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大道之行也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896da4964bcf84b8d57b85.png)
大道之行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重点】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教学难点】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自主助学案】1、解题并了解作者:《礼记》,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编纂,故称《小戴礼》。
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
2、“四书”包括、、和,“五经”包括、、、和《礼记》。
3、朗读课文,读准节奏和字音。
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选贤与.能()矜.寡孤独()谋闭而不兴.()讲信修睦.()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5、通假字:选贤与能: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课堂探究案】1、解释加粗字:不独亲其亲:①亲:②亲:不独子其子:①子:②子:2.古今异义词:⑴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⑵女有归:..⑶盗窃乱.作而不作:(4)是.谓大同:2、翻译下列语句。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⑵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⑷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3、找出文中出现的成语:、。
4、把文章划为三个层次,在文中标出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5、什么是“大道”、“大同”?6、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四、探究性思维训练1.思考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2。
如何评价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拓展延伸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课堂检测案】1、本文选自《》,是______家经典之一,大约是________末年或________ 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1c261fe45c3b3567ec8bcc.png)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认知,树立积极的理想。
重点:积累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理解“大同”社会的积极意义。
热身活动1、虽然我年龄大了,但我认为我挺有想法的。
2、这沙漠太毙(壮观)了。
3、离家太久了,我太想家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看囝片、思考:描绘了什么样画图?你感受到了什么?二、解题,了解《礼记》三、教学过程(一)朗读品韵。
正确流利地朗读,掌握感情、停连、语速。
1、自读质疑。
生完成:勾划读音有困难的字、词,以及朗读有困难的句子。
(明确字音:选贤与能矜寡孤独幼有所长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明确节奏:a故/人不独亲其亲b使/老有所终c货/恶其弃于地也……力/恶其不出于身也2、齐读,读出节奏。
3、师范读,生听读。
注意语速、感情、停连、重音。
4、齐读,体会音韵之美。
5、读关键句,强化重点。
6、齐读,读出心得(二)译读知意。
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
1、结合注释,译读课文,产生疑问。
公:共同所有终:终老天年用:用武之地长:顺利成长养:温馨供养是故:因此2、生生合作,解决部分问题。
3、师生共议,解决剩余问题。
明确:大道之行也选贤与能故人不独亲其亲矜、寡、孤、独是谓大同4、全文翻译(三)品读探旨。
比较朗读文中的6“有”、8“不” ,想想“大道之行”后,所实现的“大同”社会具有什么特征?(四)拓展延伸现在我们现实“大同”社会了吗?我们应该为“大同”社会的实现做些什么呢?(五)背诵课文《大道之行也》导学案大道之行也,,选与,讲修。
故人,,使,,,矜、、、,废疾者皆有所养,男,。
货恶其弃于地也,;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是故,,故,是谓大同。
(六)巩固练习1、解词选贤与能矜、寡、孤、独2、翻译句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根据要求填空文中人人安居乐业,男人女人各司其职的句子是:,(七)布置作业为实现“大同”社会,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结合社会核心价值观,想想你应该会做出怎样的努力?写下来。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24课《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24课《大道之行也》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526b40b0717fd5370cdc8b.png)
二四大道之行也【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学习重点】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2、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学习难点】1.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2.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2、相关资料《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选贤与能()矜寡孤独()男有分()2.通假字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3、词类活用不独亲其亲:①亲:以……为亲,意动用法;②亲:亲人不独子其子:①子:以……为子,意动用法;②子:孩子,儿女;4、理解重点句子: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5、出自本文的成语【合作探究】6、“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7、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8、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9、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10、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精练精读】1、解释下列加点字①选贤与能()②故人不独亲其亲()③男有分()④是故谋闭而不兴()⑤是故谋闭而不兴()⑥力恶其不出于身也()2、翻译下列句子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②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3请谈谈你是怎样理解“天下为公”的4、“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5、“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请举例说明【主题阅读】(一)挟泰山以超北海,语①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②,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③?(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注:①语(yù):告诉②王(wàng):统一天下③与:语气助词,无义1、翻译下列句子①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2、请摘出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一语意思相同的一句3、孟子擅长以事作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文中运用什么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4、与课文相比,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二)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礼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学记》)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大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不可不学也——(《曲礼》)1.给下列字注音弗()琢()兑()尚()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1)弗学而能弗:(2)其次务施报施:(3)玉不琢,不成器琢:(4)人有礼则安安:3.《礼运》中“然后能为之”中的“之”是指文中的(原句)4.平常所说的“七情六欲”中的“七情”是指4.翻译下列句子(1)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译文:(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译文:(3)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不可不学也译文:5.熟读《曲礼》中的选文,结合实际浅谈你对礼的见解【拓展提升】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教(学)后记】第二十四课1、jǔguānfèn 5、成语:鳏寡孤独、夜不闭户 6、“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7、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有归”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8、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9、“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黄帝、颛臾、帝齿、尧、舜)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10、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推知鳏寡孤独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精读精练:1、①通“举”,推举②以……为亲③职份,指职业、职守④因此⑤发生⑥从2、①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②所以,(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3、就是说,政权(或者包括社会财富)都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4、有三条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5、有《桃花源记》其实就是“大同”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体现出文中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主题阅读:(一)1、①(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北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②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是什么原因呢?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用了两个事例,一是“挟泰山以超北海”,一是“为长者折枝”,说明一个人是否想有所作为,关键要看他有没有真正付诸行动 4、尽管孟子提出的这一主张有其进步的倾向,但从“天下可运于掌”来看,其主要目的还是为统治阶级称霸天下服务的,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二)1.fúzhuóduìshànɡ2.(1)不(2)实行、引申为给予恩惠(3)琢磨、雕琢(4)安定3.喜、怒、哀、惧、爱、恶、欲4.(1)什么是人情呢?人情就是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心理因素,不必学习就能做到(2)玉的质地虽好,但不加琢磨,就不会成为美好的器物人虽贵为万物之长,但不通过学习,也不会明白道理(3)人有了礼,才能得到安定;失去了礼,就要发生倾覆因此说礼是不可不学习的5.(仅作参考)人际关系,处理上应该重礼尚往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注重社会道德以礼为度养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样社会才安定,人们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中学语文: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中学语文:大道之行也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ed9a1cde80d4d8d15a4fde.png)
初二语文《大道之行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通过诵读,领会本文的丰富内涵,理解“天下为公”。
【使用说明】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资料链接】《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为西汉戴圣编纂,共49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
《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自主学习】1、熟练朗读课文,在书上划分停顿节奏,不会的做标记,并给生字注音。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寡孤独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2、解释词语。
大道之行.故.人不独.亲其亲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是故..而不作...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故外户..而不闭.天下为.公3、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选贤与能: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4、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5、一字多义词语解释。
为①天下为公②不必为己闭①是故谋闭而不兴②故外户而不闭亲不独①亲其②亲子不独②子其②子6、翻译课文。
【合作研讨】1、出自本文的成语有:2、把文章划为三个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3、“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4、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5、任何想象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6、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实战演练】1、《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是之一,大约是之际,儒家学者托名的答问的著作。
2.根据所给的意思用文中的词语回答老而无子的人。
第五单元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第五单元大道之行也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4160c2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81.png)
第五单元24、大道之行也设计:田显玉审阅:八年级语文备课组【学习目标】⒈熟读成诵,把握字词。
⒉合作探讨,大同思想。
⒊联系生活,理解提升。
【学习重点】一、把握“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二、熟读成诵,把握字词。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进程】:一、激趣导入同窗们,咱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 ?桃花源记?给咱们描画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
今天,咱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资料链接】??,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
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和他的侄子。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在后来的流传进程中假设断假设续,到唐朝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即咱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这两种书各有偏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超卓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讲解经文的逐渐成为,到唐朝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朝被列入‘〞当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⒈一读课文,听一听,朗诵节拍。
⑴视频朗诵,体会朗诵停顿。
⑵教师范读课,学生勾画生字词。
⑶学生自读,注意文中停顿。
〔学法指导:①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说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②“天下〞三句用排列语气读,要读出层次感。
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看成一顿。
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看成一顿。
③“没必要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④“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⑤末句是全文结论,要一字一顿,字字清楚、语气肯定。
〕⑷学生朗诵,试着背诵。
⒉二读课文,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完成以下练习。
⑴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选贤与.能〔jǔ〕②矜.、寡、孤、独、废疾者〔guān〕③男有分.〔fèn〕④货恶.其弃于地也〔wù〕⑵解释以下加点的字。
八年级语文上册《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大道之行也》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bcc18dc5e009581b6bd9ebb3.png)
八年级语文上册《大道之行也》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朗读并背诵课文。
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4、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重点】
1、朗读成诵,并能准确默写课文。
2、疏通文意,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预习参考】
1、《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全书共49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
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
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
大道之行也 导学案
![大道之行也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d37de4804d2b160a4ec0b2.png)
大道之行也导学案24、大道之行也导学案课型:新授课新授主备:刘花芬审核:于振巧时间:2014、9、25课时:2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有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
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
《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2、解释“大道”、“大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3、你知道名人对社会理想有何论述?——孔子:大同——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陶渊明:世外桃源——孙中山:民族、民生、民权三民主义——16世纪英国的莫尔,在《乌托邦》描绘了一个公社式的社会【展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主学习、合作研讨中的问题。
【检测延伸】1.给加粗的字注音并对其做解释。
老而无子的人。
()老而无夫的人。
()老而无妻的人。
()幼而无父的人。
()2.根据所给的意思用文中的词语回答①选贤与能()________________。
②男有分,女有归()________________。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________________。
④陶后鲜有闻()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语句: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上题语句划分节奏。
4.(一)语段点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4课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24课大道之行也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931e535022aaea998f0fb7.png)
24课《大道之行也》导学案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词汇;2、努力提高朗读、背诵的能力;3、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并树立乐于奉献、诚实守信、与人和睦相处等观念。
【课前预习】1、“四书”指()()()()。
2、“五经”是指()()()()()。
3、谁能说说本文的写作背景?【课堂导学】一、听录音,注意下列划线字的音和义: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寡孤独()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二、解释下面画线的词是()谓大同选贤与()能故()人不独亲()其亲讲信修()睦皆有所养()闭而不兴()不必藏()于己盗窃乱()贼而不作()三、翻译下列句子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4、男有分,女有归。
四、课文思想内容理解:1、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2、大同社会是怎样的社会呢?用自己的话概括。
五、拓展延伸:“大同”是一个儒家的理想的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
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课堂巩固】再次朗读课文,试着抓住重点词句背诵。
大道之行也,,选____与___,讲修。
故人__________,_________,使 ____,,,矜,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____,女有___.货恶其弃于地也, _____________;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____。
是故_______,_________,故,是谓大同。
24课《大道之行也》导学案答案课前预习1、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2、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3 写作背景: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诸侯争霸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和痛苦。
他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了此番言论。
一、jǔ通“举”,选拔 mù和睦 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fèn职分,职业 wù憎恶二、这选拔所以以……为亲培养供养发生私藏造反兴起三、1、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大道之行也》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11b158af1ffc4ffe47ac58.png)
《大道之行也》导学案编写:钱森审核:黄春建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把握字词。
2.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3.联系生活,理解提升。
预习学案一、自读课文,将下列问题完成并积累在笔记本上。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选贤与.能()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陶后鲜.有闻()矜.、寡、孤、独、废疾者()2.简介《礼记》3.认识背景二、根据提示读课文1.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2.“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要读出层次感。
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
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3.“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4.“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5.末句是全文结论,要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三、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探究学案一、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理一理:全文可分为几层?2.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这几个概念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三、合作探究大同思想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在班内展示。
1.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能从文中找出依据)2.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主题阅读】(一)挟泰山以超北海,语①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②,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③?(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注:①语(yù):告诉。
②王(wàng):统一天下。
③与:语气助词,无义。
1.翻译下列句子。
《大道之行也》导学案(含答案)
![《大道之行也》导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6b3652647d27284a735159.png)
24 大道之行也【学习目标】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
陶渊明《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
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
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二、预习1、解释加横线的词语不独亲其亲()()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 外户而不闭()选贤与能()矜、寡、孤、独()不独子其子()()2、翻译句子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⑵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⑶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4)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5)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三、整体感知:1、把课文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四、合作交流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2、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说明。
3、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五、课堂小结“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
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
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
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六、拓展延伸1、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2、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a668b218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43.png)
(2)男有分,女有归。
(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4)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照应此句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华歆()掷()去轩冕()()
(2)解释下列词语:
锄菜()片金()同席()废书()
(3)翻译句子:
①宁读如故。
。
②子非吾友也。
。
二、阅读并回答问题。
管仲、隰明①从桓公伐孤竹②,春往冬返,迷途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明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而水③。”乃掘地,遂得水。
。
【课堂检测】
1.加粗字注音并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贤与能(jǔ,通“举”,选拔)
B.盗窃乱贼而不作(zéi,小偷)
C.男有分,女有归(fèn,职分,指职业、职守)
D.货恶其弃于地也(wù,憎恶)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选贤与能 B.矜寡孤独
C.便要还家 D.出淤泥而不染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男有分( ) 货恶( )其弃 盗窃( ) 乱贼( )
3、阅读注解,掌握文言词语。
4、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大道之行也( ) (2)讲信修睦( )(3)不独子其子( ) (4)男有分( ) (5)女有归( )
(6)货恶其弃于地( )
(7)力恶不出于身( ) (8)外户而不闭( )
《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大道之行也》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49bc9c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ce.png)
大道之行也与个人理想
要点一
总结词
大道之行也与个人理想的关系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想的 社会环境,为个人理想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支持。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大道之行也所描绘的理想社会状态,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 机会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个 人应该将自己的理想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为社会的发 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社会的进步也会为个人理想的 实现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要性。
具体描述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通过描绘“大道”的特点,如公正、平等、和谐等,阐述了“大道 ”的内涵。在第二部分中,作者提出了实现“大道”的理想社会的途径和方式,如通过 教育、法律、文化等方式。在第三部分中,作者强调了实现“大道”的重要性,呼吁人
们为实现这一理想社会而努力奋斗。
重点词句解析
重点词句
拓展阅读
推荐阅读
《论语》中的"为政以德"篇,了解儒家思想Hale Waihona Puke 关于社 会治理的观点。深入研究
《礼记》中的相关篇章,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制 度和文化传统。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在各国游历讲学,目睹了社会的不公和混乱,深感 有责任为社会提出一套合理的治理方案和道德准则 。
《大道之行也》的创作
孔子在晚年时期,总结了自己一生的思想,写下了 《大道之行也》,提出了“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构想。
02
文章内容解析
文章主旨
文章主旨
本文主要阐述了作者对于“大道”的理解,以及如何实现“大道”的理想社会 。
作者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文宣圣王”。
《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大道之行也》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0ecc846529647d27285216.png)
24、《大道之行也》导学案初二语文【教学目标】:1、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自学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3.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1.背诵课文。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课前预习一、了解时代背景《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奠,蜡,读zh4),事毕,出游于观(gu1n,宫门外两旁的楼台)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古礼)。
言偃(即孔子的学生子游)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编辑而成,共49篇,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二、需掌握字的读音: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三、掌握通假字:1、选贤与能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课中学习案一、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疏通课文翻译,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一)词类活用:1.故人不独亲.其亲2.故外.户而不闭3.谋闭..而不兴4.盗窃乱贼....而不作5.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二)古今异义: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二、分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开火车逐句翻译。
1、生齐读课文。
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2、开火车逐句翻译课文。
3、大声朗读课文,同桌竞赛试背课文。
三、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大道之行也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大道之行也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fdc3d74d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b3.png)
《大道之行也》导学案第一课时课程名称:人生哲学课程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同砚将能够理解《大道之行也》的核心思想和内容,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育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进修内容:《大道之行也》是一部探讨人生道路的哲学作品,作者通过对人生的沉思和认知,提出了追求大道的观点。
进修目标:1. 理解《大道之行也》中的关键观点和观点。
2. 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3. 培育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导学活动:1. 开篇问题:你认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道路?2. 导入视频:播放相关哲学思想的视频,引导同砚沉思人生的意义和追求。
3. 导入文本阅读:请同砚阅读《大道之行也》的节选,沉思作者对人生道路的看法,并沉思自己的人生观。
4. 小组谈论:分成小组,谈论人生的意义和追求,探讨各自的想法和看法。
5. 思维导图:请同砚用思维导图绘制自己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追求,展示个人的沉思和理解。
6. 分组展示:请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展示小组谈论的效果和思维导图,分享彼此的看法和理解。
7. 结束谈论:总结各组的展示内容,引导同砚总结本节课的进修收获和体会。
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同砚们能够更深度地沉思人生的意义和追求,培育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期望同砚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不忘初心,坚定信念,追求自己的大道之行。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大道之行也》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分析《大道之行也》的主题和思想。
3. 理解《大道之行也》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和哲学观点。
4. 探讨《大道之行也》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和影响。
导学内容:1. 作者简介《大道之行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所著的著名著作,书中阐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和道家观点。
老子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的一位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被誉为“道家之祖”。
他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领重要塞位,对后世影响深遥。
2. 主要内容《大道之行也》是老子的代表作之一,书中主要探讨了道的观点和道家哲学。
《礼记二则》(虽有佳肴,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礼记二则》(虽有佳肴,大道之行也)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72ef37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b0.png)
《礼记二则》(虽有佳肴,大道之行也)导学案礼记二则 (虽有佳肴, 大道之行也) 导学案目标本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礼记二则》这篇文章。
通过研究本文,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大道、为什么大道之行与佳肴息息相关。
问题解析1. 文章中提到的“大道”,在哲学和宗教中有何含义?2. 为什么大道之行与佳肴相关?研究计划探索大道的含义首先,我们将探索“大道”的含义。
学生们可以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导师可以给予指导并分享相关的哲学和宗教知识。
学生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文章、书籍或者观看相关视频,深入理解大道的概念。
探索大道之行与佳肴的关系接下来,我们将探究为什么大道之行与佳肴相关。
学生们可以在小组中共享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导师可以引导学生以逻辑和理性的方式思考这个问题,并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学生们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进行网络研究或者讨论,进一步了解大道之行与佳肴的关系。
总结与讨论最后,我们将在全班讨论中总结并分享各自的发现。
导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现的重要性,并提出激发思考的问题。
目标达成评估学生达成目标的方式将通过他们对于问题的回答以及在讨论中展示的深度和广度来评估。
他们的理解是否准确、是否能够合理解释大道之行与佳肴的关系将成为评估的依据。
扩展研究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与大道和礼记相关的其他文本和哲学概念。
他们也可以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深入研究大道之行与佳肴的关系。
导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书籍、文章或者视频资源,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主题。
《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通用8篇)
![《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通用8篇)](https://img.taocdn.com/s3/m/998c8537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d4.png)
《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通用8篇〕《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篇1一、预习检测:1、正字音选贤与能〔〕睦〔〕鳏〔〕恶〔〕矜〔原读jīn,在文中读〕幼有所长〔〕男有分〔〕二、学习目的:知识与才能: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设想,把握“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1、重视诵读,进步朗读和背诵才能,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三、自主学习,互助探究: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
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3、重点掌握的词语:选贤与能:矜、寡、孤、独、有分:-废疾者:货恶其弃于地也: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兴:4、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5、提问: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的?6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四、展示训练,评价推进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有没有相似的地方?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
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五、拓展延伸,反思提升一个儒家的理想的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在小消费的根底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的。
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六、达标测试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xxx2、解释以下句子中的字故人不独亲其亲〔故:〕废疾者〔废疾:〕女有归〔归:〕谋闭而不兴〔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作:〕大同〔同:〕故外户而不闭〔闭:〕3、写出以下句子的通假字及其意义。
选贤与能: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4、《大道之行也》选自〔〕。
这是〔〕家经典之一,是西汉〔〕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
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大道之行也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cb9f314028915f814dc2e1.png)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初二语文《大道之行也》导学案编写人: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初二备课组【学习重点】1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2、培养朗读能力。
3、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学习重点】1 培养朗读能力。
2、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学习难点】理解文章所蕴涵的为国家、集体、他人谋利益的奉献精神。
【学法指导】朗读法,讨论法【知识链接】编写时间:【学习过程】一.了解文章来源。
1•孔子,____________ 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2.本文选自〈____________ 。
礼运,《礼记》的著作。
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3.《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__________ (朝代) _________ (编者)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你知道的儒家经典著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二.教师范读。
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选贤与能()修睦()矜寡孤独()编纂()货恶其弃于地也()2.你感觉本文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可能是一个什么样子?(用自己的话)男有分()门闩()三.多种方式朗读。
然后学生疏通课文。
1.对照注解独立解决以下词语的意思。
(括号前的词或加横线的词语)A.大道()之行()B.选贤与()能C.讲信修睦_()D. 故()人不独亲_()其亲E.a()F.皆有所养_()G男有生(I.不必藏_()H.货恶()其弃于地也)于己J.谋闭()而不土(K.盗窃乱咗(2.翻译下列语句。
)而不程()L.故外户而不闭_()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⑵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⑶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四.自由朗读。
背诵。
充分感受本文的要点和主旨。
1•默写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够安居乐业的文字。
2•默写表现人们对财富和劳动的观念都达到了一定境界的文字。
3•通过你的分析,你认为作者描述的大同社会具有哪些基本特征?4•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表意相近的语句。
《大道之行也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大道之行也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a0c1e83c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78.png)
《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理解《大道之行也》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导学内容:
1. 阅读课文《大道之行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式;
2. 分析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掌握其用法和意义;
3. 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三、导学过程:
1. 阅读课文《大道之行也》,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式,整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2. 分析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掌握其用法和意义,比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
3. 思考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自己的价值观,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与同砚们进行讨论。
四、拓展练习:
1. 阅读其他相关文章或书籍,扩大对“大道之行也”的理解;
2. 写一篇与《大道之行也》相关的读后感或评论,表达自己的看法;
3. 参与讨论或辩论活动,深入探讨“大道之行也”的意义和价值。
五、课后作业:
1. 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你认为什么是“大道之行也”?你如何理解“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句话?
2. 撰写一篇关于“大道之行也”的读后感或评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阅读《大道之行也》相关的其他文章或书籍,扩大对这个话题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重点】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难点】1.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2、相关资料《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
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
《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选贤与能()矜寡孤独()男有分()2.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3、词类活用不独亲其亲:①亲:以……为亲,意动用法;②亲:亲人。
不独子其子:①子:以……为子,意动用法;②子:孩子,儿女;4、理解重点句子: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5、出自本文的成语新课标第一网【合作探究】6、“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7、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8、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9、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10、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精练精读】1、解释下列加点字①选贤与能()②故人不独亲其亲()③男有分()④是故谋闭而不兴()⑤是故谋闭而不兴()⑥力恶其不出于身也()2、翻译下列句子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请谈谈你是怎样理解“天下为公”的。
4、“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5、“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请举例说明。
【主题阅读】(一)挟泰山以超北海,语①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②,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③(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注:①语(yù):告诉。
②王(wàng):统一天下。
③与:语气助词,无义。
1、翻译下列句子。
①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2、请摘出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一语意思相同的一句。
3、孟子擅长以事作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文中运用什么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4、与课文相比,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二)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
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礼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
——(《学记》)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大上贵德,其次务施报。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故曰礼不可不学也。
——(《曲礼》)1.给下列字注音。
弗()琢()兑()尚()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弗学而能弗:(2)其次务施报施:(3)玉不琢,不成器琢:(4)人有礼则安安:3.《礼运》中“然后能为之”中的“之”是指文中的(原句)。
4.平常所说的“七情六欲”中的“七情”是指。
新课标第一网4.翻译下列句子。
(1)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译文:(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译文:(3)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不可不学也。
译文:5.熟读《曲礼》中的选文,结合实际浅谈你对礼的见解。
【拓展提升】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
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教(学)后记】第二十四课1、jǔguānfèn5、成语:鳏寡孤独、夜不闭户6、“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7、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有归”。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8、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9、“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
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黄帝、颛臾、帝齿、尧、舜)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
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10、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推知鳏寡孤独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精读精练:1、①通“举”,推举②以……为亲③职份,指职业、职守④因此⑤发生⑥从2、①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②所以,(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3、就是说,政权(或者包括社会财富)都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4、有三条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5、有。
《桃花源记》其实就是“大同”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
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体现出文中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主题阅读:(一)1、①(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北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
”这确实是做不到。
②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是什么原因呢?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用了两个事例,一是“挟泰山以超北海”,一是“为长者折枝”,说明一个人是否想有所作为,关键要看他有没有真正付诸行动。
4、尽管孟子提出的这一主张有其进步的倾向,但从“天下可运于掌”来看,其主要目的还是为统治阶级称霸天下服务的,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二)1.fúzhuóduìshànɡ2.(1)不(2)实行、引申为给予恩惠(3)琢磨、雕琢(4)安定3.喜、怒、哀、惧、爱、恶、欲4.(1)什么是人情呢?人情就是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心理因素,不必学习就能做到。
(2)玉的质地虽好,但不加琢磨,就不会成为美好的器物。
人虽贵为万物之长,但不通过学习,也不会明白道理。
(3)人有了礼,才能得到安定;失去了礼,就要发生倾覆。
因此说礼是不可不学习的。
5.(仅作参考)人际关系,处理上应该重礼尚往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注重社会道德以礼为度养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样社会才安定,人们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24、《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4、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导学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男有分()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大道之行也()亲其亲()闭而不兴()是谓大同()二、指导学习?研讨(一)情境导入《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四)合作探究1、掌握以下文言实词。
(多媒体投影)1)大道之行也:施行2)选贤与能:通“举”3)讲信修睦:培养4)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
独,单独。
亲,以---为亲5)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6)皆有所养:供养7)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8)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9)不必藏于己:私藏10)谋闭而不兴:发生11)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
作,兴起12)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2、学生思考讨论: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3、指导学生翻译课文a自主探究理解翻译b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4、细读课文,探究讨论A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B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5、指导诵读1)、理清文章脉胳,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
全文可分三层(多媒体投影)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