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构造运动特征与分区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构造运动特征与分区浅析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结课报告

班级:勘查0902

学号:24

姓名:刘正道

引言

新构造运动系指新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 属喜马拉雅运动的中后期, 在时间和内容

上相当于李四光教授所提出的挽近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的发生、发展在时间上距人类活动最近, 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地球演化中最新的构造运动。它在现代地形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В. А.奥布鲁切夫于1948年首先提出。对限定新构造运动的起始时间还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如第四纪以来、晚第三纪以来等。

新构造运动在不同的岩石圈板块、地块以及地球的各个圈层中有着不同的运动形式及机制,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强度以及各自所占的比值也不同。现代板块的边界是俯冲作用、碰撞挤压、张裂、剪切滑动以及地震和火山等各种不同形式新构造活动最为强烈的地带。板块间的俯冲、碰撞会聚或相对走滑活动的速率每年可达几到十几厘米。在板块内部,由于岩石圈结构的不均匀,以及来自地球深部或板块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形成了各种复杂的新构造变形。但运动的幅度及速率一般较活动板块边界要小一至二个数量级。在北欧、北美等第四纪冰盖区,由于冰川融溶释重引起的地壳均衡补偿运动亦是新构造运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新构造运动影响了沉积、地层、岩相的特征和组合,控制了夷平面、阶地、海岸线等地貌形态的变形和发展以及地震、火山的活动和分布。因此,研究和正确评价新构造运动,对解决一系列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实际问题,如大坝、核电站等重大工程的稳定性,城市、港口规划、土地利用、地震、火山等灾害事件的预报及其防御性减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新构造运动的主要特征是西部为隆起东部为沉降。这种地势地貌的差异决定和影响着整个大陆地区的气候、植被、动物群落、古人类的演化以及现代经济、文化的发展, 新构造运动使大批断裂带重新活动、岩浆侵人、喷溢和诱发一系列地质灾害, 新构造运动还形成了一些矿产资源, 可供我们开发和利用。控制新构造运动的因素是地应力场。

我国是世界上新构造运动最强烈的国家之一, 其最突出的特点是, 西部地区隆升和东部地区沉降, 形成了西高东低的地势, 这种格局又影响和决定着我国大陆的气候、植被、古

人类、古文化以至现代经济、文化的发展等。其次是, 在我国还有许多纵横交错的活动断

裂带、频繁的地震、各类岩浆的侵人与火山爆发以及一些严重的地质灾害群体等, 虽其分

布不均, 但也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四个现代化的规划、建设与发展。第三是新构造运动

还控制和影响着地热资源、地下水、地下气、液态矿产的分布与变迁, 研究与掌握其发

生、发展及赋存的规律, 可为我们开发、利用和造福于人民。因此, 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

新构造运动的发生、发展规律, 是极有意义的一项地质工作。

新构造运动特征

新构造运动是指晚第三纪以来的地质构造活动,它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比地质历史上其它时期的构造运动更为密切。

新构造运动铸成的地势地貌

中国陆地部分的地势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梯海拔500m、2000m、3000m。这种地貌特征, 表现了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 它是我国新构造时期的主要特征之一。隆起区上升的幅度是根据新构造时期以前形成的夷平面的上升高度来确定的沉降区下降幅度是以上新世晚期及第四纪沉积厚度来表示的(有压密作用比实际要小)。

中国东、西部升降幅度差异极大, 青藏高原整体抬升, 其西南边睡札达, 上新世以来上升4000m, 藏北地区上升3000m一4000m, 新疆地区上升2200一3000m.同时期,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沉积物厚达5000m一10000m, 柴达木盆地沉积物厚达2500m。总的隆起和沉降量累计大致达到7000m一13000m。中国东部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以东, 佳木斯、潍坊以西为沉降区, 西侧为上升区。沉降区以华北地区最强, 沉积物最大厚度达3500m(河北省武清坳陷)。西侧隆起区上升高度为200m一2000m, 以五台山上升最高, 上升幅度在以上。鄂尔多斯黄土高原的周围有几个断陷盆地, 渭河断陷盆地第四纪最厚达, 银川盆地第四纪厚在1600以上。东侧隆起区的山东省泰山、沂蒙山区上升幅度只有100一200m。这种升降幅度的不同与所处的构造位置、断裂活动强度及地应力状态有关。

主要活动断裂带

中国主要活动断裂带大约有27条从分布上看, 大致以东经105度为界, 分为东西两部分。

西部地区活动断裂多、规模大、断裂走向多为北北西向、北西一北西西向、近东西向断裂的性质是东西向和北西西向主要为压性断裂, 如天山南、北缘断裂带, 花石峡一玛曲断裂带, 雅鲁藏布江断裂带等北北西向和北西向断裂多为扭性顺扭断裂, 如可可托海一二台断裂带, 可可西里一红河断裂带等。东部地区断裂相对较少,规模较小, 主要为北北东向和北东向断裂, 以张扭性质顺扭, 如太行山前断裂带,山西断裂带等近东西走向的断裂, 多表现为张性, 如狼山一大青山断裂带等。其活动程度华北最强, 东北、华南活动程度较弱。断裂的水平活动量比垂直活动量一般高两倍,而西部二台断裂高七倍以上。自上新世晚期以来, 断裂活动的水平位移总量西部地区比东部要大, 水平位移量可从数km至数十km。如西部的阿尔金断裂带东段, 中更新世以来, 左旋错动水系达6.5km东部地区, 断裂水平错距较小, 一般仅数十米至数公里。断裂水平错移的速率, 每年10mm以上的集中在西部, 其中主要的断裂有二台断裂达拉布特断裂、阿克陶断裂、阿尔金断裂、北祁连断裂、西华山断裂、花石峡一鲜水河一小江断裂、可可西里一红河断裂、怒江断裂等。活动最强的是阿尔金断裂、阿克陶断裂、达拉布特断裂。东部地区年错动10mm以上的只有台湾省的花莲一台东断裂, 发生过8级大震的邦庐断裂带, 水平错动速率仅2mm/a。

阿尔金断裂东段现代水系错动图

四、沉积建造

新构造时期的升降幅度决定和影响着沉积物类型与分布。中新世以前我国大陆地势在东西方向变化不大, 东部面临太平洋, 西南部有古特提斯海, 东西部均属温暖潮湿的海洋性气候, 动植物群落主要是南北分区, 东西成带;中新世以后, 新疆及西藏西南部的古特提斯海消失, 青藏地区迅速隆起, 中部的昆仑、祁连、秦岭及大兴安岭相继抬升, 彻底改变中国大陆的地势地貌, 沉积物也发生改变, 伴随新构造运动的发生发展, 我国新构造时期的沉积物类型与地貌上的三大阶梯相适应, 形成三大地层分区, 即青藏高原隆起区, 为低山、丘陵、宽谷、盆地组成平坦开阔的高原区, 以强烈剥蚀为主, 低凹地堆积了大量的粗碎屑物质, 由于地势高达4000m以上, 局部达6000m一80000, 现代冰川及古冰川发育, 冰债层亦十分发育。东部地区, 以沉降为主, 沿海几大平原区发生多次海侵海退, 沉积了海相及海陆交互相的细颗粒及粗细混杂的沉积物。中部地区为过渡区, 剥蚀及沉积兼有, 沉积以陆相中颗粒及风化层为主, 北方形成大片风积黄土, 剥蚀程度远低于青藏隆起区。

新构造运动前后影响对比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