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特点

合集下载

日本近现代文学概述

日本近现代文学概述

日本近现代文学概述近现代文学是日本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涵盖了明治时期至今。

在这一时期,日本经历了西方现代化的冲击和现代社会的变革,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了文学的发展与演变。

本文将概述日本近现代文学的主要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背景与特点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引入了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其中包括文学形式和创作风格。

在这个时期,受到欧美启蒙思想和浪漫主义的影响,近现代文学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现实主义的兴起:与传统的浪漫主义文学相比,近现代文学更加注重描写现实生活,以真实的人物和故事为基础,以此反映社会变革和人们生活的真相。

2. 文学形式的多样性:近现代文学中,文学形式的多样化成为一种显著特点。

除了传统的小说、诗歌和戏剧,还出现了新的文学形式,如短篇小说、散文、自由诗等。

3. 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近现代文学反映了社会问题的广泛关注。

作家们开始关注社会的不公平现象、阶级差距和性别问题等,通过文学作品呼吁社会改革。

二、代表作品1. 夏目漱石的《我是猫》:这部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和幽默的方式描绘了人们的虚伪和空虚,对日本社会的伪善现象提出了批评。

2. 森鸥外的《舞姬》:这是一部以歌舞伎舞蹈剧场为背景的小说,通过女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反映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束缚和挣扎。

3. 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这部作品描写了男主人公与一位伊豆舞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对爱情的探索。

4. 大岛纯的《绿与黑》:这是一部反映农村社会和资本主义冲突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命运,揭示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冲突和人性的脆弱。

三、对社会的影响近现代文学的出现和发展对日本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它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其次,近现代文学的揭示和批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变革。

作家们通过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现象和问题,引起了读者的共鸣,进而推动了社会改革和人们的觉醒。

此外,近现代文学也对其他文化产生了影响。

日本的文学特征

日本的文学特征

日本的地理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决定了它的文学特征。

第一,日本文学形式在近代前大都是短小的,结构单纯。

从古代开始,短歌形式的文学最为发达,后来发展为连歌、俳谐、俳句等,迄今不衰。

日语音节、古调单纯,诗的形式不具备押韵的条件,因而日本诗歌极易与散文混同,形成散文诗化。

日本随笔、日记文学,都很讲求文体的优美。

散文的发展促进了短篇小说形式的物语的发达。

十一世纪初出现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其结构是由短篇小说连贯而成的,前后衔接松散,叙述简单,时间推移与人物性格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

在日本,即使长篇小说,其结构也是由短小形式组成的。

这一特点贯穿于整部日本文学史,成为一种传统。

江户时期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好色一代男》等长篇小说,也都是由短篇故事组合而成的。

现代作家川端康成的长篇小说《雪国》,明显地具有《源氏物语》的那种结构和描写方法。

日本作家在短小、单纯的结构中追求精炼的艺术表现手法。

短短三两句的短歌或俳句,往往能准确地表达日本歌人、俳人的感情世界。

随笔和物语中的情节描写,也极少有长段落。

第二,文学性格纤细、含蓄。

自古以来日本自上而下的改革,对文学产生深刻的影响。

明治维新以前,在日本文学中几乎听不到强烈的社会抗议的呼声。

古希腊悲剧的那种雄伟崇高的观念,也不是日本作家追求的对象。

他们追求的多是感情上的纤细的体验,表现的主要是日常的平淡的生活,在平淡朴素的生活中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冷静的思考。

日本文学除很少例外,与激烈的阶级冲突一般都没有联系。

即使是少数例外,作家的表现方法往往也是含蓄的,曲折的。

第三,日本的文艺观是以“真”、“哀”、“艳”、“寂”为基础的。

从“真事”始,平安时期的“物哀”,镰仓、室町时期的“幽玄”,江户时期的“闲寂”,主要是在和歌的基础上发展和提炼出来的。

这些理论都是和作家向往的优美境界联系在一起的。

而“余情”论为这种优美的境界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日本短小的文学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作家的艺术技巧和最大限度地概括了作家所认识的客观世界。

日本文学有哪些特点

日本文学有哪些特点

日本文学有哪些特点不同国家的文学也会不同的特色,阅读过日本文学作品的朋友一定知道它的魅力所在。

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聊聊日本文学都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日本文学特点日本的地理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决定了它的文学特征。

第一,日本文学形式在近代前大都是短小的,结构单纯。

从古代开始,短歌形式的文学最为发达,后来发展为连歌、俳谐、俳句等,迄今不衰。

日语音节、古调单纯,诗的形式不具备押韵的条件,因而日本诗歌极易与散文混同,形成散文诗化。

日本随笔、日记文学,都很讲求文体的优美。

散文的发展促进了短篇小说形式的物语的发达。

十一世纪初出现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其结构是由短篇小说连贯而成的,前后衔接松散,叙述简单,时间推移与人物性格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

在日本,即使长篇小说,其结构也是由短小形式组成的。

这一特点贯穿于整部日本文学史,成为一种传统。

江户时期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好色一代男》等长篇小说,也都是由短篇故事组合而成的。

现代作家川端康成的长篇小说《雪国》,明显地具有《源氏物语》的那种结构和描写方法。

日本作家在短小、单纯的结构中追求精炼的艺术表现手法。

短短三两句的短歌或俳句,往往能准确地表达日本歌人、俳人的感情世界。

随笔和物语中的情节描写,也极少有长段落。

第二,文学性格纤细、含蓄。

自古以来日本自上而下的改革,对文学产生深刻的影响。

明治维新以前,在日本文学中几乎听不到强烈的社会抗议的呼声。

古希腊悲剧的那种雄伟崇高的观念,也不是日本作家追求的对象。

他们追求的多是感情上的纤细的体验,表现的主要是日常的平淡的生活,在平淡朴素的生活中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冷静的思考。

日本文学除很少例外,与激烈的阶级冲突一般都没有联系。

即使是少数例外,作家的表现方法往往也是含蓄的,曲折的。

第三,日本的文艺观是以“真”、“哀”、“艳”、“寂”为基础的。

从“真事”始,平安时期的“物哀”,镰仓、室町时期的“幽玄”,江户时期的“闲寂”,主要是在和歌的基础上发展和提炼出来的。

日本上代文学特点

日本上代文学特点

日本上代文学特点
日本上代文学也称为大和时代的文学,分为口承文学和记载文学。

五世纪时,汉字开始得到使用,汉传佛教传入日本。

另外在经历了大化改新和壬申之乱后,七世纪左右,大和朝廷改革为统一律令制国家,天皇权威得到保证。

这些都对日本人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口承文学
从集体生活中诞生,宗教色彩浓厚,有很多的叙事要素。

历史背景:全面向中国学习颁布授受法三省六部
时代:古坟时代(367-592年)无文字器物
飞鸟时代(593-794年)
二、记载文学(710-794奈良时代)
随着汉字的传入,用文字携文学,文学的个性和艺术性逐渐增强,逐渐从叙事文学反转为抒情文学。

其中根据文字记载的形式形成的文学类型有:
《古事记》
现存日本最早的书神话传说
《日本书记》
日本流传最早的正史编年体史书
《万叶集》
日本最早的和歌集国家整理编纂
《怀风藻》
日本最古老的汉诗集。

浅析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特点与缺陷

浅析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特点与缺陷

60浅析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特点与缺陷■史 倩/西北师范大学摘 要:本文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产生、发展及其代表作品进行探究,使读者对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特点和缺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关键词:日本自然主义文学 田山花袋 长谷川天溪一、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对社会进行了一系列深刻地革新,极大地促进了日本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自由民权运动的高涨。

旧思想等各方面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人们的观念开始发生了转变,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

在1885年坪内逍遥发表了《小说神髓》,该部作品提出了一个观点——艺术就是形象地了解现实,开启了日本近代文学发展的萌芽,拉开了学习和模仿西方文学的大幕。

之后,岛崎藤村等作家们也因不满于砚友社纯客观暴露文学的现状,而积极提倡追求个性解放,开辟了文坛浪漫主义的道路。

但由于当时特殊的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原因也未能完全实现日本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作家们逐渐认为要进一步推动日本近代文学的发展,就要反省时代、暴露社会,从不满的现状中解放自我,这些都为自然主义文学在日本的产生提供了动力。

二、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主张“露骨的描写论”和“平面描写论”的田山花袋,从创作之初便倾心于左拉和莫泊桑的作品,致力于自然主义。

他的努力发展和充实了日本自然主义理论。

期间发表了大量自然主义作品,最具代表性的为《棉被》,此外还有《生》、《妻》、《缘》三部曲等。

善于描写平民生活,揭露社会黑暗德田秋声,其作品大多取材于自身经历,代表作有《新世带》、《新家庭》、《缩影》等。

提倡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的正宗白鸟,冷静地凝视着现实,代表作有《到何处去》、《牛棚的臭味》等。

主张“一元描写”创作论,岩野泡鸣,倡导神秘的半兽主义的,企图用刹那的享受获得永恒的灵魂。

代表性作有《耽溺》、《放浪》等。

三、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特色(一)“无理想、无解决”的“平面描写”论日本自然主义者认为文艺与理想无关,强调文艺不是要去探索人生目的和理想,而是要如实地表现人的自我感觉,要放弃一切理性、道德、理想等。

日本文学有哪些特点

日本文学有哪些特点

日本文学有哪些特点1.和谐与平衡:日本文学一直注重和谐与平衡的表达。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平和的反思,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融合在一起。

这种平衡感在日本文学中经常出现,并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情感氛围。

2.精细的描写:日本文学对细节的描写非常注重,尤其是对自然环境和人物心理的描绘。

通过精确的细节描写,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感受到情感和气氛。

日本文学中的描写方式常常借助于景物描写,以表达人物的内心感受。

3.雅致与含蓄:日本文学倡导的审美情趣是一种雅致与含蓄的态度。

日本文学作品通常以简练的文字和节制的叙述风格为特点,避免夸张或过分表达。

这种雅致与含蓄的特点不仅体现在叙述方式上,也体现在对情感的处理上,不善于直接表达内心感受。

4.回归传统与哲学思考:日本文学常常回归传统的美学观念和哲学思考。

它试图通过对日本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重新思考,来挖掘人性的深层次问题。

这种思考常常通过对古典作品和传统艺术的回顾和影响来实现,以对现实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思考。

5.注重人物描写与人性探索:日本文学对人物描写非常细腻和深入。

它注重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索人性的善恶、苦乐、智慧和愚昧。

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日本文学试图揭示人类的本质和生活的真相。

6.对死亡和终极问题的关注:日本文学经常关注死亡和终极问题。

它试图通过对死亡和终极问题的思考,引起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日本文学中常常出现对死亡的描写和对死亡观念的探讨,以传达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

7.对自然和季节的表达:日本文学中常常表达对自然和季节的热爱和赞美。

它借助于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日本文学中常常通过季节变化来表达人物的心情和情感变化。

8.抒情与感性的特点:日本文学具有浓厚的抒情和感性的特点。

它试图通过对情感和感受的表达,来引起读者对生活、爱情、友情以及亲情的共鸣。

日本文学中常常表达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欢乐,以及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命运的抗争。

日本文学的特点

日本文学的特点

日本文学的特点日本文学自古以来就拥有独特的精神内涵和风格特点,展现出丰富多样的文化底蕴。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日本文学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和风格,体现出日本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与文化气质。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日本文学的特点。

1. 清新淡雅的风格日本文学的写作风格通常清新淡雅,语言简练优美。

日本人喜爱借助诗情画意的修饰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自然景物的热爱来表达情感。

这种风格不仅体现在传统的古典文学中,也贯穿于现代文学的作品之中,使得日本文学独具雅致和韵味。

2. 角色心灵的深刻剖析日本文学以其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而著称。

作家们经常从角色内心的矛盾、挣扎和情感中挖掘人性的复杂性,展现出角色的情感世界和心理变化。

这种写作手法使得作品更加接近生活、贴近读者的内心世界,引发共鸣,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3. 强烈的传统文化烙印日本文学浸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无论是古代的诗歌、歌舞伎、小说,还是现代的流行文学、漫画等,都能在作品中找到传统文化的影子。

这种传统文化烙印赋予了日本文学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使得作品更加有血有肉,富有魅力。

4. 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反思日本文学在探讨人物命运的同时,也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反思。

许多作家通过作品揭示社会问题、分析人性弱点、反映时代变迁,展现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思考。

这种现实关怀使得日本文学更具生命力和时代气息,引导人们思考、反思现实社会。

总的来说,日本文学以其清新淡雅的风格、角色心灵的深刻剖析、传统文化烙印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反思而具有独特的特点。

这些特点赋予了日本文学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使得日本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独占一席之地。

从日本文学的发展历程来看日本文化的独特特征

从日本文学的发展历程来看日本文化的独特特征

从日本文学的发展历程来看日本文化的独特特征摘要:日本文学早期受到中国文学的一些影响,后来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学特质和风格,并且受到了一些西方文学的影响,日本文学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也伴随着国家变革和经济的发展,文学展现出不同阶段的不同特色。

在日本文学的研究中,对于日本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通过对日本文化的研究来了解和把握日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各个方面,本文论述了自日本文学诞生以来的发展历程,并从中窥探日本社会和文化的背景,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日本文学;文化;社会;研究1.引言在学界有很多专家和学者对日本文学以及日本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得出了自己的不同见解,对于日本文化的解读也是各不相同,有解读为唯美文化的学者观点,也有解读为武士文化的学者观点,更有学者解读为细腻中伴随着忧郁和压抑,甚至会在内容方面表现出有病态和神经知道特色,不得不说,各种观点众说纷纭,学者们对自己的解读都有一定的论据支撑。

不管如何解读,这些解读出的特质都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一个侧面,日本文化也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的文化,它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变化和进化,也就说说,日本文化反映特定社会的特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不同的社会背景之下,必然导致日本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文学,文学具有人类共同的情感表达和社会理解,带有特有的民族特性,在历史的演变中,也在吸收不同民族文化中的精华用于发展和充实自己的文化内涵,因此,日本文化研究是日本文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对于日本文学的深刻剖析,也可以得出日本文化的一些内涵结论,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化。

1.日本文学的发展历程分析日本文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界对发展历程阶段的划分也有不同的说法。

比如对日本文学进行了上代-中古-中世-近世-近代-现代的划分,这种划分方式又可以称为:奈良时代-平安时代-室町时代-江户时代-明治到昭和20年-昭和20年到现代。

谈日本文学中的“以悲为美”

谈日本文学中的“以悲为美”

谈日本文学中的“以悲为美”在阅读日本文学作品时,无论是日本古代文学还是现代文学,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日本文学具有自身独特的创作风格,其中,“以悲为美”的日本文学思想尤为典型,几乎贯穿于日本文学发展的始终。

“以悲为美”这一文学特征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特点之一,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这一特征也逐渐渗透到日本的文学作品中。

本文针对日本文学中的“以悲为美”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剖析,通过从不同角度对其文学作品中的悲剧色彩进行解读,分析这一文学理念形成的原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学,更好地促进中日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关键词:日本文学;以悲为美;文化内涵“以悲为美”这一概念已经深刻贯穿于日本文学、诗学和美学等领域,如果不能深入领悟这一重要概念,就无法把握好日本文学的深刻精髓,不能正确理解在各类日本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民族特色,想要对日本文学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就必须清楚“以悲为美”的重要概念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以悲为美”,顾名思义,就是在悲戚荒凉的状态下有感而发的悲伤、忧郁、感伤之美,如《源氏物语》就充分体现了“以悲为美”的日本文学特点。

“以悲为美”的文学特点是日本文学中将表象与情感交相融合的典型特点,已经构成了日本文学观念中的核心思想,非常值得深入地解析与研究。

一、文化内涵与特点(一)“以悲为美”的基本概念“以悲为美”在日本文学发展史上流传已久,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思想理念。

如今,日本文学界针对“以悲为美”这一文学思想的研究与讨论长盛不衰,很多日本文学家会根据自身对这一思想理念的不同理解延伸出来不同的解释,总有新的观念与思想迸发出来,而每一种理解都具有各自独立的特点。

“以悲为美”中的“悲”其实有很多不同的表达,可以被赋予多种多样的情感要素,比如:凄美、悲恸、怜悯、动容等等。

(二)“以悲为美”的文化内涵虽然在日本文学发展历程中,“以悲为美”的文学概念也由来已久,但最早是在江户时代正式提出的,在早期文学作品中,主要涵盖的是以“悲哀”为主要情感的内容,在不断的发展变革中,逐渐延展出了更多的内涵,日本著名的文学研究学者叶渭渠认为,从狭义角度来看,这一文学概念可以指的是悲哀之美,但从更加广义的角度来看,又可以从不同的层次中体现出高于悲哀情绪的情感共鸣。

日本文学概说

日本文学概说

4、日本の近世 安土桃山时代(1573年 - 1598年)【明,即所谓“织 丰时代”,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时期 江户时代(1603年 - 1868年)【明末、清】 日本の近代-现代 明治(1868年 - 1911年)【同治朝、光绪朝、宣统朝 】 大正(1911年 - 1926年) 【北洋军阀时期】 昭和(1926年 - 1989年) 【国民政府、中华人民共 和国】 平成(1989年 - ) 【第三代领导人至今】
与英国文学相比,日本文学是不优雅的;与法国相 比,日本文学既不浪漫,也不关注现实;与德国相 比,日本文学理性不足;与俄国相比,日本文学不 够厚重;与美国相比,日本文学缺乏阳刚之气。但 日本文学的独特性,确实毋庸置疑的。它是敏感的 、纤细的、清凉的、笼罩着一种空寂气息,散发着 一种奇异的美。 —李纯德《一本书搞懂日本文学》
物语文学:平安时期代表性的文学形式。 在民间评说的基础上,受中国六朝和隋唐 时期传奇小说影响,日本文人效仿创作日 本题材的传奇小说。
《竹取物语》日本第一部物语文学(虚构物语)。 《伊势物语》歌物语,以和歌为中心的125个短 篇故事集。 (和歌物语) 《源氏物语》日本平安时代文学杰作,世界第一 部长篇小说,作者紫式部,描述贵公子光源氏 的一生。以宫廷生活为中心,涉及到多名女性 爱情故事。文学理念是「あわれ」,即略带忧郁 的唯美主义。标志着日本的假名物语文学发展 到顶峰。
一、奈良时代文学(8世纪)
一、奈良时代文学(710-794)
也称为“上代文学”或“上古文学”,指平安 京迁都(794)以前的文学,由于这一时期的 文学主要发生在当时的日本政治文化的中心 “大和地区(奈良)”,所以称为“奈良时代 文学”。
文学背景
“先土器文化时代”→“绳纹时代” →“采 集生活”→“弥生时代” 水稻农耕技术传入日本,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共同体社会”→氏族集团(基于血缘) →小的国家

日本文学的特点

日本文学的特点

日本文学的特点
1 日本文学的特点
日本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早在八世纪《日本古典文学》中就有了萌芽,经过时间的洗礼,演变出一派诗人和散文家独具风格的文学作品。

从现在起到古代,日本文学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一般来说,日本文学以其神秘而又神秘的精神气质而闻名于世,无论是古典文学还是现代文学,都渗透着东方艺术精髓和审美趣味。

《源氏物语》是日本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它描绘了日本宫廷的深远历史,以及主人公的情绪变化,将人物的思想心理和精神形象勾勒出一幅丝丝入扣的生动画面,被誉为日本文学“昆虫书”。

而中世纪的先期文学如《古今集》和《万葉集》中的诗歌,更是有趣的诗句加上音乐美艳的抒情,犹如一条思想支线贯穿了日本历史,将禅宗文化与普通民间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

在20世纪以后,日本文学在世界文学舞台上日渐显著,后期的文学拥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和独特的叙述手法,比如川端康成的文学是一种实际叙述的文学,以一种淡雅的笔触,呈现出一个竘度成熟的逻辑性,有其独特的审美追求。

日本文学在各种文学领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就,对推动世界文学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本文学不仅有着厚实的文学积淀,在艺术表现上也拥有其独特性,日本文学作品里少不了诗歌所展示的美感,加上绘画技巧的精良
叙述,更为画面增色,丰富和深入地展示出人物各种心境的变化,充分表现出有情有趣的精神对人生的感受。

总之,日本文学是历史和文学作品的精粹,从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无论是叙事手法、结构形式还是人物叙事,都像一抹柔和、圆润的心灵画卷,给人一种新的审美享受,让人心旷神怡,活跃他们的想象力和激发他们的知性思维。

日本文学的特点

日本文学的特点

日本文学的特点1、日本文学的许多特点都来自日语本身。

从诗体来说, 基于日语多以元音结尾的特性,日本诗歌有其独特的形式,散文与韵文的区别与其他民族不同。

以文体而论, 日文也有自己的特点。

譬如句子, 日语典型的句式都是动词在后。

这种来自语言的特点是难于改变的。

一些作家试图改变它, 往往行不. 通。

日本文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富于余情。

话不说尽, 留有余地, 让读者去想像, 余韵无穷。

暖昧、委婉而又意味深。

2、日本文学形式在近代前大都是短小的,结构单纯。

从古代开始,短歌形式的文学最为发达,后来发展为连歌、俳谐、俳句等,迄今不衰。

日语音节、古调单纯,诗的形式不具备押韵的条件,因而日本诗歌极易与散文混同,形成散文诗化3、日本文学性格纤细、含蓄。

自古以来日本自上而下的改革,对文学产生深刻的影响。

明治维新以前,在日本文学中几乎听不到强烈的社会抗议的呼声。

4、日本的文艺观是以真、哀、艳、寂为基础的。

从真事始,平安时期的物哀,镰仓、室町时期的幽玄,江户时期的闲寂,主要是在和歌的基础上发展和提炼出来的。

日本文学简介日本文学指的是以日本语写作的文学作品,横跨的时间大约有两千年。

早期的文学作品受到中国文学一些的影响,但在后来日本也渐渐形成自有的文学风格和特色。

19 世纪日本重启港口与西方国家贸易及展开外交关系之后,西方文学也开始影响日本的作家,直到今天仍然得见其影响力。

在日本,也有因为考虑到近来非日本籍的日裔作家,而采用日语文学称呼的情形。

日本古典文学中最初的作品上代文学篇1.『古事記』(U吉)处現存丁召日本最古①書物。

和銅五年(712年)広成立—太安万侶(H尢編者r 稗田阿礼(誦習『古事記』編纂o最大o目的处諸氏族o持二伝承总統一—、天皇支配o正統性总示—疋天皇总中心七—尢国家統一总進^feo^o『古事記』处上、中、下o三巻力>5^9、上巻0口止天地創造広始求召神話力人収、物語性、文学性o富住。

中、下巻处天皇一代e^o系譜总中心、皇族壬英雄o伝説力述^^nrv^o《古事记》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书籍。

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形成及其特点初探

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形成及其特点初探

山东外语教学 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2009年第1期(总第128期) 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形成及其特点初探李光贞(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收稿时间:2008206220作者简介:李光贞(1962-),女,山东济南人,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现为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

研究方向:日本文学与中日文学关系;日本文学与文化。

摘要:明治维新后,西方各种文学流派纷纷涌入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因其反封建道德和强烈的自我意识很快占据了日本文坛。

日本的自然主义无疑是受西方特别是左拉自然主义理论的影响,但又明显带有日本文学自己的特点,为后来日本独特的文学形式———私小说的产生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关键词:日本自然主义;西方自然主义;差异;私小说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643(2009)0120079204 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高呼着“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三大口号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西方文化也以蜂拥之势进入日本,日本社会掀起了一股欧化的热潮。

长期被封建思想和封建道德统治的日本人,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首先意识到了自我的被束缚,因此,他们极力要求还回自我的权利,争取自我的解放。

伴随这种呼声,文学也一反江户文学的游戏风格,成为一种写实的呼唤自我意识的文学。

而以真实描写为目的的自然主义文学的创作原则,因其对批判封建伦理道德、反抗封建家族制度所具有的进步意义,使得日本文学界迅速接受了以左拉为首的西方自然主义文学,并一度成为日本文坛主流。

日本的自然主义文学在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被称为“日本近代文学的确定和同义语”。

(叶渭渠,1999)在21世纪的今天,对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形成及其特点进行客观梳理和深入分析,对于我们加深对日本近代文学的理解,进一步认识和把握日本历史上那个重要的明治时代,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浅析日本私小说的特点——以《棉被》和《新生》为例

浅析日本私小说的特点——以《棉被》和《新生》为例

2015-2016学年第1学期日本文学选读期末报告2012级日语2班洪婉静 1203022217浅析日本私小说的特点——以《棉被》和《新生》为例私小说是出现于二十世纪日本文学的一种特有题材,它受西方自然主义影响,发迹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成熟于反自然主义文学,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1]日本很多著名作家如田山花袋、岛崎藤村、德田秋声等都写过私小说,文坛对于私小说也是褒贬不一,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和界定标准。

但从另一个侧面也足以反映出私小说在那一时期的兴盛,在那时文坛上的统治地位。

“私小说”这一独特的文学样式为何在日本如此广为流行?其特点是什么?拙文以田山花袋的《棉被》和岛崎藤村的《新生》为例,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

由于私小说的产生主要受法国自然主义文学,日本人的国民性以及近代日本文学的超政治性等原因的影响,这就使得私小说具有以下几种特点。

一、以“自我”为中心私小说最大的特点是取材于身边琐事和作家私生活,以“我”为第一人称。

私小说的题材多是发生在作者自己身边的事,作者只是在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生活,因此不需要虚构惊险离奇的情节和假设巧妙周致的结构,只要按事物的本来面目描写,不加粉饰地记录自己的真实情感即可。

《棉被》正是由作者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写成的,小说中男主人公时雄其实就是作者自己,是完完全全未经任何艺术加工的“原生态”的作品。

[2]田山花袋在《小说做法》一文中曾经谈到《棉被》的写作动机:“我的《棉被》与作者没有任何考虑。

既不是忏悔,也不是故意选择那种丑事而写下来。

只不过把自己在人生中经历的某种事实展现在读者面前罢了。

”田山花袋将自己和美知代的交往遵照事实地写入小说《棉被》,表达了“我”对自己的女学生深深的爱恋之情,更主要是刻画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发生的事件及其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

《新生》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家岛崎藤村根据自己与侄女之间的乱伦关系创作的自传性小说。

乱伦事件的主角岛崎藤村借小说摆脱了阴影,获得了他所期待的“新生”,并提高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却彻底葬送了另一当事人一生的幸福,不得不背井离乡。

从日本文学的发展历程来看日本文化的独特特征

从日本文学的发展历程来看日本文化的独特特征

2019第3期中(总第294期)ZHONG GUO NONG CUN JIAO YU从日本文学的发展历程来看日本文化的独特特征李留芳文化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与社会问题,深入研究国家的文化特征,解读文化内涵是贯穿历史长河的不变主题。

近些年,不少学者针对日本文学与文化的关系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总体来说,均认为日本文化有着很深的内涵,具有多元化、时代性的特征。

与文学历史的发展具有共性。

一、日本文学的发展历程日本文化与我国有着较大差异,大多数文学活动都集中在中心城市,如京都等地,其他城市要少很多。

到18世纪,京都和江户兴起了‘江湖文学’,逐渐演变成为日本国家的文学中心。

也就是说,不管时代如何发展,文学主流思潮如何改变,文化中心———京都是不会改变的。

直至明治维新时期,文学中心才由东京所代替。

此外,文学的代表人物也有着不同的阶级,且跟随时代的更替而不断变化。

在平安、镰仓时代,文学代表阶层主要有贵族和僧侣,而江户时代则以武士、商人、农民为主。

不同的代表阶层自然而然地衍生出各类不同的文学形式,创作素材、理念、风格也有差异。

日本文学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众多相同风格的文学家会被编入一个集团,如平安时期的贵族集团和德川时期的武士集团,每个集团的成员都会支持自己内部的文学创作者。

日本文学源远流长,随着时代的变迁沾染了强烈的民族气息。

在某个特定的时代,日本学者会认同某一种主流文学,一些精粹便会被传承下来,而与新文学无法融合的便会被淘汰,这些不约而同的体现在了日本文化上。

对此,当代不少文学家身上还存有许多传统的文学理念,其创作也凸显了历史气息,文学内涵也尚未被新文学全部代替。

正如日本抒情诗的创作格式,古代主要以短诗为主,在室町时代则以俳句为主,可以说是简短诗歌的演化产物。

诗歌所包含的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表达了特定的审美情趣,让人感受到浓烈的闲适感。

短诗歌的代表人物松尾芭蕉,被本土人们广泛称为‘俳圣’,他所表现的闲适感、寂静感别具一格,有风雅、有美感,将日本诗歌的美学范围进一步拓展。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变态”倾向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变态”倾向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变态”倾向摘要:日本文学突出表现了日本民族的心态,尤其凸现为对变态描写的情有独钟,主要是表现人性阴暗、性变态、乱伦、血腥与暴力的热爱。

日本文学传承了本土文化,同时吸收了东西方各种现代思潮,受此影响,在日本人原本的自卑、侵略性格的改造下,将日本文学变异成为一种独特的具有变态倾向的文学。

关键词:性欲变态暴力死亡变态日本文学作为反映大和民族性格和气质的外化表现形式,能很好的窥视其特点中最主要的成分:变态美学。

造成日本文学根深蒂固的变态传统的这种文学现象跟文学“变异”有着重要联系。

文学变异指的是以民族文学为母本,以外来文化为父本,它们相互融合而形成新的文学形态。

这种新的文学形态,其实是对原有的民族文学性质的一种延续和继承,并进一步获得某种程度的发展。

日本文学正是在千百年来同中国、西方文化文学思潮流派不断的碰撞、磨合、交融、发展中逐渐发生“变异”,主要表现为日本民族外化的精神气质:极具侵略性;极端自卑性。

另外,特殊的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日本狭隘扭曲的民族气质。

正是这种独特的民族性格造就了日本文学中特别的一种“倾向”,即:文学中的变态色彩极端且浓厚。

从日本文学的起源到日本近现代文学我们不难看出,在日本小说界和日本电影界中最具日本特色以及最能代表日本民族性格的便是其中对与人性阴暗、性变态、死亡情节以及嗜血暴力此类变态描写刻画的情有独钟。

纵观日本文学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日本文学中极具本土特色的变态描写表现在很多方面,主要是:对刻画人性心理阴暗扭曲的热衷;表现性变态、性虐待、乱伦、血腥、暴力描写的情有独钟。

另外,日本文学尤其是暴力电影作品中充斥着大量嗜血、暴力、残忍的刻画。

这种极具视觉感官冲击性的电影画面还原了日本文学中的暴力因子。

人性阴暗、性变态、死亡情结这三方面是日本文学中变态成分的重要体现。

一、变态描写——人性阴暗描写“鬼才”芥川龙之介善于深入人性底层挖掘人性深处复杂扭曲的一面,这可以通过他的代表作《罗生门》、《地狱变》窥其一斑,手法精湛让人叹为观止;谷崎润一郎的《纹身》以变态的享乐主义闻名:江户时代一个叫清吉的纹身师以欣赏被纹身者的痛苦为乐,他的夙愿就是能用自己全部心魂在一个美女肌肤上纹身。

日本文学特点

日本文学特点

平安时代的文学特点2010416007 日语耿洁日本的平安时代是从794年日本迁都至平安京开始到1192年镰仓幕府的建立为止的大约四百年的这样一段时期。

平安时代前期,中日之间遣唐使来往频繁,“文章经国”的思想影响广泛,在由贵族社会统治的日本社会间,汉文化受到了极高的尊重和推崇。

这时诗风较华丽,比前代更加优秀。

但是,随着唐朝的衰落,日本便废止了遣唐使,并着手复兴日本式的国风文化。

也就是说,日本从平安时代便开始了探索本国文化的进程,从深受当时唐代影响的唐风文化向国风文化转变。

中国的汉诗文作为“盛大的文学”在平安时代初期的官方场合极为重视。

而后这种盛大的文学随着日本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日本人得“美意识”的这样一种文学理念。

这一时期日本根据中国的汉字或其偏旁部首发明出了片假;根据草书发明出了平假名,那时主要是女性使用。

文字是文化的基础,以此为契机,日本开始了真正的自己的文化。

迎来了和歌文学和女性文学的兴盛时期。

与此同时,汉诗文渐渐衰退了。

这一时期,创作了很多和歌。

平安初期的大部分为奉天皇之命编纂而成,渐渐发展起来。

此外,散文,物语等也用开始用假名来书写。

物语在平安时代,以虚构物语和和歌物语这两种形式发展起来。

伴随着这两种物语的诞生,将虚构物语的虚构性和写实性,和歌物语和和歌的抒情性,以及注重现实的日记文学统筹发展起来,就出现了像《源氏物语》这样的作品,使物语的发展臻于完美。

此后,随着贵族阶级的没落,也由于当时人民的思想受到佛教的深刻影响,佛教也渗透到了文学作品中。

物语也慢慢衰退。

在10世纪末至11世纪的这段期间,(摄关政治处于全盛时期,也就是藤原氏独揽政权的时期。

)日本的宫廷和后宫的很多女性通过平假名和和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以清少纳言的随笔《枕草子》和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为代表的女性文学蓬勃发展。

这是平安时代的文学发展的一大特色。

平安前期,日本音乐采取了折衷形式。

祈祷生活稳定平安的歌舞,沿袭上代的传统,在寺院,地方,民间继续流传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文学特点:日本的地理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决定了它的文学特征。

第一,日本文学形式在近代前大都是短小的,结构单纯。

从古代开始,短歌形式的文学最为发达,后来发展为连歌、俳谐、俳句等,迄今不衰。

日语音节、古调单纯,诗的形式不具备押韵的条件,因而日本诗歌极易与散文混同,形成散文诗化。

日本随笔、日记文学,都很讲求文体的优美。

散文的发展促进了短篇小说形式的物语的发达。

十一世纪初出现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其结构是由短篇小说连贯而成的,前后衔接松散,叙述简单,时间推移与人物性格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

在日本,即使长篇小说,其结构也是由短小形式组成的。

这一特点贯穿于整部日本文学史,成为一种传统。

江户时期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好色一代男》等长篇小说,也都是由短篇故事组合而成的。

现代作家川端康成的长篇小说《雪国》,明显地具有《源氏物语》的那种结构和描写方法。

日本作家在短小、单纯的结构中追求精炼的艺术表现手法。

短短三两句的短歌或俳句,往往能准确地表达日本歌人、俳人的感情世界。

随笔和物语中的情节描写,也极少有长段落。

第二,文学性格纤细、含蓄。

自古以来日本自上而下的改革,对文学产生深刻的影响。

明治维新以前,在日本文学中几乎听不到强烈的社会抗议的呼声。

古希腊悲剧的那种雄伟崇高的观念,也不是日本作家追求的对象。

他们追求的多是感情上的纤细的体验,表现的主要是日常的平淡的生活,在平淡朴素的生活中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冷静的思考。

日本文学除很少例外,与激烈的阶级冲突一般都没有联系。

即使是少数例外,作家的表现方法往往也是含蓄的,曲折的。

第三,日本的文艺观是以“真”、“哀”、“艳”、“寂”为基础的。

从“真事”始,平安时期的“物哀”,镰仓、室町时期的“幽玄”,江户时期的“闲寂”,主要是在和歌的基础上发展和提炼出来的。

这些理论都是和作家向往的优美境界联系在一起的。

而“余情”论为这种优美的境界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日本短小的文学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作家的艺术技巧和最大限度地概括了作家所认识的客观世界。

第四,长于摹仿,变革迅速。

大化革新后,日本全面向中国大陆开放。

汉字、汉语乃至汉诗、汉文,原样移至日本,形成日本文学的重要分支——汉文学。

在吸收中国文学的同时,日本创造了变体汉文、假名、和汉混体文,大量吸收中国词汇,创作了独具民族形式的文学作品。

大化革新后经过近百年时间,日本文学有了飞跃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奈良平安文学及江户元禄文学。

明治维新在资产阶级文学没有成长起来的条件下发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历史里,为日本资产阶级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日本终于跻身于资本主义世界文学发达国家的行列。

金色夜叉:第一高等中学学生贯一与田泽宫子订了婚。

但宫子父亲因为银行家儿子富山唯继有钱,就极力撺掇宫子与富山往来。

最后,宫子背叛了贯一与富山结婚。

愤怒的贯一痛骂宫子,在绝望中也做起了高利贷生意,希望以钱来雪洗此恨。

宫子听说此事后,良心上受到谴责。

女高利贷者赤悭满枝想接近贯一,遭到贯一拒绝。

一次,贯一从老朋友荒尾那里听说宫子婚后生活受尽虐待日子很不好过,他还在梦中梦到宫子自杀。

贯子在去盐原的路上,无意中救了住在隔壁的一对想要一起情死的男女,从被救的女人口中得知落入富山魔掌的女人的境遇,由此贯一更深地了解到宫子的不幸。

一名借款人被逼放火烧了贯一的房子。

宫子因不堪忍受虐待,绝望之极跳河自杀,被来此寻找她的贯一救下,两人表示要重新做人★ 打败渡边淳一和村上春树,日本史上销量第一的小说。

★作者尾崎红叶在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与《我是猫》的作者夏目漱石、《破戒》的作者岛崎藤村齐名,这为本书奠定了相当的读者基础。

★《金色夜叉》以雅俗共赏的文体,将金钱、爱情、道德三者之间的矛盾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与《霍乱时期的爱情》并称为“两大爱情教科书”,无论是跌宕起伏的情节转变还是情意恳切的口语对白,都深具感染力,能很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金色夜叉》让连载它的《读卖新闻》成为当时全日本最畅销的报纸,每一天的情节发展部令读者们引颈期盼,如今,小说中贯一和阿官这对恋人诀别的地方——热海温泉已经成了日本蜚声海外的旅游胜境,该处甚至还建有小说男女主人公的塑像。

[2]狂言:狂言是日本戏剧的一个流派。

它与能一道,从猿乐衍化发展而来,狂言与能同属于日本四大古典戏剧之一。

狂言一般穿插在能剧之间表演。

与能的不同,狂言是一种内容简单而即兴的喜剧。

在语言方面狂言大量运用民间的俚语。

而内容上则一般取材于民间题材,并运用讽刺的手法尖锐的抨击了武士或者贵族。

也正因为如此,狂言比起能剧更受到平民们的欢迎,渐渐发展成一种最为典型的民间艺术形式。

狂言在起源初期并没有剧本,在后来的漫长发展过程中,渐渐出现了用文字记载的狂言剧本。

现今保存下的剧本有260多个。

表演狂言的演员被称作狂言师。

在现代,比较著名的狂言师有野村万斋。

在日本的奈良初期,中国的散乐已经流传进日本。

而能剧与狂言剧就是民间的艺术家在此基础上加上了一些独特的滑稽表演,渐渐的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表演方式“猿乐”。

在这个时代,能与狂言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直到镰仓时代,这两种剧目才有了明显的差别,但也仅仅只是作为一种民间的娱乐方式而已。

之后在南北朝时代,因为得到了贵族阶级的支持,能与狂言才真正转化成一种比较正式的戏剧形式,并且迅速发展起来。

狂言主要分为三个流派:“大藏流”,“鹭流”与“和泉流”。

其中“鹭流”在江户时代已经失传。

和泉流:该流派在表演上偏向浪漫主义风格,出现在17世纪。

在东京和名古屋一代比较流行。

而在现代,和泉流又分为了几个流派,主要是三宅藤九郎家(东京)、野村万藏家(东京)、狂言共同公司(名古屋)、野村又三郎家(名古屋)。

大藏流:该流派的演出风格比起和泉流更为正统。

而在现代,大藏流主要分为:大藏本支(东京)、茂山忠三郎家(京都)、茂山千五郎家(京都)、善竹家(关西·东京)、山本东次郎家(东京)。

面具、服装与道具与能剧相比较,狂言的面具种类比较少,但表情更为丰富。

主要分为四类:武恶,乙,猿,空吹。

而演出服装则更贴近平民的朴素服饰风格,有别于能剧,狂言师在表演的时候穿黄色的袜子,而并非白色。

狂言的表演虽然主要以对白为主,但也很重视配乐的运用。

与能剧沉重悲怆的特点不同,狂言的配乐则舒缓轻松许多,多运用笛子或日本鼓之类的乐器。

狂言的歌谣分为四类:谣,小谣,小吴于囃子物。

在道具方面,狂言比起能剧也相对简单。

狂言师在舞台上多数喜欢运用扇子,短刀杖之类的小道具。

狂言的剧目主要分为:胁狂言,大名狂言,他罗狂言,婿狂言,女狂言,鬼狂言,山伏狂言,出家狂言,座头(剃了发的盲人)狂言,杂狂言和舞狂言等几类。

其中最大的类别就是他罗狂言。

、能剧:所谓的“能乐”(能楽)是“式三番”、“能”(古典歌舞剧)、以及“狂言”(古典滑稽剧,“能”的幕间休息时表演的一种短剧,为与现在的“狂言”区别,多称“本狂言”)的总称。

这三种表演都是由能乐师(能演员、狂言演员及乐师)表演的传统戏剧,但是按照戏曲、戏剧技法和演员的不同又有所区别。

广义的“能”与“能乐”相通;狭义上则指“式三番”以及“能”。

从中世纪以来长期被称为“猿乐”、“申乐”、“猿(申)乐之能”,但从明治时代改称为“能乐”后,能乐就成为了一般的通称。

以下针对能(狭义的能乐)作介绍。

能是以主角演员的歌舞为中心,与伴奏之唱念及奏乐所构成的音乐剧。

演员使用面具是能的特征;能的面具称为能面。

戏剧的要素是由舞蹈(舞)、唱念(谣)和奏乐(囃子)所构成。

其中负责舞与谣等实际表演技巧的是主角(仕手:シテ,能的主角)、配角(胁:ワキ,能的配角)以及狂言演员(狂言方);负责音乐伴奏的是乐师(囃方),由笛乐师(笛方)、小鼓乐师(小鼓方)、大鼓乐师(大鼓方)、太鼓乐师(太鼓方)组成。

主角负责主导齐唱(地谣)以及演出进行的管理;演出进行由辅佐员(後见)执行。

配角、乐师和狂言演员合称为三役。

2舞“舞”是能剧的主干要素,这点由能剧的日语动词不是用“演じる”,而是“舞う”即可见一斑。

虽然定义上,在能剧中存在着明确的舞蹈部分(クセ、舞、キリ)和演剧部分(由“仕草”、“所作”等动作所构成),但実际上,后者也定有各式各样的“型”,因此“所作”在定义上虽是由抽象的、象征性的动作所组成,但广义上也能视为舞蹈的一部份。

也就是说,“舞”的要素亦可泛指在能剧中以身体各部份所表现、诠释出的一切动作。

能舞的特征为于圆形运动中,使用着极端的折足[[折り足]与独特身体准备姿势[构え]之技术手法。

上述折足与构え不仅在能的舞蹈部分使用,在能的戏剧的部份也被使用。

折足是一种足底紧贴舞台面,不举起脚踝部份的特殊运步法(此种运步法特别被称为运步[ハコビ])。

为了要能圆滑地使用此种运步法,必须采取膝盖弯曲身体重心落在下半身的姿势,这种身体准备姿势就是所谓的“构え”。

演员借由运步[ハコビ]和准备姿势[构え]两种技法将自身身体造型,并由此表现出能舞蹈中具有诗学般官能之部分。

日文中“舞”这一词主要是以能为中心的用语。

能的舞蹈从没被称作跳舞“踊り”。

关于这个问题,有诸家说法,根据继承柳田国男理论的渡边保之论述,相对跳舞含有飞跃或是跳跃之意,“舞”这一词具有“回转”“まわる”亦是圆形运动之意,这一点也被看作是能舞的特色。

相对于在横长形舞台上,正面面向关观众演出的“歌舞伎”或是由歌舞伎里产生的“日本舞踊”而言,能里面舞蹈所具有的特色为,在三面面对观众的正方形舞台上,演员边意识三方观众的视线,边做出划圆般的动作为基本特点。

若是将能“舞”和“歌舞伎舞踊|歌舞伎舞踏”、“日本舞蹈[舞踏]”作比较,能舞的特色是静态的,一曲当中没有甚大的缓急差异,身体在极度的紧张下呈现出仿佛如硬线条般的体态。

此外和西欧的舞蹈芭蕾相比,能否定了借由跳跃以企图上天的动作,反而采取了重心向下全身呈现出坚实量感的动作。

能全体的节奏[テンポ]比西欧诸般舞蹈缓慢,属于静态的节奏。

从上可知,能舞不仅和西欧舞蹈相较下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此外和歌舞伎舞蹈、日本舞蹈相较下,也是含有很大相异的特质。

3谣能里面以言语来表现所有的剧情部分称为谣。

也就是说戯曲自身,戏曲的词章、科白被称为谣同时,这些词章、科白里独特的调子或是抑扬变化的部分(节)也被称作谣。

能的戏曲里,登场人物的科白之外,还包含了被称作地谣的齐唱表现手法。

地谣不仅是舞的部分所使用之背景唱曲,其使用的言语表现也还包含了登场人物的心理描写或是情景描写,后代的人形净琉璃や丸本歌舞伎等等里也同样继承了这样的表现手法。

这种表现手法成为了日本特有的演剧形式。

故而能的戏曲无法等同于一般西欧的对话剧,因为当中有很大的部分为使用着独白或是叙述的手法。

谣分为没有调子变化的台词部分(コトバ)和有调子抑扬变化的部分(节)。

台词为科白,等同于对话,只有剧中演出者才能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