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可谓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及我国的对日政策
![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及我国的对日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16b5aa777fd5360cba1adb1f.png)
四、正确看待和把握日本问题
(一)始终坚持从我长远战略高度认识稳定 中日关系的重要性 (二)坚决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开展对日 工作
1、如何理解中日间“政冷经热”的原因? 2、正确看待和把握日本问题
1、中日两国的实力基础出现均衡化趋势 2、中日相互交往的认识基础发生变化 3、中日关系的原则基础面临挑战 4、中日相互作用方式开始发生演变 5、中日政治与安全关系的促进因素减少 6、中日相互作用的内容范围不断扩大 7、中日关系诸领域间的平衡失调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
(三)中日关系的新特点
1、两国舆论相互作用的日益密切化、复杂化、敏感化 2、“政冷经热”
1、日本战后初期实行“亲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日无 邦交
麦克阿瑟
接受日本投降的仪式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
2、 70年代日本确立多边自主外交恢复日中邦交,构筑远东地区的日、 美、中三角关系
日 中 邦 交 正 常 化
田中角荣于1972年9月25日访华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
(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日关系出现的一系列新 变化
形势政策教研室
教师:朴雨龙
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 及我国的对日政策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
二、我国政府的对日政策 三、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问题 四、正确看待和把握日本问题 延大社科部形势与政策教研室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
一衣带水的近邻: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
二、我国政府的对日政策
(二)积极推进各个领域互利合作,扩大共同 利益 (三)大力弘扬民间传统友好 (四)坚持原则,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 坚决维护中日关系大局
以史为鉴,论中日关系
![以史为鉴,论中日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3d8440803d8ce2f0066235e.png)
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既 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 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中 日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正确看待和处理中 日关系,是两国人民,特别是两国政治家义不容辞的 历史责任。因此,我们必须要用“以史为鉴,面向未 来”的客观积极的态度来对待中日关系,努力构建促 进中日人民友好相处的坚固之桥。
目录
中日关系发展历史回顾
中日关系发展现状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周恩来总理曾将中日历史关系概括为:两千年 友好,五十年对立
两千年友好
中国和日本的接触可追溯到隋唐时期。当时中 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巨大,自然也波及东边岛 国日本。如同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艳羡中国 的文明制度一样,日本对中国社会的一切都有 很大的兴趣,并发挥了日本民族拿来主义的优 良传统。
日本占领钓鱼岛战略企图
控制海洋资源 监控东南台海
500公里
200海里
东海油气田争端问题
东海大陆架原油储量约1000亿桶,而世界最大 产油国沙特原油储量为2671亿桶,天然气储量 约为5万亿立方米,是美国气储量的1.5倍,沙特 天然气储量的8倍.
东海资源之争
中主张:“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 日主张:“中间线”划分法 两者相差约30万平方公里 2004年6月,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中川昭一 乘专机对中国的“天外天”、“平湖”、 “春晓”三大天然气田进行视察后,指责 中国企图独占东海海底资源 日本政界中的右翼势力加入这一合唱,要 求政府采取行动,“维护本国海洋权益” 2005年7月日授予帝国石油东海油气试采 权
温家宝总理访日----融冰之旅 福田康夫访华----迎春之旅 胡锦涛主席访日----暖春之旅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f609988d4d8d15abe234e6f.png)
第三,发展中日友好关系是中日领导人所做出的“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决策”,关乎“两国人民及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和“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就是说发展中日友好关系是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事业,任何一方的政府都不应忽视它,更不应破坏它,任何忽视、破坏中日友好的行为归根到底是违背了中日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过去100多年,中日有过极为不幸的历史。两国在地理上离得很近,即使在和平时期也难免磕磕碰碰,产生各种矛盾。为了维护我们这块地区的稳定,以利于两国乃至本地区发展,我们应特别注意尽量化解矛盾而不要激化矛盾。值得警惕的是,日本少数右翼正在有预谋、有步骤地破坏中日关系,他们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妄图激化中日两国和人民之间的矛盾,甚至妄图激化对方国家内部的矛盾,以达到煽动两国走向对立和冲突的险恶目的。我们决不能让中日关系被日本右翼牵着鼻子走,复交以来的经验教训越来越证明邓小平的一个精辟论断的正确性:“对一小撮不甘心中日友好的人,唯一的办法就是用不断加强友好、发展合作来回答他们。”
我国领导人上述致力于中日友好关系的论述昭示我们:
第一,中日友好关系是长远的,不能因为一时的波动而否定两国长远的友好关系。
中日为什么“要永远友好下去”?这是中日面对“两国是永远无法搬开的近邻”的现实、承接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历史所做出的正确抉择。中日应是友好的、稳定的邻居关系。还因为,发展中日友好关系是中国长期的国策,关系到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是说,发展中日友好关系是两国破坏它,任何忽视、破坏中日友好的行为归根到底是违背了中日人民的长远利益。
胡锦涛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立足于人民、着眼于人民、寄希望于人民”。我们一定通过争取大多数,争取和平主义力量,促使对华和平友好的政治力量和政策主张在日本国内获得更高的“支持率”,才能有力地反击日本右翼和强硬派掀起的逆流,防止中日关系被日本右翼和强硬派牵着鼻子走,坚决粉碎日本右翼通过挑动民族仇恨将中日友好关系引向相互对立对抗歧途的图谋。
中日关系及发展
![中日关系及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ce57723dd36a32d73758158.png)
中日关系及发展提起日本,我们就会想到日本的侵华战争,所以总是对日本痛恨不已,但日本的高科技产品又是让我们叹为观止的,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态看日本,怎样处理中日关系,中国和日本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我们怎样才能更好的发展好中日的关系。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日的潜在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日间潜在摩擦因素可归纳为五大领域:历史、台湾、安全、领土、经济。
这些问题既各有其缘由及解决方式,又“牵一发而动全身”。
例如,围绕历史是非的争执总是引发感情冲突,而感情冲突又会给政治交往和安全对话带来负面的舆论压力。
中日关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两国政府和民间逐渐形成一种理性应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使一种摩擦点燃另一种摩擦的全新局面。
2001年中日两国在处理“李登辉访日事件”、“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等政治摩擦和“大葱贸易战”这一经济摩擦时所采取的“政经分离”方式,就已初见抑制摩擦升级的良好效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观察中国社会的很多理论乃至一些偏见都带有“美国制造”的印记。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化的进展,中国经济界考察日本经济的很多观点乃至偏见也正日益受到庞大的美国舆论机器的影响。
尽管诸多潜在矛盾导致中日间摩擦不断,但中日关系仍得以在曲折中持续发展。
从客观基础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两国间不仅存在着潜在摩擦因素,更是存在着抑制这些摩擦因素的“谁也离不开谁”的共同利益因素和广泛、深厚的民间交往基础。
“以史为镜,可知兴衰”。
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以史为鉴”就成为处理中日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中国就把“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作为指导中日关系的基本原则。
“以史为鉴”的“史”,即中日关系的历史,如何理解和看待中日关系史,并从中找到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将是两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课题和现实任务。
提到中日关系史,历史上的中日甲午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就历历在目,它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刻骨铭心。
中日关系.docx
![中日关系.docx](https://img.taocdn.com/s3/m/253a3a41852458fb770b56f8.png)
(9)、2005年4月,胡锦涛主席出席在印度尼西亚首
都雅加达举行的亚非峰会期间与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 举行会晤,就发展中日关系提出了包括严格遵守《中 日联合声明》等三个政治文件在内的5点主张。同时, 日本首相小泉在亚非峰会中日领导人会晤和战后60周 年的书面声明中,分别重申对日本过去侵略历史表示 深刻反省和诚挚道歉。但另一方面,小泉多次参拜供 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致使中日两国首脑互 访机制中断多年,中日关系陷入僵局。
3、安培普三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安倍晋三于12月26日就任日本 第96任首相。日本自原首相吉田 茂以来,这是时隔64年后再次有 政治人物两度担任首相。安倍晋 三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安倍于1954年作为安倍晋太郎 的次子出生于东京。安倍晋太郎 其后成为日本外相。2岁时,外 祖父岸信介当选首相,3岁时其 父安倍晋太郎首次当选众议员。 安倍从小学到大学在都成蹊学 园度过。大学时,安倍加入了射 箭社团。据称虽然努力练习射箭, 但从未在比赛中获胜
4、日美关系对我国的影响有哪些
1951年9月8日,日本以独立国家的身份与美国签订《日 美安全条约》。这个条约主要是确立和约生效后日本和 美国的军事关系和美军在日本的特权。条约规定:日本 向美国提供陆海空军基地,美国则“为了和平与安全的 利益,日前愿意在日本国内和周围驻扎相当数量的武装 部队”(日美关系,可让供主讲人用) 美日关系的演变:、1、占领与被占领的关系。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日本成为战败国,美国以盟军的名义单独 占领了日本全境。(期间包括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扶 植);
5、我国如何真正全面超越日本
中国完全有能力有实力全面超越日本,因为中国上下 5000年的文明,更因为中国人民群众智慧的力量才是 最伟大的! 所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前途的,并不仅仅是依 靠国家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也不仅仅是依靠某个执 政党或某些政府行为,甚至不一定是依靠国土面积和 资源。它所依靠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整体素质和水 平,只有当国民具有了足够的文化水平,艺术修养, 科学知识,思想品德,民族意识,政治素养,民主意 识,乐观精神等等 ,才会具有现代工业文明的思想和 观念,才能对真理有正确而理性的识别能力,才能对 新事物新知识有足够的认知能力,通过他们的积极参 政议政,国家或民族才能与时俱进。这样我国才能全 面超越日本不是空口白话。
日本对华关系的原因分析
![日本对华关系的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7017fb2f121dd36a32d8236.png)
日本向中国学习政治、文化 、军事、经济等等 ,至今在 日 本 的各个领域都流淌着中国文化的血液。中国对 日本是无私的 ,中国对 日 本是大度的,但是 日 本报之于 中
国却是残暴 。现在 ,日本在对华 关系中处处使绊子 ,这既有历史和现 实原 因,也有 日 本 自己的文化因素。
关键词 :中 日关系;钓鱼岛
历史学家郭廷以曾说 “ 两千年来 中国给 予 日本甚多、深厚,而 日本报之于中国极其 残忍 , 近百年来 中国所遭受灾祸 虽然不能全 部归 之于 日 本 ,但 以 日本所造 成 的最 为 巨 大” 。这 比较客观地说 明了中 日近百年来 的 关系 ,也说明了 日 本对于中国的恩将仇报 。 日本对 华关 系 ( 一 )日 本政治心理的转 变 从心理上看 ,早在 1 5 9 2 年到 1 5 9 7 年, 日 本就意图以朝鲜为跳板 ,侵 占中国领 土, 中 日之间 的这场战争 是 日本 大陆政 策 的正 式 出笼和实践 , 也是宣告 日本 “ 学生 ”和中 国 “ 老师”第一次翻脸与对立 ,中 日这场较 量 ,中国虽然 占据上风 , 但是让 日 本 看到了 “ 老师不过尔尔” ,心中 已经失去对老 师的 尊重和胆怯 , 增加了 日 本 的信心 。于是才有 后来 1 8 9 4 年甲午 中 日 战争 , 在这场战争中 , 大清政府 把两千年 来老祖 宗积 累的 自信 和 荣誉全部输光了 ,日 本也看到 了天朝上 国的 无限衰败 , 轻 而易举地拿下了 “ 台湾及澎湖 列 岛” ,这一次较量增强 了 日 本对 中国的野 心。1 9 3 1 年日 本侵华战争开始 , 这场战争打 了 1 5年 ,当时中国人 口是 日 本 的 8倍 ,国 土面积是 日 本的 2 5倍 , 但是几乎整个 中国 被日 本拿下 ; 打到最后 日 本 由于兵力和物力 难以为继 ,同时在国际反法西斯 同盟 的支持 下 ,中国才打败 日 本 。在 日 本 ,国内有一种 错误 的认 识就是 这次侵华 战争 的失败 是败 在美国和苏联手下的 , 并不承认是 中国打败 了日 本, 所以 日 本在侵华战争结束 以后对 中 国仍然咄咄逼人 。 这次战争更 增强 了 日 本 的 雄心 。日 本认为称霸亚洲 ,鼎立世界是 没有 问题的。 从信心到野心到雄心的变化 , 说明日 本 通过较量已经有 了心理优势 。这种心理优势 是 由于 日本对 中国太过 了解 ,两千年来不断 向中国学习的结果 。 反观中国对 自己的学生 却一知半解 , 带有一种不屑的眼光 ,所以才 而再再而三的受到 自己学生的奚落。 ( 二 ) 日本对华关系的成因 从历史上来 ,日 本大陆政策由来 已 久, 1 5 9 2年 日 本进攻 朝鲜 就是 日本大陆 政策的 试水 ; 1 8 6 8 年, 明治天皇施行改革 , 发诏 “ 安 抚亿 兆 ,开拓万里波涛 ,布 国威 于四方” 。 体现出当时 日 本的雄 心壮志 , 而要实现这个 野心 ,就必须跨过 中国这座 “ 大 山” ,于是 “ 欲征服世界 。必先征服中国”的政策就 出 笼了 , 这也是 E l 本一直拿中国作为一个 “ 出 气筒 ” 、“ 靶子” 、“ 猎物 ”的历史原 因。 从 地理上看 ,日本一直不满足 于岛国状 态, 一方面岛屿的地理位置造成了 日本 “ 灭 顶之灾”的自然灾害多如牛毛 ,如台风、海 啸、地震 、火山等;另一方面岛屿的地理面 积有限 , 造成的人 口拥挤以及资源短缺成 为 日本发展的最大障碍。要突破这些 障碍就必 须走出岛屿 , 到陆地生存 .而 日本周边 , 最 有利 的也是 最富裕 的最广 阔的地块 就是 中
浅谈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和未来发展
![浅谈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和未来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10fc98784868762caaed583.png)
浅谈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和未来发展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因此,对于两个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其之间的关系对于世界来讲都是很受关注的,不管是树敌还是友好相处,对两国以及世界来讲,都是有着很大的关联。
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
对于有着这样关系的中日两国来讲,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两国人民,特别是两国政治家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提到中国关系史,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两千年友好”使中日长期和平,并共同发展。
中日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唐朝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五十年对立”使中日关系破裂,社会停滞不前。
日本“明治维新”后,在其迅速强大的国力支持下,忘记了两国两千年友好的历史传统,扩张野心膨胀,悍然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耻辱。
几十年后的侵华战争,在中国人民未愈的伤口上,日本军国主义又犯下滔天罪行。
虽然,在中日关系上存在着五十年对立的可耻历史,可是,对于中日关系来讲,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的“艰难和辛酸”的一页。
而对于中日关系的现状来讲,在整个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而日本经过二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两国现在都处于向更高的国际地位、更重要的国际角色转变过程中,两国的经济总和对世界经济影响很大,而且两国都处于亚洲,又是近邻,又有历史遗留问题,所以,中日关系存在着两方面的联系,首先就是不断发展的两国的经贸关系,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中日两国分别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其次就是陷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这一点的明显标志就是近几年中日之间一直没实现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互访,而这对于两个近在咫尺的国家来说是不正常的。
中日关系的历史
![中日关系的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4e52ab17f18583d04964596e.png)
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中日交往自古就有,中国对日本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中日间的关系周恩来说是两千年友好,五十年战争。
在现代,中日之间的关系又有的不一样的状况。
如何看待这些状况对分析中日关系的未来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在当今国际背景下中日关系的未来也不再只是两国之间的关系。
早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派徐福携带童男童女以及百工巧匠技师、武士、射手500多人,装带五谷种子、粮食、器皿、淡水等,入海去仙山求药。
徐福当时就到达了日本九州,并从此留在了那里。
日本有的学者称日本30%的人有中国血统,是徐福随行人员的后裔。
到了汉魏时期,日本屡派使者朝贡,请求册封据范哗《后汉书·东夷传》,后汉光武帝建武中元2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
光武赐以印绶”。
这是《汉书》以后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最早记录。
1784年,日本九州北部博多湾口的志贺岛发现了铸有“汉委奴国王”的金印一方,证明我国文献的真实性。
从隋朝到宋朝,中日间的关系表现的比较友好。
当时日本皇室向隋唐王朝统治者学习统治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文化文化,而宋朝时也表示过睦邻友好的意愿。
明清时期,由于倭寇和丰臣秀吉的两次战争的影响,中日之间呈现出一种敌对关系。
后来,虽然德川幕府向明朝提出建和恢复勘合贸易的要求,以求结束敌对关系,但由于各种原因明朝政府拒绝了德川幕府的要求,并厉行海禁。
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朝的日渐衰弱,日本为了解决其内部矛盾把目标转向了中国,从此开始了中日关系史上最黑暗的五十年的历史。
1972年9月25日,日本新首相田中角荣一行访华,9月29日在北京签署了并发表了《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国邦交正常化。
1972年中日之间之所以能实现邦交正常化,首先是两国人民长期共同奋斗的结果。
战后的中日关系经历了一个从“民间往来”到“半官半民”至恢复邦交的发展历程。
正是基于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实现邦交正常化才有了牢固的基础和现实的可能。
中日关系心得体会
![中日关系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d16cc7d6f90f76c661371adb.png)
中日关系心得体会【篇一:谈谈你对中日关系的认识】谈谈你对中日关系的认识中国与日本的关系,用周恩来总理的话来说就是:“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中日间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期,而在隋唐时期,中日交流达到顶峰,日本皇室为汲取隋唐王朝统治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文化多次遣使到中国和唐朝修好。
而近代以来,由于日本的侵华战争中日关系一度恶化到极点。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直到1972年,中日之间才恢复邦交正常化,但近三十年中日关系依然曲折反复。
1972年中日双方发表《中日联合声明》,标志着中日邦交正常化,一直到1989年,中日双方的关系一直朝着和平友好的方向发展。
但是从90年开始,双方关系一直曲折反复,直到2001年小泉纯一郎执政连续五年参拜靖国神社,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使中日关系达到最低点,出现“政冷经热的现象”。
这是自双方72年建交以来两国关系最糟糕的时期。
2006年,安倍晋三当选日本首相并于13日后访华,开启了中日关系的“破冰之旅”,正是他承认了继承“村山谈话”的精神才使安倍晋三的访华成为了可能,打破了总日关系僵化的局面,将中日关系的定位从“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提升到“战略互惠关系”。
而之后温总理访问日本,福田康夫首相应邀访华以及08年胡锦涛主席访问日本极大促进了中日关系的发展,而胡锦涛主席更是在他的“暖春之旅”中,发表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并提出了发展两国关系的六点建议:一、巩固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二、加强战略互信三、深化互利合作四、增进两国人民感情五、建立健全各领域合作机制六、扩大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合作虽然之后的日本首相更迭频繁,但无论是麻生太郎还是鸠山由纪夫都在上任之后积极访华,两国关系进一步加强。
但是中日关系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都是不能被忽视的,也是需要我们重视并正确对待的。
下面就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就以下简要分析。
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问题:一、历史问题:日本侵华战争二、台湾问题:台湾曾经被日本殖民统治50年而且台湾海峡至今仍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中日关系前景 浅谈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前景
![中日关系前景 浅谈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b6fe1cddbd64783e08122b55.png)
中日关系前景浅谈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前景
浅谈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前景 20__0495 ** 日本是中国的邻国,中日关系自古以来就有历史的友好和对立。
周恩来总理曾用“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对中日关系历史进行了最为全面准确的说明和表达: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则是历史主流中“艰难和辛酸”的一页。
中日关系不断发展和摩擦,放眼当代,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1992年中日又处于水深火热的对立中,“政冷经热”成为描述中日关系现状的典型词汇。
二战后,中日的经济合作促进了双方的不断发展,造就了中国的政治大国,日本的经济大国。
但是由于历史因素,政治方面的问题,和日本帝国的死灰复燃,当然还有所谓美帝的煽风点火,中日目前一直处于忽冷忽热的局面,在我看来,双方唯有合作才能互利,自美帝二战打败苏联,一直长期处于老大地位,但当代的各国发展造就了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帝内心不安,处处遏制其他各国的发展,让日本,中国,印度互相牵制,以达到不影响所谓的老大的地位,而日本作为美帝的“小跟班”自然听从老大的教唆。
再加上日本右翼分子的冥顽不化,一直否认历史的事实,一个否认历史的小国,如何造就大国形象成为政治大国,还妄想加入联合国,岂不玩笑?在我看来,中日友好
发展前提是,日本必须正视历史,认真反思历史所犯下的错误。
第二,不要宣传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中国能有今天的发展,靠的是自身,而不是那些主动发动侵略战争,掠取他国资源。
中国新一代领导人肩负实现“中国梦”的重大责任,取得了较长时间执政的保证,中国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具备条件,中国需要一个非敌对和开展合作大邻居,改变中日关系反转必战的“规律”。
反观日本,其领导人也肩负把日本拖出经济停滞泥潭,让日本保持稳定发展的责任。
当代大学生对于中日关系的观察与思考
![当代大学生对于中日关系的观察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656b307fa45177232f60a253.png)
周蕊敏2013212096英语132班当代大学生对于中日关系的观察与思考自古以来,中国和日本就有着亲密的经济文化交流,而且日本文化借鉴了许多中华文明。
但是由于侵略战争的发生,近代中日关系变得一波三折。
而进入新世纪以来,中日两国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一方面,中日各领域间的合作和交流不断加深,有利于两国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破坏两国关系的一些敏感问题不断浮出水面,给两国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然而研究历史可以发现,和则两利,斗则两伤。
正如周恩来总理对中日关系历史的形容,“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两千年友好”使中日共同发展,两国人民享受彼此文化营养,社会文明成果。
而“五十年对立”使中日关系破裂,社会停滞不前。
特别是经历日本侵华战争等一系列的战争之后,“两千年友好”的历史传统突然断裂,两国人民祖祖辈辈辛苦创造的财富瞬间破坏殆尽,人民饱受战争的煎熬和折磨。
因为战争,中国社会倒退,国家分裂;因为战争,日本的繁荣变成废墟。
在二十一世纪,社会公民越来越有自主意识,社会普通民众的思想和舆论导向也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
如何发展中日关系,不仅仅只是国家和政府需要考虑的事情,也是普通民众需要思考的。
作为中国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国际事务的参与者,未来中国社会的主体,当代大学生对日本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日两国今后发展的趋势,将对中日两国在今后各方面的合作和交流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我们大学生更应该正确看待中日关系。
对于中日关系,当代中国大学生持有各种不同的态度。
它们大致可以划分成以下四种:第一种是可以比较理性地看待中日关系。
大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已经基本成熟。
他们可以理性看待中日关系,能够文明地对待中日之间的摩擦冲突。
第二种是对于这一类问题漠不关心。
对国家事务不太关心的现象是非常广泛的。
因为在人们心中,国家的政治事务是领导人的事,和自己并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更愿意关注自己的现实生活。
部分大学生也是如此,认为中日关系对自己没有多大的直接影响,不值得拿出过多精力来关注。
中日关系正处于十字路口
![中日关系正处于十字路口](https://img.taocdn.com/s3/m/81d30173168884868762d6d0.png)
中日关系正处于十字路口工学院宁海学区模具1111 1101109128 范怡慧中日两国既有密切的现实利害关系,又有复杂的历史恩怨。
中日友好交往历史绵延两千多年。
古代中华文明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近代中国也通过日本学到了许多西方先进文明的重要成果。
然而,从1894年甲午战争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历时半个多世纪,日本军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
周恩来将之概括为“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日本神户大学教授五百旗头真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成为世界列强之一、亚洲唯一帝国的日本误入歧途,未能认同中国等近邻国家也希望独立和发展的民族主义,相反认为那是对日本既得权益的挑战,日本因此走上一条“通过武力粉碎周边国家爱国之心的道路”,把日本引向了战争和灭亡。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曾经抱着反省和道歉的态度,表示对中国民众的感情予以理解和尊重。
在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中,日本政府表示,“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反省”。
1995年,日方发表“村山谈话”,首次承认对亚洲国家施行了“殖民统治和侵略”,表示“深刻反省和由衷道歉”。
1998年,日方首次以书面形式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口头道歉。
以日本对待和处理历史问题的反省和道歉态度为基础,中日1972年实现邦交正常化,这是两国老一辈领导人和有识之士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
此后30多年间,中日关系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发展,不仅给两国带来重要利益,也为亚洲以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
但是,一些日本政界人士近年来“大国意识”膨胀,政治右倾加剧,日本政府对华政策的消极面也逐步凸现。
日本现任首相迄今没有明确放弃参拜靖国神社的立场,日本政府和美国政府公然把台湾列入两国共同战略目标,日本政府还在历史教科书、东海油气田开采、专属经济区划分和钓鱼岛主权归属等问题上咄咄逼人,态度强硬,试图逼迫中国让步。
此外,对于欧洲联盟有意解除对中国武器出口禁令,日本政府也公开施以阻挠。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发展(高考专题复习)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发展(高考专题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54dc211814791711cc7917d9.png)
圣德太子像
吉备真备与唐人对弈
公元645年日本孝德天皇推行大化改新,仿效 唐朝推行中央集权、均田制、租庸调制,进入封 建社会。 吉备真备利用汉字偏旁创造了日本的片假名, 从此,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留学僧空海又利用 汉字行书体创造了平假名。也学习了唐朝的围棋。 日本学会唐朝制茶方法,形成独特的“茶道” 日本学习唐朝的服饰,形成独特的服饰“和
前言
• 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 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 尊而又彬彬有礼;顽固不化而 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 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 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 欢迎新的生活方式。他们十分 介意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观感, 但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 又会被罪恶所征服。他们的军 队受到彻底的训练,却又具有 反抗性。 ——鲁思·本尼迪克特
等级与秩序——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 “各得其所,各安其分”是日本人对他们所信赖的等 级制度的表达。若干个世纪以来,不平等是被日本 人最广泛接受的有组织的生活准则,“承认等级制 度的行为对他们来说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 对日本人来说,天皇便是现世存在的神。 • 对日本人来说,一个完美的国家和社会就是一个各 得其所、各安其分的国家和社会,无论是国际秩序 还是国内秩序莫不如此。最优秀和最完美的种族和 个人就是最高的统治者,要由他们来负责这个世界 秩序的安排和管理,西方人所追求和谈论的自由与 平等观念对日本人来说是无稽之谈。
1937年—1945年 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损失 6000多亿美元;也毁掉了日本 明治维新以来的成果
为什么近代史上日本会一 再发动对中国的侵略,给两国 人民留下了极“不愉快”的一 段回忆
日本遣唐使纪念碑
唐招提寺 (Toshodai Temple)
当代大学生应理性看待中日关系
![当代大学生应理性看待中日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70d1481d0d233d4b14e69a6.png)
大学生应理性看待中日关系近年来,中日关系问题是一个敏感话题。
中日两国的关系对世界各国与两国之间有着很大的影响。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顾及我国长远发展,理性的看待中日关系问题。
“两千年友好”的历史证明,“和则两利”,和处才能共生,和谐就会共赢。
周恩来总理对中日关系历史最全面最准确的说明和表达是“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两千年友好”使中日长期和平,并共同发展。
使两国人民长期享受和平邦交环境,长期享受彼此文化营养,长期享受社会文明成果。
“五十年对立”使中日关系破裂,社会停滞不前。
甲午中日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使两国人民祖祖辈辈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瞬间破坏殆尽,使两国“两千年友好”的历史传统突然断裂,使两国人民失去了和平稳定,饱受着战争的煎熬和战争创伤的折磨。
两场战争使中国社会倒退,国家分裂,使日本的繁荣瞬间变成废墟,国家主权受到限制。
“五十年对立”的历史证明,“斗则两伤”,对立必然同输,战争一定同败。
中国和日本,一个拥有资源,一个拥有技术;一个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一个是全球金融和制造业中心。
在经济环境不断变化发展的今天,中日分别作为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双边互补性不言而喻。
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主导地位,对中日的整体发展具有特别的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
在贸易方面,日本已连续十多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年代,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经过了长期积累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并最终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七十年代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在第一个关键时期,经济关系,尤其是其中的贸易往来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
正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的时候,双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的恶化,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日本缺乏对侵华战争历史的正确认识2012年2月20日,日本名古屋市市长河村隆之在会见到访的中国访日代表团时竟然说“南京大屠杀是不存在的”这样的话,不仅缺少良知,而且十分无知。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ce0e3ff29e31433239689386.png)
20世纪30年代侵华战争
敌对
中国现代史
缓和
一、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中日关系
宋元 时期
南宋和日本交往频繁
元代海船直通日本 中日贸易往来成为双方关系重要纽带
明 清 时 期
明朝 倭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 清朝
清朝前期,闭关锁国,中日交往基本断绝
左图 倭寇来袭
抗 倭 名 将 戚 继 光
——
返回
两汉时期 中国古代史 隋唐时期 明朝时期 友好交往 不愉快摩擦
四、中共七大
• 1.召开:1945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 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作《论联 合政府》的报告,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 的章程的报告》。 • 2.内容:党的任务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 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 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 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大会确立 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周恩来总理说:中日友 好交往的历史有1000多年, 民族矛盾有50年
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两汉时期 中国古代史 隋唐时期 明朝时期 友好交往 不愉快摩擦
中 日 关 系 史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中国近代史 日俄战争(1904-1905) 《二十一条》( 1915年)
20世纪30年代侵华战争
中 日 关 系 史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中国近代史 日俄战争(1904-1905) 《二十一条》( 1915年)
20世纪30年代侵华战争
敌对
中国现代史
缓和
二、中国近代时期的中日关系
扶植地方军阀势力 北洋 军阀 统治 时期
(1912-1928)
大力对中国进行资本、商品输出
1914年,入侵中国山东 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bd2f23cf111f18583d05a72.png)
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中日关系中日关系已持续两千多年,但是我们两国从刚开的友好到现在的对立,中间的纠纷瓜葛数不胜数。
关系起源说起两国的关系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期,当时秦始皇派徐福携带童男童女,百工巧匠技师、武士、射手500多人,装袋五谷种子、粮食、器皿、淡水等,入海去仙山求药,要没有求到,但是却发现了平原广泽(即日本九洲),找不到长生不老药,回去会有杀身之祸,于是便决定定居于此,不在复返。
有日本学者统计大概有30%的日本人有中国血统,甚至是前首相羽田孜也曾说过自己可能是中国人。
中日历代交往史汉魏时期:两国友好的沟通,中国文书对日本群岛上百余倭人国家中的奴国(公元57年)和伊都国(公元107年)两国使节到达东汉首都洛阳—事,作了正式记录。
这就使中日两国的交往,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
曹魏景初二年魏明帝盛礼接见邪马台女王国赴魏使节难升米大夫一行,并效法汉光武帝赐奴国王金印故事,诏封邪马台女王卑弥呼为“亲魏倭王”,假授金印紫绶。
其正使难升米封为率善中郎将,副使都市牛利封为率善校尉,假授银印青绶。
隋唐时期:这个时期的交流路线则以直接渡海为主,交流方式有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如日本学习唐朝律令制度实现“大化革新”,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从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的两个半世纪里,日本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在这个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著名代表人物是鉴真,鉴真和尚五次东渡日本,在历史上传为佳话。
从公元600年日本向隋朝派出第一批遣隋使始,一直到894年,日本朝廷向中国共派出4次遣隋使,19次遣唐使(实际成行的遣唐使为12次),之间的宗教、教育、茶文化都有深远的影响。
宋时经贸往来和元代交往中断:延久4年,成寻及其弟子7人搭宋商船入宋,到天台山国清寺巡拜,还受到宋神宗的接近。
中日关系之“船”
![中日关系之“船”](https://img.taocdn.com/s3/m/f31a37ca58f5f61fb73666fb.png)
这些日本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在日本进行了第一次现代化运动──大化改新,这一次的运动是一次中国化的运动,上至典章制度,下至服饰风俗,日本全面效仿当时的大唐王朝,使处于原始部落状态的日本民族凌空跃进一千年,步入了封建制社会。
──《望长安》
中日对立之“船”
“吉野”号快速巡洋舰是中日甲午海战中的日本海军主力舰,是其联合舰队第1游击队旗舰。甲午海战中,就是它在逃跑中侥幸用鱼雷击沉了我民族英雄邓世昌所指挥的“致远”舰。甲午海战后,它又参加了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1904年的日俄战争。可以说“吉野”舰欠下了中国人民笔笔血债。
──新华网
“同两千年比较起来,五十年的时间是很短暂的,而且已经成为过去,我们应该往前看,应该努力促进中日两国友好关系,恢复邦交,发展文化经济交流。”他认为,战争的责任不在日本人民身上,“要把日本人民和日本军国主义区别开。”这是周总理对中日间历史问题的基本看法。
──廖心文《周恩来对发展中日友好关系的历史贡献》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两国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1972年,中日建交,中日关系之“船”驶入了相对平静的海面。在前进途中,风风浪浪不可避免,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相信中日两国一定能够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作者简介:尹作芬,山东费县胡阳中学历史教师,在人教网件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9时4分,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日本政府、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军大本营首先在投降书上签字。9时8分,麦克阿瑟以盟国最高司令官的身份签字,接受日本投降,然后是接受投降的9个盟国代表分别代表本国依次签字(右图为中国代表徐永昌上将签字)。
从630年到895年,日本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实际成行的十六次,遣唐使团的规模,初期约一二百人,仅一两艘船,到中后期规模庞大,一般约五百余人,四艘船。838年的第十八次,竟达651人。
中日交往的“两千年”和“五十年”
![中日交往的“两千年”和“五十年”](https://img.taocdn.com/s3/m/35aacdd0aaea998fcd220e6d.png)
作者: 钟亚平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东北亚学刊
页码: 16-19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期
主题词: 中日关系;“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民间交往
摘要:周恩来总理曾经用'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来概括中日关系。
从中日民间交往的角度来看两千年的历史,应寻找两国友好和平交往的轨迹;清算战争罪责并究其原因及恶果,中日两国人民只有在这两个方面上都达成共识,才能保障'世代友好'。
中日两国相互学习的互补性是明显的,两国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民间都应怀着平等的心态交往,从对方的文化中吸取有益于自己的部分,以利于推动两国关系和平友好发展。
中日两国世代友好的基础在民间,只有当日本社会的大多数人了解日本在那五十年犯下的战争罪行并发自内心地加以反省,才能防止日本社会进一步右倾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两国可谓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两千年友好,一度铸就中日关系的独特优势。
两国一衣带水,有着源远流长的相互交往、相互师从、相互倾慕的传统。
两国友好交往历时之久、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也属罕见。
五十年对立,始于1894年甲午战争,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
1937至1945年,日本再度侵占中国大片国土。
这五十年,多少家破人亡、血海深仇!为什么“五十年对立”竟取代“两千年友好”?是谁在捉弄历史、践踏历史?问题出在近代日本沿着“脱亚入欧”路线崛起时,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福泽谕吉在《脱亚论》中就说过,“当今之策,我国不应犹豫,与其坐等邻国的开明,共同振兴亚洲,不如脱离其行列,而与西洋文明国共进退。
……我们要从内心谢绝亚细亚东方的坏朋友。
”
可是当年的“坏朋友”今天都在崛起。
日本有人习惯于“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猜测和渲染“中国威胁论”,摆出一副要与中国“再扯一百年”的决斗架势。
近年中日两国关系起伏不定,各种矛盾集中爆发。
日本方面参拜靖国神社、挑起领土争端、践踏日本和平宪法……固执己见,蛮不讲理,挑起事端,制造麻烦,把误解夸大、把隔阂加深、把仇恨煽起、把怒火点燃、把事情搞砸。
两千友好五十恨,难道再扯一百年?今天的日本,若还持“亚细亚东方的坏朋友”论,那就太轻看了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发展态势,
太看不清当今的世界潮流了吧?日本有人已在呼吁,“要从过去持续了150年的‘脱亚入欧’路线向重视亚洲的路线转变”(日本前内阁官房参事松本健一语),以“以邻为伴,以和为贵”的心态,以重建振兴、继续发展的态势重返亚洲。
为什么中国真的会走和平发展道路,不对他国构成威胁?这不仅因为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更因为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遭受战乱和贫穷的惨痛经历中,深感和平之珍贵、发展之迫切。
尤其从现实来看,中国现代化是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现代化,我们必须聚精会神推进现代化,集中精力解决发展和民生问题。
中国将来强大起来,和平依然是发展的基本前提。
中国坚持和平发展,是基于自己基本国情和文化传统、基于国家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基于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的,坚定不移的战略抉择,不是为了说服谁、取悦谁、忽悠谁,当然也不是因为害怕谁。
中国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
中国致力于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
从中国来看,中日两国有“两千年友好”的历史、“五十年对立”的教训,却实在没有“再扯一百年”的理由。
发展长期健康稳定的中日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日本要沿着两国最近达成
的四点共识相向而行,而不再出尔反尔、继续扯皮,这一点务必想清楚、看明白。
凡捉弄历史、践踏历史者,必受历史惩罚。
要“再扯一百年”吗?那就只能把自己扯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