,在广州设立了分理处。
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1897年在上海成立时,距这家英商外国银行在上海的成立已经落后了52年。
按照外国银行进入家数的时间分布和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地位与作用的变化,可将此时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45-1864年):该时期虽然新设了不少外资银行,但其业务和作用还处于低级阶段。
该银行的资本规模也较小,大体上在50万到100万镑之间;业务上发钞很少,不积极揽储,最主要业务是贸易汇兑。
第二阶段(1865-1894年):1864年总部在香港的汇丰银行成立后,外资银行在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汇丰银行从成立的1864年开始到中日甲午战争以前仅20多年的时间内,急剧扩张、形成了全国性的金融网络。
与前一阶段英国银行独占的局势相比,英国银行虽仍占绝对优势,但呈现出其他国家力图挤进中国扩张金融势力的新迹象。
第三阶段(1895-1911年)。
外国银行在华的发展与演变(一)

外国银行在华的发展与演变(一)内容摘要:自1845年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外国银行英国丽如银行在香港设立分行,其后160多年中,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外国银行在中国的活动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本文以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为基础,按清政府时期(1845-1911年)、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年)、民国政府时期(1928-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1949-2006年)几个阶段分析外国银行在中国经济活动的演变情况。
关键词:外国银行银团贷款外资银行策略2006年,随着中国银监会《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颁布,大量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内地。
这距离新中国成立后批准进入第一家外资银行—日本输出入银行进入中国过去了27年。
回顾近现代中国历史,考察外国在华银行业的活动,可以间接地看到中国经济活动的演变情况。
清政府时期的外国银行中国出现最早的外资金融机构,是英国的东方丽如银行。
1845年,鸦片战争后英国占领香港仅3年,英商丽如银行就在香港设立了分行,在广州设立了分理处。
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1897年在上海成立时,距这家英商外国银行在上海的成立已经落后了52年。
按照外国银行进入家数的时间分布和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地位与作用的变化,可将此时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45-1864年):该时期虽然新设了不少外资银行,但其业务和作用还处于低级阶段。
该银行的资本规模也较小,大体上在50万到100万镑之间;业务上发钞很少,不积极揽储,最主要业务是贸易汇兑。
第二阶段(1865-1894年):1864年总部在香港的汇丰银行成立后,外资银行在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汇丰银行从成立的1864年开始到中日甲午战争以前仅20多年的时间内,急剧扩张、形成了全国性的金融网络。
与前一阶段英国银行独占的局势相比,英国银行虽仍占绝对优势,但呈现出其他国家力图挤进中国扩张金融势力的新迹象。
第三阶段(1895-1911年)。
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2011年第5期(总第2349期)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徐文彬一、德国实行由始至终的全能银行制度的原因德国的银行从成立起,由始至终地实行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制度。
它们不像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全能银行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工业化进程中自然混业经营条件下的全能银行、20世纪30年代后严格分业经营条件下全能银行的消失、20世纪90年代末迅速向全能银行的回归。
德国的银行从成立起就必须能够办理传统商业银行的存贷款、表外业务、证券投资、保险、信托等全方位的金融业务,否则将被吊销营业执照。
德国银行业一直以来,实行全能银行制度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德国政府没有对银行业的经营设置障碍或经营的限制,而是给予银行经营以极大的发展空间。
其次,德国政府在法律上给予银行业特殊的保护和支持。
特别是在19世纪初西方工业革命时期,德国政府非但没有设立反托拉斯法和禁止银行董事兼职的法律规定,反而鼓励和支持银行承担和办理投资银行业务和保险业务,使银行得以在成立后,就办理全方位金融领域的各项业务。
两部法律为德国的全能银行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1957年7月26日,德国政府颁布了联邦银行法,四年之后又于1961年7月10日,颁布了银行法,为德国的全能银行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并且奠定了法律基础。
这两部法律,为银行业广泛参与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及投资于工商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法律依据,形成了德国银行资本与工商企业及建筑业等的产权交融、交叉持股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金融体制。
德国的全能银行具有诸多的权力:一是从事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零售及批发业务的权力和义务;二是持有工商企业股权的权力;三是享有以机构投资者的身份进行证券投资的独占权力;四是为各行业发放贷款和提供融资活动的权力。
因此是最彻底的、综合化程度最高的全能银行。
最后,随着德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德国的产业、商业对于银行的长期信贷资金需求加大,而德国资本市场却十分不发达。
德意志银行百年兴衰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启示

JRYJ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金融与经济2018.08德意志银行百年兴衰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启示作为全球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1870年成立的德意志银行本身就是世界银行业发展的缩影,在曲折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早期的德意志银行充分利用企业股份制度和德国对外扩张的机遇,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世界级大银行,但两战期间却陷入低迷期。
二战后,1957年合并后的德意志银行致力于恢复国际业务,并通过产品、服务和技术创新逐步蜕变为举足轻重的国际大型银行。
2008年以来,德意志银行受累于次债危机,又陷于多种丑闻,正艰难度日,但以古鉴今,笔者相信德意志银行会安然度过危机,并获得新的生机。
本文研究发现,德意志银行在战略布局及执行力、多元化经营、科技运用、公司治理与风险控制等方面均有得意之作,对国内商业银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合规管理之败笔也为国内银行敲响了警钟。
[关键词]德意志银行;发展战略;服务创新;风险管理[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69X (2018)08-0068-08DOI :10.19622/36-1005/f.2018.08.011王应贵(1965-),四川江油人,澳门城市大学金融学院,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金融市场与风险管理;胡妍斌(1974-),江苏太仓人,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上海200336)■王应贵,胡妍斌J自1870年成立至今,德意志银行有着悠久的历史,始终是欧洲乃至全球最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德意志银行逐渐跌落神坛,目前正陷入深渊。
早期的德意志银行居经济社会中心,参与了国内外重大经济活动,其主营业务为银行,但经营活动涉及影响国计民生的新兴工业产业,形成了十分密切且颇具德国特色的银企关系。
二战结束后,德意志银行被拆分为十大区域银行,1957年重新合并后的德意志银行在发展国内市场的同时逐步恢复海外市场业务,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49年以前青岛的外资银行

已有德华银行青岛分行德华银行是德国侵占青岛以后对青岛进行经济侵略的金融机构,1898年5月15日成立,股金750万上海规元,总行设在上海地都设有分行德华银行青岛分行通过参与对华经济侵略,获得丰厚利润,红利分配一般在1分左右,高出一般银行水平。
1946年行由中国银行青岛分行接收。
汇丰银行青岛分行总行设在香港,英国资本所设。
青岛分行于1912年1月开业,主要业务是为外商服务,特别是欧美商人经营进出口贸易的外该行承做。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行被日军接管,停止营业。
1946年8月复业。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被批准复业,1951年5月横滨正金银行青岛分行总行在日本横滨。
1913年11月设立青岛办事处,地址在所泽町(今市北区馆陶路1号), 1922年改为分行。
北洋政府统治时岛的金融势力仍操纵在横滨正金银行手中。
1929年以后,青岛各银行废除胶平银,抵制横滨正金银行钞票,横滨正金银行在青岛的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该行被中国银行青岛分行接收。
朝鲜银行青岛支店1911年3月,日本政府将韩国银行改组为朝鲜银行,总行在汉城。
1917年10月在青岛堂邑路设支店(今馆陶路12号),主日金流通券,兼营储蓄和抵押放款。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该行积极支持日本企业对中国进行掠夺并代理日本银行收解军款及杂税中央银行青岛分行接收。
麦加利银行青岛分行英国人创办,资本金300万英镑,总行设在伦敦。
1925年10月在馆陶路设立青岛分行,除办理外汇业务外,还经营一般存放青岛中资银行的发行准备金多数存在该行。
太平洋战争后,该行被朝鲜银行接管。
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再度开业,业务状况一万国储蓄会青岛分会总会设在上海,由法商创办。
1916年在北京路设青岛分会。
主要业务是发行有奖储蓄会单,兼办储户抵押借款和人寿保险。
作套取外汇、买卖公债和房地产投机。
1927年山东总分会迁至青岛,会址改在馆陶路2号。
该会有奖储蓄带有诱骗性质,引起社岛分会曾发生挤提。
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迫于舆论下令取缔该会。
近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简史

近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简史一、起步阶段中国出现近代化的银行始于鸦片战争之后。
一般认为1847年在上海开设分行的英国丽如银行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银行。
而19世纪后期在中国活跃的外国银行或中外合资银行有英国的汇丰银行、惠通银行、中华汇理银行,法国的法兰西银行、东方汇理银行,德国的德华银行,俄国的华俄道胜银行等。
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第一家银行是中国通商银行,由清末实业家盛宣怀于1897年在上海创办,利用他任督办的招商局和电报局投资,同时拉其他官僚包括李鸿章等人入股,其组织管理和营业规则均参照外商银行(主要是英国汇丰银行),设立董事会,在全国各地开设分行。
该行成立之初,就被清廷许可发行银两、银两两种货币,还获得代收库银、整理币制之权。
在官方的中央银行设立之后,该行才转为纯粹的商业银行。
1912-1927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跟中国银行一起承担中央银行职责的还有交通银行。
交通银行的历史同样可以上翻到清朝末年。
1908年,由清政府邮传部牵头组建,为官商合股,初期目的是借款赎回被列强控制的铁路,故名交通银行。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其地位进一步上升,与中国银行一起承担共同承担发行货币、调节币制、兑换外币和代理国库收支的中央银行职责。
二、第一个繁荣时代1927年至1928年,北伐军革了北洋军阀的命,历史进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受江浙财团资助的蒋介石政府,也十分重视银行体系的建设。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另组建中央银行,授予其发行纸币、代理国库、经理公债、管理外汇等特权。
同时,将中国银行改组为国际外汇兑换专业银行,交通银行改组为辅助工农商矿的专职银行。
1935年,国民党政府又组建中国农民银行,作为供给农业信用、发展农村经济的专职银行。
至此,形成了以四大国有银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为基本骨架的银行体系。
国民党统治后期,形成了宋子文家族控制中国银行,孔祥熙家族控制交通银行,陈果夫家族控制农民银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控制国有金融业的局面。
德国在华银行业的历史变迁

抵押放款 。不 仅贷款 给外 国洋行 , 也贷 款给 中国商 人 b( ’ 17 。 83年 德 国 采 用 金 本 位 制 , 国 马 克 对 J 啪 德 远东货币升值 , 结果 两分 支的外 币汇兑与 资产造 成 损失 , 德 国 出 1 为 下 降 ( ’ 使 3大 J 。再 加 之 该 行 在 经营 商业 放款 中 , 倒账迭 出 , 而经营不过 3年 , 故 就 因投 机 失 败 而停 业 。
由此 , 国在 华 银 行 业 的 萌 芽 , 随 着 德 意 志银 德 也 行上 海 分 行 在 中 国 的 撤 退 而 终 止 。在 以 后 的 1 5年 里 , 国银 行 未 在 中 国境 内建 立 新 的分 行 机 构 。 德
1
需 要 , 国的银行资 本 , 了空 前 的发展 , 德 有 开始把 注 意 力 转 向 国 外 。德 国政 府 也 充 分 发 挥 国 家 政 权的 外 国 银 行 为 英 国 9世 0年 在
所 垄 断 。当 时外 国 在华 设 银 行 有 1 O家 , 中 9家 是 其 英 国的 J 。但 是 在 7 ( 0年 代 末 , 国 宣 告 工 业 革 德
命 完 成 后 , 仅 在 科 学 技 术上 消 除 了与 英 国 的差 距 , 不 而 且 在 电气 、 学 等 新 兴 工业 方 面 超 过 了英 国 , 上 化 走 了 世 界 前 列 , 华 贸 易 迅 速 增 加 。 适 应 产 业 资 本 的 对
建 立 的 宗 旨就 是 “ 事 各 项银 行业 务 , 从 尤其 是要 促 进 德 国与其 他 欧 洲 国 家 以及 海 外 市 场 之 间 的 贸 易 关 系 , 为 此 提 供 各 种 便 利 J ’ ” 时 , 行 还 有 另 并 ( 。同 嗍 该
详解德意志银行中国图谱

详解德意志银行中国图谱 作者:李真 “如果私人银行给客户提供的服务仅仅是环境优美,有专人招待,演变成客户进来后除了觉得地方很漂亮,喝一杯免费咖啡后,感受不到多少跟财富管理有关的价值,那是很悲哀的。
所以,如何将中高端客户的财富管理做好做专业,是目前所有在中国的金融机构需要面对的挑战。
”2010年4月末,京城气温跑步挺进夏天,位于北京朝阳区大望路的德意志银行大厦27层会议室里,记者与郭远嘉的对话也热度极高。
身为德意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总行副行长、私人和工商企业银行部中国区总裁,郭远嘉的话题徜徉于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发展、症结,私人银行服务之核心,中外资金融机构的个中优劣势,当然,少不了的还有将德银中国图谱逐一解读。
两板块五业务线三战略合作 作为一家于1870年成立的欧洲银行,德银在华历史可追溯到1872年,中间几经进退,对华业务始终割舍不断。
2008年1月德意志银行在中国的本地注册法人银行正式营业;其在华合资证券公司“中德证券”亦于2009年7月开业。
至此德意志银行得以更广泛地参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成为中国**唯一一家全面覆盖投资银行、证券、资产管理、外汇交易、公司业务、零售银行以及私人财富管理业务的银行。
“目前,德银是大陆地区牌照最全的一家外资银行,其中,分为两大业务板块、五条业务线。
” 郭远嘉向《投资者报》记者进一步介绍称,具体分为企业与投资银行以及私人客户与资产管理两大板块。
前一板块包括环球市场业务和环球银行业务;后者则包括私人和工商企业银行部、私人投资管理和资产管理业务。
第一大板块主要为大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第二大板块则是从个人和资产管理业务出发。
郭远嘉具体掌管的私人和工商企业银行部,服务领域较广,从日常所需的各种银行服务,精心设计的理财规划、财富管理一应俱全。
引人注意的是,郭远嘉负责的业务并不限于“个人”,还有“工商企业”。
“这是因为很多情况下,中国的个人客户同时又是中小企业主,考虑到私人和工商企业相结合的沟通模式最合理,因此,将私人和工商企业银行业务合而为一。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历程及对银行业影响

风险管理能力
外资银行通常具有更强的风险管 理能力和更为严格的内部控制体 系,能够更好地应对金融市场风
险。
劣势分析
本土化不足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对本土市场和文化了解不足的 问题,这使得它们在拓展本土市场时受到一定限制。
人才储备不足
外资银行在华过程中,人才储备相对较少,难以与本土银行在人才 竞争方面匹敌。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历程及对银行业 影响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发展历程 •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影响 • 外资银行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的未来趋势 •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的案例分析
01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 发展历程
早期进入阶段(1979-1991)
01
影响
花旗银行的进入促进了中国银行业的竞争,推动了中国银行业的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提高 。同时,花旗银行也为中国的金融市场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服务和产品。
汇丰银行在华发展历程及影响
进入中国
业务拓展
影响
汇丰银行自1865年在上海成立 以来,一直在中国发展业务, 是中国外资银行之一。
汇丰银行在华业务范围涵盖零 售银行业务、公司银行业务、 投资银行业务等,且注重在华 的金融科技发展。
汇丰银行的进入进一步促进了 中国银行业的竞争,推动了中 国银行业的管理水平和业务水 平的提高。同时,汇丰银行也 为中国的金融市场提供了更多 的金融服务和产品。
渣打银行在华发展历程及影响
进入中国
渣打银行自1858年在上海成立后 ,一直在中国发展业务,是中国 外资银行之一。
业务拓展
渣打银行在华业务范围包括零售 银行业务、公司银行业务、投资 银行业务等,且注重在华的普惠 金融发展。
青岛金融风云之德华银行

0541898年5月,德国侵占青岛仅6个月,德国德华银行便在青岛设立了分行,成为青岛近代历史上第一家银行。
临海的财富新地德华银行(Deutsche-Asiatische-Bank)成立于1889年5月13日,由当时德国最有实力的13家大银行,如德意志银行、北德银行、门德尔松银行、达姆施塔特银行、巴伐利亚抵押银行等共同出资500万两白银(约2250万马克)在上海设立。
1896年,德华银行柏林分行成立,其后又相继在加尔各答(1896年)、天津(1897年)、汉口(1897年)、青岛(1898年)、香港(1899年)、济南(1904年)、北京、横滨(1905年)、神户、新加坡、汉堡(1906 年)以及广州(1911年)等13个城市设立了分支机构。
1898年2月15日,率领部队占领胶州湾的德国远东舰队司令棣德利曾写信给他的上司海军部国务秘书蒂尔匹茨称:“货币问题有困难,除等待德华银行从速在青岛成立汇兑机构外,别无他途。
该行的行员如能乘近期的轮船从上海来青的话,问题即可解决。
”三个月后,德华银行青岛分行成立,首任经理为霍曼。
在随后收购土地的过程中,德华银行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与许多早期机构一样,德华银行青岛分行最初同样设于一座古色古香的中式房屋里,不过其具体的位置现在何处已难以考证。
德华银行在1898年10月总督府进行的首次土地拍卖中,就买下了这块靠近海岸,占地8306.71平方米的地块,在它西侧是1899年9月竣工的海因里希亲王旅馆,南侧也规划建造一条漂亮的海景大道。
德华银行青岛分行位置优越的办公楼兼住宅建成于1901年,由山东铁路公司的经理锡乐巴设计,共耗资8.1万金马克。
意大利新文艺复兴式风格的银行大楼建筑面积仅为562平方米,不到整个地块面积的十分之一。
华纳认为,锡乐巴在设计德华银行大楼的时候,或许是从某座意大利宫殿上获得了关于建筑比例和立面细部的灵感,新文艺复兴式的风格在设计成可供交通的明廊的南立面和西立面体现得尤其明显。
德国在华银行业的历史变迁

”端3 却‘2LU‘
德国在华银行业的历史变迁
曹艳荣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北石家庄050。91)
摘要:在中画近代垒融史上,德国在华银行业的变迁经历了萌芽、发展、停闭3个历史时期。其形式从在华独责转向与华
合资;经营范围从以存、贷款为主扩展到国际汇兑、证券投资等各个领域,进而使德国银行资本在影响当时的中国全融市场
19世纪70年代末,德国作为后起的帝国主义 国家,也瞄准了中国这个市场,迫不急待地把盒融触 角伸人中国,向中国金融市场的霸主——英国—— 提出了挑战。德国在华银行业的历史变迁可分述为 3个时期。
一、萌芽时期 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华的外国银行为英国 所垄断。当时外国在华设银行有lo家,其中9家是 英国的…(瞄’。但是在70年代末,德国宣告工业革 命完成后,不仅在科学技术上消除了与英国的差距, 而且在电气、化学等新必工业方面超过了英国,走上 了世界前列,对华贸易迅速增加。适应产业资本的 需要,德国的银行资本,有了空前的发展,开始把注 意力转向国外。德国政府也充分发挥国家政权干预 经济的作用,积极加强海外活动,放而与此相呼应,
1872年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的德意志银行(DeIl幽e
Ballk Ak6一Gesell甜柚)。在中国建立了第1个分支 机构。成为德国在华银行的开路先锋。
德意志银行是“德意志银行股份公司”的简称,
是德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和金融资本中心。1870年1 月22日由数家私营银行联台创立,总行设在柏林。 它的成立是德国银行向海外发展的重要标志。该行 建立的宗旨就是“从事各项银行业务,尤其是要促进 德国与其他欧洲国家以及海外市场之间的贸易关 系,并为此提供各种便利n】(”)。”同时,该行还有另 一个特别的目标,就是要把“德国的海外贸易从英国 的居间解放出来”【3“”)。为此,德意志银行刚刚成 立不久,就在德国主要港口城市不莱梅和汉堡成立 了分行,后又相继在日本横滨、英国伦敦设立了分行。
外资银行在华百年史

外资银行进入上海的时间非常早,几乎比近代意义上的中资银行早了半个世纪,并且对后者的产生也有巨大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前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在上海开埠后的第四年,即1847年,英商丽如银行便率先抢滩上海。
在随后的70多年里,以英国资本为主导,包括法国、德国、日本、俄国、美国等国资本在内的数十家银行陆续在上海设立了分行。
在这些银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国际知名的大银行。
它们的股东和客户中,有很多在世界经济中是举足轻重的大财团或大公司。
银行的决策,也会对这些企业产生影响,因此带动了大量资金流入上海。
外资银行成为上海吸引外资的一个重要渠道。
据粗略统计,从1914年到1936年,各国在中国的总投资达到亿元,其中约有1/3投资在上海,在这些巨额资金中,有80%是由外资银行牵头引进的。
这些巨额资金,不仅投资于外资企业,还投资于大量国内企业,对整个上海工商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广泛的国际化,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使得当地人率先培养起了规则意识和竞争意识,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从而使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外贸中心。
鼎盛时期,全市从事国际进出口贸易的洋行达到1000余家,其中70%~80%是外资企业,它们对外汇交易的需求十分巨大,而外资银行几乎全部包办了大宗外汇交易。
当时上海的外汇市场汇率由汇丰银行挂牌发布,鉴于上海的经济地位,上海的汇率实际上就是全国的汇率。
外资银行不受中国法律管辖,且它们在创办之初由纯营利性逐渐兼有政治性,在一定程度上担当了外国政府对华侵略的代言人。
如1870年时,麦加利银行借口治外法权,擅自发行纸币。
有些外资银行擅自发行的纸币和汇票由于其信誉度高,甚至能在一定范围内流通。
这种现象损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并且对中国的币制改革造成了阻碍。
外国金融势力在列强对华侵略过程中,起着开路先锋的作用。
它们先是资助其本国的对华掠夺性贸易,继而直接在中国非法开设银行。
英国东方银行(来华后中文名称为丽如银行)于1845年在香港开设的分行,是中国领土上的第一家外资银行。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和经营策略

外资银行在高速发展阶段逐步扩大业务范围,涉 及人民币存贷款、外汇交易等多个领域。
3
市场竞争加剧
随着外资银行数量的增加,市场竞争逐渐加剧, 部分外资银行开始寻求差异化发展策略。
稳定发展阶段
21世纪初至2010年左右
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经营逐渐稳定,形成 了较为完善的业务体系和服务网络。
经营策略调整
施保障客户的利益。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政策支持与监管要求
创新与合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政府对外资银行提供了政策支持,但 同时也加强了对外资银行的监管要求,外 资银行需要合规经营。
外资银行通过创新业务模式、加强与中资 银行的合作等方式,积极应对挑战,抓住 发展机遇。
02
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经营策 略
市场定位策略
目标客户
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目标客户 主要包括外商投资企业、跨国公 司、高净值个人等,这些客户通 常对国际金融市场和产品有较高 的需求。
品牌形象
渣打银行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和维护,通过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口碑吸引客户 。
德意志银行在中国的产品创新策略
产品种类
01
德意志银行在中国提供多种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投资银行、
资产管理、私人银行等。
创新驱动
02
德意志银行注重产品创新,不断推出符合市场趋势和客户需求
的新产品。
风险管理
03
德意志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非常严格,通过有效的风险控制措
区域定位
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区域定位 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和部分经济 发达的二线城市,这些地区是外 资银行机构和业务的主要分布地 。
产品与服务定位
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提供一系列 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外汇业 务、企业银行服务、财富管理等 ,以满足目标客户的需求。
高二历史选修1_课文注释:帝国主义国家在华设立银行

课文注释:帝国主义国家在华设立银行
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国家在华设立的银行分行主要有:英国的有利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德国的德华银行,俄国的华俄道胜银行,日本的正金银行。
英国为了在中国进行铁路投资、输出资本,1898年将汇丰银行与怡和洋行合组为中英银公司。
其任务是:掌握中国政府的借款,控制中国的财政,投资于铁路和矿山;在中国吸收存款,发行纸币,操纵金融,独占外汇。
这些银行变成了帝国主义垄断资本在中国的大本营,控制了中国的贸易和金融。
1/ 1。
德意志银行德国领先的国际银行在中国有业务

德意志银行德国领先的国际银行在中国有业务德意志银行是德国领先的国际银行之一,其在中国的业务发展迅速且广泛。
本文将介绍德意志银行在中国的业务情况,包括其在中国设立的分支机构、主要业务领域以及与中国相关的合作项目等。
一、德意志银行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及组织结构作为国际银行,德意志银行在中国设立了多家分支机构,以更好地开展业务并满足客户需求。
其中,德意志银行中国总部位于上海,负责管理和协调整个中国的业务和运营。
此外,该银行在中国的其他主要城市如北京、广州、深圳等也设有分支机构,以覆盖更广泛的市场。
二、德意志银行在中国的主要业务领域1. 投资银行业务德意志银行在中国的投资银行业务是其在中国的一项重要业务。
作为国际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德意志银行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丰富的融资管道和资本市场解决方案,包括IPO、债券发行、股权融资等。
2. 资产管理业务德意志银行在中国的资产管理业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通过全球化的投资策略和专业的投资团队,德意志银行为中国的个人和机构客户提供全面的资产管理服务,包括对股票、债券、基金等多种投资工具的管理和优化。
3. 贸易金融业务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参与者,德意志银行在中国的贸易金融领域也具备强大的实力和经验。
德意志银行为中国的进出口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贸易融资、支付和结算服务,以帮助企业降低交易风险、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4. 全球市场业务德意志银行在中国的全球市场业务包括外汇、利率、固定收益和衍生品等领域。
德意志银行通过其全球化的交易平台和专业的交易团队,为中国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提供全面的金融市场服务。
三、德意志银行与中国的合作项目除了业务领域的发展,德意志银行还与中国的相关机构和企业展开了多项合作项目,以促进双方的经济交流和合作发展。
例如,德意志银行积极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为参与项目的企业提供融资和投资支持。
此外,德意志银行还与中国的大型金融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开展跨境支付、金融科技等领域的合作。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历史回顾与风险分析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历史回顾与风险分析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开放的进程,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回顾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历史,并对其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
二、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历史回顾1. 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历程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银行业领域也逐渐开放给外资银行。
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是香港和台湾的银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国际银行纷纷进入中国。
2. 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角色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主要有两种角色:一是为外商提供金融服务,例如贸易融资、外汇资金结算等;二是为中国本土企业和个人提供金融服务,例如外币存款、贷款和投资银行业务等。
3. 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成就与贡献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进入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他们引入了国际先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创新和发展。
此外,外资银行还通过技术和经验的分享,提升了中国本土银行的竞争力。
4. 中国银行业对外资银行的政策调整随着中国市场的竞争和监管环境的变化,中国政府对外资银行的准入政策进行了多次调整。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对外资银行的准入门槛逐渐降低,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政策以吸引外资银行进入。
三、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面临的风险1. 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中国金融市场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外资银行在进入中国市场时需要面对中国国内的金融体系、法规、监管等方面的挑战。
2. 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中国金融市场竞争激烈,国内银行、非银金融机构和其他外资银行都是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面临的竞争对手。
外资银行需要具备强大的竞争力才能在中国市场上生存和发展。
3. 文化和市场差异中国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市场环境。
外资银行需要适应中国的文化和市场差异,了解和满足中国客户的需求,否则将很难在中国市场上取得成功。
4. 不确定的政策环境中国政府在金融领域的政策变化可能会对外资银行的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第3期
曹艳荣德国在华银行业的历史变迁
17.
行业务也格外发达。但好景不长,由于实行长期信 贷以及进口的虚假兴隆,几家洋行倒团了,许多其他 洋行也只能勉强渡过难关。一些洋行由于“急于发 财致富”的念头,曾不要任何保证地接受本地中国商 人大量进口订货单。而政治的不安,(主要是由于 190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的死去引起的)使本地 商人无力承接进口货。结果中国商人欠洋行的债务 达1 400万两,到1909年底,经过减去一些显然无法 偿还的债务并结清了一些债务,欠款尚达500万 两…J(n”。然而,华商仍无现款偿还,于是宣统元年 (1909年)经北洋大臣倡议,并征得华洋商人同意,
北洋保商银行的经营业务主要有:各项存放款、 票据贴现、国内汇兑、纸币发行等;储蓄种类主要有: 活期存付、整存整付、整存零付、零存整付、特种存 款、储蓄礼券、精美储盒等。
该行自成立以来,一直采取稳中求进的经营方 针,业务日隆,声誉颇著,是华北最早成立的商业银 行,也是当时颇有影响的中外台办银行之一。
三、停闭时期 随着欧洲政治形势的变化,以及民国时期华资 新式银行业的发展,(从1912年至1927年,15年间 新设银行达304家“5]恤”’)德国的在华银行逐渐走 向了萧条。 (1)德华银行的停业。一战爆发后,日本首先对 德宣战,占领胶澳地区,而后北洋政府也对德国宣 战。由此德华银行青岛分行及其在山东投资的铁 路、矿山公司全部被日本接收。在其他地方的,由中 国政府接管,即行停止营业。清理后,债权、债务相 抵不敷lo余万元m““)。1918年大战结束后,德华 银行在华的分支机构纷纷复业,但其地位远非昔比, 业务一落千丈。兑换券发行额大为减少,到1927年 以后,已不足5万两之数o““”。二战期间,德华银 行又与日本各银行相互合作,在我国金融市场上建 立了立脚点。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后,各地德华 银行由我国国家银行接收。 (2)北洋保商银行的停业。1929年,由于奸人 的操纵和煽惑,北洋保商银行天津分行发生挤兑情 形,很快北京分行也受到影响,从此该行的业务发展 走向了下坡路。1939年1月5日,北洋保商银行北 京、夭津2行股东会议决定自即日起,宣告停业清
1910年北洋保商银行正式成立,总行设在天 津。由叶登榜及德国人巴奇分任华经理和洋经理。 创设之始,该行即发行500余万两的债票,以银行之 余利按年摊付,积欠洋商的本利,分25年偿还,将债 票交付洋商,以代华商归还洋商之款。开办后,业务 发达,至1919年所有债票几全数收回,中外股本亦 全数偿清。1920年7月1日改组为商业银行,设北 京、天津两个分行。由周自齐任董事长,1924年顾 少川继任董事长,王克敏任总经理。另招新股600 万元,实收200万元“‘】∞…。1921年7月将总办事 处移至北京,并在归绥(今呼和浩特)、张家口、郑州、 唐山设立分支机构。1929年3月,该行外股退出, 至此北洋保商银行由华洋合办变为完全华资银行。
损失,使德国出口大为下降““㈣。再加之该行在
经营商业放款中,倒账迭出,故而经营不过3年,就 因投机失败而停业。
由此,德国在华银行业的萌芽,也随着德意志银 行上海分行在中国的撤退而终止。在以后的15年 里,德国银行未在中国境内建立新的分行机构。
收稿日期:20眈一04一18 作者筒介:曹艳荣(1977一).女,河北承德人,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皖研究生
为了更好地协助德商扩大和中国的丝、茶贸易, 德国政府在1872年成立了德意志银行上海分行。同 时积极展开了商业抵押放款的活动。该行不但参加 中国生丝出口的抵押放款,同时也参加洋煤进口的 抵押放款。不仅贷款给外国洋行,也贷款给中国商 人o】(。)。1873年德国采用金本位制,德国马克对 远东货币升值,结果两分支的外币汇兑与资产造成
理““。并公布了清理办法凉津2地同时进行。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中国近代金融史上,德国 在华银行的发展是随着其国力和在华势力的消长而 消长,而这个转折点,就是第一次大战。当20世30 年代后,德国的势力重新强大时,中国银行业格局已 经初步形成,面临多方的竞争,德国银行很难再把金 融业务进一步扩伸到中国。德国在华银行经营范围 从萌芽时期以存贷款为主,扩展到了国际汇兑、纸币 发行、证券投资、票据贴现业务等各个领域。这些特 权经营使德国银行资本在操纵中国外汇市场、控制 中国经济命脉、扰乱中国币制等等方面都扮演了一 个“重要角色”。但是从德国在华的独资银行,到与 中国合办银行,再到外股退出中国独资银行,我们又 可以清晰地看到德国在华银行业的发展,及其他外 国在华银行的经营,在客观上大大加强了中国金融 市场的流动性与竞争程度,同时也大大刺激了旧中 国私营银行业的发展。加入wID后,中国银行业将 面临着外资银行的严重挑战,分析外国在华银行业 的历史变迁,有借鉴意义。
2.德国在华的合办银行一北洋保商银行(ne
corm把Icial Gu瑚ntee B毗k 0f chi衄)
为了进一步扩大在华银行业的发展,德国采取 “台办”形式在华创立了北洋保商银行,这是继华俄 道胜银行在华创办的第2家中外合资银行。
北洋保商银行的建立具有特殊的性质,其建行 宗旨就是为了偿还债务。1900年义和团运动后,日 本船只大量驶来天津,天津进出口贸易大为活跃,洋
共组华洋商务理事会,以谋挽救,并建议华洋集资创
办银行,由银行发行债票偿还欠款,该行最初为中、日、德3国合办,资本额为白银 400万两,由华商、洋商各负担一半。华商股本先后 由直隶财政厅、直隶省银行、度支部和财政部认缴 160万两,其余40万两由银行将华商财产估价相 抵;洋商股本由德国礼和洋行认缴3.4万两,瑞记洋 行187.225万两,另外应由日本大仓洋行团付股银 60余万两。但迄未缴纳m“。)。故而,北洋保商银行 实质上是中、德合办,而大权操纵在德国人中。
第箍需;期 2002年9月
,一盘嚣器。烁 】oumd 0f琢g蚪血H叽I试coIle8e
”端3 却‘2LU‘
德国在华银行业的历史变迁
曹艳荣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北石家庄050。91)
摘要:在中画近代垒融史上,德国在华银行业的变迁经历了萌芽、发展、停闭3个历史时期。其形式从在华独责转向与华
合资;经营范围从以存、贷款为主扩展到国际汇兑、证券投资等各个领域,进而使德国银行资本在影响当时的中国全融市场
(3)纸币发行。德华银行业务中最值得注意的 就是兑换券及债券的发行,这是德华银行的特权业 务。从1904年10月30日起15年间,德国就对租借 的胶州湾及中国各地有发行兑换券的特权”“…“。 早期外国银行在华所发行的钞票分为两类:一类用 中国的货币单位,一类用外国的货币单位,用中国货 币单位的又分为银元券和银两券‘"…””’。德华银 行就发行这两种钞票,其发行的纸币全部在中国境 内流通,信用良好。该行纸币发行额逐年增加,1907 年发行数不过447 774.04两,到了1913年其数额竞 达2 595 968两”J(“吲。
19世纪70年代末,德国作为后起的帝国主义 国家,也瞄准了中国这个市场,迫不急待地把盒融触 角伸人中国,向中国金融市场的霸主——英国—— 提出了挑战。德国在华银行业的历史变迁可分述为 3个时期。
一、萌芽时期 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华的外国银行为英国 所垄断。当时外国在华设银行有lo家,其中9家是 英国的…(瞄’。但是在70年代末,德国宣告工业革 命完成后,不仅在科学技术上消除了与英国的差距, 而且在电气、化学等新必工业方面超过了英国,走上 了世界前列,对华贸易迅速增加。适应产业资本的 需要,德国的银行资本,有了空前的发展,开始把注 意力转向国外。德国政府也充分发挥国家政权干预 经济的作用,积极加强海外活动,放而与此相呼应,
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加入’咖后,中国的银行业面临着外资银行的严重挑战,分析外国在华银行业的变廷历程有借鉴
意叉。
关键词:德国;在毕银行;历史变迁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8—6900(2002肺一0015一阱
鸦片战争后。广阔的中国市场前景,吸引了大量 的外国资本家来华经营贸易与投资。与此相伴随, 一些外国银行也纷纷在华设立分支机构,从此,跨国 银行业在中国的土壤上滋生了。
万方数据
塑查!!兰堡 坫
——————__————————————_————————————__—————————————-_———————————-——_————————————一
竺!兰
二、发展时期 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15年后德国不仅在 华建立了独资银行,而且还打起“合资”的旗号,在华 建立了合办银行,率先打破了英国银行在华独家垄 断的局面。 1.德国在华的独资银行——德华银行(Deutsche Asia“∞he Ballk) 在中国外债领域中,英国银行资本一直处于大 债主的独占地位。但到了19世纪80年代后,它的 这个传统地位受到了威胁,而其中最大的冲击力量 就是来自德国。1887年,不来梅和法兰克福的银行 家就曾向中国贷款500万马克”“…’。为了进一步 把德国的银行资本挤进中国这个大的市场,德国积 极酝酿在中国设立专业银行。不久,继德意志银行 进入中国的德国银行资本新血液——德华银行—— 在华成立了。 德华银行系德商在华创办的股份有限公司。 1889年5月15日,在上海德国总领事馆进行了商业 登记。并将总行设立于上海。德华银行之股本,计合 上海规银750万两(每股股金为1 000两)。为便于 与本国进行联系,1896年在柏林设立分行,其后又 在天津、汉口(1897年)、青岛(1898年)、香港(1899 年)、济南(1904年)、北京、(1905年)以及广州(1911 年)等13个城市设立了分支机构【6“…”“’。从而 德华银行以上海为中心,组成了对华的金融网络,以 便与日本的正金银行、英国的汇丰银行、俄国的道胜 银行等金融组织相角逐。 德华银行的业务主要有:(1)存放款。德华银 行,一方面和其他外国在华银行一样,通过各种方式 在中国吸收存款,以低利贷款供给其他在华企业,支 持他们在华倾销商品和收购原料;另一方面,它还从 其国内筹募资金对清政府发放巨额贷款,从中攫取高 额利息,到19儿年,德华银行的存款总额已达4 694 万两。放款也有3 525万两o“”“)。 (2)国际汇兑。德华银行章程曾规定:德华银行 除经营银行业务外,以促进德国与亚洲之间的贸易 为目的。这表明德华银行属外汇银行性质,负有支 持对外贸易,办理国际清算的任务,因此对它来说, 开展好对外业务是十分重要的。从它的“汇总行情 变动准备金来看,1893年全行总额仅为3万两,而 到1911年就增加到29.6万两,增长了9倍还 多咪&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