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患者的心理治疗

癔症患者的心理治疗
癔症患者的心理治疗

癔症患者的心理治疗

早期充分治疗对防止癔症症状发作和疾病的慢性化十分重要,加之癔症的症状是功能性的,因此心理治疗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1 癔症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

1.1 暗示疗法暗示疗法是消除癔症症状,尤其是癔症性躯体障碍的有效方法。诱导疗法是经改良后的一种暗示治疗。以乙醚0.5ml静注,并配合言语暗示,告知嗅到某种特殊气味后“老病”便会发作。让患者毋须顾虑,任其发作,称发得越彻底越好。待其发作高峰期过,以适量蒸馏水胸前皮内注射,并配合言语暗示,称病已发作完毕,此针注射后便可痊愈了。这种先诱发出其症状再终止其症状的暗示疗法,比通常只打一支蒸馏水的暗示疗法效果要好[1]。诱导疗法充分利用了患者易在暗示下发病的临床特点,使患者相信医生既能“呼之即来”,必能“挥之即去”。

1.2 催眠疗法利用催眠时大脑生理功能的改变,通过言语施以暗示,将患者引导至一种类似睡眠的状态,使病人在这种状态中,对治疗者的言语指示产生巨大的动力,引起较为深刻的心理状态的变化,可使其将被遗忘的创伤性体验重现,受压抑的情绪获得释放,从而达到减轻或消除癔症症状的目的。这种疗法多适用于治疗癔症性遗忘症、多重人格、缄默症、木僵状态以及情绪受到伤害或压抑的患者。

1.3 认知疗法当癔症性躯体障碍症状通过暗示疗法得以控制后,增强患者的认知能力,改善个性,解决冲突和转变态度尤为重要。这需要对发病者作合理解释,让病人和家属明白:症状与心因、个性特征的联系;躯体或神经系统症状经常找不到明显的躯体病因,症状很可能有应激引起;如果治疗得当,有关症状会迅速缓解,不会遗留永久性损伤[2]。同时应当给予患者尽情疏泄的机会,给予适当的安慰和鼓励。要让其消除疑虑,降低对暗示的敏感性,周围的朋友对其不能避而远之,而应多给予患者积极的暗示,以减少再次发作的可能。患者本身也应该加强自我锻炼,用理智的态度处理所面临的一切,而不要感情用事,用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克服性格方面的缺陷。

1.4 行为疗法运用行为疗法对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并结合作业性治疗,以增强其应对能力。一般多采用系统脱敏疗法循序渐进、逐步强化地对患者进行训练。如将恢复期患者以座谈、讨论、娱乐等方式和医务人员进行编组,在娱乐中发现他们的问题,启发他们的潜能;组织其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开阔视野。生活上尽心照顾,主动去解决他们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人间的亲情。同时要善于发现并发挥他们的长处和优点,

中医如何认识癔症

中医如何认识癔症 *导读:消极情绪会引起内脏功能的失调,如不消除致病的 心理或行为因素,仅靠药物治疗是难以奏效的可见在中医理论中,就主张癔症需要心理治疗。…… 癔症用心理疗法治疗的思想在中医里就有论述,不少文章都有相应记载。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篇癔症的中医论述,看看中医是如何定义癔症并治疗的: 《古今医统·郁证门》说“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明确指出了郁证的病因是七情不舒,而症状表 现变化多端。郁症病变可涉及心、脾、肝、胆,其病机可分为忧思郁怒、肝气郁结;思虑忧愁、脾失健运和情志过极、心失所养等。提出治疗以疏肝理气,平肝熄风、清心泻火、苦辛通降、健脾化痰、活血络、益气养阴等法,治法灵活多变,应证而为,实为可贵。 《类经》提出的“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是形不可活”的“形神相印”医学思想、“因郁而致病”、“因病而致郁”的学术思想, 指出了生理与心理的相互关系。“眼病多见于性情急躁之人,因 性急于人,肝易抑郁,郁久生热,湿与热合,蕴结于脾,使精气受损而目暗不明”。因此,情绪剧变可以引起人体阴阳失调,气 血不和,脏腑功能紊乱而导致眼病。 《医学入门》载:“内伤七情,暴喜动心,不能主血。暴怒伤肝,

不能藏血,积忧伤肺,过思伤脾,失志伤肾,皆能动血”。说明消极情绪会引起内脏功能的失调,如不消除致病的心理或行为因素,仅靠药物治疗是难以奏效的可见在中医理论中,就主张癔症需要心理治疗。因此,若是患上癔症,最佳方法就是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 另有《黄帝内经》,有关于五气之郁及情志致郁的论述,如《灵枢·本神篇》说:“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金匮要略》对百合病、妇人脏躁、妇人咽中如有物梗、奔豚气等病症也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提出了治法方药。

变态心理学试题及其规范标准答案

变态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每小题1分,共10分) 1.把心理异常解释为体内四种体液的不平衡的学者是( B ) A 盖伦 B 希波克拉底 C 克雷佩林 D 高尔登 2.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是( D ) A 美国 B 墨西哥 C 日本 D 匈牙利 3.在金赛等人提出的同性恋-异性恋比例表中,单一的异性恋和单一的同性恋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 ) A 35%,1% B 35%,4% C 80%,4% D 80%,10% 4.智力迟滞的边缘状态所指的智商(IQ)分数为( C ) A 70----84 B 75----84 C 70---79 D 65---79 5.人本主义理论认为,造成情感障碍的原因是( D ) A 自我惩罚 B 习得的无助感 C 高度的成就感 D 难以处理的独立状态 6.具有神经症行为风格的人在人际关系中通常带有明显的( A ) A 依赖倾向 B 暴力倾向 C 合作倾向 D 隐瞒倾向 7.心理防御机制中,不包括( C ) A 否认 B 合理化 C 学习 D 升华作用 8.被看作是心理治疗的“第三势力”的心理疗法是( B ) A 行为疗法 B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 C 精神分析 D 认知治疗 9.若某患者经过长期训练可学会基本卫生习惯,但即使经过训练也很难达到自理,需要他人照顾,基本丧失学习能力,情感幼稚,情绪反应容易过头,那么该患者属于( B ) A 极度智力迟滞 B 重度智力迟滞 C 中度智力迟滞 D 智力迟滞的边缘状态 10.先天愚型的智力迟滞又叫 ( B ) A 猫叫综合症 B 唐氏综合症 C 特纳综合症 D 弗伶综合症 二.多选(每小题1分,共5分)

第十章(神经症)

第十章神经症与癔症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神经症的概念及分类。 2.掌握各种神经症的临床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3.掌握各种神经症的治疗。 4.掌握癔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5.了解神经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6.了解神经症的流行病学资料。 7.了解神经症的病程和预后。 8.神经症是一种常见疾病。多数神经症患者首诊于综合科,而有些综合科医生对于此类疾病的识别和处理能力有限。因此,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能识别神经症,并能提出合理的治疗建议,以减少误诊和医疗资源的浪费。 二、各部分应掌握和了解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神经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了解国内外神经症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一些具体类型的流行病学特征。 2.了解神经症的病因。 3.了解神经症在国内外诊断分类系统中的大体变迁。 4.简要了解几种有代表性的神经症理论(精神分析的神经症理论、行为主义的神经症理论、认知心理学的神经症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神经症理论和森田的神经质理论)。 第二节神经症的临床表现 1.掌握神经症病人常出现的几大类症状群的特征,包括脑功能失调症状群,情绪改变症状群,强迫症状群,疑病症状群,躯体不适症状群及睡眠障碍症状群。 2.掌握神经症的共同特征,包括患者的生物-心理-社会学基础、症状范围

及其组合方式等等,认识到神经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尚未发现有器质性病变,患者有相当的自知力,社会功能相对完好。 第三节神经症的诊断与治疗 1.掌握神经症的诊断原则与鉴别诊断。 2.掌握神经症的治疗原则。 第四节神经症的常见类型 1.掌握焦虑症的临床表现: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常伴有自主神经紊乱、肌肉紧张与运动性不安,临床上分为广泛性焦虑和惊恐障碍两种主要形式。掌握焦虑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焦虑症的焦虑症状是原发的。 2.掌握强迫症的临床表现: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反强迫同时存在,二者的尖锐冲突使患者焦虑和痛苦;病程迁延的患者可表现为以仪式化动作为主,而精神痛苦减轻,但此时社会功能明显受损。掌握强迫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应了解到慢性强迫症患者由于出现了对病态体验的适应行为方式,此时病人的求治要求可能会变得并不十分迫切。 3.掌握恐惧症的临床特点:对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产生异乎寻常的恐惧和紧张,自知这种反应是过分或不合理的,但难以控制,以致极力回避该事物或情境。掌握恐惧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了解恐惧对象的通常分类。了解恐惧发作时可以伴有抑郁、强迫、人格解体等症状。 4.掌握躯体形式障碍的主要特征:病人反复陈述躯体症状,不断要求给予医学检查,无视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不相信医生的无躯体疾病的再三保证。掌握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了解躯体形式障碍的类型,其中疑病障碍(症)的诊断在我国应用较多。 5.掌握神经衰弱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脑功能失调症状、常伴有情绪症状及心理生理症状,其核心症状是精神疲劳。掌握神经衰弱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

歇斯底里症

歇斯底里症的研究历史 应心12级孙凯俐 019012103 自从在课上听到了一篇由弗洛伊德写的演讲报告,其中提及了一些他对歇斯底里症的研究和看法,就对“歇斯底里症”这五个字情有独钟。歇斯底里症在心理学上有个更加专业的名字叫“癔症”。 癔症,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癔病的主要表现有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种。分离,是指对过去经历与当今环境和自我身份的认知完全或部分不相符合。转换,是指精神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接着出现躯体症状,一旦躯体症状出现,情绪反应便褪色或消失,这时的躯体症状便叫做转换症状,转换症状的确诊必须排除器质性病变1。 关于歇斯底里症的病因、治疗方案,我目前还没有这种专业素养来研究它,至于它的研究历史,对于我现在这个对心理学涉及未深的初学者来说,倒是一个不错的研究课题。 就目前的资料来看,到底是谁第一个提出“歇斯底里症”,这个在我眼里非常有意思的精神疾病,我实在是无法查明,就我所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只可知晓对癔症的正式研究是,奥地利内科医生约瑟夫,此外,最早研究的癔症的心理学家是著名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老师,同样著名的神经病学之父——让-马丁·沙可。 让-马丁·沙可(1825.11.29~1893.08.16),于1872 年任巴黎大学医学院病理解剖学教授,同年他开始研究癔症,采用布雷德引入医学的催眠术进行治疗2,他有趣的把癔症称为“子宫癫痫”。更加有趣的是,早在1000多年以前,有位不知名的哲学家提出“子宫在体内活动”,并指出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兴奋,女人般的情感宣泄,这与沙可的比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沙可在催眠时会要求病患放松心情,然后在病患面前喃喃自语,双手不断由上往下推抚患者,也会抚触病患额头,使之身心缓和,逐渐进入催眠状态。早在 1878 年他就证明了催眠现象。他观察发现,癔症和催眠状态都是躯体的各种病变所致的,越是严重的癔症患者越容易得到深度的催眠状态。他认为催眠是歇斯底里的病理现象,能够被催眠的人都属于歇斯底里症,因此仿照歇斯底里区分为大催眠和小催眠,大催眠的深度又分为昏睡、僵硬、人格分离三种。1882 年沙可向法国科学院陈述了他的观点,并被官方完全接受。 作为沙可的学生,弗洛伊德也投身于对歇斯底里症的研究中去。他与布约瑟夫·罗伊尔一起合作研究,并与1893年合作发表《癔病的研究》3。提出一个假设,认为病人把曾有过的情绪经验推到意识之外,由此阻碍了许多心理能力;通过催眠回忆后,情绪发泄了,病就痊愈,此则宣泄法或净洗法。由此逐渐发展了精神分析技术。 1癔症,百度百科 2让-马丁·沙可(1825.11.29~1893.08.16),来自“百度百科”,著作《神经系统疾病讲演》、《大脑疾病定位讲演》 3《癔病的研究》,来自“百度百科”,

青春期癔症及治疗 文档

什么是青春期癔症?青春期癔症的治疗 案例:小伟,男,16岁,初中二年级学生。半年前因为作业未按时完成受到老师批评,之后出现头晕、胃痛等症状,严重时在课堂晕倒。家长送综合医院就诊,行CT、B超等各项检查均无异常,后每当到学校就会出现头晕、胃痛等症状,在家里发作较少。4个月前休学在家。由家人带来咨询室就诊。小伟初见我时,低着头,不说话,只听着父母描述他的症状,我观察到他有一丝不置可否的冷笑。听了父母的大致介绍,我已经初步判定小伟可能是癔症。当然,这还需要更详尽的了解。然后,我请小伟的父母离开,单独和小伟聊聊,通过了解,发现小伟是个性格比较内向、对自我要求比较高、有些自卑、胆小的孩子。孩子内在的心理情绪、痛苦、焦虑、自卑等,因为胆小而释放不出来,但这些情绪是存在的,它总要有个出口,那么躯体上的症状就是情绪的表达出口。经过8次治疗,正常疏解、释放了小伟的青春期情绪,讲解了一些他的困惑和担心,小伟的头晕、胃痛很快就治愈了。 解析:青春期逆反大家都不陌生,我们看到逆反的孩子脾气暴躁,跟父母对着干,情绪不稳定。让父母很是头疼,所以看到像小伟这样听话、乖巧、不对抗父母的孩子都很羡慕。其实呢?青春期的孩子在正常的生理、心理成长时期都会有争取独立自主感,感觉自己长大了,不受父母老师干涉的想法。胆大的孩子会以直接对抗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胆小的孩子呢?

当他的内在情绪没有机会释放出来时就会以躯体症状的形式出现,这就是小伟疾病的根本原因。所以,从心理咨询师的角度看,与父母正面冲突、对抗的孩子情绪疏解的方式更健康,更不容易出现心理精神疾病。 现在我们来谈谈什么是癔症。癔症是由心理应激因素作为诱因引发的部分或全部丧失了对过去的记忆、身份、意识,即刻感觉和身体运动控制的正常控制、整合功能障碍。包括癔症性失忆,电视剧中常见的男女主角因为突然受到刺激而丧失或选择性部分记忆,不是病理性因素导致的,大多丧失的只是与创伤事件有关的部分;还有我们听说过的人格分离和多重人格,表现为一个人会有存在两种或多种完全不同的身份状态,而且每个身份状态有各自的行为方式、记忆、观点和社会关系,每个身份之间会突然转换,各身份之间互不相识,前一个身份所做的,所说的,后一个身份完全不知道,电影《大话西游》中紫霞和青霞就是一个人的双重人格;还有就是非病理性的躯体感觉、运动功能丧失或部分障碍,找不到可解释症状的躯体疾病,功能的障碍或缺损会有助于患者逃避一些问题。例如,小伟就是通过头晕、胃痛而逃避自我要求和学习的压力。 青春期癔症的主要表现有哪些呢?14至18岁的孩子出现莫名其妙的躯体症状如头疼、胃痛、腹痛、腹泻、晕厥、抽搐等,在躯体检查正常及排除躯体疾病后,或者常规躯体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080001_061034) >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变态心理学》教学大纲 (适用于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 一、课程简介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病人的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一门学科,又称异常心理学,它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表现形式、发生原因和机制及其发展规律,探讨鉴别评定的方法及矫治与预防的措施。本课程主要以理论讲授形式进行。在讲授过程中,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强化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适当引进新理论、新技术。旨在使学生通过本科目的学习,掌握变态心理学的常见表现形式,了解其心理学成因和生物学基础,能初步诊治常见的心理障碍,掌握心理治疗技术,了解药物及物理治疗技术。 为方便学生掌握系统的、牢固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和实践知识,我们依据卫生部推荐的教材编写本大纲。 本课程计划在第6学期开设,理论课64学时。 二、课程目标 (一)基本理论知识 1.概述变态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发展史、相关学科及研究方法。 2.概述变态心理形成的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及病因的相互作用。 3.概述变态心理的理论模型及变态心理的分类诊断。 4.简述心理障碍的基本症状。 5.掌握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与躯体形式障碍、心境障碍、自杀与自伤、进食障碍、睡眠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与性功能障碍、分裂症与其它精神病性障碍、

常见于儿童青少年期的心理障碍、物质滥用与物质依赖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6.掌握各种心理障碍的心理治疗理论与技术。 7.了解心理健康行业与道德问题、患者的权利、心理障碍与法律相关问题。(二)基本技能 1.熟练掌握各种心理障碍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2.熟练掌握对异常心理进行认识和处理的技能。 (三)基本素质 1.培养自学能力。采用启发式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重点引导学生自学。 2.培养综合分析、思考、表达能力,达到能独立解决常见问题的水平;同时培养独立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 单元学时 第一章绪论2 第二章影响变态心理形成的因素4 第三章变态心理的理论模型4 第四章变态心理的分类诊断4 第五章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2 第六章心理障碍的基本症状4 第七章应激相关障碍4 第八章神经症与躯体形式障碍4 第九章心境障碍4 第十章自杀与自伤4 第十一章进食障碍4 第十二章睡眠障碍4 第十三章人格障碍4 第十四章性心理与性功能障碍4 第十五章物质滥用与物质依赖4

青少年癔症患者的护理

龙源期刊网 青少年癔症患者的护理 作者:鲁慧玲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0期 【摘要】目的:探讨癔症急诊患者的护理方法对临床症状缓解的帮助。方法:分析45例急诊癔症的护理措施及临床治疗。结果:正确的急诊护理,可促进癔症患者症状的缓解。结论:急诊护理人员应从心理、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对癔症患者进行系统护理。 【关键词】癔症;急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291—02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症”,目前已经被分离(转换)性障碍的概念所取代,疾病的共同特点是丧失了对过去的记忆、身份认识、即刻感觉以及身体控制四个方面的正常整合。癔症的病人在病前常已有情感丰富,富于幻想,善于模仿,易受暗示,自我中心等人格特点。这类人常在某些心理一社会因素的刺激下或暗示下,突然出现短暂性精神异常或运动、感觉、植物神经、内脏方面的紊乱。这些症状可由暗示而产生,亦可通过暗示而使之消失[1]。癔症的发病年龄 多数在13~19岁之间,女性远多见于男性。我院2012-2013年急诊收治45例青少年癔症患者,通过心理疏导在配合药物治疗,效果均很满意,体会如下。 1 发病的相关因素 学习压力、考试失败、意外伤害事故、人际关系紧张、失恋以及家庭因素 2 临床特征 症状明显、体征轻微:有的患者突然倒地屏气、全身僵直,但意识清醒,体检时各种反射均正常并且无病理改变。还有的患者会出现症状性失明,但瞳孔反射和眼球活动均良好,眼底检查并无阳性发现,单独行走时能避开障碍。夸张做作、反复发作:有的患者大哭大笑,大喊大叫,手舞足蹈,装模作样。有的还出现假性痴呆,但仔细观察发现并不痴呆。易受暗示,间歇期完全正常。过度换气出现呼吸加深加快、大汗、面色苍白、面部口唇麻木及手足、全身抽搐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3 护理措施[2] 3.1 一般性护理 癔症病人的情感爆发及痉挛发作具有表演性和发泄性,发作时往往有自伤、伤人、毁物等暴力行为,所以应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减轻发作的剧烈程度。和病人接触时应善于应用语言技巧,避免使用过激或有不良暗示作用的语言,让病人及时认识到自己的病态行为,尽快停止

癔病的最佳治疗方法

癔病的最佳治疗方法 文章目录*一、癔病的最佳治疗方法*二、癔病的预防护理*三、癔病的表现 癔病的最佳治疗方法1、癔病的最佳治疗方法 解释性心理疗法。主要目的在于引导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致病的精神因素,认识疾病的性质,帮助患者分析个性存在的缺陷,以及克服个性缺陷的途径和方浊。适用于除癔症性情神病发病期之外的各型癔症。 2、癔病的催眠疗法 治疗癔病的遗忘症、多重人格、缄默症、木僵状态、以及情绪受到伤害或压抑的患者。在催眠状态下,可使被遗忘的创伤性体验重现,受到压抑的情绪获得释放,从而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在催眠或觉醒状态下,引导患者倾诉其内心苦闷,使受到伤害或 压抑的情结向外宣泄的治疗方法,称为疏泄疗法。对情绪障碍突出的癔病患者可收到良好效果。 3、癔病的病因 心理因素。个体对应激性生活事件的经历和反应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因素。幼年的创伤性经历也可能是成年后发生分离转换障碍的重要原因。此症患者常常具有一些共同的人格特征,包括: 具有暗示性、表演性、自我中心、情绪化、幻想性等。 社会文化因素。此症患者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大多生活在封闭性的同源文化环境中。因此受教育程度、社会文化、生活环

境对分离转换障碍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生物学因素。目前分离转换障碍的遗传学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有些研究发现分离转换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的同病率较高。但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有学者认为本病为多因素遗传疾病。 癔病的预防护理1、重视精神健康必须从儿童时期的培养教 育开始,鉴于儿童早期的性格发展每每决定着其后来的个性特征,因此,个体的精神卫生,首先应从儿童时期的培养教育做起,儿童 时期也是为身心健康打基础的一个重要时刻。2、儿童时期的培 养教育首先要注意家庭教育问题,家庭是儿童生活与活动的主要 场所,儿童富于模仿性,易于接受周围人的熏陶,故家庭生活的气氛,家庭成员的关系及其对儿童的教育方法,对儿童的个性发展 和身心健康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为此,家庭应与学校配合,要对儿 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他们爱劳动,爱集体的品德与作风,养 成诚实,坦白,坚强,勇敢和心情开朗的性格。 3、要早期发现和及时纠正一些神经精神障碍,发生在儿童时期的神经精神功能失调,时常由个别症状开始的,如口吃,遗尿, 抽动,神经性呕吐和睡眠障碍等,儿童时期的行为障碍,往往表现 为孤僻,如经早期发现及时确诊,处理得当的话,有相当多的病例 是可以获得及时矫正和治愈的。 癔病的表现癔病的表现可谓多种多样,既可有运动、感觉等

《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部分

《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部分 1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2 心理异常: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和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映。 3 高危设计:选择那些更可能出现某种心理异常的人进行前瞻性研究。 4 血亲设计:这种设计仍属病例控制抽样,但同时对病例组被试的亲属进行评定,这种研究设计的主要目的试探讨心理异常的传递。 5 催眠时相:指大脑皮层从觉醒(或睡眠)到睡眠(或觉醒)状态过渡的一种机能状态,包括四种不同的时相:正常相均等相反常相超反常相 6 孤立病灶:又称病理惰性,是指高级神经活动机能出现个别的病变点,但其他高级神经机能仍很正常,这种病灶可能是过去经受的精神床上的后果,遗留下来而成为产生心理异常的原因。 7 实验性神经症:兴奋和抑制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但如果兴奋和抑制不能协调,就会造成大脑机能的混乱,从而产生行为的混乱,称之为实验性神经症。 8 泛化: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这一过程称为泛化。 9 辨别:即个体学会对相似的刺激进行分辨,并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 10 神经症:指在面对日常生活种的问题时,由于过去不良的学习经验的影响而产生的持续性焦虑和恐惧情感。 11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焦虑为基础的神经症模式,病人报告躯体症状,似乎躯体某方面出现问题,但去不能找到任何的器质性病变基础,因此又称心里生理障碍。 12 转换性障碍:以前称做癔病(症)或歇斯底里,其特点为在没有器官病变的基础上出现某种机体机能障碍或失去控制能力。 13恐怖症:指对某种客观或情境表现出一种持久的恐惧,但客体或情境并没有真正的危险,或这种危险的程度是被极大地夸大了的。 14 妄想:思维障碍导致假的不合理的信念称为妄想,妄想可见于许多类型的精神障碍,并不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精神分裂症的妄想具有泛化,内容荒谬的特点,迫害妄想关系妄想及影响妄想最常见。 15幻觉:即不真实的知觉,常常伴发于妄想。 16 习得得无助感:指完全无望的感觉和谁也无法改变正在发生的一切的意识。 17 任务分级法:把目标或活动分解成小目标或更小的行为定式,减少对病人的压力,其目的是使任务更简单些,以便病人能完全完成这些任务,从而获得成功的强化,随着治疗的进展任务要逐渐加大,并且要难一些。

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 (1)

名词解释: 1、木僵:一种以缄默、随意运动明显减低或丧失,以及精神活动缺乏反应为特征的状态;可有意识紊乱(主要依病因而定)。木僵可见于器质性脑病、分裂症(特别是紧张型)、抑郁症、癔症性精神病和急性应激反应。 1、强迫:强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OCD)即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焦虑症的一种。患有此病的患者总是被一种强迫思维所困扰。患者在生活中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及强迫行为。患者自知力完好,知道这样是没有必要的,甚至很痛苦,却无法摆脱。 2、虚构:意识清晰背景下出现对既往4事件或个人经历的错误叙述。自己对叙述内容只保持松散记忆并需提示(有时可以是自发而持久的),且有夸张倾向。虚构一般见于有器质性基础的遗忘综合征,如Korsakov综合征。也可由医源性诱发,但不应与分裂症所涉及的记忆性幻觉或幻想性谎言相混淆。 3、错构:错构(paramnesia)错构症是指患者在回忆往事时,常混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情节,张冠李戴,如把过去可能在生活过程中确曾经历过、然而在他所指的那段时间里却从未发生过的事情,错误地当作该时发生的真实事件来诉说,并且不自觉地固执地加以歪曲和渲染。见于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智力落后、脑器质性精神病和外伤性痴呆等患者常有这种记忆障碍。 4、自知力:自知力是指病人对其自身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即能否判断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正确分析和识辨,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哪些属于病态。 5、思维破裂:指概念之间联想的断裂,建立联想的各种概念内容之间缺乏内在联系。表现为患者的言语或书写内容有结构完整的句子,但各句含意互不相关,变成语句堆积,整段内容令人不能理解。严重时,言语支离破碎,个别词句之间也缺乏联系,成了语词杂拌。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6、思维迟缓:一种抑制性的思维联想障碍,即联想抑制,联想速度减慢、数量的减少和困难。患者表现言语缓慢、语量减少,语声甚低,反应迟缓。患者自觉脑子变笨,反应慢,思考问题困难。患者感到“脑子不灵了”、“脑子迟钝了”。多见于抑郁状态或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 7、发育迟缓:发育迟缓是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速度放慢或是顺序异常等现象。发病率在6%~8%之间。在正常的内外环境下儿童能够正常发育,一切不利于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均可不同程度地影响其发育,从而造成儿童的生长发育迟缓。 8、人格障碍,或称人格疾患、人格异常、人格违常、人格异常疾患(英文:Personality Disorder)。是精神疾病中的一种。指对于一群特定拥有长期而僵化思想及行为病患的分类。这类疾患常可因其人格和行为的问题而导致社会功能的障碍。人格违常是据美国精神科医学会所定,这类疾患的表现是跨文化和国界的。它们被定义成发病期至少要能追溯到成长期早期或更早。要能符合人格违常诊断的最低标准是疾患本身必须已干扰到个人、社会、或职业功能。 9、人格改变:人格改变是指一个人原来的性格正常,由于疾病或境遇的影响而发生了改变,随着疾病的痊愈和境遇的好转,这种改变的人格大多可以恢复正常。 10、急性应激:急性应激障碍是由剧烈的、异乎寻常的精神刺激、生活事件或持续困境的作用下引发的精神障碍。多数病人发病在时间上与精神刺激有关,症状与精神刺激的内容有关,其病程与预后也与及早消除精神因素有关。本症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碍和精神病性障碍。可发生在各年龄期,多见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11、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以再度体验创伤为特征,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

变态心理学——常见心理异常症状与对应病症

感觉过敏、内感性不适、感知综合障碍、情绪脆弱(神经衰弱)2、神经衰弱症候群: 注意减弱 3、应急相关的精神障碍: 心因性幻觉 4、癔症: 心因性幻觉、心因性遗忘 5、感染后虚弱状态患者: 感觉过敏 6、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 感觉减退 7、抑郁状态: 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内脏性幻觉、感知综合障碍、思维迟缓、抑郁性木僵 8、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窥镜症、思维云集、病理赘述、夸大妄想(麻痹性痴呆)、注意减弱、记忆减退、遗忘综合症、情绪迟钝、易激惹、强制性哭笑。 9、意识障碍: 感觉减退 10、脑器质性疾病: 幻视、错构、虚构

幻视 12、人格障碍: 超价观念 13、精神分裂 内感性不适、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功能性幻觉、思维障碍、感知综合障碍、窥镜症、思维贫乏、思维松弛(思维散漫)~早期、破裂性思维(思维联想障碍)、思维中断、思维插入、思维被夺、思维云集、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感、原发性妄想、强制性思维、情绪迟钝(早期)、情绪淡漠(衰退期)、情绪纠错、意志缺乏(衰退期)、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木僵。 14、颞叶癫痫、颞叶肿瘤: 幻嗅 15、偏执性精神障碍 被害妄想 16、癫痫 幻触 17、强迫症 强迫性思维 18、躁狂

思维奔逸、易激惹 19、心情障碍狂躁: 思维奔逸 20、心境障碍抑郁发作: 思维迟缓 21:器质性精神障碍痴呆 思维贫乏 22、脑器质性与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有意识障碍思维不连贯 23、情绪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 夸大妄想、记忆增强、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 24、情绪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 自罪妄想、记忆增强 25、更年期、老年期精神障碍: 嫉妒妄想(更年期)、疑病妄想 26、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 嫉妒妄想、遗忘综合症。

神经病、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区别

神经病、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区别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开玩笑或者骂人时经常使用“神经病”这个词,其实,人们心里想表达的内容主要是“精神病”方面的涵义。一般的人不大清楚神经病、神经症、精神病三者之间到底有何关系,有时甚至以为他们是一回事。其实,三个概念有很大的区别。 (1)神经病 神经病指神经系统发生的器质性疾病。根据神经所在的位置和功能不同,可以把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根据神经所支配的对象的不同,又可以把神经系统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神经病指中枢与周围神经或者说内脏神经与躯体神经表现出解剖学上的病理特征,其主要特征是神经有器质性的病变。 (2)神经症 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心理症或精神神经症,是一组轻性心理障碍的总称。神经症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主要基本上都是主观感觉方面的不良,没有相应的器质性损害。表现为当事人一般社会适应能力保持正常或影响不大;有良好的自知力,对自己的不适有充分的感受,一般能主动求治。 (3)精神病 精神病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显得古怪、与众不同;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有程度不等的自知力缺陷,患者往往对自己的精神症状丧失判断力,认为自己的心理与行为是正常的,拒绝治疗。 (4)癫痫症 癫痫(epilepsy)俗称“羊癫疯、羊角风”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而癫痫(羊癫疯)发作(epileptic seizure)是指脑神经元异常和过度超同步化放电所造成的临床现象。其特征是突然和一过性症状,由于异常放电的神经元在大脑中的部位不同,而有多种多样的表现。 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发作类型分为: 一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大发作) 突然意识丧失,继之先强直后阵挛性痉挛。常伴尖叫、面色青紫、尿失禁、舌咬伤、口吐白沫或血沫、瞳孔散大。持续数十秒或数分钟后痉挛发作自然停止,进入昏睡状态。醒后有短时间的头昏、烦躁、疲乏,对发作过程不能回忆。若发作持续不断,一直处于昏迷状

癔症病人以女性居多

癔症病人以女性居多 *导读:患癔症的女性大多性格内向,多愁善感,感情丰富且脆弱,意志、情感不稳定,幻想多,虚荣心强,容易冲动,一旦受到精神刺激或不恰当的暗示,就会发病,有时在诱因不很明显的情况下也可发病,发作的症状可因暗示加剧或好转和消失,反复发作的症状往往极为相似。…… 癔症也称为歇斯底里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性疾病。癔症病人中以女性居多,这也可以说是癔症的一大特色。 癔症病人为何以女性居多 1、这与女性天生的性格有关。 患癔症的女性大多性格内向,多愁善感,感情丰富且脆弱,意志、情感不稳定,幻想多,虚荣心强,容易冲动,一旦受到精神刺激或不恰当的暗示,就会发病,有时在诱因不很明显的情况下也可发病,发作的症状可因暗示加剧或好转和消失,反复发作的症状往往极为相似。 2、与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有关 在边远地区,妇女受教育的机会要比男子少,加上在家庭中地位的不平等,受了委屈只能憋在心里,难以找到合适的发泄途径,因而往往以这种形式的发作来寻求解脱。这说明了为什么妇女患此病多的原因。这些人在委屈、气愤、惊恐、羞惭、悲伤之时,会以躯体及精神两种形式表现其癔症的症状。

癔症治疗的相关问题 癔症是一种在不健全的人格基础上,由心理社会因素或不良暗示而诱发的精神障碍。因此在心理治疗时要充分地运用暗示的技巧,可以辅以药物,也可以运用催眠暗示的方法。 由于癔症很容易复发,故而在某一次的发作控制之后,还要让病人对自己疾病的性质以及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如感情用事、想入非非、人云亦云、好炫耀自己等有所认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反复地发病。 一旦遇到癔症发作时,不必惊慌,也不要过分关注,应及时予以适当的调节,如不知如何处理应及时送医。此外,如想了解一些医生的治疗、护理方法,可与在线医生交流。

变态心理学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2000下 2001下 28、催眠时相29、心身疾病30、病态人格31、折衷主义心理治疗 2002下 28、恐怖症29、应激30、药物的耐受31、多动综合症 2003下 1、血亲设计 2、自杀行为 3、智力障碍 4、应激 2004下 1、实验性神经症 2、药物的耐受 3、继发性病态人格 4、系统脱敏法 五.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000下 2001下 32、心理健康水平评估标准包括哪些方面? 33、简述学习学派对反社会人格的解释. 34、简述儿童少年期恐怖症的表现和类型. 35、严重心理异常和轻度心理异常的区别是什么? 2002下 32、多肯提出的预防和控制心理异常的最佳方案是什么? 33、简述最常见的诱发抑郁症的因素。

34、简述精神动力学派对高血压的看法。 35、简述弗洛伊德最重要的两方面的贡献。 2003下 1、简述弗洛伊德的意识结构。 2、鉴别转换性障碍和真正的器官障碍的标准有哪些? 3、简述易产生反社会热呢的家庭背景因素。 4、简述大麻的危害性。 2004下 1、重度心理异常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2、简述弗洛伊德最重要的两方面的贡献。 3、可能加强自杀企图的因素有哪些? 4、简述罗杰斯的患者中心疗法的主要治疗态度。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001下 36、介绍行为疗法的主要技术. 答:行为治疗与强调无意识作用的精神分析不同,它认为病人的症状,即各种心理病态和躯体症状,是个体在其过去生活经历中,通过条件反设即“学习“过程固定下来的。这样我们就可以设计某些特殊的治疗程序,通过条件反射的客观方法,即学习方法来消除或纠正病人的心理病态和躯体症状。 1、系统脱敏法:亦称交互抑制法,是一种基本的行为治疗技术,这种方法是诱导患者缓慢地暴露于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症焦虑习惯的目的;

最新第七章-神经症患者的护理试题及答案

第七章神经症患者的护理 1.关于神经症的的流行病学情况,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国外报道在3%左右B.国内1982年流调资料报告为2.2% B.男性高于女性D.以20-30岁年龄段患病率最高 E.不属于高发疾病 2.关于神经症的病因,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A.精神因素是主要的B.内在的素质因素是主要的 C.已发现有可疑的器质性改变D.神经症具有遗传性 E.外在的精神应激因素与内在的素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神经症的神经质理论由下述哪位学者提出 A.弗洛伊德B.克雷丕林C.A.Beck D.森田正马E.罗杰斯 4.神经症性疼痛,以什么部位最为常见 A.头颈部B.腰背部C.胸部D.四肢E.上腹部5.在神经症的症状中,不包括 A.情绪症状B.感觉过敏C.妄想 D.躯体不适症状E.精神易兴奋 6.以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焦虑症时,下述哪项说法不对 A.一般从小剂量开始 B.达最佳有效治疗量后维持6-8周后逐渐停药 C.停药过程不应少于2周,以防症状反跳 D.根据临床特点选用适当的药物 E.合并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应考虑有无哮喘史等禁忌情况 7.治疗强迫症时,氯米帕明的每日治疗量一般为 A.100-200毫克,分2次服用B.150-250毫克,分2次服用 C.200-400毫克,分2次服用D.150-300毫克,分2次服用 E.300-500毫克,分2次服用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恐惧症患者的恐惧对象包括自己内心的某些思想或观念 B.对身体畸形(虽然根据不足)的疑虑或先占观念也属于疑病障碍 C.所有强迫症患者的自知力存在,故其求治要求都十分迫切 D.行为疗法是治疗恐惧症的首选方法,且疗效持久 E.在神经症的等级诊断中神经衰弱应优先考虑 9.关于神经症的药物治疗,以下哪项说法不当 A.控制靶症状起效较快,可促进心理治疗的效果与患者的遵医行为 B.抗焦虑药、抗抑郁药以及促大脑代谢药等可用于神经症的治疗 C.不要将药物的副作用预先向患者说明,以免对患者造成不良的暗示 D.根据具体的临床表现和药物的作用特点,可联合使用不同种类的药物E.早期与心理治疗合用,有助于缓解症状,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10.神经症,旧称 A.神经官能症B.神经质C.歇斯底里 D.自主神经功能紊乱E.神经病 11.以下哪种疾病可出现意识障碍 A.神经衰弱 B.强迫症 C.疑病症 D.癔症

儿童癔症如何治疗才有效

儿童癔症如何治疗才有效 *导读:癔病在儿童情绪障碍中与其他几种类型的疾病相比,患病率不高,男女均可发病,但在青春期后似以女性较男性高,年龄较长一些的儿童又较幼童多见,文化和经济水平不发达地区还有集体发作。…… 癔症是一般疾病较急且有明显的诱发因素,癔症在儿童中的发病率与其他精神障碍疾病相比并不高,但因它的一些特殊表现,人们常常不易发觉,也因此贻误了治疗。因此,癔症的治疗和预防也成为许多人关心的问题,那么儿童癔症如何治疗才有效呢? 关于儿童癔症 癔病在儿童情绪障碍中与其他几种类型的疾病相比,患病率不高,男女均可发病,但在青春期后似以女性较男性高,年龄较长一些的儿童又较幼童多见,文化和经济水平不发达地区还有集体发作。许多患儿有不良的素质因素及家庭环境,大多数患儿往往在负性精神因素作用下急性发病,如委屈、气愤、紧张、恐惧、突然的不幸事件,均可导致发作。但在首次发病后再次发病时不一定具有明显的精神因素。也可能是遇到与第一次发病因素在内容和情景上有关的因素诱发,亦可能在别人谈论其发作或患儿本人回忆第一次发作的体验在暗示和自我暗示作用下发病。因此,应避免当着患儿的面谈论其发作的表现和经过,若有躯体疾病、月经期、疲劳、睡眠不足等情况均易促发。

癔病集体发作的原因是各种能够导致团体成员产生恐惧、焦虑的因素,如考试、不受欢迎的老师或领导、家庭与学校之间文化上的差异,以及疲劳,体弱等常与事件的发生有联系,而迷信、灾难、战争、社会变迁等往往是集体发作的直接原因。对个体来说,平时较为神经质,情绪不稳定,易产生消极情绪,应对能力差而依赖性强,体质较差,都是易引起发作的不利因素。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以说没有哪一种疾病能与它相比。归纳起来,可分为躯体功能障碍和精神症状两大类。 儿童癔症如何治疗才有效 1、发作时主要使用心理治疗,如: (1)消除周围人的语言、行为等不良暗示作用。 (2)消除紧张和焦虑气氛,不表示过分的关切和照顾。不作无必要的医学检查,以免强化其症状发作; (3)使用针灸、穴位注射、电刺激、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等方法,既起良性暗示作用,又改善发作后的头晕、头痛,心悸、肌肉酸痛、焦虑等症状。 2、1O岁以下患儿一般不使用药物,以免反而增加负性暗示作用,使病症发作习惯化。平时应注意解除不良刺激因素,改善周围环境,帮助患儿培养健全的人格。随着年龄增大、认识水平提高,癔症发作次数将越来越少,直至完全消退。 总之,儿童癔症的治疗应以心理疗法为主,在治疗期间家人应予以充分的关心和帮助,积极配合医生做好治疗和防护工作。

《变态心理学》重点与难点

《变态心理学》重点和难点 1、关于精神病的认识 现在尽量不用精神病这一说法。因为精神病这一概念是一个日常概念。界定的范围不明确。 现在的概念体系是:精神障碍包括精神病性障碍和非精神病性障碍。 所谓精神病性障碍是指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精神病,比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等。 所谓非精神病性障碍是相对前者而来的,是指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比如:各种没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焦虑症和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等等。实际上,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者是心理咨询(针对对象:心理不健康)和心理治疗(针对对象:情感性精神障碍和神经症)的主要工作对象。 2、常见异常心理的表现(症状)归类 教材上列举的症状有很多,对于学习者来说,难免容易混淆。首先要对总体分类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就像抓住一棵树的树干一样: (一)认知障碍: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自知力障碍。

感知障碍包括感觉障碍、知觉障碍和感知综合障碍。 思维障碍包括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 (二)情感障碍: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 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 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恐怖; 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感倒错; 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情感脆弱,易激惹,强制性哭笑,欣快。 (三)意志行为障碍:意志增强,意志缺乏,意志减退,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 性抑制。 归类中,一些常见的考点需要重点关注: (1)思维鸣响属于一种幻觉,而不属于思维障碍,谨防多选题中用来作干扰项; (2)语词新作、逻辑倒错属于思维形式障碍,被洞悉感属于思维内容障碍(妄想),这三个规律性不强的症状谨防考归类; (3)三个倒错:逻辑倒错属于思维形式障碍,情感倒错属于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意向倒错属于精神运动性抑制(意志行为障碍)。 (4)两个强迫:强迫观念属于思维内容障碍,强迫动作属于精神运动性抑制(意志行为障碍)。 (5)精神运动性抑制包括木僵,违拗,腊样屈曲,缄默,被动性服从,刻板动作,模仿动作,意向倒错,作态,强迫动作。因规律性不强,谨防考归类多选题。 3、常见异常心理的表现(症状)鉴别 一些容易混淆的相关症状需重点鉴别清楚:

护理干预对癔症患者的影响与分析

护理干预对癔症患者的影响与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癔症患者心理状态和精神症状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入我院治疗的82例癔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25例,观察组5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 础上加以护理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及自制癔 症健康知识调查表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的SAS和SCL-90评分要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癔症健 康知识了解要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癔症患者心理状态 及提高患者对精神症状的认知程度,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癔症;心理状态The Impact And Analysis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Hysterical Patients Wang jianghong(The fifth People's hospital of chengdu 611139) 【Abstract】Objective:Discussed the impa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mental state and mental symptoms of hysterical patients.Methods:There 82 cases of patients were treatmen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1 to December 2012,We divided them into two groups,25 cases of control group,57 cases of observation group.The control group using conventional nursing measures,Observation group additional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Evaluation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y Self-evaluation of anxiety scale (SAS),symptom self-assessment scale (SCL - 90) and self-made hysteria health knowledge questionnaire.Results:The SAS and SCL-90 score of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1),Health knowledge for hysteria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psychological status in patients with hysteria and improve patients cognitive degree of mental symptoms,Promote patients recovery and worth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nursing intervention,hysterical patients,State of mind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10-0145- 02 癔症是一种较常见的精神病,也称为歇斯底里,其表现为在一定精神状况或 存在外部诱因的情况下,病人由于恐惧而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感觉和运动功能 有障碍,内脏器官和植物神经功能失失调以及精神异常。通常具有夸大性、发作 性等特点,这类症状无器质性损害的基础,它可因暗示而产生,也可因暗示而改 变或消失[1]。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共收治82例癔症患者,随机 分组,对观察组57例癔症患者给予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2例癔症患者,随机 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5例,男5例,女20例;年龄15~76岁,平均(385±87)岁;观察组57例,男11例,女46例;年龄14~78岁,平 均(378±79)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历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均符合癔症诊断标准,且均无器质性疾病和其他功能性 疾病。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