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对比阅读.docx
八年级愚公移山对比阅读
八年级愚公移山对比阅读
愚公移山是一则讲述愚公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故事,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愚公移山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情景有着相似之处。
第一点,坚持不懈。
在故事中,愚公的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他决心要把这两座山移走,为子孙后代打开一条道路。
尽管有人嘲笑他愚蠢,认为他根本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但愚公并没有放弃。
他每天都坚持用锄头铲土,虽然进展缓慢,但他从不气馁,始终坚持不懈。
这与现实生活中的努力奋斗有着相似之处。
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追求梦想,都需要我们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第二点,团结合作。
在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的儿子看到父亲如此努力,也加入了他的行列。
即使任务艰巨,他们仍然相互搀扶,共同努力。
这体现了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团结合作,共同面对困难与挑战。
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共同克服困难,取得胜利。
第三点,坚定信念。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移山成功。
他对此充满了信心,这种坚定的信念也激励着他不断努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坚定自己的信念,相信只要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只有坚定的信念才能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轻易放弃。
通过对比阅读愚公移山,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坚持不懈、
团结合作、坚定信念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都需要具备的品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愚公移山》精选对比阅读共22页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愚公移山》与课外比较阅读试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与课外比较阅读试题及答案1234(2)○1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况且把土石放在哪呢?○2但是这天晚上卫河河水暴涨(发大水),船都不敢过河。
(3)○1A担心/关心○2B神态描写○3C昧爽狂奔去,薄暮已狂奔归,(气息仅属)/乃仰天大号,泪随声下。
(4)示例一:都借神奇的结尾塑造了主人公的形象。
【甲】文借天帝被感动突出了愚公的坚持不懈;【乙】文借田某渡河的顺利凸显他的孝心。
示例二: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态度。
【甲】文借天帝帮助愚公移山,肯定和赞扬了愚公的移山行为;【乙】文借田某顺利渡河,表现出作者对孝亲敬老行为的认可。
事例三:都寄托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
【甲】文借天帝帮助愚公完成移山心愿,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质朴愿望;【乙】文借田某顺利渡河,表达人们希望有孝心的人(好人)能够平安顺利的美好愿望。
二、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试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乙】昔有愚人,适①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
主人既闻,乃益②盐。
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薄暮至家,母已具食。
愚公移山对比阅读
语言风格对比
简洁明了与华丽繁复 朴素自然与雕琢藻饰 口语化表达与书面化表达 寓言式幽默与讽刺式幽默
语言风格评价
简洁明了:两篇文本都采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风格,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冗长的句子。
生动形象:两篇文本都运用了生动的语言,通过形象的描写和比喻,使读者更好地理解 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对比鲜明:两篇文本在语言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两篇文本在表达主题和 情感上更加鲜明和突出。
天帝:被愚公感动 ,展现出仁慈的一 面
法的两
第 四
艺篇 章
术文
手本
艺术手法概述
对比:两篇文本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各自的主题和情感。
寓言:愚公移山采用了寓言的写作手法,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来传达深刻的道理。
象征:两篇文本都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情感。
语言特色:两篇文本的语言特色各具特色,愚公移山的语言质朴自然,而另一篇文本 则更加注重语言的修辞和表现力。
主题对比
愚公移山:通过愚公不畏艰 险、坚持不懈的精神,强调 毅力和恒心的价值。
对比阅读:通过两篇文本的 对比,展示不同作品在主题 思想上的异同点,加深对作 品的理解和认识。
主题评价
主题思想:两篇文本都表达了坚持不放弃、克服困难的精神
不同之处:愚公移山强调毅力和信念,而另一篇则注重实践和创新
现实意义:两篇文本的主题思想都具有启示意义,鼓励人们面对困难时不放弃,积极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启示意义评价
启示意义:两 篇文本都传达 了坚持和毅力 的精神,鼓励 人们克服困难,
实现目标。
对比分析:愚 公移山强调毅 力和信念,而 另一篇则注重 实践和创新。
个人成长:两篇 文本都提供了个 人成长的启示, 鼓励我们在面对 挑战时不断成长
愚公移山比较阅读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其春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宽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油之一Q基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④千又宙孙;子子孙孙无穷匱也,而山不都物会却”公善之,欲行。
妻曰:“不畏小资828181千乙)3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日张爱止差者曰:“园藏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公犹夷③不能快,事又寝④(节选自《新百喻经》)了注释1①治:修建。
②颠蹶(zhi):被东西绊倒。
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
④寝:停止。
2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4分)(1)杂然相许(2)河曲智叟亡以应(3)无地置土(4)公遂止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23.理解填空。
(3分)甲文中和智叟对比,个高尚,一个平庸;和智叟对比,一个担忧,一个讥笑;和智叟对比个热心,一个冷漠。
24.下面对甲乙两文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
B.鲁公的家人不愿意鲁公修建园子,是因为担心鲁公的身体,怕他年纪大了身体吃不消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这句话既表明愚公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也是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D.鲁公之所以没有“治园”成功,外部原因是家人的不同意,内部原因是他自己的优柔寡断,信念不够坚定。
25.你认为甲乙两文中的愚公、智叟、鲁公谁才是最“愚”的?为什么?(2分)。
愚公移山中考对比阅读卷
愚公移山对比阅读卷一、(甲)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乙)愚公移山一:1、解释(1)何苦.而不平() (2)河曲智叟亡.以应() (3)立有间. ( ) (4)臣是以无请..也 ( )(5)达于汉阴.. ( )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1)愁(2)通“无”(3)有一会儿(4)不问,不再说话(5)汉水南岸(6)用箕畚运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B(两个“而”均表转折关系)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B﹒而.山不加增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D﹒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3、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子。
(2分)甲:扁鹊远远地看到蔡桓公就转身跑了4.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稍长的三人挑着担,拿着镐上了山,凿岩石,挖泥土,挥汗如雨,号声震天,再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山路上踏下的那一道道足迹成了山脊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5、(1)甲文刻画了蔡桓公什么样的形象?(1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分)答:(1)“讳疾忌医”的人(掩饰错误,顽固坚持、不愿改正错误的人);要点: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愚公移山》《铁杵磨针》比较阅读及答案
《愚公移山》《铁杵磨针》比较阅读及答案《愚公移山》《铁杵磨针》比较阅读及答案【甲】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妻有遗男,始,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朔东,一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分)(1)年且九十( ) (2) 方磨铁杵 ( )(3)始一反焉( ) (4)自言姓武 ( )17.【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且焉置土石 C 以君之力无陇断焉河曲智叟亡以应B 惧其不已 D 操蛇之神闻之其如土石何告之于帝18.译下面的句子。
(2分)(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19.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 (1分)20.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21.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
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
(2分)【人物】【事例】【人物】【事例】22.【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移山的目的是“ ”(用原文回答,2分)23.【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参考答案:16.(2分)(1)将近 (2)正在 (3)同“返”,往返 (4)说 (各0.5分)17.(2分)D18.(2分)(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愚公移山中考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共10分)【甲】愚公移山(节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卖蒜老叟【清】袁枚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
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
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
”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
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
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释】①睨:眼睛斜着看。
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叩石垦壤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B.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C.跳往助之旁睨而揶揄之D.杂然相许陷入尺许1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土石)B.始一反焉(始:开始)C.观者如堵(堵:墙)D.老人鼓腹纵之(纵:放开)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段靠运用了对比手法。
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乙文“卖蒜老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对比阅读合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对比阅读合集《愚公移山》对比阅读1三、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每题3分,共9分)【甲】愚公移山(节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来源:学。
科。
网]【乙】卖蒜老叟【清】袁枚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
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
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
”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
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
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释】①睨:眼睛斜着看。
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叩石垦壤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 B.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C.跳往助之旁睨而揶揄 D.杂然相许陷入尺许1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B.始一反焉(始:开始) C.观者如堵(堵:墙) D.老人鼓腹纵之(纵:放开)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2024--2025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对比阅读试题精选(附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对比阅读试题精选(附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选自《列子》)【乙】子游为武城宰①。
郭门之垤②有鹳,迁其巢于墓门之表③。
墓门之老④以告曰:“鹳,知天将雨之鸟也。
而骤迁其巢,邑⑤其大水乎?”子游曰:“诺。
”命邑人悉.具舟以俟⑥.。
居数日,水果大至,郭门之垤没而雨不止。
水且及于墓门之表,鹳之巢翘翘然⑦,徘徊长唳,莫知其所处也。
子游曰:“悲哉!是亦有知⑧矣,惜乎其未远也!”(选自《郁离子》)【注】①武城宰:武城县的长官。
②郭门之垤:城门外的小土山。
③表:石碑。
④墓门之老:看守坟墓的老人。
◎邑:县的别称。
⑥俟:等待。
⑦翘翘然:危险的样子。
⑧知:见识,见解。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杂然相许.(2)且焉.置土石(3)始一反.焉(4)命邑人悉.具舟以俟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2)居数日,水果大至,郭门之垤没而雨不止。
3.甲文中愚公想要移山的原因是:“”,他认为移山一定能成功的理由是:“”。
比较阅读《愚公移山》《铁杵磨针》
比较阅读《愚公移山》《铁杵磨针》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试题【甲】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妻有遗男,始,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朔东,一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中加点的。
(2分)(1)年且九十( ) (2) 方磨铁杵 ( )(3)始一反焉( ) (4)自言姓武 ( )2.【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且焉置土石无陇断焉B 惧其不已其如土石何C 以君之力河曲智叟亡以应D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3.译下面的句子。
(2分)(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4.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 (1分)5.这两个,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6.勤学苦读,终成诗仙。
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
(2分)【人物】【事例】【人物】【事例】7.【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移山的目的'是“ ”(用原文回答,2分)8.【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答案:1.(2分)(1)将近 (2)正在 (3)同“返”,往返 (4)说 (各0.5分)2.(2分)D3.(2分)(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22愚公移山比较阅读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1—8题。
【甲】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分)(1)年且.九十()(2)方.磨铁杵()(3)始一反.焉()(4)媪自言.姓武()2.【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且焉.置土石无陇断焉. B.惧其.不已其.如土石何C.以.君之力河曲智叟亡以.应D.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3.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4.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5.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6.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
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
(2分)7.【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移山的目的是,。
(用原文回答,2分)8.【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对比文言文
愚公移山对比文言文
愚公移山。
昔者,有愚公者,居北海之滨,有俩山,一名愚公之山,另一名福地之山,愚公每日自磨斧,凿石填海。
人或谏之“其山之高不少千丈,深不及地,损其身劳而无益,不如弃之。
”愚公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其妻子虽去,犹相劝说。
日以继夜,坚毅不拔,修此道者三年。
福地之神感其诚意,命夸父氏子二人挑去两山,跨海而去,此山遂平。
愚公闻之,愿缩地为堆,以老死焉。
对比文言文。
昔,有愚公者,居于北海之滨,患俩山堆之,一曰愚公之山,另曰福地之山,皆崇峻峭拔。
念其不若一日,必微功于己,遂每朝自磨斧兮,夙夜攀援焉,以填海为志,厚积薄发焉。
人或谏之曰:“其山之高不少千丈,深不及地,损其身劳而无益,不如弃之。
”愚公曰:“刚弱之变,诚全乎哉!夫不想,故不信其难,乘机而变,兼容则通,通则久矣。
”斯时,其妻子虽去,犹辅以谏者之言兮。
日就月,坚毅不柔兮,三年修此道兮。
福地之神,感其至诚,命夸父之子二人挑去两山兮,跨海而去兮。
是时,愚公闻之,欣然而息兮,仿如获其所望矣,亦愿缩地为堆,以老死焉。
《愚公移山》对比阅读2篇
(一)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各题。
【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甲】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②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清]彭端淑《为学》【注释】①鄙:边远的地方②顾:难道(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只标一处)河曲智叟亡以应(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4)乙文谈“为学”。
“愚公移山”的故事可以作为它的一个论据吗?为什么?(5)两文中画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说话人怎样的情感及特点?请结合具体文字分析.(二)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各题。
沂州山峻险,故多猛虎,邑宰①时令猎户捕之,往往反为所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练习原文:愚公移山《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一)阅读甲乙两个有关“人物对话”的文言文段,做8 —10题。
(8分)(甲)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走」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乙)原文第二段-1(1)何苦而不平()(2)河曲智叟亡.以应()⑶立有间()(4)臣是以无请.也()(5)达于汉阴()(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B •而山不加增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C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D •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34.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1)甲文刻画了蔡桓公什么样的形象?(1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乙文刻画人物给我们什么启示?(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分)7•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3分)8.下面两人说的话,在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上有无异同?请作简要说明。
(3分)①愚公妻: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②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二:阅读原文2、3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 __________(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3、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 _____________ 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__________ 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
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愚公移山[乙]蜀之鄙有二僧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注释]①鄙:边境。
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
③瓶: 水瓶。
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⑤顾:难道,反而。
1下面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同"无”,没有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亡:灭亡 B 、何苦而不平。
苦:愁,担心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苦:使,,痛苦 C 、 帝感其诚。
诚:诚实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实在 D 、 其如土石何。
其:语气词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其,代词,他们的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4分)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②汝之不惠 惠:③帝感其诚 感: ____ ④越明年 越: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B •而山不加增/水落而 石出者C •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D •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4、下列句子编成四组,全部表现愚公移山决心的一组是(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吾与汝毕力平险。
(3)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 北。
(6)帝感其诚。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A、(1) ( 3) ( 4) ( 5) C 、(2) ( 3) ( 5) (6) (5)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B 、(1) (2) (4) ( 6) D、(2) (4) ( 5) ( 6) 5. 翻译下面句子。
(3分)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 •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 •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 •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7. 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 ( 3分)(四)《愚公移山》《铁杵磨针》比较阅读【甲】愚公移山【乙】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 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年且九十() (2) 方磨铁杵 ( ) (3)始一反.焉( ) (4)媪自言.姓武( )2. 【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且焉置土石 无陇断焉 C 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2 分)B 惧其不已其如土石何 D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3. 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5. 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6. 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
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
(2分)【人物】【事例】【人物】【事例】7. 【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 ”,移山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 ” (用原文回答,2分)8. 【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 2 分)(五)《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比较阅读【甲】愚公移山【乙】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 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逐日?)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⑴ 固不可彻( )(2)寒暑易节()③杂然相许()⑷子子孙孙无穷匮.也()2.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甚矣,汝之不惠!②夸父与日逐走。
3. 夸父和愚公都是我国神话寓言中塑造的英雄人物,请说说他们感人的精神品质。
(3分) 参考答案一、(1)愁(2)通“无”(3)有一会儿(4)不问,不再说话(5)汉水南岸(6)用箕畚运2. B (两个“而”均表转折关系)3、(1)扁鹊远远地看到蔡醒公就转身跑了(2)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4、参考: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稍长的三人挑着担,拿着镐上了山,凿岩石,挖泥土,挥汗如雨,号声震天,再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山路上踏下的那一道道足迹成了山脊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加入描绘语句的给2分,只翻译的给1分。
5、(1 )“讳疾忌医”的人(掩饰错误,顽固坚持、不愿改正错误的人);要点: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2)要点:正视困难,战胜困难6. 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1分)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1分)。
7•愚公移山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1分),这种精神可以鼓励人们战胜工作中的困难(1分)。
因此,愚公精神永远有价值,有意义(1分)。
&共3分,分三个得分点。
(1)意思上的相同点,1分:都是对愚公移山这件事的怀疑(质疑、产生疑问、不相信、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