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说”现象学解读初探

合集下载

浅谈意境说

浅谈意境说

浅谈意境说在《意境杂谈》中,李泽厚对“境界”说则进行了专门深入地论述,他说:“‘意境’也可称作‘境界’”,但“比稍偏于单纯客观意味的‘境界’二字似更准确。

,”所以他就用“意境”一词代替了“境界”。

他认为,诗画中的“意境”与小说戏剧中的“典型”是美学中平行相等的两个基本范畴,两个概念彼此渗透,可以互相交换。

他说:“‘意境’,有如‘典型’一样,如加以剖析,就包含着两个方面: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和艺术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方面。

为了简单明了起见,我们姑把前者叫做‘境’的方面,后者叫做‘意’的方面,‘意境’是这两方面的有机统一中所反映出来的客观生活的本质真实。

”接着,他又分别对“境”和“意”两方面加以分析:“境’和‘意’本身又是两对范畴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意’是‘情’与‘理’的统一。

在情、理、形,神的互相渗透,互相制约的关系中或可窥破‘意境’形成的秘密。

”很显然,李泽厚是用自己对于“典型”的认识来分析“意境”的,他认为“‘形——神’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典型形象的问题。

”而情理的矛盾统一形成的‘意’则是“创造典型和意境的主观创作方面的必要条件。

”尽管在具体论述的过程中,李泽厚也引用了刘勰,司空图、严羽,王土祯等人有关“意境”的言论作根据,但他对“意”和“境”的解释仍然带有很大的逻辑演绎的色彩,他用来进行理论演绎的基础是“典型”、“形象”等从西方引用来的现代文论的概念,属于横的移置。

这种思辨性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便于从整体上把握“意境”概念,如他认为意境“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趣的统一”。

这样就从一般意义上对意境概念作了总的概括,后来的人在谈论意境问题时都不能离开情景交融这一基本的范畴。

但是李泽厚对“意境”的分析更多地代表了现代人对于意境的认识,至于前人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就应该从纵的历史的角度加以考察了。

在前人关于“意境”问题的论述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的“境界”说无疑是最有理论价值的一种认识,它涉及到意境的创造,意境的深浅,“隔”与“不隔”,“有我”与“无我”等重要问题,所以人们在对意境概念作历史的考察研究时首先注意到它也是理所当然的。

从胡寨尔现象学理论看王国维“境界说”

从胡寨尔现象学理论看王国维“境界说”

从胡寨尔现象学理论看王国维“境界说”作者:孙妍来源:《文学教育》 2019年第2期内容摘要:现象学理论是西方现代主义的重要流派,伊格尔顿指出,“现象学是关于纯粹现象的科学”。

其开创者胡塞尔主张的现象学还原方法和“返回事物本身”的态度,克服了自古希腊以来的主客二分对立的哲学思维,重视创作中主体和客体的意向性活动。

中国古代文学的“境界说”理论,从作品中艺术家和描写事物角度出发,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核心理论。

从物我关系的角度,现象学摒弃“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与“无我之境”的主客相融的作品情感诉求有着可沟通之处。

此外,现象学力求剔除偏见,移情的投入作品中的世界,认为“美存在事物中,是不断生成的”与境界说中提倡的以物观物,重视物我交感的意境观念也颇有共相。

但是,由于中西政治、历史、文化等差异,导致两种理论又各有特点,不尽相同。

关键词:胡塞尔现象学境界说一.现象学是20世纪西方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美国当代学者詹姆斯·艾迪曾指出:现象学并不纯是研究客体的科学,也不纯是研究主体的科学,而是研究“经验”的科学。

现象学不只是会注重经验中的客体或者是经验中的主体,而是要集中探讨物体与意识的交接点。

因此,现象学要研究的是意识的指向性活动,意识向客体的投射,意识通过指向性的活动而构成的世界。

主体和课题在每一经验层次上(认知和想象)的交互关系才是研究的重点。

现象学原本是对“现象、表现、出场”的研究,康德和黑格尔都使用过这一概念,但真正将现象学进行系统的把握并将其发展成为一种哲学思潮的是胡塞尔。

胡塞尔认为,现象学的逻辑起点是还原,这也是现象学中最有特色的方法。

正如伊格尔顿提出的:“他要回到具体之上,回到坚实的根据之上,正如他的口号,‘回到事物本身!’所提出的那样。

”1而现象学还原又可分为两种理解,一种是指现象学悬搁,一种是先验还原。

现象学认为,应该通过意识的自我显现来揭示事物本身,意识的构成应该是纯粹的意识,从另一种角度来说,现象学也应称为纯粹意识的学说。

中国传统美学“意境”之“意义域”开放性构成及其学理渊源

中国传统美学“意境”之“意义域”开放性构成及其学理渊源

中国传统美学“意境”之“意义域”开放性构成及其学理渊源李天道【摘要】就中国传统美学“意境”说而言,其意义域建构追求一种空灵性和生成性,推崇意义域营构的自明性和开放性,注重构筑的自然态势,强调意义域生成的张力和弹性,追求象外之意.这与中国哲学所谓的“言不尽意”、“立象尽意”说的影响相关.“意境”美学思想可以说最早就包含在老子对构成宇宙万物之“有”、“无”一体的“道”及其富有生机活力的描述中,并规定着“意境”所要透过“境”以表现其意义域的开放态势.【期刊名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58)006【总页数】7页(P80-86)【关键词】“意境”之意义域;中国传统美学;言不尽意;大象无形;有无相生【作者】李天道【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3-09中国传统美学具有一种浓重的超验性与神秘性特征,审美活动中,其“意境”意义域营构中追求神气横逸、自然率性、似花非花、恍惚朦胧,要求不仅要有诗的精神和性情,而且更要有诗意的抒写与呈现,并最终构成具有诗性内质的“意境”。

应该说,“意境”本身就是一种意义域的营构。

在这种意义域营构中,必须重视审美的感兴与体悟,善于构成其境,注重对这种感兴与体悟的审美传达。

对此,中西方有所不同,在西方美学,强调的是意义传达的确定性、明晰性和逻辑性,而在中国传统美学,则极为推崇传神写意,认为“意境”意义域的构筑应该突出其空灵性、张力性、包容性和开放性,“但见其言,不见其意”②景淳:《诗评》,张伯伟编校:《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4页。

,要妙悟自然,超于象外、意于言表。

其审美诉求倾向于诗意境域呈现的灵妙性和精粹性,要求以冲淡自然、象外之象的姿态向本然“还原”。

其生动呈现的是以意贯串,浑化无痕,是蹈光揖影,抟虚成实。

概而言之,可以说,“意境”的构筑流程应该就是中国传统美学所主张的“言不尽意”、“大象无形”、“有无相生”、“大音希声”与“大美无言”的生动体现。

浅析“意境说”和“典型论”的异同

浅析“意境说”和“典型论”的异同

中国与西方的理论家们都不约而同地对艺术美之奥妙,作了深入的、长期的探索,其结晶就是意境说与典型论。

这正是意境说与典璎论最根本的相同之处。

然而。

由于中西不同的社历史背景,不同的文学艺术实践的丰厚之土壤,使得这种共同探索的结晶闪现出璀灿夺目的迥异色彩。

意境说与典型论的异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主观与客观主观与客观,情与景,这是构成文学艺术之“二原质”。

任何成功的艺术形象,都是主观与客观的高度统一,情与景的妙合无垠。

无论是典型还是意境,它们都必须两者兼有,苟缺其一,就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但是,典型与意境绝对不是一码事。

典型论与意境说最基本的特征与区别是典型论偏重于客观,意境说偏重于主观;典型论注重于客观形象的再现,意境说注重于主观情感的抒发。

西方从具有商业性与宗教性的社会产生了以描写人物为主的摹仿再现的叙事文学传统.典型论即产生于这一传统,而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是典型论产生的直接理论基础。

这些因素决定了典型论这一最基本的特征——偏重于客观生活的再现。

典型论反对作家自己跑进作品里去没完没了地抒发议论.而主张倾向应当从作品形象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与典型论相反,意境说偏重于主观情感的抒发,这种特征是被从具有宗法性与农业性的中国古代社会产生出来的以表现为特征的抒情文学传统所决定的.并受影响于儒家学派的文学起源论——“物感说”。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意境说在偏重于主观情感抒发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客观形象的描绘。

两者的本质区别仅在于描绘形象之目的不同.典型论追求的目的是描绘客观形象;意境说的目的是表现作者的主观情感。

二、人物与境物形象性是文学艺术的根本特征,作为中西文艺审美核心的意境说与典型论,当然都要求描绘出具体鲜明生动的形象.但两者有所偏重。

意境的形象偏重于描绘境物,典型的形象偏重于描绘人物。

这种差别主要是中西不同的文学艺术实践造成的。

西方的叙事文学传统主要是摹仿人物的行动.中国的抒情文学传统主要是表现人物的情感。

论宗白华的意境说

论宗白华的意境说

论宗白华的意境说1、相关定义1.1、时间与空间的定义关于时间的定义,我们先来看科学上对时间的定义: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

例如月球绕地球周期,地球绕太阳周期,地球自转周期,原子震荡周期等。

爱因斯坦说时间和空间是人们认知的一种错觉。

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从一个起点处开始,这也是时间的起点。

经典时空观认为,时间是独立于物体及其运动而存在的。

但是在哲学术语上,时间又有另一层含义:时间可以达到以世纪计算,也可以小到以阶段计算,甚至可以看做零时间。

而零时间也应该叫做瞬时间。

历史的变迁和消失的特征,最本源的,最显眼的表现也就是瞬时间。

人生活于历史中,也就是生活在瞬时间中。

准确的来说,瞬时间并没有间隔,它既是背指过去,也是面向未来,它丝毫不带任何一点停滞于在场者的性格,而是变动不居、生生不息的。

时间不是一系列静止”现在”构成的,而是不断“超出”的。

在不断”超出”中,形成了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在不断的”超出”中, 在场与不在场、自身与非自身,内和外的界限都被打破而得以超越。

同样,关于”空间”也有不同的区别,在科学术语中,空间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 是运动的表现形式,是人们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来的认识对象,是绝对抽象事物和相对抽象事物、元本体和元实体组成的对立统一体,是存在于世界大集体之中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普通个体成员。

空间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具体事物具有的一般规定。

眼睛可以看到、手可以触到的具体事物,都是处在一定空间位置中的具体事物,都具有空间的具体规定,没有空间规定的具体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

空间是普通名词表述的抽象事物,它同普通名词表述的其它抽象事物一样,都是不能被人的感觉器官感觉到认识对象。

人的眼睛不能看到抽象一般的人、山、水果,人的手也不能触摸到抽象一般的工具、没有温度的水,没有硬度的石块。

空间同人、石块、水果、工具、水都是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抽象事物,都是具体事物家庭集体中地位平等的个体成员。

现代学术视野中四种意境说的评价和整合——兼谈意境的四个特殊内涵和规定性

现代学术视野中四种意境说的评价和整合——兼谈意境的四个特殊内涵和规定性
底什么是意境?张少康进一步解释道:“意境是一种 有特殊美学蕴涵的艺术形象,{i{i嚣一般豹艺术形象 ……它是壶艺术形象酶毙壤、象征、暗示等终潮酶
了重大的影响。早在20世纪40年代,攀长之和朱 充分发挥而造成的一种毖艺术形象本身更加广阔更
①转弓I自马正平《五十雄米意境研究述评》.《瓣南教育学院学撤(杖会科学版)》,1986年2期,57.72蕊。
“情荣蹩融的意境说”是古人对意境所作酶一种 解说,这大概也是当前学术界最流行、最酱遍,同时 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意境解说。意境是中阉古代艺术 家麸诗词翻绘垂甓箨孛总结如来熬一个藿要戆宰美 概念和菠踌,在涛词舒撵孛,蓄先夏簸的就是一个魏 何处理情与景、意与象和意与境相互融合的关系问 题,所谓“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说的就是这个问 题。重要的是,当人识程欣赏有翥境的文艺俸晶时, 往往是邋遘髓请与景念、意与象葵,帮“情景交蘸”煞 感性形态来认识和把撬意境的,就是说,情景交融 的感性存在和表现形态,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家抒 情达意、创造意境的一种表达方式,丽时,也是艺 术意境自身酶一释感性存在纛终在豹表现形态。所 谓“俸诗本乎情景,孤不鑫藏,两不福霄。……景乃 诗之媒,情乃诗之胚”【31,所谓“情景名为:,而实则 不可分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4】说的就是意境 这静情祭交融酌表达方式、感牲存在和裘瑗形态。
万方数据
愉赢艚.现代掌术帆野中四种意境僦的评价和整静——兼谈意境的四个特殊内涵和规定性
57
加深远的美学境界。”[9197
张少察的解说,霹谗一语孛鹩。其实,所逶意 境‘崤景交融”的形象表现形态,它不仅哭是艺本意 境的一种感性的存在方式和艺术的表现形态,也是 意境艺术,包括一切艺术所共同舆有的一个形象和 感性的特征。它只是形成夜创造艺术意境广阔_}}|;深 远的荑学境器懿~个基本翦提察基础,羁缝菲意境 创造的目的和结果,更不等于意境本身。意境就是 通过对有限的具体的情景、画面和形象的描绘,肩 人产生无穷想象张联想,来达到表现人类丰富、美 努的湾罨懿割俸强的,黻有限传达无限。那么,到 底什么是意境?骨喀是意境“特殊羡学蕴涵”和“更加 广阔恩加深远的燕学境界”呢?在此,张先生只给我 们提供了一条理解的线索和思路。意境的“情景交 融”酶彩象表瑷形态是一释泼象寓爨鲢艺术形象,雨 意境嬲是壹寓意之象圭发壅来粒一释艺术氛鬣,内 情繁交融的意象群所撑起的一种诗意空间,以及这 个诗意空间中表达出来的人类某种生命意识和人生 意识。如李袁隐《锦瑟》诗句“蓝疆霞暖玉生烟”:若 情爨交聚翦意象是爨。两意境裁是爨毽之后黎漫乎 天魄之闻的融融暖意;若情景交融的意象是玉,意境 就魁蓝田那个地方潮于出产美玉。其上空依稀涌动 的祥瑞烟气。如李锻《天上谣》诗句“天河夜转漂嘲 整”:若情景交融的意象是闪亮的壁星,剩意境裁蹙 神秘两撩人遥憨的夜毽;著情景交融酶意象是鄂条 天河,则意境就是荡漾着天河波光和水声的无限耱 穹。又如马致远《哭净沙·秋思》:没有枯藤老树臀 鸦,麟没有萧索衰败酶气息;没有小挢流水人家,就 没有恬静逮适瓣情致;没毒古遭鼹风瘦马,款没有 穷途潦倒韵况昧;没有夕阳西下,就没有凄凉没落 的氛围;没有断肠人在天涯,就没有孤苦无助的境 界。由此可见,意境与情景交融的意象形态的区别 有兰;其一,鍪须在情景交聚整体意象帮境薛基璐上 形成某种诗意空勰;其二,必须在情景交惑整体意 象即境的基础上形成某种艺术氛嗣或艺术情调;熬 三,必须在情景交融整体意象即境的基础上表达出 人类菜释生命意识鞠人生意识。只餐建立在上述情 景交融基础之上,藏影戒菜魏诗意空藏或形成某种 艺术氛围和艺术情谰,或表达入熊菜种生命意识和 人擞意识的情景交融的意象形态才熊形成意境。

《从比较美学的视野看,“意境说”被视为一种现代的发现》阅读题及答案

《从比较美学的视野看,“意境说”被视为一种现代的发现》阅读题及答案

《从比较美学的视野看,“意境说”被视为一种现代的发现》阅读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比较美学的视野看,“意境说”被视为一种现代的发觉。

这意味着,“意境说”是中西审美主义“视界融合”的产物。

中国审美主义的基本构架来自西方,但它究竟蕴涵着重要的民族特质。

这是由于,当时的美学家虽然都以西方美学为现成的知识背景,但他们最高审美境界却植根在中国文化的土壤里。

而且,他们都到魏晋这个痛楚而又自由,并最富艺术精神的时代去查找所崇尚的审美抱负。

朱光潜以陶渊明为人格抱负的写照,把自己的人格在生活中涵养成“完满的诗”,然后才焕发而为艺术。

宗白华的审美抱负那么为“晋人风度”,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建立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

但无可否认,他们的审美主义又存在着明显分殊。

朱光潜重“想象”的飞升,而宗白华却重于“情”,更重情感的解放;朱光潜推崇“静穆”的风格,宗白华那么倾向动与静、空灵与充盈的统一。

详细而言,朱光潜赞美陶渊明情感生活“极端的和谐静穆”,这种静穆渗透着儒家的庄重和达观。

而宗白华的审美抱负却倾向于以静为始,动中取静,“静”须具备生命的活力,因而要表现出节奏和韵律、活跃和动感。

这就将其美学与道家的自由体验相通,同儒家生生之德相衔,加之禅境的汇注,从而呈现出一种兼容并蓄的姿态。

事实上,华夏古典美学的动感源于儒家的“生生”,静态源于道家的“虚静”。

朱光潜反而只取儒家“节动”的一面,所谓“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相反,宗白华却“感于物而动”,走向情感的抒发和生命的至动,这主要是通过用“动”激活道家美学而实现的。

艺术境界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的人生境界。

在朱光潜看来,文学到最高境界必定都是诗,诗的境界是艺术之境的巅峰。

他从诗出发,操作西方美学话语,来剖析意象构成和境界性质。

诗的境界是情与景的契合,物的意蕴深浅与人的性分深浅成正比例。

直觉是起点,而意象含着见者的制造。

宗白华认为,艺术是对人生价值的追寻、对终极意义的拷问。

意境说名词解释

意境说名词解释

意境说名词解释
意境说是讲究美学特征的一种诗歌理论。

先秦《易传》的“立象尽意”,可谓“意境说”的萌芽。

唐司空图《与极浦谈诗书》:“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司空图之“象”、“景”,严羽之“兴趣”,是对“意境”进一步论述。

“意境”,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使人进入想象的空间的艺术境界。

意境的基本要素是情与景;基本特征是情景交融所形成的艺术形象;其核心则是真挚的感情,真切的语言和真实的形象,从而引发读者的想象,产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种情景结合,-虚实结合,是诗歌创作的典型的艺术形象,被认为是诗歌最高的艺术境界。

中国“意境”与现象学“The World”的比较研究

中国“意境”与现象学“The World”的比较研究

第21卷第4期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21,N o .42019年8月J .o fW u h a nU n i .o f S c i .&T e c h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A u g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2019 收稿日期:2019-03-05作者简介:曹顺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学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主要从事比较文学㊁比较诗学㊁中国文化与文论㊁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国 意境 与现象学 T h eW o r l d的比较研究曹顺庆 曹怡凡(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摘要: 意境 作为中华传统的审美范畴,至今依然面临中国文论走向世界过程中类似译不达意的困境㊂ T h eW o r l d①作为现象学的重要概念,有着与中国 意境 之 主客统一 本质直观 自然缘发㊁涌动 等相通融之处㊂与此同时, T h ew o r l d 又较少展示出 意境 中的 无我之境 及 虚 和 空 的内涵,在 言意问题 上也与意境说的观点不尽相同㊂本文拟通过中西两个术语范畴的比较,寻求中西文论话语融通的路径㊂关键词:意境;现象学;比较诗学;T h eW o r l d中图分类号:I 0-03 文献标志码:A D O I :10.3969/j.i s s n .1009-3699.2019.04.015意境说 是我国传统审美的重要范畴之一,也是古今诗人㊁文论家等谈论和研究了上千年的课题㊂唐代王昌龄是第一个提出 意境 概念的诗人,其‘诗格“三境中,就有 物境 情境 与 意境 ,以此提出了山水诗㊁抒情诗与哲理诗的艺术标准㊂但早在王昌龄之前,就有 意境 的萌芽,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写的 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 , 山杳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㊂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㊂ ②(‘文心雕龙㊃物色“),描绘了一种 心物交融 的景象,情与景相互应答㊂而 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③(‘文心雕龙㊃神思“)讲述了诗人在创作之前象存于心,再窥心中之象进行创作等等,这些都为 意境 的诞生奠定了基础㊂此外,钟嵘的‘诗品㊃序“㊁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等也进行了补充与探索㊂ 意境 诞生于我国独特的文化㊁思想与美学背景之中㊂近代自王国维以后,研究 意境 的学者数不胜数,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对于 意境 的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㊂ 意境 开始被构建到中国文艺理论体系④与美学理论体系⑤之中,相关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㊂可见, 意境 研究占据了我国文艺理论㊁审美研究的重要位置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肩负了走出国门㊁建立世界性话语之使命,但极具中国美学特色的 意境 范畴却面临着翻译与阐释的困境㊂目前出版的大部分汉英翻译词典,都未将 意境 收纳其中,少数学者做了尝试,但至今学界对于 意境 的英文释义也未有统一的见解㊂目前运用得较为普遍的几种译法有: a r t i s t i c c o n c e p t i o n ⑥a r t i s -t i c m o o d ⑦ f r a m e o f m i n d ⑧p o e t i ci m a g e -r y⑨㊂这四种译法较为简洁,便于传播,却难以将 意境 的真实内涵表达清楚,例如, f r a m eo f m i n d 为 心灵的境遇 ⑩, p o e t i c i m a g e r y 是 诗意的象 ,前者侧重于 m i n d (意)的部分,后者偏向 i m a g e r y (象)的含义㊂此两种翻译都无法准确表达出 意 与 境 交融的状态,也难以区分 意境 与 意象 的概念㊂ 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t i o n 与 a r t i s t i cm o o d则更为抽象,译为 艺术的观念 ㊂可见,以上几个常用的译法都无法将 意境 丰富㊁有机的内涵表达出来,更会造成西方读者在概念上的误读或混淆㊂此外,有的学者尝试几近直译的方法,例如 m e a n i n g oft h ea r e at or e a c h 췍 t h e p i c t u r eo f s c e n e r y a n de m o t i o n 췍 m e a n i n g a n d p o e t i c s t a t e췍等㊂他们采用将 意境 中 意 与 境 之含义分别翻译出来的方法,但又容易将意境 表达为 意 与 境 两个孤立的含义的集合,体现不出原有的整体㊁融合之内涵,且其往往过于冗长,有违概念或范畴的简洁㊁明确的基本规范,不利于传播㊂那究竟应将 意境 译为什么?西方文论与美学中是否存在与其相似的范畴或概念呢?如果没有,那又该如何向西方介绍中国 意境?尽管 意境 的翻译困境众所周知,可作为我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国审美核心范畴与所有中国传统艺术追求目标的 意境 ,势必要作为我国文化话语向全世界发声㊂按照季羡林先生的说法,我们现在要奉行 送去主义 췍㊂近百年来,许多学者都为此做了一些探索,如将中国 意境 与西方 意象 췍 典型 췍 气氛 췍等进行比较研究㊂叶维廉先生曾在西方现象学中获得灵感,建议将中国 意境 译为现象学的 T h e W o r l d (德语为 L e b e n s w e l t )췍㊂国内将 意境 与西方 意象 形象 典型 进行比较的居多,目前国内外皆没有将 意境 与现象学 T h e W o r d 进行比较研究的文章㊂笔者愿为此进行尝试与探索,以期为 意境 的翻译及阐释的困境提出一孔之见㊂一㊁中国 意境 与现象学 T h eW o r l d 的同质性比较现象学一反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即那种割裂主体与客体㊁本质与现象的传统,却有着东方哲学的思想痕迹㊂例如,海德格尔就对中国的道家十分欣赏,在其‘论真理的本质“书稿中直接引用了老子‘道德经“中的 知其白,守其黑 ㊂事实上,现象学与东方思想的不谋而合使得西方哲学逐渐关注并欣赏中国哲学,由西方的霸权话语变为平等的对话㊂因此,将中国诗学与现象学进行比较研究不失为一个好的视野췍㊂(一)中国 意境 与现象学 T h eW o r l d 的 主客统一 内涵何为 意境 ?‘辞源“中将 意境 解释为 文艺创作中的情调与境界㊂ 췍‘现代汉语辞海“认为 意境 指的是 文艺作品在形象或景物描写中所表现出来的境界㊂ 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中则写道: 意境指的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能够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想象的空间的艺术境界㊂意境的基本构成在于情景交融,它包含着两个方面,即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和作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方面,前者叫做 境 的方面,后者叫做 意 的方面㊂ 췍虽然 意境 的内涵很丰富,但学界也对其核心内涵达成了共识,即意与境㊁情与景的交融汇通㊂不管是在艺术家的创作㊁艺术作品中的呈现,还是在读者的想象之中, 情景交融 都蕴含其中㊂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讲 意境是 情 与 景 (意象)的结晶品㊂ 췍但意境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线形的概念,而是存在的向外敞开的,是强调 意 与 境 的融合流通的有机整体㊂在这个整体之中,心物交融㊁主客统一㊂意境说的形成不是偶然,它表现了中国古人对于 心与物 人与世界 的哲学思考㊂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㊂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㊂ 췍(‘周易㊃序卦传“)万物乃天地所生,人与万物共存于天地之间,和谐共处,浑然一体㊂体现在文学艺术起源的讨论之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中国儒家学派所提倡的 物感说 ㊂故有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췍(‘礼记㊃乐记“);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췍(陆机‘文赋“); 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췍;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췍(‘文心雕龙㊃物色“)等等㊂ 意境 是诗人感物而生,其中包含着诗人的 情 和 悟 ㊂虽是写景,读者却能透过诗的语言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思考㊂因此, 一切景语皆情语 췍(‘人间词话“)则是对 意境 心物交融㊁主客统一之核心内涵的有力说明㊂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自古希腊开始就走向了与中国哲学截然不同的道路㊂主体与客体㊁本质与现象㊁灵魂与肉体等的二元对立成为了西方哲学的基本思路与构架㊂而现象学对于西方哲学的独特价值就在于 它企图消除传统哲学中内在与外在㊁本质与表象㊁主观与客观㊁精神与物质㊁心灵与身体㊁人与物的对立,强调现象于我之物即事物本身,颇有 万物皆备于我 的精神㊂胡塞尔认为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漏掉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人如何认识世界的问题㊂传统哲学在探讨 存在 问题之时,总是将问题滑向 存在者 ,却忽略了真正的 存在 ㊂他们总是不假思索地就预设了世界的存在㊁物的存在,也就理所当然地预设了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㊂胡塞尔声称: 我们是无法确信事物的独立存在,但我们却可以肯定它们是如何显现于我们的意识㊂ 췍他受笛卡尔的启发,将 确定性 从笛卡尔的 我思 扩大到人的一切意识活动(包括思考㊁想象㊁回忆㊁知觉等等),主张通过 现象学还原 ,即将超出人类直接经验的一切 放入括号 ,把外在世界完全还原为纯粹的意识㊂因此,客体不再被视为存在其自身之中的物体,而被视为被意识所设定的 意指 的事物㊂于是,现象学中的 世界 不再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那个绝对客观物质的存在,而是被胡塞尔 悬置 与 还原 过的纯粹意识构建的世界,人类的意识也不再是被动地被世界㊁外物所影响,而是积极地参与了 构造世界 的活动㊂从这个角度,再来理解胡塞尔的 回到事物本身 ,就能发现这里的事物本身不再是纯粹客观的事物,而是主体的先验意识㊂于是在现象学美学批评中,一部作品的 世界 不是一个客观现实,而是德语所谓的L e b-e n s w e l t,是那个被个别主体实际上组织起来和经0542019年第4期曹顺庆,等:中国 意境 与现象学 T h eW o r l d 的比较研究验到的现实췍㊂这种被悬置与还原的 世界 与 意境 相同,是主客统一的㊂现象学以这样的方式打破了在传统哲学中被二分的主体㊁客体,是把绝对的确定性给予一个分崩离析的㊁文明的哲学方法췍㊂对于中国 意境 与现象学 T h e W o r l d 在 主客统一 上达成的共识,叶嘉莹先生说道: 西方现象学之注重主体与现象客体之间的关系,与中国诗论之注重心物交感之关系,其所以有相似之处,也就正因为人类意识与宇宙现象接触之时,其所引起的反应活动,原是一种人类之共相的缘故㊂ 췍(二)中国 意境 与现象学 T h eW o r l d 的 本质直观 内涵胡塞尔认为现象学是近代哲学 隐秘的憧憬 췍㊂这种 憧憬 就是继笛卡尔以后的现代哲学试图去解决的哲学内部的矛盾,即由唯理论引发出来的关于现象与本质㊁个别与普遍的关系问题㊂传统观点认为本质是高于现象㊁普遍是高于个别的,且一定存在着独立于人之外的唯一的㊁恒定的㊁普遍的 真理 ,如毕达哥拉斯的 数 ㊁巴门尼德的 存在 ㊁柏拉图的 理念 ,等等㊂那么,人是如何从现象中得到本质的呢?传统观点认为,人是通过从个别的现象 发现 和 抽出 具有普遍性的本质㊂但这里就出现了悖论,即如何 发现 抽出 的问题,如果不事先知道要发现和抽出的本质是什么,如何能准确地从现象中抽出那个本质?经验论者通常认为 本质 是人从多个具体现象之中抽象出来的,比如要想得到 红 的本质,那一定是从多个红色的物之中发现了 红 的共同点,传统唯理论则认为是凭借某种先天具有的知识,如柏拉图的理念㊂但当他们讨论到最后都变得含糊其辞,不是推给了 上帝 ,就是用其他方式绕开了这个问题㊂胡塞尔认为这个问题极为重要,现象学作为 严格的科学 췍,应该正面解决这个问题㊂但他与以前的哲学家们的思路不同,他提出了 本质直观 ,认为 本质 可以由 直观 现象来得到,因为这种 直观 与笛卡尔的 怀疑 一样是无前提的㊁绝对被给予的㊁自身构成自身的㊂在进行任何智性的体验和任何一般体验的同时,它们可以被当作一种纯粹的直观和把握的对象,并且在这种直观之中,它是绝对的被给予性的췍㊂这种 本质直观 的观点与西方传统哲学大相径庭,却与中国哲学十分相似㊂中国人讲究 本质直观 ,即通过个别现象的直观就能得真理,故有 目击道存 췍之说㊂‘周易㊃系辞上“言: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㊂ 췍通过 观 ,圣人就能察人事㊁知天命,这是中国古人了解世界㊁探索宇宙奥秘㊁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㊂于是,才有了中国的许多 养心之术 ,通过对内心的修炼来练就 本质直观 格物致知 的本领㊂老子说道: 致虚极,守静笃㊂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㊂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㊂归根曰静,是谓复命㊂ 췍中国禅宗中也强调 定慧双修 ㊂大智慧往往不能用语言表达,却可以从 直观 和 体悟 中得到㊂‘文心雕龙㊃原道“中 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췍讲述了 文 与 道 的关系,即通过圣人这个中介将二者联系起来㊂圣人首先须观 道 ,再用 文 将 道 显现,这种本质直观的内涵同样体现在中国的意境说中㊂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三境:物镜㊁情境与意境,并认为三者分别贵于 得形似 得其情 与 得其真 ㊂通过诗人对描绘对象形神兼备的描写,读者从字里行间悟得其 情 ,然后又超越于具体的一切事物,进入到无限的时空之中,从而生发出某种对人生㊁宇宙㊁历史的感悟,最后达到 得其真 的境界㊂例如,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㊂ (柳宗元‘江雪“)就勾勒出白雪皑皑的寒冬,人迹罕至,唯有寒江中的一叶扁舟上,渔翁还在垂钓的情景㊂从诗人所描绘的这个场景中,一种 超以象外 的 孤独 寂寥 油然而生,这种象外之象所蕴涵的人生感㊁历史感㊁宇宙感的意蕴,就是 意境 的特殊规定性췍㊂因此,这种通过现象的直观通达人类共有的感悟与世界之普遍性的特征正是现象学与中国思想的共通之处,亦是 意境 独特的审美意蕴㊂(三)中国 意境 与现象学 T h e W o r l d 共有 缘发流动 的内涵若纳水輨,如转丸珠㊂夫岂可道,假体如愚㊂荒荒坤轴,悠悠天枢㊂载要其端,载同其符㊂超超神明,返返冥无㊂来往千载,是之谓乎㊂췍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流动“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最后一品以 流动 为题突出了 意境 的动态之美㊂意境不仅包含着 意 与 境 ,更重要的是介于主客之间㊁ 意 与 境 之间的那种相互融合流通的状态㊂ 意境 是具有缘发流动特征的生命状态㊂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㊂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细雨中鱼儿从水面探出脑袋,燕子随着风飞翔㊂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㊂ (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二)“)傍晚军旗上伴着落日的余晖,行军中的战马随着呼啸的风发出鸣叫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㊂ (秦观‘踏莎154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行㊃郴州旅舍“)楼台在漫天的迷雾中渐渐消失,朦胧的月色也将渡口逐渐隐去㊂意境说的三个主要特征 情景交融㊁形神兼备㊁虚实相生都强调了这种缘发的动态之美㊂唯有抓住这个特征,才能将情景㊁主客之间的 情赠兴答 췍,景物的传神之态和 超以象外 的意境之美描绘出来㊂严沧浪所以云: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㊂如空中之音㊁相中之色㊁水中之月㊁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㊂ (‘沧浪诗话㊃诗辨“)但这种 发生 与 流动 之美却时常被今天的学者所忽略,例如在 t h e p i c t u r e a n d s c e n e r y a n d e m o t i o n 的译文中,虽既有 e m o t i o n (意)的部分,也有 s c e n e r y (境)的部分,却总给人一种僵化㊁呆板之感,达不到 意境 本有的灵动与韵味㊂意境所表现的是生命的流动,是真实世界的自然缘发㊂在意境之中,生命之美得以涌现而出,这也是中国美学的精神与气韵所在㊂现象学也从这种真实生活中获得灵感,在发生的境遇中找到了同样具有 缘发 与 流动 特征的 世界 ㊂ 世界 在胡塞尔现象学中所具有的基本含义是意识生活的相关者,它意味着一个普全的(u n i v e r s a l)现象,亦即普全描绘的对象췍㊂在胡塞尔的早期思想中,就已经讨论过关于 世界 的问题,此时的 世界 就已经具有了 发生 的含义㊂胡塞尔认为,任何被感知的事物都有一个 世界性 的结构,即任何事物都是在一个背景视域(h o r i z o n)中被认知㊁被显现的,正如人观看某个东西时,它周围的事物也被当作背景被同时观看着㊂ 世界视域 (u n i v e r s a lh o r i z o n)就是所有这种可经验的个别实在的视域,即所有经验的总体视域췍㊂在这个 晕圈 一样的视域之中,总有一个凸显的焦点与边缘域,总有一个 保持 (r e t e n-t i o n)和 预持 (p r o t e n t i o n)췍,这使得从直观中认识 本质 得以可能㊂但这里的本质不是被直接㊁现成的给予,而是蕴藏在这种 晕圈 之中,在发生之中呈现㊂此外,在这个视域中还未有对象性的东西存在,只是已有了某种趋势㊂于是,这个视域不是固定的,它永远是动态的,是与个人的经验和团体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㊁内在相关的췍㊂到了胡塞尔后期的 发生现象学 中,更是将重心放在了 生活世界 ㊂ 世界作为存在着的世界是一切判断活动㊁一切加进来的理论兴趣的普遍的被动的预先的被给予性㊂ 췍这个 世界 首先是被 普遍的被动的预先的被给予的 ,即它是先于任何对象㊁概念㊁科学而存在的,是一直在此的,是一切意义活动的发源地,同时,它又是一个最紧张和原发的体验世界或纯构成的世界,是一个 发生世界 췍㊂胡塞尔之后的现象学家,像海德格尔㊁梅洛㊃庞蒂等,都对这个 前经验 前对象 的生活世界进行了发展㊂其实,这里的 生活世界 同样沿袭了 视域 的特征,它是 事先被给予的 本源的 发生的 潜在的 ,是被给定的(g i v e n n e s s) 此在(d a s e i n) 췍㊂于是,这个视域型的 世界 也是主客体分化㊁观念化㊁对象化之前的境域㊂由此可见,现象学 T h e W o r l d 与中国 意境 都强调一个动态的缘发过程,它并未被对象化,而是处于一种自然缘发㊁模糊但具有某种趋势的动势之中㊂这种 意境 或 世界 所呈现的美是存在的涌动,是被遭遇的㊂二㊁中国 意境 与现象学 T h eW o r l d 的异质性比较虽然,意境说与现象学的许多观点不谋而合,也有学者证实了一些现象学家的确从中国文化中汲取了灵感췍,但现象学诞生于20世纪的西方,其所处的社会㊁环境与中国大不相同,因此在进行中西比较研究时,需首先明确现象学是诞生于西方的思想,不能仅求 同 而忽略 异 ㊂跨文明的比较研究 绝不可能只有简单的求同,而是在相互尊重,保持各自文化个性㊁差异与特质的前提下进行平等对话 췍㊂因此,在现象学 T h e W o r l d 与中国 意境 的比较研究中,我们也需要重视 异质性 的内涵㊂以下笔者就选择三个方面来谈谈二者的差异㊂(一)现象学的 T h e W o r l d 缺乏中国 意境 中的 无我之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㊂ 췍王国维从 物我关系 上将 意境 分为以我观物的 有我之境 与以物观物的 无我之境 ㊂ 有我之境 受儒家 物感说 的影响,旨在情景交融之中,以人的主观意识为主,将自然 人化 ,而 无我之境 则承袭道家 以物观物 传统,指进入到一种物我不分的本真境界㊂儒家偏爱 自然比德 ㊂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㊂知者动,仁者静㊂知者乐,仁者寿㊂ 췍(‘论语㊃雍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㊂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㊂ 췍(‘论语㊃子罕“)这里的自然,被中国古人赋予了 人格 ,梅花是高洁㊁孤芳自赏的,竹子是正直㊁刚正不阿的 儒家思想是 入世 的哲学,其所有都建立在伦理基础之上,依循伦理的秩序㊂这种建立 人化 的自2542019年第4期曹顺庆,等:中国 意境 与现象学 T h eW o r l d 的比较研究然观影响并形成了儒家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췍(‘毛诗序“)的 感物说 和抒情文学的传统㊂王国维又言: 境非独谓景物也㊂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㊂故能写真景物㊁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㊂ 췍(‘人间词话“)由此可见他对这种寓情于景的有我之境的肯定㊂因此,在儒家思想影响之下诞生的 有我之境 之中,人的主体性是凸显的㊂但在中国道家思想中,弱化了人的主体,更加突出了自然的地位,道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概念就是 道 与 无 ㊂道家的 道 与儒家的 道 不同,道家的 道 已经超出了人可以看见㊁感知与把握的范围了,不是实存的具体,而是一种抽象的本原㊂道家认为,万物得以存在是由于 有 ,在 有 之前一定有 无 的阶段㊂事物是从 无 走向 有 的, 有 的事物,才会 有名 , 无 则是 无名 ㊂故老子说: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㊂ 췍道,即是万物的本原,无从命名㊂万物自然生发,流动不居就是道㊂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㊂ 췍道家主张 无为 ,无为不是真的什么都不为,而是顺应自然,不过度为㊂庄子说 万物与我为一㊂ 这是一种混沌的物我两忘㊁物我合一的 无 的状态㊂庄子梦蝶,不知是蝶的梦还是我的梦㊂道家主张以物观物㊁以道观物,排除主体的情感㊁观念,让物与我㊁自然与人真正地融合为一体,达到王国维所说的 无我之境 ㊂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尽管 生活世界 在其后期的思想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他仍在 世界 与人的主体性之间徘徊,最终也没能摆脱西方形而上学和人义论的道路,又回到了 先验主体性 它是这样一种主体性,由于它的意义作用,被预先给予我们的那样的一个世界,即我们的世界,才成为了对于我们所是的东西 我们在揭示这些意向性的隐含作用时,在对世界的意义积淀物询问其从意向性作用中的起源时,我们是把自己理解为先验主体的췍㊂世界 在胡塞尔现象学中被还原为 意向性的客体 ,它的根仍在 先验主体性 处㊂因此,道家思想中的 以物观物 的 无我 在胡塞尔思想中是看不到的㊂海德格尔在这个问题上比胡塞尔走得更远,尤其在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中,世界是由 天㊁地㊁人㊁神 共同组成,人是 匍匐于大地 上的存在㊂这种 绝对的主体性 在此处被弱化了㊂西方哲学对于理性㊁知识的偏重,在他看来是对存在本真的偏离,于是他开始反思工具理性带来的现代危机㊂正如海德格尔所谈到的: 作品愈是孤独地被固定于形态中而立足于自身,愈纯粹地显得解脱了与人的所有关联,那么,冲力,这种作品存在着的这个 此一 ,也就愈单朴地进入敞开领域之中,阴森惊人的东西就愈加本质性地被冲开췍这种阴森惊人的东西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被 先验主体性 覆盖,却在海德格尔这里被揭开㊂这种阴森惊人的东西源自神秘的大地,是未被人类观念化㊁对象化的东西㊂ 世界 的意义在胡塞尔处是来自主体意识,源自先验主体性,而在海德格尔处,则是存在本身㊂因此, 以物观物 忘我 的 无我之境 难以在胡塞尔思想中发现,却在海德格尔的 世界 中留有痕迹,可见中国道家对海德格尔的启发与影响㊂(二)现象学的 T h e W o r l d 缺乏中国 意境 中 虚 空 之内涵虚实相生 以实写虚 是意境独特的美学特征㊂ 实 即诗词中语言所描绘的有实在具体对象的部分, 虚 则指超出于语言所描绘的实在的部分㊂ 虚 与 实 相对, 实 是有限的㊁有实在对象的, 虚 则是无限的㊁无实在对象的㊂王国维云: 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㊂ 由此可见, 弦外之响 韵外之致 乃 意境 之格调㊂那么,如何判断意境的深浅呢?王国维说: 至于国朝,而纳兰侍卫以天赋之才,崛起于方兴之族,其所为词,悲凉顽艳,独有得于意境之深 至乾嘉以降,审乎体格韵律之间者愈微,而意味之溢于字句之表者愈浅㊂ 췍(‘人间词乙稿序“)也就是说,言外之意愈多, 虚 的部分愈多,则意境愈深,反之,则意境愈浅㊂事实上, 虚 空 作为中国独特的审美品味,既有道家思想的 虚 无 绝圣弃智 致虚极,守静笃 等强调去除执念㊁回归本真的内涵,又有释家的 人空 境空 诸法皆空 的佛法境界㊂此外,它还受到道家 言不尽意 得意忘言 的言意论的影响㊂道非常道,故不可名㊁不可言矣㊂因此,中国艺术更追求作品的 意无穷 ,强调 留白 ㊂诗歌㊁文学或绘画都需要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值得观赏者反复品鉴,越品越有滋味㊂西方艺术创作的 虚实 问题与中国的观点不同㊂西方受 摹仿论 影响深远,他们更偏重于 实 的部分㊂摹仿说把现实世界看作文艺的蓝本,认为文艺是摹仿现实世界的췍㊂基于摹仿论的影响,西方艺术强调真实性,于是西方绘画中有透视,文学中有现实主义与典型人物,雕塑家更是从人体解剖学入手来研究身体的肌肉组织结构 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得来的췍㊂而到了20世纪的现象学,尤其是在胡塞尔现象学中,354。

第八组意境说

第八组意境说

的。
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
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
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 境则与全篇对应。
二、意境的结构特征
虚实相生 意境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 “如在目前 ”的较实的因素,称 为 “实境 ”; 部分是 “见于言外 ”的较虚的部分,称为 “虚境 ”。
三、王国维分类法: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提出一种分类 方法。他说: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 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有我之境
所谓“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 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 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此诗道出作 者历经战乱,目睹安史之乱后京城怕 破败景象的痛苦心情。花草本不含泪, 鸟儿也不会因人的别离而惊心,只因 诗人痛苦不堪,所描写的景物都带上 了人的情感色彩,这就是“有我之 境”。
溯 源
"意境"这一概念的思想实质可 远溯到先秦哲学;这一词语却来自 佛教术语;用于文学批评,形成文 论术语,则始于唐代诗论,扩展于 宋代以后。在今天的文学评论中, 更广泛用于各类文学创作。
明朱承爵《存馀堂诗话》:“作诗 之 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 乃 得 真味。”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 卷二:“ 云栖修篁夹道,意境殊胜。”
端木蕻良 《关山月的艺术》:“画 梅花的,很少能闯出 林和靖式的梅花品 格,总是强调暗香疏影这般意境。”
“意境说”与“境界说”的区别
在王国维的有关论著中,出现过“境界”、 “意境”、“境”三个近似的概念。其实,王国维 的意境论与境界说区别颇大,《人间词乙稿序》所 体现的理论是意境论,而《人间词话》的观点则是 境界说。

意境理论形成探论

意境理论形成探论
一 、“观物取象”和 “立象以尽意” 在中国 , “象”最早出现于《老子》, 是由 “道”而来 的 。老子哲学中 , “道”是核心范畴 。他认为 , “道”是客 观的 、整体的存在 ,“道”还是万物的根源 。“道”处于 “独 立而不改 , 周行而不殆”的运行之中 , 而且是 “道者反之 动”、“大曰逝 , 逝曰远 , 远曰反”的圆环形的运动轨迹 。 “道”的永恒运动又构成了宇宙的生命 , 生化出天地万物 。 “道生一 , 一生二 , 二生三 ,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 冲气而为和 。”[1] 由此可见 , 万 物 的 本 体 和生 命 是 “道”, “气”是 “道”生的 “一”, 实际就是 “道”的存在 。那么 , “道”如何存在呢 ? 道之为物 , 惟恍惟惚 , 惚兮恍兮 , 其中有象 ; 恍兮惚 兮 , 其中有物 ; 窈兮冥兮 , 其中有精 ; 其精甚真 , 其中有 信 。[2 ] 视之不见名曰夷 , 听之不闻名曰希 , 搏之不得名曰微 。 此三者不可致诘 , 故混而为一 , 其上不徽 , 其下不昧 , 绳 绳兮不可名 , 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 , 无物之象 , 是 谓恍惚 。[3] 这两段说明 , “道”的存在是客观的 , 虽然它恍惚窈 冥 , 好像什么也没有 , 但 “象”、“物”、“精”的存在说明 , “道”具有物质实存性 。“道”的 “无状之状”、“复归于无 物”的特点说明 , “道”具有 “有”和 “无”的双重属性 ,
是对立因素的统一 , 是不可捕捉 、难以透彻的 。天下万物 的本原 “道”在恍惚中有 “象”, 又是无物之 “象”的恍惚 存在 。可见 , “象”包括在 “道”中 , 单一的 “象”不能概 括 “道”的全部 , “象”是物的形象 , 是不能脱离 “道”而 存在的 , 是 “道”创 生 的 客 观 存 在 。如 果 “象”离 开 了 “道”, 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 , 成为毫无意义和价值的东西 。 “象”由 “道”而生 , 虽实有 , 是主观还是客观的却并未明 确 , 抑或老 子 原 本 就 想 泯 灭 主 客 之 分 , 所 以 “恍 惚”之 “象”虽似 “无物”“无状”, 却为实 “有”之象 。

中国写意画之“意”——一个现象学的解释

中国写意画之“意”——一个现象学的解释
国画家 的某 种 习 惯观念看 , 而是视 觉空 间艺 术 , 绘 因而 ( 在他 们看来 ) 间不 是 值 得 深究 的方 面 , 至 与 时 甚
“ 问” 关 。 时 无
在海德格尔看来 , 意义源 于“ 实际 的生活
经验” 是它本身 的“ 式一 境域显示 ” , 形 。与胡
塞尔不同 , 德 格 尔不把 意 义构成 和 发生关 海
闭在意识内 , 而是彻底 地将其 “ 居间化 ” 缘 。“
在” 之人 “ 世界 中” 原 本就 有 自足 的意义 。 在 ,
康德之“ ”“ 象 (几象” “ 象” , 、纯 ) 无疑 与我 们所重视 的中国阃之“ 、 意象” 意” “ 有学理 、 画 理上 的重要干系 。绘画不 只和 “ 象之意 ” 无 相 联 系, 则 绘 画就 成 了形 而上 学 , 消解 ” 否 “ 无
感觉直观 之所 以 可能 , 康德 认 为是 先验 想 象 力, 是其 提 供 了在 先综 合 之 “ ” “ 象 ” 象 或 纯 、 “ 几象” 几象” 。“ 即非 物理 时间 的想 象力构 成 之“ , 象” 即原 发 的“ 时问” “ 象” 或 时 。在 胡 塞
宇 内者 , 意使 然 也 。如 物 无 斯 意 , 则
究颇 多 , 尤其 古代 文人 画家 。“ , 他们 画 意” 在
论 中几 乎 是 核 心 词 , 过 “ ” “ ” “ ” 胜 神 、真 、 气 、 “ 之类 。试举一例 , 理” 如清代 画家 布颜 图《 画 学心法 问答 》 中说 道 :
瞻恋不 已, 亦意使 然 也 。
诸如此类 , 胜 枚 举 。对 布颜 图这 段话 不
尔晚年提 出的“ 生活世界 ” “ 、视域 ” 则进一步 , 夯 实 r 种“ 义发 生机 制” 这 意 的基 础和 背景 , 使得他 根 本 上是 预设 的“ 先验 主体 ” 以立 难 足 。这意味着他 的境域构成 观并不彻 底 。但 其认识论 的“ 意义构成观” 原发时 间观” 与“ 却

教学意境的原理与营造

教学意境的原理与营造

教学意境的原理与营造作者:王卫华钟海燕来源:《教育文化论坛》2022年第01期摘要:教学需要意境,犹如学生需要意义。

意境即意义发生、领悟之境。

我国传统道家思想对意境的解释是有无相生,无中生有。

但依据海德格尔“朝向……的存在”的现象学理论,教学意境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朝向教学目标的回旋、震荡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一切还没有完全实化、固定化,它能够让学生有机会领悟教学的意义。

教师要重视教学意境的营造,并注重学生生活世界的充实。

关键词:教学;教学意境;意义;现象学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22)01-0112-07DOI:10.15958/ki.jywhlt.2022.01.017教学意境属于教學艺术论范畴,其核心概念是意境。

意境是一个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词汇,最早来源于道家思想,随后,又受到唐代佛学特别是禅宗思想的影响,主张有无相生,无中生有。

但传统论述中大多直陈结论,缺少必要的论述和原理分析过程,需要体悟者自己体悟,容易让人只知其然,难以知其所以然。

海德格尔是西方现象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以其现象学视角看意境或教学意境,除了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的韵味,更兼备西方哲学思想直观、明确的特点。

一、教学需要意境意境曾广泛存在于我国古代美学和文论之中。

在美学中,“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1]意境能够使人超越有限,达及无限,让人产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感。

在古代文论中,意境强调情景交融,主张认识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例如,司空图说“思与境偕”,苏轼说“境与意会”,叶梦得说“意与境会”,王世贞说“神与境合”“兴与境会”,朱存爵说“意境融彻”,袁宏道说“情与境会”,等等。

意境所具有的有限与无限、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特点,使它有可能成为意义发生之境。

人们因为需要意义,故从源头上需要意境。

艺术概论真题答案:论述意境说

艺术概论真题答案:论述意境说

论述意境说解析:意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也是经常考的理论。

需要考生下功夫准备,中国艺术中诗书画园林都非常强调意境美,其中诗歌意境美是最丰富的,而且答题也会非常有文采,考生可以事先准备。

意境的理论框架和理论的理解,可以听我的课或者看讲义,不再赘述。

考生需要注意的,意境概念的考试,会越来越活,特别是论述,一般会考意境概念和别的概念的关系,比如意境和典型,意境和风格,意境和意蕴等概念放在一起考,这样考察的范围比较大,对考生分析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答题1:(彭吉象、马工程书版)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很高深的概念。

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创作与批评中。

意境指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统一、意蕴深厚。

意境蕴含和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的有机统一。

第一,“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

虚与实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美学对构成审美对象的两大要素的区分,心与物、情与景、意与象、神与形等,前者为虚,后者为实。

意境的“实”存在于画面、文字、乐曲及想象的意象之中;“虚”即意境之重要或本质的部分,存在于想象和感悟之中。

中国艺术善于运用留白、虚拟的动作、侧面描写等手法,来表现艺术主旨。

如南宋画家马远、夏圭,被称为“马一角”、“夏半边”,绘画作品只占了画面的一部分,留出一片空白,表现无尽的空间和深远的含义。

中国戏曲表演中也是最能够体现虚实结合的。

如上下楼梯、开门关门等。

花旦上楼左手扶拦,右手提裙,随着打击乐的节奏,作出迈步上楼的舞蹈动作。

实际上,舞台上既无楼梯,更无栏杆,完全靠演员虚拟的舞蹈动作表演出来。

还有最常见的是以鞭代马,以桨代船。

鞭是实的,马是虚的;桨是实的,船是虚的。

第二,“意境”是一种由限到无限的超越美。

中国传统关系与艺术理论,从来就是追求一种“韵外之致”或“味外之旨”。

人的生命有限,所能达到的空间有限。

相比较而言,世界是时间和空间确是无限的。

中国艺术就是要通过表现有限事物和情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达到一种无限的境界。

从发生现象学阐释中国古典意境的开题报告

从发生现象学阐释中国古典意境的开题报告

从发生现象学阐释中国古典意境的开题报告题目:从发生现象学阐释中国古典意境一、选题背景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灵感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与生活态度。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中国古典意境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和更新。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从现代的角度对古典意境进行阐释,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

发生现象学作为现代哲学的代表之一,探寻人类经验的起源并探讨现象的内在本质。

其思想深刻地解释了人类行为与心理的本质,并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试图从发生现象学的角度来阐释中国古典意境,探讨其内在本质与哲学思想。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1. 研究中国古典意境的内在本质。

通过发生现象学的角度,研究中国古典意境的内在本质,解释其创作灵感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哲学价值。

2. 探讨中国古典意境的哲学思想特点。

发掘中国古典意境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分析其在人类文化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与影响。

3. 探索中国古典意境与现代文学创作的关系。

从现代文学创作的角度,探讨中国古典意境的影响与启示,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启示与借鉴。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发生现象学中的核心概念及其运用。

(2)中国古典意境的内在本质与哲学思想。

(3)中国古典意境的表现形式与意境特点。

(4)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古典意境影响。

2. 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中国古典意境的历史演进、哲学思想与内在本质。

(2)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的异同与联系,揭示古典意境的现代价值。

(3)归纳演绎法:结合发生现象学理论进行分析,深度解读中国古典意境的内在本质,总结归纳其哲学思想与文化价值。

四、预期成果1. 对中国古典意境的内在本质进行深入的解读,阐释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与文化价值。

2. 描述中国古典意境的表现形式和意境特点,探讨其中的艺术表达与美学魅力。

3. 分析古典意境对现代文学创作的影响与启示,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意境”说的形成及内涵

“意境”说的形成及内涵

“意境”说的形成及内涵
黎鲲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12(000)013
【摘要】"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经历了孕育、形成与不断发展的时期。

本文从不同时期的发展入手,简要论述了"意境"说的缘起与不断发展的过程,探讨了"意境"说的内涵。

【总页数】2页(P92-93)
【作者】黎鲲
【作者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湖南长沙4101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3-0
【相关文献】
1.现代学术视野中四种意境说的评价和整合——兼谈意境的四个特殊内涵和规定性
2.中国古代意境说的形成和发展
3.道家哲学与意境说的形成
4.意境说的形成与发展
5.一个文艺学说的形成——从“境界”到“意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诗论意境说的美学、哲学和历史学

中国诗论意境说的美学、哲学和历史学

作者: 蓝华增
出版物刊名: 文艺理论研究
页码: 55-62页
主题词: 中国古代抒情诗;意境说;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中国诗论;古代诗论;美学意境;儒家思想;中国古典美学;美学意义
摘要: <正> 要真正理解中国古代诗论意境说的深刻意义和来龙去脉,必须对它进行美学——哲学——历史学的全方位考察,首先抓住其美学意义的核心问题,然后剖析它的哲学思想根源,最后深入到历史学中去考察它产生的土壤。

这样,我们才能对这一中国诗学的基本问题、审美中心和最高成就作出透视。

一、美学意境是由“意”和“境”这两个对立面构成的,这是西方和中国古典美学作为艺术和美的本质性范畴“意象”所包含的“意”和“象”二元的东方诗美学升华.中国古代诗论对这一范畴中客体的一元,除称为“象”外,更多的是称为“景”和“境”,这当然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境 ” 艺 术 审美 的对 象 , ? 自然 是 艺 术 作 品 , 各 种艺 术 品成 但 为 审美 对 象 而呈 现 于审 美 主 体 的 头脑 中 。则 是 各 种 各 样
的艺 术 境 界 。宗 白华 先 生 是 这 样 阐 释这 文 学 的 艺术 作 品 的认 识 > 一 书 中 曾提 出其 著 名 的 对 “ 学本 体 层 次 论 ” 即将 文 学 作 品 划 分 为 四个 基本 层面 : 文 ,
秦时期的一些典籍 中。 周易・ ‘ 系辞》 中的一段话 :然则圣 “
人之意, 其不 可 见 乎 ? 日 : 子 圣人 立 象 以尽 意 , 卦 以尽 情 设 伪, 系辞 焉 以尽 其 言 … … ” 然 谈 的是 < 经 > 的 卦 名 、 虽 易 中
此外 , 王弼在< 明象> 中还提到 :然则 , 篇 “ 言者 , 象之蹄
() 4在句子投射 的意 向事态 中描绘 的客体层次【( 'p ] 柳。英 加
登 还 进一 步指 出 .从 各 个 层 次 的 材 料 和 内 容 中 产 生 了所 “ 有各 个 层 次 相 互 之 间 本 质 的 内 在 的 联 系 并 因 此产 生 了整
侧 重 鉴赏 文 学 生 动 形 象 的 直观 世 界 ,并 强 调 领 悟 形 象 背 后 的 无穷 意 蕴 。 较 西 方 文 论 重 分析 的特 质 而 言 。 好 可 相 恰 构 成互 补 关 系 。 因此 。 们 在 对 “ 我 意境 说 ” 行 多 层 次研 究 进 的 同时 ,也 可 以援 引西 方 的现 代 美 学理 论 进 行 更 深 层 次 的挖 掘 ,以 推进 对 中 国古 典 文 论概 念 的理 解 和体 系 的建
构 。 此, 在 本文 试 图 以西 方 现 象 学 文艺 理 论 为 工具 , “ 对 意
个作 品的形式统一性” 】l, 除 了分层次结构之外 , 【p) B 但“ ( 文 学作 品具有各部分— —包括句子 、 群、 句 章节等等—— 的
有 序 联 系 ” 】 。 种层 次之 间既 互 为 异 质 又 相互 联 系 的 [ 这 ’ I
以宇 宙 人 生 的具 体 为对 象 , 赏玩 它 的色 相 、 序 、 奏 、 秩 节 和
谐 , 以窥 见 自我 的最 深 心 灵 的反 映 ; 实 景 而 为 虚 境 , 借 化
() 词声音和语音构成 以及 一个更高级 现象的层次 : ) 1 语 ( 2 意群层次 , 即句子意义和全部旬 群意义的层次 ; ) ( 图式化 3
论概念 , 也是 我 国古 代 美 学 的基 本 范 畴 。“ 境 ” 词 。 意 一 在 我 国 古代 审 美 理 论 中 , 有 特定 的 内涵 和 外 延 。何 为 “ 具 意 而忘象。 ” 已然 展 示 了言 、 、 三 者 之 间 的 递 进 层 次 关 象 意 系 。 意和 象 的统 一 , 此 已具 有 美 学 的 特定 含 义 。 在 西方 现 象 学 流 派 的 代 表 人 物 之 一 — — 罗 曼 ・ 加 登 英
关系 , 王弼 的“ 言以观象”“ 象以观意 ” 对 比, 与 寻 、寻 相 很
容 易 看 出二 者 之 间存 在 着 “ 类 似 的层 递 性 对 应 关 系 ” 相 【 3
( )

境 说 ” 行 现 代 意 义上 的解 读 。 进
英 加 登 认 为 阅 读 “ 书 写 ( 刷 ) 号作 为 ‘ 现 ’即 把 印 符 表 ,
“ 意境说 ” 经历了一个 长期 的发展过程 。“ 意境 ” 一词
的正 式 提 出是 在 唐 代 。 就 其 渊 源而 言 。 但 则可 以追 溯 到 先
意 义 的载 体 ” 而 客 体 也 必 须 以 “ , 图式 化 ” 方式 “ 现 ” 的 再 , 这 也 正 可视 为 “ 以象 尽 。 以言 著 ” 意 象 的另 一 种表 达方 式 。
意 义 上 的解 读 。 关键 词 : 意境 ; 意境 说 ; 象 学 现 中 图分 类 号 :8 - B30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7 5 (00 0 - 0 6- 10 - 3 4 2 1 )2- 1- 3 0 - 0
言 著 。 言 者所 以明象 , 象 而 忘 言 ; 者 所 以存 意 , 故 得 象 得意 “ 境 ”是 中 国古 典 文 论 中一 个 具 有 民 族 特 色 的 理 意 ,
南 昌高专学 报
21 00年第 2期 ( 第 8 总 7期 ) 2 1 0 0年 4月 出版
如 m o b c n Cl g n f^ t , o ee l
N . Sm 8 ) A  ̄ 00 o ( 7 2u p 2 1
“ 兄 坝象学觎读 搽 音 壤i " 刀
一■= ■
也 , 者 , 之 筌 也 。是 故 , 言者 , 象 意 存 非得 象 者 也 。存 象 者 , 非 得 意者 也 。象 生 于 意 而 存 象 焉 , 所 存 者 乃 非 其 象 也 ; 则
王 琴
( 门 大学 中文 系 福 建 厦 门 3 10 ) 厦 6 05
摘 要 : 们 在 对 “ 境说 ” 行 多层 次 研 究的 同时 , 可 以援 引 西 方 的现 代 美 学 理 论 进 行 更 深 层 次 的 挖掘 , 我 意 进 也 以推 进对 中 国 古典 文 论概 念 的理 解和 体 系的 建构 。 文 试 图 以 西方 现 象 学文 艺理 论 为 工具 。 “ 本 对 意境 说 ” 进行 现 代
外 观 层 次 , 品 描 绘 的 各 种 对象 通过 这些 外 观 呈 现 出来 ; 作
创 形 象 以 为象 征 , 使人 类 最 高 的 心 灵具 体 化 、 肉身 化 。这 就 是 ‘ 术 境 界 ’艺 术 境界 主 于美 ” 。 国古 典 文 论 的 艺 。 【 中
“ 意境 说 ”反 映 出 的是 东 方 民族 以直 觉 思 维 为 主 的特 色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