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海峡西部近海潮汐特征
台湾海峡简介
台湾海峡
● 台湾海峡NE(北东~南西)向纵向延伸,南北长约400公里(一说约370公里,一说205海里,约 380公里 ),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一说约83000平方公里 )。南宽北窄,南口宽约400公里 (一说220海里,即407公里 ,一说约410公里 ),北口宽约200公里(一说90海里,即167公 里),北部最窄处(平潭海坛岛)~台湾白沙岬(台湾新竹西北海岸)为130公里(约70海里)。 南浅北深,南有台湾浅滩,成为与南海的天然分界,往东北方向渐深,北口通向东海陆架。
● 海峡处于东海风浪较大地区。涌浪多余风浪,以4级浪最多,占全部海浪的42%,5级占28%,大于5级的占 8%。在东北季风季节,以东北-北向浪为主。西南季风季节以西南-南向浪为主。在冬季寒潮和夏季热带气旋 影响下,可形成8至9级浪。海流为北上的黑潮西分支和南海流及南下的浙闽沿岸流所控制,并受季风影响。 夏季沿岸流停止南下,整个海峡为西南季风流和黑潮西分支结合的东北流,流速一般0.6节,澎湖水道达2.3 节。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的沿岸流南下,西部和中部为西南流,流速约0.5节;东部的东北流减弱,当东北 风强劲时,表层甚至改变为西南流。
台湾海峡简介
台湾海峡
● 台湾海峡,是中国大陆与台湾岛之间连通南海、东海的海峡。西起福建省沿海,东至台湾岛西岸; 南北界线有多种说法,一般标准是:南起台湾南端猫鼻头~广东南澳岛之间的连线,北至台湾北端 富贵角~福建连江北茭的连线。台湾海峡NE向纵向延伸,长约400公里,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南 宽北窄,南口宽约400公里,北口宽约200公里,北部最窄处为130公里。
● 台湾海峡,是贯通中国南北海运的要道,处于中国东海大陆架上,地形起伏不平,平均水深约60 米。海峡位于亚热带、北热带季风气候区。受黑潮影响,海峡水温较高,盐度和透明度较大、风 浪较大。
台湾浅滩海底沙波精细特征、分类与分布规律
台湾浅滩海底沙波精细特征、分类与分布规律余威;吴自银;周洁琼;赵荻能【摘要】Lack of accurate multi-beam bathymetric data,publications on meticulous characteristics of sand wave on Taiwan bank are rare.For this reason,the paper presents an approach to objectively analyze large number of sand waves on their meticulous shape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using multi-beam bathymetric data.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of wavelength of sand wave is up to 13.5 m,which is the about 2/3 of the depth of the wa-ter,the depth is 20.42 m at the crest of sand wave and the range of the wavelength is almost between 500 m and 700m.Three types of sand wave are found,which are trochoidal sandwave,sinusoidal sand wave and bimodal sand wave.The occurrence on the west of the bank is bimodal sand wave,the middle is trochoidal sand wave and sinu-soidal sand wave.The whole of bank is almost trochoidal sand wave.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sand wave are varia-tion of sea level,the long-term sediment flux from Western Taiwanese rivers and hydrodynamic in Taiwan Bank.%迄今由于缺乏高精度的实测水深数据,对台湾浅滩沙波的精细结构缺乏详细的阐述。
台湾岛周边海区的水文环境
台湾岛周边海区的水文环境作者:迎南来源:《当代军事文摘》2006年第07期台湾岛周边海区的水文环境主要受台湾暖流、大陆沿岸流和季风的影响与控制。
如果将台湾海区的水文环境加以概括,可以归纳成5个特点,即一大海浪、两支海流、三类潮汐、四周潮流、五个要素。
一大海浪台湾周边海区终年海浪较大,并且随着季节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
总体来说,台湾周边海区的海浪特征为:涌浪多于风浪,冬季大于夏季。
每年10月至翌年2月,该地区盛行北向或东北向海浪。
3-4月,东北向海浪开始减少,偏南向海浪逐渐增多。
到5—8月,东北向海浪仅占20%,而南向海浪占据主要成分。
进入9月,北向海浪又逐渐恢复了优势。
从海浪的级别看,台湾东部海区海面开阔,海浪最大,台湾海峡的东部次之;海峡的西部最小。
各海区有自己的特点。
东部海区:每年的4—5月为海浪最小时期,平均浪高1.5米,其余时间波浪较大。
夏、秋季台风和冬季东北风所造成的偏东向涌浪,常在东部陆岸激起10米以上的拍岸浪。
台湾海峡:海浪冬季比夏季大,南部比北部大,中间比沿岸大。
5—9月浪较小,平均浪高1米左右,其余时间浪较大。
在冬季大风期间和夏季、秋季台风来临时,台湾海峡内常有6米以上的大浪,最高可达10米。
北部海区:4—5月平均浪高1,1—14米,10—3月平均浪高1.5—2.2米。
南部海区:6—9月平均浪高1~1.3米,10—3月平均浪高1.4~2米。
两支海流台湾岛周边海区有两支海流,即台湾暖流和大陆沿岸流。
台湾暖流又称黑潮,是终年自南向北流动的北太平洋赤道流的一个分支。
黑潮由菲律宾东部经巴士海峡再分为两支,主流沿台湾东海岸折向东北,然后流向日本九州(所以又称日本海流)。
台湾东海岸流主要受黑潮的影响。
黑潮在台东部海域的宽度约为150海里,厚度400-500米,中间部分流速超过l节,有时高达3节。
黑潮主流流带的两侧,流速显著减小。
台湾以东远达180海里附近海域时常会有明显的反向流,靠近台湾东岸一带也会有反向流。
我国沿海和近海的潮汐类型
我国沿海和近海的潮汐类型我国海区大部分为边缘浅海,其面积与太平洋相比很小。
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甚小,可以忽略不计。
我国海区潮汐主要是由太平洋传入的潮波引起。
太平洋潮波由太平洋经我国台湾省和日本九州之间的水道进入东海、黄海和渤海;另一支经台湾与菲律宾之间的巴上海峡进入南海。
由于海区形状和海底地形的影响,使我国近海的潮汐变得较为复杂。
太平洋潮波进入东海后,由于东海较为开阔,潮波基本上为前进波型。
我国沿海,等潮差线略与海岸平行,并且越靠近大陆,潮差越大。
当潮波传至海岸附近时,水深变浅,潮波能量集中,促使潮差迅速增大。
潮波进人黄海、渤海后,受到海岸地形影响,进行波被反射,形成反射潮波,反射潮波与人射潮波叠加产生驻波,由于地形和地转的影响,驻波统节点(无潮点)旋转,产生旋转波。
半日潮波在黄海和渤海各有两个旋转潮波系统,共四个潮波系统。
而全日潮波在这两个海区只有两个潮波系统。
由于波底摩擦的影响,无潮点偏于潮波入射方向的左方,潮差则由无潮点向四周增大,因此,黄海东部沿岸潮差大,四部沿岸潮差小。
黄海、渤海、东海以半日潮或不规则半日潮为主。
沿海潮差以浙江为最大,杭州湾潮差高达8m以上,是我国潮差最大地区。
台湾海峡两岸、福建沿海平均大潮差为4~7m,台湾沿岸只有2~4m。
南海潮波也来自太平洋。
潮波进入南海后分成两支:主要一支南下,构成南海的潮波系统;另一支北上台湾海峡方向,形成台湾海峡以南邻近海区的潮波系统。
半日潮波进入南海的能量要比全日潮波大,但由于地形影响,南海以全日潮或不规则日潮为主,一般认为,南海的潮差比渤海、黄海和东海小。
南海北岸,从台湾海峡到珠江口一段以及雷州湾附近,潮差较大。
在南海中。
以北部湾潮差最大,其湾顶部潮差可达5m以上。
中国近海潮差分布趋势,总的说来,外海潮差较小,愈靠近岸边潮差愈大;海湾内的潮差一般由湾口向湾内递增。
渤海、黄海和东海的潮差一般比南海大。
渤海、黄海和东海中,东海外侧潮差小,内侧潮差大。
台湾岛河流的水文特征
台湾岛河流的水文特征引言台湾岛地处东海及南海交界处,拥有众多河流,其水文特征对于台湾的水资源开发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台湾岛河流的水文特征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一、河流分布情况台湾岛地势复杂,拥有众多河流,主要分布在岛的中部和东部地区。
其中,北部的基隆河、淡水河和新店溪等是台湾岛最重要的河流系统。
二、河流水量特征1. 年降水量分布台湾岛受到东亚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东北季风主要在冬季影响台湾,而夏季则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
因此,台湾岛的河流水量在冬季较丰沛,夏季相对较少。
2. 洪水发生频率由于台湾岛地处台风活跃区,台湾的河流经常发生洪水。
特别是在夏秋季节,受到台风的影响,河流的洪峰流量会显著增大,容易引发洪水灾害。
3. 水量年内分配台湾岛的河流水量在年内分配不平均,由于夏季台风较多,河流水量主要集中在6月至10月这段时间内。
而在冬季,台湾岛的河流水量相对较少。
1. 溶解氧含量台湾岛的河流水质普遍较好,溶解氧含量较高。
这主要归因于台湾岛地势陡峭,河流水流速度快,氧气能够更好地溶解于水中。
2. 富营养化现象随着台湾岛农业、工业的发展,河流富营养化现象日益突出。
农业活动中使用的农药和化肥流入河流,使得水中营养物质含量过高,容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藻类爆发。
3. 水体浊度由于台湾岛地处潮湿的热带气候区,雨水较多,河流水体浊度相对较高。
尤其在台风过境后,由于土壤流失等原因,河流水体浊度会进一步增加。
四、河流生态环境特征1. 河流生物多样性台湾岛河流丰富的水资源和复杂的地理环境为各类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使得台湾岛河流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其中,一些珍稀物种如台湾黑鲶、台湾巨蛇、台湾红腹蜂鸟等在台湾岛的河流中繁衍生息。
2. 水生态系统保护台湾岛政府高度重视水生态系统的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水生态保护区、限制河流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推动水环境治理项目等,努力维护台湾岛河流生态环境的稳定。
台湾岛河流的水文特征
台湾岛河流的水文特征台湾岛河流的水文特征台湾岛是一个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决定了台湾岛上丰富的水文资源,深深地影响着岛上的水资源利用和管理。
本文将介绍台湾岛河流的水文特征。
一、流域特征台湾岛的河流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
从地形上来看,台湾岛的地形呈南高北低的形态,区域性降水非常丰富,主要由台风和季风的作用所致。
流域内的地形高差大,流域斜率陡峭,多山地河流,极易发生洪水灾害。
二、河流汛情台湾岛河流汛情变化明显,河水流量年际波动较大,主要是由于年降水量波动较大所导致的。
在雨季和台风季后期,河流水位容易上涨,流量增大,并易发生洪水。
尤其是梅雨季节常常发生中小型洪水,有时甚至会发生较大型的洪水。
三、水质特征台湾岛河流水质受人类活动和持续性的自然灾害影响较大。
一些重工业和城市化处理不当,使得河水污染较严重。
同时,持续的洪水和山体滑坡会导致河水浑浊、泥沙含量大、水流湍急。
这些因素造成台湾河流自然水质普遍偏差严重,对于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四、水资源管理针对台湾岛河流水文特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水资源保护措施。
治理污染、加强河道整治、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完善水资源管理等都是政府的主要措施。
同时,加强流量预报、设立台风橙色预警、做好洪水抗灾工作,也是政府强化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重要手段。
总之,台湾岛河流的水文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台湾的水资源利用和管理。
通过政府和社会的不断努力,可以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台湾岛河流水资源,提高台湾岛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和保护水平。
台湾海峡海洋环境特征要素分析
台湾海峡海洋环境特征要素分析台湾海峡位于我国福建与台湾两省之间,是南海和东海的通道。
海峡水较浅,60m以内的水域约占四分之三,海峡区的海水运动和水文特征,直接受黑潮支流、南海水和近岸水系强弱的影响。
另外,台湾海峡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季风显著,高温高湿。
每年冬季影响本海区的主要天气系统为南下的冷空气,夏秋季节受西南季风、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的热带气旋影响,因而水文特征较为复杂。
1温度水温主要受季风、黑潮和大陆沿岸流影响,并随季节变化。
海峡水温等温线呈NE-SW走向,东暖西冷,南高北低,靠近福建海岸等温线密集,水平梯度大。
春季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整个海区水温普遍回升。
随着东北季风的减弱,浙闽沿岸水的分布范围随之缩小,而海峡暖水北上势力增强,使峡区内出现增温不一致的现象,峡区西部近岸海域增温大于峡区中部和东部近岸海域。
夏季9月份是全年表层水温最高的月份,在西南季风的影响下,峡区基本上为北上的海峡暖水所控制,水温的水平分布均匀,等温线梯度小。
海峡北口为27 - 28℃,南口为28 - 29℃,海峡中部介于其间。
秋季时海峡暖水开始由强变弱,浙闽沿岸水则由弱变强,整个峡区水温快速下降,其中海峡西部近岸海域降温比海峡东部近岸海域显著。
水温北低南高,西低东高的分布特点显著。
冬季2、3月份,水温降至全年最低,水平梯度达全年最大,整个海峡在11 - 18℃之间,海峡西部,浙闽沿岸水的低温特点显著,在水深较浅的近岸水域,温度不超过14℃;而受海峡暖水影响显著的海峡东侧,水温较高,一般在19℃以上,海峡东南部最高,呈东南指向西北的舌状分布,水温为23 - 25℃。
水温的垂直分布:由于海峡受不同流系及季风的影响,水温的垂直分布情况比较复杂。
11月至翌年5月,海峡西北部、西南部的厦门至海坛岛近岸存在逆跃层,上界深度为5 - 25m,厚度为5 - 15m。
5 - 9月整个海峡为温跃层所控制。
10月整个海峡无跃层出现。
海峡东南部终年同时存在的深跃层,上界深度多在50 - 100m之间,厚度在50m左右。
台湾海峡气候特点是什么
台湾海峡气候特点是什么台湾海峡气候特点是什么台湾海峡简称“台海”,是福建省与台湾省之间连通南海、东海的海峡。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台湾海峡气候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台湾海峡的气候特点台湾海峡季风交替明显,频繁的偏北风非常强劲。
每年10~4月东北风为主;6~8月西南风为主。
每年强烈的台风伴随暴雨,造成潮水位变化剧烈,对沿岸侵蚀很强烈。
台湾海峡属南亚热带、北热带季风气候。
中部气温平均最高28.1℃,最低15.9℃。
西北部受大陆影响,气温年差较大;东南部受海洋影响,年差和日差较小。
10月至翌年3月多东北季风,风力达4~5级,有时6级以上;5~9月多西南季风,风力3级左右。
7~9月多热带气旋,每年受热带风暴和台风影响平均5~6次,中心通过平均2次。
阴雨天较多,但降水量较两岸少,年降水量800~1500毫米;东北季风期、西南季风期多,秋季较少。
海峡中雾日较少,澎湖列岛年平均3~4天;两侧近岸雾日较多,东山岛、马祖列岛和高雄一带,每年超过30天,其余在20天以下。
受黑潮影响,水温较高,盐度和透明度也较大。
年平均表层水温17~23℃,1~3月水温最低,平均12~22℃;7月最高,平均26~29℃、平均盐度33%,西北侧30%~31%,东南侧为33%~34%。
透明度东部大于西部,平均3~15米。
水色东部蓝色,西部蓝绿色,河口或气候不良时呈绿黄色。
福建沿岸、澎湖列岛和海口泊地以北台湾西岸为正规半日潮;海口泊地以南台湾西岸为不正规半日潮;其中冈山至枋寮段为不正规全日潮。
潮差西部大于东部,西部金门岛以北为4~6米,往南显著减小;东部中间大于两端,后龙港达4.2米,海口泊地和淡水港为2.6米,海口泊地以南为0.6米,澎湖列岛1.2~2.2米。
后龙港至海坛岛一线以北,涨潮流向西南,落潮流向东北,流速0.5~2节;以南流向与上述相反。
流速在澎湖列岛附近较大,东南部可达3.5节。
海峡为东海风浪较大地区。
涌浪多于风浪,以4级浪最多,占全部海浪42%,5级占28%,大于5级的占8%。
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区的水文概况——海水温度、盐度和表层流特征
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区的水文概况——海水温度、盐度和表层流特征Second Laboratory of the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ata and Information National Bureau of Oceanography【期刊名称】《应用海洋学学报》【年(卷),期】1982(0)1【摘要】本文所讨论的海区,位于北太平洋的西侧,西依我国大陆,东濒太平洋,北连东海,南接南海,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属热带和亚热带海洋性气候。
本海区的海水温、盐特征和海流系统都与黑潮、大陆沿岸流和南海季风漂流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海水温度海水温度的分布和变化,主要是受黑潮和大陆沿岸流的影响,並随季节而变化的。
冬季(12—2月)受寒冷的东北气流影响,沿岸近海水温普遍降低,1—2月,低于9℃的沿岸冷水可达温州以南,低于12℃的低温水可达金门附近。
而20°N以南海区和受黑潮影响显著的海峡东侧,水温较高,暖水舌直指向北和东北方向。
因此,黑潮暖水与沿岸玲水互相对峙的局面在冬季很为突出,尤以2月最为典型。
【总页数】3页(P8-10)【作者】Second Laboratory of the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ata and Information National Bureau of Oceanography【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海洋科技情报研究所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相关文献】1.湾流及邻近海区15m层流场特征分析 [J], 徐以正;熊学军;郭延良;于龙2.菲律宾海及其邻近海区的水文特征 [J], 张弦;俞慕耕;江伟;李培3.台湾海峡南部海区1997年8月温度、盐度的垂直结构 [J], 胡建宇;洪华生;林奋强;张学斌;陈照章;张彩云;梁红星;洪建胜4.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区单肢水母属的研究(丝螅水母目,高手水母科) [J], 许振祖;黄加祺;林茂;郭东晖5.埃尔尼诺现象与东海黑潮区及其邻近海域水文结构和环流的变异──东海黑潮区及其邻近海区ENSO渔场学问题之一 [J], 何发祥;洪华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描述台湾海峡海底地势特征
描述台湾海峡海底地势特征
台湾海峡是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的海峡,其海底地势特征主要受到地质构造和海底地形的影响。
以下是台湾海峡海底地势的一般特点:
1.地质构造:台湾海峡位于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交汇处,
这一地质构造使得海峡地底充满了地壳运动和构造变动的迹象。
因此,台湾海峡地底地势特征在不同地区可能会有很大的变化。
2.潜山脊和海沟:台湾海峡的地底地势包括一些海底潜山脊和海
沟。
其中,台湾海底山脊(Taiwan Undersea Ridge)是一条南
北走向的海底山脊,沿台湾海峡的中心。
这个潜山脊的存在反
映了地质构造活动。
3.海底地形:台湾海峡的海底地形包括不同深度的海域,有的地
方较浅,有的地方较深。
这导致了海峡海底地势的起伏和不规
则性。
4.地震活动:台湾海峡位于地震带上,因此地震活动频繁。
这也
会影响海底地势,导致地震引发的地质构造变化。
5.沉积物:海底地势的特征还受到沉积物的影响,不同类型的沉
积物会改变海底的特性。
需要注意的是,台湾海峡的地质构造和地底地势是复杂多样的,具体特征可能因位置和地质条件而有所不同。
地质学家和海洋科学家通过各种测量和研究方法来了解台湾海峡的海底地势,以深入了解地质构造和地质历史。
这些信息对于地震研究、海洋资源勘探和海底地质学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
台湾海峡M2分潮潮汐潮流特征分布及机制研究
第39卷 第4期应用海洋学学报Vol 39,No 4 2020年11月JournalofAppliedOceanographyNov.,2020台湾海峡M2分潮潮汐潮流特征分布及机制研究吴 ,王勇智,孙永根 收稿日期:2020 02 1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706031);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4G15) 作者简介:吴 (1987—),女,硕士,工程师;E mail:wudi@fio.org.cn(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61)摘要:台湾海峡同时拥有居我国第二位的大潮区和除无潮点外的小潮区,M2分潮作为主要分量,其潮汐结构的形成机制尚存争议。
本研究基于MIKE21水动力模型,建立了台湾海峡及其周边海域潮汐潮流的数值模型,数值模拟结果与20个验潮站以及4个ADCP(AcousticDopplerCurrentProfi ler)观测站数据吻合程度良好。
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分别给出M2分潮在台湾海峡的同潮图、潮流椭圆和潮能通量分布,同时分别针对地形和南边界条件进行敏感性实验。
研究结果表明M2分潮受东海传入的潮波控制,潮波受台湾岛以南陡峭地形影响发生反射,由于反射波的迟角与吕宋海峡传入潮波的相近,二者叠加后向北传入台湾海峡,在与南下潮波迟角相同处,出现最大振幅,即在台湾海峡西岸形成强潮区。
研究还表明,吕宋海峡传入潮波在台湾岛南缘迟角与南下潮波的相反是出现波节带结构的主要原因,其对台湾海峡西岸振幅增益也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海洋水文学;潮汐;潮流;数值模拟;台湾海峡DOI:10.3969/J.ISSN.2095 4972.2020.04.002中图分类号:P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 4972(2020)04 0460 09 台湾海峡介于台湾岛与中国大陆之间,是我国海峡两岸的交通要道,也是沟通东海和南海的唯一通道。
台湾海峡大部分海域为半日潮区,主要分量为太阴半日潮分潮M2分潮,海峡内有仅次于杭州湾,居我国第二位的大潮区,也有除无潮点外,居我国第二位的小潮区。
中国近海海上风场分布特征研究——以近10_年(2010—2022_年)为例
第26期2023年9月江苏科技信息JiangsuScienceandTechnologyInformationNo 26Septemberꎬ2023基金项目: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标业ꎻ项目名称:基于多源卫星遥感数据的海上风电场海洋环境参数分析研究ꎻ项目编号:2021FD(8)-001ꎮ作者简介:张鑫凯(1985 )ꎬ男ꎬ江苏启东人ꎬ高级工程师ꎬ本科ꎻ研究方向:海上风电ꎬ光伏ꎮ中国近海海上风场分布特征研究以近10年(2010 2022年)为例张鑫凯(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ꎬ上海200335)摘要:相比传统观测手段ꎬ卫星遥感技术具有易获取㊁大时空㊁低成本等优势ꎬ在海上风场资料观测方面具有独特优势ꎮ目前ꎬ行业内基于卫星遥感手段对中国近海海上风场的分布变化特征研究相对较少ꎮ文章利用2010 2022年海上风场融合资料ꎬ系统分析了中国近海海上风场近10年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ꎮ结果显示:卫星反演海面风场与实测海面风场相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ꎬ风速平均相对绝对误差为14 8%ꎬ均方差误差为1 1m/sꎬ风向的均方差误差为17 33ʎꎬ平均偏差为15 17ʎꎻ中国近海整体上呈现冬春季风速大㊁夏季风速低的特点ꎬ在东海和南海交界处呈现出三角形高风速区域ꎮ本研究成果有望对海上风电场的前期规划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支持ꎮ关键词:卫星遥感ꎻ海面风场ꎻ中国近海ꎻ时空分布特征中图分类号:P71㊀㊀文献标志码:A0㊀引言㊀㊀海面风场是海洋上层运动的主要动力来源ꎬ与海洋中几乎所有的海水运动直接相关[1]ꎮ在海洋动力学过程中ꎬ它不仅是形成海面波浪的直接动力ꎬ而且是区域和全球海洋环流的动力[2]ꎮ因此ꎬ海面风场的测量对于海洋环境数值预报㊁海洋灾害监测㊁海气相互作用㊁海上风电场规划建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ꎮ目前ꎬ观测海面风场的传统方法主要是通过浮标㊁船舶㊁沿岸及岛屿自动气象站等手段获取资料[3]ꎮ然而ꎬ由于海洋环境恶劣㊁仪器耗费高等原因ꎬ我国近海观测网多设置于沿海一带且数量有限㊁分布稀疏ꎬ无法获得大面积同步㊁长时间序列的观测资料ꎬ缺乏对海面风场整体性㊁系统性的认知ꎮ与传统观测手段相比ꎬ卫星遥感则具有大面积㊁准同步和全天候的观测能力ꎮ1978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AeronauticsandSpaceAdministrationꎬNASA)发射了全球第一颗SeaSAT卫星ꎬ此后一系列用于测量地表风向量的卫星传感器发射升空ꎬ为海面风场的全球观测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ꎮ目前ꎬ可以观测海面风的卫星传感器主要有微波散射计㊁微波辐射计和微波高度计[4]ꎮ同时ꎬ交叉校准多平台(Cross-CalibratedMulti-PlatformꎬCCMP)为世界海洋提供了矢量风场融合信息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海上风速和风向的变化ꎬ掌握风速风向的变化规律ꎬ更好地利用海上风能ꎮ中国近海区域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ꎬ其跨越不同的气候区域ꎬ气候差异显著ꎬ各类天气活动频繁ꎬ是世界上受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区域之一ꎮ除海啸灾害外ꎬ中国近海海洋灾害都与风场密切相关ꎬ其中ꎬ台风引起的风暴潮灾害造成的损失最严重[5]ꎬ其次为台风㊁寒潮天气带来的海上大风相伴生的海浪灾害ꎬ这两类海洋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总灾害损失的80%以上[6]ꎮ因此ꎬ对我国近海海面风的深入研究ꎬ不仅对台风等海洋天气形势的分析预报具有重要意义ꎬ而且可以为近海区域海上风能的有效利用提供科学支撑ꎮ然而ꎬ行业内基于卫星遥感手段对海上风场的分析研究相对较少ꎮ针对实际的开发需求和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ꎬ本文利用长时序(2010 2022年)的卫星遥感产品资料ꎬ对中国近海目标海域的海面风场分布特征开展分析评估研究ꎬ获取不同近海海域的海面风场时空变化特征ꎬ以期为海上风电场的前期规划提供科学支撑ꎮ1 研究区域与数据1 1㊀研究区域概况㊀㊀研究区域为中国近海ꎬ包括渤海㊁黄海㊁东海和南海ꎮ渤海三面被陆地环绕ꎬ大陆径流较强ꎬ湾内海水不易与外部进行交换ꎮ黄海是西太平洋重要的陆架边缘海之一ꎬ位于东亚季风区ꎬ受太阳辐射㊁大气强迫㊁河流径流及地形㊁岸线㊁潮汐潮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ꎬ水文和环流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差异ꎮ东海西有宽广陆架㊁东有深海槽ꎬ兼有深浅海特征ꎬ是海况十分复杂的海区ꎮ南海位于中国大陆的南面ꎬ通过狭窄的海峡或水道ꎬ东与太平洋相连ꎬ西与印度洋相通ꎬ是一个东北-西南走向的半封闭海ꎮ为了研究分析典型子区域的海面风场特征ꎬ本文将中国近海分为12个子区域ꎬ包括渤海㊁渤海海峡㊁黄海北部㊁黄海中部㊁黄海南部㊁东海北部㊁东海南部㊁台湾海峡㊁南海东北部㊁南海北部㊁琼州海峡和北部湾ꎮ1 2㊀卫星遥感数据㊀㊀微波测量海面风速是基于海面的后向散射或亮温与海面的粗糙度有关ꎬ而海面粗糙度与海面风速之间具有一定的经验关系进行的ꎮ微波散射计通过测量海面微波后向散射系数ꎬ根据它与海面风矢量的经验模式函数来反演海面风场ꎮ对同一海域不同入射角的资料进行分析ꎬ可获得风向分布信息ꎮ交叉校准多平台(Cross-CalibratedMulti-PlatformꎬCCMP)是一种网格化的4级风场产品(L4)ꎬ可为世界海洋提供矢量风场信息ꎮCCMP是通过对卫星微波遥感和仪器观测的海面风数据进行交叉校准和同化而得出的合成风场资料ꎮ使用的卫星传感器主要有两种类型ꎬ即成像辐射计和散射计ꎮ成像辐射计通过评估随着风的增加ꎬ海洋表面的发射和散射特性变化所引起的微波辐射变化ꎬ反演无冰海洋上近地面的风速[7-9]ꎮ以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CentreforMedium-RangeWeatherForecastsꎬECMWF)的再分析业务资料为背景场[10]ꎬCCMP产品采用一种增强的变分同化分析法(VariationalAnalysisMethodꎬVAM)[11-12]ꎬ同化了特殊传感器微波/成像仪(SpecialSensorMicrowave/ImagerꎬSSM/I)㊁TMI㊁散射计QuikSCAT㊁辐射计WindSAT和高级散射计(AdvancedScatterometerꎬASCAT)等20多种卫星探测海面风资料以及部分船舶㊁浮标观测资料ꎮAtlas等[13]验证了CCMP合成风场资料较单个的卫星平台风场资料在精度方面有很大的提高ꎮ毛科峰等[14]分析验证了CCMP风场资料的均方根误差精度在东中国海海域高于ERA-Interim风场资料和QuikSCAT/NCEP合成风场资料ꎮ由此产生的产品是一个空间上完整的数据集ꎬ每6h提供一次ꎮ本文通过网站https://www.remss.com/measurements/ccmp/下载了2010 2022年共13年的风场天数据ꎮ该产品以u和v分量的方式提供每天UTC0时㊁6时㊁12时和18时的海面矢量风场ꎬu和v分量分别为距海面10m处风矢量在纬线和经线方向的分量[15]ꎮ1 3㊀现场实测数据㊀㊀本文利用中国近海多个浮标观测资料ꎬ对CCMP风场产品进行了精度验证ꎮ在资料的时间匹配上ꎬ将对应时次(UTC0时㊁6时㊁12时和18时)的现场观测资料与产品资料进行最近时间匹配ꎮ在资料的空间匹配上ꎬ将CCMP产品资料采取双线性二次插值方案插值到现场观测站点所在的经纬度上ꎬ然后进行空间匹配ꎮ此外ꎬ根据对数风廓线风速高度换算方法ꎬ本文通过CCMP和实测10m风场数据得到100m高度处风场数据ꎮ海面高度Z处风速计算公式如下:VZV0=(ZZ0)17(1)式(1)中:VZ为高度Z处的风速ꎻV0为高度Z0处风速ꎻZ㊁Z0为距海面高度ꎮ1 4㊀精度评价㊀㊀本文基于现场实测数据资料ꎬ对CCMP海面风速风向融合产品进行了精度检验ꎬ采用的精度检验指标包括决定系数(R2)㊁平均偏差(Bias)㊁均方根误差(RootMean-squareErrorꎬERMS)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eanAbsolutePercentageErrorꎬEMAP)ꎬ其具体计算如公式(2) (5)所示ꎮR2=ðNi=1yoi-yoi()ypi-ypi()[]2ðNi=1yoi-yoi()2ðNi=1ypi-ypi()2(2)Bias=ðNi=1(yoi-ypi)/N(3)ERMS=1NðNi=1(yoi-ypi)2(4)EMAP=1NðNi=1yoi-ypiyoiˑ100%(5)式(2) (5)中:yoi为实测值ꎻy-oi为实测数据平均值ꎻypi为卫星反演值ꎻypi为卫星反演值平均值ꎻN为数据量ꎮ2㊀研究结果与分析2 1㊀海上风场资料的精度评估㊀㊀基于星地同步数据ꎬ本文获得的实测海面100m高度风速与卫星反演值对比情况如图1所示ꎮ可以看出:大多数散点都集中在1ʒ1线附近ꎬ表明反演的海面风速与实测值较为接近ꎮ从误差值来看ꎬEMAP与ERMS值均比较低ꎬ决定系数R2值较高ꎬ其中R2=0 9ꎬEMAP=14 8%ꎬERMS=1 1m/sꎮ综合以上精度评价指标ꎬ卫星数据能够较好地反演出海面100m高度的风速ꎮ同时ꎬ基于星地同步数据ꎬ获得的实测海面100m高度风向与卫星反演值对比情况如图2所示ꎮ可以看出:大多数散点都集中在1ʒ1线附近ꎬ表明反演的海面风向与实测值较为接近ꎮ从误差值来看ꎬBias与ERMS值均比较低ꎬERMS=17 33ʎꎬBias=15 17ʎꎮ综合以上精度评价指标ꎬ卫星数据能够较好地反演出海面100m高度的风向ꎮ图1㊀实测海面风速与反演得到的海面风速之间的散点图图2㊀实测海面风向与反演得到的海面风向之间的散点图2 2㊀中国近海风场的时空分布特征㊀㊀基于13年间海上风场月产品数据ꎬ本文采用均值合成法得到并绘制海面风场多年月平均变化图ꎬ以探究海面风场月变化特征ꎮ整体上东海和南海交界处风速一直高于其他区域ꎬ但在不同的季节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ꎮ春冬季节东海和南海交界处海面风速达到高峰ꎬ夏秋季节此处海面风速与其他海域海面风速差异远小于春㊁冬两季ꎮ从典型区域渤海海域㊁黄海海域㊁东海海域和南海海域角度分析ꎬ4个子区域的海面风场在3 10月风速都保持较低的水平ꎬ风速变化不明显ꎮ11月至次年2月风速逐渐升高ꎬ全年风速整体呈现冬春季高㊁夏季低的趋势ꎮ为分析中国近海海面100m高风场多年的年际变化特征ꎬ绘制2010 2022年13年间风速风向年平均图ꎮ整体上来看ꎬ在不同年份中国近海海域海面风场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ꎮ虽然风速和风向大小在13年间均呈现出相对稳定的趋势ꎬ但也有一定的分布特征ꎬ东海和南海交界处区域风速相比其他区域常年偏大ꎬ呈现一个三角状的高风速区域ꎮ综合来看ꎬ典型区域渤海海域㊁黄海海域㊁东海海域和南海海域4个子区域的海面风场在2010 2011年呈现上升趋势ꎬ随后在2012 2016年逐渐下降ꎬ又在2017 2019年逐年上升ꎬ在2020 2021年有所下降ꎬ到2022年风速回升ꎮ2010 2022年13年间一直维持在较低值ꎬ平均风速小于10m/sꎮ2 3㊀典型子区域的风场变化特征㊀㊀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近海风场的时空变化特征ꎬ本文分析了12个子区域的风速变化特征ꎬ结果如图3所示ꎮ可以看出:总体上12个区域的风速最大值都集中在冬季ꎬ夏季风速略有回升ꎬ但总体呈现低值状态ꎮ就风速变化而言ꎬ其中渤海㊁渤海海峡㊁琼州海峡㊁北部湾风速的变化较为平缓ꎬ其余地区的风速变化较大ꎮ针对不同子区域而言ꎬ12个区域虽然波动程度有大有小ꎬ但波动起伏趋势相似ꎮ风速月均值峰值都集中在12月ꎬ最低值分布略有不同:渤海㊁渤海海峡㊁黄海北部㊁黄海中部㊁黄海南部㊁东海北部的最低值分布在4月ꎻ东海南部的最低值分布在6月ꎻ台湾海峡㊁南海东北部㊁南海北部㊁琼州海峡最低值在8月ꎻ北部湾最低值在9月ꎮ3㊀结论㊀㊀针对我国近海海域ꎬ本文利用实测海上风速风向㊀㊀图3㊀中国近海12个子区域的海面风速月均值变化数据对海上风场融合资料进行精度评价ꎬ进而系统地分析了13年间(2010 2022年)我国近海海上风速风向的时空特征ꎬ并对典型子海域开展局部特征分析ꎮ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星地同步数据ꎬ获得的卫星反演海面风场与实测海面风场进行对比ꎬ其中海面风速平均相对绝对误差为14 8%ꎬ均方差误差为1 1m/sꎬ海面风向的均方差误差为17 33ʎꎬ平均偏差为15 17ʎꎮ(2)整体上而言ꎬ我国近海海域呈现冬春季风速大ꎬ夏季风速低的特点ꎻ东海和南海交界处有三角形高风速区域ꎬ秋冬季三角区域向两角延伸ꎬ春夏季向沿岸区域收缩ꎮ(3)针对12个典型子海域ꎬ风速最大值均集中在冬季ꎬ夏季风速略低ꎬ其中渤海㊁琼州海峡㊁北部湾的月尺度风速变化较小ꎬ黄海㊁东海㊁台湾海峡㊁南海北部的月尺度风速变化较大ꎮ参考文献[1]吕柯伟ꎬ胡建宇ꎬ杨小怡.南海及邻近海域海面风场季节性变化的空间差异[J].热带海洋学报ꎬ2012(6):41-47.[2]沈春ꎬ蒋国荣ꎬ施伟来ꎬ等.南海QuikSCAT海面风场变化特征分析[J].海洋预报ꎬ2012(3):1-8. [3]张振克ꎬ丁海燕.近十年来中国大陆沿海地区重大海洋灾害分析[J].海洋地质动态ꎬ2004(7):25-27. [4]杨华庭.近十年来的海洋灾害与减灾[J].海洋预报ꎬ2002(1):2-8.[5]项杰ꎬ杜华栋.南海海面风场融合研究[C]//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8气象卫星遥感新资料 新方法 新应用.天津ꎬ2015:147-148.[6]蒋兴伟ꎬ宋清涛.海洋卫星微波遥感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科技导报ꎬ2010(3):105-111.[7]DRAPERDWꎬNEWELLDAꎬWENTZFJꎬetal.Theglobalprecipitationmeasurement(GPM)microwaveimager(GMI):instrumentoverviewandearlyon-orbitperformance[J].IEEEJournalofSelectedTopicsinAppliedEarthObservationsandRemoteSensingꎬ2015(7):3452-3462.[8]MEISSNERTꎬWENTZFJ.Theemissivityoftheoceansurfacebetween6and90GHzoveralargerangeofwindspeedsandearthincidenceangles[J].IEEETransactionsonGeoscienceandRemoteSensingꎬ2012(8):3004-3026.[9]WENTZFJ.Awell-calibratedoceanalgorithmforspecialsensormicrowave/imager[J].JournalofGeophysicalResearch:Oceansꎬ1997(C4):8703-8718.[10]ATLASRꎬHOFFMANRNꎬARDIZZONEJꎬetal.Across-calibratedꎬmultiplatformoceansurfacewindvelocityproductformeteorologicalandoceanographicapplications[J].BulletinoftheAmericanMeteorologicalSocietyꎬ2011(2):157-174.[11]HOFFMANRN.SASSwindambiguityremovalbydirectminimization[J].MonthlyWeatherReviewꎬ1982(5):434-445.[12]HOFFMANRN.SASSwindambiguityremovalbydirectminimization.partⅡ:useofsmoothnessanddynamicalconstraints[J].MonthlyWeatherReviewꎬ1984(9):1829-1852.[13]ATLASRꎬARDIZZONEJꎬHOFFMANR.Applicationofsatellitesurfacewinddatatooceanwindanalysis[Z].2008.[14]毛科峰ꎬ陈希ꎬ李妍ꎬ等.东中国海域交叉定标多平台合成洋面风场资料的初步评估[J].气象ꎬ2012(12):1456-1463.[15]WENTZFJ.A17-yrclimaterecordofenvironmentalparametersderivedfromthetropicalrainfallmeasuringmission(TRMM)microwaveimager[J].JournalofClimateꎬ2015(17):6882-6902.(编辑㊀姚㊀鑫)Spatial-temporal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thewindfieldintheChinesecoastalregions takingthepastdecade2010-2022asanexampleZhangXinkaiShanghaiInvestigation Design&ResearchInstituteCo. Ltd. Shanghai200335 ChinaAbstract Comparedtotraditionalobservationmethods satelliteremotesensingtechnologyoffersadvantagessuchaseaseofacquisition largetemporalandspatialcoverage andcost-effectiveness makingitparticularlyvaluableforobservingseasurfacewindfields.Currently thereislimitedresearchthatutilizessatelliteremotesensingforthestudyofthespatial-temporalcharacteristicsofseasurfacewindfieldsinChinesecoastalregions.Inthisstudy basedonafusionproductofseasurfacewindfields weanalyzedthespatialandtemporal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seasurfacewindfieldsinChinesecoastalwatersoverthepastdecade2010-2022 .Theresultsdemonstrategoodconsistencybetweensatellite-retrievedandmeasuredseasurfacewindfields.Theaveragerelativeabsoluteerrorofwindspeedis14 8% witharootmeansquareerrorof1 1m/s whiletherootmeansquareerrorforwinddirectionis17 33ʎ withanaveragedeviationof15 17ʎ.Overall Chinesecoastalregionsexhibithigherwindspeedsduringwinterandspring andlowerwindspeedsduringsummer.Furthermore atriangularhigh-speedwindregionneartheboundaryoftheEastChinaSeaandSouthChinaSeawasobserved.Thefindingsofthisstudyprovidevaluablescientificsupportfortheplanningofoffshorewindfarms.Keywords satelliteremotesensing seasurfacewindfield Chinesecoastalregions spatio-temporal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
台湾海峡水文要素特征分析
由于 潮 波 从 太 平 洋 传 来 ,台 湾 东 岸 的潮 时 最 早 , 由此 向 台湾 岛 南 、北 两 端 推 迟 。 台
本 文于 2 0 0 2年 1月 9日收到 。 作者简 介:刘 金 芳 (9 4 ) 16 .,女,高级 工程师 ,青 岛海洋大 学在 读硕士 生 。
维普资讯
3 期
刘 金 芳 等 : 台 湾 海 峡 水 文 要 素 特 征 分 析
2 3
3 潮 汐
维普资讯
第 1 第 3 期 9卷
海
洋
预
报
V oI N o. .I 9, 3
2 0 2 年 8月 0
M ARI NE FORECA S TS
Au g. 2 0 0 2
台 湾 海 峡 水 文 要 素 特 征 分 析
和 4 % ~5 % 。平 均 风 速 为 9~1ms 。4~8月 盛 行 偏 南 风 。9月 为 转 换 月 份 。平 均 风 速 1 9 1 一 以 1 、1 1 2月 最 大 ,为 1 0~1 ms 。7 2 一 、8月 最 小 ,小 于 5 一 ms 。其 它 月 份 在 5~1 ms 之 间 。 0 6级 以上 大 风 主 要 出现 在 1 0月 至 翌 年 3月 ,频 率 为 2 % ~4 %。其 中 1 、1 5 5 1 2月 份 频 率 最 高 , 4 % ~5 %;4~9月 份 频 率 较 低 ,为 5 ~ 2 %。其 中 6月 份 最 低 , 在 5 为 0 5 % 0 %左 右 。
商务版地理八年级下册_地理词典:台湾海峡
台湾海峡概况台湾海峡,简称台海,位于中国台湾岛和福建海岸之间的一个海峡,归属于东海海区,南边的边界是台湾岛南端的猫鼻头和福建、广东两省海岸交界处的连线;北边的界限则是台湾岛北端富贵角和海坛岛北端痒角的连线。
海峡整体走势呈东北—西南走向,总海域面积大约8万平方千米,总长约为370千米,北口宽200千米左右,南口宽410千米左右,最窄的地方大概130千米,在台湾岛白沙岬和福建海坛岛之间。
台湾海峡平均水深约为60米。
台湾海峡是重要的国际航运通道,东北亚各国和东南亚以及印度洋沿岸的海上往来,大部分都是从这里经过。
同时,台湾海峡还是台湾和福建两省的航运纽带,也是东海和北部邻海与南海以及印度洋之间的交通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台湾海峡卫星图地貌台湾海峡属于东海大陆架的浅海。
在古生代以及中生代的时候,属于华夏古陆的一部分,到第三纪始新世的时候有大规模的海侵,台湾海峡和两侧才变成了海洋。
中新世的时候,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台湾岛耸立成为陆地,形成了海峡地形的基本轮廓。
在第四纪冰期的时候,台湾海峡经历了多次的海陆变迁,大约6000年前,才开始形成如今的海峡地形。
海峡底部的西北部比较平坦,东南部的坡度偏大,中间还有岛屿以及浅滩共同构成了弧形的降起带,而且在东西两侧的位置还各有20米、50米水深的两级阶地,位于东侧的阶地比较窄,50米的等深线距岸通常为10~20千米左右,而西侧阶地则向外延伸,宽度较大。
50米的等深线距岸可以达到40~50千米,在几处河口外的地方还有横切的峡谷。
台湾海峡的南口有台湾浅滩,台湾岛台中以西则有台中浅滩,两个浅滩之间是澎湖列岛岩礁区。
气候台湾海峡是南亚热带以及亚热带季风气候。
它中部的气温平均最高可达到28.1℃,最低在15.9℃左右。
阴雨天比较多,但是降水量要比两岸偏少,年降水量大约在800~1500毫米左右。
台湾海峡西北由于受大陆的影响,气温年较差比较大;东南部因为受海洋影响,年较差和日较差都比较小。
台湾周边海区的海浪特点
台湾周边海区的海浪特点
张学宏;俞慕耕;江伟;刘金芳
【期刊名称】《海洋预报》
【年(卷),期】2000(017)001
【摘要】本文收集了1960~1990年的国际气象船舶报资料,以台湾岛为中心,范围为20°~28°N、116.5°~124°E的海区,并将整个海区划分为台湾海峡、台湾东部、台湾北部、巴士海峡四个海域.按1°×1°网格逐月进行统计,并将统计结果绘制成海
面风、海浪玫瑰图,以及平均波高、平均周期、大浪大涌(≥2.5m)频率、小于等于1.2m波高和各类波长频率分布图.通过分析得出全年的海浪特点及其分布规律,这
对发展国民经济、航海和军事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9页(P75-83)
【作者】张学宏;俞慕耕;江伟;刘金芳
【作者单位】海军海洋水文气象中心,北京;海军海洋水文气象中心,北京;海军海洋水文气象中心,北京;海军海洋水文气象中心,北京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
【相关文献】
1.东海区域灾害性海浪长期预测方法研究 [J], 王华;姚圣康;龚茂珣;陈美榕
2.台湾海区的风浪特点及分布规律 [J], 张国友;张绪东;俞慕耕
3.台湾海峡及周边海区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有效性验证 [J], 陈本清;杨燕明
4.ENSO现象与台湾海峡西部海区浮游生物的关系──台湾海峡西部海区ENSO渔场学问题之一 [J], 洪华生;何发祥;陈钢
5.台湾海峡及周边海区气溶胶时空分布特征的遥感分析 [J], 陈本清;杨燕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潮流和余流的特征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潮流和余流的特征
王寿景
【期刊名称】《应用海洋学学报》
【年(卷),期】1989(000)003
【摘要】本文取“福建海岸带调查”的9个站和“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综合调查”10个站的海流周日连续观测资料,分析了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潮流、余流的性质及其分布特征。
【总页数】4页(P23-26)
【作者】王寿景
【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
【相关文献】
1.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潮流和余流特征分析 [J], 徐珊珊;杨锦坤;武双全;董明媚;苗庆生
2.夏秋季泉州湾中部海域潮流和余流的变化特征 [J], 郑斌鑫;温生辉;李九发;何佳;陈楚汉;陈智杰;束芳芳
3.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潮流和余流的特征 [J], 王寿景
4.洋山海域三维潮流和余流特征的数值模拟 [J], 唐燕玲;徐卢笛;贺治国;陈葆德;徐杰;李莉
5.台湾海峡西部海域余流和风关系的统计特征 [J], 王寿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 日期 : 1— - 2 01 0 0 2 6
的可靠性. 而以前的工作大多是采用数值计算方法 , 真实性 有 待商榷 . 文利 用 海 床 基 实测 水 位 资 料 进 本
行 分析 , 过 和前人 结果 的比较 , 出了 台湾 海 峡西 通 得
中图分类号 : 7 1 P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086 ( 0 1 0 -4 30 10 —10 2 1 )40 8 -6
多年来 , 一些学者对 台湾海 峡及 其邻域 的潮汐 特征进行过描述¨ , 叶安乐等 (95 与颜廷状等 18 )
(95 先后对 台湾海峡 的半 日和全 日 做过数值 19 ) 潮 研究 , 国洪 等 ( 95 和 F n ( 96 先后 以 方 18 ) ag 18 ) 1 .2k 85 m 的分 辨率 对 台湾海 峡 的 M 85 mX1.2k 和 K 、 , 分潮与南海的 m 和 M 分潮进行 了二维模 0 拟 , 并对其在 2 O世纪 7 0年代所做 的一 系列数值 计算进行 了系统总结 , 出了 M 、 给 K 分潮 的潮 汐、 潮流图.a Jn等(04 以 3k 3k 20 ) m× m的分辨率建立
基金 项 目: 国家海洋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 目( 海三科 2 0 0 8 ; 0 7 1 ) 国家 9 8 0 专项资助项 目(0 一C 1 1 ; 9 8Z 一 ) 国家 自 0 - 然科学基金 资助
62 泉 州近 海为 59 厦 门 东南近 海 为 50 漳 浦近 海为 4 3 汕 头近 海为 22 1最 .3m, .8m, .8m, .2m, .8I, I
大潮差还呈季节 变化. 平均 潮差的统计 结果依 旧 以春 季为例 : 平潭 岛北部 3 9 南 日岛近海 .2m、 4 1 泉 州近 海 40 厦 门 东南近 海 33 漳浦 近 海 2 7 汕 头近 海 12 另外 , .4m、 .2m、 .0m、 .4m、 .2m. 平潭 岛
分布特征等方 面仍存在诸 多分歧¨ 众所周 知 , . 台
湾海峡 岸 线 曲折 、 湾 和 岛 屿众 多 、 形 极 端 复 杂 , 港 地 数 值方 法 必将 碰到 地形 概化 和考虑 摩擦 力等 项 的难 题 , 理这 些 问题是 否恰 当将 直 接 关 系 到计 算 结 果 处
个线性二维模型及其伴随矩 阵 , 提高 了计算结果的 准确度 . 文钰 等 ( 00 2 0 ) 沙 20 、0 2 采用 初 值 法 将
第3 0卷
第 4期
台
湾
海
峡
Vo_ 0.No 4 l3 .
NO .,2 V 011
21年 1 月 01 1
J OURNA O 0C AN0GR HY I T W AN T L F E AP N AI S RAI T
台湾 海 峡 西 部 近 海 潮 汐 特 征
田永青 , 潘爱军
海属正规半 日潮, 汕头近海一带属于不正规半 日 , 潮 惠来近海属不正规 日潮. 日潮波传播路径为 全 从平潭岛南下至惠来近海 , 日 半 分潮传播路径也是如此. 汕头一 惠来近海 由于海峡 内南北向两支半
日潮波相 互抵 消 , 故使 得 目潮成 分 占优. 大潮 差分 布 为从 平 潭 岛北 部 到 泉 州近 海 变化 不 大 , 门 最 厦
了台湾 海峡 潮汐 、 流 的三 维模 型 , 过 反复应 用 一 潮 通
岛 的半 日及 全 日分 潮 的研 究 . T P X P S I 在 O E / O E—
D N T P 高度计应用方 面, O (/ ) 李燕初等 (02 通过 20 )
高度 计 资料 , 分析 了福 建 与 台湾 邻 近 海域 4个 主要 分潮 的潮 汐 特征 . 曾淦 宁等 (0 4 对近 年来 台湾 20 ) 海 峡 M, 潮 的研 究 做 了较 系 统 的 总结 , 出 目前 分 指 在南 、 潮波 的作 用 范 围 和 台湾 岛 西 岸潮 时及 潮 差 北
北 部 至漳 浦近 海 的潮 周期 均 为 1 5mn左右 , 涨 落 潮历 时几 乎相 等 . 头 近 海 的潮 周期 约 为 2h2 i 且 汕
1 0 m n 但 涨潮 历 时 比落潮 历 时 多 1h2 i 右. 因是 不 正规半 日潮一 个太 阴 日内的 两个 2 h3 i , 0r n左 a 原 涨潮 历 时和 两个 落潮历 时一般 不 同 , 点潮 期 间 涨落 潮历 时 虽然 差较 小 , 回 归 潮期 间差较 大 , 分 但 故
东南到 惠 来近海 呈 线性递 减 , 因是 台湾北部 的 旋 转潮 波 系统 的 南 下潮 波 和从 吕宋海峡 进 入 南 海 原
的北上潮波在 南 日岛一带相遇形成驻波 , 平潭岛北部至泉州近海基本都在 波腹 内, 而厦 门东南至惠 来近海则不在驻波影响范围之 内. 以春季为例 , 平潭岛北部 的最 大潮差为 6 0 南 日岛近 海为 .2m,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福建 厦 门 3 10 ) 6 0 5
摘要: 利用 20 年夏、 06 冬季和 2 0 0 7年春 、 秋季实测海床基 水位资料 , 于统计 方法和潮汐调和分析 基
方 法给 出 了台湾 海峡 西部 近 海的 潮 汐 时空分布 特征 及其 变化规律 . 结果表 涨 潮历 时比落 潮历 时 多 1h2 i 0rn左右 的现 象. a
关键词: 物理海洋学; 水位计 ; 台湾海峡 ; 最大潮差 ; 潮汐类型
DOI1 . 9 9 J IS 1 0 —1 0 2 .4. 0 :0 3 6 / .S N. 0 08 6 . 01 0 0 5 1