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第六章 全球冰雪圈和海平面变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3)当太阳高度增大,太阳辐射增强时,融冰化雪还需要消耗 大量的热能
• 在春季无风的天气条件下,融雪地区的气温往往比附近无积雪覆 盖区的气温低数十度。
(4)冰雪-气温之间的反馈作用
20
2、冰雪覆盖与大气环流和降水
• 鄂霍次克海的海冰、南极冰雪状况与我国长江流域梅雨
• 青藏高原积雪对我国夏季风和降水的影响
30
第四纪气候变化
• 第四纪是距今260万(?)年前开始的地球史上最近的一次大冰期,大冰期由冷暖干湿交替出现 的亚冰期和亚间冰期组成。
• 国际上,根据对阿尔卑斯山第四纪的山岳冰川研究,将第四纪冰期确定为几个亚冰期,即: 1909年德国地貌学家彭克和布吕克纳建立的由老到新的贡兹、民德、里斯、武木等4个冰期。 1930年埃伯尔和谢弗发现了贡兹冰期之前的冰川作用遗迹,又补充了较老的多瑙冰期和更老的 拜伯冰期。 • 在我国,这一时期也相应地出现了鄱阳亚冰期(137~150万年前)、大姑亚冰期(105~120万年 前)、庐山亚冰期(20~32万年前)与大理亚冰期(1~11万年前)4个亚冰期。在亚冰期内,平 均气温约比现代低8 ℃~ 12℃。 • 在距今1.8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最盛时期(LGM),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10℃~15℃。 • 一直到1. 65万年前,全球的冰川开始融化,大约在1万年前大理亚冰期(相当于欧洲的武木亚冰 期)消退,北半球各大陆的气候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基本上形成为现代气候的特点。 • 第四纪还可以划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更新世260-1万年前;全新世1万年以来。
• 影响北太平洋西部环流——
• 如1969年,南极冰雪量少,丰梅年;
1972年,南极冰雪量多,枯梅年
23
青藏高原积雪对我国夏季风和降水的影响
• 青藏高原地表最显著的特征是广泛分布着积雪和冻土,尤其在冬春季。 • 积雪具有较高的反照率和较低的导热率,新雪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强烈 反射,增强了高原表层的辐射冷却效应; • 春季积雪开始融化时,改变了高原地区的土壤湿度和地表水文状况。
• 原义:发育在高山峡谷中,沿着谷地像河川那样向山下缓慢流动的巨 大冰体,山谷冰川。“冰”,描述物质属性;“川”描述外部形态。 • 现在:陆地上显示出运动特征的巨大质量的冰。
• 基本类型
• 高山冰川(山谷冰川,线状) • 大陆冰原(大陆冰川,面状) • 冰盖(冰帽,面状,大陆冰原)
7
冰川的形成
• 冰川形成的必要条件
21
该区海冰的形成与西伯利亚内陆冬季
的寒冷气候有关(西风带)
初夏,特别是6、7月,是同纬度地带 中最寒冷的地带 向南移动的冷空气的主要源地之一, 对梅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梅雨长期预
wenku.baidu.com
报需考虑该海区年初的冰雪覆盖面积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鄂海东南角表 1.42 层水温/°C
• 以上这些使得青藏高原对其上大气的非绝热加热作用发生变化,进一步通
过大气环流作用影响亚洲夏季风,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夏季降水。
24
• 郑益群等(2000年)和钱永甫等(2003年)用区域气候模式对高原积雪的气候效应 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积雪对中国夏季风气候的影响显著;青藏高原积雪 的增加会明显减弱亚洲夏季风的强度,使华南的降水减少江淮流域的降水增多;高 原冬季积雪深度的增加比积雪面积的扩大和春季积雪深度的增加对后期气候的影响 更大。 • 张顺利(2001年)利用数值试验研究了青藏高原积雪对亚洲夏季风和我国东部气候 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积雪造成亚洲大气环流较大的年际变化,高原积雪 改变了高原陆面春、夏季的热状况使亚洲夏季风爆发推迟天左右。模拟了青藏高原 积雪异常的气候效应并检验了诊断分析结果,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高原雪深和雪 盖的正异常推迟了东亚夏季风的爆发日期,减弱了季风强度,造成华南和华北降水 减少而长江和淮河流域降水增加。 • 朱玉祥等(2009年)利用区域气候模式对青藏高原前冬积雪对次年夏季中国降水的 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所得结果与实际观测的积雪和降水的关系较为吻合,即 长江流域、新疆地区夏季多雨,华北和华南少雨,这与我国最近二十年来维持的 25 “南涝北旱”雨型较为一致。
• 冰川冰的分布和变化
• 目前全球冰川面积约为1550×104平方千米,占陆地面积的10%以上;总 体积为2400~2700×104立方千米,如果这些冰全部融化,将使全球洋面 上升66米。 • 南极和格陵兰冰原(又称大陆冰川);北极岛屿冰盖;高山冰川
6
冰川的概念和类型
• 冰川(GLACIER)的概念
第二篇 以自然为主的环境演变
第五章 全球自然环境的形成与演化 第六章 全球冰雪圈和海面变化 6.1 全球冰雪圈变化 6.2 全球海面变化 第七章 厄尔尼诺与温盐环流
1
6.2
6.1 全球冰雪圈变化
一、冰雪圈的定义及构成
二、冰雪圈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 三、冰川与全球变化
6.2 复习题
2
一、冰雪圈的定义及构成
• 足够多的降雪 • 足够低的温度
• 加积作用和冰川的增长 • 消融作用和冰川的退缩
• 冰川平衡
8
9
10
山谷冰川
• 又称高山冰川 • 形成与雪线以上高度,沿着山谷向下移动,占据山谷的全部宽 度,将谷底掩埋在几百米的冰之下。
• 低纬度:冰斗
• 高纬度:山麓冰川
• 海岸山脉:冰山
11
(2)海冰 狭义:由海水冻结而成的冰 广义:在海洋中所见到的冰(包括进入海洋的大陆冰川、河冰和湖冰) 海冰研究的意义:
• 固定冰:与海岸、岛屿与海底冻结在一起的冰。如沿岸冰等
• 浮冰、冰架和冰山
13
14
• 海冰的特点:
• 各种形式的海冰全部都是冻结的淡水
• 会将盐分大部分排出冰外,而增大冰下海水的盐度,加强冰下海水的对流、 进一步降低海水的冰点 • 人类生存必需的淡水资源最为重要的储备
• 海冰的时空分布
• 空间分布:高纬度海区;北冰洋和南极洲是地球上海冰最集中的地区; • 时间变化
31
第四纪大冰期气候
这次大冰期可分为四次冰期,三次间冰期和一个冰后期
原因:米兰科维奇理论??
32
导致冰川变化的全球气候变化
33
WHAT IS THE CAUSE OF GLACIAL-INTERGLACIAL CYCLES?
Top:Solar radiation varies smoothly through time with a strong cyclicity of ~23,000 years, as seen in this time-series of July incoming solar radiation at 65°N (Berger and Loutre, 1991). Middle:Glacial-interglacial cycles last ~100,000 years and consist of stepwise cooling events followed by rapid warmings, as seen in this time-series inferred from hydrogen isotopes in the Dome Fuji ice 34 core from Antarctica (Kawamura et al., 2007). Bottom:Atmospheric CO2 measured from bubbles in Dome Fuji ice shows the same pattern as the temperature time-series (Kawamura et al., 2007).
1、地质时期的气候
2、第四纪冰期中冰川范围和规模
3、末次冰盛期以来中国冰川的变化
4、近百年来冰雪面积的变化
28
1、地质时期的气候
• 大冰期:全球意义、时间较明确
• 震旦纪:距今约6亿年前 • 石炭-二叠纪:距今2-3亿年,主要影响 南半球
• 第四纪:距今200万年前开始到现在
• 大间冰期
• 寒武纪-石炭纪大间冰期:石炭纪是古气 候中典型的温和湿润气候 • 三叠纪-第三纪大间冰期气候
• 原因
• 海陆分布格局
• ???
29
第一次大冰期 间 冰 期
第二次大冰期 间 冰 期
第三次大冰期 距今二、三百 万年前
距今6亿年前
距今2.3亿年前
元古代震旦纪 大冰期
古生代石炭—二 叠纪大冰期
新生代第四纪 大冰期
特点:波动变化,冷暖干湿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 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中生代以干旱为主,新生代以湿润为主。
• 地质年代的变化
• 年际变化
• 海冰空间分布的季节变化
15
(3)地下冰
• 地面之下,大部分赋存在多年冻土中,作为多年冻土土壤颗粒 间空隙中的冰晶存在。 • 分布和变化:教材206页
16
二、冰雪圈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
1、冰雪覆盖与气温 2、冰雪覆盖与大气环流和降水
17
1、冰雪覆盖与气温
• 冰雪覆盖面积的季节变化是全球气温季节变化的重要原因,北半
冰雪圈是除海洋以外的第二大
水分储藏库, 其所含的水量
占陆地淡水的75%。
4
2、冰雪圈的构成
各种形态常年处于冻结状态的冰雪,主要有以下三种形态: (1)冰川冰 (2)海冰 (3)地下冰
5
(1)冰川
• 概念:冰川冰、冰川 • 形成——由粒雪经成冰作用而成
• 冷型成冰作用:干冷环境下
• 暖型成冰作用:温湿环境下
的有效辐射在相同温度条件下比其他下垫面大
(2)冰雪-大气间的能量和水分交换特性
• 冰雪-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很微弱:冰雪对太阳辐射的透射率和导热率都很 小。 • 冰面表面的饱和水汽压比同温度水面低,冰雪不仅有制冷的作用,还有致干 的作用 • 冰雪表面形成冷而干的气团。地面长波辐射因空气中缺乏水汽而大量散逸到 宇宙空间,大气逆辐射微弱。
1、冰雪圈的定义 泛指地球表层中水体以固态保存的圈层。
地球表面常年被冰雪覆盖的不连续区域所组成的圈层。
• 水圈的组成部分:冰雪形式,永久冰;第二大水分储存库 • 不连续 • 约占陆地面积的10% • 水圈物质三态转换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 是气候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 • 冰雪圈的分布范围对地球表面温度的变化极为敏感
3
组成部分 海洋水 河流水 湖泊水 地下水 合计
体积 106km3 1370 0.0017 0.125 9.5
占总水量 的份额 97.25 0.0001 0.01 0.68
组成部分 土壤水 大气水 生物水 永久冰 1408.705
体积 106km3 0.065 0.013 0.0006 29
占总水量 的份额 0.005 0.001 0.00004 2.05
球和南半球各自的月平均气温均与冰雪覆盖面积呈负相关关系。
• 冰雪覆盖制冷效应的原因
(1)冰雪表面的辐射特性
(2)冰雪-大气间的能量和水分交换特性
(3)潜热交换
(4)冰雪-气温之间的反馈作用
18
(1)冰雪表面的辐射特性
• 冰雪表面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反射率大 • 冰雪表面的长波辐射能力强(与黑体相似,地面多为灰体),使得冰雪表面
南极冰雪与我国梅雨
• 南极冰雪面积扩展的年份—— • 南极大陆极地反气旋加强—— • 绕极低气压向低纬度扩展—— • 行星风带向北推进—— • 赤道辐合带北移—— • 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北移 • 南极冰雪分布有明显的偏心现象—— 最冷中心在东半球 • 由此向北扩展至澳大利亚——
• 澳大利亚向北推进的冷空气更强——
0.16
-0.09
-22.2 22.1
1.03
-7.9 8.9
3.33
5.6 -2.3
8.31
15.5 -7.2
2.98
19.0 -6.1
16.73
14.5 2.2
15.60
6.0 9.6
11.55
-8.0 19.6
10.13
-28.0 38.1
22
8.56
-40.0 48.5
雅库茨克气温 -43.5 -35.3 /° C 差值/°C 44.9 35.5
• 世界大洋约有3~4%的面积被海冰覆盖,对船舶航行、海底采矿及极地海洋考 察等形成严重障碍,甚至造成灾害。
• 对海洋水文状况有重要影响
• 对全球气候、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影响 • 对未来人类淡水供应有种要的潜在价值
12
• 海冰大致可分为流冰和固定冰两大类:
• 流冰:浮在海面,随风,流、浪的作用而流动的海冰。可进一步 分为初生冰、冰皮、尼罗冰、莲叶冰等等。(图)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冬、春积雪是中国夏季降水一个强的 “信号”,从而成为夏季降水预测的主要因子之一应用在中国夏 季降水预测的业务实践中。但是,高原积雪作为预测信号仍然 具有不确定性。
26
三、冰川与全球变化
1、冰川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2、冰川的形成和变化 3、过去的冰川动态和全球变化
27
三、过去的冰川动态和全球变化
(3)当太阳高度增大,太阳辐射增强时,融冰化雪还需要消耗 大量的热能
• 在春季无风的天气条件下,融雪地区的气温往往比附近无积雪覆 盖区的气温低数十度。
(4)冰雪-气温之间的反馈作用
20
2、冰雪覆盖与大气环流和降水
• 鄂霍次克海的海冰、南极冰雪状况与我国长江流域梅雨
• 青藏高原积雪对我国夏季风和降水的影响
30
第四纪气候变化
• 第四纪是距今260万(?)年前开始的地球史上最近的一次大冰期,大冰期由冷暖干湿交替出现 的亚冰期和亚间冰期组成。
• 国际上,根据对阿尔卑斯山第四纪的山岳冰川研究,将第四纪冰期确定为几个亚冰期,即: 1909年德国地貌学家彭克和布吕克纳建立的由老到新的贡兹、民德、里斯、武木等4个冰期。 1930年埃伯尔和谢弗发现了贡兹冰期之前的冰川作用遗迹,又补充了较老的多瑙冰期和更老的 拜伯冰期。 • 在我国,这一时期也相应地出现了鄱阳亚冰期(137~150万年前)、大姑亚冰期(105~120万年 前)、庐山亚冰期(20~32万年前)与大理亚冰期(1~11万年前)4个亚冰期。在亚冰期内,平 均气温约比现代低8 ℃~ 12℃。 • 在距今1.8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最盛时期(LGM),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10℃~15℃。 • 一直到1. 65万年前,全球的冰川开始融化,大约在1万年前大理亚冰期(相当于欧洲的武木亚冰 期)消退,北半球各大陆的气候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基本上形成为现代气候的特点。 • 第四纪还可以划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更新世260-1万年前;全新世1万年以来。
• 影响北太平洋西部环流——
• 如1969年,南极冰雪量少,丰梅年;
1972年,南极冰雪量多,枯梅年
23
青藏高原积雪对我国夏季风和降水的影响
• 青藏高原地表最显著的特征是广泛分布着积雪和冻土,尤其在冬春季。 • 积雪具有较高的反照率和较低的导热率,新雪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强烈 反射,增强了高原表层的辐射冷却效应; • 春季积雪开始融化时,改变了高原地区的土壤湿度和地表水文状况。
• 原义:发育在高山峡谷中,沿着谷地像河川那样向山下缓慢流动的巨 大冰体,山谷冰川。“冰”,描述物质属性;“川”描述外部形态。 • 现在:陆地上显示出运动特征的巨大质量的冰。
• 基本类型
• 高山冰川(山谷冰川,线状) • 大陆冰原(大陆冰川,面状) • 冰盖(冰帽,面状,大陆冰原)
7
冰川的形成
• 冰川形成的必要条件
21
该区海冰的形成与西伯利亚内陆冬季
的寒冷气候有关(西风带)
初夏,特别是6、7月,是同纬度地带 中最寒冷的地带 向南移动的冷空气的主要源地之一, 对梅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梅雨长期预
wenku.baidu.com
报需考虑该海区年初的冰雪覆盖面积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鄂海东南角表 1.42 层水温/°C
• 以上这些使得青藏高原对其上大气的非绝热加热作用发生变化,进一步通
过大气环流作用影响亚洲夏季风,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夏季降水。
24
• 郑益群等(2000年)和钱永甫等(2003年)用区域气候模式对高原积雪的气候效应 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积雪对中国夏季风气候的影响显著;青藏高原积雪 的增加会明显减弱亚洲夏季风的强度,使华南的降水减少江淮流域的降水增多;高 原冬季积雪深度的增加比积雪面积的扩大和春季积雪深度的增加对后期气候的影响 更大。 • 张顺利(2001年)利用数值试验研究了青藏高原积雪对亚洲夏季风和我国东部气候 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积雪造成亚洲大气环流较大的年际变化,高原积雪 改变了高原陆面春、夏季的热状况使亚洲夏季风爆发推迟天左右。模拟了青藏高原 积雪异常的气候效应并检验了诊断分析结果,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高原雪深和雪 盖的正异常推迟了东亚夏季风的爆发日期,减弱了季风强度,造成华南和华北降水 减少而长江和淮河流域降水增加。 • 朱玉祥等(2009年)利用区域气候模式对青藏高原前冬积雪对次年夏季中国降水的 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所得结果与实际观测的积雪和降水的关系较为吻合,即 长江流域、新疆地区夏季多雨,华北和华南少雨,这与我国最近二十年来维持的 25 “南涝北旱”雨型较为一致。
• 冰川冰的分布和变化
• 目前全球冰川面积约为1550×104平方千米,占陆地面积的10%以上;总 体积为2400~2700×104立方千米,如果这些冰全部融化,将使全球洋面 上升66米。 • 南极和格陵兰冰原(又称大陆冰川);北极岛屿冰盖;高山冰川
6
冰川的概念和类型
• 冰川(GLACIER)的概念
第二篇 以自然为主的环境演变
第五章 全球自然环境的形成与演化 第六章 全球冰雪圈和海面变化 6.1 全球冰雪圈变化 6.2 全球海面变化 第七章 厄尔尼诺与温盐环流
1
6.2
6.1 全球冰雪圈变化
一、冰雪圈的定义及构成
二、冰雪圈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 三、冰川与全球变化
6.2 复习题
2
一、冰雪圈的定义及构成
• 足够多的降雪 • 足够低的温度
• 加积作用和冰川的增长 • 消融作用和冰川的退缩
• 冰川平衡
8
9
10
山谷冰川
• 又称高山冰川 • 形成与雪线以上高度,沿着山谷向下移动,占据山谷的全部宽 度,将谷底掩埋在几百米的冰之下。
• 低纬度:冰斗
• 高纬度:山麓冰川
• 海岸山脉:冰山
11
(2)海冰 狭义:由海水冻结而成的冰 广义:在海洋中所见到的冰(包括进入海洋的大陆冰川、河冰和湖冰) 海冰研究的意义:
• 固定冰:与海岸、岛屿与海底冻结在一起的冰。如沿岸冰等
• 浮冰、冰架和冰山
13
14
• 海冰的特点:
• 各种形式的海冰全部都是冻结的淡水
• 会将盐分大部分排出冰外,而增大冰下海水的盐度,加强冰下海水的对流、 进一步降低海水的冰点 • 人类生存必需的淡水资源最为重要的储备
• 海冰的时空分布
• 空间分布:高纬度海区;北冰洋和南极洲是地球上海冰最集中的地区; • 时间变化
31
第四纪大冰期气候
这次大冰期可分为四次冰期,三次间冰期和一个冰后期
原因:米兰科维奇理论??
32
导致冰川变化的全球气候变化
33
WHAT IS THE CAUSE OF GLACIAL-INTERGLACIAL CYCLES?
Top:Solar radiation varies smoothly through time with a strong cyclicity of ~23,000 years, as seen in this time-series of July incoming solar radiation at 65°N (Berger and Loutre, 1991). Middle:Glacial-interglacial cycles last ~100,000 years and consist of stepwise cooling events followed by rapid warmings, as seen in this time-series inferred from hydrogen isotopes in the Dome Fuji ice 34 core from Antarctica (Kawamura et al., 2007). Bottom:Atmospheric CO2 measured from bubbles in Dome Fuji ice shows the same pattern as the temperature time-series (Kawamura et al., 2007).
1、地质时期的气候
2、第四纪冰期中冰川范围和规模
3、末次冰盛期以来中国冰川的变化
4、近百年来冰雪面积的变化
28
1、地质时期的气候
• 大冰期:全球意义、时间较明确
• 震旦纪:距今约6亿年前 • 石炭-二叠纪:距今2-3亿年,主要影响 南半球
• 第四纪:距今200万年前开始到现在
• 大间冰期
• 寒武纪-石炭纪大间冰期:石炭纪是古气 候中典型的温和湿润气候 • 三叠纪-第三纪大间冰期气候
• 原因
• 海陆分布格局
• ???
29
第一次大冰期 间 冰 期
第二次大冰期 间 冰 期
第三次大冰期 距今二、三百 万年前
距今6亿年前
距今2.3亿年前
元古代震旦纪 大冰期
古生代石炭—二 叠纪大冰期
新生代第四纪 大冰期
特点:波动变化,冷暖干湿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 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中生代以干旱为主,新生代以湿润为主。
• 地质年代的变化
• 年际变化
• 海冰空间分布的季节变化
15
(3)地下冰
• 地面之下,大部分赋存在多年冻土中,作为多年冻土土壤颗粒 间空隙中的冰晶存在。 • 分布和变化:教材206页
16
二、冰雪圈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
1、冰雪覆盖与气温 2、冰雪覆盖与大气环流和降水
17
1、冰雪覆盖与气温
• 冰雪覆盖面积的季节变化是全球气温季节变化的重要原因,北半
冰雪圈是除海洋以外的第二大
水分储藏库, 其所含的水量
占陆地淡水的75%。
4
2、冰雪圈的构成
各种形态常年处于冻结状态的冰雪,主要有以下三种形态: (1)冰川冰 (2)海冰 (3)地下冰
5
(1)冰川
• 概念:冰川冰、冰川 • 形成——由粒雪经成冰作用而成
• 冷型成冰作用:干冷环境下
• 暖型成冰作用:温湿环境下
的有效辐射在相同温度条件下比其他下垫面大
(2)冰雪-大气间的能量和水分交换特性
• 冰雪-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很微弱:冰雪对太阳辐射的透射率和导热率都很 小。 • 冰面表面的饱和水汽压比同温度水面低,冰雪不仅有制冷的作用,还有致干 的作用 • 冰雪表面形成冷而干的气团。地面长波辐射因空气中缺乏水汽而大量散逸到 宇宙空间,大气逆辐射微弱。
1、冰雪圈的定义 泛指地球表层中水体以固态保存的圈层。
地球表面常年被冰雪覆盖的不连续区域所组成的圈层。
• 水圈的组成部分:冰雪形式,永久冰;第二大水分储存库 • 不连续 • 约占陆地面积的10% • 水圈物质三态转换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 是气候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 • 冰雪圈的分布范围对地球表面温度的变化极为敏感
3
组成部分 海洋水 河流水 湖泊水 地下水 合计
体积 106km3 1370 0.0017 0.125 9.5
占总水量 的份额 97.25 0.0001 0.01 0.68
组成部分 土壤水 大气水 生物水 永久冰 1408.705
体积 106km3 0.065 0.013 0.0006 29
占总水量 的份额 0.005 0.001 0.00004 2.05
球和南半球各自的月平均气温均与冰雪覆盖面积呈负相关关系。
• 冰雪覆盖制冷效应的原因
(1)冰雪表面的辐射特性
(2)冰雪-大气间的能量和水分交换特性
(3)潜热交换
(4)冰雪-气温之间的反馈作用
18
(1)冰雪表面的辐射特性
• 冰雪表面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反射率大 • 冰雪表面的长波辐射能力强(与黑体相似,地面多为灰体),使得冰雪表面
南极冰雪与我国梅雨
• 南极冰雪面积扩展的年份—— • 南极大陆极地反气旋加强—— • 绕极低气压向低纬度扩展—— • 行星风带向北推进—— • 赤道辐合带北移—— • 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北移 • 南极冰雪分布有明显的偏心现象—— 最冷中心在东半球 • 由此向北扩展至澳大利亚——
• 澳大利亚向北推进的冷空气更强——
0.16
-0.09
-22.2 22.1
1.03
-7.9 8.9
3.33
5.6 -2.3
8.31
15.5 -7.2
2.98
19.0 -6.1
16.73
14.5 2.2
15.60
6.0 9.6
11.55
-8.0 19.6
10.13
-28.0 38.1
22
8.56
-40.0 48.5
雅库茨克气温 -43.5 -35.3 /° C 差值/°C 44.9 35.5
• 世界大洋约有3~4%的面积被海冰覆盖,对船舶航行、海底采矿及极地海洋考 察等形成严重障碍,甚至造成灾害。
• 对海洋水文状况有重要影响
• 对全球气候、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影响 • 对未来人类淡水供应有种要的潜在价值
12
• 海冰大致可分为流冰和固定冰两大类:
• 流冰:浮在海面,随风,流、浪的作用而流动的海冰。可进一步 分为初生冰、冰皮、尼罗冰、莲叶冰等等。(图)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冬、春积雪是中国夏季降水一个强的 “信号”,从而成为夏季降水预测的主要因子之一应用在中国夏 季降水预测的业务实践中。但是,高原积雪作为预测信号仍然 具有不确定性。
26
三、冰川与全球变化
1、冰川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2、冰川的形成和变化 3、过去的冰川动态和全球变化
27
三、过去的冰川动态和全球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