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刻变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刻变化

1978年12月18-22日,中国召开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邓小平同志的主持下,全会决定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标志着中国“以阶级斗争为纲”年代的结束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的开始。这次大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从此使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使中国的大门打开,走向世界。这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都是划时代的事件。因为这次大会是在中国历史朝何处走,以及向哪个方向走的十字路口徘徊时,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和中国其他领袖共同所做出的伟大决策,正是这个决策使中国人民在以后的30年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伟大变化,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军事,还是民生方面,人们生活中所能看到和所接触到的方方面面都与开放前的中国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0年来,我们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华大地焕发出了更新更强大的活力,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理由为此感到自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在变成现实。30的求索与奋斗,使一个经济上贫穷、落后的中国,迅速崛起在世界的东方。

我们所讲的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这两个方面的重大政策。

对内改革,指的是要从根本上变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其它各方面体制;对外开放,从设立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经济特区开始,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这两个方面的重大决策是相互联系的,体现了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要求。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年均增长率9.88%,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3.3%左右的增长速度;

GDP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至2007年的246619亿元。截至2007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4位,外贸总额位居世界第3位,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1位。从经济总量上看,中国已经改变了过去新中国刚刚建立时的“一穷二白”的底子,成为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首先从农村开始了改革的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重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确立了农户作为农村的微观经济主体。这个转变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为从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体制到1984年解体,在中国存在了26年,在它刚开始实行时有其必然性,也是中国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和各项事业的恢复,人民公社体制这个“政社合一”体制下存在的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统一分配,在“出工一窝蜂,干活大呼隆”的情况下,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极大遏制,从而导致个人消费品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盛行,不能对个人形成有效激励。这种体制极大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致使我国的农业生产长期徘徊,城镇居民的农副产品供应紧张,相当多的农民生活困苦,还有一亿多人不能解决温饱。

从1982年开始,国家连续发了关于农村工作的5个一号文件,奠定了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阐明了农村经济要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进入21世纪以来,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此后,中央明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中重中之重,确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战略。从2004年开始,中央又连续发布了5个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方针政策。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2007年的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要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008年10月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抓住农村体制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重点部署了六大制度建设,即: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这一系列关于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的部署,是实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步骤。所有这些党的方针政策都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提供了理论根据。

从1985年起,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了。1986年12月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这是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步骤。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冲破了长期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的束缚,使我国国民经济走上了持续发展的道路。

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时代变迁的一种体现,而社会的变迁往往最直接反映在城市。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生活方式也悄然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

变化之一:消费结构明显升级,“衣食住行”消费位次发生变化:“食”的消费比重开始让位于“衣住行”。私房、私车大踏步走进居民生活。城市生活方式日趋“个性化、现代化、多元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绝大部分城市居民家庭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人们的消费结构也由过去的“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

变化之二:拥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休闲”时间,生活方式个性分层,“小资”时尚浪漫生活模式引人注目。

变化之三:率先步入“数字时代”。家电和电脑网络的普及,改变着生活的方方面面,“e化生活”实实在在,不再是少数人的时尚。手机、呼机、电脑、金融卡的普及应用,直接改变了城市生活的节奏,提高了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效率。、

邓小平是在1979年第一次提出“小康”这个概念的,后来在1986年时对它的概念赋予了新的内容:“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过好。更重要的是,那时我们可以进入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以上的国家的行列,中有的国家不多。国家总的力量大了,那时办事情就不像现在这样困难了。”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今年,在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